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姓起源和来历:炎帝后裔担任农正官以祖先官为姓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6收藏

农姓起源和来历:炎帝后裔担任农正官以祖先官为姓,第1张

农姓是比较常见的中华姓氏,总人口可达42万,但还排不进百家姓的前两百名,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神农氏,他的儿子炎居,承袭了神农为号,子孙以祖先号为姓,二是源自官职名,比如上古时期负责农耕管理的“农正”,后裔以官为姓。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比如苏农氏。

农姓起源和来历 1 源自神农氏

农姓最早源自炎帝,传说炎帝神农氏的子孙承袭了神农封号七代,他有一个儿子叫做柱农,也叫做炎居,从这一代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农姓氏族。并且神农氏后人在西周初期也有担任农正官的人,所以他们的子孙也有部分以祖先官为姓,最终形成了农姓一脉。

2 源自官职名

农姓大部分都是源自官职名,按照《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可知,尧帝时期就设立了一个掌管农政的官职叫做“大农”,等到西周时期就设置了“农正”,主要负责记载农事的气候、收成、存储以及管理等,最终这些官吏的子孙当然也就以祖先官职为姓,形成农姓一脉,并且因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所以也有部分族人改为扈姓或者春姓的,这也是扈姓起源和来历的一种。

3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农姓中也有不少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其中包含了蒙古族、羌族、壮族、满族等,最典型的就是羌族,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一个苏农氏的羌族部落,当时这一脉的羌族人也就以部落名为姓,最终简化为单姓农。还有蒙古族的“贞部落”居住地的含义叫做“农家七间房”,因此定居在此的贞部落军民都汉化为农姓。

农姓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农姓属于少见姓氏,但是相较于稀有姓氏来说更加常见,在宋代的百家姓中只能排到第320名,目前全国的农姓族人也只有406万人,仅占到全国总人口的0025%,还有部分农姓族人则位于海外。农姓主要集中于山西省代县、河曲、广西省等地。

扈学庠:(公元1894~?年待考),字维周;山东青州人。著名近现代大汉奸、卖国贼。扈学庠1923年日本东京高师毕业。1931年任青州第十中学校长、国民党单县货税局长。1933年在东北投降日寇,任伪满绥化司捐局司税官。1943年出任日寇山东合作社常务理事,1945年2月任日伪山东省政府建设厅长。其后不知所终。

扈先梅:(公元1896~1938年),字仲卿;河南安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抗日英烈。扈先梅早年考入东北讲武堂步科学习。毕业后即在东北军供职。因作战勇敢,长于指挥,军职不断升迁,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扈先梅率部退入关内。1937年6月,扈先梅升任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第三四一旅少将旅长,率部驻扎江苏沐阳。“七七事变”爆发后,请缨效命,后奉命转战苏、皖等地,屡立战功。1938年4月,扈先梅奉令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日寇在台儿庄战役中遭我沉重打击后,不甘心失败,继续调兵遣将,再犯台儿庄。遂率部坚守台儿庄,阻止日寇向徐州逼进。日寇以飞机、大炮、坦克对台儿庄进行狂轰滥炸,房屋俱毁,一片废墟。在无险可据的情况下,扈先梅率部顽强抗击日寇进攻,并予敌人以沉重打击。在危急时刻,扈先梅亲自到第一线指挥部署,不幸被炮弹击中,因伤势过重,旋即牺牲。

扈秀英:(生卒年待考),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云母厂工人,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扈兴汉:(公元1923~1996年),山东临淄敬仲镇白兔丘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扈兴汉1939年2月加入中国***。扈兴汉学生时期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尤其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在胶济铁路附近村庄制造集体杀人惨案,怀有刻骨铭心的民族仇恨。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他积极投身到抗日队伍中去。抗日战争时期,扈兴汉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宣传员,第三支队政治部、区政治部干事,山东省胶东军区抗大学员,山东省渤海军区直属三营八连指导员等职。期间,参加了四次“讨张”战役,邹平战役、商河战役、山海关战役等。在残酷的对敌武装斗争中,坚决完成了所担任的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东北军区第七师第五十八团第二营副教导员,东北军区第六纵队第十七师第四十七团组织股副股长、第十八师第五十二团组织股股长、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团政治处副主任,中南军区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九师营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守备山海关战役、肇庆剿匪战斗、安达剿匪战斗、长春战役、四平守备战役、长春南岭战斗等。期间,他总结了江南秋、夏战役战时政治工作经验,在部队中开展“点点记功”活动,被所在团推广,促进了立功活动的开展。在从东北入关、由平津外围南下渡江、向两广进军、直至解放海南岛胜利大进军的政治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海南军区兼第四十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53年10月后大部分时间从事院校工作,先后在海南军区文化速成学校、第五文化速成小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速成中学任校长兼政委。1956年7月任海军第一预备学校政治部主任,1960年7月人海军高级学校政治系主任,1963年10月任海军政治学校政治部副主任。1970年4月任海军榆林基地政治部主任,1979年任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副政委、政委(正军职)。扈兴汉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校军衔,1962年1月晋升为上校军衔。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5年10月离休。正军职。1996年5月病逝。

扈秉衡、扈秉庚、扈俊杰等:山东省利津县历史上,有名的民间医术是田氏祖传整骨术和綦氏针治痘疹术。綦氏,祖居利津镇綦家夹河村。第一代是清代利津名中医綦沣,擅长针治痘疹,有专著留世。民国时期,綦汝浚、綦成德最为有名。綦汝浚将医术传给长子宗杰(际霖)、次子宗酷、三子宗谟及其侄儿綦云梯。后来,綦宗杰将医术传给族中侄儿綦崇宣。綦崇宣在章丘埠村行医10多年,1970年后退休,他的医术由儿子继承。綦崇宣的儿子在明水医院当医生。綦宗杰还将医术传给妻侄扈姓。解放后,扈姓的后代扈乐平,带徒扈秉衡、扈秉庚、扈俊杰等多人。使綦氏针治痘疹术流传至今,针灸要领是辨准病情,按穴位下针,针出淤血。

扈庆华:女,1968年10月出生,主任医师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1993年获微生物遗传专业硕士学位,主任技师,微生物检验中心副主任,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称号和深圳市“十佳”医务工作者。2004年7月-2005年8月参加广东省应急病原微生物技术骨干出国培训项目学习,并赴加拿大大布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半年。以细菌的快速诊断、细菌的分子分型和致病菌的发病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任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病原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级和市级课题,参加1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1项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并获中华医学会二等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等7项成果,相关沙门氏菌的论文获第六届国际伤寒及其它沙门氏菌病学术年会金绣球学术奖,所主持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项目已实现成果转让,并申请2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共发表30余篇论文,参与2部著作的编写。还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和深圳市抗非典三等功。

扈 强 :1969年,1992年毕业于**学院表演系本科专业,现任北京**学院表演学院党支部委员,表演高职学院院长。参加表演艺术创作:1995年电视剧《姐姐妹妹闯北京》;1996年** 《紧急救助》;1997年电视剧 《黄金缉私队》;1998年电视剧 《难为我结婚》、《南来北往》;1999年电视剧 《别让我撞上你》;2000年电视剧 《蔡希陶》;2002年联合导演电视剧《似水年华》;执行导演:电视剧《如此出山》、《金锁记》、《花自飘零,水自流》。**剧《神算子》主创 获得电视剧飞天一等奖 ;**《步入辉煌》主演 获得95年华表奖 ;《女人的选择》 主演 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头发乱了》 主演 获得蒙特利尔**节评委奖。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仙剑奇缘 (2004) 孟凡 ;似水年华 (2003) ;步入辉煌 (1994) 朱二十八 ;女人的选择 (1994) 大枸 ;头发乱了 (1994) 雷兵 ;别让我撞上你。参与制作过的**:似水年华 (2003) 导演。

扈萱儿:1989年9月25日生,重庆人,硕士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十大裸星排名第一。

扈佳荣:于2007年参加“2007英皇新秀歌唱大赛”而晋身乐坛,现为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歌手。在2009年与另一英皇歌手王凯骏推出合辑《优秀男声》,同年改艺名为洪杰。曾获奖项有:东森徫视全球新人王歌唱大赛美国洛杉矶区亚军;美国KMRB 1430 电台K歌之王歌唱大赛季军及最佳造型奖;美国华人工商大展东森王牌大挑战歌唱大赛怀旧金曲王季军;星岛中文电台及TVB合办2005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美国区季军。2009年曾推出专辑《The New Man》。

扈读音 hù

扈姓,扈 通 户 ,部分 扈 姓已简写成 户 姓,中国的一个姓氏,人数较少,扈,今存陕西省鄠邑区。夏代为有扈氏国,地点在今鄠邑区北二里。《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夏有观扈。”即此。

关于扈,《说文·邑部》:“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从邑,户声。“本义为古国名,夏后氏属国。《尔雅·释山》:“卑而大,扈。”郭璞注:“扈,广貌。”邢昺疏:“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时人以聚落坐落在大山脚下,便取“扈“为聚落地名。

扈姓是名门望族。

扈氏起源于陕西户县,早期活动在河南一带,汉唐时向西发展,在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形成扈氏名门。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

扈姓发源地:陕西户县简史酆(feng)

《史记》所涉及户县之处,大概分为两类:一是介绍山川河流城市时涉及到的;一是阐述历史事件时涉及到的。由这些零碎的语言中,大概可以勾画出先秦时代户县的地理沿革:

户县古称扈、鄠(《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其地处秦岭北麓,关中腹地,东临沣水,北依渭河,城西有涝河,周、秦、汉、唐皆京畿之地。(见《史记·夏本纪》)

夏之前,户县称鄠国,属有扈氏(有扈,姓)。《百家姓溯源》认为,扈(户)姓即起源于此。《汉书·地理志》记载:“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酆水出东南,又有劳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有萯阳宫,秦文王起。”鄠国在地理上位于雍州地界。《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渭水流域属雍州,土色泛黄,田地肥沃程度天下第一。

另外,户县还有一部分属崇国。崇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商末时崇国的国君是崇侯虎。凤鸣岐山,随着姬氏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的角色。周文王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攻占了崇国,将都城从岐下迁到丰。这段故事记载在《史记》中,在下文中将详细讲述。(见《史记·周本纪》)

西周时,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jī)”,由国王直接统治。户县属王畿之地。

秦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首都咸阳周围属于内史郡,又称秦内史。户县属内史郡。汉袭秦制,但将秦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凤。户县属右扶风,上林苑(皇家狩猎之地)在其境内。(见《汉书·地理志》)

一《史记》中在地理方面涉及到户县的内容主要是:

1.沣河、涝河:

《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索隐》解释:“沣水出鄠县南。”“沣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意思是:泾、漆、沮、沣等水都流入渭河。

《史记·封禅书》: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正义》解释:“沣水源在雍州长安县西南山沣谷。”

《集解》解释:“涝,音劳。水名,在鄠(hù)县界”。

《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

意思是:灞河、浐河、长水、沣河、涝河、泾河、渭河都不是大河,但因为靠近咸阳,所以享受着名山大川级别的祭祀。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霸浐,出入泾渭;酆鄗潦潏。

《索隐》解释:酆鄗(feng hao),丰镐。张揖云:“丰水出鄠县南山丰谷,北入渭。镐在昆明池北。”郭璞云:“镐水,丰水下流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云: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川分流”即泾、渭、灞、浐、丰、镐、涝、潏八水,唐时曰:“八水绕长安”。

2.酆、镐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

《集解》解释:“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丰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

《正义》解释:“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

周文王姬昌伐甘,迁都于酆(ln feng)。后来,武王又迁都于镐。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酆镐二京”。酆、沣、丰,皆一字。个人倾向于使用“酆”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左耳旁表土山、右耳旁表城邑。所以在汉语中,都、邺、郢等城市名皆右耳旁;陵、陇等皆左耳旁。因而,“丰”和“沣”容易和沣水造成混乱,使用“酆”字比较合理。《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朝者,举事上朝,将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庙。

《集注》解释: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

《索隐》解释:丰在鄠县东,临丰水,东去镐二十五里也。

由此可见,武王姬昌将都城从酆迁至镐,但还是将文王庙立于酆。这段的内容是讲,周王朝决定在今洛阳附近建立成周,这是国家的大事,所以周成王从镐京步行到酆,进行祭祀,以告慰文王武王。

《史记·楚世家》:康王有丰宫之朝。

《集注》解释:丰宫,成王庙所在也。

所谓“丰宫之朝”,史书记载,周成王在酆镐之间(今户县东)辟池,筑有灵台,周康王在此接见各国诸侯。灵台的具体位置在今长安区灵沼乡一带,有灵沼河(河今已干涸),河岸柳树成林,春时柳絮漫天,河面上一层雪白,因而古时鄠县八景就有“灵沼飞絮”一说。

另外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还记载着:“周公在丰,病,将没”,由此可见,虽然此时酆已经不是国都了,但周公却居住于此,文王庙和成王庙也在此,酆依然在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史记》在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户县的主要有三件:

1.夏启和有扈氏之战

《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索隐》解释: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

《集注》解释:甘,有扈氏南郊地名。

事件的起末是:禹的儿子启是一个贤能的人,天下人都觉得他是继承禹的地位的合适人选,但禹却禅让于益。禹死后,由于益资历太浅,所有诸侯都脱离益的领导而转投启。他们说:“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君主。”于是启便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建立了夏朝。

但是有扈氏不服,认为这破坏了禅让制度,宣布独立,启就进攻有扈氏。双方在一个叫“甘”的地方发生激战。大战之前,启召集他的将领,说:“将军们,我告诉你们,有扈氏暴行逆天,违犯正道,上天都想灭掉它。今天我们只有替天行道了。三军各负其责,遵守命令的将得到赏赐,违反命令的将在祖庙前杀头。最终启战胜了有扈氏,平定了天下,父子相传也替代了禅让制。

关于双方激战的地方“甘”,有多种解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索隐》解释: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一些专家认为,在甘邑(今洛阳南)。还有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河乡一带。古有甘国于此,甘国是一个袖珍小国,国中最大的河就是甘河。《百家姓溯源》一书认为,甘姓就起源于甘河乡,皆因其乃古甘国之地。

“甘”地应在户县,具体地点则难以考证,甘亭和甘河都有可能。夏的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进攻有扈氏的最佳路线应越过黄河,从今渭南一带南下。而甘邑的地理位置却在河南中部,明显不符合常理。另外,《史记》记载,是“启伐之”,启是主动进攻有扈氏的,加之有扈氏仅为一诸侯国,实力并不强大,不可能主动进攻启,所以,会战的地点应在鄠国附近。

2.季历去世,文王即位。

《史记·周本纪》: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这个故事涉及到周王朝的多位先王。古公,全名叫古公亶(dan)父,是周王朝重要的一位先王。古公亶父在位时,周开始强盛,但不久却遭到戎狄(蛮族)的进攻,抢夺财物,古公亶父就给他们财物。但戎狄不满足,继续侵略,想霸占周的土地和人民。周的臣民都很愤慨,决心抵抗。但古公亶父说:“人民选择君主是让君主带给他们安定和平的,今天,戎狄为了霸占土地和人民才进攻我们的。人民不管谁是君主,谁能带给他们安定和平他们就选择谁。现在你们让我进攻戎狄,屠杀戎狄的人民成为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于是,古公亶父带领他的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县西南。由于这次伟大的迁徙,他们来到了岐下,今扶风县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始改国名为周。正应了一句老话: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周围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归附了周。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有圣人相。古公亶父说:“我们族人的强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为了使姬昌以后成为君主要把地位传给季历,于是就到吴越一带去了。(呵呵,这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康熙看中了乾隆才传位给雍正的说法有同共之妙。太伯和虞仲逃到吴越,文身断发。春秋时,吴越一带的蛮族均认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后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们的一份,并借口于此进攻中原。)

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称西伯侯。季历死后,史书记载,“葬鄠县之南山”,就是今天的户县西郊陂头村,渼陂湖旁有一几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

3.文王伐崇侯虎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而徙都丰。

西伯姬昌执政期间,沿袭了古公亶父、季历的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归附了周。崇侯虎对纣王说:“姬昌累善积德,很多人都归附了他,恐怕以后对大王不利呀。”于是,纣王就囚禁了西伯。加之,崇国当时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周的东南,它忠于商,成为周扩张的障碍,于是周便和崇国结下了大仇。后来周给纣王又是献美女,又是献土地,这样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时,周国人民和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受天下人敬仰。连诸侯都说:“或许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这时,周开始了扩张,一连消灭了几个国家。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终于灭了崇侯虎,报了大仇。在沣水西岸修筑了丰,把国都干脆也迁到了这里,作为扩张的大本营。

这段历史《诗经》也有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鄠县之名,从秦汉后一直沿用。建国后,因推行汉字简化,始改称“户县”。前两年,户县撤县改区的传言风风火火,有人说改区后称“草堂区”,有人说:“西户区”,有人说:“户余区”。余以为,无论何名,“户”字断不可少,因其字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包涵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死亡的人们的爱恨悲欢。“户”在,则其史在;“户”在,则其史亡矣! 扈,今存陕西省户县。夏代为有扈氏国,地点在今户县北二里。《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夏有观扈。”即此。关于扈,《说文·邑部》:“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从邑,户声。“本义为古国名,夏后氏属国。《尔雅·释山》:“卑而大,扈。”郭璞注:“扈,广貌。”邢昺疏:“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时人以聚落坐落在大山脚下,便取“扈“为聚落地名。关于扈姓,《通志·氏族略二》:“扈氏,姒姓,夏时诸侯也……国亡,子孙以国为氏。” 扈国灭亡后,其后代以国为氏,扈遂用作姓。秦置鄠邑,地点在今县北韩村附近。西汉改置鄠县,治所在今户县北2里。隋大业十年(614年)县城迁至今地。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将鄠县更名为户县。唐张守节正义引《训纂》云:“扈、鄠、户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农姓起源和来历:炎帝后裔担任农正官以祖先官为姓

农姓是比较常见的中华姓氏,总人口可达42万,但还排不进百家姓的前两百名,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神农氏,他的儿子炎居,承袭了神农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