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王氏家谱中的堂号孝友堂是三槐堂的分支吗?具体出处是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29收藏

请问王氏家谱中的堂号孝友堂是三槐堂的分支吗?具体出处是哪里?,第1张

  是的。根据三槐堂的来历可知——三槐堂:北宋王祐(王佑),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北宋灭亡后,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不少人成为客家人中的佼佼者。

  三教堂东街向南走约50米,有三棵槐树,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北边的一棵比南边的两棵树龄稍长,树冠已经干枯。三棵槐树临墙而立,直指三教堂正门。仅存3间大殿的三教堂已经被民宅包围,看上去与一般民居没什么两样。殿内供奉着儒、佛、道三派的创始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人塑像坐北朝南,一字排开。释迦牟尼正襟危坐,端坐中央,目视前方;西边的老子(太上老君)、东边的孔子,身体、头颅乃至目光都朝内向释迦牟尼看去。西南屋檐下立着的一通三教堂碑,告诉世人这里就是三槐堂旧址。

三教堂:三槐堂王氏发源地

http://wwwkfcn/kfrb/html/2014-07/10/content_174021htm

能查到

三槐堂王氏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得派自太原,分支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三槐堂是北宋初年王祜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而成名的,后人将王祜的祖父王言(唐末任梨阳县令)追尊为三槐堂王氏始祖。因此,三槐堂第一代为王言,第二代王彻(王言长子,余不详),第三代王祜、王祉,第四代即王祜所生三子,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王祉有无后裔不详)。第五代十人,即王懿生子王睦、王琼、王贽三人,王旦生子王雍、王冲、王素三人,王旭生子王粹、王质、王玄、王瑞四人。第六代,有记载的共二十人,他们是: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王固、王常、王奥、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第七代中的王皋(王巩之子,字子高,殿帅府太尉),为三槐堂南渡三沙始祖,王皋的兄弟以及他的前辈(王言之后裔)均为其他支派的三槐堂王氏。

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是指北宋末金兵入侵、宋高宗南渡时,三槐堂第七代王皋举家护驾孟太后(又称隆祐太后)、后又护驾宋高宗南渡而来,定居苏州荻扁乡(又称荻川),生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殿帅府太尉,迁太仓沙溪,称东沙支;次子王铎,字吾伍,世守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胤,居无锡沙头,称西沙支。东沙、中沙、西沙各支均以王皋为第一世。三沙王氏后代几经迁徙繁衍,散居各地,枝繁叶茂。下面略述迁居江阴的各支。

东沙第九世,有贵八公于元代中期迁居江阴砂山化成乡(周庄镇)万安桥,是为三沙王氏江阴始迁祖。第十世,其堂侄士珍公、安一公(均为贞三公子)迁居祝塘(士珍后裔为民支,安一后裔为军支),恒(贵二公子)、敏(世荣即贵七公子)于元至正末年自常熟尤泾里徙江阴顾山古塘。恒孙裕(第十二世)复徙常熟山塘,为山塘始迁祖;敏则世居古塘,是为古塘始迁祖。

敏生二子,即十一世堂、恕。堂(1325—1357)字希太,生三子:善、和、彝;次子恕,字希仁,生二子:即十二世礼、贤。贤字思中,有才名,喜吟咏,有诗集行世,贤生三子,即十三世俊、伦、伟。伦嗣于礼为后,生五子,即十四世溱、洧、洪、格、澄,五人生子达十五人,俊之孙七人,其时天下太平,古塘王氏经三代人之努力,开始进入家族繁盛时期,蔚为古塘之大族。伟字隐南,游学江阴,定居华溪,为不忘古塘祖地,更名华塘(现江阴市徐霞客镇峭岐地区),生子四人,孙十一人。

贵八公后裔第十二世元吉迁居江阴千家场斜坝、杨舍花园,第十三世林迁居江阴谢家桥黄泥坝(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内),檎迁居横河巷头上、沙湖碾砣桥(现江阴华士镇与张家港市杨舍镇泗港街道相邻区域),森迁居江阴唐沙(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与张家港市金港镇相邻区域),贵二公后裔第十三世经迁居江阴北漍镇(现与顾山镇合并)清水洞桥。

中沙第十世,有吉一公迁居江阴华墅(称在镇支),吉二公迁居江阴清化乡(称清化支,清化乡1949年后分属周庄镇、华士镇)。第十一世,有子良公迁居江阴马嘶水潭,以道公迁居江阴南新桥(今均属新桥镇)。第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第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江阴筑塘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江阴杨舍白鹿(现张家港市杨舍镇白鹿街道)。

西沙第十世,有天民公迁居青旸镇南马家湖(今属青阳镇桐岐办事处),其弟天惓公迁居马镇东常村(今徐霞客镇上东村),东常后裔又迁居泗河镇时家圩(今南闸街道),嵩公迁居江阴宝池乡(今周庄镇北部)。第十二世,有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今属祝塘镇)。第十三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其后裔又分沙头支、无锡在城支。今年调查,又发现西沙二世王胤长子之后裔生活于江阴桐岐(现亦属青旸镇桐岐办事处)王家弄村,正准备续修新谱。

据有关资料,三沙王氏现有东沙分支八十一支,中沙分支四十一支,西沙分支一百六十八支,三沙合计共有二百九十个分支,堪称三槐一脉中的一个大家族。

东沙王氏始迁江阴古塘祖王敏,据《东沙古塘王氏宗谱》卷七《世系表》记载:“敏,贵七子,字伯明,仕元为荣怀元帅府万户,尝设关扼伪吴,有保土功。至今称王万户关及王舍人桥,遗迹尚存”。其事迹在王应辰《古塘始祖万户伯明公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元末明初在张士诚准备渡长江南下之际,“公相视地势,仗义誓众”,集合乡兵以备。在张士诚渡江至福山后,“将因粮于四境,怵公有备,不敢犯,独公所保,克全无害,人皆服公先见。”“以故数十里内,烽火无惊,纺不停经,耕无悬耜 ,士民德公甚,为梁以旌公伐,至今土人犹名王舍人桥。”“自丙申(1356)讫丁未(1367)前后十二年,公且战且守,务在保境安民,终士诚之世。”

古塘王氏真正兴旺发家,始于王伦。王伦(1418—1499),字德常,号西岩,为东沙王氏第十三世。自此古塘王氏人才辈出,有经营工商业的,也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再有世守田里而务农的,在手工业、政界、农业、文化等领域中作出了一定贡献。现已了解到,王伦兄俊,后裔居地有小墅桥东街、常熟祁村南王家巷、常熟小东门钟楼头、后巷里、五房庄、常熟小石桥等。王伦第五子澄,生四子(第十五世):授、抚、揖、按,居地有瑶岸、曹家庄、赵家巷、上车场(今周庄镇路口桥下沙里)、锡城中市桥、华德桥、西塘市、长泾镇、马镇一保南巷、常熟菜园村、石井苏庄、云亭北街等。

明清之际,由于战乱,古塘王氏不断向外地迁徙,以求生存。其中,有迁居无锡县五房庄、后巷里、南龚巷、荡上等,又有徙居常熟县河头大坝、车路坝、南村坝,也有迁居江阴长泾镇、董庄桥及北渚等地。以上仅为顾山古塘王氏部分迁徙分布情况,尚不包括以上迁徙地后又再迁的情况。

明朝正统年间,王伦弟伟(字德彰,号隐南)游学至江阴凤过乡(也称凤戈乡)见华(花)溪地面,水清土厚,可乐可耕,遂迁居于此,并改名为“华塘”(花塘),意思不忘顾山古塘之意。后至十五世时,子孙留居华塘(前王村、后王村)者外,有迁居蓉湖柳塘(今江阴月城及武进芙蓉),后有迁居善政桥、晖墩、丘村等地者。

现根据华塘原谱记载及其他已独立修谱的资料归纳其后,华塘王氏的分布大致为:

峭岐:前王村,后王村,陈铁村,小村上,庄家村,凤戈庄,孔家浜,楼下,灰墩汪家村,西张村,邱缸爿,钓台村,上场,吉家村,许家村,陈子白殷家庄,顾家跳。

周庄:茂墅东墩。

要塞:王家场,果园里,顾家村,范家埭,高家衖,黄石桥钱家村,塘坝头,萧家村,蒲鞋桥王龙村,东桥,徐三村,黄泥坝,板桥,陆家村,焦家村,戴家弄,王家村,严家埭,贯庄,双牌。

山观:尤家埭,户岐村,金童桥。

南闸:灰墩下村,河西,施园场,后塍,曲里吴家埭。

云亭:江家冲,龚家宕,周家村,李家村。

璜塘:皋岸曹家村,大住基,东元塘,东胖官村,保家庄,跳里。

青阳:朱家坝,牌楼头黄家村,坝上李家村, 严家坝,南村头,塘头桥,俞家浜,西阳村,严家坝,茅柴村,邱家村,西衖,北街。

月城:赵家村,蒋家村,中腰坝,陈四房庄,月城桥北街,戴庄李家村。

西郊:梅园里。

文林:茂墅,西旸村。

祝塘:王家住基。

夏港:於王村再迁申港王家店、中街、史巷里及恐龙园旁丁庄村。

城内:三元坊巷。

张家港市金港镇香山青墩。

外迁的有:宜兴,常熟梅里,靖江,无锡等地。

东沙古塘王氏还有迁居山观(今江阴市城东办事处)成章坝等地者。

世居荻扁的王氏中沙支,分“在镇支”(今华士镇)与“清化支”(今周庄镇南部、华士镇西部)。十一世子良公(德二公三子)迁居江阴马嘶为“水潭支”、以道公迁居新桥为“江阴南新桥支”(均属今新桥镇)。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为“江阴云亭支”(今云亭街道)。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筑塘为“江阴筑塘梧村支”(“筑塘”即今祝塘镇,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杨厍西北为“江阴杨厍白鹿支”(今张家港市杨舍镇)。清化支地名:长房:连三基、侯士巷,二房:北庄、地板上、常熟东乡浜家市。清化老王巷支地名:老王家巷(老王巷)、龙丼上又名草塘龙丼(丼,读端,去声)、华墅中渡桥、雷家基。南新桥支(水潭支)地名:南新桥、华墅、虎圣堂、常州北外西篁村、无锡东外常庄巷、杨厍前溪巷。

王氏西沙支,第十世有天民、天惓兄弟俩在元末明初战乱中失散,分别到江阴青旸、江阴马镇定居,天民公后裔成为“江阴青旸马家湖支”(今青阳镇),天惓公后裔为“江阴马镇东常支”(今徐霞客镇上东村)和“江阴泗河时家圩支”(今南闸街道)。第十世又有嵩公迁居江阴敔山湾,后裔为“江阴敔山湾支”(今云亭街道)和“江阴宝池支”(今周庄镇),十二世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为“江阴荡南支”(今祝塘镇五福村)。第十五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邑城为“江阴支”。江阴今临港新城地区有“小沙头支”,始迁祖待考。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以来东常支、敔山湾支、宝池支合修《东常王氏西沙支谱》,计修入敔山湾支、宝池支、顾家桥支、瓠岱桥支、尖上支、江阴大街支、尖上支(现属无锡)、丁塔支(现无锡堰桥)、黄山港支,东常支(又分小二房支、号里窑上支、旸岐支、东房分、西房分、船形分、老三房分、祝塘南街、马鞍桥支、后土头支、里庄里支、江阴北门西门支),注明另修有秦泾桥支、马家湖支。

三槐堂三沙王氏在江阴的繁衍分布既广且多,长期居江阴666个姓氏之首(目前居第二位,在张姓之后),江阴135万人口(不含外来工新市民)的5%左右,精确统计有待日后。所谓“长天秋水家声远,一脉三槐世泽长”,非虚语也。

1、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 开封府题名碑上有多位三槐堂族人姓名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

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

一、三槐堂(山东省莘县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二、王姓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中国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1、善庆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7、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

……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8、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9、湖南省长沙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名,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0、硕旧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11、湖南省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

……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续派: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12、湖南省安化王氏旧派语

……派、传、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传、必、盛,前、武、克、相、绳。……

13、安徽省绩溪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14、山西省祁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暕:开元时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礼部员外郎);景肃,守三郡:终、传、凉、丹、阳、太、守;政:字元之,唐开元二十五年进士,襄邓等州防御史,鄂州采访使,子十;仲舒,字弘中,江南西道观察使。子七,初、哲、贞、宏、泰、复、洄、奉母山西迁安徽宜州船莲塘;宏(迁宣州歙县)。

15、婺源武口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希翔,廷钊、子十八,仁斡、子二:文岳、文庆,文岳,德豪。………

16、乐平傅贤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行 子三:项、顼、债;项 子三:珍、现、琏;珍 子三:臻、安、僖;安 子二:权、植;植 子三:聚、叔虎、袤。……

17、江西省乐平流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袤 子三:端义、佐才、端虚;佐才 子六:千二、千三、千五、千六、千八、千九。……

山东微山湖汉台王氏考

------三槐堂分支

追本溯源族谱记载我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野雀窝迁至山东微山湖附近,到我这一代已是第十九世,13世----20世字辈:洪怀振景锡(元),广(凤)修(绍)崇(步);自20世起字辈:步守钦明训,善教道义祥,彦超精英聚,培本润泽光。始祖兄弟三人,长曰海,次曰淮(东),三曰天运。然以前老谱丢失,只有明末清初,沛县闫尔梅先生为我族谱作序一篇,现存1963年和2000年重修之谱,始祖往上,无法探究。我一世祖至三世祖,名字按水 木 火五行相生之理排列,对照《三槐堂世系总谱》,字辈九世往后为:金水相生,功业永存····,分析后面各分支世系,如图34,图42,图49,12世、17世皆有水、木、火之排序,据此推测,我一世祖大概也是三槐12、17世左右,后根据年代继续验证,三槐始祖王言公生于869年,至六世祖王巩出生1036年,相隔167年,基本符合30年一代,自六世祖推至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又330年左右,推11世,应是17世左右,与图49基本吻合,是以基本能知道我族是三槐多少世,然究竟出自哪支尚不明确!有同宗知情者提供线索!不胜感激 qq:1625150519

附:明末清初,沛县闫尔梅先生为我族谱作序:

(汉台王氏家谱序)

文曰:(篇首残缺一二十字)000000歌风台得名也。明初诏编,编 名里,里有王氏,王氏有家谱,自题之《汉台王氏家谱》,余心嘉其命名之,质其孤行,而不屑苟同于俗也。叙之曰:世之称王氏者,动辄引郎邪太原,非也。郎邪太原始于魏晋而盛于0渡,当未有郎邪太原时,王氏已先有著名者矣。若吾沛王氏而系之郎邪太原,则更非。沛之王氏系汉台,汉台在汉初,去郎邪太原前四百余年,其地又与江左不相蒙,遥遥华胄安可诬耶?夫豪杰非常之士正以挺生崛起能自成一家世为难耳,不论其世,而徒取不可知之望族以自饰,史臣曲笔,贤者羞之矣。然则汉台王氏当何系?曰:本支远不可考。要之安国侯陵近是耳。《史记》:陵,沛人,高祖微时兄事之,以善雍齿,故晚乃封侯,以不肯王诸吕,故罢丞相归。由此观之,安国家世早甚郎邪太原,或其子孙未可知也,即郎邪太原不为安国子孙,安国之子孙决不系之郎邪太原,无疑也。北方风俗,安土重迁,偶行江海间,不期月即怀乡舍,且饮食嗜好与江左绝不类,决未有弃桑梓而南渡者,是安国之子孙决不系之郎邪太原而系之汉台无疑也。今《王氏家谱》不但不系之郎邪太原,而并不系之安国,独自明初立始祖,而系之汉台,岂非所谓挺生崛起能自成一家世者耶。瓜瓞未满十世,而祭法、年表、宦迹、儒林、人物、闺诫之属无美不扬,虽谓龙门以下诸史法皆隐括于汉台一谱中可也。是为序。

皇明崇祯十七年正月,白耷山人阎尔梅熏沐顿首拜书。山人者,王氏谱中第五世讳嘉善号宪所先生者之婿也。

请问王氏家谱中的堂号孝友堂是三槐堂的分支吗?具体出处是哪里?

  是的。根据三槐堂的来历可知——三槐堂:北宋王祐(王佑),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