铁马秋风话僧王——记满蒙最后一位猛将

铁马秋风话僧王——记满蒙最后一位猛将,第1张

最早接触僧格林沁是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剧中的僧格林愚蠢而无能,在那个年代,许多港片都以开涮权贵为乐,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安慰的满足感。

中,贵为满清铁帽子王的僧格林沁,最后沦为一名低级乞丐。与真实的历史相比,从世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局无疑是不错的,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马革裹尸也许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真实的僧格林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从玛雅台吉到郡王接班人

满清后期阶级固化严重,要想成为铁帽子王难度极高,在众多的参考因素中,出身是重要参数之一。僧格林沁的背景不错,出生的家族名勃尔只斤,蒙古的黄金家族,伟大的成吉思汗后裔,这是一个与爱新觉罗家族世代联姻的家族,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后就出自这个家族。

显赫!荣耀!天潢贵胄!

然而僧格林沁距离这一切其实挺远的,尽管身上流淌着勃尔只斤家族的血,但已经是支线中的支线了,荣耀的光芒已经照不到了。

僧格林沁的童年是昏暗的,他懂事后主要的工作是跟随父亲去帮大户放羊,黄金家族的后代,再佐以无穷的民间智慧,于是乎创造性的被起了个“玛雅台吉”的绰号,翻译成汉语就是给人放羊的皇子。

这是一种戏谑而侮辱的称呼,但是没办法,都要填不饱肚子了,还怕侮辱?还要这些个不顶吃喝的虚名干什么呢?只有把羊放好才是首要任务。

如果没有后来命运的神奇安排,玛雅台吉的绰号估计会被人一直叫下去,直至生命完结。如果运气好,能够娶妻生子,这个绰号恐怕会被完美的继承下去。

僧格林沁命运改变的第一步是读书,一位有着贵族身份的羊倌,尽管还是羊倌,但是依照族规,是可以读书的,于是十二岁的僧格林沁被安排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当时的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无后,为了后继有人,或者发挥“引蛋”作用,就认起了养子。僧格林沁作为宗族枝叶,在读书时就被认了养子,这是他命运改变的第二步。

从当时情形来看,估计老郡王的养子也不少,但无论将来如何,当老郡王归天后,僧格林沁以养子的身份,至少能够继承其一点香火,这总比羊倌的工作强。

老郡王一天天老去,养子认了大一堆,亲生的却一个也没能“引”来。

这就麻烦了,萨克多罗郡王对于清廷来说非常重要,不能再等了,必须要由大清皇帝亲自指派接班人了。

面对老郡王的一大堆养子,该道光皇帝出场做单选题了,据历史记载,僧格林沁因“仪表非常”一眼就被皇帝选中了。也许这是撰史者强加在其身上的光环,但古人无数案例说明,仪表堂堂有些时候是可以让你在官场领先一步,当年国军将领廖耀湘为此就差点吃了大亏。

有血统,有文化,有外貌,有运气,僧格林沁全占了,这“四有”放在任何时代的官场都好用。

走向大清的权力中心

继承了萨克多罗郡王的僧格林沁开始进入了清廷的视野,除了道光皇帝钦点的继承人身份外,他的义母也就是索特纳木多布斋老郡王的妻子也帮了他不少忙,义母的身份更为显赫,是道光皇帝的亲姐姐,从亲戚关系的角度来论资排辈,道光皇帝就是僧格林沁的舅舅。

就这一个继承人的身份,使一个羊倌成了标准的皇亲国戚。

雏鹰就要起飞了!

从14岁到39岁,僧格林沁的升官速度令人咂舌,由初进京时的御前行走直至镶黄旗蒙古都统,史载“出入禁闱,最被恩眷”,这种宠幸,世所罕见,道光皇帝龙御归天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顾命大臣之一,站到了权利金字塔的第二层。

在僧格林沁这段的官场生涯中,有两点是要注意的。

首先就是在道光九年(1829年)被命管火器营事,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涯。再者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僧格林沁被任命为左翼监督,赴京城近郊密云县剿匪,首次独自指挥战斗,站前谋局布阵,战时亲冒箭矢,带队冲锋,迅速平定了匪患,从此以知兵善战为名。

僧格林沁在大清军界有了自己的地位。要想在军队彻底立足,仅有后台还是差点火候,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军功。

大清老皇帝遗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一般的结局都不怎么样,要么横死,要么成为摆设,毕竟谁都不愿意放好几个紧箍咒在头上,更何况还是前朝掌军之人,但僧格林沁却是例外,依旧圣眷在隆,宠信不减。要知道新皇咸丰在登基之初,锐意进取,颇有振作之心,暂时性的改变了暮气沉沉的朝政,这样的新老板,可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伺候得。

咸丰四年(1854年)僧格林沁被晋封为亲王,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从此僧王之称传遍天下。

从放羊娃到铁帽子王,从玛雅台吉到僧王,僧格林沁仅仅用了30余年,无人能及。

歼灭太平天国北伐军

僧格林沁晋级铁帽子王,真是自己一刀一 *** 拼打出来的,到了这个地步,个人背景已经没有太大作用了,必须得有惊天战功。

惊天战功可遇不可求,首先得有强大的对手,强大到可以动摇国本,这样的对手确实不好找;再者,在老板慌张之际,派你与这个对手交战,你就得力挽狂澜,大获全胜,这难度确实太大了,一招不慎就得身败名裂,沙场殒命。

这样的对手,还真就被僧格林沁碰到了,那就是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其实这支太平军真正能作战的人数并不多,仅2万余人,但战斗力及其强悍,由清一色的老广西兵组成,用现在眼光来看,这些老广兵,军事水平过硬,作战精神顽强,政治意识坚定,与同时代清军的任何一支部队相比,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

2万余人的特种部队,5月份从扬州出发,10月底就到达了天津附近,中间还得攻城略地,以当时仅靠两条腿或者四条腿的机动能力,这种行军作战速度就是放在当今,也令人骇然,这还包括在进攻河南沁阳时被当地清军生生拖住了两个月。

太平天国北伐军深入直隶,清廷震惊,制定了南追北堵计划,僧格林沁负责的是北堵计划,兵员方面,清廷从东北和蒙古调来大批精锐,全是清朝号称弓马骑射最强悍的老底军队。

好了,两边这下都是老底对老底,精锐对精锐了,啥也别说了,上擂台开干吧。

甫一交手,强悍八旗军竟然如豆腐一般,立刻被太平军冲了个稀烂,有的八旗军嫌自己跑的太慢,将武器装备全部扔掉,最终依靠乞讨要饭才活着回到了京城,更有甚者,组团要饭回京,一时间京城遍地乞丐,场面倒也热闹。

由精锐到乞丐,中间仅仅走过了两个多世纪。

消息传来,清廷这次爆惊了,据传当时每日朝会,君臣之间说不上几句就得嚎叫哭喊,声闻于天,咸丰帝甚至哀叹:明代之行见矣,估计一旦城破,就会自挂歪脖子树了。

干嚎和自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还得是打。作为家长的咸丰帝,亲手将太祖爷努尔哈赤的战刀挂在了此时八旗军中号称最善战的这位蒙古王爷的身上。

去吧,僧格林沁,去战斗吧,胜了,共享荣华富贵,败了,一同为大清殉国。

僧格林沁确实不凡,他此时已看清楚这支太平军战线过长、掠而不占、补给困难的命门,战略也由之前与其死磕的二愣子打法,改为层层围困,车轮消耗的打法。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包围圈一天天的缩小,一天天压迫着太平军的生存空间,太平军丧失了流动作战的战术优势,锐气丧尽,走向了全军覆灭的必然结局。主将林凤祥和李开芳先后被俘,解送北京被杀。

太平军轰轰烈烈的北伐战役如同燃放的烟花照亮了史册,但又迅速冷却了。

功高莫过于救驾,救驾等同于救国,僧格林沁为大清续了命,一时名震中外,铁帽子王也就顺理成章的到手了。

然而此时的大清疆土,处处燃起了战火,内有太平天国、捻军、白莲教等内患,外有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这位八旗军中最能打仗的王爷注定是不能够躺在当前的军功薄上享受胜利的果实,此时的他已经成了大清的柱石,大清的灭火队长。

向列强开炮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没有任何意外,清廷失利,大沽口失陷,被迫签署了又一侮辱性质的《天津条约》。

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军人,僧格林沁是极力反对签订这种丧师辱国的条约的,在他的理念里,大清就应该集合全国之力,将西方列强赶出中国,可此时的咸丰皇帝已经被打怕了,丧失了登基之初的锐气,决定向西方列强割地赔款,从而可以腾出手去消灭天平天国,毕竟后者才是大清真正的掘墓人,而大清当时的国力,确实是无法支撑多场战争的,所以僧格林沁的建议被否定了。

但为了防备贪得无厌的西方人,咸丰还是派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借鉴大沽口第一次失利的教训,鼓舞士气,整肃军队,构建防御工事,一扫之前失利的阴霾,看到如此,咸丰帝的胆气也为之一振,腰杆也硬了起来。当英法联军再一次耀武扬威出现在大沽口时,脾气火爆的僧格林沁下达了攻击命令,当然,这离不开咸丰帝的支持。

屈辱和仇恨化作利器,杀向了高傲的英法联军,他们为轻敌付出了致命的代价,此战据载:击沉和击伤敌舰10余艘,击毙和击伤敌军千余名,消息传来,满朝皆欢,这是近二十年来清廷抵抗外辱取得的首次胜利,无产阶级之父马克思先生对此战也表达了关注。

然而,满目疮痍的大清实在是太弱了,一旦英法联军认真对待,僧格林沁就扛不住了,损兵折将,大沽口又一次失陷了。

兵败八里桥

既然守不住,那就来一场野战,堂堂正正的对攻一场,让西方蛮夷们知道我僧格林沁铁骑的厉害。

在北京门户通州地区,僧格林沁重整了部队,战场放在了八里桥,决定用大清立国之本的骑兵,去应对西方列强和洋 *** 洋炮。

很难理解僧格林沁做出的这一决定,要知道在他军事生涯的开端里,就是负责火器营,对火器的威力和性能绝对是了解的;再者,与太平军作战时,太平军已经装备了相当数量的西方先进火器,而且刚刚又与英法联军进行了战斗,所以说僧格林沁盲目自大,不知火器的理论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也许是体内黄金家族的强悍基因作祟,也许是有侥幸心理,也许觉得是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武器,也许他已经知道了战争的结果,唯有一死来报效对他信任的爱新觉罗家族,武将最体面的死法莫过于战死沙场了。也许有很多也许,总之他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世界瞩目的八里桥之战开始了,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是两个时代之间的战争,是热兵器埋葬冷兵器的战争。僧格林沁麾下的骑兵冒着 *** 雨不畏死的冲杀着,倒下一批,又冲上去一批,循环不止,一度距离敌人的 *** 阵仅有四五十米远了,但已是强弩之末。在英法联军密集的 *** 丸前,血肉之躯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但僧格林沁始终冷漠的指挥着战斗,未曾退却半步。

这种一往无前,不惧死亡的自杀式冲锋令西方人即佩服又很难理解,在西方后续关于此战的文献记载中,侵略者不惜笔墨的描述了清军赴死的各种细节,令人不忍卒读。

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如果在八里桥全部慷慨战死,必然声隆于天,这就是东方的战争哲学。可惜,那一声声的 *** 响,一声声的嚎叫,像一把大锤,一下一下砸着他的神经,随着战争的进行,终于将他那坚硬的神经砸开了裂缝,直至崩塌。

僧格林沁屈服了,他拨转了马头,难堪的逃遁了,数万部族的惨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徒增了后人对其不自量力的耻评。

他这一逃,起了连锁反应,宫里的咸丰带着老婆、孩子、各位大臣被迫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避敌锋芒。后续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掠夺抢劫,火烧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不得已咸丰又与这两个强盗签订了多款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的屈辱,皇家面子的折损,皇家园林的毁灭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有人承担责任,这一切的矛头直指僧格林沁。

也怨不得别人,在此之前,凭借着两代皇帝的宠信,僧格林沁的眼界高的吓人,除了皇帝,谁都难以入其法眼,骄傲和蛮横,令同僚生厌,多少人默默的期望着他走背运的那一天,如今,多年的夙愿终得以实现,他们是不会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的。人缘差到如此,也是没谁了。

*** 劾,无数的 *** 劾飞向了咸丰皇帝的案头,终于在皇帝的一声令下中,除了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被剥夺了一切职位,这个放羊娃,基本上又回到了原点。

复起平捻

僧格林沁在家里没有休息太久,清廷又起复了他,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清廷也是没办法了,此时的国家形式更差了,好不容易平复了西方列强的怒火,可以专心对付太平军了,但不成想,北方的捻军已成大势。环顾群臣,除去剿灭太平军的,剩余的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去剿捻的。这些人互相争吵、倾轧都是好手,但要论干实事,一个个的都往后躲。

病入膏肓的咸丰帝清楚,论打仗满蒙将军只有僧格林沁了,虽然八里桥一战断送了八旗军的全部精锐,但只要僧格林沁这杆大旗在,就不愁锻造不出精锐的士兵。

僧格林沁又回到了权力舞台的中央,相比之前,新皇道光或者说慈禧太后这次给了他更多,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大清国土几乎半边人马全归他调遣,而剩余的南边人马,则归曾国藩调遣,北僧南曾努力拖着大清这艘破船前进着。

凭借着清廷又一次的信任,此时的僧格林沁越发骄傲和蛮横了,如他大放厥词,评说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四等水平,而这种骄傲和蛮横,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剿捻殒命

捻军不好剿灭,他们将运动战发挥到了极致,僧格林沁调动五省兵马,依旧是力不从心,损兵折将不说,难堪的是越剿越多了。

对僧格林沁最致命的打击出现在同治三年(1864年)7月,被他看不起的曾国藩的湘军,打破天京,彻底剿灭了太平军。僧格林沁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毕竟就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来看,太平天国是清廷首当其冲的顽敌和悍敌,捻军充其量排名第二,四等剿灭了一等,按照现在的话说,这脸都被打成粉末了。

僧格林沁决定不再等了,要毕其功于一役了。

与僧格林沁对战数年,彼此是什么样的人,都已经很熟悉了,最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捻军肯定是理解僧格林沁的,所以用了最简单的一招诱敌深入。

此时的僧格林沁就是一头愤怒的公牛,看到捻军抛过来的红布,便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

僧格林沁抛下了步兵,带着轻骑一路猛追了过去。

在山东菏泽的高楼寨,捻军的口袋阵扎住了,僧格林沁和他的轻骑被团团围住了,在固守待援失败后,他指挥着部下强行突围,无奈捻军人数实在太多,僧格林沁在突围时受伤坠马,被捻军士兵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

满清最后的忠心耿耿的八旗名将最终丧命沙场。

消息传至清廷,满朝哀叹,皆言失国之柱石。两宫皇太后更是亲自祭奠,赐金治丧,祀昭忠祠,於立功地方建专祠,配享太庙,谥曰忠,预绘像紫光阁。

后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替僧格林沁报仇的恰恰是曾国藩。老辣的曾国藩以自己的湘军和弟子李鸿章的淮军为底,最终剿灭了捻军,成为晚晴第一重臣。

僧格林沁死后,后人多有评语,今摘录梁启超在做李鸿章传中的聊聊评说:僧王为人,勇悍有余,而不学无术,军令太不整肃,所至掠残暴,与发捻无异……。

1948年夏天,已安卧巴虎山脚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当地人别有用心捣毁,据僧格林沁陵世代看坟人白明儒所见,已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肉体未腐,身首俱全,面相厚重,皮肤尚有 *** 性,但裸露后,随风而朽。

与他同归科尔沁故里的儿子伯颜纳谟祜、孙子那尔苏,死后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捣毁。一代豪杰生前荣华至极,死后却尸骨无存,令人唏嘘。

位于杨浦区市东中心医院外面。浦东新区截至2023年1月7日共有653家的零售药店通过线上模式正常经营,覆盖36个街镇,居民朋友们可通过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叮当快药、益丰健康、海王星辰、百度健康、1药网等线上平台下单购买,也可通过各大药品连锁企业的微信小程序下单购买,荣华堂位于杨浦区市东中心医院外面的一家药房,服务态度良好,全天24小时营业。

年画四大家
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天津杨柳青年画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山东潍坊杨家埠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 *** 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兴盛时,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四川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初,绵竹年画老艺人陈兴财之孙陈强展示他近期创作的创新年画“挤金门神”。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其他著名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主要产于河北省武强县而得名,有"年画之乡"之称。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是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画。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规模,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公元1662年至1820年),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强县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仍有144家,其周围68个村庄里共有1587个民间作坊从事画业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在外地开设的批发庄有180余处,最高年销量达1亿对开张,行销当时大半个中国。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构图饱满、主题突出,结构紧凑、线条粗犷,兼施黑、红、绿、黄、紫、粉等色,对比明快,极富有装饰性。有门画、窗画、灯画、斗方、贡笺、中堂画、炕围画、顶棚画、囤画、对联、条屏等,甚至牛棚马厩也有专门张贴的年画。在雕法上有的精细,有的粗细相间,尤以大刀阔斧粗犷自然的刻法见长,以阳刻为主,有的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表现出刀味木趣、笔情墨意,弄成独特的古朴而稚拙的风格。题材主要有戏文故事,风俗时尚、喜庆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寻梅"、"三娘教子"、"赵州石桥"等。
武强年画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武强年画社;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批准,这个久负盛名的“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2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
▲佛山年画
华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广东省佛山镇(今佛山市)。始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乾隆、嘉靖年间。佛山年画分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包括门画、神像画两大类。所取题材有各种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其特点是线条刚劲、粗放、简练,有木刻趣味。设色多使用大红、桔红、黄、绿等色,有的还吸收了当地铜衬剪纸艺术的特色,在画中人物的盔甲袍带上加饰金银花纹,使神像金碧辉煌,这种强烈的装饰风格可谓佛山年画的一个特色了。
▲凤翔木板年画
陕西凤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门前贴的胶印年画。原来一直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的邰增科现已放弃这门手艺。凤翔木板年画多年深受西北民众喜爱,但木板年画近年受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极不景气。如今凤翔县从事版画制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妇,且至今没有传人,版画工艺面临失传。
▲东丰台木版年画
天津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与津西杨柳青年画一样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缺乏重视,画版、成品等实物消失殆尽,如今已经不易见到。天津丰台镇位于宁河、宝坻、丰润、玉田交界处,交通便利,曾商贾云集,有“京东第一镇”之誉。为与北京丰台相区别,人称东丰台。东丰台年画历史久远,成气候时,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清末民初时,该镇有10多个有名的画铺,13个有规模的染纸作坊,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之一。东丰台年画虽传承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但亦受东北、冀东民俗的影响,自成一格。比较起来,在颜色的使用上更为鲜艳,画面更为粗犷和夸张。另外,版式亦较独特,有的对吉祥字大胆使用,不惜占据画面主体;有的为窗格式画面,将10余块画版拼接套印,浑然一体;还有的再现戏剧情节,可将画面裱制成16幅条屏等。2004年新春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宁河丰台镇一个当年老作坊的后人家中偶然发现一批近百年前的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老年画画面内容宽泛,有天官赐福、门神、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

十一月廿二日,清晨。河间府。
“丞相,邦直参政一行,昨认已经到了乐寿……”
宣台行辕内,主管机宜文字范翔与书写机宜文字石鉴一左一右叉手侍立,向石越做着例行汇报。两个人脸上都是一副宠辱不惊的神色,但眉宇之间,却悄悄透露出二人心中的喜悦。
的确是值得高兴。从各方面汇聚而来的情报表示,在取得安平大捷、辽军终于被赶出宋境之后,石越身边的谋臣武将,最为担忧的事情——小皇帝与石越之间会爆发矛盾,目前来看,很可能不会发生了。汴京传来的消息,都显示了小皇帝对于安平大捷的喜悦,小皇帝看起来并没有太介意安平劳军时发生的意外,而自御前会议以下,也没有任何人拿着那件事做文章。
这让石越身边的一干谟臣都大松了一口气。这是他们最为害怕的事,尤其是在没了辽人的外患之后,许多人更发现到其中的危险——外患消除了,小皇帝最忌惮的事也就随之消失了,倘若小皇帝因为那件事对石越表露出戒心,或者小皇帝迫不及待的想要建立起一个他想要的朝廷……那他们的处境就尴尬了。
如果皇帝打算着手迫使石越辞相出外,他们这些石越的“党羽”的前途肯定也会受到牵连。但这还只是小事,因为除非朝中发生什么匪夷所思的大变化,否则的话,小皇帝迫使石越辞相也许还可以做到,但想要一鼓作气铲除所有的“石党”,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说所谓的“石党”不少人如今身居要职,牵一发而动全身,单是铲除所谓“石党”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谁来填补,小皇帝就无力处理——赵煦绝不甘心让旧党来填补,那样还不如留着石党对他有利;而旧党也绝不会坐视皇帝启用新党来填补然后眼睁睁看着新党死灰复烯!范纯仁、吕大防、刘挚这些人,也许是有些迂腐不知变通,但他们绝不傻。把石越赶下台,适当削弱一下所谓“石党”的力量,吕大防与刘挚就算不主动参预,多半也会乐观其成,但他们绝对不会希望“石党”被削弱得太狠。
只要没有被连根拔起的危险,这就只能算是小事。
真正让他们担心的,是他们内部。如果石越被迫辞相,谁也无法保证不会激起一场兵变——安平劳军时发生的事记忆犹新,而所谓“石党”的内部,并不缺少野心勃勃的人,上次是意外,这次倘若有人刻意挑拨制造点事情出来呢?
或许担忧出现这样激烈的方式的确是有些过虑了?
那,最起码,朝堂之内的对抗恐怕无法避免。一定会有很多人言辞激烈的上章劝谏甚至是痛骂小皇帝,然后可能引起新一轮的党争内斗——这倒也罢了,麻烦的是,按习惯,在这些奏章之中,几乎肯定会出现各种威胁小皇帝的言辞,而其中又几乎必然会出现“兵谏”之类的词语……若是旁人倒也罢了,小皇帝也能一笑了之。但放在石越这儿,小皇帝恐怕就不能只是笑笑而已了。
最糟糕的是,那些只会在奏章里威胁小皇帝要发动兵谏的人其实不过是一些愣头青,而在所谓的“石党”中,却真的存在着可能因为心生不满而暗中策划废立之事的胆大包天的野心家!
这些人多半会将此视为难得的机会
但对于石越身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什么事都不要发生的好。好不容易打赢这一仗,这个时候,大家盼望的是加官晋爵封妻荫子享荣华富贵受万人羡慕,谁都不想身不由己的被卷入一场危险的政治斗争之中。而且,不管小皇帝如何,大多数人是不想成为乱臣贼子的,他们身处石越左右,比起外人来,也更加了解石越,更加相信石越也不希望如此。可是,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了,就算是石越本人,也未必控制得住。
所以,在安平大捷后,从河间府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派出自己的心腹家人,骑着快马,奔回汴京。还好,传回来的都是好消息。大捷的消息传至东京的第二天,向太后就亲自驾临右丞相府,赏赐黄金、白银、交钞、细绫罗绸缎以及各种珍玩不计其数;紧接着,小皇帝也分布下诏旨,追赠石越父祖三代,其“亡父”石介被追赠为国公,其兄石起与几个侄子也都再受恩荫,石起荫补骑都尉、几个侄子也都官至飞骑尉——这完全可称为“殊恩”了,小皇帝对石越父兄的封赠荫补,几乎都是新官制下最高的封赏了。
除了封赏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姿态——小皇帝几次三翻在廷臣面前称赞石越,不仅将之与本朝名相赵普贤、寇准相提并论,甚至还称赞他是当今的霍光、诸葛亮。更让众人感到安心的是,小皇帝不只是夸赞石越这次大败辽军的功绩,而且还多次提起石越在石得一之乱中的忠心与功劳,反复重申先帝与故太皇太后对石越的嘉许之辞!
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小皇帝还记得石越在石得一之乱中的表现更加重要。
这就如同一颗定心丸。其余的事情,如小皇帝在会见廷臣与外国使节时,多次声称这次能大败辽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先帝熙宁变法使得国力强盛,因而极赞熙宁政治——这话当然不算是错,但小皇帝却绝口不提高太后垂帘六七年之间的功绩,未免有些耐人寻味。并且,小皇帝说这些话时,范纯仁与吕大防等人都在场,范、吕等人虽然马上接口,称颂先帝与高太后的功绩,但小皇帝却只是含笑不语。此外,还有小皇帝流露出来想要趁胜北伐之意,而如范翔等石越身边的人,却感觉到石越对此并不是太热心……如此种种,原本都属可忧可虑之事,但有了这颗定心丸,这些事情,便只能算是枝节之事。
从继位到新政,尤其是在新政之后这几个月的时候里,小皇帝正在迅速的成长。以他的年纪来说,皇帝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君主了。而这,正是范翔等人所乐见的。一个更成熟的小皇帝,会更容易明白石越如今在大宋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会更加理智的处理与石越的关系,这不仅是大宋朝的幸事,对于范翔个人来说,也是极大的幸事。
李清臣豆类来的敕书当中,将会有一个长长的加官晋爵的名单。范翔已经得到消息,这一次,他很可能会连升三阶,由从六品下的通直郎,升为正六品上朝奉郎!这个消息是他在汴京尚书省内相好的同僚特意写信告诉他的,颇为可信,但他至今不敢相信——这可是连升三阶,过去六七年他升官已经升得极快,可加起来,散官也不过升了两三阶!这不过是短短半年之功……
议功是有一定之规的,河北、河东、京东三路文武官员,都是由宣台将有何功绩、建议做何奖赏拟好,上呈两府覆核,重要者还要上呈皇帝,再发还两府、门下后省……范翔是主管机宜文字,他的奖功是由石越亲自拟定的,石越虽然没有告诉过他,但石鉴却悄悄对他透过过——散官晋升一阶,赐“竭诚”功臣、第八等勋剑[2]
这已经让范翔十分满意了。
他自己并不觉得他在宣台有多(疑少“大”)的功劳,毕竟他从未上前线杀过敌,也谈不上建谋献策,不过是勤勤勉勉的处理一些文书事务,做好本份未出差错而已,半年时间就能进秩一阶,还能得到赐功臣号与勋剑,范翔已经喜出望外——熙宁以前,文官只要达到一定的官阶,就会被赐予相应的功臣号,几乎就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亦不受官员重视,但在新官制中,赐功臣号与勋剑这样的荣誉,却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尤其是对于他这样的文官来说,更不容易。普通文官要勤勤恳恳至少做上十年,并且没出过一点差错,才能获得最普通的“推忠”、“保德”等功臣号,至于专赏军功的勋刀勋剑,对文官来说就更难了。而有过获赐功臣号与勋剑的资历,对于日后磨勘升迁,尤其是需要论资序授官时,更是极有好处——想当日秦观获赐第五等勋剑,不知道让汴京多少官员眼热,那时候的范翔,也只好在心里偷偷羡慕,想不到……第八等勋剑虽然无法与第五等勋剑相比,但也完全可以当成传家齤宝世代相传下去了。
当然,更加重要的,还是他在石越身边任主管机宜文字的经历,只要石越不倒,这个经历能让他以后的仕途一路坦途。
而东京传来的消息,却是越转超授!
这可是比上正六品上——如果战事就此结束,他将可以外放做一两任大州的知州,只要不出大差错,最多两任年满,六年之后,再回到汴京,他很可能就可以服绯佩鱼,鱼跃龙门,成为五品高官。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这几天,范翔晚上做梦都是笑的,仿佛又回到了才中进士那会,那种布衣释褐,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感觉!但他还有些怀疑那位同僚是和他开玩笑,或者弄错了,总之是不敢相信。他悄悄的在心里面盼望着李清臣一行的到来,已有些日子了。
有这样心态的可不止范翔一人,就算是无意仕途的石鉴,面对着李清臣带来的重赏,也难以无动于衷。石鉴不想当官,这次论功行赏,他也不受官职,但授勋阶飞骑尉、加“竭诚”功臣号、御赐第六等勋剑,这种荣耀,天下没几个人可以拒绝。
二人眉宇间的喜色都落到石越眼中,这是人之常情,功名利禄,有几人不爱?这也是驱使人前进的动力。他一力推行的官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珍惜名爵,让官职勋爵变得更加的珍贵,但并不是说石越是项羽一样吝惜官爵的人,象项羽一样,虽然平时对部属爱护有加,部属伤病,心痛得含着眼泪与之同桌饮食,可是真正当部将立了功劳要赏赐官爵之时,却把官印拿在手里磨烂了都舍不的。珍惜名爵,只是为了让官爵的含金量更高,无形之中,也是让有能有功者所获得的官爵更加宝贵。但归根到底,官爵再宝贵,不赏赐给人,是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的。
可是……石越仍然觉得,这一次小皇帝的赏赐,有点过于慷慨了。小皇帝诏书中的具体内容他不得而知,但从汴京传回来的各方消息显示,此次宣台议功拟定的奖赏,朝廷几乎完全没有驳回或者降等,并且绝大部分都在宣台拟定上报的基础上提升了奖功的幅度——虽然说为了显示恩自上出,石越在拟请功札子时,曾经下令普遍性的稍稍压了一点功劳,以便由皇帝与朝廷来卖这个好,但是,从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来看,小皇帝这个好,卖得实在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唐康议功可迁正五品下朝奉大夫、晋爵温江伯、赐“协谋”、“经邦”功臣号、第五等勋剑——汴京传来的消息,小皇帝当着两府众宰执的面,细数辽国南侵以来唐康之功,大赞其在安平大捷中身先士卒之慷慨忠勇,亲自改为越转正五品上中散大夫、拜温江侯,赐宅京师!
折可适议功可迁从五品上游骑将军、晋爵武乡伯、赐两功臣号、第五等勋剑——小皇帝亲自改为越转正五品上定远将军、加武经阁侍讲!并荫补其长子折彦野为御武校尉,连其刚刚两岁多一点的次子折彦质亦荫补为武骑尉。
慕容谦议功可迁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晋爵卫南侯、赐三功臣号、第三等勋剑——小皇帝亲自改为超授从四品下明威将军、晋爵观城侯、荫其三子、赐宅京师,并以慕容谦判真定府兼河北路提督副使……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铁马秋风话僧王——记满蒙最后一位猛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