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热搜之旅”:减持、豪宅、明州事件

刘强东的“热搜之旅”:减持、豪宅、明州事件,第1张

出品:全球财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

自2018年“明州事件”后,一心想要“低调”的刘强东因56亿豪宅、频繁减持等新闻再次出现在舆论的风暴中心。

同时,京东宣布入局外卖业务的消息也引起市场热议。

近三年,刘强东便不断淡化自身和京东的捆绑关系,相继退出京东数科,京东物流,京东云计算等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长以及其他高管职务。

继2021年刘强东将京东集团的总裁身份让出后,又于2022年4月再度让出京东集团CEO的职务,由京东集团总裁徐雷接替担任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

同时,徐雷将以执行董事的身份加入京东集团董事会。刘强东将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致力于公司的长期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

6月22日,受“国家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网上卖药”相关传闻及热搜影响,京东健康等医疗平台出现股价短时大跌,毕竟2021年京东健康营业收入307亿元中,以“京东大药房”为主要载体的自营收入为262亿元,占比高达8534%。

截至6月28日,京东健康已从历史最高点1985港元/股跌至如今的672港元/股左右的价格,跌幅近7成。

或正是因为此次股价下跌消息被频繁提及,刘强东受“蝴蝶效应”影响,开始频频登上热搜。

第一条热搜是#刘强东套现18亿元#、#刘强东两个月套现22亿元#。但是经过梳理后,刘强东套现金额远不止22亿元,而是达到了66亿元。于是,#刘强东套现66亿元#的话题再度登上热搜。

自4月卸任京东集团CEO后的两个月时间中,刘强东频繁减持京东集团、京东健康股票。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4月底至5月初,刘强东合计减持了京东健康4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

并且,刘强东的减持计划并不止局限于京东健康。

自5月23日起,刘强东全资持有公司Max Smart Limited多次出售京东集团股票,累计减持约111亿股股份,套现约6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8亿元。Max Smart Limited是刘强东名下对京东集团的最大持股实体。

除此之外,在今年618的前一日,刘强东再度套现18亿人民币。

美国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6月17日,刘强东减持了京东集团A类普通股450万股,价值约2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71亿元。

也就是说,短短两个月刘强东就已累计套现约6631亿元。

随着套现,刘强东又与另一条颇为劲爆的热搜#中国神秘女富豪56亿买下欧洲豪宅#联系在了一起。

近期,一则购房消息震惊了意大利乃至欧洲房地产市场,顺带将京东以及低调已久的刘强东再次推至台前。

意大利媒体称,一位中国神秘买家一次性支付8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63亿元)买下被誉为“地中海五大皇家庄园”之一的超级豪宅。

公开信息显示,这位神秘买家是一位年仅33岁的年轻女士,名为Nani Wang。2022年4月8日,该买家直接将8000万欧元存入卖家的瑞士银行账户,一次性全款付清,没有贷款,甚至都没用离岸公司名义进行避税。

意大利媒体称,并不清楚这位神秘买家的具体身份,只是称她的背景为“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顺着线索发现,这位年轻的女富豪似乎与京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12月,在香港成立的京东系公司JD Health (HK) Limited(京东健康)负责人名字也是Nani Wang(王娜妮)。据披露,王娜妮在中国共拥有19家关联企业,其中多家企业与刘强东以及其妹妹妹妹刘强茹、表弟吴洁相关联。

市场人士分析称,本次购买的豪宅或是王娜妮替刘强东代持。
于是,此前#中国神秘女富豪56亿买下欧洲豪宅#的热搜词条变为#刘强东56亿急买欧洲超级豪宅#。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随着“明州事件”举办线下公开听证会,随着案件出现反转,#刘强东事件女方多次称自愿发生关系#、#刘强东明州事件女主索要赔偿金额上不封顶#等诸多不甚体面的话题陆续登上热搜。

随着减持的消息不断爆出,叠加“明州事件”的负面影响,有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刘强东这是要准备退休了?

其实,不尽然。

根据投票规则,刘强东仍持有761%的投票权,并不会影响他对公司的控制权,依旧是京东集团董事局的主席。

也就是说,刘强东只是将方向盘交给徐雷,但自己依旧牢牢把控着船只行走的方向。

早在2011年刘强东就曾表示:“如果失去对京东的控制权,宁愿把它卖掉、彻底退出,不陪资本玩了!”

回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等互联网大厂的股价均呈现下滑趋势,各家大佬们更是动作频频,资本市场上不断出现大佬套现的消息。

2019年,在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时之际马云正式宣布退休,随后在2020年一口气减持套现430亿元;2021年的3月,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决定卸任CEO一职,还捐了1000亿给慈善基金会。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最后红利之时套现也只是一种“择优”的选择。有业内人士猜测,刘强东大概率还会继续套现,保守估计套现总金额会突破百亿。

刘强东卸任后,京东进入了“徐雷时代”,开启一个新局面。

过去两年,京东在下沉市场的争夺战中付出了极大代价,社区团购收缩战线,京喜拼拼沦为弃子,下沉之路困难重重,京东下一步该怎么办?

近日,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公司已考虑进军外卖业务。“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做,就看我们的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组建人才队伍了。”

6月7日,京东正式对内成立同城餐饮业务部。有知情人士透露,京东将以“京东到家”APP为服务载体,在郑州等市试点餐饮外卖业务,由达达负责配送,整个团队已经在当地对接餐饮商户上线京东外卖,不过该业务还属于探索阶段。

进军外卖,京东出于怎样的考量?

据京东集团披露2022年618数据显示,大促期间平台商品成交总额达3793亿,同比增长103%,创历史最低涨幅。

经过十多年的野蛮生长,电商市场基本已经到了增长乏力的阶段。加上反垄断政策的规范,电商行业进入稳中求进的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继续依靠原业务很难有新的增长突破,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关键。而如何实现快速引流,则成为当下的关键。

作为本地生活重要的细分业务,外卖市场或许就成为一个引流的好途径。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指出,预计2022年中国外卖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94174亿元。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27%。

参考美团的经历或可看出,外卖的确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引流工具。在其团购业务站稳脚跟之后,美团通过导流成功发展出涵盖餐饮、外卖、生鲜零售、打车、共享单车、酒店旅游、、休闲娱乐等多种业务板块。

不可忽视的是,外卖行业早已趋向红海。目前7成的市场被美团独占,饿了么则居于次席,行业格局已基本稳定,面对双寡头的绝对优势,京东生存空间有限。

同时,新型外卖形式以及新入局者的加入,京东压力陡增。

2021年,快手与美团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快手用户可以通过快手APP直达美团小程序。

2022年5月,美团上线了一款名为“美团直播助手”的产品。这款产品不仅可以让主播通过APP随时随地开始直播,而且结合了美团核心业务,新增了团购、外卖等新场景。

无独有偶,2021年抖音被传出内测新业务“心动外卖”。据媒体报道,抖音商家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曲线做外卖,即在抖音直播销售团购套餐,并自行提供配送服务。

此前,抖音方面开始利用直播,切入本地生活业务,主打到店团购业务,目前主要围绕一二线和网红城市进行业务布局。据悉,2022年字节跳动本地生活业务全年目标是500亿元。

相较之下,京东作为新入局者其本身在直播电商中就没能抢得先机,在短视频、直播流量中也无法与抖音、快手相抗衡。

或许,为了拿下外卖板块,京东又将面临新一轮的“烧钱”大战。

3月28日京东官方表示,京东已与茅台签署2020年贵州茅台酒经销合同。继天猫、苏宁后,京东正式成为茅台第三家电商直销平台,并于3月31日正式开启第一批次的平价茅台预约抢购活动。

此次京东与茅台“牵手”的成功,不禁让人想起去年沸沸扬扬的京东“落榜”事件。去年9月,贵州茅台酒全国综合类电商公开招商结果在贵州省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示,天猫和苏宁易购双双成为本批次入围服务商,却不见同为综合电商平台的京东商城踪影。

本是天猫、苏宁易购、京东三家综合电商平台通过招标,最终却只有天猫、苏宁成为茅台电商渠道服务商,唯独京东被落下,着实“尴尬”。
不得不说,对于当时京东的“落榜”,与民愤极高的京东自营渠道售出“假茅台”的事件脱不了干系。2018年5月,多名山东消费者在网上爆料,称在京东自营渠道买到整箱整箱的假茅台。后经茅台打假办及济南市工商局鉴定,认定这些消费者所购茅台确系假酒。
如今,京东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茅台电商渠道服务商。这原本是件好事,也是京东自上次“假茅台”事件被暂停合作之后,争取到的再一次合作的机会。但网友关注点却有点跑偏,评论中多是关于此前“假茅台”的事:“去年被掉包的茅台找到了吗?”“京东上次甩锅给物流,就没有下文了?”……

原来,当时“假茅台”事件爆出后,京东随之发布公告称系第三方物流公司掉包,将积极严惩并及时向 社会 披露调查情况。然而将近两年过去了,假茅台事件却始终没能给出一个结论,京东白纸黑字承诺的“及时披露调查进展”变成不了了之。无疑,假茅台事件及其义正言辞的承诺,都成为了京东“正品行货”招牌上的“污点”事件。
距去年因“假茅台”落榜才没多久,近日,刚与茅台恢复合作的京东却又再次“暴雷”。4月1日,京东开启飞天茅台的预购活动,活动前三天在线预购人次超过160万。然而网上却流出截图,显示有用户居然利用Bug在京东一次性抢了400瓶飞天茅台,还爆出京东程序员提前将抢购链接泄露给黄牛的消息,让网友大跌眼镜。
虽然后来京东回应称通过Bug抢茅台是假消息,但大批网友亲自现身说法,京东的说法让人难以信服。
根据京东公示的预约和抢购规则,只有完成实名认证的京东plus会员才有预约和抢购的资格,同时一个京东plus正式会员,每次限购2瓶,每月最多购买5瓶。然而有的用户1瓶没抢到,有的用户却抢到了十几瓶,有的在规定开售时间10点前就抢到了茅台,而江浙沪过了开售时间抢购按钮都没亮……各种亲身实例,实在不是京东一句“均为通过ps订单等方式制造出的谣言”就能糊弄过去的。难怪网友纷纷发出“京东有骗流量嫌疑”、“这都是京东的营销套路”的气愤之语。

近年来京东不断爆出各种售假事件,渐渐蒙上了“假货东”、“二手东”的阴影。去年京东“榜上无名”已经说明了茅台和消费者对于京东平台的“信任危机”,如今刚刚恢复合作就再次“暴雷”,苦苦积累的品牌形象都要被败光了。京东丝毫不吸取教训,不认错不改错,只会甩锅,其前路堪忧啊。

A股市场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已经成为常态,股价下跌上市公司一点都不着急,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点:上市公司已经募资

上市公司在上市之时已经募资了一笔钱,而这些钱已经在上市公司的口袋了,钱都进了上市公司口袋,股价跌跟上市公司似乎关系不大。

原因非常简单,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只是数字而已,一个数字的涨跌跟上市公司确实没有太大关系,只要股价在1元以上运行,保证公司不退市,股价任何二级市场怎么玩,上市公司都不着急。

第二点:大股东已经套现

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当中,大部分公司上市都是为了套现,募资套现,减持套现,抵押套现等等。

只要公司上市了,只要股价涨了,可以趁机高位套现;股价跌了,同样可以逢低套现,所以股价涨跌他们都可以套现。

因为大股东持有的是一级市场股价,持仓成本太低了,很多大股东的持仓价格是负数,股价怎么跌都是赚钱的,所以股价跌怎么跌他们都是赚钱的,肯定不会着急。

第三点:股价由二级市场决定

当公司上市之后发行的股票,而公司的股价将会由二级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股价的涨跌,上市公司一般也无权干涉二级市场的股价。

股价是在二级市场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涨跌的,并非由上市公司来决定股价,所以当二级市场环境不好,股价出现下跌,上市公司即使着急也没用,无法改变二级市场股价的涨跌。

既然股价由二级市场多方面来决定,上市公司肯定没有必要为股价着急上火了,股价的高点由市场决定,上市公司干脆顺其自然,着急上火也没用。

举例子

咱们大A股的中石油,世界500强企业,赚钱能力非常强的企业,如此优质的一家企业,自从2007年11月以4860元开盘,至今已经十几年了,本周五收盘442元。

中石油股价自从上市以来,股价一路下跌,股价新低不断,上市公司着急了吗?中石油从来没有因为股价下跌而着急。

中石油作为A股市场的代表,足以说明在A股市场股价下跌不会让上市公司着急,上市公司不着急主要是已经募资和套现了,以及股价是二级市场决定,所以上市公司当然不会着急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虽然股价高低直接跟上市公司有直接挂钩,有直接影响,由于股价体现的是公司的市值,而市值不代表价值,市值是虚的,并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尽管股价下跌,对于上市公司并不会着急的现象。

在天气渐渐转凉的夏末初秋,一场由京东、苏宁、国美挑起的电商价格战异常火热。然而就像这个季节的炎热很难持续一样,这场价格战注定不会长久,无疾而终。但这个举动给人们留下一连串问号。电商大佬和家电巨头挑起这场价格战意欲何为?这个决策是让他们真正受益了,还是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电商联手清库存
“8月本来就是家电促销季,电商通过炒作来清理库存,属正常现象。”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内部人士向《经济》记者表示,具体细节不便透露,可以认为这种促销手段很平常。
虽然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将此次价格战称为“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全面”。而他得到的却是“最强质疑”。
所谓战略,多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此次电商大战中,京东以自身短板“大家电”销售,向国美、苏宁宣战。京东大家电销售额占其全部业务的15%左右,而苏宁、国美却以大家电销售为主,其中苏宁的大家电销售额占比达60%以上。
而国美、苏宁也把促销产品扩大到手机、电脑来与京东竞争。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战争只是进行了两个回合的“田忌赛马”,结果是多方受益。
据了解,8月15日以来,苏宁易购页面浏览量连续保持同比10倍以上增长,订单增量和配送量也以同样的数字增长。同日,京东全天大家电销售额也成绩喜人,突破35亿元。而北京国美透露,启动“击破网价”行动当日,其门店销售与平日相比增长4倍以上。
消费者未真得实惠
那么给电商大佬贡献了如此高营业额的消费者,是不是也得到了真的实惠呢?事实证明,“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消费者是受益者,更是受害者。”一位曾供职于京东商城的人士向《经济》记者表示。
8月21日,一淘网公布了在8月15日前后几天监测的B2C商家数据情况,称本次价格战涉及商品数量少,商品降价的金额平均不超过10%。
而且在价格战开始前一天,部分商家悄悄提升了商品的价格,平均涨幅超过585元;价格战开始后,不少热销商品出现了高缺货率的现象,缺货率最高的商家达到30%。
8月21日,《经济》记者也随机抽取9种产品,发现其中3种京东商城有货,但国美和苏宁均无货。并且京东商城、国美、苏宁家电产品重合率极低。其中一款电视机虽然京东和苏宁均有货,但双方价格一致,未形成价格竞争。
“国美和苏宁曾经用过这种促销手段,双方所售产品型号不一致,消费者无从比价。”该业内人士表示,供货商在发货前便已将发给各方的产品加以区别,不同型号发给不同的销售商,以避免竞争。
资本赌局是否奏效
无论是针对产品的价格战,还是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战”,没有资本的支持,谁也玩不起来。
8月13日晚,苏宁电器发布公告称,拟面向市场和公众发行不超过80亿元(含)公司债券的公告。
但是,8月14日,受价格战影响,苏宁电器股价大跌71%,收盘价为588元。8月15日,苏宁电器早盘低开后一直呈低位震荡。午间休市时,其发布公告称,二股东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对公司股票进行超过10亿元的增持,午后开盘其股价直接拉升涨停。当日收盘647元。之后,资本市场又一阵质疑声,称有庄家借苏宁价格战,打压股价以低价位吸货。
不过,一场价格战,很难扭转苏宁电器在资本市场的低迷,之后的苏宁股价仍是低位震荡。那么,对于一直扬言上市的京东商城来说,价格战能否招来投资者的关注呢?
京东商城到底有多少钱?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刘强东本人才能回答。按他所说,如果这场战争3个月还没结果,宁可将原计划2013年的IPO推迟一年。不过,虽然其销售额一直大幅增长,但利润一直为负。在国内上市条件远远不够,除非去海外市场IPO。即使去海外上市,京东也需进行新一轮融资。不过,刘强东对京东的资金情况非常自信,“京东账上持有87亿元现金,不怕打‘价格战’。”
但是,8月21日,有消息称,京东上轮某一家大PE已经退出投资,仅将本金拿回。对此,一向高调的刘强东却未作任何回应。
供货商之忧
有人欢喜就有人忧,对于此次价格战,家电供货商显然并不“热情”。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博士坦言,电商大战中实体企业很受伤,“大家都知道‘渠道为王’,现在京东、苏宁和国美掀起的这场三国血战,表面上看起来是渠道商不顾血本的恶性竞争,实际上最后受伤的可能就是供货的实体企业。在渠道寡头垄断的情形下,实体企业一直是处于被压迫的微利地位。如今电商恶性竞争一旦形成,难免将损失向实体经济转移。”
8月14日,刘强东高调宣布京东商城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并承诺,京东所有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苏宁电器称价格要比京东更低,并且线上线下同价。国美电器宣布网上商城价格将比京东商城低5%,而且将保持线上线下一个价。
“想想看,我说比你低10%,你说比我低5%,用不了3天,消费者在家买东西还能被送钱,我们从不参与这种忽悠消费者的口水战。”亚马逊中国区总裁王汉华表示,“价格战不能引来用户忠诚度,最终受伤的将是供货商。”
“苏宁电器把价格降到了4000元以下,不顾美的空调厂家的反对。”市民周女士告诉《经济》记者,自家所购的空调原价为4599元,但是购买时供货商美的曾对此表示反对。
海信电器的一名内部人士向《经济》记者表示,“企业内部有严格的价格管理系统,绝对不坚持无原则的价格战。”
尽管有人欢喜有人忧,但现实并不那么悲观。
“对于上游生产商影响偏中性,”西南证券分析师李辉向《经济》记者表示,渠道份额占比有限,尚未构成主流渠道冲击。
“京东商城等B2C网购商城,特点是以IT、数码为销售核心,并向全分类的网上商城发展,销售额能占到20%。国美苏宁等传统家电卖场开辟的网购商城,销售额能占到10%。以京东为例的B2C 模式只占到年度家电销售总量的2%,这其中还以IT、数码为销售核心。”
李辉表示,虽然此次价格战标榜以大家电为主,但实施中具有以下特色,国外品牌占比较大;非全品类全型号参与;供货量极为有限。强势龙头企业为避免品牌受到影响,也已宣布暂停合作,显示出对网购渠道的掌控力度。

虎嗅注:深交所发布消息,苏宁易购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这或许会是一个苏宁新零售转型失败的信号,这么多年来,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在流血,竞争对手却已跑得更快、更远。本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6月30日,虎嗅分析了苏宁生意的核心数据,让我们一起回溯因果。

本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图中左一为张近东。

京东市值逼近百度,引发了一波J能否替代B的议论,而昔日家电零售霸主苏宁似乎已淡出公众视野。

5年前,张近东至少嘴上没把京东当成对手(原话是“他们还是小孩子,和我们不在一个重量级”);5年后,“小孩子”的市值已是“大人”的四倍(京东、苏宁最新市值分别为4000亿和1000亿)。

关于“京东做对了什么”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有必要候复盘一下,看看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2011年,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3月31日,苏宁电器(002024SZ)发布了2011年报。没有人会想到,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最后的好日子”。

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拘,国美对苏宁的威肋基本解除。

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宁各项指标全面超越“友商”。2011年,苏宁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年末门店总数达到峰值——1684家(2009年为941家)。同期国美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98亿和184亿,门店总数1079家。

而那时的阿里、京东还没资格被苏宁视为“友商”。2011财年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当年自营收入占比99%的京东,营收看起来高些,2011财年达211亿,但却亏损了128亿。

对即将到来的电商大潮,苏宁丝毫没有掉以轻心:

早在1999年,苏宁就开始研究8848并承办“新浪电品商城”;

2005年,苏宁组建B2C总门店并上线“苏宁网上商城”;

2009年,苏宁提出“营销变革”、尝试“实体店与互联网业务共举的战略”并将叠代到第三期的网上商城更名为“苏宁易购”;

物流建设方面,2011年末已有8家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另有10家在建、24家完成签约;

2011年6月,苏宁发布“面向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打造“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1年末,苏宁账面资金达2274亿并计划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55亿投入门店及物流建设。

2011年未,一切迹象都表明苏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料却是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作秀与试探

2012财年,苏宁营收同比增幅仅为476%,扣非净利润却大跌456%至2515亿,2013年扣非净利润跌到307亿,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非净亏损均超过11亿。

苏宁再也不是“绩优股”了。

2012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528亿。为完成全年200亿的销售目标,苏宁易购三管齐下:一是品类扩张,图书、百货、酒水、食品等等;二是垂直并购,最大的一桩是收购母婴电商“红孩子”;三是开放平台招商。

2012年8月,京东挑起价格战,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苏宁的回应是“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价差双倍赔付”。

根据财报,2012年苏宁线上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26亿。

通过比较,2012年苏宁各主要品类的毛利润率与2011年差异非常小。

原来张近东、刘强东合演了一场戏,赚足了国人眼球,让“上网买电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只可惜,最终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京东一家。

毛利润率几乎没变,扣非净利润却下降456%,钱到哪儿去了?

通过比对,发现在营收增长不到5%的情况下,2012年“广告促销费用”增加近4亿、同比增幅326%;“租赁及仓储费”增加近9亿元,同比增长246%;“其它费用”增加5亿元,增幅363%;“人员费用”增加525亿,增幅146%。

虽然没有单独披露,带宽服务器、流量购买、线上广告、物流建设、研发投入等与电商业务相关的费用应当包含在上述四项费用当中。而在2012年,这四项费用合共增加了231亿元,刚好与扣非净利润下降数额相当。

未能开启“放量模式”

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6月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开始“从两个公司变成一个公司”,真正是易筋洗髓、脱胎换骨。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3年6月8日(抢在“618”之前),苏宁正式宣布“线上线下同价”。如果说一年前是在演戏,这次苏宁可是玩真的了。与2012年相比,2013年苏宁的主营业务毛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并逐年下滑。

2014年,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226亿,同比增幅仅为32%。同期,京东自营业务收入达1085亿,同比增幅62%。

2013年、2014年线上自营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仅为21%。

2015年开始,情况才出现转机,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先后越过400亿、600亿。2016财年,苏宁线上自营收入占比达到422%。

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养成,而且苏宁在移动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与苏宁——阿里的深度结盟有关(注:2015年8月,阿里投资283亿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以140亿认购2780万阿里股票)。

2016年报称“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坚持自营全品类商品,2016年实现了商品、服务方面与苏宁易购的全面打通,销售增长较快,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张近东早就预见到零售的未来并开始电商实践。完胜国美之后,苏宁“兵强马壮”,张近东决心破釜沉舟带领苏宁“飞升”。

因缺乏电商基因,苏宁线上推广慢,流量获取成本高,付出巨额代价却没能按预期开启“放量模式”。直至2016年,在结盟阿里的背景下,线上营收占比终于突破40%。

相比之下,采取“保守疗法”的国美,2016年营收767亿,其中线上自营收入107亿,占比14%。

2010年以来,苏宁营收从755亿增至1486亿,增幅968%,年均复合增长仅为119%。特别是苏宁、国美的当家品种——视听产品(彩电、影碟)完全停滞。

回过头来看,苏宁“抢了个跑”,否则其在电商领域的建树会与国美不相上下。总体来看,代价沉重的“抢跑”性价比是可以接受的。

再议“线上线下同价”

假如门店保持高额利润,即便线上业务增速不甚理想,作为货真价实的“电商概念绩优股”,苏宁的市值不会逊于顺丰(3000亿左右)。

饱受争议的“线上线下同价”是造成苏宁业绩急剧下跌的根本原因。

当年苏宁心态是:买几块钱的菜都要讨价还价,老百姓买家电怎会多花几百块?线下如果比线上贵,早晚必死。

回过头来看,苏宁2013年推出“线上线下同价”有三点不妥。

一是时机偏早。

零售价随渠道、消费场景而异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天公地道,一款酒在KTV的价格与超市相同才是咄咄怪事。

而且,网购家电从少数人的“探险”到获得广泛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也要三、五年。在此之前,叔叔阿姨们还是要看看、摸摸,向服务员提出一大堆问题,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放心掏钱。苏宁太急于跟京东PK,顺道将老对手国美一军。

二是线上拖累线下。

同款商品在不同商家、不同城市的标价不尽相同,甚至相同商家在相同城市不同商圈的门店标价也经常存在差异。

在线下货比三家,需要付出很大时间和精力。而在网上,消费者能够轻易发现价格差异。

本来苏宁可用“易购”这个品牌与京东PK,线下的生意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苏宁”与“易购”可以在后台协同,在前台则不必强调两者的关系。随着线上的壮大、线下的萎缩,再择机将两者融合。

尽管线上不可避免地被友商“逼平”,但这部分营收占比仅为20%,只要线下保持较丰厚的利润,苏宁可立于不败之地。

不幸的是, “线上线下同价”把京东的施压放大四倍加诸线下,使整个公司陷于连年亏损 (扣非)。

三是门店运营成本无人买单。

线上线下一同向友商看齐,不仅牺牲了毛利润率,线下门店的运营费用亦无人承担。

以2016年为例,租赁费用、人员薪酬、门店装修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水电能源费等费用合计达106亿。假设其中60%花在线下门店、40%花在物流系统,则门店费用约为64亿元占846亿线下收入的75%。

不管规模多大,门店租赁、人工、水电、折旧等这些线上费用也得找人买单,否则无法避免亏损。

最大的变数:门店何处去?

门店是辛辛苦苦、一家一家开起来的,苏宁非常不舍得关掉。

截至2016年末,苏宁门店数已降到1510间,较2011年减少174间。即便门店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关店的力度也非常小。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线上流量增长空间有限而且越来越贵,线下才是真正的流量宝库。门店的客流非常优质、转化率非常高……但保有1500+门店的苏宁,线下交易额却呈现疲态,2016年交易金额846亿,比2011年少20亿, 线下高质流量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即便线上业务(包括物流)做到京东水准,如果线下门店不能“物超所值”,苏宁的业绩也难有改观。

不要看眼前,互联网进入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普及了,但是还没做到更好的服务人民,腾讯经历时间长,加上微信的开发,他有一个双重保险,阿里就比较尴尬了,虽然目前看起来很不错,但是创造者却没有更大的胸襟发挥出他应有的威力,这件事就得别人做了,我敢肯定5年内,一定会有一个企业超过阿里,至少5倍,或者阿里自己开发,也会是现在的5倍,甚至更多,京东属于缓慢发展,问题根源不再京东本身,而是社会原因,民心所致,因为淘宝便宜嘛,但是京东会越来越好,这也不是京东多高明,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我相信如果阿里不改变策略,不懂自身开发,很快便会开始走下坡路,另外看企业的盛衰,并非看营业额,而是看成交的数量

马云是在《阿里巴巴正传》书中这么认为京东的,而且他谈论的头头是道,总结下来,我认为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一: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他有很多合作伙伴,而刘强东的京东,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这样太累了。虽然我们说到阿里巴巴就会想起来马云,但是其实创立出“淘宝”、“双十一”等等这样的人是他背后的合伙人,他的合伙人可都是不得了的人。

刘强东呢,自京东创立以来,刘强东就一直是京东的核心力量,他不放心将权力交给别人,很多事情都是亲历亲为的。京东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刘强东的身上,不止是高管要跟他汇报情况,还有一些较底层的下属也要向他汇报,即使他不在公司的总部,他也还是会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了解公司情况,做出决策,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

二:刘强东是非比较多,前段时间的性骚扰事件是非常影响京东的市场的,因此京东的股票大跌。马云这些花边新闻还是比较少的,几乎没有,而刘强东的感情生活就比较引人注意了,首先是娶了十分有名气、比他小了好几岁的奶茶妹妹,之后他被告性骚扰,好不容易事情才稳定下来的。

三:京东集团人员太多了,多达五万人,互联网竞争如此的大,养活他们不容易呀。如今阿里巴巴如日中天,淘宝已经有超过京东的势头了,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在淘宝进行的,而且还有很多的衍生软件,但是京东的相对就比较少,但是京东人员竟然比阿里巴巴的多了三分之一左右,刘强东又是要亲历亲为的,那京东真的是不容易发展的。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刘强东的“热搜之旅”:减持、豪宅、明州事件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