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京都在哪里?洛阳吗?>

宋朝的京都在哪里?洛阳吗?>,第1张

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北宋京都在开封,称为开封府。 南宋京都杭州,称为临安府。洛阳不是京都但是北宋四京之一的河南府。

1、开封府:

北宋时期,开封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繁荣兴旺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开封府为“南京”,成为金国陪都。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南京开封府。

2、临安府

是杭州在南宋时期的府名,为南宋都城。

靖康之变后,北宋沦亡,被金朝所灭。宋高宗赵构自济州(今山东济宁)至艺祖龙潜之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重新建立“宋”政权。

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宋室南迁杭州为行在所。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鏐纳土归宋对宋朝的功绩和对杭州的历史贡献,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

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府,增建礼制坛庙。

扩展资料:

北宋四京:

宋朝建立初,沿五代旧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盖有意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其后未果。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以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后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建应天府为南京。这种两京并立的局面,直至宋仁宗庆历二年。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大名府为北京。后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

东京为首都、京畿路路治,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京是京东路路治和宗庙社稷所在地、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西京为京西北路路治;北京是河北东路路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宋四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封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安府

北京市京东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朝阳区的一个村庄。京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村庄之一。京东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宋朝的元祐四年(1196年),当时村民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定居。京东村现在拥有着完整的村落布局,有着精美的传统民居和社会文化场所,以及古老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村庄。

宋朝统一中原,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可惜伐辽失败未能收复中原屏障燕云十六州,加上为避免晚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和武将乱国的乱局而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对外战争基本处于劣势。

从960年的陈桥兵变到1279年的崖山海战,宋朝一共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其中北宋167年(先后有过9位皇帝),南宋152年(也是9位皇帝)。


宋朝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科技 发展迅速,儒学复兴,理学兴起,文化教育事业高度繁荣。北宋时由于占城稻的推广,人口翻了两番,到1124年时已经有12600万。

宋朝四至 :南- 思陵州 (今广西宁明)、东- 登州 (今山东蓬莱)、北- 代州 (今山西代县)、西- 西宁州 (今青海西宁);疆域最广时国土面积达 320万 平方千米,南宋时国土面积约为 200万 平方千米。

宋朝是我国 历史 上唯一不是亡于内乱的王朝。

宋初承袭唐制,全国分为 13道 ——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岭南道;

淳化四年(993年),改为 两京十道 ——东京、西京、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剑南道(剑南东西二道合并)、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广南道(原岭南道)和两浙道(新增设);

淳化5年(994年),正式废道,改为路制;



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为 15路 ——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和峡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西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即川陕四路(四川名字的由来);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名字的由来);

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路和秦凤路,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崇宁五年(1106年)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至此 北宋二十四路 成形(北宋末年号称全国有26路,但原定连金灭辽后归宋的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并未归宋朝统治)。

随后的靖康之乱,宋朝丢失大片领土,1142年(绍兴十二年),南宋将实际控制的领土分为 16路 ——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湖南名字的由来)、荆湖南路(湖北名字的由来)、重庆府路、夔州路、潼川府路、京西南路、成都府路、利州路、福建路(福建名字的由来)、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名字的由来);

嘉定元年(1208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 南宋十七路 成形。



总结一下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为: 13道 —— 两京十道 —— 北宋15路 —— 北宋17路 —— 北宋18路 —— 北宋23路 —— 北宋24路(26路) —— 南宋16路 —— 南宋17路

开封府 —下辖

开封、浚仪、尉氏、陈留、雍丘、封丘、中牟、阳武、酸枣、长垣、扶沟、鄢陵、考城、太康、襄邑、东明。

京东路 —下辖 8节度使州4防御使州1刺史州3团练州2军

青州(节度使,镇海军)、密州(节度使,安化军)、齐州(节度使,兴德军)、宋州(节度使,归德军)、兖州(节度使,泰宁军)、徐州(节度使,武宁军)、曹州(节度使,彰武军)、郓州(节度使,天平军);

沂州(防御使)、登州(防御使)、莱州(防御使)、济州(防御使);

淄州(刺史);

潍州(团练)、单州(团练)、濮州(团练);

淮阳军、广济军。



京西路 —下辖 1府12节度使州3防御使州1军

河南府;

襄州(节度使,山南东道)、邓州(节度使,武胜军)、随州(节度使,崇信军)、金州(节度使,昭化军)、房州(节度使,保康军)、均州(节度使,武当军)、许州(节度使,忠武军)、郑州(节度使,奉宁军)、滑州(节度使,武成军)、蔡州(节度使,淮康军)、陈州(节度使,镇安军)、孟州(节度使,河阳三城);

郢州(防御使)、颍州(防御使)、汝州(防御使)

信阳军。



河北路 —下辖 7节度使州10防御使州4刺史州3团练州12军

大名府(节度使,天雄军)、澶州(节度使,镇宁军)、沧州(节度使,横海军)、贝州(节度使,永清军)、相州(节度使,彰德军)、定州(节度使,定武军)、邢州(节度使,安国军);

棣州(防御使)、博州(防御使)、瀛州(防御使)、莫州(防御使)、雄州(防御使)、霸州(防御使)、卫州(防御使)、洺州(防御使)、深州(防御使)、怀州(防御使);

德州(刺史)、滨州(刺史)、赵州(刺史)、保州(刺史);

慈州(团练)、祁州(团练)、冀州(团练);

静戎军、宁边军、威虏军 、顺安军 、平塞军 、天威军、通利军、德清军、保顺军、乾宁军、定远军、破虏军。



河东路 —下辖 4节度使州10防御使州8刺史州3团练州1监6军

路州(节度使,昭德军)、晋州(节度使,建雄军)、麟州(节度使,镇西军)、府州(节度使,永安军);

绛州(防御使)、代州(防御使)、瀛州(防御使)、莫州(防御使)、雄州(防御使)、霸州(防御使)、卫州(防御使)、洺州(防御使)、深州(防御使)、怀州(防御使);

并州(刺史)、泽州(刺史)、汾州(刺史)、辽州(刺史)、宪州(刺史)、岚

州(刺史)、石州(刺史)、丰州(刺史);

忻州(团练)、隰州(团练)、慈州(团练);

政和元年宋辽夏对峙图宋因五代之旧,建都开封,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后,宋朝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世人都说宋朝是一个盛产文官的时代,文官多、名吏就多,名吏多了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位宋朝的文官,曾任宋朝京东转运使的朱寿隆。

宋朝官员

朱寿隆,字仲山,密州诸城人(今山东诸城)。其和北宋名将狄青同朝为臣,一生为人和厚,百姓在其治下多能安居乐业。朱寿隆在彭州九陇县(今四川彭州辖区)任职期间处理了一起欺负老实人引发的七尸血案。案件的起因十分简单,就是强邻欺负老实人。案件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强邻一家被"暴怒"的老实人灭门。

大火

蹊跷的大火

有天,县吏来报有县民申谦家失火,因火势过大,众人无法施救。申谦一家老少共计七口死于火灾。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见死伤过多,呈报到府衙等待处理。

朱寿隆平生为人厚和,据《宋史》记载,朱寿隆每次遇到老幼妇孺流落他乡不能归家,他都要资助这些人返乡。遇到因一时之过犯罪当死的人,朱寿隆都极力替他们脱罪。比如他曾经跟随狄青讨贼,狄青要处死几个不肯拼命作战的下属裨将,朱寿隆对狄青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对狄青说道:"王师的任务是为民除害,效仿暴徒的行为治理军队,真的是我辈所愿吗?"狄青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饶恕了下属将佐。

戎装狄青

以"厚和"著称的朱寿隆,听闻七条生命死在了火灾中,亲自前往火场查看。大火已经被扑灭,废墟中还有些零星的烟雾。只见残垣断壁、瓦砾参差,屋倒梁坏、一片焦黑。朱寿隆让人清理火场,很快死者尸体被清理出来,死者共计七人,有老有少。骨骸堆叠成一堆,几乎不能分辨,其惨状令人不禁落泪。

朱寿隆看到死者,职业的敏锐让他感觉这里有问题。大火发生时申谦一家七口没有一个人脱离火海,而是聚在一起被烧死。这很不符合常理。

让人怀疑的梯子

朱寿隆在火场附近左右环顾,发现近邻寇远家门口高高竖起一个梯子。他询问四邻,此地为何出现一个长梯。四邻都说在火发前未曾见过这个梯子。朱寿隆又询问寇远门外放长梯何用。寇远是个老实人,听到朱寿隆的问询一时语塞,沉默半晌后回答说:"我准备用梯子修屋顶。"

令人生疑的梯子

朱寿隆问完寇远后心中已有疑惑。他打发寇远回去,又向地保打听寇远和申谦是否有怨。地保回答说寇远为人老实,和他人并无仇怨。只在近日,申谦强占寇远山地造坟,寇远和申谦交涉无果而返。且发火那日,寇远积极灭火,众乡邻都可为证。

指使他人陷害,破案高手还是歪打正着?

朱寿隆隐隐觉着寇远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他吩咐官差,把当地的惯偷拘捕一个来。很快官差就带来了一个惯偷,此人小偷小摸人尽皆知,曾经因盗窃多次坐牢。

朱寿隆对惯偷说道:"官差说你盗窃,可我念你家贫,只要你以后改过前非,从前的过错我都可以宽恕。一会儿我当着众人问你,申谦家失火你可看见,你就说看到寇远拿梯子进入了申谦家,只要你按我说的办,我就放了你。"

戏曲里的宋朝官员

吩咐好了惯偷,朱寿隆将众人召集起来审理案件。他对惯偷说道:"我知道你夜夜做贼,前几天申谦家的大火,很多人说是你潜入放火。你可速速招来,免受皮肉之苦。"

惯偷已经被事前安排好,他大声说道:"我确实每晚盗窃,只是申谦家的火不是我放的。那夜我潜伏在申谦家附近,我看到寇远拿着梯子进入了申谦家。片刻之后寇远就从申谦家出来,紧接着就起火。你可以抓他来问,看我说的对不对。"

月黑风高也。

朱寿隆让人将寇远带到堂前,寇远见有人看见过自己作恶就如实招供了一切。

欺负老实人引发的血案

寇远和申谦比邻而居,他们两家的山地也接壤。某天有个路过的风水先生对众人说,两家地界相接处靠着寇远一侧的山地是块风水宝地,在此地造坟必能使后代大富大贵。

申谦家有父子四人,家富人强、人丁兴旺。听到风水先生的传言,他们将祖坟迁到了寇远家的山地。寇远前去交涉被申谦父子连骂带吓给赶了回来。后来申谦父子索性在寇远家的山地开了一条大路,直通自家坟地。眼见自家山地被占去小半,寇远自思从申谦家要点地价,只当是卖给了他家。谁知申谦不仅不给钱,还表露出山地是他家祖坟所在,应该全部归他。

很多山川被传言风水极佳

寇远越想越气,就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带着利刃用梯子爬进了申谦家。寇远进去后见人就杀,听到动静逐个赶来的申谦父子一家七口陆续被杀死在一块。

杀人后寇远放了一把火,待火势起来后逃离了申谦家。他顺手将爬入申谦家的梯子放在了自己门外,谁想这个细节让他的罪行被揭发。朱寿隆听完供述后,依律处理了寇远。

这个案件时刻提醒我们,有些人看着好欺负,可他们被欺负过头后爆发起来比任何人都可怕。为人处世,千万莫欺少年穷。

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称上道改为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

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见府、州、军、监)。宋朝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997年(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陕西、广南东、广南西路。1001年(咸平四年)分西川路为益州、梓州二路,分峡西路为利州、夔州二路。1020年(天禧四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1072年(熙宁五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1106年(崇宁五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北宋二十四路)。

1122年(宣和四年)宋金盟约(宋金和议),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后只赎回燕京、涿、易、檀、顺、景、蓟七州,前议作罢。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共十六路,1208年(嘉定元年)宋宁宗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

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资源狭小,也致使终宋一代受制于敌国。

政和元年宋因五代之旧,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区统一。宋与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崇宁三年(1104年)收复失地,置陇右都护府。建炎南渡之后,宋朝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85] 绍兴八年(1138年)金朝领三省事宗磐等人将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宋朝。绍兴十一年(1141年)《绍兴和议》后,以淮水—大散关为宋金国界,南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文官治国,避免中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武官兵变问题。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实行的是两级制,即近400个府、州、军、监为一级,1234个县为一级。府为体制较尊的地区,比如首都、陪都等;军一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一些主要的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这种把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到行政区划上,在中国 历史 上还是一个创举。

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称为“知某州(军、监)事”同时州一级还设通判一职,以制约知州的权力。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依旧建都于开封。979年,北宋攻灭北汉,结束自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然而,宋朝与辽国的疆界已经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在宋辽间的战争中,辽军曾多次南下,最远到达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宋军也曾推进到此线以北。由于没有燕云十六州以北的冀北山地作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作为界线。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西夏首领李继捧虽一度向宋朝投降,并献出银州、夏州、绥州、宥州四州之地,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在三年后就占据银州,以后又不断进攻夏、灵、麟等州,一直没有真正服从过宋朝的统治。1034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正式建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朝的西北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设置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收复河湟地区,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在西北,是从吐蕃夺取唐朝后期以来的失地。1071年,宋廷任命王韶为新置的洮河安抚使,开始对河湟一带用兵。最后收复今乌鞘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对西南在唐朝后期脱离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朝的进展是恢复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控制。经过多次的军事征伐和“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正式州县或羁縻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072年派章惇开“梅山蛮”。梅山即今湖南中部新化、安化一带,是瑶族聚居地区,从此设县建城,编户籍,定赋税,与汉地一样设置正式行政区管辖。至宋徽宗时期,版图最为辽阔,其南至思陵州(今广西宁明)、东至登州(今山东蓬莱)、北至代州(今山西代县)、西及西宁州(今青海西宁),国土面积约达320万平方公里。

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掳北迁,北宋覆灭。1127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在金兵的进逼下,高宗不断南迁,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1131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建为行在所(临时首都)。建炎南渡之后,南宋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中原被金国占据。南宋初,金兵一度进到今湖南、江西、浙江一线。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确定以黄河为界。后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及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无变化,宋朝与大理交界处设立黎、叙、泸、黔、邕等州。据赵汝括于1226年所写的《诸蕃志》一书记载,当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路的晋江县。

唐朝监察机构道的划分是以山河地理为主要原则的,宋朝路的划分则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兼顾了经济和人文的差异性,从而更加科学。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监察机构已混乱不堪,这为宋代改革为路制准备了条件。由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南方的版图得以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古扬州地区,江西、福建已经和今天的版图差不多了,吴越地区独立为两浙路,以徽文化为核心的皖南及周边地区为江南东路,淮河下游为淮南东路。华东地区这样合理的划分,即使在今天而言,无论是从地理、风俗、语言、经济形态来说,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事实上,宋之路不似唐之道,路为行政机构,有明确的帅司宪司漕司治所,唐代的道只是监察区,并非行政机构;因此,把唐代道制监察区划和宋代路制行政区划归为一个时期,是不适宜的。
宋初力平群雄,疆域区划难以顾及,太宗因袭唐朝旧制,略事改革,分全国为13道: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岭南道。但不久,在993年(淳化四年)把全国又合并为两京(东京、西京)10道;去陇右、山南东、山南西三道,并剑南东、西道为一;改岭南为广南道;增设两浙道。但第二年即废,于是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制。

其实在宋太宗初年,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已设21路,第三年后又为19路,989年(端拱二年)改为17路,992年(淳化三年)有16路。可见,在淳化五年以前的15年中,宋太宗一直实行“道”、“路”并存的行政区划制。淳化五年后,全国设路也未有定规。在997年(至道三年)始定天下为15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峡西路。1020年(天禧四年)增至18路,宋真宗分西川路和峡西路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1074年(熙宁七年)增至23路,宋神宗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凤两路,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分京东路为东、西两路。1085年(元丰八年)颁行的《元丰九域志》,即依据23路的行政区划制编写的,京畿所在的开封府则不在23路之列。

1105年(崇宁四年),宋徽宗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合称为24路。1122年(宣和四年),宋徽宗与金联盟,约定灭辽后,金将燕云16州归还宋朝,因而宋拟置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但金灭辽后失约,所以北宋末年号称拥有26路,实际上还是24路。

南宋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至两浙东路,1142年(绍兴十二年)分路16: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嘉定元年(1208年)宋宁宗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

宋代路下为府、为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当时,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为府,情况与唐朝很相似。据《元丰九域志》记载:1085年(元丰八年)时,全国有府14、州240。

两宋的行政区划中还出现一些新单位——军、监。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只管军队不管民政。五代时,军不仅管兵马,也辖有土地、民政,但各军、监皆不辖县。在宋代,军则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专业性的管理机构,五代初已开始出现,但也在宋代才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宋代的军、监有两类:领县的或不领县的。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隶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隶于府或州。所以,宋代县级以上、路级以下的区划单位有府、州、军、监四类,县一级的区划单位有县、军、监三类。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全国有军37、监4、县1255。

宋代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县级单位有县、军、监。

关于宋代地方行政组织的特点,或总结为三个特色:

一是用文臣出守列郡;

二是将地方政府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宋代所有地方官均为中央办事);

三是尽量使地方官吏互相牵制,如一路之中四职并行,府州之中长官与通判牵制等(叶伯棠1978)。

有的学者以宋代整理农政皆归于失败为例,分析了导致农政中辍的原因,也就是宋代地方行政的四个弱点:

一是宋代县级政府等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残破不全;

二是地方官进用考核不严密;

三是州县胥吏之恶化;

四是乡县间豪猾土劣之大量增加。指出,宋代只知减少中小县级官员的编制,而不合并县数,造成县级政府组织不健全,实为宋代地方行政低能之第一原因,而后三个原因共同作用,则加重了这一弱点。
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宋朝的京都在哪里?洛阳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