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赐黄马褂——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途径保德县刘家畔村考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5收藏

御赐黄马褂——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途径保德县刘家畔村考证,第1张

公元1697年,山西太原府保德州。

“大人,皇上手谕!”

保德州知州唐文德正准备吹灯睡觉,忽听府外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他连忙披了件棉袄,出门去看。

手谕: 大清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 康熙皇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大军已从北京出发,途经大同、朔州、宁武、岢岚、河曲,预计二月二十七日到达保德州,二月二十九日从保德州渡过黄河,从府谷继续往宁夏进军。

看到皇上手谕,唐文德双手颤抖,一时间,又惊又怕,又喜又愁。

他掐指一算,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大禹治水经过保德、秦始皇巡狩经过保德、西汉薄太后赏花经过保德,再没有了,现在当朝天子真的要来保德,而且是前后停留三天时间。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这可如何是好。干得好,这是立功受奖的好机会,干不好,这就是杀头的事。

窗外白雪皑皑,屋里油灯悠悠。唐大人睡意全无,他连夜召集会议,研究接待方案。经过大家反复讨论,最终拿出一套计划缜密的接待安排:

作出如此详细的安排,唐大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唐大人组织人员反复彩排,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凡是准备不充分的,一律严肃问责。

一切准备就绪,按计划进行。没想到,黄河打鱼节目彩排时出了意外。原来,二月二十二才过大寒,此刻铁匠铺的黄河冰冻三尺,根本无法打鱼。听到这个消息,唐知州倒吸了一口冷气。

石花鱼、大油枣是保德州最好的特产。大油枣不逢季节,石花鱼再不争气,那就完蛋了。正在焦急之际,有人举荐,刘家畔村的刘登强是远近闻名的打鱼奇人,距离铁匠铺也不远,或许他有办法。随即,刘登强进见唐大人,报告了自己的想法,唐知州大喜,就这么定了!

二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时年43岁)一行如期从河曲县李家沟村来到保德州年延村,在年延村附近行宫休息,康熙皇帝当晚住过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行宫墕村,在年延村隔壁。

驿卒来报:圣上的随从有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时年25岁)、鸿泸寺(掌管礼制的官),经过李家沟和年延村时,一路爬坡过沟,又遇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圣上身体很劳累,心情很糟糕。

为了让皇上开心一点,唐大人马上调整接待安排,增加了两个节目:一是安排梨园戏班,让圣上放松一下。二是安排祭河之礼,让鸿泸寺表现一下。

康熙皇帝在年延村,看到民生凋敝、一片萧条,心里很难受,加上奔波劳顿,人困马乏,心情很不爽。

二月二十八日,天蒙蒙亮,康熙皇帝就启程,上午来到铁匠铺村。

这时,知州唐文德率全州所有六十岁以上的退休老干部、读书人,约数百人在铁匠铺迎接。看到这么大的阵势,康熙很吃惊,听唐知州逐一介绍,康熙十分高兴,心想终于看到正能量了。

一进房间,康知州继续介绍,这是本村正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陈士宣,特别爱学习,是个栋梁之才。刚坐下来,事先准备好的保德州特产冯家川油枣、海红果、麻叶子、麻花子、炒倭瓜子、炒葵花子、麻糖等都进贡了上来,梨园戏班闪亮登场。康熙和皇长子边吃边看、有说有笑,十分开心。

中午用餐的时候,炕上铺着羊毛毡子,毡子上摆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红油漆桌子,桌子上摆满玲琅满目的菜肴,有:红烧石花鲤鱼、猪肉粉条烩菜、炖羊肉、羊头肉、猪头肉、油碰圪泡儿、炒山野件件、煎山野、洋蔓菁、凉拌绿豆豆芽、凉拌黄豆豆芽、胡麻油凉拌腌苦菜、猪皮凉冻儿、碗托、灌肠、凉粉、凉皮、茨粉、油糕粉汤、白面疙瘩、白面条子、羊杂碎、莜面、扁食等。康熙盘腿坐在最里头,边吃边说:这个鱼做的不错,朕一路旱路走来,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鱼。

见皇帝很开心,唐知州继续说,这是本地野产的石花鲤鱼,是黄河鲤鱼的绝品,仅产于保德州黄河上游的天桥子、刘家畔一带,其他都方都见不到。刘家畔村离这里很近,那里有一个神通的打鱼能人,本事十分了得,皇上要不要去体验一下黄河打鱼的乐趣?康熙一听,马上应允,并要求皇长子胤禔也一起去看看。

中午饭刚吃完,康熙皇帝只带了几个贴身护卫,在知州唐文德的陪同下,迫不及待地来到刘家畔村。

大清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697年1月25日),万里晴空、春寒料峭,中国历史上一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大清帝国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此刻,矗立在保德州刘家畔村黄河内河“里壕”岸上,极目远眺,只见连绵不绝的群山望不到边,一条大河横贯而过,不见大浪涛涛,只见冰封千里。他不禁感叹江山如画、山河壮丽,岁月易老、人生如梦。

这时,知州唐文德上前一步,毕恭毕敬地作揖道:“皇上,船已备好”,“走,上船!” 康熙皇帝转身踏上一支小船。转眼功夫,皇长子胤禔已经手捧两尾活蹦乱跳的石花鲤鱼。康熙皇帝喜出望外,不禁对掌舵的渔夫刮目相看,问道:“朕听说你是本地刘家畔村人氏,可否愿意为朝廷效力?”,刘登强一惊,不知皇上要给他安排什么差事,慌乱回答:“草民世代耕种渔猎,不懂文韬武略,恐怕难以为皇上分忧”。康熙皇帝又道:“这个不难,朕赐你黄马褂一件,你可自由出入京城,命你每年运送石花鱼到御膳坊”。刘登强又是一惊,赶紧回应“草民遵旨”。

自那以后,黄马褂成为刘家畔村刘姓人家的传家宝。刘登强和他的子孙们世代谨遵康熙皇帝的圣旨,每年向朝廷进贡石花鲤鱼,一直到清朝灭亡。受赐黄马褂时,刘登强约41岁,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有了黄马褂,多了一份压力,也多了一份希望。此后,就算天灾人祸,就算有再大的困难,有黄马褂庇护,没有过不去的坎。因此,刘登强一脉至今在刘家畔村得以繁衍350多年,家族昌盛,常盛不衰。遗憾的是,民国年间,有一个南方人假传圣旨,把黄马褂骗走,至今已不知去向。

清朝灭亡后,今人发现康熙当年写给心腹太监的一份亲笔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打鱼的情景:

二月二十九日,鸡叫时分,在随行鸿泸寺的主持下,康熙皇帝率大军在铁匠铺村举行盛大的祭河之礼。上午9时,礼毕,离开铁匠铺,来到东关站的沙河口官渡。

即将离别保德州,康熙皇帝心生感慨,作诗一首《保德州渡黄河》:

随后,渡过黄河。

知州唐文德精心准备、周密安排的接待方案,是否博得了康熙皇帝的满意呢?《保德州志》记载:

唐文德因调度得当、接待有功,得到 康熙皇帝御赐书法作品一幅 ,后来被提拔为浙江金华府知府,保德州当年赋税全免。

康熙皇帝亲临保德州,是保德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史学研究,本着去伪存真的原则,在此,有必要就几个问题作专门考证:

《保德村庄》记载“传说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时路过冯家川,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命太监摘来几颗品尝,称赞真乃油枣也”。互联网上多个版本,描述康熙皇帝离开保德时在冯家川渡过黄河,在冯家川品尝油枣后,还留下“一穷二白保德州,唯有鲤鱼大油枣”的诗句。

首先,时间上不符,康熙来时是农历二月,与红枣成熟的季节相差很远。其次,康熙带着大军,为节省时间,防止意外,路线都提前规划好了,不设驿站一般是不会停留的。冯家川地处三个驿站以南,用百度地图测距,冯家川距离最近的东关站仍有40多公里。年延村距铁匠铺16公里,铁匠铺距刘家畔6公里,铁匠铺距东关5公里。所以,冯家川距离太远,途径和观光的可能性都很小。

“冯家川”与“刘家川”相似,可能是刘家川被误传成冯家川。府谷县城旧称“西关”,府谷西关(河西)与保德东关(河东)隔河相望,西关刘家川渡口对岸恰好是东关沙河口官渡。《保德州志》记载:

不仅里程数吻合,而且有力印证了这条路线的正确性。再次,康熙文采极高,不太可能写如此打油诗。

另一说,康熙皇帝在保德留下“山高露石头,黄河向西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的打油诗,同样不可信。例如《府谷县志》记载,康熙从保德渡过黄河后,作诗一首《晓寒念将士》:

《保德州志》记载:

地点标明为“郭家滩五里铺”。但郭家滩并不设驿站,而且“五里铺”已无此地名。

从地名上看,“五里铺”归属于铁匠铺更适合。铁匠铺的历史文化比郭家滩要悠久、丰富的多。相传,大唐女将樊梨花奉命西征途经此地,发现此地煤、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打造兵器,于是派铁匠在此锻造兵器,为前线供应,后来形成铁匠铺村。而郭家滩是黄河千年冲刷形成的一个滩涂。

康熙皇帝领兵而来,剑锋直指叛军葛尔丹,看到这里居然有可以锻造兵器的能工巧匠,心里一定很高兴。所以,从历史文化和接待规矩上看,铁匠铺的可能性更大。

《保德州志》(康熙版、乾隆版记载相同)接着前一段,继续记载:

然而,《府谷县志》(乾隆版)原文记载:

综合来看,《保德州志》的记载有明显错误:第一,时间错误。康熙写给心腹太监的17封信,时间记录很具体。当时,康熙还带着掌管礼制的鸿泸寺,不可能犯记错日期的低级错误。而且,在《府谷县志》得到印证,康熙皇帝三月初一已经在府谷。所以,《保德州志》“二月二十九日捕鱼、三月初一祭河,之后渡河”的时间记录是错误的。第二,虽然康家滩和东关白沙河渡口距离很近,但作为权威的地方州志,“至康家滩渡河”的说法也不准确、不规范。

关于打鱼的地点为何推断为刘家畔村,有天气、行程、人文等多方面原因:

黄河之水,在流经河曲县时弯弯曲曲绕了很多个S形,河曲的地名就是这么来的,“河”就是黄河,“曲”就是弯曲。黄河水从河曲自北向南流到保德,第一站直奔天桥村,第二站在刘家畔村打了一个弯。经过上游几道弯的过滤,刘家畔村的黄河水特别清澈,水里营养物质特别多,是得天独厚的养鱼宝地。这里还野产一种附着于石畔上的“石花”草,是鱼虾水产的主要食物。《山西中药志》记载,石花具有“清膈热,利小便,化痰消瘿,补血明目,益肾增髓”的功效。所以,天桥子、刘家畔产的鲤鱼,是黄河鲤鱼中的绝品,又称“石花鲤鱼”。石花鲤鱼的产地仅限于这一狭小的区域,产量很少,其特点是赤眼、金鳞、十片大甲,脊梁上横贯一道十分显眼的红线。

每年冬天,黄河冰封,阳春三月,开河打鱼。鱼儿在水下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不吃不动,净化了五脏,与平时相比,肉质更鲜嫩,味道极鲜美,民间有流传“开河鱼,赛人参,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说法。

康熙皇帝明确说他在黄河里捕的是“石花鱼”,如果是铁匠铺所产,并非纯正石花鱼。而且,当时黄河表面被冰覆盖,小船又怎么可能在黄河冰面上打鱼?

称奇的是,刘家畔村的黄河畔上,即使是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在萧瑟的北方寒冬里,仍然有水草嫩绿如盛夏。这是因为,潺潺流水源源不断地从黄河边上的石畔里流出,这些如温泉般的流水,滋养了逆季节生长的水草,汇成一条条被当地村民称为“里壕”的内河。这一奇观,让康熙皇帝在冰封的黄河上打鱼成为现实。

近年,刘家畔村的黄河内河(村民称为“黄岩下的里壕”)已改造为养鱼场,虽不见曾经的“里壕”,但地理地貌依旧。

当然,天桥村也是石花鱼的产地,但与刘家畔相比,距离铁匠铺驿站更远,没有特殊理由,不太可能舍近求远。

2008年,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发行的《定羌杂识》一书,其中一篇《康熙帝路居保德史实》,明确记载“刘家畔村民因之而得到过黄马褂奖励”。但是,《保德州志》无记载,黄马褂本身又被人骗走,现在只留下似是而非的传说。我小时候也经常听村里人提起这件事,心里充满好奇。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获得御赐黄马褂,对哪些人可以御赐黄马褂,康熙皇帝曾经御赐过几个黄马褂?在这一思路导引下,经查询相关资料,穿黄马褂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宫里的侍卫,穿黄马褂代表皇帝的尊严,黄马褂类似于他们的工作服。另一种则是功勋卓著的官员,要么是战功赫赫,要么有其他的特殊贡献。

《康熙和托克托》(人民网转《呼和浩特晚报》20144)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这一记载,说明康熙皇帝远征葛尔丹时是带了很多黄马褂的,目的就是要随时奖励有功之人,以奖罚分明、激励士气。虽然黄马褂不轻易奖励,但毕竟是战时,特殊时期用特殊政策,符合惯例。所以,刘家畔黄马褂一事,真实性很大。

保德油枣以冯家川产最有名,富含黄酮、钙、富硒,具有抗癌、抗衰老、排毒、养颜等效果。

近年,冯家川根据康熙途经德州的历史,打造“康熙枣园”项目(人民网山西频道《保德“康熙枣园”:小红枣做成大文章》201411)。康熙皇帝果真吃过冯家川的油枣吗?

当时是农历二月,新鲜的枣储藏不了太久的。我小时候,家里也有不少枣树,通常的做法是,中秋节前后,找几个空罐子洗干净,把新鲜的枣放进去,浇上白酒,盖紧盖子,再用黄泥密封,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拿出来吃,色香味俱在,叫做“醉枣”。

康熙皇帝到保德,地方官汇报工作、进贡本地特产是必不可少的。冯家川油枣作为保德州特产,唐知州在汇报工作时有必要重点介绍一番,进贡特产时也是首选。所以,康熙皇帝虽然不曾经过冯家川,但肯定吃过冯家川油枣。康熙写给心腹太监的17封信第三封中透露了一些信息。原文如下:

可见,康熙专门为黄河石花鱼点赞“其味鲜美,书不能尽”,另一句“吃食皆有”也说明康熙皇帝吃过冯家川油枣。

保德贡鱼、贡枣名不虚传。

李家沟村人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李家沟村自古出先生,古代迁安一个人去外地请先生帮忙写表,路过李家沟村,和一个拾粪的人问路,拾粪的说不用去找远处的先生了,我给你写,结果比要找的先生写的还好。李家沟村“拾粪的先生会写表”在当地盛传。

新中国成立后,李家沟村村民更是十分重视对子女学业上的投入,宁可生活上省吃俭用,也供孩子读书。李家沟村在不同的年代也出了好多大学生、中专生,好多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正在不同地域工作的,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好多村民为供孩子上学过了十几年劳神的日子,终于盼到了儿子参加工作、娶妻生子。

李家沟村在七八十年代,村里活跃着一支皮影团。皮影团成员全部由村民组成,到冬闲或年节时期,义务为村民演出。这支由李家沟村业余皮影爱好者组建的皮影团,不但传承了滦县皮影文化,也在那个文化相对比较匮乏的年代里,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目前李家沟村皮影团需要培养新人进行传承。近几年,村民又自发组建了秧歌队,村民自购秧歌服装、道具等。

您好,非常荣幸能在此回答您的问题。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部分见解,若有错误,欢迎指出。展开全部

李姓之源:黄帝子昌意,已姓,其子女中有三世颛顼高阳氏,高阳氏孙女汝修生大业,大业即皋陶,妻汝华,汝华生大费,大费即伯益。皋陶为帝尧狱官之长,曰大理,其裔以先人官名为姓,始有理氏。皋陶子伯益,舜帝赐姓赢。皋陶著母不著父,实少昊后也。但皋陶裔孙中有理利贞,曾避商纣之乱于伊虚,食木籽“李子”而得生,故改理为李。理利贞娶和氏,是为李氏一世祖。黄帝五十四世,李利贞十世孙中有道教元祖李耳名聃“老子”问世。李耳子宗公,数传至秦御史大夫李昙公,其生子四,曰崇、曰办、曰昭、曰玑。崇公任陇西太守,为陇西始祖。至唐高祖李渊公,是为李利贞五十九世孙,其统一中国,为皇帝。功臣中有张徐安官胡杜郭宏等姓及外族阿铁氏、阿布氏、会利氏等均改姓李,故李姓成了大姓。但唐以后只有陇西李为正统正宗。

李姓入闽早期的有唐高祖李渊之二十子李元祥,其后裔分居于南安、沙县、永春等地。后来有李渊之弟李海的十世孙李火德和五代时随王审知入闽的光州李氏军民等。李姓为晋江大姓,故迁居晋江年代不一,分布范围广阔,郡望为陇西。

一、竹树下李姓。竹树下始祖弘弼,系唐王李元祥公之十二世孙,陇西固始人,唐僖宗时,仕至大参军之职,入闽时官途未暇,择居泉城台魁里。弘弼生子三,长义彬居台魁里,次义延居南安三都娘妈桥,三义德分支安溪龙涓乡。义彬生九承事。竹树下李姓尊九承事公为肇基祖。至十三世竹逸公,竹逸系李氏起家祖,世称凤竹李氏祠堂公。竹逸子四:曰逸耕、曰拙逸、曰钝庵、曰学士公。此称四房各支之祖。其中三房钝庵公传裔最多,即现竹树下2100人。自竹逸公传至八世后子孙分支南同二邑。六承事公始由竹林埔迁来凤竹乡,称“自唐世家”。宋绍兴六年,三承事公之五世孙李密、李国表昆仲筑堙浦埭,建六徒门,其水源上接九十九溪,下溉七十二埭。祠堂楹联曰:“自唐入闽陇西派,由宋改堂绍兴年。”凤竹李氏合族字行是:“锡元晋霆朝,清玉献辉光。”从卅三世起再续讳行是:“恭敬惠义允,宜诒谋燕翼。”字行是“诗礼文学可,希克昌吾宗。”

从凤竹分支的有南同二邑、福清、南安、仙游县、外州新村、新门璇仔树脚、泉州涂门外帮尾村,后又析石狮育化。长房多当斋公分支泉州浮桥街斋。长房一支分南安官桥、厦门同安角尾墩尾社。三房筠溪子孙多官者居四川、广东。四房分支厦门再分台湾淡水,及磁灶前埔、福州大桥头、南安石龟头新宅、江南镇郊外曾林。此外尚有派居南安金鸡桥麻山、崎后、果园、石碑后茂下村、泉州竹仔街,南安石井院前。南安溪仔尾莲田李献分居,分南安的尚有官桥舍下李、吕村后、后山村。分支晋江的尚有安海灵水邻乡西门,后岭、五岭,杏山内厝等地。(李马星提供资料)

二、浯潭李姓。池店浯潭李氏,2000多人,因族谱被焚,由李志炎先生回忆讲述而记之。其龙潭李姓始祖蟾公,系元祥公之三子〈同永安坑源江王祠分支〉,初住德化英山,娶欧妈,至十三世蟾公之子开基浯潭,时在宋绍兴年间。传至十八世即浯潭六世祖司理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兼太子太傅,后太子登基,恩封相爵。故浯潭灯号为“六世科第”。司理公生子四,长传大厝下房,次传店仔房,三因娶妣亭店后坑女故称后坑房,四子出承江姓母舅。至明代有“伯侄蝉联进士”。分支有:浙江苍南、马口站、大坑内三处之李,福州龙潭街,南安金鸡四甲,南安八尺岭脚李,晋江磁灶霞美下灶李……

龙潭李氏家庙楹联:“支分唐室江王嗣,派衍皇源龙凤孙”。十九世始昭穆是:“元侯伯子,尔维克钦,继志永锡、祖泽绵长、修其孝悌、教予诗书、贻谋燕翼、丕振家声。”

(李志炎提供资料)

三、新店李姓。据新店李氏家谱详载其一世始祖义济公生宋景定庚申年〈1260〉,时元兵南下,宋德佑乙亥〈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之时,适十六弱冠之龄。后文天祥、陆文龙等遇难,义济风华正茂,不愿出仕元朝为官,只身结庐雁山之阳,以酿酤为业,娶王氏,夫妻两人隐居埋名开酒店。义济生子三:长宣义,次希靖,三希泰。至六世后称雁东房始祖,后称雁西房始祖。七世汝嘉,字士美,号菊泉,中进士并重修新店家谱,次子汝升,字士进。汝升子中举人。

雁西房公生子三,曰思敬,曰思向,曰思忠。四世思敬之孙旋儿迁居南安东坂。五世忠亨,号筠轩,赠吏部文选郎。五世丹诏娶洪氏居屿头。六世钦让,号和庵,进士及第。六世信公,字钦信,号伟斋,中举人,知茂名县。现新店李姓5560多人。

从新店迁往德化盖德乡的尚有七世昊公之五子伦公。雁西房一支析永春东平镇五斗垅,一支析漳州,一支析林口,一支析石狮下杨林李,一支析灵水曾林,一支析仙石看西李。

新店李家祠堂楹联是“宗倚晋水家声远,祠立雁山世泽长”。“籍占元朝派出银同仙店里,名登郡志世居晋水雁山锡”。新店李氏百世周复字行是:“义希伯克孔,钦汝材耿尧,镜洪彬炳墀,锡浚树辉增,銮汪植焕型,铨译标烜坦,铿清楷炽城,金语权坤,铁源桢在,锦泉樟熠臻,银渊杯圣,铜派本炎基,铭济朴灿境,钧鸿梭塔,锋泰松坡,锐永梅烨疆,钰淳根燧至,镇润枝燎坚,锶温杰灵地,钴法榜煌堂。”(李天得提供资料)

四、洋埭、池店、罗山山仔李姓。龙岱、凤池、山仔三昆仲系李某公之子,李某公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之铨部李著流派,于唐光启二年同王潮王审知三昆仲入闽,先居泉州后徙南安三入莆阳黄石家居。间数世,约八世祖自莆入泉廿九都,长子居龙岱(现名洋埭),次子居凤池(现池店),三子居罗山山仔。现分三支记叙。

洋埭李原族谱已毁,故一世祖名讳尽失。现洋埭李姓已传25世,现人口2362人。从六世起字行:“秉文时子克,甫卿世侯延,尔孙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诚弘国盛,仁礼蔚嗣贤,兴复我家帮,济美斯万年”。祠堂楹联:“龙蟠腾云舞彩凤,岱山隐露澄玉池。”“派衍陇西龙岱称圣地,支蕃莆黄前社立宗基。””洋埭李匾额有:“玉堂青琐”“册封使者”是大明弘治壬戌进士,兵部给事,赐一品服,充占城正使李贯公。“进士”即大明嘉靖辛酉举人,乙丑进士,江浦知县,常州同知,简州知州,大澜李公。“武魁”清光绪丁亥武举人开声李公。由洋埭长房分支外地无详载。

池店李氏始祖景贤,为凤池肇基祖,三兄弟居二,子五,曰子寿、曰子山、曰子贵、曰子用、曰子玉。二世子寿传今外店房,清初析居泉州新门外浮桥,称竹笋李。子山生子二,曰添、曰卢治。添传至八世绍公,于明万历年间徙南安二都后坑。子贵生子五,曰观、曰仁、曰信、曰肄、曰英。三世观传顶洪派,信徙南安三十都榕桥、云台开化洞。肄生子三、曰瓛、曰璠、曰珣。凤池称瓛为长房、璠为二房,珣为三房。长房六世乔吾因倭乱嘉靖年间迁广东潮州纸料街,又一支徙双沟。二房一世一支析湮浦,一支徙谢厝街,,三房出祖东石潘径、小浯塘。三世英(李五)生琪、璘、瑄。四世琪徙乌墩,后分潘山、菜州、浮桥。四世璘传松树头,璘子十人,因逢难,十子均外逃,后仅留九子希岳归。希岳传至十四世伯畴徙台湾艋。璘长子岩之后腾蛟任职广东惠州而居。四世瑄生子六,曰正、曰旦、曰立、曰丞、曰至、曰盛。正和至徙城西万厚铺井亭,后重回龙岱发祥地。五世旦生子九,长子士绚,生子大法、大谟。士绚任广西苍梧博白正堂。大谟传今二房店仔内,后分泉邑庄府巷、隐居桥、石狮、安溪。三子士亮传至九世万二出祖德化。四子士杰之十八世孙德山赘居大石脚。六子士范之子五叔出祖同安洪塘。八子士灼传至十世元升居凤池,又析泉邑南门富美。九子士昂生子二,长子萼传九世大渴、小渴分居德化。次子大蕙生子二,长开会传仓口派,开会十五世孙朝、有朝万移居台北;次子开曾传下厅派,即庵布叔派。十八世孝拿移居瑞典。五世立公生子六,长子士默传三房长赏伯派,次子士缄传三房二,士缄之三子梓,梓传九世分二支,世嘉传厅仔前,世增传厅仔后。十世分街尾、三落、磨房。士缄四子大椿传至十一世高吟,后传祖厝、后落、七祧、云渊。三落孝樟移台,二落布袋公移台。三子士静传树脚派。另立公六子士恭之后分涂门街、洛阳桥边、黄塘南坑山。五世丞之孙大器分居南安松根桥,大萃传狮铃脚和芳露后,至十七世李昭璜居菲地。五世至公传今五房,至之三子士洁之子森析居港前、东店。四世国兴之后凤珠移蚶江后厅,国氆之后惟同移蚶江水头。五世盛公传凤池六房。二世子用生子三,曰瑛奴、十一观、十二观。瑛奴传今大厝内,十一观传石狮港边下房、姑嫂塔、内坑、曾坑、加曾寨、大仑等李。十一观三子守斋之次子名逊传洋宅、英林内厝、港边下房,三子名恬移莆阳后至元茂徙平潭后田、浙江三沙南澳、平潭草寨。瑛奴派下大厝应顺公之裔昭明居平潭,后定居莆田涵江,十六世孙佛和十七世昭墙移台湾,十八世大头居新加坡,十九世悌凹居菲岛。二世子玉公生子枳哲,传至七世汉公,传子泰、景、骥三人移居南安,(现查无派系)。池店(凤池)李是晋江最大李氏聚居地,人口5600人。池店昭穆与洋埭相同,现传25世。名人有三世李五(英),字俊毓,富甲一方,重修洛阳桥。有明代兵部给事中,赐一品冠服,七日权君的李贯。(李澄波、李悌仁、李法永供稿)

罗山山仔之一世祖习为公。池店之祖景贤公为山仔习公的二兄。池店开基于1329年,山仔开基应比池店迟10多年,因池店景贤入池店时,习为公年仅17岁。习为生子四,曰坚恪、白添成、曰(未详)、曰阙侯十九泰致政。坚恪生逸斋、诚斋、坦斋、贰斋。五世毅斋、敦斋。七世逸吾,恩授广东惠州府归善县正堂。九世尚轩,以上属长房。二房添成,添成生秉观。四世勤斋。五世顺厚。六世志学、志读、南榕、南亩。七世未详。八世次蓬,九世南桥。三房二世名讳未详。三世未详。四世建斋、守庭、静斋。七世静轩。至八世立斋(诰受修职郎,冠带荣身)。四房堀透公,曰十九致政泰公。传至今已24世。全村人口2580人。字行从十世起是“朝更培道成,国士秉正茗,纯得寿昌荣,陛庆振家声。”其裔分衍罗山洋柄、内塘、大布林、池店古福、安海下洪、前蔡、泉州浮桥竹脚等村。山雅李氏宗祠楹联:“陇西衍派宗声远;仙境开基世译长。”(李明聪提供资料)

五、内透李。内透李(青阳)又分顶下李,顶李称古李,肇基祖李木斋由永春迁至青阳翠山居住,有“三十六”天井的故居遗址。祠堂楹联是:“玉堂勋卿皆尚世;青阳古李是吾家”。字行从十三世起是:“延晟熙克,承式亦振,谋贻孙子,诗礼家昌,永其继世。”顶李分居普照211人,罗山内塘几百人。

内透下李,即称内台李,始祖默斋公于元季避乱从永春入翠山居住,至今人口500人。传至十一世近古公于崇祯三年中庚午举人,辛未进士,受大理寺评事,任浙江恤刑,后擢升山东巡按兼监军,皇帝赐匾:“霖雨澄清”。宗祠楹联:“子孙萃一堂序昭序穆,祖灵追百世若见若闻”。字行:“文元有兆,嗣世其昌,懋汝令德,祖德戴长,先哲启天,毓俊培贤,增荣振福,宏基延年。”

由本支分居地有:南安田芷,安海塔脚西门,永和内厝,(以上二至三世分支),又分塘市,内坑、宅内、岐山、官桥珍香、马甲李、钱头李、泉州棋盘围、莲屿尾头、南安前寮、林兜、同安后拢、塔埔、晋江下庄、安海丙店、同安顶埔、田坂下、下欧坑、店仔顶、店仔下,后炳同美等处。(李文喜提供资料)

六、石圳李姓。其始祖源自安徽省砀山县,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李乐泉由福州迁至石圳卜居,又携眷回籍,其子李望山留居为石圳之始祖。望山字义举,生子四熏曰静翁、安翕、虑翁、得翁。静翁生端凤,端凤生子三,元章出祖南安雷厝坑(居地待查),元明传下厝本里,元璧分支营顶、竿头、顶厝、前头。元璧生子二,曰希雅、曰希拱。希雅为顶厝竿头之祖。希拱生子二,曰日中、曰日进。日中为营顶之祖,日进为前头之祖。(营顶属静翁祖居地)以上均称长房。石圳李从二世起分四房,至今人口3000人。由石圳分居的有:深沪镇南春、科任、运伙村,金井镇之莲厝、南沙岗(南江村)。南江李氏始祖号南山公,同属乐泉派下,字辈亦相同。

石圳李氏从二世起的字辈是:“璀璨图书府,珪璋礼义家。”十二世再续讳行:“倬彼云议,昭回于天,维清缉熙,迄用康年。”再续字行:“各敬尔仪,聿修厥德,长发其祥,子孙千亿。”石圳李氏宗祠楹联:“自周以来仙道祖;从唐开始帝王家。”“周成仙唐称帝三仟年皇猷黻黼;居石圳卜砀山亿万世国器珪璋”。石圳八世璋敦茂,字世春,任大明隆庆特授福建陆军总兵加左都督。在清朝康熙年间有特授福建提督门标管理戎旗领旗参将李仲允,树匾“总戎”一块。(李昭族、李金定提供资料)

(七)安海李姓。其始祖九承事,约于南宋绍兴年间肇基安海(据庄头李氏族谱记载)。九承事生君立,君立生邦与,邦与生亨,亨生钦(即承务郎),承务生应午、应斗、梦庚三子。应午生有子、成子、正子、方子、明子五人。七世有子生振祖。八世振祖生子四:曰天赐、天佑、、。九世天赐、天佑分居泉城,分居鸟州,分居东石 湖人(现人口900人)。七世正子生仕世。仕世生必明、必得。必明分居林柄,必得赘南安欧田。七世方子生令闻、令海。令闻仍居安海,令海分居漳州。八世令闻生子三,长彦亭仍居安海,次彦俊分居潮州,三彦中居庄头。彦中生子五,长骥生子致斋,致斋为庄头文祖,次孟生分支潮坑,三晚生分居广东,四尾得未详,五添生分上路。庄头开基于洪武末期,距今610年。人口1000人。

现居安海李姓人数不多,由安海李分居的李姓字行大部分相同、即:书香绳祖武,德业贻孙谋,友让承先哲,谦恭望我诗,尚贤成诲美,奕庆清修,纲常昭穆远,宗派溯源流。庄头李家庙联是:“螯海波涛欣浩荡;岱山峻峭仰弥高。”“陇西望族山川瑞;庄里弘宗世代昌。”安海东厝家庙分支的均树匾三块,即“明经”、“进士”、“文魁”。“明经”是指宋浙江安抚帅千承务郎子恭名钦。“进士”是宋淳佑戊戌科中式第十名李应午。“文魁”是指宋迪功郎,任招讨使司千李有子。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如有帮助请采纳,祝生活愉快!谢谢!

  李姓氏的来源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 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 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峰山位于我市辉渠镇李家沟村南故又叫南山这里树林茂密古木丛生山壁陡峭怪石林立在峰山之上却有一弹丸之地土壤丰厚土质细腻,一坐数百年古坟森然雄距这风水宝地之上,坟蓉四周,奇树杂木,遍地都是峰山李始祖李士公<即李士祯>即葬于此据记载李氏家族的鼻祖为李永贵,后称柳山李氏唐朝天宝元年,按照宗室,李氏分封为山西平阳府,当时的这支李家官居要职,人丁兴旺,至唐朝末年居住在山西红同县金水河大树坡村南宋末年,金兵南下,烧杀抢掠为避战乱,李氏举家南迁至山东临朐西南居住,其时李氏家族在住处四围广植桑树,因此外人把这里称为李家桑行村 峰山李族谱由十四世李举创立于明朝末年,把李永贵尊为鼻祖,谱载,永贵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让他门苦读经书希望他们能早日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做官扬名到四世至七世时,举人进士很多,六世李明实更是官至太守侍郎此时,李家已是家业兴望,名闻四方到第八世,即元朝时,李家弟兄四人,老大李士祯,老二李士禄,老三李士祥,老四李士禧,都官位显赫,元朝顺帝二年,1334年辽东变乱,李士祯被任为大元上将军,李士祥被任为广宁卫指挥,他们哥四个率元兵30万人驻守辽东,与朱元璋大将军常遇春作战,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老大隐居李家沟即为峰山李始祖, 辉曲李家沟是峰山李在安丘的最初安家之处。然后才分散到夏坡凌河庵上等地。

  只能找到怎么多了

保德阶,是中国陆相新近系中新统最顶部 (第4 个) 的一个阶。阶名由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 年命名; 阶名源自 Zdansky1923 年所建 “保德三趾马红土” 的命名地———山西保德县。

通过课题组 (邓涛等) 研究,取得如下重要进展和成果: 选定了保德阶的候选层型剖面 (界线层型剖面尚待另选) ; 详细采集,积累了丰富的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及孢粉化石资料; 进行了较详细、深入的磁性地层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初步明确了保德阶底界的定义和阶的内涵,保德阶的轮廓已渐清晰,其成熟度有较大提高。

(一) 保德阶的层型剖面位置

经详细踏勘,选择的保德阶候选层型剖面位于山西省保德县冀家沟村南主沟谷南侧的一支沟内,地理坐标为北纬 39°00'10 5″,东经 110°09'48 5″。该剖面由静乐组和保德组组成,下伏石炭纪地层,上覆第四纪黄土 (图117) 。

图117 保德阶候选层型剖面位置图

(二) 保德阶候选层型剖面描述

山西保德县冀家沟村剖面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2001~2009) 进展与成果

下伏地层 石炭系,为一套砂页岩

(三) 保德阶内的生物组合

根据课题组 (邓涛等) 的研究及前人资料,目前在保德阶 (期) 内发现的化石有较丰富的哺乳动物、鱼类、介形虫、双壳类及孢粉等。

保德阶 (期) 的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历史悠久,迄今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动物群组合。这一动物群的主要特征是: 啮齿目中的鼠形类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 新生代晚期广泛分布的鼠科 (Muridae) 此时开始崛起; 现代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鼢鼠科 (Siphneidae) 和南方的竹鼠科 (Rhizomyidae) 及豪猪科(Hystricidae) 也在此时期开始出现; 食肉目中的鼬科 (Mustelidae) 、鬣狗科 (Hyaenidae) 和猫科(Felidae) 此时开始繁盛; 奇蹄目中三趾马 (Hipparion) 和大唇犀 (Chilotherium) 已占优势,而爪兽科和貘科趋于衰落; 反刍类和偶蹄类此时期更加蓬勃发展。此时期,出现大量新属,如: Sinocastor,Kowalskia,Sinocricetus, Eozapus, Lophocricetus, Apodemus, Alilepus, Ochotona, Mustela, Machairodus,Tetralophodon,Stegodon,Hipparion,Chleuastochoerus,Cervavitus,Honanotherium,Gazella 等。

至今,在冀家沟剖面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 啮齿目的师氏中华河狸 (Sinocastor zdanskyi) ,食肉目的 原 始 扁 鼻 犬 (Simocyon aff primigenius) 、拉 氏 印 度 熊 (Indactos lagerlii) 、中 华 印 度 熊(I sinensis) 、长颌 中 华 貂 (Sinictis dolichognathus) 、古中 华 貂 (Mustela palaeosinensis) 、小 原 臭獾(Proputorius minimus) 、短颌近狼獾 (Plesiogulo brachygnathus) 、似无爪水獭 (Lutra aonychoides) 、中华副美洲獾 (Parataxidea sinensis) 、粗壮副美洲獾 (P crassa) 、大密齿獾 (Melodon major) 、疑密齿獾( M incertum) 、原臭鼬 (Promephitis cf maeotica) 、维氏始密獾 (Eomellivora wimani) 、中华鼬鬣狗(Ictitherium sinensis) 、高氏鼬鬣狗 (I gaudryi) 、翁氏黑海鬣狗 (Thalassictis wongii) 、鬣形兽 (Hyaenic-titherium hyaenoides) 、变异副鬣狗 (Adcrocuta variabilis) 、疑狼鬣狗 ( Lycyaena dubia) 、巴氏剑齿虎(Machairodus palanderi) 、丁氏剑齿虎 (M tingii) 、大后猫 (Metailurus major) 、小后猫 (M minor) ,长鼻目的保德四棱齿象 (Tetralophodon exoletus) ,奇蹄目的林氏额鼻角犀 (Dicerorhinus ringstromi) 、哈氏大唇犀 (Chilotherium habereri) 、安氏大唇犀 (C anderssoni) 、古中华无鼻角犀 (Acerorhinus palaeosinen-sis) 、拉 氏 中 华 板 齿 犀 (Sinotherium lagrelii ) 、 浅 窝 三 趾 马 (Hipparion hippidiodus ) 、 膜鼻 三 趾 马(H dermatorhinum ) 、 窝 孔 三 趾 马 (H fossatum ) 、 圆 尖 三 趾 马 (H plocodus ) 、 福 氏 三 趾 马(H fortenae) ,偶蹄目的斯氏弓颌猪 (Chleuastochoerus stehlini) 、大弱獠猪 (Microstonyx major) 、似猪兽原河猪 (Propotamochoerus hyotherioides) 、新罗斯祖鹿 (Cervocerus novorossiae) 、宽额原狍 (Procapreoduslatifrons) 、小齿 古 麟 (Palaeotragus microdon) 、腔 额 古 麟 (P cf coelophryx ) 、萨 摩 麟 (Samotheriumsp ) 、舒氏河南兽 (Honanotherium schlosseri) 、中间乌米兽 (Urmiatherium intermedium) 、戴氏近旋角羊(Plesiaddax depereti) 、显羊角羚牛 (Tragocerus spectabilis) 、保德羚羊 (Gazella paodehensis) 、似瞪羚羊(G dorcadoides) 、高 冠 羚 羊 (G altidens) 、拉 氏 山 羚 羊 ( Tragoreas lagrelii) 、安 氏 山 羚 羊 (T anderssoni) 、古中 华 山 羚 羊 ( T palaeosinensis) 、维 氏 中 华 羚 (Sinotragus wlimani) 、小 副 原 大 羚(Paraprotoryx minor) 、中华古大羚 (Palaeoryx sinensis) 等。

保德阶 (期) 内发现的介形虫有: 土星介 (Ilyocypris) 、球星介 (Cyclocypris) 、金星介 (Cypris) 、美星介 (Cyprinotus) 、小玻璃介 (Candoniella) 和玻璃介 (Candona) 等。

保德阶 (期) 内分析出的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低; 在阔叶类花粉中以榆属 (Ulmus) 为主,其次有桦木属 (Betula) 、栎属 (Quercus) 、鹅耳枥属 (Carpinus) 、榛木属(Corylus) 和枫香属 (Liquidambar) 等; 针叶类以云杉属 (Picea) 为主; 草本植物有藜科 (Chenopodi-aceae) 、蒿属 (Artemisia) 和菊科 (Asteraceae) 等。这一孢粉组合反映该时期为一种较温凉湿润气候条件下的落叶阔叶林与灌木和草原混交的景观。

(四) 保德阶的磁性地层特征

课题组 (邓涛等) 在候选层型剖面上,自第2 层砾岩之上的红色粘土至第四系黄土,共采集了255 个古地磁样品。相关的分析测试工作分别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古地磁实验室以及我国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古地磁室完成。测试结果显示,冀家沟剖面记录了 13 个正向极性带和 12 个反向极性带 (图118) 。剖面上覆黄土显示了正极性,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的一部分。剖面的第13 层和12 层红色粘土 (1~15 4 m 深度) 内记录了7 个正向极性带和6 个反向极性带,可与Canda&Kent (1995) 的古地磁极性年表 (标准极性柱) 中的 C2An 1n,C2An 2n,C2An 3n,C3n 1n,C3n 2n,C3n 3n,C3n 4n 及其间的反向极性带对比,其年龄约 2 60~5 30Ma,该段地层的时代属上新世。剖面第11 层红色粘土 (15 4~26 1 m 深度) 内记录了 2 个正向极性带和 3 个反向极性带,分别与标准极性柱的 C3r,C3An 1n,C3An 1r,CAn 2n 及 C3Ar 上部对比,其年龄约为 5 30~6 60Ma。剖面第11 层顶部的化石层记录了 1 个反向极性带,相当于标准极性柱中的 C3r 上部,年龄约为5 50Ma。剖面第9 层至第3 层的粘土层中 (26 1~54 m 深度) 内记录了 3 个正向极性带和 3 个反向极性带,包括标准极性柱中的C3Ar、C4n 2n 及其间短暂的正、反极性带,此段的年龄约为6 60~8 00Ma。其中第9 层的化石层对应于 C3Ar,年龄约为6 50~7 00Ma。由于剖面的第4、8、10 层为砾岩,无法取样,可能遗漏了1~2 个短暂的极性带,但在第9~3 层的粘土中记录到 C3An 2n 和 C4n 2n 两个长正向极性带,这成为标准极性进行对比时较好的标志。剖面最底部 (第2 层) 为一厚达 15 m 的砾岩层,不含砂泥质夹层、无法采集古地磁样,但按该砾岩层沉积速率推算,沉积 15 m 厚的时间估计不会超过 2Ma。由于剖面第3 层粘土的底界年龄为8Ma,加上底部砾岩段的时限,层型剖面的底界年龄应在10Ma 左右。

(五) 保德阶底界的定义

山西保德冀家沟剖面作为保德阶的层型剖面,地层相对较连续,化石丰富。但该剖面保德组与下伏石炭系呈不整合接触。其间地层存在缺失,显然该剖面不能成为保德阶底界界线层型的所在地,应另在他处寻找渐新世与中新世连续沉积的剖面建立保德阶底界的界线层型。

图118 保德阶候选层型剖面古地磁测试结果图

根据对比,我国的保德阶 (期) 对应于欧洲的 Vallesian 期及 Turolian 期之和,其下限相当于 Valle-sian 期的下限。在欧洲前者包含了 MN9 和 MN10 动物群,后者包含了 MN11 至 MN13 动物群。Vallesian期 (或 MN9) 下限的定义是,以三趾马 (Hipparion) 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此外,在非生物标志方面,欧洲 Vallesian 期 (或 MN9) 的下限位于古地磁 C5r 1n 反向极性带的底部。保德阶 (期) 的底界也可参照此标志定义。目前在层型剖面上测到的最低极性带已达 C4r。

(六) 保德阶的区域对比

根据对比,我国的保德阶大致相当于 《国际地层表》中的墨西拿阶 (Messinian) 和托尔托钠阶(Tortonian) 。

在国内,与保德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 山西保德地区的保德组,青海西宁地区的下东山组,宁夏中宁地区的干河沟组,陕西渭河流域的九龙坡组 (原蓝田组) 和灞河组,山东章丘地区的巴漏河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宝格达乌组和中西部地区的二登图组,云南禄丰地区的石灰坝组,藏南地区的沃马组和藏北地区的布隆组等。

御赐黄马褂——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途径保德县刘家畔村考证

公元1697年,山西太原府保德州。 “大人,皇上手谕!” 保德州知州唐文德正准备吹灯睡觉,忽听府外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他连忙披了件棉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