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左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姓氏起源》左,第1张

一、 姓氏起源 1、 据《吕览》载,黄帝时有小臣左彻,为左姓之始。 2、 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齐国君主的儿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3、 以职官为姓,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如楚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他们皆为左氏之祖。 4、 左氏得姓很早,是以官名而得姓的,至今己有4000多年的历史。 5、 本族姓氏,上古由姬姓传颛顼,子孙传熊氏,所生弟六子,入楚鬻熊,在楚国,威王封左相为史,以官为氏 。

二、 郡望堂号 战国时,左姓人多居于河南、山东一带。两汉时,江苏、安徽也出现了左姓大族。隋唐时,四川左姓发展很快,宋代以后,两广等地出现了左姓望族。 郡望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山东东明一带。 堂号"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三、 历史名人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后人因其目盲,称之为盲左。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作《国语》。先儒以为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横。时诸侯争霸,鱼肉百姓,愿救水火之中。闻楚庄王贤君,相约共赴。路暴风雪,饥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一空心大树下,伯桃劝弃,角哀不忍。俩死不如一活,终明事理,受粮上路,一步三回,泪流成河。至楚庄王,急回寻之,伯桃冻儡树中,角哀痛不欲生。后逢忌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祷也。 左思:字太冲,西晋临淄(今淄博市)人,官秘书郎,貌陋口讷而博学能文。司空张华辟为祭酒,贾谧举为秘书。谧诛,归乡里专事著述,曾作《三都赋》,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诗至今仅存14篇,以《咏史》八首最为著名。南朝梁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雄(~138年)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时州部多不法豪族,雄揭发贪猾,无所顾忌。永建初年(126)征拜议郎,当时朝多阙政,左雄切谏屡中,为顺帝所倚重,再迁为尚书令,掌纳言,对朝政多所匡正,尤其对选举制度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阳嘉(132~135)中,又迁司隶校尉,不久坐法免职。后复为尚书,永和三年(138)卒。 左小娥:东汉犍为人,清河王刘庆姬。有才色,喜辞赋。和帝赐给清河王,生子刘祜,后祜继承帝位为安帝,尊其为孝德后。 左悺:河南平阴人,东汉显宦。初为小黄门史,后因与单超等五人合谋诛灭外戚,以功迁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势后,日益骄横,其兄弟亲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压民产。被人告发后自杀。 左慈:庐江人,东汉末方士。据传有神道,并在曹操面前表演过。葛洪称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师 左君弼: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曾盘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降元,后又降明。 左鼎: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进士出身。授御史,巡抚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声誉。以善写奏章著称,有左鼎手之誉。官至广东右参政、左佥都御史。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镇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贪官恶吏畏惧敛迹。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光斗领直隶屯田事,见京城东南“荒原一望,率数千里,高处为茂草,洼者为沮洳”。他经过周密考察,向朝庭廷呈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之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并提出“三因”(一因天时、二因地利、三因人情)、“十四议”(一议浚川、二议疏渠、三议引流、四议设坝、五议建闸、六议设陂、七议相比、八议筑池、九议招徕、十议力田之科、十一议募富开爵、十二议择人、十三议择将、十四议兵屯)。奏章获得皇帝赞赏,下旨推行。朝廷委派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开恳农田。光斗还亲巡阡陌,督促官吏从事农垦,广招南方农民到北方传授种植桑麻等技术;他又向朝廷启奏:今后朝廷考核官吏政绩,应当侧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如果荒废农田,即使其他方面可观,也只能列为下等。由于光斗 的倡导和躬亲力行,使幅员辽阔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变成米粮仓。光斗知人善用,曾竭力举荐史可法。并为重振朝纲,同魏忠贤等作生死斗争。光斗曾疏列魏忠贤32条当斩的罪状,不料魏忠贤先发制人,诬光斗受贿银2万两,并假传圣旨,将其逮捕,直接关进监狱。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光斗于狱中被摧残致死,时年51岁。思宗即位,追赠为右副都御史,赐国礼祭葬,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奉祀乡贤祠。后人在县城建“左忠毅公祠”,以褒扬其一生正气和业绩。光斗一生好学,少时爱读书节义传记,后来精研程朱理学,著有《易学》、《左光斗奏疏》。 左懋第:(1601一1645),字仲及,号萝石,山东莱阳人,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人称“明末文天祥”。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左懋第乡试中山东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历任陕西韩城县令、户部兵科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侍正卿、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诸府,督师经理河北军务。封光禄大夫,赠礼部尚书。韩城有苏武墓,任韩城县令的左懋第从苏武身上学到了作人气节,保持了难得的一种骨鲠之臣的正气。知韩七年,以出色的政绩擢升为户科给事中,尖锐指斥民穷、兵弱、臣工推委、国计虚耗四弊,上书奏请纳监、广开财源,行平仓法、监法及减轻赋税,输粟边塞、以充军粮。北京明王朝被推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为求得偏安,准备向入关的清廷割地求和,派左懋第担任使臣。富有民族气节的左懋第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不甘屈膝苟生,请求另择合适人选。遭朝廷拒绝后,左懋第迫于君命,只得屈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临行前力主加强战备,他愤慨上书以为辞行道:“望陛下时时以先帝之仇、北都之耻为念,更望严谕诸臣,勿以北行为和议必成,勿以和成为足恃。夫能渡河而战,始能画江而安”。1644年7月,左懋第到达北京,受到清廷的冷遇,谈判中据理力争,与清廷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始终保持了凛然民族气节。后离京南回,清廷中途变卦将左追回,关押在太医院,派200名士兵严加看守。左懋第题字门上:“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泰然面对种种威胁利诱。见劝降不成,清廷将左严刑拷打后关入水牢。顺治2年(1645年)6月,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审讯左懋第,曰:“今日降,今日富贵矣。”左仍严厉斥责,坚贞不屈,遂被押往菜市口,左面南朝拜,从容就义,时闰月六月二十日。 后清廷谥号忠贞。清山东巡抚下令在莱阳建左公祠以纪念。著有《左忠贞公集》、《萝石山房文钞》、《梅花屋诗稿》等。 左良玉:字昆山,明末临清人,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以骁勇善左右射,为侯恂所识拔。后拥兵多至80万,驻武昌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作战多年,为明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部队之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福王立于南京,又进封宁南候。后起兵讨马士英,清顺治二年(1645年),军至九江,病死,终年46岁。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寸,湖南湘阴人,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代表人物。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军队镇压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五年在福州创立福建船政局,成为当时最大的造船厂。同年调任陕甘总督,先后镇压了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光绪元年(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大军入疆,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并准备收复伊犁地区,遏止了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光绪三年在兰州筹设织呢局。光绪七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力主出兵抗法。光绪十一年(1885年)病逝,终年73岁。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清末将领。甲午战争时,以总兵之职率军赴朝鲜平壤拒日。督军浴血奋战,亲手燃放大炮。后中炮阵亡。 左权:(1905-1942), 1905年3月13日生于湖南醴陵 黄茅岭,读中学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4年 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 2月加入中国***。12 月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 国后到中央苏区,在闽西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校长、新 十二军军长。1931年 5月调任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参谋处处长。 1932 年 1月任第五军团第十五军政委、军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 6月, 受诬陷,被降职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官,并受留 党察看八个月的错误处分。 1933年 12月任第一军团参谋长,参与指 挥第一军团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的多次战斗。到陕北后 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1936年 5月任第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 西征,11月与聂荣臻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 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善于 把握全局,考虑问题周密。 1938年 4月,参与指挥晋东南反“九路 围攻”。12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主持召开参谋长会议, 制订司令部工作条例,健全司令部的机构和工作制度。1940中 2月, 兼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 3月指挥所部参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 队的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 8月至 10月,与彭德怀指挥 百团大战,并为这一战役命名。 1941年 11月,指挥总部特务团进行 黄崖洞保卫战,歼灭日军八百余人。 12月就留党察看问题向中共中 央写信申诉。1942年 5月,日军对太行区进行“铁壁合围”,25日,他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时,不幸牺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他,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在邯郸除建有左权陵墓外还建有左权纪念馆。他学识渊博,善于总结作战经验,在军事理论方面论著颇丰,多有建树,发表《论坚持华北抗战》等文四十余篇。他还和刘伯承合译《苏联工农红军新的步兵战斗条令》。 四、族谱 济阳郡左氏合编族谱民国10年(1921年)。现存《昌阳左氏族谱》共6卷(含今山东莱阳、莱西,辽宁铁岭等地左氏)。昌阳(今山东莱阳、莱西、辽宁铁岭等地)左氏,先祖从河北枣强迁山东济阳,从济阳迁章丘,从章丘迁莱阳,已历二十余世。 山西五台左氏家谱一卷 (清)左逢原撰 清道光二十九(1849)年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江苏常州左氏宗谱六卷 (清)左元成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裕德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江苏淮安左圩左氏宗谱五卷 (现代)左元香纂修 手写雕刻版本,流传19世 安徽合肥淝水左氏宗谱六卷 (清)左江等修 清嘉庆七年(1802)敦善堂刊本 六册 美国 安徽泾县泾川左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左骏章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注:一名《古猷左氏重修宗谱》。 安徽桐城左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左家修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湖北新洲左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左祥顺 左祥官等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孔埠乡王瓦村 湖北新洲左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左承祭 左祥云等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柳溪村 注:左国寅、左长明等创修於清乾隆四十六年。 湖北新洲在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左文林续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旧街乡楼寨村 湖南左氏九修宗谱□□卷 (清)左文鐄 左茂苞纂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花石董南山刻本 湖南图(存卷末) 注: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湖南湖潭长丰左氏十一修族谱三十卷 (清)左逢原 左云裳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诒善堂排印本 三十 册 广东中山图 湖南衡阳三甲左氏六修族谱□□卷首五卷 (民国)左雏麟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翼经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 四川长寿左氏续修谱五卷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四川长寿县葛兰乡葛兰村(存卷1一4) 四川仁寿左氏宗谱一卷 (民国)左立太等续修 民国间成都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万县左氏族谱三卷 (民国)左自任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排印本 四川重庆市图(存卷1、2) 云南巍山蒙化左氏宗谱 刻本 一册 云南大理州图 注:此为彝族族谱。 飞 山东青州左氏宗谱一卷 (现代)先祖(左滨)于大明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迁山东青州,已历二十余世。

字辈排行山东淄博申氏字辈:“鸣振金(银)志玉凤宝成(桂)现永传来忠厚传才建德”。山东梁山(东平)申氏字辈:“广忠厚生……” 山东德州申氏字辈:“如亭登洪永清德”。山东聊城申氏字辈:“保洪生之正大光明”。河南商丘申氏字辈:“广明云学国…… 河南安阳申氏字辈:“亨通朝国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庆时开登大选万世永丰庭租德扬辉远忠继才长”。河南信阳申氏字辈:“仁义礼志信”。河南郑州申氏字辈:“文子大进金殿书如玉开元显祖宗传”。河南新乡申氏字辈:“九方玉言” 重庆申氏一支字辈:“申士坐亭用中成辅国君文兴家有道自在学孔明”。湖南申氏一支字辈:“道济群生泰忠厚”。浙江温州申氏字辈:“进茂日子王宗贤良”。江苏宿迁一支申氏字辈:“加佩斯文向延遵纪” 江苏沛县申氏字辈:“…应乃照景玉…” 申氏一支字辈:“士必光先祖学思建性天忠孝家传永盛世作良缘”。山东日照申氏字辈:“典永作家法继光远”。山东日照申氏(长支)字辈(永,十九世;作,二十世;依次类推。):“永作家法传之可致广远” 辽宁申氏一支字辈:贵克守道旭龙编辑本段申姓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姓启申国;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文武是宪;黄老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为贤卿士,在谢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赠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申不害,郑国京地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加强君主专制。著有《申子》六篇。安邦伟业;戡乱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逃避而不领受。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坚曾任他为拂盖郎。状元宰相;耆硕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长洲人申时行,字汝默,嘉靖年间状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学士领翰林院事张居正赏识,被荐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后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申秦芝,相传其母吞芝而孕,与玄宗同日生。隐居邵阳山修炼,玄宗梦中见他,命人画出图像去找。后来白日升仙。五言通用联霜添柏树冷;气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武进尉申堂栒诗句联。申堂栒,丹徒人。七言通用联茅束悲歌于申后;蒲轮见迎于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周幽王废申后,后作告哀诗,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联典指汉武帝尝以蒲轮迎申培公入都。八言及以上通用联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顺治中恩贡生申涵光自题联。申涵光,字孚孟,号凫盟,永年人。少以诗名河朔间,与殷岳、张盖称“畿南三才子”。绝意仕进,有《聪山集》等。忠孝克全,名标青史;贞节不朽,诗载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申鸣,以孝闻名,惠王时官左司马。大夫白公胜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申鸣说:“还不能为早臣吗?”于是,随叶公打败白公胜,父亲也被害。楚王赏他时,他说:“食禄避难,我不算忠臣;为国丧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两全!”自刎而死。下联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许嫁后,因夫家轻礼违制,坚决不出嫁,守节持义,后被告而入狱,也不屈服。后作《行露》诗以表达心志,收入《诗经·召南》。有句:“虽速我讼(致我入狱),亦不女从(也绝不顺从你)!” 通学得传,洵圣门贤哲;文武是宪,实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申枨。孔子尝言:“吾未见刚者,或以申枨对”。下联典指周代贤卿士申伯。为宣王的母舅。室书四知,黎庶扳辕共挽;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仪,历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书、右仆射、襄州刺史等。为政谨慎廉洁,曾画东汉名臣杨震像,并书其“四知”(参见杨氏联),一并悬挂于寝室,用来自戒。从襄州离任时,吏民扳辕相送数十里。下联典指西汉鲁郡人申 培公,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跟从齐人浮丘伯学《诗》,文帝时立为博士,传授“鲁诗”,后归家,从各地来跟他学习的弟子千余人。武帝时,他已八十多岁,武帝派人安车蒲轮(在车轮上裹蒲,以减少震动),束帛加璧(带上帛和璧),请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http://baikebaiducom/view/308710htm

马姓家谱介绍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修谱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我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历史上的马姓,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最早的马氏家谱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作为汉代的名门望族,马姓在东汉时已有家乘谱牒。唐宋之际,谱牒之学大兴,加之马姓名人辈出,马氏修谱也蔚为大观。明清之际,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马氏修谱更至高潮,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马姓也开始兴修家谱。例如道光年间辽宁满族马佳氏(后改为马姓)修有《马佳氏族谱》,同治年间云南玉溪回回马氏修有《玉溪龙门马氏宗谱》。解放后,大陆马氏曾一度停止修谱,而港台地区仍然流行。最近几年,大陆马氏又开始续修、整理家谱。

历来马氏都非常重视修谱,并且将家谱视为维系整个马姓家族的圣物,这在马氏家谱的序文中一般都有体现。例如,每次修谱都先注明受领人的姓名,开列谱牒部数。同时,又非常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孙不得胡乱涂改,不能让虫鼠咬蚀,更不能出典等,否则严惩不贷。

修谱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记,走臭大的耻辱与惩罚。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马姓 详见 马国栋

马姓家谱介绍

家谱体例分类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

步隐沦躅,授业著书。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代银青光禄大夫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嗜学,善《诗》、《春秋》。武德中辅州助教。不治事,去职,筑砦钓渭,后被重用。下联典出宋代承事郎马端临,字贵与,栾平人。咸淳中漕试第一,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元初起为柯山书院山长,终台州学教授。所著《文献通考》,贯穿古今。

高堂设教,绛帐授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马融,授徒时,施绛纱帐授生徒。下联典指东汉•;;马武、马援。马武佐光武帝中兴, 其图形绘于云台阁;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

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乌面将军马信庙联。马信,原是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幸阵亡。后人为他立庙祭祀。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

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马融字季长,东汉茂陵人,历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议郎。博学高才,为当时通儒,常有生徒讲学,身后列女乐。著有《三传异同说》,注经籍多种。马良,字季常,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学,名字中都有个“常”字,马良眉中长有白毛,当地民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曾随刘备任从事、侍中。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年时即有大志,先跟王莽,后归光武帝。隗嚣据陇西叛乱,马援用米垒成山谷,为光武帝指画形势,得以破隗嚣。后因功拜伏波将军。率军南征,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人。灵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乱,马腾应召从军,因征战有功,拜前将军,封槐里侯。

铜柱堂、宝善堂、驷德堂,诸支挺秀;

扶风郡、临安郡、华阴郡,各郡争芳。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马姓的名郡和名堂。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

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

——马季常撰马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以激励后人。

马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

长春留引经季长。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名字。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

神妙直到秋毫颠。

——马曰璐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马曰璐、字佩兮、江苏省江都人。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马寅初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自题联。马寅初,浙江嵊县人。著有《新人口论》等。

夫人卖饼得夫婿;

皇后含饴弄子孙。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曾听善相术的袁天纲说:“京城里 有个卖饼的女人,以后当有大富贵。”后来果然应验。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元曲大家名致远;

科班一帜艺连良。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下联嵌入当代京剧艺术家马连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受业于叶春善、蔡荣桂、等。10岁登台,演出《定军山》等剧。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习,并 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经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

一、姓氏源流

奚(Xī)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奚姓出自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奚姓的始祖是禺阳。禺阳为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任地(今山东省济宁),故为任姓。禺阳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河北省承德一带),史称奚仲,官任夏朝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民)。奚仲原居于薛(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后迁于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的后代就用“奚”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奚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得姓始祖:奚仲。奚姓起源于夏朝。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黄帝的后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车正(掌管车辆的官职),奚仲本身据说也是车辆的发明者,车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因此,这个官职,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于“奚”,因此,奚仲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为姓,称为奚氏。故奚氏后人奉奚仲为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早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早有载入史册的“奚仲造车”的典故。我国姓奚的人不太多,但一份十分光荣的家世,奚姓的始祖是为人类造福谋利的伟大发明家奚仲。奚仲是4000多年以前夏朝时人,担任“车正”的官,《说文》上说:“车舆之论之总名也,夏后时奚仲所造也。”根据以上的记载,我国奚姓的始祖奚仲,本来是黄帝的任姓后裔,传到夏代的时候,由于奚仲造四对国家有贡献,其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奚姓并不都是黄帝后人,在历史上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区有少数民族达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随同北魏孝文帝南迁到中原后改汉姓,慢慢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奚姓后来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

三、历史名人

奚 仲:夏禹之臣。初黄帝作车,少吴加牛,奚仲加马,乃命奚仲为车正。造不同式样的车,安装不同的标志,以别尊卑等级。

奚 箪:北魏时代郡人,世典马牧,有宠于昭成皇帝。时国有良马曰“騧骝”,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后知南部大人刘库仁所盗,养于窟室。奚箪闻而驰往取马,库仁以国甥恃宠,惭而逆击奚箪,奚箪捽其发落,伤其一乳。及符坚使库仁与卫辰分领国部,箪惧,遂奔卫辰。及道武灭卫辰,奚箪晚乃得归,故名位后于旧臣。

奚 斤:北魏时万骑大将军,代人,奚箪之子,机辩有识度。登国初,与长孙肥等俱统禁兵。后以为侍郎,亲近左右。从征慕容宝于参合。皇始初,拜越骑校尉,典宿卫禁旅。车驾还京师,博陵、勃海、章武诸郡群盗并起,斤与略阳公元遵等讨平之。从征,破高车诸部。又破库狄、宥连部,徙其别部诸落于塞南。又进击侯莫陈部,至大峨谷,置戍而还。迁都水使者,出为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奚 鼐:唐朝易水人。著名制墨专家。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赐他姓李。他的孙子李庭硅制的墨更好,世称“李庭圭墨”畅销各地。

奚 陟: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少笃志,通群书。唐朝代宗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朱泚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奚 超:徽墨的创始人,徽墨始创于唐末。易水(今河北省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奚荣蒧:姓奚,名荣蒧,字子皙,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之一。《史记正义》谓为卫国人。唐开元封“下邳伯”,宋封“济阳侯”。

此外,还有西汉鲁侯奚涓、成汤侯奚意,宋代奚士逊,明代监农御史奚铭,清代诗画家奚涛、画家奚阙……等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源》记载:“夏车正奚仲迁于邱,其后遂称奚氏”。望出谯国。

谯 郡:东汉末建安析沛国之一部置郡,治谯县,现今在安徽省亳州市。隋唐为亳州谯郡。

北海郡:汉置北海郡,治营陵(今山东省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治今山东省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2、堂号

奚姓的主要堂号有:“礼耕堂”等。

============================================================

奚姓宗祠通用对联

〖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

望出谯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奚姓的源流和郡望。

夏朝车正;

清代铁生。

——李文郑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禹时的大臣奚仲,传说黄帝曾造车,少昊为车子配上牛拉,奚仲则为车子配上马,因此被任命为车正。下联典指清代篆刻家、画家奚冈,字纯章,号铁生,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浙江省钱墉人。性格孤僻耿直,年轻时就以画而出名。乾隆皇帝南巡时,他正在应童子试,杭州知府派人把他抓起来,让他为行宫画壁画,他说:“哪有请作画而被抓来的!头可断,画坚决不作!”抓他的人说:“你不是童生,简直是铁生。”于是便以铁生为号,从此终生不应科举考试。篆刻学丁敬,又有发展,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擅画山水,也能作花卉竹兰;兼工行书及隶书。著有《冬花庵烬馀稿》。

车正世泽;

弘农家声。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奚仲,黄帝时任为“车正”,以造车著名。下联典指北魏·奚斤,封弘农王。

古传车正;

各列孔门。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帝时奚仲为车正。下联典指奚蒧,孔子弟子,有文采。

世称忠孝;

邑号廉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奚斤,以忠孝著称于世。下联典指宋·奚祀,佐郡邑,有廉能声。

-----------------------------------------------------------------

〖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文房居三宝;

西冷占一家。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五代时制墨名家奚廷珪,奚鼐孙。他制的墨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下联典出清代画家、篆刻家奚冈,字纯章,钱塘人。篆刻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

七榆屏山樵;

万骑大将军。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诗画家奚疑,字虚白,亦字乐天,归安人,号方平山樵,又号榆楼。其家在郡城之南,临溪有楼,近对岘山,植榆七株,蔽其外,曰榆楼。下联典出后魏万骑大将军奚斤,累从征伐有功。后太武为皇太子,听政,以斤为佐辅,聪辨强识。卒谥昭。

-----------------------------------------------------------------

〖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武兼备惟户部;

诗书俱妙有铁生。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南京户部主事奚世亮,字明仲,黄冈人。嘉靖进士,历延平府同知。时倭寇,亲冒矢石拒之,南城已陷,犹西向迎战,身被数剑死。下联典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号铁生,工诗及书,精篆刻,善山水,以潇洒自得为宗。得南田翁遗意。兰竹亦极超脱。

四璧书声小邹鲁;

一庭秋色古黄虞。

——奚冈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自题联。

-----------------------------------------------------------------

〖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定鼎加封,元功居于七位;

临变不避,忠气塞乎两间。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明代延平府同知奚世亮的事典。下联典出汉代名将奚涓的事典。涓从高祖丐沛,入汉,以将军定诸侯,封鲁侯。

学本孔门,七十子贤人,同传圣道;

功高汉室,亿万年香火,永奠山河。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奚村奚氏宗祠联。

附录:奚姓典故、趣事

〖奚陟摆茶会〗

茶道兴起于唐代。与陆羽同时代的太学生封演在他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说:“因鸿渐之论(即陆羽)《茶经》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最早提到“茶道”一词的记载。按封演的说法,最先总结和阐述“茶道”的是陆羽。

但是,当时“茶道”在生活中是如何具体展现的,却很难找到详尽的文献记载。只有北宋之初宋太宗敕撰的《太平广记》记载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尚可见唐代“茶道”之一二。

奚陟为唐代宗大历末年进士,唐德宗时累进中书舍人,也为陆羽同时代人。《太平广记》所说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即发生于陆羽宣扬茶道之时。这则故事说:

奚陟成为吏部侍郎的时候,饮茶已为世人所推崇。奚陟这人本性奢侈,他备置了一整套在当时即使是公卿之家也不见得会有的稀奇而精致的茶具,如风炉、越瓯瓷盏、碗托和角匕等。

有一天天气正热,他邀请了官署里的一批同僚来家中大厅里举办茶会。当时来的客人有二十多人,奚陟坐在东侧首位,奉茶劝进的人却从西侧的客人处开始敬茶。二十多个人喝茶却只有两个茶碗,茶量又很少,客人喝茶时还不时嬉笑、闲谈,所以茶碗的传递越发慢了。

由于天热口渴,奚陟望着迟迟不过来的茶碗,渐渐烦躁起来。正在这时,一位不知趣的下属抱着一大堆帐本和笔砚进来,摆在奚陟前面的案桌上,要他签押。奚陟打量这人,只见他满脸油汗,长得又胖又黑。正处极度焦躁的奚陟厌恶之意油然而生,猛地一把将他推开,怒道:“拿到那边去!”这位不幸的下属冷不防被猛推一把,人与案桌一起翻倒在地,砚墨四溅,他的脸上以及那些帐本都被染得乌黑一片。众人大笑。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这个茶会非同一般,而是很有些讲究的,比如要有一套很精致的茶具,二十多个人分坐在东西两侧,由专门的奉茶人按一定秩序为客人敬茶,客人只用两只碗悠闲地喝着,而且茶量不多。两只碗喝茶到底是像浓茶那样传递着喝呢?还是用两只碗替换着点一碗,喝一碗呢?这虽然不太清楚,但熟知现代日本茶道的人一定会看出,这茶会的礼仪和日本茶道中的一些“做法”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对茶具的重视、主客座位的位置、专门的奉茶人和敬茶的秩序等等。日本茶道从这一记载中似能看出其渊源。

当然,奚陟所摆设的这次茶会,离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还相距甚远,仅具茶道之形式,而无茶道之境界,更无茶道之精神,以这场茶会的主人溪陟的最后行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

〖制墨高手奚廷圭〗

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是我国传统书画中的重要用品。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风格。没有“墨”,书画艺术无从谈起,“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书画的效果。“墨”除了使用的功能外,它的造型汇集了绘画、书法、雕刻和传统工艺的技巧,也是一种特有的工艺品。自古以来也得历代收藏家的珍藏。

墨在我国是何时发明的,尚无定论。《述古书法纂》记载“刑夷始制墨”。相传刑夷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时的人,一次在河边洗手,偶拿起一块烧过的木炭,把手弄黑了,他从木炭染黑了手中得到启发,便把木炭碾成细粉末,用稀粥之类粘物调拌晾干,制作了墨块,因此它成为第一块人工墨。在我国见到最早的古墨实物,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古墨。

自古以来,我国历史都很重视墨的制作,先后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就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的最杰出的制墨高手。

奚超、奚廷珪父子,五代时南唐易水(今属河北省易县)人,是以制墨为业的工匠。当时社会动乱,奚家父子全家移居歙州(今安徽省歙县)继续以制墨为业。他们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制墨经验,总结了制墨中的实践经验。加上歙州当地有着茂密的松林,是制作墨的极好原料。奚氏父子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认识到,墨的黑度与制墨用的松烟炭黑的纯度及颗粒大小有极大的关系。墨色黑亮,炭要黑纯,粒子要细,灰分要少,则分散度高。他们一面精选用料,改进配方,一面改革制作工艺过程。经过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生产,精心加工制作,终于制造出了“坚如玉,文如犀”和“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优质佳墨。这种墨相传浸泡在水中三年也不坏,得到了文人墨客们很高的评价,因而,使“廷珪墨”驰名中外。

南唐李煜酷爱佳墨。对于奚超、奚廷珪父子在制墨上做出的杰出贡献非常赏识,封奚超为墨官,全家被赐“国姓”李氏,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因此,“廷珪墨”也被称为李墨,一度名扬天下。“黄金易得,李墨难求”。李墨如此质精名贵,历代帝王、文人等都非常珍惜,均将此墨视为至宝。奚廷圭的弟弟和他的儿子,都继承了制墨的技艺,也都先后成了制墨的名家。奚廷珪制墨的高超技艺得到了后人的高度珍视,使歙州制墨形成独特的传统,世世代代把奚廷珪的制墨技术继承和发展留传下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申氏出自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孙后裔传到上古周朝时,出现了一个叫做申吕的,被周王封于申(在今河北南阳市北),随后不久就建立了申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以申氏为姓。

堂号

鲁诗堂:汉时申公,博士。文帝时作《诗传》,号鲁诗,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时,白公胜叛,把左司马申鸣的父亲抓去威胁申鸣。申鸣说:我原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顾父亲安危,一战而杀了白公胜。楚王奖励申鸣,申鸣说:我吃了国家俸禄,遇国家有难,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现在国难平了,但我的父亲因为我被敌人杀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说罢,拔剑自刎。世人称申鸣忠孝两全。

历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所以号为申包胥。春秋时做楚国大夫。与武员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的时候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武子胥以吴军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饮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被感动了,派了五百辆战车去营救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国,要奖赏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战国时韩国京人。他在韩国朝廷中作了长达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领导才能把韩国的政治、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韩国虽然处于一个战乱连年的年代但国家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而边的国富民安。他的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明朝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深得张居正的赏识。先入朝廷做官,后因性格倔强而被罢免。死于文定。著有《赐闲堂集》等。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一、姓氏源流

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所载,商末时,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境),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

3、炎帝后人吕封于申地,这个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带,今黄浦江就叫申江(战国时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这是后来的事了),称为申吕。申吕建立申国,为伯爵,称申伯吕。后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申姓:

① 明时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满洲八旗姓申佳氏后改单姓申;彝族阿牛氏,汉姓为申。

③ 今满、蒙古、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西)君长子,炎帝之后。父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举兵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严辞拒之,后经牧野之战,商纣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避逃到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建立申国。春秋初,申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申姓。他们尊伯夷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发祥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春秋初期,申国很快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很快纷纷以国为氏而姓申了。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代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春秋战国期间,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国,表明当时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西汉时,申姓名人依旧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栎阳(今江苏省溧阳)人申砀,苍梧(今属广西)人申朔,表明此际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国南端——广西。此期至东汉,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姓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姓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姓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姓的发展。隋唐之际,申姓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国到两宋,申姓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姓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清初,闽、粤一带的申姓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姓迁入东北。如今,申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姓约占全国汉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三、历史名人

申 伯: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周卿王,佐宣王中兴有功,赐谢邑,筑城定居,以卫南土。时贤相仲山甫,称之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申 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申 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申 相:山西长治人,明代名医。以医为业,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申 蕙:江苏长洲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之《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

申不害: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

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时当时。父申佳胤是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申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其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又升为无为州知州。在任期间,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琅琊郡: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丹阳郡: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2、堂号

申姓的主要堂号有:“琅琊堂”、“法家堂”、“赐闲堂”、“忠裕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得姓历史悠久。其得姓大约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时期。

2、申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个老资格的名门著姓。春秋战国时期即名人荟萃,为他姓难以比拟。

3、历史上,申姓人济济多才。如列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两代共有三十七名进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隶(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为最多。共五名。

============================================================

申姓宗祠通用对联

〖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申国;

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武是宪;

黄老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为贤卿士,在谢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赠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申不害,郑国京地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加强君主专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伟业;

戡乱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逃避而不领受。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坚曾任他为拂盖郎。

状元宰相;

耆硕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长洲人申时行,字汝默,嘉靖年间状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学士领翰林院事张居正赏识,被荐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后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申秦芝,相传其母吞芝而孕,与玄宗同日生。隐居邵阳山修炼,玄宗梦中见他,命人画出图像去找。后来白日升仙。

-----------------------------------------------------------------

〖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霜添柏树冷;

气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武进尉申堂栒诗句联。申堂栒,丹徒人。

-----------------------------------------------------------------

〖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茅束悲歌于申后;

蒲轮见迎于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幽王废申后,后作告哀诗,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联典指汉武帝尝以蒲轮迎申培公入都。

-----------------------------------------------------------------

〖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真理学从五伦做起;

大文章自六

姓氏起源》左

一、 姓氏起源 1、 据《吕览》载,黄帝时有小臣左彻,为左姓之始。 2、 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齐国君主的儿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