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畈的旅游信息
庞大的古民居建筑群
六家畈古名居豪宅共有6大片。又房屋13幢33路,正房客厅505间,厢房205间,5条走巷。又吴姓公、私祠堂各一处,望湖楼一座、大宅院50余处。这些房屋均属徽派建筑,砖雕木雕精细,青砖灰瓦,齐山飞檐。每栋房屋两边封火高墙,建工考究。
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吴姓在六家畈老街北头西侧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吴氏宗祠。民间有“六家畈祠堂一枝花”之说。祠为三进,每进五间,砖瓦结构,大门楼为宫殿式建筑,又浓厚的民族色彩。门前有石鼓、旗杆,是吴氏出过举人、进士的标志。黑漆大门红膛黑字对联是:“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
祠堂大厅内挂有吴镒的画像,红袍皂靴,气象威严。厅内还悬有清末明初的历史名人吴桐仁、吴中英、吴佩之三位中将的金字直匾各一块。厅的两边还悬有民初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等人颁送的匾额。
厅前院内向西有一角门,通往清廷淮军统领吴伯华的专祠,祠内挂吴伯华的画像,上方有一块金底黑字慈溪太后题颁的“寿”字横匾,两边还有李鸿章、李翰章题的匾额。厅前院内有一长方形花台,植牡丹、芍药各一株,院南为花厅,门上题有“挹翠”二字。
清末六家畈又一批人,追随李鸿章当了淮军,因镇压太平军天国有功,从而升官发财。他们返乡后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
最先回乡的是华自营统领吴伯华。她侵吞了太平天国八大王的大量财物和文物字画,于同治七年返乡,购置万亩土地,在六家畈杏树塘北岸,选一处地势衍旷、水木明瑟之地,营造四所坐北朝南精美豪华的砖瓦结构大宅第。每处五间六进,没进之间都有东西厢房各两间,共260余间。
吴伯华现尚有房屋50余间。1997年秋,后房主吴中流的女儿、美国纽约著名社会活动家吴世珊回乡探亲,将此宅全部捐献六家畈镇“养正小学”,作幼儿园和教师宿舍。
吴伯华二弟吴毓兰,因亲俘捻军尊王赖文光有功,官至天津布政使,一品封典。他返乡购田万亩,从六家畈到巢县城百里不用走人家田地。他在六家畈大兴土木,建六处住宅,共240间。现有2处保存完好。一处在马槽巷,一处在老街北头。
马槽巷大宅两边各五间六进到后,第三进为二层**绣楼,雕梁画栋,木梯木栏,推窗亮阁。两边是风火高墙。老街北头大宅四进到后,大门前竖有高大的照壁。堂屋悬有慈禧亲书“寿”字。还有李鸿章写的“春晖永报”,李瀚章写的“椿萱永寿”匾额。
淮军名将吴育仁,少小家贫,以织布为生。后随叔父吴伯华入淮军,因功成将。伯华回乡后,育仁统领所部,将“华”字营改名“仁”字营。官至总兵加提督衔,晋授建威将军,正一品,是六家畈最大的官。中日甲午战争后,育仁回乡,广置田产,在大官份建四进六间深宅大院。
现最完整的要算大官份西头的一处,房子在六家畈最高、最好,五间六进到后。大门外又石鼓一对。大门高丈二、宽八尺。每进正中为厅堂,东西有回廊包厢。二进大厅的大梁为独龙过江,属建筑之奇。三进大厅的梁柱均为精工雕刻的楠木,当年正厅挂有慈禧太后亲笔“福”字,还有郑板桥的竹子,李鸿章的对联。红木家具,富丽堂皇。
房子东面是吴谦贞德住宅。吴谦贞官至总兵,从一品。后兴建住宅一座,五间五进到后。门上油漆斑驳,隐约可见门楹“诗书执礼 孝弟力田”。当年吴谦贞常在此读书、养花,颇有“解甲归田去,入山种翠薇”之雅趣。
现在湖滨路和养正路的十字街头,坐北朝南的湖滨医院,原是安徽省军政司中将司长吴中英的住宅。
住宅高大典雅,一进五间,四进到后,头进大门高丈余。上悬“裕后堂”横匾,门两边有对曰:“数世无赌博之风,合家永葆此传统”。三进与四进之间是个大院,院中间有两棵白玉兰树,树龄百余年,株干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每届花期,幽香远溢,沁人心脾,洵属珍品。
吴家花园
六家畈有两处名花园。
镇东有一座大花园,占地30亩,系吴中英民国初年所建,供其母晚年颐养,故名“颐园”。园内奇花异木近千种。
特别值得称道的首推从海外购进的丹桂,花瓣分单、重两种,颜呈五色,绚丽夺目,异香芬馥。还有一棵株干较大的含羞树,花期长达三个月,盛开于春末夏初,花色淡红而微紫。当人们为伊吸引走进欣赏时,枝叶自然低垂,花亦顿时萎缩,宛如少女含羞,脉脉有情;当人们离开之后,花枝却又翩翩起舞,与蜂蝶相戏。
园中亦有假山、池沼、小溪流水潺潺,颇具自然之美。假山上有茅亭,可供游客小憩。另有石制地球仪,系吴光杰留德回国后所置,点缀其间。上刻吴氏自撰的小文,阐明地球仪的缘起和作用,宣传科学知识。
园的中央花木掩映处,有西式小洋房五间,门楣上悬一木质横匾,上书“习勤馆”,有吴氏作的小跋,镂刻其上,意在教育后人勤奋学习,努力上进。
吴伯华在杏树塘东北兴建一处花园:“也是园”,园占地十余亩,叠石为山,捎沟为池,花竹扶疏,嘉树延荫,精致别雅。最有特色的是一棵含笑花,有碗口粗,花开香无比,花后留其香。
园东北角有一座三层“望湖楼”,登楼可西眺巢湖。二楼南山墙上嵌一块青石浮雕,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竹石图”。图上题诗云:
杜鹃得酒芒角出,
肝肺槎桠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留,
写与群家雪色壁。
北边竹林中,有一排房,是吴伯华读书迎宴会友之处。吴氏著有《也是园诗文集》。当时吴伯华出了一句上联“也是园花园是也”的回文对,对上有赏,但一时无人能对。
振湖古塔
出马槽巷西行,沿溪河岸小丘蜿蜒,直至巢湖,酷似游龙下海。光绪年间,吴姓集资在此建立一座振湖塔。塔七层,高十二丈,在水边平野上高高矗立,撑天柱似地显得雄浑壮丽。塔身为六面形密瞻式砖石结构,门楣与塔内均嵌有铁浮雕佛像。塔内有螺旋式阶梯,缘梯而上可登塔顶,俯看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塔的大门两侧镌长联一副,乃吴伯华长子吴兆楣所题,联曰:
一柱挺峥嵘 结构增辉 所期真宰膺灵 古往今来钟正气
八维扶磊呵 阚既庶 溯自前人相宅 湖山俯仰动遐思
颇启人思古幽情。
塔上有十二处石刻题词,其中十处系吴姓人士所题。塔的最上层的顶端,绘一仙鹤,凌空欲飞,苍劲有姿。
塔的六角均系铜铃,风吹铃动,叮当有声,妙不可言。但因年久失修,塔身及塔顶多处损坏,经市、县两级拨款维修一新。振湖塔现已被列入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壶山下的纪念碑
如今合肥的年轻人中流行起从合肥徒步去巢湖忠庙的一阵风潮,这三四十公里的路程中,会走过许多在家里想象不到的风景。很多徒步归来的人都会发一张照片,画面上是背靠山立在路边的一座烈士纪念碑。正如它碑文上记着的很多无名烈士一样,默默无闻于茶壶山下。从纪念碑再往前走,不到十里便是巢湖之滨。
这座碑纪念的人物是一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负了伤的军人,他们下了战场后在这里治疗,不幸牺牲成为烈士。墓碑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碑文上写道: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战斗,光荣负伤,后经康复医院治疗无效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碑上详细记录了40名烈士的姓名、籍贯以及10多位无名烈士籍贯分布情况。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百年侨乡出千位豪杰
提起安徽,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六家畈“侨乡”。位于安徽合肥市肥东县最南端、巢湖北岸的六家畈镇,居民中以吴姓居多,素有文化之乡、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个镇原有古民居800多间。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等多种原因,现尚存明末清初时期建筑的古民居100多间,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两处,均坐落在六家畈街市上。古镇保留着合肥市最后一片能够反映合肥古建筑的民居。
据史料记载,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吴氏一世祖吴宛廷夫妇自徽州婺源迁到茶壶山东。二世祖吴再三生6子迁到此处从事农耕,因人丁兴旺,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
800多年来,吴姓聚族而居,商修事业、农耕先畴,竟发展成为合肥东乡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四世祖吴桢、吴良为明朝靖海侯、江阴侯,五世祖吴镒为监察御史,继后巍科显宦不断。
据介绍,六家畈一带自明代以来名人辈出。近代以来有李鸿章淮军悍将吴伯华,有民国陆军、海军司令罗开榜、吴佩之等,有革命烈士蔡永祥。六家畈有侨胞2003人,分布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17个国家,如今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有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美国《妇女心声》杂志主编吴世珊博士,美籍华人、世界一流的畜牧兽医专家吴思孝博士,美籍华人、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刘军博士等。另外,还有港、澳、台胞数千人。
潮州吴姓家谱56个字辈如下:
1 潮州府潮阳县贺陇(河陇)吴氏(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统。
2 广东省普宁市船埔镇种德堂吴氏字辈(清朝属惠来县龙溪都梅田楼,当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纪常名鼎,奕季联芳。
3 吴姓24个字辈排列:东、元、达、珍、祥、业、德、英、泰、广、实、贵、炽、基、锦、永、昌。
希望以上信息对回答您的问题有帮助。
排序
一正贤学 元世光昌 家法可遵礼义文章
昭兹来许 福禄尔康 聿修厥德长发其祥
豸岭吴(马埠吴):一正贤学,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礼(22世)义文章。昭兹来许,福禄尔康。聿修厥德,长发其祥。
一、吴氏概况:
吴氏,译音:Wú;词意:大叫奔走;
开氏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
郡望:延陵;
图腾:天吴;
人口:居全国姓氏第八位;
古迹:江苏武进泰伯祠、泰伯墓、湖广潜江吴氏总祠;
吴氏精神:谦让、开拓
二、吴文化
吴文化发祥地梅里泰伯庙、泰伯墓。约3100年前,泰伯在无锡梅村建立勾吴国,开创了吴文化的先河,成为天下吴氏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有十余万吴姓后人到泰伯庙、泰伯墓(建于东汉,公元154)祭祠;1992年世界(吴氏)至德宗亲会曾到此寻根祭祖
三、吴氏总祠:
湘黔潜江的吴氏总祠,为太伯第85世盛公于宋朝从江西吉安迁居湖广会同远口而建,其依罗汉山,傍清水江(沅江上游),湘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的吴氏都是从此地登岸而分迁聚居。
四、图腾崇拜
《三海经》记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大荒东经》也有近似的记载,据书中描绘,这是一个有八个头、八只腿、八条尾巴、人面虎身的庞然大物。从《山海经》的插图中可看出其原身。
这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猎氏族——吴人的图腾始祖神。“天”意为“大”,“天吴”就是伟大的吴。
吴人以狩猎为生,而“虎为百兽之王”,因此,吴人崇拜一种似虎的动物,这种动物可能在先秦时变得稀少而绝迹了,吴人便以虞为图腾,“天吴”的原型即是虞。
吴人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留下了许多以“吴”、“虞”命名的地名、山名,如吴山、虞城等。大约在炎黄之世,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的向东扩展,吴人也被迫大规模东迁,到尧舜之世,吴人已有许多支系都迁到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那原来保佑子孙狩猎时多有所获的族神“天吴”,变成保护吴人孙子在与江湖大海打交道时保平安的“水伯”。
五、世系表:
1、吴氏远祖世系表: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太伯
2、吴氏世系表:
太伯--季札吴演吴诺吴汉吴少微--吴寿二
六、豸岭吴氏历史:
安徽桐城的吴姓分为三个不同的宗派,即麻溪吴氏、豸岭吴氏、高甸吴氏。
1、豸岭吴:家法可尊,礼义文章
2、高甸吴:圣尊信友,言发朱基
3、麻溪吴:立怀多福,成其祖武
桐城吴氏始祖:太伯--季札吴演吴诺吴汉吴少微,传7世吴寿一、吴寿二、吴寿三。吴寿一、吴寿二、吴寿三从江西婺源迁来桐城。寿一居安徽怀宁黄梅山北麓,寿三居太湖。寿一、寿三建立崇让堂,以怀宁石镜乡甘露庵吴氏宗祠为中心。寿二居桐城豸岭,成为豸岭吴始祖,我们这一支为寿二公传下,寿二传道一,道二,道三。明从化年间八世开始修谱。 “文”字辈为24世,现祖居在安徽枞阳,
我们豸岭吴是从婺源迁至豸岭后,散居在白湖古楼村龙山脚下、白梅东山村、保东村、钱桥、庐江大洼口。其中古楼村龙山脚下曾被清朝皇帝授匾“龙山毓秀”。
七、豸岭吴字辈(32个字)
一正贤学 元世光昌 家法可遵礼义文章
昭兹来许 福禄尔康 聿修厥德长发其祥
八、豸岭吴祠堂:
豸岭在金社乡豸岭村;马埠山在项铺镇唐山村,而吴家祠堂在项铺镇项铺村,两地相距1公里路。
豸岭吴氏祠堂在安徽省枞阳县项铺镇项铺村,马埠山边。
六家畈的旅游信息
本文2023-09-25 02:25: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