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修家谱悄然兴起,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2收藏

民间修家谱悄然兴起,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为?,第1张

"

先说结论:家谱是农业社会的残余,在工业化社会里是行不通的,只能作为某种怀旧的情怀出现。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可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家族中的成员几乎全部是务农,依靠土地而生存,家族中的成员几乎不外出,几乎不迁移,一些村落可能离县城很近,但是村中的人可能一辈子不去县城一次;家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需要和外界交换的物资很少;家族中的事务基本自理,族长对于族人有很大的司法权、行政权,官府对此也是支持的,一方面降低了管理难度,二来也节约了大量的行政和司法开支。以至于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古代政府不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细胞,而是把家族当做社会的细胞,政府的施政必须以乡间的缙绅、族长作为基础。

古代社会理想的男耕女织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的家族才有修家谱的可能和必要,族谱是维持一个大家族向心力和秩序的诸多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祠堂、族规、辈分、祖坟、族学等等。

祠堂(祠堂在古代家族中拥有非常神圣的地位)

但是这样的大家庭实际上只有农业社会才有可能存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农业社会逐渐弱化甚至解体:土地不再是谋生的唯一手段,甚至不是主要手段,大批的家族成员进入城市,甚至定居在城市,不再以血缘关系将自己归类,而是把自己归属为行业、公司、商社、单位、政党等等现代化的、更加高效的组织;家族成员外出频繁、迁移频繁,安土重迁的思想基本被放弃;家族中的族长对于外出的家族成员几乎不再有约束力,更不要说司法权和行政权了,即便对于仍旧在农村居住的家族成员,也几乎没有司法权,现代化的政府把自己的触角深入到了最基层。传统的家族迅速解体,小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现代政府认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家庭,不需要家族作为辅助管理手段。现代社会的准绳是法律,不是族规。违反族规的人,族长除了道德和舆论手段外,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权力可以处置对方。

在此情况下,一个大家族的祠堂、族规、辈分、祖坟、族学等等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族谱也是如此。很多农村人进城之后,第一代人知道自己的辈分,但是他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就有相当多的人不按辈分取名字了,等到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恐怕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了,严格地讲,这种不按辈分起的名字是不合格的,难以进入族谱的。

我国目前城市化率为47%,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我们国家一直把城市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城市化正是这种旧式家族的杀手。大规模的城市化完成后,旧的大家族,以及与此相关的族谱、祠堂等,只能以“文化遗产”的面目出现了。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相对于直系血亲而言的概念,它是指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于三代以内的亲属。直系血亲是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母方父方都包括在内。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非直系血亲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

一、曾祖父上面一代叫什么

1、曾祖上面一代叫高祖。高祖为曾祖的父亲。高祖、高祖王父、显考、长祖、高门等皆可称高祖。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称高祖王母。

2、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姑舅叔伯,同辈的有姊妹兄弟等等,下一辈有甥侄等等。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二、曾祖父是什么辈分

曾祖父的辈分是祖父的父亲。

父亲的父亲叫爷爷,也就祖父,祖父的父亲就叫曾祖父,所以曾祖父是爷爷的上一辈,用我们的土话说,就是姥姥辈的人,年龄一般在80-100岁,家里一般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五条 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近亲属。

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为家庭成员。

“五代同堂,最老的一辈和最小的一辈,该怎么称呼?”最近,家住南宁市的七旬老人黎智生给社区记者姐妹团两次发来短信,希望“姐妹团”帮他打听一下:五世同堂的家庭,其成员相互间该如何称呼?

黎智生说,他老家在南宁市宾阳县,他的家族里,上有他96岁的老母亲,下有2岁多的曾孙,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人丁兴旺本来是件大好事,但整个家族却在称谓这事上犯愁。“我最小的曾孙,见到我妈时,叫婆婆。见到我时,叫公公……这么一来,我跟我妈岂不是同一个辈分了?”黎智生说,之前只有三四代人的时候,家族里的称呼还算比较“明朗”。但自从2009年,他40岁的侄子荣升爷爷之后,家里的称呼就开始乱了。

黎智生无奈地笑着说,他2岁多的小曾孙,现在刚刚学会叫人,但是在如何称谓上,孩子的父母感觉很为难,不知道五代人之间如何称谓。后来干脆就教小家伙,见到家族年纪上60岁的,都统称“公公婆婆”。这样一来,他和我母亲,以及辈分比他低的侄子们,都被小家伙统称为“公公婆婆”。

“三代人一个称呼,这让我感觉很是不妥,但又不知正确的称谓应该是怎样。”黎智生说,为让孩子对长辈能有个正确的叫法,他多方打听五代之间的相互称谓,均没有得出正确的解释;为此,他特意求助“姐妹团”。

那么,五代同堂成员之间该如何相互称谓呢?记者就此请教了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黄桂秋,他告诉记者:五代之间的称谓很早以前是以人的寿命长度来做标准的,现在人均寿命的长度不断提高,五代同堂的家族会不断出现,民俗学的书有记载,从高辈分到低辈分的排序是高祖、曾祖、祖父、儿子、曾孙、玄孙。那最小辈就该喊最高辈为高祖,最高辈喊最小辈为玄孙,依此类推。

民间修家谱悄然兴起,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为?

"先说结论:家谱是农业社会的残余,在工业化社会里是行不通的,只能作为某种怀旧的情怀出现。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可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