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为什么只有“西门”而没有“东门、南门和北门”呢?
东门:复姓。
春秋鲁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号东门襄仲,后因以为姓氏。汉有东门云。东门京:西汉相马专家。东门五秋:诗人。祖籍山东枣庄 ,现居:江苏。目前担任7家文学网站和论坛的编辑及版主。主要写作范围:诗,词,元曲,歌词等。多首作品选入多部诗歌文集类书籍出版。亦有部分作品被报刊类采用。代表作品:《[正宫调] 白鹤子(2首)》/《 七绝 亓襄岚(组诗)》/《[中吕]迎客仙 村夫》/《忆秦娥·江南》/《七绝 花越家》。
出自姬姓,以居住地命姓。春秋时,鲁庄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鲁国任大夫。他家在鲁国都城曲阜的东门旁边,人称东门襄仲。当时鲁文公有个宠姬叫敬嬴,同襄仲的关系很好,襄仲就劝鲁文公立敬嬴所生的儿子倭为太子,但受到大夫叔仲的反对。襄仲后来 出使齐国,他私下要求齐侯支持倭继承鲁国君位。齐侯正想拉拢鲁国,便答应了。鲁文公死后,襄仲在齐国的支持下杀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恶何公子视,立倭为鲁宣公,由襄仲执掌国政。当时鲁国有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家族,称为“三桓”。三桓一直在扩张自己的势力,威胁到鲁君的地位。襄仲竭力维护鲁君,多次企图铲除三桓,却没有成功,因此同三桓成了死对头。襄仲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归父继任大夫。公元前591年,鲁宣公去世,季孙氏乘机谴责襄仲过去立宣公是“杀嫡立庶”,驱逐了公孙归父。公孙归父逃往齐国,后来以东门作为姓氏,其后子孙遂以东门命姓,称东门氏。
南门(Nán mén ),是中国的一个复姓。
南门姓源出有二:
出自古代天文官之后,以星座名为氏。据《史记》中有讲天文的篇章,叫《天官书》,里面说有两颗大的星星叫南门星。现代天文学家说,那是指星座中的圆规座和半人马座,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而南门这个姓,起源于古代天文官的后代,以南门星座名称为姓,称南门氏。
出自商代守城(南门)官之后,或居住在城池南门之先民,以城池方位名称为氏。上古时期,商王有位大臣叫南门,其后以南门为氏。清朝有个叫张澍的学者说,南门氏的祖上,大约是守卫城池南门的官员,所以得了这个姓。《鬻子》中提到南门氏的始祖是南门蠕。而不少学者又认为,居住在城池南门中的居民,以居住地方位名称为姓,称南门氏。南门复姓的族人,后来逐渐简化改成了单姓南氏。
得姓始祖:南门蠕。南门,除一般通用的意义外,根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古代把离地球最近的两颗恒星,圆规座和半人马座称为南门星。据《姓氏考略》记载指出,古代看守城郭南门的官,或居住于南门附近的人都以南门为氏。而《鬻子》中提到南门氏的始祖是南门蠕。南门蠕是商汤的七位佐臣之一。故南门氏后人奉南门蠕为南门姓的得姓始祖。
北门:《左传》有北门驷﹐《尸子》有北门子﹐《庄子》有北门成。见《通志·氏族三》。
西门氏:郑大夫(姬姓,春秋郑国一大夫居住于郑国都城的西门,后裔以西门为氏。西门氏一世祖。)居西门,因氏焉。《列子》有西门子(姜姓,战国时齐国有一大夫居齐国都城西门,后裔以西门为氏。),魏文侯时,西门豹(约?~公元前396年前后在世,官拜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邺令,其后裔称西门氏。后改西氏。)为邺令。汉王莽时,有西门息(约公元前45~公元23年在世,汉代道士,曾对卫将军王涉说:“刘氏当复兴。”)。《神仙传》有西门惠(约公元前45~公元23年在世,汉代道士,曾对卫将军王涉说:“刘氏当复兴。”)。宋祥符登科西门治。大观有西门解(唐代忠臣,官拜神策中尉、右迁神策军佐、右中护军、右监门将军、军容使等。),滨州人。
西氏:姓苑,云:西门豹(约?~公元前396年前后在世,官拜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邺令,其后裔称西门氏。后改西氏。)之后,改为西。
李姓家谱辈分排列
李姓家谱辈分你可以参考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跟你的比较合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D、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余下全文>>
李姓家谱辈分排列顺序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丹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河南鹿邑是李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李氏家族的辈分是怎么排的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李姓家谱介绍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省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李氏家谱字辈大全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四、李姓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父亲在世时提到:大\头老家的祠堂里有记载,我族来源于陇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来源中确实写有:
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余下全文>>
李姓排辈家谱友你好:研究姓氏和家谱这可是个复杂的问题。李姓他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在《李氏家谱》中,按字辈排谱自然就很难了。全国各地的李氏有所不同。要知道山西省洪桐县一代那可是中国百家姓的发源地。在此仅谈李氏家谱(不能单纯的讲夏津一个地方) 例如老祖籍洪桐县一代现有传世的为: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万群士绍延邦国永振;月成兴相道。万方龙元天学高先宗德国正永安定世代玉朝君。但从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后裔和全国的百姓们也开始想姓李和叫李 X X了。所以当年姓李的人增加。这样李姓的家谱就复杂起来。李氏后裔中,“世”字辈之后排辈为: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 排辈多的能达好几十辈(代),少的仅有3-5辈(代)然后就不知后代如何起辈了。在这儿我也给朋友列举几例。有的只排辈:长连洪林秋??? 还有的排辈:促上自998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以山东省为主的李氏:桂明福印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纪克永传清明和顺。要有后人自已来整理。目前山东的(阳谷县)60代为一排辈的家谱最全了。家谱为:
继世传家葆思国安庆章;乃祯鸿秀顺福履永兴昌;
德臻绵长久廉洁恭学良;忠义应琛省立志建清光;
伟业奇广聚春和寿益旺;祝华延圣景恩尊效平阳。
在例如:(汕头一代的李氏)
陇西开统绪冠冕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
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
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
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
箕裘欣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椒番万载香。
还有云南文山一代的李氏:
春季嗣云庆,祖宗凤郁善,乐仁正本春;时方开元泰,奇茂兆生成;孝友忠和信,节义智廉能;敬胜宣端哲,文章冠道经;世济升隆景,名昭邦国新;徽猷当益盛,圣武绍令闻;秀彦思昌炽,伟硕更蕃馨;清香愈华美,瑞品庆加珍;高瞻如珠佑,厚福必恒临;甲乙长相继,永远振朝廷。
这样看来朋友对对号也就是了,真正的想有当代自家们上的家谱还要个人制订整理方可。(个人提示观点仅仅供朋友参考)
李氏家谱字辈是怎样排列的我也不知但我是李氏义字辈
李氏家谱字辈李氏字辈谱
1、湖北: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光天化月照,鸿先喜泰尧,才发兴隆茂,林应登文朝,忠厚传家远,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仁义礼智信,天地元黄宇,宙兰馨竹秀;
6、有、芳、毓;
7、李煜同族: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国、勋、业、秀、广;
13、福建: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缠绵,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18、华国才猷真裕俊,经邦读列可光前,云初祖尔原同气,源远流长百世传;
19、常绍前光修德大家声远振诗书长;
20、国治家齐维尔克昌,存心宽忍百世其长,兴宗耀祖富贵永强,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文运振明新,学道恢仙泽,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万、鸿、清、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任孝一正方,元启天开宗,易长文明辉,先绪克定大,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天道显昭崇典则玉成才美期登用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余下全文>>
李姓辈分表?
请问一下李氏家族辈分是怎样排的建议你到李姓吧去看看,可能有答案。
李氏族谱字辈1051 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1052 山东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1053 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054 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1055 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1056 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1057 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X效L,V守举,宜向宗志元。
1058 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1059 山东德州:辱季绍光,照先名传。
1060 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1061 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062 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1063 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1064 山东肥城:际兆昌允,瑞开洪图。
1065 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1066 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67 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1068 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1069 山东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1070 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1071 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鸿。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分支始祖李侃公。
1072 山东广饶:荣、龙、庆、好、开。
1073 山东海阳: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1074 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1075 山东海阳:润、珠、明、浼
1076 山东海阳:世孔作树,超知忠京。
1077 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1078 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079 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1080 山东菏泽郓城县符楼村:中成心乃玉,瑞绪容风昌
1081 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1082 山东黄县李氏:(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1083 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084 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1085 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086 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087 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1088 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1089 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1090 山东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091 山东济南李氏:大、志、玉、清、明、鸿、泰。
1092 山东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1093 山东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1094 山东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1095 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1096 山东济宁:若肇维祥,作善得昌;奉述庭训,永标其方;谨言慎行,尊乃伦常;千斯万年,兹亦攸光;续传久远,人所共望。
1097 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光祖,显耀满庭。
1098 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1099 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1100 山东嘉祥:怀、效、若、兆、伟、祥。
1101 山东胶余下全文>>
鼎[鼎、鼑,读音作dǐng(ㄉㄧㄥ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鼎湖,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荆山铸鼎。这在史籍《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又传说,大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阳,荆山脚下的焦岱湖就被人们称作“鼎湖”。这在典籍《说文》中记载:“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汉朝时期的汉武帝抱病后,就居于鼎湖宫。
中国历代古籍中所指的荆山,皆是指关中地区的荆山。例如据史籍《汉书•地理志》等众多古代地理志记载,荆山当在岐山和黄河之间,也就是今天的渭北荆山原。“荆山之阳”在荆山原南,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荆山。
因此,夏禹当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荆山“铸鼎”,绝非在今湖北省武当山东南的荆山,也非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的荆山,亦非今安徽省怀远县的荆山,更非今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因为夏禹、黄帝的势力范围从来就未到过岭南地区。
荆山原上,葬有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汉太上陵)、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唐献陵)、唐武宗李炎(唐端陵)和唐敬宗李湛(唐庄陵)。
古代,居于荆山、鼎湖地区的住民,有以帝王铸鼎之史为姓氏者,称鼎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夏、商、周延传的国鼎,属于以国家象征为氏。
在典籍《说文》中记载:“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但是,在史籍《史记·封禅书》中却记载:是“黄帝铸鼎于荆山。”
不过,在史籍《左传·宣三年》中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比较起来,作为民族精神的表征,本书还是崇尚比《史记》更加古老和原始的记载,即鼎为夏禹始铸。不过,不论是谁先铸造的大鼎,以鼎为国家之表,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实际上,代表国家象征的鼎一共有十二座,而不是人们流传的“九鼎”。这在典籍《周礼·天官·膳夫》中即有记载:“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也就是说,当君王即位登基之时,一共要抬出十二座鼎,其中代表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大地的鼎为九座,称为“牢鼎”,义示“九州大地江山牢固”,而代表君、臣、民的鼎有三座,称为“陪鼎”,义示“君为臣之陪,臣为民之陪,民为国之陪”。
由于“鼎”代表了国祚、代表了社稷,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在两周时期,辅佐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主政大臣,亦称作鼎鼐(国相)、鼎台(宰辅)、鼎臣(宰相)等。
在鼎鼐、鼎台、鼎臣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位称号位姓氏者,省文简称鼎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郭鼎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人们称城郭的东门为鼎门,因为当年大禹铸九鼎之后,鼎是从城池的东门运入城中的。例如,在史籍《后汉·郡国志》中就记载:“雒阳东城曰鼎门。”
在古代居于城郭东门区域的住民中,有以城门别称位姓氏者,称鼎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鼎氏、门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力士夏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鼎官,是周王朝时期的官名。在史籍《前汉·东方朔传》中记载:“夏育为鼎官。殿前举鼎者也。”
在夏、商、周乃至战国时期,历代皆有护鼎之官,称作“鼎铉舒”,俗称“鼎官”。
夏育,是春秋时期的卫国勇士,也是大力士,他在周王朝殿堂前将千斤重的鼎举了起来,还能将强健的大公牛的尾巴活活拽下来,国君为之惊叹,封其为鼎官。在史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重记载:“乌获、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之勇焉而死。”在典籍《裴駰集解》中引《汉书音义》注释:“或云夏育,卫人,力举千钧。”晋朝道祖葛洪在《抱朴子·辨问》中解释:“夏育、杜回,筋力之圣也。”后世人将“夏育”、“杜回”、“鼎官”等作为大勇士的代称。
在夏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鼎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鼎氏、官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晚期秦武王属下大将孟说,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秦悼武烈王嬴荡身高体壮,勇力超人。他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军,置于身边。当时的乌获和任鄙皆以勇猛力大闻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并给予高秩厚禄。
有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孟贲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便赶赴咸阳面见秦武王。秦武王考验之下,孟贲比乌获、任鄙还厉害,因此当即被任命为大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周郝王姬延九年(秦悼武烈王四年,公元前307年),雄心勃勃的秦武王嬴荡率领孟贲、乌获、任鄙等随从到东周都城洛阳观看九鼎,这九鼎代表九州,上镏刻有各州的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
秦武王逐个审视,在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
鼎官回答说:“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起这只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
秦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你们两个人,能举起这鼎吗?”
任鄙知道秦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
而孟贲则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雍州鼎被孟贲抬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庄地上。
秦武王看了发笑:“你都能把鼎举离地面,难道寡人还不如你吗?”
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
秦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王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秦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
秦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乎生力气,喝声:“起!”雍州鼎也被举起半尺,秦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秦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秦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们赶来时,秦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了,但仍然在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入夜,秦武王气绝而薨。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右丞相樗里疾护秦武王之棺回咸阳,立秦武王的异母弟赢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安葬完毕之后,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奖励任鄙劝谏之能,升为汉中太守;同时谏议秦昭襄王,追究左丞相甘茂耸恿秦武王入周观鼎之罪。
这件事在战国历史上称为“举鼎绝膑”。
孟贲死得冤枉之极,因此在孟贲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有以“举鼎绝膑”这一历史事件为姓氏者,称鼎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鼎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汉朝中期的重臣匡衡,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匡衡,字鼎,后字稚圭,东海承县人,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枣庄市峄城区,一说是东海兰陵人,即今山东省的苍山县鲁城乡,是著名的西汉经学家。
匡衡自幼勤奋好学,但由于家贫,晚上连油灯也点不起,他见邻居家灯火通明,就在自己家墙上凿了一个小孔,让灯光透过来借以刻苦读书。历史上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故事即由此而来。同乡里有一大户,家中豪富,藏书很多,匡衡便自愿为其做佣工,不要报酬。富户感到奇怪,问他缘故,匡衡表示愿读尽其藏书。富户听后颇为感叹,遂取出藏书供匡衡攻读。
顽强的学习毅力使匡衡获得了渊博的学识,后来他跟著名学者后苍学经,对《诗经》有深刻研究,特别对经学有精辟的见解,当时流传着“匡衡说诗,解人颐”。匡衡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
由于才智过人,博古通今,经学绝伦,被大汉朝廷看中,后来匡衡功成名就,位列三公,在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成为一代宰相。匡衡开始只做了个小官,地位不高,加之汉宣帝刘询不大喜欢儒生,便被派到地方上任职。为此,当时长安城内很多学者给汉宣帝刘询上书,请求将其留在京城,但未被汉宣帝没被采纳。
汉元帝刘奭即位后,匡衡因知识渊博而被调回京都。汉元帝经常让其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他也曾上书给汉元帝,指出:百姓生活十分贫困,而许多官吏却贪赃枉法,大肆搜括民财,一味追求享受;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廉耻,大搞裙带关系,阿谀奉承等。匡衡建议朝廷压缩开支,考订国家制度,整顿朝纲。这个建议得到汉元帝的重视和采纳,却收效甚微。
匡衡后来历官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丞相。最后被晋封为乐安侯。但是在匡衡当了丞相后,却对专权宦官不敢揭露斗争。直到汉元帝逝世后宦官失宠,他才大着胆子上书弹劫宦官,因此受到朝廷众大臣指责和非议。匡衡因而在羞愧中辞去承相之职。
后来,匡衡明知百姓疾苦,却自己大量强行占有土地达两万三千顷。因此,汉成帝刘骜认为匡衡“言实不符,以权谋私,背法而不合春秋之义”,遂将其罢官贬为庶民,他于归家后不几年就病逝了。不过,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却在千百年来激励着历代莘莘学子们。
在史籍《西京杂记》中记载:“鼎,匡衡小名也。”在史籍《前汉·匡衡传注》中也记载:“匡衡少时字鼎,长乃易字稚圭,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衡状报,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
在匡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小名“鼎”为姓氏者,称鼎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封建制度,出自隋朝时期创建的科举制,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隋朝时期,与隋文帝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就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隋文帝为了国祚兴盛,民族团结,规定不分出身和民族,皆按考试成绩选拔国家官员。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将科举制度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解释江南 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考生不分出身,地位一律平等。考试是在小屋中进行的,考生往往一连考上几天,中途不许离开这些屋子。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公元二十世纪初期,是古代读书人成为国家官员的一道龙门。中榜者的名字被高高张贴,有很多人去观看。从隋王朝起采用的这套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官员提供了依据。从此以后,所有的历代朝廷官员包括地方长官都必须是科举合格者。由于一旦考中便可以衣锦还乡,享受荣华,所以有不少人考到白发苍苍。
中国的科举制度不论民族、出身,而是凭能力选拔官员,形成封建社会所能采用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为封建王朝吸收大量中下层社会的优秀人士进入统治集团提供了条件。
在科举过程中,隋炀帝杨广将一甲殿试中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称作“鼎甲”,盖因鼎有三足,而在一甲中皇帝只取前三名,故而称一甲为“鼎甲”,后世称“三鼎甲”。
科举制成了隋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和用人的支柱,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基础上的人事体系逐渐完善,状元、榜眼、探花经基层历练后,大多成为帝王宫婿(驸马)、王公府婿(郡马)、朝廷重臣等。
在“三鼎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荣耀历史为姓氏者,称鼎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宋、元朝时期的鼎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鼎州,亦称鼎城,古称嵩州,
秦昭襄王嬴则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建筑城池,称张若城,隶属于黔中郡。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分天下置三十六郡,在黔中郡内置临沅县。黔中郡治在沅陵西境,临沅县治在今常德市区内。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张若城改称武陵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置为朗州,治所在武陵县(今湖南常德)。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朗州为鼎州。
鼎州既是古代南北的交通枢纽,又是上溯黔东,下达苏皖的运输要道,素有“荆楚唇齿”、“滇黔咽喉”之称,又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元朝时期,蒙古大军攻克鼎州,在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设常德府安抚司,后在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常德路总管府。其时有原南宋鼎州住民以故居地名称“鼎州”为姓氏者,称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时期散曲家玉元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元朝时期,有著名的元散曲家阿鲁丁,他后来后改汉名为玉元鼎。
玉元鼎是元朝至治、天历年间人(公元1321~1330年),曾为翰林学士。
在史籍《吴文正公集·玉元鼎字说》中记载:“学者阿鲁丁,以玉氏,以元鼎字。其先西域人也,始祖玉速阿刺,从太祖皇帝出征,同饮黑河之水,为勋旧世臣家,名载国史。”
玉元鼎所作的散曲,今存小令七首,套数二套;或写景状物,或吟咏闺情,词皆流美,用韵响亮,风格明丽委婉。元朝史籍中的《松雪斋文集·古今历代启蒙序》即为王元鼎所作,略云:“金陵玉君元鼎,取自三皇五帝以来事迹,编为四言,又韵其语,欲以教童蒙,使之诵习,俾知古今。携以见示,求为序引。盖自唐李翰已有《蒙求》矣。然不若王君所编为包括古今,该备治乱,不悖于先儒之论议,于小学不为无补。然余疾读一过,犹以事迹之繁非童子所能悉者,虽成人亦可读之以为历代史记之目也。若王君之用心不既勤矣乎?敬题卷首而归之。”元朝学者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还记载了玉元鼎曾与当时的杂剧演员顺时秀交往甚密,并说玉元鼎是一位嘲风弄月、惜玉怜香的风流文士。
玉元鼎的后裔子孙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有称玉氏者,也有称鼎氏、元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独鼎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都克达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独鼎部,以姓为氏,满语为Dukda Hala,世居留福村(今俄罗斯兴凯湖勒富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鼎氏、都氏、山氏等。
②满族瑚鼎氏,满语为Huding Hala,世居和罗山秦(今俄罗斯霍尔河流域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鼎氏、胡氏。
二郡望:
鼎 州:亦称武陵、朗州,即今湖南省常德市。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九千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七千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距今六千五百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无前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商周时期,常德境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全市共有商周时期遗址五百五十多处,出土物有镞、簪、鱼钩、熔铜炉等。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社会变革时期,常德境内有上千战国墓,有澧县鸡叫城、桃源菜菱城、临澧宋玉城等战国时期的城址。常德(今常德市、县)在历史上有过临沅县、武陵县、常德县等名称,先后隶属于武陵郡、建平郡、武州、沅州、朗州、嵩州、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武陵道、常德专区等县以上行政机构。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置三十六郡,在黔中郡内置临沅县。黔中郡治在沅陵西境,临沅县治在今常德市区内。西汉初时,仍称临沅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郡治驻义陵(今溆浦),临沅县属武陵郡。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州,武陵郡属荆州。新莽时期(公元9~23年),改临沅县为监沅县,改武陵郡为建平郡。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监沅县复称临沅县,建平郡复称武陵郡。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武陵郡治移驻临沅县,此为设常德郡治之始。同时分临沅县沅水以南之地另置沅南县。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改治汉寿(今常德县断港头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武陵郡为后蜀攻占。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与孙权分荆州,武陵郡属刘备,临沅县仍属武陵郡。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吴夺取荆州,武陵郡属吴。三国时仍之。两晋时期,临沅属荆州武陵郡,郡治在临沅县,州治在武陵。南北朝宋、齐时代,临沅县属郢州武陵郡。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合荆州、郢州各一部没武州,临沅县属武州武陵郡。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武州改名沅州,临沅县属沅州武陵郡,陈代的郡治、州治均设于临沅县。隋朝初期实行州县二级制。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临沅、汉寿、沅南三县合并,改为武陵县,是为武陵县之始,直到中华民国二年改名常德县,武陵县一名沿用了一千三百三十四年。同年,武陵郡改名嵩州,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置为朗州,治所在武陵县(今湖南常德),辖武陵、龙阳二县,州治在武陵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又改朗州为武陵郡,仍辖原武陵县、龙阳县。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武陵郡置朗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朗州属江南西道。唐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又改朗州为武陵郡,改属山南东道。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朗州。五代时期,武陵县隶于楚的朗州。宋朝初年,武陵县隶于朗州,属荆湖北路。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武陵县西境置桃源县。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改鼎州军为常德府,武陵县为其属县。自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始,为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设常德府安抚司。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常德路总管府,属湖广行中书省,领武陵县、桃源县、龙阳县、沅江县。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864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攻克湘北,又改常德路为常德府,仍领上述四县。明朝时期,武陵县为常德府治,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置湖南布政使司,常德为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常德府,至清查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改武陵县为常德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于常德城设置武陵道。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撤销武陵道,常德县改隶湘江道。民国十一年,撤湖南道制,仅存省、县两级,常德县属湖南省直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湖南分为九个行政督察区,常德县属第二区,专员公署驻常德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全省改设十个行政督察区,常德为第四区。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7月29日,中国人民 解放常德城。1949年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文件,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两个市辖区、六个县,代管一个县级市;全市共有十个街道、一百零四个镇、一百零六个乡。
现在很少人用这个了。
以前老一辈人才用这种称呼。
香港现在也有,意思差不多,就是名字前冠以夫姓。
古代的女子出嫁后,常常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称某门某氏。一般门指夫姓,氏指父姓(即女方的姓氏)。
张门蓝氏,意思是姓蓝的女子,嫁给了姓张的丈夫,张门蓝氏指的就是这位老太太。
简介
爱新觉罗胤禩的嫡福晋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出生名门贵族,家世显赫,身份尊贵,从小受到宠爱,故为人比较傲慢任性,无子女。关于死因,不确定,有种说法是被雍正勒令自焚,《永宪录》中有这一段:“又圣祖临御乾清门曾传谕,允禩之妻甚属不妇,允禩亦甚惧其妻。今允禩之妻暴戾不仁,仍然侮辱其夫,又因将母家治罪,不曾颁示,唆使其夫,以致恶乱已极。近将其伊逐回母家,伊毫无畏惧,忿然而去,甚属可恶,亦不可容于盛世……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其辜。散骨谓扬灰也,一云以庶人殡殓,非邸抄之讹,则宗人府议罪如是耳。”
父母
她的母亲是安亲王岳乐的第七女和硕格格(郡主),顺治十六年己亥八月三十日巳时生,母侧福晋吴喇汉哲尔门氏(疑为侧福晋乌亮海济尔莫特氏,万且他布囊之女),与第五女同母;选郭络罗氏明尚为婿,康熙十一年三月成婚;二十三年甲子五月卒,年二十六岁。 她的父亲是郭络罗氏明尚。
另有
清太祖皇长子广略贝勒褚英嫡夫人郭络罗氏,常舒之女。 清太祖皇九子爱新觉罗·巴布泰,继妻郭络罗氏,杨瑞之女。 清太宗皇七子次子已革镇国将军德明继妻郭络罗氏,域守尉瓦尔达之女清圣祖 清圣祖第十子爱新觉罗·胤俄妾郭络罗氏,员外郎永保之女。 清圣祖第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嫡福晋郭络罗氏,三品官品级能特之女 恭勤贝勒第一子固山贝子弘昽嫡夫人郭络罗氏,笔贴式德库纳之妇。 完颜罗察侧福晋郭络罗氏
百家姓里为什么只有“西门”而没有“东门、南门和北门”呢?
本文2023-09-21 17:54: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