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谱,你知道多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关于家谱,你知道多少?,第1张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巨鹿之战”—古巨鹿到底在哪里?

巨鹿之战

巨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郡望。“巨鹿”原本为“大麓”。据《尚书》记载:“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说五千年前唐尧禅位给虞舜,就是在这个地方。

古时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形近。战国末年,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把大麓写成“巨鹿”,这就是巨鹿名字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分设郡治,巨鹿为三十六郡之一。漳水自巨鹿郡治东南向东北穿流,又有自咸阳经邯郸到巨鹿通向沙宫(沙丘宫,商纣王离宫,酒池肉林就出自这里。

战国时,赵王又将这里作为离宫)的官道。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207年,赵王歇与张耳、陈余在巨鹿被困,各路义军应赵国之请派兵救赵,均不敢出。项羽率楚军与秦将章邯决战。

项羽引兵渡漳水后,与章邯在巨鹿决战,歼秦军主力30万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等成语也由此来。那么,这个历史上发生过“巨鹿之战”的古巨鹿到底在哪里呢?

古巨鹿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前黑龙港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河流分布广泛,地下水质优良储量丰富,十分利于农业生产,是一方富足之地。

巨鹿郡治(所)占地约15平方公里,城池坚固,漳水环绕,官道东经泰山通至东海,西经邯郸达咸阳国都。自古这里就被视为一方要冲,《畿辅通志》称:“东控堂阳钜鹿,西连冰井三台,为天雄信都之孔道,山左右之通衢。”

由此,足见巨鹿郡在秦朝举足轻重之地位。经确切考证,古巨鹿就在现在的鸡泽县城北,毛官营村一带,理由有三:

①《汉书·地理志》记载:“巨鹿郡,秦置。巨鹿(古时“钜”与“巨”通用),《禹贡》大陆泽在北。纣所做沙丘台在东北七十。”这是从方位角度表述古巨鹿郡位置最早最具体的记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巨鹿古城在大陆泽的南面,在沙丘台西南70里的地方。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在隆尧、任县和巨鹿三县交界处,今已淤成平地。大陆泽正好在鸡泽县城的正北方向。

沙丘台即沙丘宫,是商纣时期扩建的一所大型皇家苑林,具体位置在今广宗县大平台村南,距鸡泽县城约28公里,折合汉代约67里。

《汉书》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作者班固,是东汉有名的史学家。其父班彪编《后史》65篇,班固在《后史》65篇的基础上完成了《汉书》的编著工作。其时作为黄河以北重镇的巨鹿郡尚存。

一向冶学严谨的班彪、班固父子对于当代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所在地的巨鹿郡治的记载应该不会有错。何况班彪之父班稚还曾在巨鹿近邻的广平做过太守。

②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有6幅地图标明,战国至秦汉,巨鹿位于襄国(邢台)东南、平乡或沙丘西南,广平国(鸡泽县旧城营村)西北。从地图上的河流、沼泽位置可以看出,巨鹿城在大陆泽以南,洺河以东,滏阳河、漳河以西。这一地理位置正在鸡泽县城北,毛官营一带。特别是《巨鹿之战示意图》,清晰地表明巨鹿在邯郸东北,距邯郸直线距离50公里左右,这一距离正好是鸡泽县城北。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考证严谨科学,对于他的认定极少有人提出疑问。

目前,我国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使用的历史地图,以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为准。

③《广韵》上说:“周武王弟毛公,后以为氏。本居巨鹿,避仇荥阳。汉毛亨治诗,作训诂传,以授从子。时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毛公叔郑(也成毛伯郑,武王弟,封毛国,毛氏始祖)的采邑原在陕西毛地,五世毛班(《穆天子传》称毛公班,鸡泽毛氏始祖)改封巨鹿,还称毛国。

唐骁骑尉《毛藻墓志铭》记载,毛遂自荐的毛遂、注释《诗经》的毛苌是鸡泽人。

明、清《鸡泽县志》记载,毛遂“仗剑数语,气吞云梦”,毛苌“义炳如日星”, 是鸡泽县毛官营村人。

毛官营村毛氏称世居此地,是土户(不是洪洞迁民)。查鸡泽毛官营《毛氏家谱》,毛遂是毛叔郑22世孙,五世毛班17世孙,毛氏世居鸡泽,祖先毛遂、毛亨、毛苌。这说明,毛国的封地巨鹿就在毛官营村一带。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常氏家谱32个字辈

 常氏家谱32个字辈,名字是便于别人认识和辨认自己的一个方式,所以很多的人会尽量做到不重名,在取名时都会挑选寓意深刻或者是比较不一样的字或者词。以下分享常氏家谱32个字辈。

常氏家谱32个字辈1

  1、常氏家族的辈分怎么排的?

 现居常氏家族辈分,其顺序是:

 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2、安徽省砀山县常氏家谱辈分

 陈氏家族8修家谱, 我是陈氏一员 21世 排辈 “承” 现在在世的最高辈分应该是“其” 现在的排行:纪、念、其、宗、德、培、承、乃、圣、心。陈氏一族欢迎各位回家!

 若是东海世家 第十八世是福 字 往下 德 继 善 砀山 徐家花园 (砀城南)是 砀山徐氏 由徽州 传入砀山 的第一站 本 氏 砀城 徐井 村 权集 北坝上都是有 家谱的

  3、常氏辈分(江苏丰县)

 志士学方丕振 若怀仁敬传家 以绍先祖明训打开万世英华慎修宗哲洪德克承卫晋昭化俊才远缵隆绪文采永经邦夏

  4、有知道常姓家谱的吗?

 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似乎相当不少,有一位占月的常仪,还有一位曾经被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因此,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的常姓应该是在5000年以前就有了的,历史悠久异常。

 《姓氏考略》上就是这样说的:“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当出此”。此外,唐代《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通志氏族略》也指出:“黄帝臣常先之后。”可见得常姓的出现于古远黄帝时代是被许多学者所普遍承认的。

 被后世认为最正确的常氏出处,是《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二书所同时记载的:“卫康叔支孙封常邑,因氏焉。”卫是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当时卫国所拥有的土地,是现在沿着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

 跟周室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卫国的寿祚还特别的长,历经周朝春秋,战国的漫长八、九百年,眼看许多曾经赫赫不可一世的诸侯纷纷被灭,而卫国仍然屹立不移,连那位号称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都没有能够动摇他们,一直到秦二世时,才被灭国亡。

 在周代的封建制度之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而我国的常姓,正是当时卫国所封出去的一个采邑,其始祖则为卫康叔的孙子。因此,推算起来,卫康叔既然是周武王的兄弟,则常姓自然也是源自最为神气的周文王姬姓了。他们跟后世姓卫的人士,同时还应该是同一血脉的人,因为卫康叔的后裔,后来在国亡之后也曾以国为氏而姓卫。

 卫国被秦二世所灭,是在大约2200年以前的事,则我国常姓的出现,自也在这个时候。这个姓氏出现之后,很快地出人头地,在稍后的汉朝初年,便已由一位叫做常惠的太原人士,光耀门庭。

 常惠的成名,跟著名的持节牧羊的苏武一样是由于追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而始终持节不屈。他是在汉武帝时走的,获释返国已经到了汉昭帝的朝代,就被拜为光禄大夫,荣耀异常。后来班固作《汉书》,并且特别为他列传,指出:“惠,太原人,甘露中为右将军”,名垂史册。

 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我国常姓主要有太原、平原两望族,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平原为今山东一带,并且繁衍滋长为当地的望族。这种情形,只要看历代常姓名人的出身地方,就不难了解了。

 我国南方的闽、粤一带,在唐朝以前还算是一处荆蛮之地,人烟不多,教化亦未行。到了大约1200年以前唐德宗建中年间,由于出了一位叫做常衮的贤士,才把这种情况逐渐地改变了。在他的苦心教化之下,“荆蛮”之人也慢慢地知书懂礼,全盘接受了中原的文化,闽、粤之地,自此不再被人视为未开化的落后地区,而逐渐地有人愿意向南播迁,造成了中华民族在南方的繁荣滋长。

 另外,在宋代之时,还出现过一支新加入的常氏,那就是《通志氏族略》所指的:“恒氏,避宋讳改为常。”恒氏,根据《世本》的记载,是楚大夫恒惠公之后,这位恒惠公的后裔,不是姓恒,就是姓常,而且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一带,所以有一部分常氏,跟恒氏实际上是一家人,不宜联姻。

 明代是常氏大露锋芒的时期,论起当代的常氏名人,仅仅一位垂名千古的大将常遇春,便足以叫后世的子孙傲视人前了。

 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大将,曾经从安徽一路打到顺天,凭着这份彪炳的汗马功劳,后来常遇春在朝廷的显赫,是不难想象的,他累任中书、右丞相,并被封为鄂国公,开平王,可谓实至名归。

 这位赶走蒙古人,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名将,据传生平沉毅果敢,善抚士卒,不书史,而用兵往往与古代的兵法相合。他并自言能将10万众,横行天下,所以在军中又有“常十万”的尊号。

常氏家谱32个字辈2

 山东梁山常姓字辈:孟冠明培振家生

 山东临淄常姓字辈:“衍绪兆承祖方训书传家”

 山东枣庄常氏字辈:“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山东泰安常氏字辈:“秀乃恒西佩”

 山东滨州常氏字辈:“自修旺海常仁克德庆恭岭守”

 山东苍山常氏字辈:“文友良敬升元学永士德安邦忠厚传家胜远智宝全金建国荣光爱山富茂延年”

 山东东营常氏字辈:“思(来)立芳(叙)曰西田”

 山东泗水常氏字辈:“守在庆振广衍(业)晓(志)”

 山东冠县常氏字辈:“孟安延万保玉志”

 山东临沂常氏字辈:“贯守兴俊秀”

 山东新泰常氏字辈:“乃恒希培炳”

 山东平阴常氏字辈:“孟春吉来玉正本庆元志”

 山东乳山常氏字辈:“永德乃大建”

 江苏连云港常氏字辈:“玉冬继果安邦富”

 江苏涟水常氏字辈:“开金立万学”

 江苏兴化、大丰、无锡常氏字辈:“德山宝(保)桂春”

 江苏南通常氏字辈:“玉延海广”

 江苏常氏一支字辈:“元光在尚兆”

 湖南长沙常家冲常氏字辈、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廷庆显孝友承光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湖南长沙缪家塅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尊道立家振业修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湖南衡阳常氏字辈:“国泰启家运,传绪宏业新。”

 湖南汨罗常氏字辈:“英华应运新”

 湖北监利常氏字辈:“德后超修伦纪启轴”

 湖北荆门常氏字辈:“纪士克昌永成”

 湖北谷城常氏字辈:“宏意邦修基,宗发恒守以忠正…”

 河南郑州常氏字辈:“(原定)尚思九三怀国嘉梦中清继光传世守好学攀天成大化崇鸿建明廷庆治平(新续)椿元景瑞兆振安荣福慷栋滨延桢惠文博靖新棠”

 河南修武常氏字辈:“鸣士树文隆广”

 河南商丘常氏字辈:“子贯福明文”

 河南永城常氏辈份:“万化德兴智勇平等”

 河南开封常氏字辈:“如同照焕”

 安徽寿县常氏字辈:“芳勋(志)传永远,宗(忠)支益盛昌;修齐本诚正,多庆欲家祥”

 安徽凤台常氏字辈:“大明金希开国”

 河北秦皇岛常氏字辈:“兆继开玉佩吉可星”

 常氏一支字辈:“宏开世序广衍先传希光令德思继后贤忠美玉秀善积庆延敬修庭献孝友由全”

 山东烟台牟平常氏一支字辈:“文运建基,永传宗德,贻谋克修,庆笃上国”

 四川南部常氏字辈:“永有万国文明大邦,吉祥千秋贤旅思章”

 四川阆中天宫院常氏字辈:‘云万国玉天廷,安治大兴永学

 山东滕州常氏一支字辈:家玉景永文开显耀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甘肃:明学德生国志山

常氏家谱32个字辈3

 常子怡常露婉常佳蓉

 常倩瑜常鑫蕊常馨允

 常馨予常君怡常琳翊

 常子妤常悠阳常芸萱

 常婧华常瑾妤常依诺

 常婉叶常薇语常佳莉

 常可珊常妮可常宛灵

 常惠煊常果琳常梓瑶

 常汐悦常玥汐常芷沫

 常茹一常蕊华常蕊鸣

 常雅婧常雅雯常露瑶

 常静祎常诗悦常梦鑫

 常贺萱常茹晨常梦瑶

 常兮桐常冰雅常婉婷

 常宸莹常小娜常晓曼

 常欣悦常沁梦常熙颖

 常玥正常琳鑫常芷嫣

 常茹曦常雅楠常馨莹

 常若茜常钰瑶常丽曼

 常佳玲常婉琪常梓璇

 常淑君常滢旭常瑞琳

 常芳冰常茜予常芳馨

 常思怡常珂莹常芷涵

 常芸莹常语嫣常一姝

 常佩妤常佩婷常佳瑶

 常妍洁常妤蕾常娅维

 常心倩常怡晨常曼清

 常柯萱常梦婉常梦欣

 常歆怡常毅馨常汐然

 常江妮常珈妤常盈滢

 常笑妍常美洛常美熙

 常羽馨常舒妤常舒涵

 常艺媛常芷莹常芷霖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公元54年的时候,班固的父亲班彪去世,由于生计困难,班固回到了老家。尽管如此,班固没有气馁,而是在父亲已经撰写好的《史记后传》上,开始利用家中的藏书,扩充《世纪后传》的内容,这也是班固正式撰写《汉书》的开端。除此之外,班固一在积极寻找出仕的机会。在班固专心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在私修国史,于是班固就被朝廷给收监了,班固的弟弟班超急忙赶到洛阳向汉明帝伸冤,向汉明帝说明了班家几代人修史的辛苦和宣扬汉德的功劳。汉明帝非常重视,还看了班固的书稿,下令释放了班固,还让班固走了兰台令史,掌管皇家图书。

后来班固和其他几人一同修著了光武帝的《世祖本纪》因此受到汉明帝的世上,班固的才华得以在汉明帝前展现,因此汉明帝特此下诏,让班固继续完成所著的史书。到了公元79年,班固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汉书》,实现了班家父子两代人的心愿。班固一直以来都做一些小官,所以班固一直都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当大官。班固五十八岁的时候母亲去世,所以他就在家中守孝。班家向来和边关事物有联系,所以班固就希望通过边境立功来获取功名,于是就被任命为将军北征匈奴。后来班固所追随的窦宪密谋造反,班固也受到了牵连被捕入狱,不久之后就死在了狱中。

班固是汉朝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非常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是被称为“前四史”和“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的作者。班固的主要作品当然也就包括使他名留青史的这部著作了。《汉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所创的纪传体的断代史被后世历朝历代所采用,成为官方历史的主要问题。而且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汉书》记叙了西汉盛世的各类人文史记,为后人展现了一个完整的西 文风貌。而其《汉书》的行文严谨,平铺直叙中包含着深刻的寓意,褒贬、凶吉都拿捏的十分准确,是一部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的著作。在其他的领域班固也著有一些其他的一些作品,除了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之外,班固还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辞赋家。班固在辞赋方面的才华都体现在了他所写的散体大赋上,他所写的《两都赋》至今都被奉为散体大赋的经典之作,是他的辞赋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名篇。另外班固所写的无言诗《咏史》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在五言诗上面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另外班固在地理上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流传后世的许多正史中所著的《地理志》就是从《汉书》中的《地理志》开始的,后世许多的全国志还有地方志都是对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进行效仿的,影响可谓之深远。

班固是史学大家,在是学上非常有成就,在传记文学的写作上颇为精通,但是这不代表班固在诗词上没有造诣。班固有流传下来一首诗,当然题材也是和班固自己的专业相关的,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咏史》。这首诗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的文人的五言诗,讲述的主要是一个汉文帝时期,孝女缇萦为赎免父亲刑罚自请卖身为奴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还有刘向的《列女传》对这个故事都有记载。故事说当时有个名医淳于意,在公元前176年的时候,有人上告说他触犯了法律,于是淳于意就被押送到了长安,五个女儿都急哭了,淳于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就破口大骂说,真的是女儿不如儿子,有着急的事情都没人替我去办。缇萦听了之后又急又生气,于是就毅然决然的准备进京。缇萦进京之后和文帝阐述了事情的经过,为自己的父亲开脱罪名,言辞恳切,情深意重。最终缇萦打动了文帝,赦免了父亲。而且缇萦的这个做法不仅仅救了父亲一命,在汉文帝下诏的时候,汉文帝还将“肉刑”给废除了。班固所写的《咏史》记叙的就是缇萦这个西汉奇女子的故事,但其实文人墨客吟诗写文大多都是借景物或者故事来书法自己的感情,班固也不例外。细细品来,大家也能从这一首诗中听到许多班固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

班固有一部传世的名作《汉书》流传后世,除此之外班固写的诗《咏史》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而且班固的《咏史》还是现在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人五言诗,具有非常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在内容上《咏史》所咏叹的是西汉奇女子缇萦救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缇萦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将父亲的冤情呈送给了皇帝,皇帝被缇萦的执着和父女情深所打动,于是赦免了缇萦父亲的死罪,而且还下令废除了非常严酷的“肉刑”。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实历史上能咏叹之人太多了,为什么班固偏偏选了缇萦这个人。其实联系班固的生平我们也就能够得到答案了,班固一生下过两次狱,第一次是因为被人告发自己在私自撰写国史,第二次是被人给陷害,以教子不严,诸子不遵守法度为由被捕入狱。第一次班固入狱有弟弟班超相救,但是第二次班固则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班固最后因为没有人救死在了狱中。所以我们大致能够推测,这首诗大概是班固第二次入狱之后所作,对自己的遭遇表示了遗憾,还对自己的儿子们连累自己入狱却没有施救而表示愤恨和无奈。所以诗歌都是用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不管诗人描写是景色,还是人物,或者是故事,所表达的一定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点也体现在了班固的身上。就这首诗而言,不失为无言创造时期的杰作。

对屈原的的评价历来都非常的多,其中多见于在《楚辞》和《离骚》的评价上,《离骚》在中国辞赋文学历史上的地位这里就不再多做赘述,因为《离骚》的文学地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都对它进行评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班固所写的《离骚序》和王逸所著的《离骚经序》。班固的《离骚序》,以为《离骚》作序为名,实际上是对屈原做了一个整体的评价。班固认为《国风》过分描写女色,而《小雅》更像是发牢骚,会造成动乱。只有《离骚》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又摒弃了两者的缺点,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好作品。班固虽然这样评价《离骚》,但是班固对屈原的评价则没有那么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要说屈原的志向,就好比日月了。但是班固在《离骚序》中却对这个观点做了反驳,他认与日月争光辉这个观点说的有些大了,而且班固认为前人对屈原和《离骚》的简介都有各自的增减,但是既然没有体会到屈原的本意,所以班固我就博览群书来为《离骚》做一些注解。班固认为屈原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在国际危难的时候没有为国尽忠,而是在和一群小人争宠,自己被贬之后又来怪楚怀王和皇帝。总之班固就把屈原这个人贬的一文不值,但是最后却又肯定了屈原在文辞上的成就,认为屈原是辞赋的鼻祖,后世都应该仔细揣摩《离骚》地精华。

左(Zuǒ)姓源出有七:

1、据《姓考》及《吕览》所载,古有左国,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一说左彻为左姓之始。

2、据《姓氏》所载,周穆王时左史戎夫之后,以官为氏。

3、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据《广韵》所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后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4、以职官名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楚国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均为左史官,后以官为氏。他们皆为左氏之祖。

5、春秋时宋国公族有左姓。

6、春秋时卫国公族有左姓。

7、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明、清云南永昌府腾越亭(今腾冲)、蒙化府(治所在今巍山)等土司有左姓,系彝族;清满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后改为左姓;裕固族绰罗斯氏,汉姓为左;北宋时犹太人留居中国境内(主要在今河南省开封)者之后裔中有左姓;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多此姓。

■得姓始祖

左彻。上古时期黄帝时的官吏。据说曾帮助黄帝铸造三鼎于荆山之阳,令人惋惜的是黄帝在鼎成之日与世长辞。左彻悲痛难当,泪如雨下,于是他拿来黄帝的衣冠,几杖进行祭祀,以慰黄帝在天之灵。左彻之举,无疑为性情中人所为,乃获得世人之敬重。据说左彻为古时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立国之人无传,故左姓人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左姓在西周时,有左儒、左鄢父仕周为大夫,春秋时鲁有左人郢、左丘明、左师展,晋有左史,战国时燕有左伯桃。可见在先秦时期,左姓已活动于西周之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及鲁(今山东省西南)、晋(今山西省一带)、燕(今河北省北部)等地。西汉时,左姓仅名左咸者就有四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将四者合一,谬也),其一为任郡守九卿的琅琊(今山东省临沂一带)人左咸,另一左咸后赐爵关内侯,子孙袭爵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剩下两位因只有只言片语,不论。另外,由于淮南王外家姓左,故有左吴、左修事淮南王,此际其外戚见诸史册者还有一位女性——寡妇左阿君。表明左姓在此际已定居于今安徽南部一带。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左姓愈多,左圣、左雄叔侄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人,左原为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人,左伯为东莱(今山东省掖县)人,左慈为庐江(今属安徽省)人,左恢为吴郡曲阿(今江苏省丹阳)人。另有两支左姓家族值得关注,一为清河国(今属河北省)王妃,后贵为汉安帝母后的犍为(今属四川省)人左小娥家族(其同父异母弟左次、左达生在清河国任郎中)。另一为河南平阴(今河南省孟津)人左忄官家族(其兄左称、左胜均封南乡侯,弟左敏,左觉亦在朝中任职),这两支家族风光显赫,使得左姓成为当时的北方著姓之一。此外也表明,此际南方的安徽、四川、江苏等地已有左姓人定居。魏晋时期,左姓在今山东、河南间地繁衍迅速,后昌盛为左姓济阳郡望。南北朝至隋唐,左姓由于避乱、仕宦、谋生等原因,逐渐播迁于江东各地。宋元以后,左姓在江南分布地更广,两湖、两广等地均有左姓人入迁。明初,山西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此后,云贵、台岛均有左姓人入居。清初,两湖之左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江苏、四川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左姓约占全国汉族左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左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六。

■历史名人

左雄: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人,东汉学者、大臣。举孝廉,迁冀州刺史。对豪族“贪猾”者敢于揭发检举。后历议郎、尚书,累迁至尚书令(位同宰相)。他崇经术,修太学,使太学极盛一时。

左悺:河南省平阴人,东汉显宦。初为小黄门史,后因与单超等五人合谋诛灭外戚,以功迁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势后,日益骄横,其兄弟亲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压民产。被人告发后自杀。

左慈:庐江人,东汉末方士。据传有神道,并在曹操面前表演过。葛洪称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师。

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人,西晋文学家。其怀才不遇,仅官至秘书郎。所作诗文借古抒情,多愤世不平之作。十年构思方写成《三都赋》,士人竟相传写,一时竟弄得洛阳纸贵。辑有《左太冲集》。

左鼎:江西省永新人,明朝大臣。进士出身。授御史,巡抚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声誉。以善写奏章著称,有左鼎手之誉。官至广东右参政、左佥都御史。

左权:湖南醴陵人,中共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留苏学习军事。回国后,历任中央红军军校教官,一方面军总部作战参谋,第一军团参谋长等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阵亡,年仅36岁。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后人因其目盲,称之为盲左。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作《国语》。先儒以为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横。时诸侯争霸,鱼肉百姓,愿救水火之中。闻楚庄王贤君,相约共赴。路暴风雪,饥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一空心大树下,伯桃劝弃,角哀不忍。俩死不如一活,终明事理,受粮上路,一步三回,泪流成河。至楚庄王,急回寻之,伯桃冻儡树中,角哀痛不欲生。后逢忌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祷也。

左小娥:东汉犍为人,清河王刘庆姬。有才色,喜辞赋。和帝赐给清河王,生子刘祜,后祜继承帝位为安帝,尊其为孝德后。

左君弼: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曾盘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降元,后又降明。

左光斗:安庆府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直臣。万历进士。任御史时排斥宦官,后又弹劾臣魏忠贤,被魏杀害。

左良玉:山东省临清人,明末大将。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入中原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李自成、张献忠作战多年,因功升平贼将军,后加封宁南伯。顺治二年病死,终年四十六岁。

左懋第:山东省莱阳人,南明官吏。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年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后入北京与清廷议和,遭软禁,拒降被害。

左宗棠:湖南省湘阴人,清朝大臣。1860-1865年镇压太平军功勋卓著。后任陕甘总督镇压了西部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1876年击败俄、英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因功升军机大臣(位同宰相),调两江总督。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宝贵:山东省费县人,回族,清末将领。甲午战争时,以总兵之职率军赴朝鲜平壤拒日。督军浴血奋战,亲手燃放大炮。后中炮阵亡。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山东省东明县南一带。

2、堂号

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此外,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左姓宗祠通用对联

〖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作春秋传;

成蹇谔名。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作《春秋左氏传》(《左传》),相传又作《国语》。《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过分谦恭,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古代儒家认为左丘明的好、恶与圣人相同。下联典指东汉涅阳人左雄,字伯豪,安帝时举孝廉,官冀州刺史,举报贪官豪强,无所顾忌。顺帝初年官议郎,针对当时的朝纲废弛与大臣懈怠,他数次上书,深切

关于家谱,你知道多少?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家谱文化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