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家族晚宴会发言稿
各位长辈、各位亲友、各位来宾!大家好!今日我们汇聚一堂,共同庆祝……取得圆满成功,要知道,这是我们石氏家族的骄傲。同时,今天来到这里的大家,更是我们石氏家族的骄傲各位长辈、各位亲友、各位来宾!大家好!今日我们汇聚一堂,共同庆祝……取得圆满成功,要知道,这是我们石氏家族的骄傲。同时,今天来到这里的大家,更是我们石氏家族的骄傲。今天,我们石氏家族的表兄弟、表姐妹能够济济欢聚一堂,在此见面、聚会,是很难得的。这是我们亲情关系、血缘关系,由于这些关系,首先我们大家要怀着感恩的心情,感谢我们的前辈们,是他们,用自己坚强的身躯、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那些艰苦的年代,把石氏姐妹兄弟从水深火热、生命危难关头中拯救出来,并照顾她们,使她们健康成长为社会的主人,今天,我们的亲情关系、血缘关系的表兄弟,表姐妹能一代一代的健康延续发展,成长,极其高兴地欢聚一堂。我们的祖辈们,伟大的石氏前辈,由于他们的恩赐,使他们的后代能幸福地生活着,他们在天之灵是知道的,也一定为我们今天的聚会感到高兴。在今天现代化的社会,石氏后人都是有文化的新一代,大家都是血浓于水的感情,更寄望后辈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家携手共进,团结、努力、互相帮助。更希望大家今后能以石氏人为荣,互帮互爱,再创辉煌!谢谢大家!现在仅代表我个人,简单的补充几句,主要是对未来进行要求和展望。第一,对各位亲戚、长辈,石氏家族的一员,千里迢迢的赶来为我,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且,希望在我们这个大家族以后的大事件、大聚会中,大家都能积极捧尝踊跃参加,未来中,时时刻刻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和凝聚力。第二,要给我们的家族以更深的期盼,希望她可以有底气、有信心,继续发扬光大,欣欣向荣。第三,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亲情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我们要紧密团结、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延续家族中互爱互敬的美好传统,家族兴旺、子孙满堂必定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最后,原大家事业蒸蒸日上,生活幸福安康,石氏家族永创辉煌[强]着大家庭的温暖和凝聚力。第二,要给我们的家族以更深的期盼,希望她可以有底气、有信心,继续发扬光大,欣欣向荣。第三,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亲情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我们要紧密团结、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延续家族中互爱互敬的美好传统,家族兴旺、子孙满堂必定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最后,原大家事业蒸蒸日上,生活幸福安康,石氏家族永创辉煌[强]
临桂石氏原籍山东青州乐陵,相传为汉万石君石奋之后,大约在西晋永嘉之乱(311)时南徙。南宋王之望在《石延庆墓志铭》中记载临桂石氏来源时说:
永嘉之乱,曰举南渡,为建安太守;子孙散处吴越,或家于临桂。(《汉滨集》卷十五)
这一说法虽然简略,却颇有代表性,与明成化《临桂县志》和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后者的南徙时间是在西晋建兴末年(317),晚了几年。在石氏南徙时间上,亦有颇为不同的说法。北宋苏颂在《石牧之墓志铭》中说:
石氏系出青社。唐季初,祖某避地徙越,因家临桂。(《苏魏公文集》卷五十五)
石氏南徙时间,一说是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一说是在唐初,两说均出自宋代墓志,但所述时间却相差很大,甚至还有石氏唐末避黄巢之乱,始自乐陵南徙的说法。造成这些说法迥异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宋代时早期的石氏谱牒已经散逸。这一点新昌石氏后裔南宋石子重在《修葺宗谱序》中说得颇为清楚:
石氏自万石君十五世孙建安太守渊,以晋建兴末从元年渡江,居东南。前志谓司隶校尉举为渡江祖,或谓唐末避巢寇之乱,始自乐陵徙焉。盖由谱牒散逸,遂尔舛讹。先伯祖尚书公弼始裒集墓志、家传,与史书相参叙次,谱牒于是正定。(《南明石氏宗谱》卷首)
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战乱,唐以前的各姓家族谱牒,绝大多数都已散失不存,宋代程祁便说:“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程氏世谱·序》),因此石子重的说法是可信的,符合当时的事实。
宋代临桂石氏修谱始于石公弼,但这时已是北宋末年。在这之前,临桂石氏后裔对自身家族历史的叙述比较混乱。而从现存石氏南宋墓志以及后世的谱牒、方志等资料来看,进入南宋以后,有关石氏来源的记载就比较统一,这可能与北宋末年石公弼修谱有关。
石氏到了南宋中期,甚至已有了较为完整的谱系。南宋陆游和施宿皆尝提及石氏世谱或家谱。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五《循吏石大夫(昼问)墓志铭》)记载:
本朝秘书丞通判保州讳待举,万石四十世孙,于君为高祖,云翼军乱,扞御死之,安定胡先生为之铭。
墓志说石昼问高祖石待举为万石君石奋40世孙,这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若合符契;墓志写于嘉泰三年(1203),说明至迟到南宋嘉泰间,临桂石氏已有了从西汉石奋以来完整的谱系。南宋时编修的石氏谱今已无存,但推测其关于石氏来源和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应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相同。换言之,现存石氏宗谱中有关石氏来源和宋代以前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实承袭了南宋谱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196-589)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民族融合比较频繁的时期。西晋惠帝时(291-306)发生了“八王之乱”,兵连祸结,北方中原人民遭受极大的灾难,同时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也大为削弱。此时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等胡人趋机以反晋为号召起兵,史称“五胡乱华”。永嘉五年(311),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歼灭晋军主力20万,接着刘曜、王弥等攻陷洛阳,杀官吏、士民3万余人,把晋怀帝掳到平阳(今山西临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5年后长安也失守,存在了38年的西晋遂告灭亡,晋室南渡,司马睿称帝建邺(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为了躲避胡族统治者的屠杀,北方士族豪门和大量普通百姓源源不断地过江,逃往比较安定的长江以南。《晋书·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者十六七”,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在这一时期,原居山东乐陵的石氏家族开始向江东地区迁徙,是完全可能的。此时流向江东的中原世族,起初大多侨寓京口、丹阳(即今镇江一带)以及建邺(今南京)等地。
据临桂《南明石氏宗谱》记载,建兴末年(317),石氏十五世建安太守石渊(《石延庆墓志》中作石举)从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居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子孙分布江左。石渊一支南北朝时,其后人又向今浙江绍兴地区迁徙。此支石氏到唐代时居剡东上冈(今嵊州市浦口镇上江村),唐开成二年(837),石氏三十五世石元遂又由上冈迁居五山乡石牛镇(今新昌县城西门外)。咸通元年(860),裘甫起义,破县,石元遂避乱移家黄坛,卒葬附近平顶山。临桂石氏由此而繁衍。
石氏伤科在海内外享有着广泛的影响。第一代石兰亭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1880年悬壶上海,开创石氏骨伤学派。第二代石晓山吸纳前贤之说,总结实践经验,充实发展了石氏学术内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骨伤诊疗方法,使石氏声誉鹊起。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石氏骨伤学术,收徒授业,桃李满园。第四代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等继承家学、兼收并蓄,力求创新,融石训与新知于一体,把石氏伤科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忻氏始见于宋代著作考
忻氏本是稀见姓氏,在现代又因人才济济而为人们所熟见,但忻氏见诸文献始于何时呢?
我们查找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宋代人名索引,虽有忻氏之姓氏,但没有忻氏之人名,唐代以前则更是难以查稽。
所幸能从宋代著名大学问家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看到了“谈论既,悦忻如” 一句,并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见《姓纂》” 。可见在宋时的《姓纂》一书中已收有“忻”姓。
对此,我们尚不满足,因为仅凭王应麟一家之说,还只是孤证,最好能找到《姓纂》这本书。可惜我们现在很难见到这本书,全国善本书目中也没有记录哪家图书馆藏有此书。在目前能见到的宋代所有的姓氏书中,如在宋代邓名世所编撰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现存版本中,也没有介绍忻氏,真是旁证难求。
幸运的是我们查找到宋代姓氏书的版本记录。据《丛书集成》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介绍,南宋绍兴年间刊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目录中有忻姓,归在上平声二十一欣部。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刊本是个残本,二十一欣部正好残缺,我们仍然无法了解忻姓的来源。
尽管如此,我们已为忻姓始见于宋人著作找到的旁证,证明了忻姓最早已在宋代为人所知。而这也符合《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言忻氏始祖始于宋的说法,以文献相证,应可有一个结论了。
宋有忻村之名
查《四库全书》时,看见有一首记载忻村的诗,这是南宋时王洋所撰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名为《自忻村被酒归失方竹杖》,诗云∶我贫难致逺,得此有夤缘。弟为兄身老,书来意巳传。扶衰惟献直,入手不随圆。偶向醉中别,如何不黯然。
王洋,字元渤,山阳人,以省试第二名中宣和六年(1124年)甲科,绍兴(1131年)初,累官起居舎人,知制诰直徽猷阁,歴典三郡,著有《东牟集》。
由诗中可见,他是到过忻村的。只是不知这个忻村在哪里?而查《咸淳临安志》,见三十九卷于潜县丰国乡十七都有一个忻同堰,而在昌化县的玉仙乡有一个忻村溪堰。估计这个忻村可能在忻村溪堰附近了。咸淳年间在1265~1275年间,已是南宋末年。王洋在南宋时做官,他的活动范围也在南宋首都杭州(临安)附近,所以,有理由相信,他到过当时临安府的昌化县玉仙乡的忻村。
湖州德清县忻氏考
在一些古文献中除了介绍忻都外,还有我们在史料中常见的三位忻姓名人。在明朝凌迪知所编纂的《万姓统谱》一书中,介绍了三位忻姓名人,而在清朝初期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的氏族典中,也照样收录了这三个忻姓名人,他们是∶
忻恭逊 博罗人 成化举人 任教谕
忻 祥 漳州人
忻 伟 吴堡人
同时,《万姓统谱》又说“湖州府德清县有忻氏” 。
经我们查核万历《湖州府志》,在卷七第二十三页中查到∶
忻 祥 天顺成化年 任德清县训导
而我们在《八闽通志》中又查到忻祥曾在成化年间任罗源县训导,由此可见,所谓“德清县有忻氏” ,可能即是忻祥。而忻祥原为漳州人,如忻祥后来在德清县定居的话,则可能在德清县尚有忻祥的后人。
另外,在《万姓统谱》的氏族博考卷七中说,“忻氏为本朝希姓,不知所自起” 。可见此书的作者可能也没有看见完整的宋刊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姓纂》等书,或许他也是在当时的方志书中抄录了三个忻姓人名,记录了明成化时期的忻姓名人。
在湖州府德清县当训导的忻祥如原籍为漳州,就有可能如《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说,忻都公之长子“敬宗公袭指挥职复往福建” 。则忻样为敬宗公之后,后来又从福建漳州到罗源县和湖州德清县做官。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忻祥不是敬宗公之后,而是在宋时与安庆公同族而居于福建南安的忻氏之后,此一支忻氏后来由南安南移定居漳州,这就需要我们再查找南安和漳州的文献后才能证明。
忻姓和欣姓是否一家
在一些姓氏辞典中常将忻、欣混为一族,由于“忻”字和“欣”字的音义相似,就造成了一些误会,认为“欣”姓也作“忻”姓。因此有把五代时的欣彪写作“忻彪” ,也有把元代的忻都写作“欣都” ,甚至那位在清代咸丰年间当过鄞县知县、宁波知府和宁绍道台的段光清,也把陶公山忻氏写成欣氏。
其实,如果从广义的忻、欣同音同义去理解,可能会连成一家,但这方面史料是很难考稽的。而且,同音的姓还有“新” 、“欣” 、“昕” 姓等好几个,都属于较罕见的姓氏,而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说这些姓氏都是始于一族的。从现有文献来看,也很难看出“忻”与“欣”曾是一家。
据明嘉靖年间人陈士元撰《姓觹》中说∶“忻姓,《千家姓》云∶天水族” ;“欣姓,《千家姓》云∶渤海族” 。天水在今甘肃天水市一带,而渤海则在今河北沧州市一带,两姓族望远隔千里。当然,《千家姓》所说渤海谅是以五代时的欣彪为依据的,因为史书上说他是渤海人。而据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说,“欣氏望出西河” 。则应是西河郡人,即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指老黄河故道的入海口迤西,即河南至山东的那段黄河西岸,这里离渤海郡倒不远。
另外,根据最近利用现代统计资料编撰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所载,忻、欣两姓的分布上也有不少差异,也很难说有相通之处。
忻姓∶分布于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怀安、尚义,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福建之宁德,四川之马边等地。
欣姓∶分布于黑龙江之嫩江,山东之鱼台,浙江之余姚,山西之太原、长治、临汾等地。而另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的调查,欣姓还在河北乐亭,甘肃临泽,安徽淮南,贵州赤水,江苏高淳和武进,浙江宁波、余姚及江山等地有分布。
那么,“忻、欣之合” 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此说法的呢?在《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已有人提到忻氏前辈有“忻彪” (亦即五代时的欣彪) ,但并不说在春秋时已有忻姓。而欣姓起源中有“春秋时曹叔支庶公子欣时之后”一说,还有“春秋时周文王之孙蔡仲之后” 一说。我们还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在1921年出版的臧励和撰的《姓氏考略》中也把忻、欣两族连了起来,他在引了两段《路史》中关于欣氏起源的资料后,说∶“欣氏一作忻,或元时忻都之后” 。又说∶“元时忻都亦作欣都,后有欣氏” 。另有一些姓氏书说∶“欣姓,变姓忻。”这都有些不知出处,因果不明。也正是因为有些人以忻、欣两字音同义通,推断为忻、欣一家,造成了忻、欣姓氏称呼的混乱。
有意思的是,经过几百年历史的变迁,现存忻氏宗谱尚存三种,而欣氏宗谱却未见著录。我们很希望能看到欣氏宗谱,以进一步解开忻、欣两族的历史之谜。
忻氏郡望的天水痕迹
明代《千家姓》中说,“忻氏,天水族。” 但未注明资料来源,而我们也应该相信,当时编《千家姓》的人,应查过明代以前的姓氏书和地方志,当时的资料应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数量多而更可靠。
同时,我们在核对《万姓统谱》提到的三个忻姓名人的籍贯时,也发现了忻氏郡望天水籍的痕迹。三位忻姓名人中有一位叫忻伟的,是吴堡人。吴堡县在陕西北部,与天水郡相近,如果他不是由福建迁去的,就有可能本来就在甘、陕一带定居。我们希望能找到他的史料。
忻恭逊原籍博罗考
在《万姓统谱》里记载的第一位忻姓名人就是忻恭逊,说他是博罗人,成化举人,任教谕。
博罗有两处,一外是广东惠州府博罗县,这是个县名。另一处是在浙江余杭县东北的一个小镇,叫博罗镇,也叫博鹿或博陆镇,倒是离忻祥当训导的德清县不远。
按照常理,似乎应以县名报籍贯,那就要算广东博罗县人。说明忻氏有一支已从南安迁往广东,如果他是在成化年间中举,那么在明、清两代所修的《博罗县志》里应该能找到忻恭逊的名字。
但如果是在离德清县不远的博罗镇定居,那么就要再查明、清两代所修的《余杭县志》,那里也应该能找到忻恭逊的名字。因为这也是关系到忻氏家族南迁广东是否事实的问题。
民国时期的陶公山忻氏分布
要了解民国时期的陶公山忻氏分布情况,最好查阅那部《鄞县通志》,这部县志从民国二十二年创修,民国二十六年大体修完,抗战胜利后续修,而在1951年才印完。它是一部集旧时代鄞县资料大成的县志,荟集了历代修史者的不少心血和宝贵史料。
在《鄞县通志》的舆地志氏族卷中,有一段介绍忻氏的话∶“本族生产惟持渔业,近年尚称发达。经商上海,亦颇有崛起者。故各家生计尚不至竭蹶。” 又说∶“商最多,渔次之,农又次之,学最少,间有出仕者” 。
当时统计忻氏人口有三千户,约一万人。据调查,涉及忻家地名的及有忻氏居住者较多的地方有∶
永顺乡 有陶公山、老三房等地名。姓氏有忻姓及其他姓。
永嘉乡 有陶公山、老二房、许家、大小房、余家等地名。姓氏有忻姓、许姓、余姓及其他姓。
永善乡 有陶公山、老大房、老二房等地名。姓氏有忻姓及其他姓。
永泰乡 有陶公山、余家岙、王家、大岙底等地名。姓氏有忻姓、余姓、王姓及其他姓。
注∶永顺、永嘉、永善、永泰四乡,村居相连,通称陶公山。其邻村里距亦无甚异,以忻氏宗祠为中心,东至曹家山头05里,西至许家03里、北至史家湾08里。
永福乡 东至长漕,南至谢家庄,西至邵家弄,西北至五港。姓氏有忻姓、朱姓、李姓、励姓、钱姓、范姓及其他姓。
戴港岸乡 东至撺竹庙,西至打石弄,北至拗手漕,有忻家地名。姓氏有忻姓、戴姓、李姓、杜姓、林姓及其他姓。
史张薛乡 东南至曹家,西至薛家、张迈岭。姓氏有忻姓、史姓、曹姓、陈姓及其他姓。
山水乡 东南至横街,东北至下水,西北至鸡山头、沙家山。姓氏有忻姓、钱姓、袁姓、陈姓、朱姓、余姓及其他姓。
圆堍乡 西至双桥、湖墅桥,有上水、沙家山、岩官庙。有忻家地名,却无忻姓。姓氏有李姓、徐姓及其他姓。
球南乡 东至五袋底,南至下三叉,西南至胡家,北至龚篆沙。有忻家地名。姓氏有忻姓,但朱姓为大姓,还有邵姓、施姓、杜姓、陈姓、史姓、徐姓、袁姓、叶姓、龚姓及其他姓。
注∶球南乡在咸祥。当地居民除农业外,兼渔业和盐业,并植棉花。据说在那里还有忻氏“自” 字辈人士健在。
由上可见,除陶公山外,忻氏分布在周围地域还是较广的。至于近一百年来,由上海而向全国各地,以及由陶公山而向海外发展更是分布广泛,人口也越来越多。据估计,除陶公山外,上海可能是忻氏定居人口最多的地方,人数不少于五千。
目前已知的陶公山忻氏宗谱
忻氏宗谱是忻氏子孙寻根问祖、连结血亲和情谊的有力依据。据目前所知,明嘉靖年间曾遇灾失谱。后来在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由陶公山忻氏六世祖忻廷桂修过宗谱。再到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也修过宗谱。到了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又修过宗谱,这本谱由十一世祖忻澐涛作序。后来在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又修了一次谱。这四次修的宗谱,似乎都是总谱,因后来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修的二房支谱中说∶“皆四房合谱” 。
当然,随着忻氏人口繁衍,家族兴旺,各房自然要分房修谱。于是,在同治年间,分房开局修纂支谱。据称是三房先告成,长、四房亦依次纂成,而二房因系属最繁而晚成,且卷帙有二十三卷之多。然而到了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二房又续修支谱,到民国三年(甲寅,1914年)又修了一次。但上述各宗谱和支谱,我们现在都难以看到了,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上宗谱的印刷量少,所以,忻氏宗谱已成为稀世珍本。现在我们所知在全国各图书馆中仅藏有四种,全本只有一部。
宁波天一阁藏有两部,一部是民国八年(1919年)木活字排印本《鄞东忻氏老三房支谱》,民国时戴廷佑纂修,共十二卷加首一卷,共十二册,这部是完整的。另一部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新昌石氏木活字本《鄞东忻氏支谱》,民国时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不分卷,存一册,是个残本。
在上海图书馆中藏有一部《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民国时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仅存一册,并注为四修本。由书中可知此本只是个抽印本,因为这一册中所述之谱系仅是忻鎡及后代的谱录,不涉及其他各房派。因忻鎡为二房,所以这本谱只能算是二房中的一支房谱。
而另一部藏在奉化县文物管理所的《陶公山忻氏支谱》,也是个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木活字本,由民国时十七世祖忻江明所修,也是不分卷,也不注明册数,因此无法看出这部支谱是否全帙。但后注有∶“谱创自清光绪元年童觉轩” ,这“童觉轩” 谅是“董觉轩” 之误。因为据《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光绪元年序中所说∶“全书体例则请董君觉轩裁成焉” ,这位董觉轩就是董沛,是清末一位硕儒,也是忻氏的亲戚,由此可知这本支谱可能也是二房的支谱,因为正是董沛在光绪元年为二房的支谱裁定体例,还写了序。
当我为了解忻氏宗谱而查找各地藏书目录时,在陶公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还有一部忻氏宗谱被发现。我去看书后才知道这是由两部残本拼成的四房支谱,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部四房宗谱。
这部《忻氏竹介堂支谱》(四房堂号竹介堂)共有四卷。也是在民国时由戴廷佑纂修,民国八年(1919年)刊印,共四册,缺第一册。此为民国己未重修本,用白纸印。另一部《忻氏竹介堂支谱》也是四卷,为民国时忻启陶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刊印,共六册,缺第二册。此为民国丁亥重修本,用黄纸印。将这两部残本配在一起,大致可以配齐全帙,但总觉不是原本,有遗憾之感。
忻氏宗谱能保存已属不易,而能在四房中有两房的谱系完整,也算大幸。希望能在今后还能完整发现更多的忻氏宗谱,为了解和研究忻氏历史提供丰富的文献佐证。
有关忻都公的文献初考
忻氏宗谱中说∶“嘉靖三十二年遇灾失谱。”于是给后人在考证前辈事迹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早只知陶公山忻氏祖先有两位著名人士,一位是始祖安庆公,一位便是定居金塘的忻都公。安庆公只见于宗谱中万历甲辰年序,而忻都公因史书有名,而宗谱中记述甚详,然而也带来了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让后代人在考证中颇费踌躇。
以宗谱而论,万历甲辰年序应为忻氏文献中之最早者,言之咄咄,不能不信。然而从史书去反证,却也是可商榷之处不少。
如始祖安庆公在宋仁宗时为滁州牧一事,考宋仁宗时为1023年至1063年,宋史中无记载,滁州志中亦无记载,且不去说此事真伪,而往下至宋度宗咸淳末年有忻都公登解元事,在年份上亦难以相符。因宋度宗咸淳末年约在1271年至1274年左右,与安庆公时仅隔250年左右,按二十年一代而注,也仅只十二代,但忻都公是十四世孙。如勉强计算,即使安庆公在1023年起应已有孙儿忻俞公,当时如为四十岁(我们用了极上限算法,从宋仁宗天圣元年算起)。那么忻都公只可能在1243年左右出生,才有可能在1271年左右登解元之榜(估计在三十岁左右)。但这仅仅是初步计算,而在250年中按这样二十年一代统计出生时间还仅是个异数,因为二十年一代的计算条件是很苛刻的,在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的兵荒马乱年代应无这种可能。
但是,如果忻都公真是在咸淳末年登解元,那么旧谱中所说的元至元二年谪授本府定海县尹一事又难与史书年份相符。我们已知宋咸淳末年约在1271年至1274年左右,而元代有两个至元年号,前一个至元二年恰在咸淳初年(即在1265年),当时忻都公不可能做官,而后一个至元二年在1336年,即使忻都公中解元时年方二十,那么事隔61年左右之后,他也不可能以81岁高龄去任定海县尹。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仍无法解释宗谱中所说,当忻都公年老退休后,他儿子敬宗公(十五世)在明洪武十三年时,以年高之岁还要回福建老家,因为中间隔了元代九十年,如忻都公活动于宋末元初,则敬宗公要长寿到明初而七世同堂,似不可能,这是据宗谱的表中所言,十七世仲仁公至二十世遄公(即胜道公之父)都在元代出生,胜道公(二十一世)也在明洪武三年出生。。
而宗谱所言自仲仁公(十七世)至胜道公的生辰似乎也有疑义,且看∶
十七世仲仁公生于元武间
十八世徕公生于泰定四年(1327年)
十九世福公生于元统二年(1334年)
二十世遄公生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
二十一世胜道公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
查元代无元武年号,可能是元贞之讹,当在1295~1296年,仲仁公三十岁左右生徕公,当不会错。但徕公生福公时仅八岁、遄公生胜道公时仅十五岁,另有颛公(生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生尹观公(生于宣德十年,1435年)时仅十一岁,都是年号凌乱之因造成,可见嘉靖年间遇灾失谱后的损失惨重,靠事后一些老一辈人的回忆凑弄来的家谱资料总有缺憾。
实际上,我们认为忻都公在元代的生活时期应在元后期,这样才能合理解释自安庆公以后十四代人的时间分布,也能与明洪武十三年忻敬宗率家人回福建老家的时间接上。
以上就是我们以宗谱证史书,又以史书证宗谱的反复比较结果,应是可商榷之处。
接着,我们遍查各史书方志,见到了不少“忻都”之名。因为宋朝已有忻姓之称,我们也排除了忻氏为蒙古人忻都之后的可能,事实上叫忻都的不仅有蒙古人,还有维吾尔族人和回族人。在《元史人名索引》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叫忻都的人∶
屯田高丽的忻都
阿合马之子忻都
吏部尚书忻都
反晋王被斩的忻都
诸王忻都
岭北省臣忻都
云南左丞忻都
宣政院副使忻都
瞻思丁之子忻都
元世祖时将军忻都
上都卫官忻都
在《明史》中还有∶
元将忻都
同佥忻都
征日本的忻都
接着,我们再把史书中的忻都史料按年份排列了一下,以了解忻都的活动历史和范围,看看哪位最有可能是忻氏的先祖忻都公,结果发现了一个横亘百余年的忻都。且看∶
1265年(元至元二年,宋咸淳元年)
谪授本府定海县尹(见宗谱)。
1270年(元至元七年)
忻都(铁木哥斡赤斤六世孙)任高丽经略使(见三史同名录)
1271年(元至元八年)
四月,忻都任高丽凤州经略史,讨裴仲孙(见蒙兀尔史记)。
五月,史枢、忻都等对珍岛贼,大破之(见元史)。
1273年(元至元十年)
春正月命忻都、郑温、洪荣邱讨耽罗(见新元史)。
1274年(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
忻都登解元之榜(见宗谱)。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
忻都为郴县达鲁花赤,进义副尉衔(见万历郴州志)。
徽州路达鲁花赤有明威将军忻都,徽州路判官有忻都,承德郎(见
弘治徽州府志)。
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
十一月,廉希宪卒,廉希宪一名忻都,维吾尔人,成吉思汗宿卫(见
蒙兀尔史记)。
忻都为征东元帅、后为行省右丞(见三史同名录)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
春正月命忻都、洪茶邱由高丽泛海至日本(见元史)。
六月,忻都与日本兵战于鹿岛失利(见新元史)。
八月,忻都为中书右丞(此为在高丽的忻都),(见新元史)。
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
阿合马之子忻都伏诛(三史同名录)
1285年(元至元二十二年)
忻都为踢里王诏讨使(见新元史)。
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
忻都为湖州达鲁花赤(见万历湖州府志)。
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
忻都由吏部尚书除,任吏部参知政事(见元史)。
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
忻都任尚书省参政知事(见元史)。
十月,忻都等十二人理算六行省钱谷(见新元史)。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
忻都由江浙参政升尚书左丞(见元史)。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忻都任尚书省右丞(由左丞转),(见元史)。
在高丽之忻都所部别笳尔(黑龙江黑水府)田户饥,给九十日粮(见
蒙兀尔史记)。
1291年(元至元二十八年)
忻都任尚书省平章政事(见元史)。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
三月,桑哥党纳速剌丁灭里,忻都、王巨济并伏诛,定赃罪十三等
(见新元史)。
忻都讨伐西北叛王(见元史)。
1295年(元元贞元年)
南安县达鲁花赤有忻都,大德前任(见八闽通志)。
福宁州同知有忻都,元贞间任(见八闽通志)。
1296年(元元贞二年)
三月,忻都言晋王甘麻剌朵儿带言月儿鲁皆有异图,诏枢密院鞠之,
无验,帝会言晋王死,言月儿鲁者谪从军自效(见元史)。
忻都论死(见新元史)。
溧阳州同知有忻都(见至大金陵新志)。
1297年(元大德元年)
福清州同知有忻都,大德间任(见八闽通志)。
福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有忻都,大德间任(见八闽通志)。
1300年(元大德四年)
忻都任石埭县达鲁花赤(见嘉靖池州府志)。
忻都,蒙古人,大德间监石埭县,旧置岁输秋苗二万八千石,皆本
邑转输山陂,所费不赀,都请改折色名轻赍,著为令,民立宣化碑
以颂其德(见大清一统志)。
十二月赐诸王忻都钞五万锭。按忻都为东道诸王(宗室表∶烈祖系,
铁木哥斡赤斤六世孙),故以为高丽凤州经略使,国王忽林赤亦听其
节制(见蒙兀尔史记)。
1301年(元大德五年)
忻都在石埭县泮宫前建碧澜亭(见嘉靖池州府志)。
1304年(元大德八年)
忻都为鄞县达鲁花赤(见延佑四明志)。
朝散大夫忻都为庆元路总管府同知,大德、延佑间(见延佑四明志)。
忻都为庆元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见延佑四明志)。
忻都为录事司达鲁花赤(见延佑四明志)。
1308年(元至大元年)
忻都任泉州路总管府判官(见八闽通志)。
1315年(元延佑二年)
忻都任南安县达鲁花赤,延佑初任(见八闽通志)。
福宁州同知有忻都回回,延佑间任(见八闽通志)。
惠安县达鲁花赤有忻都(见八闽通志)。
1320年(元延佑七年)
忻都为岭北省臣(见三史同名录)
1322年(元至治二年)
忻都为定海县令(见重修定海县记)。
1324年(元泰定元年)
忻都任滁州府判,奉议大夫衔(见滁州志)。
1328年(元天历元年)
忻都(回回)任云南行中书省左丞(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1330年(元至顺元年)
忻都任滁州达鲁花赤,奉议大夫(见康熙滁州志)。
忻都为云南左丞(三史同名录)
1331年(元至顺二年)
忻都为湖州达鲁花赤(见万历湖州府志)。
1336年(元顺帝至元二年)
忻都谪授本府定海县尹(见宗谱)。
1338年(元顺帝至元四年)
福宁州达鲁花赤有忻都,至元间任(见八闽通志)。
福建市舶提举司提举有忻都,至正前任(见八闽通志)。
1341年(元至正元年)
后五年(即指至正元年),忻都复升右纳言,又转升庆元路统辖兼总
督军务事,奉旨提兵二十余万同洪查伐日本凯旋,奸相王基妒贤能
忌茂绩(见宗谱)。
1345年(元至正五年)
余自延佑三年别冯彦思,至今已有二十九年不得再见,忻都舜俞来
访今于甬东林庐,舜俞共学勤苦,严利义之辨而不苟合,今年舜俞
又来曰,某辈得学于彦思,自喜入门之不差矣(此忻都字舜俞,为
回回氏,能诗),(见程端礼之畏斋集)。
至正间,忻都又任泉州路总管府判官(见八闽通志)。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
忻都任卫官(三史同名录)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
正月,以宣政院副使忻都为太子詹事(此为吐蕃宣政院),(见元史)。
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
乘徐达等离安丰,元将竹昌、忻都入据安丰(见明史)。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
徐达破安丰,获元将忻都(见明史)。
1373年(明洪武六年)
秋,陈德出兵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
人(见明史)。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
朝廷移民关外令下,忻敬宗回福建,忻睦宗迁入定海县城车苏巷(见
宗谱)。
另外,还有一些元人诗文集尚未查全,成吉思汗的六世侄孙忻都(铁木哥斡赤斤六世孙)的生卒年份也未查到。但是,可以说有关忻都的史料大部分已找到了。
石氏伤科是享誉上海的一大中医骨伤科流派。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
现在石氏伤科以专病诊治研究为重点,深入挖掘中医伤科精华,不断拓展石氏伤科的学术内涵,先后开设了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腰腿痛、骨折迟缓连接、老年性骨关节病等,六个专病专科特色门诊,分别由石氏门徒邱德华、李浩钢、杨力信、吴军毫、王敖明等主持。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石氏伤科得到长足发展,誉满海内外,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枝奇葩,江南伤科的一大流派。目前,黄浦区成立了石氏伤科研究室,并以其为科研基地,建立了多个科研小组,不断地对石氏伤科历史渊源、学术理论、诊治特色、系列药品等进行了研究与开发,从而被确立为首批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取得了累累硕果。 闸北区中心医院是其传承基地之一
·中国家谱发布与检索中心·让你找到亲人或家谱或诸多未知内容国际搜索 查正文 查标题
·首页>>家谱总目>>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续发此主题文献〕 〔发布属于本分类新文献〕[返回栏目] 〔精华贴列表〕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第1篇/章/节/段·发布人: 游客 发布时间:2005-12-10 3:53:19 相关文献再查询〕〔[登陆][注册][返回栏目]
--------------------------------------------------------------------------------
欢迎来自:61152161153的访问者[代理IP后台自动抓取真实IP]
--------------------------------------------------------------------------------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使用说明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共收录家谱目录543条,由三部分组成:
1 《全国家谱总目》中收录的家谱目录400条。收藏者项标为“收藏地区+序号”。
2 陕西各地区县志中记录的家谱信息109条。收藏者项标为“线索+序号”。
3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及《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陕西地区家谱34条。收藏者项分别标为“综合、上海+序号”。
读者可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和查找功能,从谱籍、姓氏、谱名、出版年、收藏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种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选中全表,单击数据→排序,此时可用浏览方式检索。如将姓氏、谱籍1、谱籍2分别设为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这时同一姓氏的家谱将排列在一起,并按地区集中。著录表项(即最末一项)为家谱著录表等相关详细资料,光标指向该列图标,指针变为十字箭头时双击,可查看有关该家谱责任者、版本、始祖、收藏者等内容。
第二种方法:单击编辑→查找→输入查找内容 →搜索方式选“按列”,单击“查找下一个”,这时将选中相关单元格,不断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所需条目后,双击该条目著录表项图标,即完成一项检索。
谱籍1 谱籍2 姓氏 谱名 出版年 收藏者 著录表
陕西 米脂 常氏 [陕西米脂]米脂常氏家志四卷 1998 陕图1
陕西 横山 冯氏 [陕西横山][陕西子洲]冯家寨则•冯家渠•冯家老庄冯氏族谱(续修本) 1999 陕图2
河南 淅川 杨氏 [河南淅川]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1872 陕图3
河南 邓州 唐氏 [河南邓州]春风唐氏家谱一卷 1882 陕图4
四川 射洪 杨氏 [四川射洪]射洪古绳乡杨氏族谱 1901 陕图5
陕西 朝邑 杨氏 [陕西朝邑]西野杨氏壬申谱附续一卷 1891 陕图6
陕西 蒲城 李氏 [陕西蒲城]蒲城李氏先德志传彚编一卷 1932 陕图7
朱氏 [ ]四明朱氏支谱内外编二十六卷 1936 陕图8
湖南 平江 陈氏 [湖南平江]平江义门陈氏新符公家乘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8 陕图9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28 陕图10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青斋李氏宗谱五卷增编一卷 1931 陕图11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腾冲]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13 陕图12
广东 南海 朱氏 [广东南海]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1869 陕图13
江苏 常熟 邹氏 [江苏常熟]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 1908 陕图14
山东 济宁 公冶 [山东济宁]戊辰续修公冶族谱五卷 1932 陕图15
广东 南海 黄氏 [广东南海]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图16
江苏 苏州 滕氏 [江苏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 1935 陕图17
浙江 奉化 蒋氏 [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三十二卷 1948 陕图18
湖南 湘潭 王氏 [湖南湘潭]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本原志一卷 民国间 陕图19
陕西 潼关 张氏 [陕西潼关]张氏著存堂族谱 八卷 1908 陕图20
广西 武缘 黄氏 [广西武缘]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不分卷 1934 陕图21
浙江 杭州 钱氏 [浙江杭州]钱氏家乘图像考赞不分卷 1924 陕图22
福建 福州 王氏 [福建福州]西清王氏族谱不分卷 1934 陕图2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图24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韩城解家村解氏家谱图 2000 私藏1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750 私藏2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838 私藏3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920 私藏4
山西 稷山 解氏 〔山西稷山〕解氏家谱不分卷 1980 私藏5
江苏 吴县 吴氏 〔江苏吴县〕吴氏宗谱不分卷 1871 私藏6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不分卷 1997 私藏7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张氏宗谱不分卷 1998 私藏8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698 私藏9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12 私藏10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22 私藏11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943 私藏12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私藏13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 1997 私藏14
陕西 华县 刘氏 〔陕西华县〕新辑大涨刘氏族谱十卷 民国间 西大1
陕西 汉中 李氏 〔陕西汉中〕西乡李氏家谱三卷 1889 西大2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西大3
辽宁 沈阳 曹氏 〔辽宁沈阳〕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不分卷 1990 西大4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西大5
河南 许昌 黄氏 [河南许昌]大元后裔黄氏家谱一卷 2001 铜川1
陕西 米脂 李氏 [陕西米脂]米脂太安二甲李氏宗谱一卷 1992 铜川2
河南 郾师 田氏 [河南郾师]杜篓田氏家谱不分卷 1998 铜川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铜川4
陕西 歧山 宋氏 [ 陕西岐山]岐山宋氏族谱续稿不分卷 清末民初 宝鸡1
陕西 歧山 崔氏 〔 陕西岐山〕北庄崔氏家谱不分卷 宝鸡2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883 宝鸡3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续增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4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5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四卷 2000 宝鸡6
陕西 扶风 王氏 〔 陕西扶风〕扶风王氏族谱不分卷 1990 宝鸡7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不分卷 2000 宝鸡8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存稿 2000 宝鸡9
陕西 扶风 赵氏 〔陕西扶风〕小留村赵氏家族史略不分卷 1995 宝鸡10
陕西 关中 温氏 〔 陕西〕关中温氏丛书族谱不分卷 2001 宝鸡11
陕西 千阳 罗氏 〔 陕西千阳〕罗氏家谱不分卷 1990 宝鸡12
陕西 榆林 张氏 [陕西榆林]张氏家谱 1994 榆林1
陕西 榆林 李氏 [陕西榆林]陕西省榆林城内李氏(贵庭)家谱 1998 榆林2
陕西 榆林 谢氏 [陕西榆林]谢氏家谱 1997 榆林3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家谱不分卷 1982 榆林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续编 1996 榆林5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蒲田]蒲坂关氏族谱 1998 榆林6
陕西 米脂 张氏 〔陕西米脂〕米脂开平里三甲张氏家谱 1996 榆林7
陕西 石泉 李氏 [陕西石泉]李氏家谱简续 2000 安康1
陕西 石泉 王氏 〔陕西石泉〕王氏仁顺宗谱 1998 安康2
陕西 石泉 陈氏 〔陕西石泉〕陈氏蛟龙家谱不分卷 1992 安康3
陕西 汉阴 张氏 〔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 1997 安康4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鄠县]王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1841 安康5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安康6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莆田]莆坂关氏族谱 1998 安康7
陕西 商南 刘氏 〔陕西商南〕刘氏宗谱三卷 1992 商洛1
陕西 商南 张氏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谱不分卷 1997 商洛2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盐城陆氏宗谱八卷 1989 省档案2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 盐渎堂陆氏宗谱一卷 1989 省档案3
王氏 [ ]王氏宗谱十八卷 1859 省档案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一卷 1982 省档案5
刘氏 [ ]刘氏世系图一卷 1957 省档案6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陕西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影]一幅 咸阳27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影]一幅 咸阳28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影]一幅 咸阳29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咸阳30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七修族谱二十卷 1942 咸阳31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六修族谱十五卷 1914 咸阳32
湖南 昭阳 陈氏 [湖南昭阳]宝庆墨溪陈氏五修族谱三卷 1993 咸阳33
河南 孟津 郑氏 [河南孟津]郑氏家谱一卷 1996 咸阳34
陕西 富平 董氏 [陕西富平]董氏族谱一卷 2000 咸阳35
陕西 永寿 尚氏 [陕西永寿]尚氏宗嗣环形世系一览图一幅 2000 咸阳36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朱家寨张文奎家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37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庞东村张氏族谱一卷 1999 咸阳38
陕西 乾县 黄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关黄氏宗谱一卷 1997 咸阳39
陕西 乾县 郑氏 [陕西乾县]郑氏家族简谱一卷 1998 咸阳40
陕西 乾县 董氏 [陕西乾县]陕西省乾县阳峪镇冯市村东窑董氏家族家谱一卷 1999 咸阳41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刘古愚家谱一卷 1990 咸阳42
陕西 咸阳 任氏 [陕西咸阳]咸阳市周陵乡豆家村任氏家族家史一卷 1999 咸阳43
河南 邓县 习氏 [河南邓县][陕西三原]习氏宗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44
安徽 休宁 汪氏 [安徽休宁][陕西咸阳]汪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45
湖北 丹江口 孙氏 [湖北丹江口][陕西三原县]湖广省均州石鼓关孙氏家史一卷 1994 咸阳46
陕西 彬县 徐氏 [陕西彬县]徐府家谱初稿一卷 Mar-05 咸阳47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玖德堂[刘氏]世谱一卷 1987 咸阳4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49
陕西 彬县 胡氏 [陕西彬县]胡氏宗祖家谱一卷 1996 咸阳50
陕西 乾县 梁氏 [陕西乾县]梁氏族谱三卷 1995 咸阳51
陕西 彬县 王氏 [陕西彬县]三槐堂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52
陕西 乾县 宁氏 [陕西乾县]宁氏家谱一卷 1994 咸阳53
河南 洛阳 郭氏 [河南洛阳]郭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54
山东 东明 李氏 [山东东明][山东曹县]李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55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氏家谱一卷 2002 咸阳56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世泰堂一卷 1981 咸阳57
浙江 黄岩 王氏 [浙江黄岩]黄岩西桥王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2002 咸阳58
陕西 三原 阮氏 [陕西三原]阮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59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西极[文氏]家世一卷 1987 咸阳60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洛阳翟泉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61
陕西 长武 高氏 [陕西长武]高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62
陕西 兴平 张氏 [陕西兴平]张氏家谱二卷 1929 咸阳63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五门家谱一卷 2000 咸阳64
河南 温县 董氏 [河南温县]河南温县杨门董氏族谱次门一卷 1987 咸阳65
陕西 三原 胡氏 [陕西三原]胡氏宗谱一卷 咸阳6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一卷 1999 咸阳67
陕西 咸阳 陈氏 [陕西咸阳]下底王村陈氏谱牒一卷 2000 咸阳68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王氏族谱河洛支脉一卷 2000 咸阳69
河南 温县 苗氏 [河南温县]苗氏家谱温邑三陵村一卷 1991 咸阳70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陕西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肖杨村刘姓人家家谱一卷 2000 咸阳71
陕西 旬邑 孟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排厦乡榆林村树德堂孟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72
陕西 彬县 杜氏 [陕西彬县][杜氏影]一幅 咸阳73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4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5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6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7
陕西 彬县 孙氏 [陕西彬县][孙氏影]一幅 咸阳78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9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80
陕西 彬县 韩氏 [陕西彬县][韩氏影]一幅 咸阳81
陕西 彬县 曹氏 [陕西彬县][曹氏影]一幅 咸阳82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3
陕西 彬县 介氏 [陕西彬县][介氏影]一幅 咸阳84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5
陕西 商县 王氏 [陕西商县]王氏家族谱 不分卷 咸阳86
陕西 乾县 胡氏 [陕西乾县]胡氏世系家谱 一卷 2000 咸阳87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945 咸阳8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719 咸阳89
浙江 淳安 方氏 [浙江淳安]银峰方氏家谱 一卷 1990 咸阳90
陕西 咸阳 解氏 [陕西咸阳]解氏家谱 一卷 1946 咸阳91
陕西 乾县 宋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内柴市巷宋氏家族近代家谱清末—今 不分卷 2000 咸阳92
陕西 泾阳 吕氏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 六卷,首三卷 1948 咸阳93
陕西 大荔 杨氏 [陕西大荔]西野杨氏壬申谱 一卷 1890 咸阳94
山东 即墨 张氏 [山东即墨]浮山所百户寨张氏族谱 二卷 1908 咸阳95
山东 诸城 公冶 [山东诸城]戊辰续修公冶族谱 五卷 1928 咸阳96
甘肃 天水 张氏 [甘肃天水]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 三卷,末二卷 1908 咸阳97
湖南 宁乡 黄氏 [湖南宁乡]宁乡黄氏四修族谱 十六
石氏家族晚宴会发言稿
本文2023-09-25 01:17: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