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徐雷是谁的孙子?

京东徐雷是谁的孙子?,第1张

9月6日,京东发布公告,公布了一系列人员职位变动,其中京东零售CEO徐雷升任京东集团总裁,负责各业务板块的日常运营和协同发展。随后,大家对徐雷的家庭背景以及个人资料非常好奇,那么京东徐雷是谁的孙子?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京东徐雷是谁的孙子
公开资料显示,徐雷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拥有电子商务管理硕士学位,曾在联想、好耶网等任职。2009年,徐雷加入京东,先后任京东零售的销售和营销部门多个领导职位,包括营销及品牌负责人、京东无线业务部负责人以及平台运营负责人。现在徐雷任职京东集团总裁。
徐雷是北京人,在部队大院成长,但是网上并没有关于徐雷的详细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爷爷是谁的相关信息。2021年以来的两个季度,京东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9%、262%,均超市场预期。截至2021年3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达4998亿,一年净增112亿,创历史最大同期增幅。京东集团现在正在慢慢恢复,其中徐雷功不可没。

1、李鱓

李鱓[shàn](1686年—1756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 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

李鱓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挥洒泼辣,气势充沛,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

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书画名家全集”,内收《李鱓画集》(上下卷)。

2、金农

金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3、王时敏

王时敏(1592-1680年),本名王赞虞,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大学士王锡爵之孙,翰林编修王衡之子,“四王”第一代人。

系出高门,文采早著以祖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清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明季画学董其昌,少时亲炙,得其真传。于黄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

爱才若渴,四方工画者踵接于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於时,为一代画苑领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九岁。

王时敏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4、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5、石涛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

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时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鱓

任职

杨邦V任职十五年中,正值金兵入侵,中原多事之秋,徽、钦二帝被俘,而建康府兵又于建炎元年(1127)叛乱。面对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的艰难形势,时任溧阳知县的他,在邑内“除苛政,重教化,均征摇”,并训民为兵,加强民防,整肃治安,以至“在任三年,盗不入境”,邑人“惟恐其去,倾邑请留”。

被俘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再次入侵,建康岌岌可危。留守杜充等人投降金帅兀术,杨邦V迎难而上,奋勇抗敌,但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金人劝其投降,杨邦V严词拒绝,并咬破手指。在衣服上书写“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兀术许他仍做溧阳知县。他以头碰柱.鲜血直流,并说:“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幸速杀我”。兀术派降金的户部尚书李税等多次劝降。十一月二十七日,杨邦V见李税等人在兀术的宴会上,就当面痛斥:“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其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杨邦V望着他,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兀术大怒,竟命刽子手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杨邦V在金陵(南京)慷慨就义,年仅四十四年。后被追赠为朝奉大夫,谥忠襄。

后世评价

杨邦V为国捐躯、从容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敬仰。杨邦V被誉为“庐陵五忠一节 ”。后人在其受难处聚宝山(雨花台)下土门冈。建杨忠襄公墓和祠。祠后毁于战争,民国年间曾重修墓道和立“杨忠襄公剖心处”碑,后牵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内,从陵园北大门进入后沿左侧道路步行,位于梅花簇拥的梅岗,名为“杨邦V剖心处”。

人物争议

虞集记载岳飞裨将杨再兴为杨邦V之子。郾城之战中身受数十处伤,杀死金兵数十人后牺牲。《鸿山杨氏家谱》记载为杨邦V季子。为史学上长期争论岳飞裨将杨再兴到底是谁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物生平

杨忠襄公,名邦V,字唏稷,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时任建康府通判,因留守杜充叛逃而被俘,后被金将完颜宗弼剖心殉职,时年44岁。高宗赵构念其忠贞报国,高风亮节,遂赐谥号“忠襄”,井为其造墓、建祠、立碑。

考证“杨邦V剖心处”史迹之来龙去脉,当从“宗泽之死冀叙起。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天气阴晦,风雨交加,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宗泽,在连呼三声“渡河”之后,赍志而终。开封城内居民和将士兵卒闻讯后,奔走相悼,失声恸哭。太学生为之撰文祭莫,工商界因之罢市致衷。

宗泽的死,使宋军士气不振,给抗击金军南侵带来了不利影响。果然,同年八月,金军再次挥师南下,并分东西、两路进军,以宋高宗暂居的扬州为主要战略目标,企图一举灭宋。各路宋军虽奋起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而败北。金军轻骑直驱扬州瓜洲渡,高宗移驾浙西,扬州失陷。经过一番掳掠,金军大部后撤,少部留兵仍在江淮一带袭扰。

此时,宋高宗赵构巳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虽然争执不下,但畏金军如猛虎的高宗的基本方针却是放弃江淮一线,退守长江,以谋求和议,偏安江南。

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十五日,江淮宣抚使杜充,率行营兵10余万(一说5万余)镇守建康,并以御前前军统制王璎为后援。当时,岳飞在杜充军中作统制官,杨邦V在建康府任通判。通判的职位相当于地方长官的副职,但名义上却是中央 派驻地方的官员。

正当南宋统治者在精心策划,布置江防,以企图固守东南之时,金太宗完颜晟亦在加速行动。金太宗一方面集中兵力于江、淮之间,积极做渡江南下的准备,一方面任命南宋降将刘豫为京东、京西、淮南等路的安抚使,以控制河南局势。同时,在夺取了山东东部的登、莱、密州等地区已稳定了左翼后,即于山东东平、梁山一带的梁山泊造船,准备取海道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南宋江防尚未巩固,金军便在完颜宗弼的统帅下,又分东西两路渡江南下。西路由黄州(今湖北黄冈)附近渡江人江西,东路由和州(今安徽和县)渡江攻江浙。东路是主力军,、由完颜宗弼亲自率领。十月,攻陷寿春(今安徽寿县);十一月初一,攻占庐州(今安徽合肥);初四,占和州。大军压境,形势非常危急,但杜充采取“闭门不出,隔岸观火”的态度,仅以6万兵力列戍于江南岸。时任统制官的岳飞,“叩寝阁谏杜充”,说:“勃虏大敌,近在淮南,脾睨长江,包藏不浅。卧薪之势,莫甚于此时。”岳飞虽痛哭流涕,坚请出师,但性酷而无谋”的杜充却视市不见,听而不闻,一味敷衍。

完颜宗弼率军在芜湖、采石矾一带渡江,但遇到郭伟军的狙击,未能得惩。于是,转移到和州南长江’西岸的马家渡渡江。情况十分危急,杜充不得不急遣都统制陈淬、统制岳飞等17将3万士兵(一说2万)出击迎战,同时又命王璎以所部13000人应援。十一月十八日,陈淬、岳飞等正与金军激战于马家渡时,王璎率军先逃,致使“淬被擒”,淬军不支而退。岳飞率军“力战一至日暮,因缺援乏食而。还军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次日天明又率军复战……“士心不附”的杜充带少部残军北逃,并于次年二月降金。此是后话。

完颜宗弼率军渡江后,首先围攻建康,户部尚书李税、沿江都置使陈邦光等见大势已去,加之胆小怕死,遂献城出降。建康府从此沦陷于金军之手。就在李税、陈邦光“具降状一,“率官属迎拜”完颜宗弼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时i杨邦义却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10个大字,以明忠君爱国之志。

完颜宗弼人城后,杨邦V被陈邦光等人强行裹胁到完颜宗弼处,完颜宗弼令其下跪,杨邦V以前胸所书之血字示之,昂然不屑一顾。完颜宗弼见威逼无效,只好令其先回府安歇。第二天,完颜宗弼又派人前去游说劝降,并“许以旧官”。杨邦V听后,用头颅猛然撞击石柱础,顿时头破血流,他大声吼口II着对劝降者说:“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l”劝降者见状,灰溜溜地悄然离去。完颜宗弼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举行的招待李税、陈邦光等降将的宴会上,命人将杨邦V带来。乐声中,杨邦V昂首横眉而立,其大义凛然的气概,逼使得李、陈等降将头都不敢抬。“天子以若捍城’’,杨邦V想想不解恨,不禁手指着李、陈等叛徒,大声喝斥,“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一个被称作刘团练的人,在一张纸上写下“死、活”二字对杨邦V说。“你要是没有其他的话说,一心想死,就写一个‘死’字下去吧。”杨邦V听说后,环顾四周,见一个官吏头上簪着笔,便一把夺过,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一。死一字。所有在场的人都为杨邦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震吓,连完颜宗弼等人都“相顾失色”。

第四天,完颜宗弼又传见杨邦V。杨邦V不胜气愤,相距老远就指着他大骂起来:“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汗哉”完颜宗弼再也忍不住了,令人乱棍齐下……杨邦义被害后,又被完颜宗弼剖腹取心,以泄其忿。

杨邦V英勇殉职时,年仅44岁。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军由溧水南下,进陷临安。宋高宗避到定海,金军跟踪追到定海。宋高宗无奈,只好逃往海上,飘泊于温州、台州(今浙江临海)沿海一带达三四个月之久.金军无法人海穷追,只好“望海兴叹”。

其时,岳飞率 战于建康、广德、溧阳、宜兴、常州等地,不断地给金军以沉重打击。直至建炎四年(1130年),“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而大破完颜宗弼,迫退金军,收复建康。敌兵退去,宋高宗闻知杨邦义壮烈殉难的事迹,即下诏书,“赐田三顷,官为敛葬一,赐谥号膏忠襄”,并下令造墓、建祠、立碑。同时,又。官其四子”。绍兴七年(1137年),枢密院又一次进言,称颂杨邦义“忠节显著’’,宋高宗回答:“颜真卿异代忠臣。朕昨已冠其子孙,邦V为朕死节,不可不厚褒禄,以为忠义之劝。”遂“加赠徽猷阁待制,增赐田三顷”。

杨邦V祠初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至明代附祀文信国公,称。二忠桐”。至清代“甲申之变”,李忠肃公尽节“二忠祠”内,遂改称“三忠桐”。“宋忠臣庐陵杨忠襄公剖心处”地处雨花台东岗“江南第二泉’后山,呈半圆扇状,东西进深23米,南北宽18米。周围青松翠柏成林,绿竹幽篁环合,环境极为幽静。“剖心处”现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三忠祠碑”、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宋杨忠襄公剖心碑”、公元1975年“杨邦V剖心处迁移记”碑和公元1976年“杨邦V剖心处”保护标志碑计四通。另有石狮两樽。

相关史料

《宋史·杨邦V传》

《杨邦V家世考述》 节自《庐陵史事考述》 杨巴金

《宋故谥忠襄杨公行状》、《庐陵杨氏族谱原序》 杨万里(宋)

《疤林医谘钍献芷住 、《杨氏忠节总谱》

《泰和杨氏谱序》 四库全书《东里续集》卷十三 (明)杨士奇撰

《新溪杨氏显承续录》清光绪二十九年@瑞堂木活字本

人物评价

明代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五日,朱元璋登城晚眺,问及金陵前代忠臣轶事。随臣刘基恭言相告,尤以南宋名吏杨邦V的事迹最为壮烈。太祖听后感触良久,油然咏出《褒忠诗》:“天地正气,古今一人。生而抗节,死不易心。”

后裔分布 轶事典故

少年求学,博通古今,而 *** 守严谨,非礼勿视。同学想试试他是不是真的正人君子,假说请他到朋友家去玩,将他骗进妓院。杨邦V开始没有发现,喝了几杯酒后, 出来了。杨邦V大吃一惊,连忙逃走,还将当时穿的衣服都烧了,痛哭流涕地责备自己。

柴道琳 柴立宏 柴立超 \x0d\\x0d\柴成务,宋文科状元,(九三四~一○○四),字宝臣,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进士。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任峡路转运副使(《武夷新集》卷一○《柴公墓志铭》)。历知果、苏二州,两浙转运使,入为户部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为京东转运使。召入知制诰。蜀王小波、李顺事平,知河中府。真宗即位,迁给事中,历知梓、青、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景德元年卒,年七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三○六有传。 \x0d\柴禹锡,字玄圭,大名人。少时,有客见之曰:“子质不凡,若辅以经术,必致将相。”禹锡由是留心问学。时太宗居晋邸,以善应对,获给事焉。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迁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旧僚,多召访外事。迁宣徽北院使,赐第宝积坊。告秦王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逾年,转南院使。服劳既久,益加勤敏。 \x0d\雍熙中,议广宫城。禹锡有别业在表识中,请以易官邸,上因是薄之。又与宰相宋琪厚善。会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王延范不轨状,且言倚附大臣,无敢动摇者。上因访琪及禹锡曰:“延范何如人?”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上益恶其朋比。坐琪以诙谐罢相,不欲显言之也。下诏切责禹锡,以骁卫大将军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部民诣滨州列状以闻。改涪州观察使,徙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俄知潞州,州民乞留三载,诏奖之。徙知永兴军府,再召为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 \x0d\至道初,制受镇宁军节度、知泾州。入谢日,上谓曰:“由宣徽罢者不过防御使尔,今委卿旌节,兼之重镇,可谓优异矣。”禹锡流涕哽咽而已。咸平中,移知贝州。是岁,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锡内严备御,寇寻引去。明年,徙陕州。 \x0d\柴宗庆(九八二~一○四四),字天佑,大名(今属河北)人。禹锡孙。真宗咸平三年(一○○○)尚太宗女鲁国长公主,升其行为禹锡子,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领恩州刺史。历官武胜、静难、永清、彰德诸军节度使。仁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知外州。庆历四年卒(《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一七),年六十三。有《登庸集》,景佑二年(一○三五),因词语不合体制,韶悉收众本,不得流传(《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二一)。《东都事略》卷三三、《宋史》卷四六三有传。 \x0d\柴宗亮,官太子中允,生三子:元亨、无吝、无咎。 \x0d\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史,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 \x0d\柴熙诲更名卢璇,卢璇在宋真宗时曾任殿前防御使、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国防部长),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被封为武烈侯,其妻卢锦被封为吴国夫人。 \x0d\柴熙让,宋朝封义国公,世居沧州 \x0d\柴皇城,周世宗柴荣的五世孙,世居山东省高唐 \x0d\柴金花,周世宗柴荣的公主,杨门女将,杨六朗的妻子,又名柴郡主 \x0d\柴中守,号蒙堂,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中行弟。事见《宋元学案》卷七九。 \x0d\柴中立,宋理学家,柴中行柴中守的兄弟 \x0d\柴纯臣 住长台,元丰八年(1085)进土,官东京留守。 \x0d\柴天锡 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司封郎中。 \x0d\柴天因 元符三年(1100)进士。与天锡兄弟同榜。 \x0d\柴授之 住长台,崇宁二年(1103)进士。 \x0d\柴 绂 住长台,宣和三年(1121)进土,官临川判官。 \x0d\柴 瑾 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殿中侍御史。 \x0d\柴致一 住长台,绍兴十五年(1145)进土。 \x0d\柴卫 住长台,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官大理寺正卿。 \x0d\柴椿年 住长台,淳熙八年(1181)进土。 \x0d\柴宏休、住长台,淳熙八年(1181)进土。 \x0d\柴适正 淳熙八年(1181)进土。 \x0d\柴中行 住长台,绍熙元年(1190)进土,知赣州。 \x0d\柴得之 住长台,嘉泰二年(1202)进士。 \x0d\柴可翔 住长台,开禧元年(1205)进士。 \x0d\柴周臣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土,官翰林待制。 \x0d\柴澹然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士。 \x0d\柴可治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士。 \x0d\柴土表 住长台,嘉熙二年(1238)进士,官沿海制参。 \x0d\柴 霖 住长台,淳佑元年(1241)进士,官翰林学士。 \x0d\柴 _ 住长台,与史柴霖同榜进土,官御史中封丞辅国定远将军都督同知宣尉副元帅。 \x0d\柴 胜 住长台,宝佑元年(1253)进士。 \x0d\柴随亨.住长台,宝佑四年(1256)进士。 \x0d\柴元亨 住长台,宝佑四年进士。 \x0d\柴蒙亨 住长台,宝佑四年进土。 \x0d\柴元彪 住长台,咸淳四年(1268)进士。 \x0d\柴肃,宋朝时期为三班奉职 \x0d\柴咏,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 \x0d\柴荣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录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 \x0d\柴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x0d\柴宣义郎,周恭帝后,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x0d\柴叔夏,周世宗玄孙,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x0d\柴彦颖,世宗八世孙,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x0d\柴桂,南宋梁王,住南宁州 \x0d\柴排福,南宋梁王,住南宁州 \x0d\柴进,北宋义国公,住河北省沧州 \x0d\柴熙谨,改名潘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任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生子五:贞周、元周、明周、能周、尊周。贞周公袭祖职为光禄大夫,与明周、能周同事于宋,於神宗熙宁初年兄弟三人被谪入楚,元周、尊周二派尚在齐地青州府,改回柴姓

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IIIВасильевич,1440—1505年10月17日),莫斯科大公,在位时间1462-1505年,史称“伊凡大帝”。
伊凡三世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因为他将俄罗斯东北部各独立公国集合到莫斯科周围。在位期间,雅罗斯拉夫尔和罗斯托夫公国、维亚特卡、大彼尔姆、特维尔、诺夫哥罗德等地最终合并为统一国家。

福建,广东李氏源流

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孙,其子轩辕公(皇帝)生于姬水又曰姬姓,传至皋陶,为尧大理官,以官职为姓曰理。到利贞时,改理为李姓,时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来,李姓已成汉族中最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份之七点九。
李姓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经历三千余年,子孙蕃衍,已由陇西、赵郡发展到中国南方,又从中国南方发展到世界各地去。
李姓的族谱,自唐朝时就有详细的记载。这大概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的关系。
唐高祖李渊公在西历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传了十四个皇帝,历时二百八十九年,到西历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黄巢之乱时,朱温篡唐后,李奎公第五子孟公,因避世乱改名奇公,由陇西先後迁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兴县南门经商。
在福建、广东和东南亚一带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数来自福建宁化、长汀和上杭三个县份。姓李的人,远祖多数来自河西走廊的陇西郡和赵郡。李姓远祖和许多客家先民一样,经过两千多年的辗转迁徙,由中国中原向东南走,先到江西,然后进入福建,再到广东。有些后裔又从广东向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许多李姓人士尊为“入闽始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后裔-汀州宝珠公派系
(1世)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89世)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 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唐太宗)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岁的水德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其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的;1226年,木德、火德离开宁化县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后裔又有迁往广东梅县的,继而遍布海内外。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1206年11月8日子时出生在宁化县石壁村。属陇 西李氏27世裔孙。19岁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21岁与其兄木德迁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无育,火德63岁时(1268年),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别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火德第8代裔孙李崇诚,明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 清时期任将军职。第28代裔孙李宏达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火德第15代裔孙李鲁,护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以高官厚禄诱降,被严词拒绝,后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门下不乏鲁类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孙李国平,广东丰顺莲花村人,国务委员、八大代表、河北大学教授,曾留学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学生,4位研究生,他的8个孩子中有两位博士,他本人及孙子也是博士。

宝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是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的李纲(宋朝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孙。于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岁三月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西赣州石城渡。六岁随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枢密副使)迁福建宁化石壁。
而台湾《李氏大族谱》也载:唐江王李元祥之后李纲,南宋高宗时封相,为天下重望,他的孙子李珠迁住福建宁化。又载,景仙李氏自称“宋邵武李纲之后,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宝殊公促其子外迁,还写了“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与夫人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到公元1251年76岁时,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上杭瞻养,卒于公元1255年(宋朝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云姑七娘。
宝珠公裔孙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英才辈出,如:
宝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节度使、关内侯)、宝珠公第九代裔孙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诚(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孙李鲁明(明末兵部尚书)、第十八代裔孙李光地(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被尊为“一代名相”)等人,业绩辉煌,名垂古史。当今海内外系宝珠公裔孙,为李姓俊杰的政坛要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不胜杖举。
李火德子孙众多,名人辈出。香港的李家诚,台湾的李登辉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后裔。
在广东,单在揭西县就有几十个村庄居住着李火德的子孙。在砂拉越,不论是灰寨李还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孙。奇公之子宝珠公,因避世乱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于西历九六六年,後因兵乱迁到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头居住(胜运里今为稔田乡)。火德公卒于一○五三年,享寿八十七岁,葬于梅花岭丰朗岗头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为火德公後裔,故称火德公为入闽始祖。
宝珠公生平将简略
珠公原名德,号大郎、又名宝珠,生于公元1176年3月19日辰时,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职、因宋元兵乱、遂迁居福建宁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后,因地峡人多、火德公与妻伍氏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开基时,珠公给予十六字“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时,火德公把珠公接到丰朗同居。珠公卒于公元1255年享年80岁,葬在丰朗榕树坝,庚山甲向,坟形“螃蟹游江”。
火德公裔孙迁移丰朗后,广东松口贤德公裔孙(据查考贤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迁移葬广东松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钟形,诗曰:
不到龙牙不到东,
名莹绕结在松哇;
手捧金钟头带帽,
脚踏佛祖坐莲花。
其坟系松口五大名坟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气势磅礴,既是风景区、又是游览胜地、游人瞻仰络绎不绝。公元1936年松口诒燕楼21代裔孙维元(出任安徽代省长)回乡探亲与松口李氏乡贤合力重修珠公坟地
火德公流派
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后裔,移居广东揭西县。火德公第十一代孙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开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
坤培公生于西历一○三二年,传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时一八六四年,历时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岁时移居砂劳越,至今已传了四代。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顺合派迁移史。
火德公由宁化石壁经过长汀,最后迁移到上杭县胜运里(今捻田乡)丰朗岗。火德公的坟墓和纪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着。
公元1985年诒燕楼24代裔孙辉盛从香港回家探亲,捐资1000元,并发动在港裔孙建林捐资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协助,把坟墓进行维修、现在墓地两旁绿树成荫、祖德绵长、万世流芳。

2)、据考,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据说为唐高祖第二十子)始祖元祥,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入闽(唐、宋),其后人广不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

3)、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4)、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的李氏族人封地定居该地,乃最早的入闽李氏。
 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闽,他们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人才陪出。
5)、入粤始祖联公后裔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迁徙,形成岭南李姓家族体系。当宋徽宗崇宁初(公元1102年),元崖内扰,柱国公以王命镇抚粤边。李联以御史监其军,自闽入广,别率舟师鼍阳东下。而岭南瘴泾海风不时至,将士多病死,师遂大溃,联与第三子桓江,泛楼船,乘风南驶,师次海陵山。时飓大作,舟人恐惧,乃自海陵进驻溽阳,卒以年老,又兵间积苦,间关万里,病益剧,遂卒于1103年(时年67岁)在溽阳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联公于溽阳娥曹峰下荷木迳,故李联公是为李氏入粤五邑始祖,其后裔主要广布广东五邑周边一些地区。
始迁祖联公,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
联公墓
位于广东台山市广海镇甫草迳西约2公里处。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銮(或联),北宋人,讳荣昌,任岭南监军御史,1102年带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岛,半途遇台风而改入广海驻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亚桓将其葬于现址。墓始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占地约100平方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围刻浮云拱月图案,顶横刻“钟灵毓秀”4字,中分两行纵刻“宋任岭南监军御史讳联翁号松年李公墓”及“坐申向寅兼庚甲光绪岁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个字,墓口有石狮及石鼓各一对。
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长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
联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长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础,为兵部尚书,曰柱硕,宋赐进士,谏议大夫,曰师道,曰友闻。其后以次自赣入粤,是为尚书、瓦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
梧江有二子,长曰栋,次曰棕。栋公号任堂,宋任天台县尹,世居吉水,以勤劳王室,身在行间未遑兼顾。而赣南盗氛孔亟,所过为墟,遂命子侃、徇、佁奉始妣禢氏太夫人迁居南雄,旋下广州以避乱。因侨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继迁番禺溪里。后栋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广,卜居新会城礼仪坊中步巷。
其后子孙分别徙居新会、中山、鹤山、顺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孙,亦分居广、肇、钦、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迁祖(一世)任堂公,名栋,始祖父梧江,宋任桂连路司史,生卒未详。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详,估计生长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间。祖妣禢氏,生三子:长曰侃,次曰徇,三曰佁。当年台山(新宁)属新会郡(公元420年间)新会县(公元590年间),宋、明、清时期,新会县县境几经变迁,先后划出部分县地置中山、顺德、恩平、台山、开平、鹤山等县。明弘治十一年(1499),从新会县析出得行、文章、泷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台山李氏就从立县前后,由始祖栋公、禢氏及其子孙后代,分别从南雄珠玑巷、广州和新会等地陆续迁入台山定居,繁衍后代。栋公一世之山葬在新会石狗岭朝天凤形。妣禢氏孺人,又称米氏,因出子孙众多故云,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双飞蝴蝶。
侃公,栋公长子,二世,宋勅赠国监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后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横冈、吉浦、山咀、广海、都斛、西坑、香头坟、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孙之班派;
修道立德,家贤希圣,学宗孔孟,儒绍周程,扬名上阁,见觉太平,和风济美,世代铮荣。按:长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联作为班派。
徇公,栋公次子,字奕修,号孔行,二世,宋丰城县知县,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晋赠恭人。生三子(三世),长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谕;二子子达,宋进士行人,三子子杰宋任雷州教谕。
子懋(茂)公,徇公长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玄(园)田、喜村、台城内青云路金紫里,后裔子孙之班派:
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达公,徇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后人分布台山密冲、铁炉坑、独树、南村、汤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广海、坦塘、东洋冲蒌、海宴、沙栏、牛山头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
修文宏道,宗圣希贤,乃祖南来,长发其祥,济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别,至十三世时,由康熙庚子进士星如公请当时广东学政翰林院检讨陈筠先生题上联赠为世派。
子杰公,徇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孙,其后人分布台山东坑、筋坑、东边龙、龙舟地、南村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
华维继孟须世良,广业文明圣道昌,德焕天章日启耀,学宗唐周粤东长。
佁公,二世,栋公三子,宋任天台县尹。生有三子九孙(三世、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栏、横塘、塔脚、温边、横江、冲蒌、车望冈、独冈、扫杆朗等地。佁祖子孙之班派为:
高第开基,广衍云礽,伟烈始兴(或丰),树绩文章(或允章),家国宏猷。或作:骏有声扬,光大业成,伟略(或烈)珠玑联谱,祥庆永海游图。
跟随始祖栋公迁居台山的还有联公长子凌江公之长子乔木公,字楹础,号振堂。生于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于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及兵部尚书。诰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国之女,独生子名玖,字纸轩,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领省解。祖墓在阳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之石碑。
其后人除分布阳江、阳春、广州、顺德、江门、新会、开平、茂名、新兴以至广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东头旧里、上冲、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担、硕仁、迎禄村、东冈村、头洞、万安、横水三多里、清湖、冲蒌、都斛、墩寨、南闸、广田、古逻、牛尾山、那扶、陡门、大王坑、沙头冲、马坪咀、沙头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长塘、台城、广海、上川、下川等地,后裔子孙字派为:
庆承天祐,奕世永昌。济美多士,冠冕兆芳。优游列国,仁泽孔长。
或曰:庆(或本)承天祐,奕世永昌。显扬伟业,休有烈光。家传忠厚,仁泽孔长。
从始祖栋公迁居台山至今已经过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现在生的后代分别属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间。人数众多,成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后代子孙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镇,估计在台山李氏人口超过10万人,同样台山李氏后代出国,往港澳台谋生者甚众,遍布五大洲各国及地区,有“丽路李“之称,即李氏后代分布各处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辈出。

6)、入粤李姓始祖安政公后裔
北宋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元慎之玄孙李晟勤王平朱之乱,封西平郡王,其十五世孙李安政封广州路刺史,偕夫人温氏来到广州)广惠两府纷乱,李安政身登黄甲,钦派为广东布政使、后任广州路刺史。李安政偕夫人温氏落户广州,开枝散叶,广布各地,遂成为广东这支李氏的始祖,人才辈出
入粤李姓始祖李安政的墓位于从化吕田海螺山麓、李安政和温氏百年归老后,分别葬于从化吕田和广州白云山。后来其孙子蒙皇帝恩赐重修白云山温氏夫人墓,并称那里为“御书阁”。
参阅资料:1、(李氏起源)2、《燕楼派家谱》3、《漳州府志》
4、《福建汀州李氏家庙简介》5、《陇西堂论坛》

二坊。
京东快递(深圳下沙营业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荣路下沙村二坊13号。
下沙村与香港隔河相望,多以客家人自居。村民均为黄姓,旅居海外的下沙籍黄氏后裔约有3000人。南宋时期,由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辗开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今存九世祖“黄思铬公世祠”始建于明代。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京东徐雷是谁的孙子?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