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的姓氏文化
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
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 自治县)。
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
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辖河西地区。
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
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
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
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
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
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
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
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
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
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
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
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
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
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
西晋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
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
东晋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
东晋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
晋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
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
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
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
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
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
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
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
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
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
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
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
民国 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 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发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合抄家乘,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注:一名《瞻族录》(胶山安氏家乘瞻族录同续编)。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安荣光、安宗愈编辑,民国年间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安氏族谱,(民国)安涛辑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浠川安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
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
浙江安海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
贵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山东日照、青岛安氏字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亮,传在佰纵,述作仲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铭,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贰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四字中选任意一字辈。
山东青岛安氏字辈:“茂 郁 丰 佰 仲 久 常 增 金 其 华 丽 象 荣 耀 升 加 成”。
与日照同族谱。
山东阳谷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山东茌平安氏字辈:“士记富贵荣华兴”。
山东新泰安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耕读续世常仁义礼志信温良公俭让君臣智勇强文武其全贺福禄祯祥禧伯仲叔季宗”。
山东枣庄安氏字辈:“培学(长)德修(朝)传(晋)家兆增志保平康”。
山东临沂安氏字辈:“学丙(家)全(洪)玉广”。
山东莒县安氏字辈:“月为茂玉丰(贵)伯仲久常增金启”。
贵州六枝安氏字辈:“定启金德明常勇”。
贵州桐梓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世绍宗定永家庭干克邦”。
贵州思南安氏字辈:守学如国其仕,登天正显文明,元世绍玉大德,万应廷启朝宗,永乐时维自秀,宏怀再复昌延。
四川西昌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
四川阆中安氏字辈:“师正天德永中开万世贤祥龙必起应名廷中三元”。
河北清河安氏字辈:“东长风秀西成有旺百年树人”。
河北河间安氏字辈:“国洪丰显宝贵”。
河北涿州保定安氏字辈:“文成有永立德行百世昌体存常怀孝书在继代忠”。
湖南邵东、怀化安氏字辈:“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网纪定忠孝惟作则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翊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江苏丰县安氏字辈:“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辈:“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重庆南川安氏字辈:
民主支派:“朝启升文尔其自显宗杨应佐忠良国永振万民邦”;
大铺支派:“天顶修仁爵礼义传万世”;
大观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大启仁文昌荣世德”;
大有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文华盛治世代忠良”;
统一续派:“孝友承祖宪诗礼化子方仁信昭敬慕义和兆荣昌怀才尚济庶学道雅超常世代守训典立名远流芳”。
甘肃靖远安氏字辈:“文维如单成国清宗”。
辽宁大连安氏字辈:“吉善之家庆有余”。
安徽合肥安氏字辈:“兴学会增连庆修元”。
河南新乡安氏字辈:“瑞永希文继佩”。
安氏一支字辈:“永怀道兴大世贤邦国光积善传家远福禄自天开”。
安氏一支字辈:“茂玉丰伯忠祖(常)征金启化立详”。
安氏一支字辈:“为君贤明礼让为臣仁义忠良盛兴博学好古修来我辈荣昌”。
安氏一支字辈:“金,凤,鸿,登,天:家,业,传,叁,统。” (一)四言
(1)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2)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
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
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
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
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
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
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
著文集四十卷。
(3)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称他为“千岁翁”。
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
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
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
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
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4)长髯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
官至陵川防御史。
久在边地,羌人识之。
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
时人称他为千岁翁。
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
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5)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
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6)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二)五言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三)七言
(1)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2)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
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
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
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
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
武后感动,不疑皇嗣。
命医治愈其伤。
后为右骁卫将军。
(三)八言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
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
辽东安同
第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
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
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
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
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改汉字姓氏
唐代,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茁壮庞大不少。
安禄山
当时加入中国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
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
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改了一个汉字名字。
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
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
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
杨贵妃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
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颃,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
唐明 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
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
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突出
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突出,像安庭坚、 安禄山 、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
武则天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
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
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
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
唐玄宗
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时期最有权势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
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
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
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1、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人来中国,有的以安为姓,如汉朝有安息人安世高,唐朝有安国人安门物。
2、北魏安迟氏改姓安。
3、唐朝节度使胡人安禄山,本姓康,冒姓安。
汉族安姓的分布很广,北魏有安同,唐朝有安金藏,清朝有安致远。安姓是朝鲜民族的一个常见姓氏,在大韩民国2000年的人口统计中都排名第18位,现约有64万人口,分属20余个不同的本贯。
扩展资料:
著名人物
1、安伯政,台湾著名男艺人。
2、安德尊,香港著名电视主持人。
3、安子介:香港工业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4、安又琪,中国女歌手。
5、安重根:民族主义者,于1909年在哈尔滨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安姓
-回族姓氏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安庄(俗称ai zhuang)村,明朝洪武初年(1369年)始祖:安宁携子,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故名安庄村,村里现有4000多人,95%以上姓安,周围村镇、县市安姓颇多,也是安氏聚集区。(村里有明朝始祖至今完整家谱和排辈)新泰市向西30公里宫里镇向北3公里,就是安庄村。(请看好21世是锡字辈不要写希,希是12世,23世是辉字辈,不要写会,26是 谟 不要写木,26世是 清 字辈不要写庆,庆是31世。)始祖 :安宁,二世祖安营,三世祖:国珍,国宝,四世祖:世 辈,五世祖:文字辈,六世祖:伯字辈(7世--11世无字辈都是两个字)
字辈: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长支:九 尚 之 乃 立 宏 乐 克 继 锡 英 效 顺 典 谟 (训 诰 ) (训诰 减掉)
次支:希 守 之 相 立 得 泗 秉 长 兴 学 辉 增 连 清 修 源
三支:九 光 之 乃 立 国 永 敬 奉 廷 培 身 宝 儒 和 (荣 珍 ) (荣珍已减掉 )
安庄村安氏,自17世至26世,分为三支:长支,次支,三支,各自有排辈,但也通用,(在续家谱时族人发现分别居住在两个地方的长支,次支,或三支,同辈却不知道,再有一连好几辈挑字,),这样显的太乱,民国续家谱时,经来自各地续谱老人商议,决定不再分支,把长支训诰;三支荣珍;减掉,重新做了一下修改和加续,自27世起三支合并为一支,统一字辈,全族使用。 ---------
世代: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27 28 29 30 31 32 33,34 35 36 37 38 39 40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长支:九 尚 之 乃 立 宏 乐 克 继 锡 英 效 顺 典 谟.
次支:希 守 之 相 立 得 泗 秉 长 兴 学 辉 增 连 清,修 源 裕 鸿 庆 祥 瑞,荣 珍 训 诰 传 家 衍
三支:九 光 之 乃 立 国 永 敬 奉 廷 培 身 宝 儒 和.
(九希是12世,宏得国是17世分支,谟清和是26世,修是27世,衍是40世。)
安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中一支大姓。遍布全国各地。对安姓来源,多种史籍、各地家谱记载不一,说法种种:一说安姓,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二说“太祖禹,乃太昊黄帝轩辕之玄孙。赐子启姓安。”(见《五侯昌后图书》);三说贵州水西夷族,[明]英宗赐姓安。(见《贵州省大定县志》);四说“后魏安迟氏,北代姓,后改为安氏”(见《魏书,官氏志》);五说“招武九姓之一的安国,以国名为自己姓氏”(见《百家姓探源》);六说安期琅牙(山东胶南诸城一带)人,有安期氏。(见《英贤传》);七说“汉悼惠王子志封为安都侯,其后裔为安都氏。”(《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八说晋厉公大夫安是叔施,其安是氏原之始耶?(见《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姓氏英贤传》);九说以邑得姓,“战国时楚王嬖臣缠封于安陵(河北吴桥县西北),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氏焉”(见《战国策》);十说“战国时齐将田单破燕复齐,受封于安平(山东临淄县东)称安平君,因氏焉。”(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资治通鉴》,周赮王三六年“燕人攻安平”注);十一说以谥号为姓氏,源于侯姓,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曰安国君,后子孙以安为氏。(见《姓氏寻源》);十二说为清代満族安德氏所改。(见刘庆华《満族姓氏录》);十三说,明赐元人孟格改安汝格,达色改安汝坚,牟尼沙克改安思谦,其后代姓安;十四说藏族有“安温”氏。以部落为姓,省易为“安”。(见《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十五说裕固族有姓安,为安帐文所改。帐文乃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单姓;十六说为达翰尔族,“阿尔丹”去氏所改,“阿尔丹”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姓;十七说为康姓所改,[唐]安禄山本姓康改为安姓,后代子孙皆姓安,等十八种。
尽管安生由来说法纷纭,何为切当?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变化,械横观中华各民族兴衰融合史实,安姓由来统分两大支:一是属中原安姓;二是少数民族安姓。现分述如下:
一、中原安姓分两支
1、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约在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安息国人入中国,最早的是安息国王太子安清,他不继王位而出家为僧,遍历西域(今新疆),在东汉桓帝建各二年(148)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传教而留汉。相继有信仰佛教的商人安玄在汉灵帝
姓安的名人(国内的)从古到今的有多少? 历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安 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弗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756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安 熙: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天全堂集》。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诤的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如同万钧雷当空炸裂,顿时朝野震惊,因为这份奏疏的刀锋,直逼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和恩威并重实握皇家大>>
历史上姓安的名人有哪些 安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中一支大姓。遍布全国各地。对安姓来源,多种史籍、各地家谱记载不一,说法种种:一说安姓,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二说“太祖禹,乃太昊黄帝轩辕之玄孙。赐子启姓安。”(见《五侯昌后图书》);三说贵州水西夷族,[明]英宗赐姓安。(见《贵州省大定县志》);四说“后魏安迟氏,北代姓,后改为安氏”(见《魏书,官氏志》);五说“招武九姓之一的安国,以国名为自己姓氏”(见《百家姓探源》);六说安期琅牙(山东胶南诸城一带)人,有安期氏。(见《英贤传》);七说“汉悼惠王子志封为安都侯,其后裔为安都氏。”(《中国人名大辞 典》附录,姓氏考略);八说晋厉公大夫安是叔施,其安是氏原之始耶?(见《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姓氏英贤传》);九说以邑得姓,“战国时楚王嬖臣缠封于安陵(河北吴桥县西北),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氏焉”(见《战国策》);十说“战国时齐将田单破燕复齐,受封于安平(山东临淄县东)称安平君,因氏焉。”(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资治通鉴》,周Y王三六年“燕人攻安平”注);十一说以谥号为姓氏,源于侯姓,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曰安国君,后子孙以安为氏。(见《姓氏寻源》);十二说为清代鹤灏驳率纤改。(见刘庆华《鹤逍帐下肌罚;十三说,明赐元人孟格改安汝格,达色改安汝坚,牟尼沙克改安思谦,其后代姓安;十四说藏族有“安温”氏。以部落为姓,省易为“安”。(见《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十五说裕固族有姓安,为安帐文所改。帐文乃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单姓;十六说为达翰尔族,“阿尔丹”去氏所改,“阿尔丹”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姓;十七说为康姓所改,[唐]安禄山本姓康改为安姓,后代子孙皆姓安,等十八种。
尽管安生由来说法纷纭,何为切当?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变化,械横观中华各民族兴衰融合史实,安姓由来统分两大支:一是属中原安姓;二是少数民族安姓。现分述如下:
一、中原安姓分两支
1、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约在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安息国人入中国,最早的是安息国王太子安清,他不继王位而出家为僧,遍历西域(今新疆),在东汉桓帝建各二年(148)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传教而留汉。相继有信仰佛教的商人安玄在汉灵帝末年(189)来洛阳;后有安吐根的曾祖入魏,家居酒泉(甘肃酒泉),又有安法贤、安法钦、安慧则,俗巫安开在东晋时定居;安F汗在贞观元年(627)率部五干入朝,诏置维州(四川理县)刺史。这证实原籍为安息国人,已复入中原定居。其宗属中原一支安姓。
2、据《五侯昌后图书本传卷一》载:“太祖禹,乃太昊黄帝之玄孙,姒氏也。娶妻涂山氏之女。德顺元年二月既望、迁都安邑。将子姬宣,名启、赐姓安。”在西南的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和中南的广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区均有谱牒记载;在贵州德江县梨子坪、重庆市南川县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记载,皆属中原一支安姓。
安姓在历史长河中,遭受世俗变迁,改朝换代,年年战争,服役屯兵屯田,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大量内迁外人移民,渗混融化,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而一迁再迁,寻求其生息繁衍。如夏时武观与太康争位失败而北遁。夏杰失国而南逃巢湖,后裔国方逃散,有的成为越南先民。秦皇无道,安子璋归隐。王莽篡汉位,安龙、安姣回朝明铠骂殿而逃奔西北。西晋安屈随先世避乱逃至辽东。河北赞皇进士史部勋司主事安佑祖先是从山西迁居。历代安姓人因天灾人祸避乱求生,从山西、山东、逐迁河北>>
中国历史上姓安的名人有多少 这个名字不错。
网上答案很多,
基本上来自某公司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网站
你可在百度搜索“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
输入这个名字,
1秒钟就会有结果。
==================================
如想找准确的答案,
可直接询问:
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
隶属于公安部
可查以下内容:
某姓氏分民族、性别人口数
全国(某地区)姓氏(名字、姓名)排名人口数
全国(某地区)某姓氏(名字、姓名)分性别人口数
========================
祝你好运。
姓安的有哪些名人? 最有名埂是安禄山,唐朝的乱臣贼子。
安浦修。彭元帅的夫人,文革中和彭老总划清了划线。
哎呀,不好意思,哥记得的,都不是那种传递正能量的名人,不是故意损你哦。
姓安的现在位的官员名人 安迪光:1929年生,江苏兴化人。笔名旭初、晓笛、若素、江海涛等。诗人,楹联家。1944年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建国后历任省商业厅、外贸局、农产品采购厅、服务厅、输油管道建设指挥部、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科长、处长。1983年任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江苏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并担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顾问》,自幼爱好诗词、楹联、书法,业余创作了大量诗词、楹 联、文章,以饱满的革命 ,反映伟大时代生活,讴歌雄伟壮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著有《建设诗草》、《怡神集》、《搏浪集》、《问渠集》、《春泥集》、《春晖集》、《寸草吟》、《楹苑小筑》等诗词、楹联集。作品清新流畅,富有时代气息,在海内外80余种报刊发表诗词、楹联、书法和随笔、游记、评论等达千首(副、篇),颇得诗词、楹联、文艺界好评。1994年离休后更着重于诗词、楹联创作研究和评论。现为中国 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建设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学术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 诗词研究会、江苏省诗词协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南社暨柳亚子研究会顾问。安汝俭:1931年生,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调究员兼高调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同会艺术委员,紫云名土碑林特聘顾问。作品在全国及国际大赛 中获奖50多次。1991年中国书画篆刻作品大展获二等奖,1992年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七十周年大展荣获二等奖。1995年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七十周年大展荣获特等奖。作品前往前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及海外展出。作品入编〈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国际当代书法篆刻大观〉、〈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等多部辞书。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协会评为94年度百人国际华人艺术家,世界硬笔书法协会等16个协会联合颁发世界硬笔书法家名人证书,中日韩新书画家好联盟等21个协会颁发当代艺术家名人证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等4个会颁发“跨世纪97艺术人才”证书等。安欧:1932年4月生,辽宁辽阳人,满族。研究员,兼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美国传记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继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地质所进修研究X射线物理学、晶体范性学和光性矿物学。历任地质部地质力学所物理室负责人、所务委员,国家地震局学术评议小组、技术职称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地震地质组成员,地壳应力所高级职称评委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室主任,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地震学评审组成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三个科学刊物编委,香港专利交易所高级技术顾问,英国剑桥 国际传记中心副理事长、美国传记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传记协会终身理事。主要研究地壳动力学,包括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岩石热学、岩石磁学、岩石蠕变、构造力学、天文地质、成矿规律、光弹性、超声波、X射线等实验和构造应力场理论及其在矿产勘查、岩体工程和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级和11项部级课题。1959年发现了地壳残余应力和岩石及其烧结面受残余和现今应力共同作用的综合强度,并在华北和西南50万平方公里深达7千余米范围内做了测量,结果已用于地震预测、岩体工程和油气勘探。出版系统专著《构造应力场》(地震出版社,1992)、《潜山油藏》(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编译《复杂构造带和多期变形区油气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发表论文105篇。组织指导构造应力场、岩石力学>>
全国大约有多少人姓 安 ? 历史上都有哪些姓 安 的伟人? 206万,最有名的安禄山
姓安的历史名人和姓赵的历史名人 九江啊,九江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灌婴 庾亮 慧远 陶侃 陶渊明 周敦颐 李渤 朱熹 黄庭坚岳飞 江万里 狄仁杰 白居易 九江近当代历史文化名人 陈三立 陈寅恪 陈衡恪 虚云 李烈钧 蒋彝 许德珩 杜宣蔡若虹 杨叔子 殷有为 陈邦柱 袁隆平陶渊明 九江这方水土,是注定要产生巨人和吸纳巨人的地方。 因为它太美好了,太神奇了。一山一江一湖,如此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它们孕育下,怎不钟灵毓秀,怎不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而那一代代巨人正是他们含英咀华,采天地之精华,摄万物之灵气的结果。 千余年来,九江的山水不仅哺育出了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陈三立、李烈钧、许德衍、袁隆平等一代代成就卓著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而且也吸引了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朱熹、康有为等诗文巨擘,同时陶冶了释慧远、陆修静、吕洞宾、虚云法师等高士名僧,还培育了许多有才干的军事家和科学家。 正像明嘉靖《九江府志》所称道的:九江“自陶(渊明)、谢(灵运)以来,儒风绵绵,相续不绝;高人闲士,蝉联不绝”。
百家姓有姓安的吗 有啊 ,安禄山啊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 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 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m的 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 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编辑本段][1]百家姓历史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鸡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最早在他的诗《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姓安的皇室 楼下两位正解,就一个安禄山,还是个反派,仅仅当了几天皇帝,(我斗胆问你一句你是不是姓安?)
安姓的祖先:
1、源于黄帝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
,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
高),到古代汉武帝
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
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
,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2、 源于昭武九姓 ,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后省文简化为安氏。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
”中的祸首安禄山
,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
3、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
部中有安迟氏族。北魏王朝
建立后,北魏孝文帝
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措施,将其改为汉姓安氏,其后代多称安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4、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
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安氏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为回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有从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后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其后裔子孙便依汉俗改为汉姓王氏
、安氏、万氏。
5、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回鹘
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为汉姓留居中原地区
,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临沂市费县南张庄乡太白庄村 安家沟村安氏,据安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年(公元1573年)安氏10世安享之子 安继业 安继富 两兄弟,从泰安县安庄村《今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逃荒要饭来到此地,11世安继业迁居太白庄村,11世安继富在安家沟立村,安继富在他儿子结婚成家后,他把儿子安九荣留在费县安家沟村,他老人家回到安庄村老家去赡养年迈的父母。
先祖迁徙到此,落地为农,辛苦耕作经营,努力生产,艰苦奋斗,终迎来家庭的殷实,人口兴旺,渐次发展成在当地有影响的大家族,安氏后裔 主要居住;费县南张庄乡太白庄村 安家沟村,永目庄村,台子沟村,大旧村,白埠村,南张庄村,还有一支迁居平邑县资邱乡杨庄村 。
字派班辈排序
辈分从11世;继九守同志 振家忠永明 恒士国克廷 荣传长茂鸿 庆祥瑞,昭穆恩泽绪家衍
注: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安氏始祖:安宁,费县11世:安继业生一子 安九长,安继富生一子安九荣,12世:安九长 安九荣,九字辈在宫里镇安庄村是12世,经我们寻根后,九字辈定为12世 。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有明朝家谱,时隔438年,2011年2月4号太白庄村安廷胜 安传爱,安传喜 安传运 安传军 安长城 安长帅 安茂伟 八人前往老家安庄村寻根认祖,经过对照家谱,确认为一族,费县太白庄最小辈份是29世 茂字辈,从30世与安庄村统一字辈,共同使用安庄村的字辈。
安姓的姓氏文化
本文2023-09-25 03:46: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