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村的响山寺名字是怎么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5收藏

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村的响山寺名字是怎么来的。,第1张

响山寺是唐朝司农卿段秀实之故宅。段曾任代宗、德宗两朝太尉,后任节度使,为人正直,鄙视奸佞。考据正史:公元七七九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急躁刻薄,猜忌功臣。七八O年,罢免泾原(今甘肃泾川县)节度使段秀实,遭到泾原诸将的拒绝。德宗任用杨炎、卢杞为相,此二人专以害人报仇为能事,阴狡诡诈,大杀忠臣,在这种形势下,段秀实坚决同奸贼舌战辩论, 响山寺"骂贼身死,忠肝义胆,节烈可风",谥号忠烈公(大清光绪二十六年九月重修响山寺碑文)。

段忠烈公太尉秀实,生前"舍宅为寺遂成名胜之区,古迹流传载在志乘","室非鲁壁,晓闻绿竹之音;山异石钟,时听噌咴之奏。公于是同鲁人之徙宅,远效莺迁,等僧绍之,舍家轻抛燕夏……"这一段话,见于寺内勒石碑文(中华民国九年八月)。它告诉后人:响山寺的原宅基系唐太尉段秀实所捐献。段公很乐意让僧人迁住室内,并扩大寺内的各项建筑。段公死后,在寺内建立段忠烈公祠,以纪念。

  熊俊峰:“全国十佳”安徽第一人

  熊俊峰,1977年出生,金寨县槐树湾乡人,1991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熊俊峰出生在教师之家,母亲在他一岁半时因病去世,父亲工作忙,他是在乡亲们的照顾下长大的。熊俊峰很要强,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从小学到初中,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熊俊峰不但自己搞好学习,而且乐于帮助同学,班上有个同学因为成绩不好想退学,熊俊峰硬是用一颗诚心说服了她,并坚持每天帮她复习功课,终于使这个同学的成绩赶了上来。

  村里办扫盲班,一个村民害怕走夜路,熊俊峰得知情况后,整整陪了她走了三个月的夜路,终于帮她摘掉了文盲帽子。熊俊峰还义务帮助邮政局担当送报员。

  此外,熊俊峰还是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为了表达对教师的深切敬意,熊俊峰和同学们每天放学后,摆起渡船,用一分一分挣来的钱,买了一块书着“永怀教泽”的匾,在教师节那天送给了母校的教师,六位教师感动得热泪涟涟。

  1991年夏,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向着江淮大地狂猛袭来,金寨县全境连降特大暴雨。7月9日清晨,洪水包围了熊俊峰所在的码头村,从睡梦中惊醒的熊俊峰便立即投入到抗洪救人的行动中去,此时一户洪姓人家正被大水困在屋内,生死攸关,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营救,熊俊峰机智地爬到洪家屋顶,在屋顶上扒开一个洞,救出了绝望的一家人。

  码头粮站储存着全乡库区群众100多万公斤口粮,为了保护住这些粮食,熊俊峰急忙招呼村里的十几个同学,趟着齐腰深的水,帮助乡干部和粮站的叔叔们运麻袋、堵缺口。由于险情严重,大人们怕孩子们出事,劝他们快回去,但熊俊峰却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坚持苦战了一个多小时,保住了粮站,而此时的熊俊峰却因为过度劳累,体力不支,浑身都在打冷战。

  熊俊峰只作了短暂的休息,又投入到保护码头村小学的战斗中去了,他不顾一切地铲挖教室周边的防冲沟,好让洪水顺畅地流走。学校安全了,熊俊峰担心深夜里泥沙再将防冲沟淤平,不肯回家,在教室里用四张课桌拼成“床”睡觉。之后,他在学校坚守了四个日日夜夜,直到洪水完全平缓下来。

  由于熊俊峰的英勇表现,被人们誉为“抗洪抢险小卫士”。同年,团中央、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授予熊俊峰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他因此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一位“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1995年,熊俊峰实现多年梦想,光荣参军。在部队大熔炉里,他多次受奖,被评为“优秀士兵”。1999年10月13日,少先队建队50周年庆典,熊俊峰作为杰出代表应邀赴京,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接见。

  参考:http://ahqnb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8&CurrSid=157&newsid=562

  中的材料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映西、甘肃、宇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

扩展资料:

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

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祖居地。

1、祭祖小屋裏贴著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於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2、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春秋代序,中华崛起,任氏家族更是兴旺发达。山水有源,落叶归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上有祖宗,下有后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任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在自己的大家庭中都拥有自己的位置 。

清代康熙年间,先祖任科夫妇携家自山东登州莱阳大槐树底下辗转迁居承德湾子村,后代又分支居住于槽碾沟村,后沟村,柴河窄道沟村。历时三百余载,族传十四代,先祖为后世设定家族承传字辈,以中间字为序,分别为自、绍、焕、国、先、作、受、万、久、长十代,迁居承德后又排出延、兆、文、书、显、克、井、治、家、昌十辈。并修族谱,立家规,以传后人。

族谱图表上书有一副对联:以清白贻子孙何必矜夸阀阅,唯诗书绵世泽尚祈勿坠萁裘。在这里,先祖勉励子孙要以清白忠厚为本,不能颓废堕落,以诗书孝悌为先,不可骄奢*逸。

适逢盛世,为缅怀先辈,传承优良家风,培养家族美德,发扬家国情怀,先有任长珍细化分支,重整家谱

QQ:576479403

山西大槐树王氏家谱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文人墨客,浩如烟海。

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村的响山寺名字是怎么来的。

响山寺是唐朝司农卿段秀实之故宅。段曾任代宗、德宗两朝太尉,后任节度使,为人正直,鄙视奸佞。考据正史:公元七七九年,唐德宗(李适)即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