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姓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3收藏

傅姓起源,第1张

二、傅姓起源

傅家山村起源于傅姓,而傅姓之历史悠久。主要有以下几种出处:1、起源于妫姓,据《姓源》和有关史料所载,傅姓真正起源一支,称为妫姓,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洲镇南的妫水旁,舜的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舜的后代被封在甫(即后来汉字的傅),古傅国在山西平陆县北。2、起源于姬姓,尧是中国历史上五帝之一,姓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帝尧子丹朱受封在丹水(江)流域(今河南淅川)。古号丹朱。舜继承尧的帝位,封丹朱为房侯(今湖北房县)别姓为狸。进入夏朝后,夏王封尧的后裔丹朱裔孙狸大由于傅邑,子孙遂以邑为氏,形成狸姓傅氏。狸姓傅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由于妫姓傅氏和狸姓傅氏只有简单的甲骨文字记载,慢慢地将3500年前的傅姓容于殷商武丁时宰相傅说姓中。3、起源于傅说,出自殷商时期名相傅说,因商王武丁得说于傅崖(傅崖原本是傅国地界),故以地姓之,称为傅说。傅说的一部份后代遂以先祖姓名字为姓氏,称傅氏,史称正宗傅氏。另外还起源于官位和满族汉化改姓为傅氏。但有史以来,中华傅姓尊傅说为鼻祖。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自华胥氏有史以来,一传—伏羲(配女娲)、二传—少典、三传—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四传—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五传—蟜极、六传—帝喾(kù)、七传—尧(帝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八传—丹朱

丹朱,尧帝之子,讳絑(zhū),名元明,号陶朱。帝尧生十子,丹朱为其嫡长子,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朱”,以居丹水,故名丹朱。

大繇(yóu由),丹朱之子,食采傅岩遂居以为姓,传狸沩,狸沩传陶虞,陶虞传窬(yú)滨。越七世而传至辛庚,辛庚传皇浑,妻有娇氏;传尊连朱,妻颜氏,传正考甫,娶蜀山氏,传帝局生傅说。

傅说(yuè),帝局之次子,娶张氏、姜氏,公生于殷历(公元前一三三五年)四月初八日,(殁于公元前一二四六年),今天下傅氏之鼻祖。殷商朝,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因此为傅姓。

你好:

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的汉化改革中,这些姓氏被改为汉姓:鲜卑  汉

拓跋  元  (皇族)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贺楼   楼

曾六茹 杨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没有傅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存在于公元386年到534年,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467年至499年在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进步的改革,其中包括整顿吏治、树立三长、颁行均田之令,制定租调之法,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河南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禁着“胡服”,改穿汉装,禁官场使用鲜卑语言,一律改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死后不准归葬平城,并改其籍贯为洛阳等等。这些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晋以来,鲜卑族与匈奴、羯族、氐族、羌族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孝文帝出身于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当时,鲜卑族中比较大的部落尚有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等。在鲜卑人当中,有许多人以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等为自己的姓氏,正所谓:“胡俗本无姓,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凡一部为一氏,故胡姓多即其部名。”也就是说,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姓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的人,其民族成分基本上都是鲜卑族。北魏建立之初,统国三十六,诸部有九十九姓。其后年代稍久,兴衰存灭,至北齐魏收编纂《魏书》时,可知其姓共有120个。根据《魏书》卷113《官氏志》的记载,北魏皇室宗族的姓氏,有拓跋氏、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楼氏、丘敦氏、侯氏、乙旃氏、车焜氏等10姓;鲜卑族勋臣的姓氏有丘穆陵氏、步六孤氏、贺赖氏、独孤氏、贺楼氏、勿忸于氏、纥奚氏、尉迟氏等8姓;内属北魏政权的鲜卑族部落有是连氏、普兰氏、若干氏、拔列氏等69姓;每年向北魏朝贡的鲜卑族部落中,编户姓氏有茂眷氏、宥连氏、贺兰氏等33姓。  作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要想在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必须缓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既要保证鲜卑贵族原有的政治地位,以获得本民族贵族的支持,又要联合汉族地主阶级,逐步吸收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以获得汉族贵族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姓氏改革方面,下诏制定族姓,根据宗族祖宗的官爵尊卑,分别列入姓族,使鲜卑族与汉族形成合流。这些举措不仅使鲜卑族与汉族在政治上休戚相关,利害与共,而且由于姓氏的改变,为二者之间的通婚扫除了心理障碍,使之能共同维护北魏政权。  在姓氏改革方面,共有100余种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10个皇族宗室姓氏全部改变,除将帝姓拓跋氏改为元氏以外,又将纥骨氏改为胡氏,普氏改为周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悉氏,伊楼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侯氏改为亥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车焜氏改为车氏。其他鲜卑姓氏改变为汉姓的有,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是连氏改为连氏,若干氏改为苟氏,拔列氏改为梁氏,等等。  北魏统治者定族姓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效果上却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鲜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鲜卑族与汉族在姓氏称谓上的差别几近消灭后,再配合以鼓励民族之间通婚的政策,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高潮。北魏以后,经过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鲜卑族绝大部分彻底地融入了汉族之中,原来广泛存在的鲜卑姓氏基本上为各种汉族姓氏所取代。时至今日,在北方广大的汉族民众当中,不知有多少姓氏为周、胡、穆、陆、刘、贺、于、梁等所谓的“汉人”,原来分别姓纥骨、丘穆陵、步六孤、独孤、贺赖、勿忸于和拔列,不知有多少北方“汉人”的身体里流淌着北魏鲜卑族的血液!  到了宏博开阔的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发达,民族政策更加开明。从唐太宗开始,少数民族出身的皇后、王妃并不罕见,他们的后代显然带着少数民族血统继续统治着天下,但已无人认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不是汉族。唐以后依然如此,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姓、赐姓、通婚、联姻、投充、入旗,等等,无数的史实清楚地告诉后人: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中国各民族之间,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如果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仅是因为当今尚且独立存在的各民族分别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更是因为在每个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当中,也包含了其他民族的贡献。

傅(Fù)姓源出有五: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说的后裔以其居地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氏。

3、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以国名为姓,称为傅氏。

4、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5、出自清代有少数民族改姓傅。如满洲人傅恒(本姓富察氏)、傅开(本姓郎佳氏),还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

得姓始祖:傅说。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虽说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但是其得姓则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当是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傅姓始于西汉中叶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其曾孙傅长,复封义阳侯,长曾孙傅允仕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太守,这一支派显贵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这说明,在汉朝傅姓已开始自北地大举经陕西迁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时北地傅姓形成许多分支:河内(今河南省温县)傅姓,是西汉大司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属浙江省)傅姓,是西汉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傅姓,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两晋时,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而从清河迁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傅姓迁居贵州,三国已有傅姓入川。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靖康之变,有清河傅姓南迁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即兴为望族,后广东兴宁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宋代以后,傅姓人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五。

迁徙分布

虽说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但是其得姓则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当是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傅姓始于西汉中叶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

其曾孙傅长,复封义阳侯,长曾孙傅允仕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太守,这一支派显贵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这说明,在汉朝傅姓已开始自北地大举经陕西迁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此时北地傅姓形成许多分支:河内(今河南省温县)傅姓,是西汉大司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属浙江省)傅姓,是西 傅柔之族所在;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傅姓,是东 傅毅之族所在。

两晋时,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而从清河迁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傅姓迁居贵州,三国已有傅姓入川。

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

靖康之变,有清河傅姓南迁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即兴为望族,后广东兴宁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

宋代以后,傅姓人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

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五。

三、历史名人

傅 毅:字武仲(约47-92),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东汉文学家。

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

著有《舞赋》等作品。

傅 宽:北地(治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人,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

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

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列第9位。

傅 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人,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

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

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

著有《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傅 咸:字长虞(239-294),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

傅玄之子。

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

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

终卒于官。

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傅 琰: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宁夏 自治区灵武)人,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

从其父开始,傅氏祖孙四代都曾担任过南朝的县令,并著声名。

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将军、刺史职。

为官明察事理,处事果断,特别是办案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父子成为廉吏世家。

傅 亮:字季友,南朝宋国人,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

编著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傅 奕:相州邺(今河北省临漳)人,唐代学者、自然科学家和无神论者。

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

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

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反对佛教对民众的危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

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流弊。

他还指使儿子用羚羊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穿佛徒的骗局,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佛教神学的斗争精神。

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晋以来反对佛教思想的言行为《高识传》共十卷。

傅 寅:字同叔,唐朝大学问家。

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号曰群书百考,所著《禹贡说断》,有独到见解。

傅 霖:宋代律博士,为齐、梁、陈、隋兵部尚书兼宏文馆学士傅荞之子,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

《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著有《刑统赋》二卷。

(与下明代同名者有别)

傅 霖:明代太原人,十三岁做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三十岁中进士的傅霖傅霖宦海沉浮十七载,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但是,就在他三次击败后金军队的侵扰之后,却以“拥兵拒调”的罪名被弹劾,解甲归田。

几年之后,明廷让他官复原职,早已厌倦官场倾轧的傅霖以一身傲骨拒不受命,他那个高山仰止的孙子傅山在这一点上与他是何其相似。

傅霖回乡后,以急公好义的善举而受到太原士民的推崇。

万历十四年,太原大荒,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赈灾。

傅霖去世前的万历二十九年,太原发生饥荒,他再次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粮食收获。

傅 山:山西省阳曲(今太原)人,明末清初反清义士、大学问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别号公之它、石道人、啬庐、朱衣道人等。

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

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

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介子:西汉北地(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人,北地傅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西北)侯。

傅游艺:唐朝人,曾任武周宰相,是傅姓为相者第一人,为武则天宠臣,一年中四次提升,时人号为“四时任宦”。

傅友德:明朝开国名将。

今安徽省宿县人,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所成就。

元至正二十一年(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傅友德率众降。

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国公,曾为明朝一统天下,尤其是明对西南地区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傅以渐: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

山东省聊城人。

字于磐(1609-1665),号星严。

顺治三年(1646年)状元,授弘文院修撰。

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顺治十一年授秘书院磊大学士。

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

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后来继位的康熙帝的老师。

改任国史院大学士。

傅善祥:金陵(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女试状元。

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仕至丞相。

她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女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为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傅作义:山西省临猗(今属万荣县)人, 高级爱国将领,守涿州孤城而一战成名,曾参加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1949年,率部起义,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傅抱石:江西省新余人,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画山水,善于将水、墨、彩色融为一体,对中国美术史和画论广有研究。

傅姓起源

二、傅姓起源傅家山村起源于傅姓,而傅姓之历史悠久。主要有以下几种出处:1、起源于妫姓,据《姓源》和有关史料所载,傅姓真正起源一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