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小红书」?社区+电商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如何评价 「小红书」?社区+电商模式的优势在哪里?,第1张

“社区+电商”的优势很明显,用户的粘性,这构成了小红书一个非常强大的壁垒。如果小红书只切电商,会是一个非常小而美又细分的有冲击力的独角兽。其商业价值不亚于聚美,蘑菇街。但是,当她碰了跨境电商。。。就不那么好说了。小红书在早起发展的阶段,ugc内容做的确实不错。社区打造的很牛逼。看上去是聚集了千万级别的海淘粉丝,只要再自营备一些sku,加个购物功能就可以了。海淘消费者不愿意去京东淘宝线下买东西而去找代购,自己海淘,找跨境电商平台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想买到假货!!!      小红书在对用户方面,流量方面做的很成功。但是打造海淘真货的供应链却是要比打造一个ugc社区难的10倍都不止。2015年的双11,马老板主打的腔调就是海外品牌购物,然而2016年频繁爆发被国际品牌联盟斥责卖假货的负面消息。简单的想,阿里非常想打造的好的海淘供应链尚且没有成功,小红书目前的量级做到亦是很难。自贸区,保税区。。。当然你可以说消费者不care,早期不懂,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其中的猫腻。但是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想明白,即便电商愿意卖真货,可是卖给她货的人你就能保证他是真的么?还是在供应链上,规则上有弊端。没有说红书在卖假货,而是说“社区+电商”虽然有了粘性,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的电商原理上杜绝了假货的存在。“海淘”的同义词基本上就是“买真货”,海淘电商平台未来的发展如果不能在这点上建立100%的信任,就等于认错了消费群体。记得纸牌屋俄罗斯总统有一句话:“我要的是雷克萨斯,你却卖给了我一个拉达”。不要怀疑大家的智商,早期的时候用一些好玩的办法把大家忽悠进来了,长期不拿出点真东西还是没人买账!

一套良好的内容创作-运转机制是UGC社区能长期存活的关键。

大家是否遇到过这些问题:社区为什么发帖率这么低?互动量怎么这么少?创作者流失怎么这么快?社区活跃度怎么一日不如一日?

这些是大部分社区都会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在冷启动阶段,而且往往由于没有好好解决这些问题而导致冷启动失败,最终社区沦为一滩死水,全是内部运营人员在相互灌水。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缺少一套完整的内容运转机制,包括从内容创作,到内容分发,到互动反馈,到内容再创造,这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没有搭建起来,导致的问题可能就是:产品产量少,销量少,消费者知名度低,利润低,产量更少,最后倒闭。

一般来说,内容的底层运转机制由三部分组成:内容创作场景、内容分发链路、结果反馈

而需要支撑起这一套流转机制,除了需要强运营以外,产品层面也可以搭建一个内容激励框架。

1、内容生产:

核心任务是增加用户创作内容的数量和频次,一般来说有两种思路:

一是降低降内容创作门槛,如提供简单易上手的创作工具;创作内容的结构化引导;精品内容树立标准

二是增加创作场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等,增加合适的引导创作入口

2、达人系统:

建立达人体系,本质上是搭建一个特殊的任务体系,用完成任务的方式教育用户认知达人成长路径,一般涉及到两个模块:任务成长体系以及奖励

3、互动反馈:

互动反馈可以分成两个模块:关系链的建立和动态活跃

关系链的建立,本质上是为了完善内容在产品内部的分发渠道,除了常规的关注作者外,还有通过各种标签、地点、商品等类型的聚合分发。产品则需要需要在更多的场景引导用户进行关注

动态活跃则相对简单,基本就是赞评分享收藏,也有部分产品有自己独特的互动方式,如B站的投币、即刻的 *** 一 *** 头像等。动态活跃的引导在产品上可做文章的地方较少,一般除了新手引导外不会再次出现。

4、内容分发:

内容分发其实就是内容推荐系统,通过对内容、用户和标签的关联性,将生产好的内容更有效率的传递给读者,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关系链,基本就是所有内容型产品的内容分发模式了。

本文接下来会主要就“内容生产”和“互动反馈”进行分析,并列举一些常见策略。

1、增加创作场景:

-发布按钮,根据不同用户类型,个性化文案+视觉引导发布:

新用户:文案+利益引导进行首次发布,如“试试分享你的第一张吧,完成就有神秘奖励哦~”

回归用户(长时间未发布内容):文案+情绪唤醒,如“hi~你的43个粉丝等你好久啦,快分享最近的吧~”

KOL型用户(包括潜在KOL用户):任务引导,如“再不更新你的本月徽章就要掉了哦!”"再发布2篇动态就可申请穿搭达人啦~加油!",但此种提示并非常驻,需要结合实际的打开频率、活跃度等,制定相应的出现频率规则。

-电商社区类产品,在订单完成后也有多种方式引导用户进行内容创作

    确认收货界面引导晒单

    App内强化晒单,发布按钮可以相应展示为如“晒晒刚收到的衣服吧~”

    结合奖励,通过push唤醒用户,如“晒晒刚收到的衣服吧~有机会赢免单哦!”

-兴趣小组类产品,在用户首次进入兴趣聚合主页时,可以结合相应的圈子特点,引导用户进行发布,如“欢迎加入无人机俱乐部~快来和这里的3w个飞行员分享你的航拍作品吧!”

2、降低创作门槛:

-简化创作工具,让用户更容易产出内容,如抖音的各种道具、滤镜、剪辑配音,同时将视频时长限制在15s内,极大的降低了传统视频的制作难度,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拍出好看的视频。

-创作内容结构化引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淘宝发布评价,在编辑界面提供相应的结构化标题,如服装类会出现:版型、材质、厚薄度等标签,相当于给用户提供了创作提纲,减少用户思考

-精品内容树立标准,通过标杆性内容的强曝光指导用户应该生产什么样的内容,如B站的全区排行榜,除了曝光以外,一定程度上也树立了相应的内容参考标准,让用户有思路、有方向可以创作。

创作反馈指的是用户在创作后,平台给予用户的反馈,需要和用户的互动反馈区分开。也可以从用户分层的角度来进行不同的处理。

-新用户完成首次创作:

前面提到针对新用户的首次发布引导,可以理解为售前体验,完成首次创作后的反馈则可以类比为售后体验,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增加用户的复购率,同样好的创作反馈能增加用户再次创作的几率。

反馈可以分成两种:荣誉类&奖励类。荣誉类:用户发布成功后, *** 出荣誉证书类分享界面,恭喜用户发布首篇内容。奖励类:发布成功后,给予积分、优惠券、经验等奖励

-流失用户召回:针对有过优质内容发布行为,但是长时间(如超过30天)未发布新内容的用户,如通过push或短信唤醒“赞过你的394人还等你更新呢!快来晒晒你的最近穿搭~”“你的9349个粉丝等你好久啦~还不快来更新动态”,通过展示已达成的较高成就,增加用户的沉默成本,进而打开App,配合后续的流程引导,完成召回。

互动反馈分成两个模块,一个是引导用户进行互动,一个是将互动行为传递给用户,增加用户的互动感知。

互动引导一般只针对新用户,引导用户进行一次全流程的互动 *** 作,如赞评收藏等,一般形式为引导 *** 窗和文案,结合自身产品属性的定制化文案,会让流程体验更佳,也不容易被抗拒。

互动反馈又可以细分为多种,来自用户的互动的及时反馈;来自平台的阶段性成就反馈;来自用户关注的人的动态

读者的赞评关注等及时反馈给作者,能增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知,增强粘性和维持平台活跃氛围,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用户量较少时,互动反馈不需要做防干扰机制,可以每条互动都单独提醒用户,但当用户体量较高时,互动反馈需要一套完整的防干扰推送机制,如上万粉丝的作者可能每次发布动态都会有上百上千的点赞,如果提醒太过频繁则容易给用户带来打扰,甚至影响服务器性能。

平台的阶段性成就反馈,则能激励用户持续创作,如“恭喜你达成100粉丝成就!继续加油”“恭喜你达成1000赞粉成就!继续加油”,进一步可以结合用户成长体系,如小红书的用户等级,从尿布薯一直到金冠薯,每个成就都需要有内容数量、互动数量的硬性指标,每达成一个成就,都会给用户相应的特权。

用户关注的人的动态,当作者发布的内容互动量达到一定阈值后,可以推送给其粉丝,如“你关注的 @疯狂的小杨哥 发布的视频已经被5w人点赞啦!快来看看>”,通过一定的数据吸引,唤醒粉丝。

本文中提到的方法及思路,比较偏初期产品的实战落地,没有比较深入的阐述为何要这样做。但内容创作激励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UGC社区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的复杂,对用户心理、内容喜好度的把控、社区生态、内容生命周期和流转机制、运营干预等等还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感谢阅读,在后续的文章中会继续针对社区、社交行业,探讨更有深度的问题。

我是小小刘,2年经验C端小产品一枚,主要领域为社区、工具类产品,目前也在挑战从0到1搭建一个SAAS平台,欢迎交流。

(工作日常思考系列)

   针对同事所提供的观察信息,的确要考虑自媒体内容迁移到UGC平台后,出现以下问题带来的对用户信息流的干扰和污染,从而对社区平台的产生强破坏力的影响。

   首先回到UGC平台我在产品设计初期的思考,就是同时加入了小组(统BBS)和微博信息feed流的模式,就是想从论坛和媒体这两块不同特质的产品形态上发力。

1 BBS社区 :

传统bbs本身的产品形态走的就是 ”等权重,低门槛,高活跃度 ”的产品路线,仅仅给设置不同内容标签对版面/小组进行区分,但是对质量的控制很差,只是单纯的依靠发帖时间作为排列依据,保证每一个用户能够快速的参与进社区的讨论中,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门槛和增加活跃度。但不足之处就是非常依赖运营的手段来进行信息筛选,从而挑选出高质量的信源来反馈给用户。BBS 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将领域细分化,用户群之间封闭化(申请加入某版块/小组才能参与讨论),中心化的运营管理手段(设置版主/组长)来保证产生内容的质量。 东财股吧备受诟病的“水贴化”但是却任然保持较高活跃度的状况,也可以估算出BBS仍然存在较大市场。

2 UGC生产信息流 :

类似微博这种生态系统的运转需要两块最重要的模块支持,一个是UGC,需要源源不断得给生态注入信息资源供用户享用,这可以通过提升发状态的体验、内容产生的奖励机制的设置、让其他粉丝尽可能多的反馈、官方运营大号自主灌入海量信息补充等方式促进UGC,这是 生态发动机 ;

另一个是传递能量的电气系统,它让 信息资源在生态里快速周转 ,这取决于平均粉丝数、用户活跃度等因素,所以只要想法让生态的整张社交网络更密集,这个生态就更有生命力。这个电气系统就是“评论/转发”,非常巧妙的是,它还是一个筛选和过滤系统,每个生态居民都自发的去筛选和过滤,所以,质量越好的内容曝光的概率越高,越差的内容越不容易被发现。同时,“关注/取消关注”也承担了这样的作用。

      然而这样的系统也会出现失控的状况,就像早年知乎开放注册后出现的问答质量下降引起早期用户不满从而退出平台,微博用户庞大之后的信噪干扰。而我们也可以从现在大量自媒体涌入看到内容产生抄袭、浅薄、失信等问题,这些内容不可控的问题会严重冲击社区定位。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说过:用户数量并不一定是内容质量的敌人, 信息流动速度变快以后的信息泛滥 才是。也即,在一个内容型社区上,真正重要的是确定一个 优秀的信息组织 方式。

在产品模型的分析中,  找到优秀信息组织架构有以下几个重点:

-如何引导用户写出发布有质量的内容?

-如何设计信息发布机制?

-如何避免信源污染?

-如何引导和约束友善的互动?

-如何提高信源在社区生态中的周转速度?

1如何引导用户写出发布有质量的内容?
官方创建文章主题标签,引导用户按主题投稿,并设计一套文稿要求标准,比如最低XXX字等等。通过审核的文章即可获得今日推荐的的推广位,从而获得粉丝和关注;物质奖励、如打赏和付费阅读等功能。

2如何设计信息发布机制?

传统的按时间排序的信息流,同时提供按内容来源进行筛选的功能,现在的分类是按照是讨论(来自用户),自选股,名家,自媒体,和特色数据来提供标签筛选的功能的。在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好名家、自媒体、和用户的。在这里有个预设前提就是,UGC平台并不指望做社交功能(这实在是个坑),社交是个弱需求,用户在平台上主要的需求点在于关注和接受高质量用户的信息,包括文字、观点、股票、等。那么根据这个预判在信息流上面的权重方面,名家>自媒体>用户,在开发方面需要,弄出一套算法,让权重大的信息来源用户,他的动态占据更多的版面。

3如何避免信源污染?

根据现在自媒体的状况,有些媒体账户一天能够发送好多篇质量垃圾的文章来刷屏,实在是对用户首页的的一种干扰,极容易引起反感,现在微博的做法是程序自动识别一个账号的同类消息,把他折叠收起成一条动态。另外就是接入自媒体平台现在的一些评分扣分机制,有相应禁言一天、一周,封停账号等措施。

4如何引导和约束友善的互动?

在雪球的前车之鉴中,有许多大V因为无法忍受谩骂而离开平台,然而用户之间也都有强烈的交流欲望,所以要把互动权限设计得更加细腻可控,能有效地增强大V作者用户的安全感。比如可以仅仅向关注了他的用户开放评论互动权限,可以控制是否打开文章评论权限等等。

5如何提高信源在社区生态中的周转速度?

信源周转速度是一个社区平台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平均用户粉丝数和日均转发推荐数量就是个关键指标。那么在产品设计上面我们要尽可能的为用户提供推荐更多可关注对象,以及大V用户推送推荐系统等等,围绕着这几方面要多展开思考。

参考资料:

>社区的内容生产一般分为PGC和UGC两种。通常情况下,一个用户活跃度高的UGC型社区符合“二八定则”,即,近有20%的用户是内容的生产者,近80%的用户是内容的消费者。

但是,二八定则只是反映了整体数据的平均值。在个别的内容型社区中,好的社区会超过1比4的比例(20%比80%),差一些的社群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比例。据我的观察,如果一个社区没有稳定的“生产内容-内容反馈激励”的循环,那么该社区很容易死亡。

以传统的BBS社区为例。同样都是BBS,有的高校BBS非常活跃,例如浙大CC98,清华水木年华等,而有的高校的BBS则无人问津。所以社区运营非常考验运营者的能力,尤其是当运营要干预和引导社区内容的时候,“运营设置”、“假装用户生产初始内容”等事情,就直接决定了社区的互动量、内容量。

此文我就来谈谈,对于话题社区、社区、SNS产品等等,该营造出什么样的社区话题才更容易让用户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互动中来。

早期的广告和公关是以控制渠道为主,用户与内容的联系上要比现在弱得多。如今,新媒体打破了过去的强势渠道,把传播的媒介从权威拉向了个人,社区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在建立内容和用户的关系上也由“我有什么你就看什么”变成了“你想看什么我就有什么”。

接下来要谈的3大原则就是在告诉各位如何与用户建立在内容上的“强联系”,或者说“如何产生用户想参与的内容”。

为什么流传至今的道理都有典故?为什么故事就能流传地这么久远?因为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带给了人们强烈的共鸣,最起码是一部分人的强烈共鸣。

我们从故事中来看“共鸣”的特征:

本质上,内容传递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作者的价值观。价值观中往往包含作者的情绪。新世相曾办过的一场风靡票圈的活动——《4小时逃离北上广》,该活动传递了人们对“自由”的价值观。其中,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是,我们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仍然拥有对“生活”和“梦想”和选择权,仍然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因此,不管是一场活动也好、一本书也好、一篇网文也好,我们最能感受到的,是文字中透漏出的情感。

想想你长辈那些人的朋友圈会出现什么?大概会出现有关“健康养生”、“祈福保平安”、“假想热点”等等文章。为什么这些内容会出现在他们的圈子中?因为“联系感”。

每一个阶层都有不同的“生活圈”和工作圈“,因此根据”联系感“这一原则,我们应该”因人制宜“。比如,如果你的社区的主要用户群体是未毕业的大学生,那么在话题的选择上就要偏向“校园”、“恋爱”、“毕业季”、等等主题;如果你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刚开始工作的小白,那么在话题的选择上要偏向“职场”、“工作技能”、“社交关系”等等主题;如果你的社区是孕妇人群,那么在话题上就要偏向“产前知识”、“育儿知识”、“亲子关系”等等主题。

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凡事参与过社区互动的小伙伴一定是达成共识的。过于专业的话题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常常会望而却步,就算心里很想聊上两句但苦于肚里没货。然而“低门槛”话题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因为它降低人们参与内容生产的成本,这类话题大多是在“小康阶段”和“温饱阶段”中产生的,它们是人们关于“生理”、“安全”、“社会”和“尊重”四种需求的延伸讨论或者是细话题,人人参与的门槛降低,人人制造内容的概率变大。

除了知道它的重要性,还需知道它的作用机制。一般来说,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低门槛”设置:

从“专业话题”和“大众话题”两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倾向于后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专家”,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观。前者是靠正儿八经的“科学”解决问题,而后者更多地是靠“个人经验”。拿知乎来举例,通常情况下,一个“比较专业的话题”和一个“大众话题”相比,在“关注人数”、“回答数”等等指标下“大众话题”远胜“专业话题”。

对于社区管理者和组织者来说,一个好的话题是能实现“自生长”的。一个新话题成立的初期,需要社区管理者进行干预和引导,甚至优先做一些内容的填充,而后期需要的是话题的“自主生长”,表现形式多有:产生子话题、产生夫妻题等等。比如:作为管理者,我创造出了“读书”为主题的母话题,它可以延伸的话题就有诸如:读书方法、读书笔记、书评、心理学书籍、经济学书籍等等话题;然而,如果我一上来就创造“《国富论》的读书笔记”这种话题,可能在社区的初期是无人问津的。

这一点和“运营门槛”相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运营门槛低是指在话题的建设初期,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要保证话题的运用成本是低的。而“产生门槛”是对于参与话题讨论的用户来说,在某个话题上再延伸出新的话题的成本是低的。

先说必要条件—— 答案非显著

用户决定参与一个内容的讨论也取决于这个“问题”的好坏。最差的问题设置莫过于“答案封闭”且“有标准答案”。比如,你问:“在算式中,1+1=?”就不如问:“1+1=?”,前者大家都知道是“2”,并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的答案封闭且有标准答案;对于后者呢,可能会引发大家的思考,回答出一些有创意的内容。

所以,在话题的设置上要尽量减少限制条件,以及确保话题没有标准答案。

非必要条件—— 拥有争议性

争议性的话题具备“收割注意力”的属性,往往能引发多人的关注,并且它有较长的生命期。比如很早以前的“韩寒大战方舟子”的话题,当时各大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很高,“爱凑热闹”的网民甚至在网上进行“站队”,以支持某一方。到现在过去很久了,例如百度贴吧等社区还有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可见它的生命期很长。

非必要条件—— 可有社交性

我想拿个游戏来举例,2009年前后风靡全国的“偷菜”游戏就是将“社交性”植入在这个简单的小游戏中。游戏中涉及“偷菜”、“养狼狗”、“帮助浇水”等等手段,其目的是增加网友之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当然,社区的内容运营上也完全可以进行效仿。比如,知乎的“邀请功能”、“@用户功能”等等,都是为了提高话题的社交属性,以此来带动话题的传播和进一步发酵。

我分别用四个短语来概括这4种策略:

所谓“联动三方”是指“发帖者”、“评论者”和“评论者的评论者”这三方。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比如你在社区发了一个帖子,一段时间过后会有人在评论区里留言,于是你挑选出精彩的留言,然后对留言进行评论,如果还想继续放大话题效应,你甚至可以找人再评论你的评论。这样做得好处就是,一个话题被无限延伸下去了,就像一根树干上的树枝那样,可以肆无忌惮地蔓延生长,最后变成一颗参天大树。

此方法是依靠管理者进行话题干预做到的。有点像“微信公众号的精选留言”那样,让用户看“我想给他们看”的内容。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一开始,只精选那些一个话题下的“A类”回答,这些回答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示支持“A类”价值观。久而久之,“A”类回答出现的越多,该话题的争议性就越大,自然会有人“跳出来”提出“B”类、“C类”等等观点,接下来管理者再放出另一种“价值观”的回答,然后继续制造争议性。

所谓“预埋爆点”,简单地讲就是,在文章中埋下一些明显的“错误”。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5000块如何在上海生存”的文章。文章中,我特别埋下了一个“明显的错误”,我把住房预算假设成500元。文章发出后,立刻受到很多网友的评论,大多数留言都是针对“500元”的。比如,“楼主怎么可能只有500呢?你拿500给我租一个试试?”这种评论在留言区被引爆。

这就是“预埋爆点”的意义,借助“错误”引发的争议来推动用户们的讨论,这是一个生产UGC内容的独特策略。

所谓“借力打力”用一句话解释就是“你的心里话,我来起头,你来讲述”。近日,新世相的一则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网文刷爆了朋友圈,其内容是关于“90后”在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反映出来的态度和价值观。文章请了9位90后作为代表,分别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任何一个90后都多少能够在9个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该文章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评论区出现各种有趣的“个人故事”和“吐槽”,其中不乏大段大段的“自我感慨”。这一套“借力打力”的拳法激发了用户参与内容创作的动力,他们自发地吐露心声,写出真诚又真实的文字。

以上,是关于社区UGC内容运营的原则和策略的所有内容。方法论虽简单,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好的社区,其在“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上必然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原则和策略地有效应用就是为了让社区在内容运营上的良性循环更加稳定。

UGC其实最早的概念是起源于互联网这个领域领域,是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就比如我们现在很多的一些供我们讨论的平台,豆瓣啊,谷歌啊等等这些的一些网络平台,一些用户可以在里面发照片,一些文字等等。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

其实他分为很多网络方面,比如好友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网络,照片分享网络,知识分享网络,微博,还有就是社区论坛。在每个方面都有一些出色的网络应用,也是我们日常都能用到的应用。比如:视频分享网络如YouTube,优酷网,土豆网,搜狐视频等。社区论坛如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知乎等。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在这两年来,随着全球3G商用的日益推进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手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可以和其他设备共享信息并实现升级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倾向于用手机记录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移动运营商希望借助UGC吸引更多的用户,都是促进移动UGC业务发展的因素。

针对我国,外国人的开放不同,外国人是很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的,而相对于我国来说就是比较内敛了,不愿意将自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还是仅仅存在于自己分享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所以当有一个人能够提到和自己相同观点,是十分乐于去讨论的。也算是UGC带动了我国的信息发展。

首先洋码头,16年的黑五活动很疯狂,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个购物平台。洋码头APP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是"扫货直播"频道体验真实的海外现场血拼、聚洋货"频道品质洋货一站团和"社区"频道全方位购物社交。驻扎在洋码头上的卖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买手,模式是C2C,另一类是商户,模式就是M2C。洋码头连接起了美国的商家和中国的消费者,使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买到美国货。

然后再看小红书,主要有两个模块,即是社区分享模块以及跨境电商"福利社"模块。小红书福利社采用B2C自营模式 ,直接与海外品牌商或大型贸易商合作,通过保税仓发货给用户,这样不仅缩短了用户与商品之间的距离,而且大批量同时运货也能节省跨境运费、摊薄成本,从而降低消费者为买一件商品实际付出的价格。

洋码头主要包括三个板块,"扫货直播"频道体验真实的海外现场血拼、聚洋货"频道品质洋货一站团和"社区"频道全方位购物社交。驻扎在洋码头上的卖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买手,模式是C2C,另一类是商户,模式就是M2C。洋码头连接起了美国的商家和中国的消费者,使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买到美国货。

由此可见,洋码头APP主要发展经历是放在社区,直播、社交以及购物都不会被耽误。平台上聚集了丰富了的海外代购达人,应有尽有;而小红书则是把发展精力放在社交以及购物上,划分区域功能特点较为明显,消息设定为一个版块,可以确保浏览量,这样可以实时看到自己发的东西收到了多少反馈,更激发了用户生产知识的动力,符合小红书UGC模式。

从消费者角度看来,如果你要买一样商品,你可以分别去小红书以及洋码头上对比下价格,然后在确定购买,广州跨境电商APP开发公司专家们建议大家可以同时下载两款跨境电商APP软件,哪个优惠就在哪里买。

ugc运营是用户生产的内容。

UGC是互联网尤其是web 20以来最重要的果实之一,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UGC的发展史,我们现在离不开的博客、论坛、社区、自媒体都是UGC。

有效运营UGC社区:

1、选择合适的kol进行包装

kol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选择合适的kol进行包装的本质便是为了有效形成行业内有关注的热点话题,对kol的选择可以挑选行业内的大咖或者小咖来包装,这样也能获取一部分他们自身所带的kol流量。

2、满足用户的利己心态

通俗来讲就是要在已知的行业现状内,为用户提供稀缺性较高的有价值内容,最直接的体现为:用户群体需求满足,不仅得到需求的满足还能实现实用价值。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如何评价 「小红书」?社区+电商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