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糟有什么营养价值?
一看到“醪糟”这俩字我就星星眼了。从小到大,醪糟都是我十分喜爱的食物,小时候母亲买来冻在冰箱里,有事没事就跑去偷几勺子吃,冰冰凉凉,酸甜可口,带有点酒精的爽劲儿,甚是喜欢。那吃醪糟有好处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
醪糟在很多地方呗叫做酒酿、甜酒,是一种米酒,它的原料是糯米,由于发酵产生了少量酒精,经常被用在菜肴制做上,是一种常见的调味料。 醪糟继承糯米的营养成分,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还有少量蛋白质,维生素B族和多种矿物质 。 发酵过程中,粗蛋白含量有所提升,可达4%左右 。原本糯米中的直链淀粉较少,支链淀粉较多,让糯米粘腻,如果一次性吃多了就会抱成团沾粘在食道,而胃液又不好接触它们,所以消化起来困难,发酵后糯米变得更利于消化,口感也没那么粘腻。醪糟味甘性温,健脾开胃。经过发酵后,还增加了更丰富的维生素B族,葡萄糖、氨基酸成分。
醪糟的口味甜美,饮用后能够提神开胃。 糯米本来性温,能够暖胃滋阴。 常有人把糯米叫做“阴米子”,意思是说糯米滋阴生津的效果很好,但同时又有个不好的地方,吃多了酒酿容易生湿生痰。 在传统医学上还有活血养气的效果,女性经期可以适当食用,可以暖宫活血,预防痛经 。可加热饮用,酸味浓一些,但同样美味。
醪糟虽是好食物,但不宜过多饮用 。 醪糟中的碳水化合物较高,发酵时还会加入些冰糖,糖分也不低, 它本身就属于热量较高的食物,喝多了影响血糖,还会摄入较多热量。另外 ,糯米性温,上火阴虚的朋友更是要适量食用,不然可能会有热证 ,例如便秘,嘴角长疮等, 醪糟吃多了生痰生湿,大便粘腻的朋友最好也不要过食 。
醪糟又叫米酒、甜酒、江米酒或酒酿,古代称之为醴,属于是传统的健脾养胃食物,多产于南方,如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醪糟的最大特点是有浓郁的酒香味,制作的食物口感酸甜、诱人食欲。
醪糟的原料以糯米为主,经过蒸制后撒入酒曲拌匀,然后发酵制作而成。
1 醪糟主要的营养是什么醪糟的原料是糯米(江米),主要营养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是 主要的热量来源; 另外还含有钾、磷、B族维生素等。
2 醪糟有什么不一样的亮点作为稻谷类食品,糯米中也含有一定的植酸,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但糯米经过发酵之后,其植酸被去除,蛋白质部分分解产生氨基酸态氮、B族维生素增加。
酒酿在发酵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升高,然后趋于稳定,84 h时甜酒酿中达到最高为03 g/L; 经过发酵后,酒酿的酒精度逐渐升高,48 h后趋于稳定,酒精度达到80%vol,所以产生诱人的酒香。
3 醪糟适合制作什么食物醪糟适合制作的食物,比如最常见的醪糟煮汤圆、醪糟红糖荷包蛋、醪糟蛋花汤、醪糟米糕等等。经过加热后,醪糟中的酒精得到挥发,吃了以后不至于“醉酒”。
江南女子有产后喝醪糟蛋花汤的习俗,其实这种饮食首先的好处就是容易消化。醪糟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使淀粉充分糊化了,然后经过发酵又让植酸去除,并且酒香浓郁,开胃健脾,所以算是比较好的营养食品。
信阳把醪糟当做女人的养颜暖宫的补品。
光山叫它甜酒,本是江西对醪糟的称呼,因为光山人都是江西瓦屑坝移民,甜酒的叫法也带了过来。
(醪糟,也叫甜酒酿、甜酒,古人叫醴)
甜酒酿是最早的酒,糯米酿制。味甜,酒香,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广大的南方地区,几乎是家庭必备,很多人自己做,不做的也经常街上买,反正是家里不能缺少。我家就是做甜酒的,过去是父母做,年轻时抽空做了,一大瓦盆甜酒放在门口,来往赶集路过的一碗一缸买回去。后来二嫂接班,成了专职的。
两代人做甜酒,远近闻名,因为甜酒做的味道好,货真价又实,父母在世的家风不改,不为挣钱,只为的邻居乡亲吃到好甜酒。所以,名声因此口口传播,四邻乡亲当自己的家人对待。如今二嫂已经71岁,每天做一盆,15斤米,一斤糯米成酒17斤。糯米35每斤,酒曲35每斤。甜酒每斤5块钱,一盆甜酒卖128元,买米钱52元,酒曲10元,挣66元算是人工费。关键是祖传甜酒技师,放到规范的酒厂,该是首席师傅了,囊括酿造、品酒、鉴定,还有采买、售卖,就一个老太太。一天赚不赚,总共多了66块钱,哪是本哪是利?典型的功德。
(二嫂)
甜酒做法很简单。或许是我认为简单,因为我打小就跟母亲学会了做,后来一直自做自用,主要用来做调料。好在回了老家几天,就把家传做法这里分享。
我家甜酒做法步骤如下:
⒈15斤上等糯米淘洗两遍;
(酒床,甜酒在里面发酵36小时)
⒉泡5小时捞出沥干明水;
(木籈,蒸糯米的古老用具)
⒊木籈(zhèn)收拾好架上蒸锅,水烧开把泡好沥干的糯米倒进去,加盖,大火;
⒋烧到木籈上面大上汽,约莫50分钟的样子,以大上汽为准,关火;
(做好了甜酒端出来后就这样,叫甜酒窝,很像过去鸡下蛋的窝)
⒌把木籈带蒸好的糯米搬到装甜酒的大瓦盆上架好,均匀淋入6大舀子凉开水,是为冷却热糯米饭,以木籈下面淋出的水不烫手为准;
(甜酒曲子,古老的做法。这种曲子做出的甜酒味道格外不一样,比超市卖的成袋甜酒曲好多了。二嫂说现在做曲子的人越来越少了,老人在死去,年轻人不愿学,因为不挣钱)
⒍利用沥水等待时间,把5个甜酒曲子碾碎成粉待用;
(甜酒床,也叫甜酒窝)
⒎然后沥完木籈里糯米饭的明水,再倒掉瓦盆里的水。这时候瓦盆已被热水温暖储热,正好适合后来的发酵保温;
⒏把糯米饭倒进瓦盆拌开。边拌边均匀拌进酒曲。然后表面压实抹平,盖严实,棉套捂住放在酒床上36小时。中间不要动它,到时就好了,揭开盆盖满屋酒香,是那种浓郁的甜香。
甜酒的营养甜酒是大米转化最营养的食物,没有之一。主要营养成分是氨基酸,人体最需要的,而且是通过酵母菌分解转化,让本来平淡无奇的大米淀粉神奇蜕变。
想来古人发现甜酒主要是为了得到这个神秘味道,要知道古罗马帝国时代才开始有极少量的生产,比黄金还金贵。中国却通过发酵,成功转换了大米里的淀粉,还原成糖,有了甜酸食物。意义在于我们的祖先在蜂蜜、水果等天然甜品之外,有了人工做出来的甜品。据 历史 记载,到了西周时代才有了饴糖生产工艺。
(连盆快有40斤重,老太太成天搬上搬下,练就一身好功夫,神定气闲,典型的长寿气象)
甜酒的迷人味道就是酸酸甜甜,酒香混合着饭香。酵母菌是个神奇的小生物,能把普通的糯米饭发酵成27765甜度、0301酸度和15酒度的食品。最主要的还是氨基酸。所以,甜酒的暖宫补血作用助力人类几千年,造就了华夏女人的美丽。如今对醪糟的研究更有新的发现,说是里面还有重要物质,叫做醣化酵素,是天然的荷尔蒙,十分有利于对女人丰胸和内分泌平衡。所以说,甜酒就是为了女人而生,呵护女人最传统、最方便和最安全的 美食 饮品。
甜酒的吃法和用法民间最多的吃法是煮了,搭配荷包蛋或糯米汤圆,不当饭,当补品食用。传统做法如下,按一碗的量:
(这样做着也行,怎么喜欢怎么做)
如果是汤圆,也是一样做法,汤圆煮熟了倒掉多余的水,再放甜酒,再烧开后关火。光山吃汤圆有带馅和不带馅两种,不带馅的多些,也是做起来方便省事的原因。想吃了,来点粉子面给水和和,搓搓煮熟就是。
(光山名菜,腊肉烧焖野生老鳖,必须给甜酒,看里面的饭粒就是,味道立马有根本改变)
甜酒在光山还有一个主要的用途,做厨房调料,所有鱼肉类荤菜,必须用到甜酒。光山土菜之所以能够征服大江南北的吃货,甜酒的调味作用功不可没。有厨房经验的都知道,酒和糖是去腥提鲜的重要调味料。一般的厨房用到最多的是黄酒或料酒,白糖或冰糖。料酒用来去腥,白糖用来提鲜。用到甜酒就不同了,不仅同时具备料酒和糖的作用,更因为酒度、甜度、酸度还有营养成分,与所有的鱼肉类食材就有了极度的适合,无论炒、焖还是炖,一勺甜酒进去,味道立马有了质的提升。
光山土菜用到调料很少的原因就在于此,一勺进去,酒、糖、醋、味精、鸡精都有了。譬如焖罐肉,大肉片炒到出油金黄,调味料只放葱、姜、甜酒、盐,出来的就是正宗的江淮古菜味道。很多外地人羡慕焖罐肉的美味,比葫芦画瓢做来,看着都差不多,但是味道不是那回事,原因就在于没有用甜酒,怎么也做不出正宗光山土菜味。
醪糟是一种风味小吃食物,它的味道甜美,甜美中带着一丝酒酿的香味,十分独特,加热或冷藏后都有不同的体现,也是很多朋友喜爱的 美食 之一。在很多地方,醪糟还被称为“酒酿”/“酒糟”或“甜酒”/“米酒”,因为它本来的原料是米,用稻米、江米甚至青稞米都可以做醪糟,味道的风格也各有不同。醪糟美味可口,那它又有什么营养价值呢?我们长期食用的话对身体是有益还是有弊呢?
醪糟在一些古籍中还被称为“甜糟”、“红糟”,糟字有一个米字旁,其实很好理解,就是米、麦或高粱等食物酿造后剩下的残渣,虽然醪糟和酒是分不开的,因为毕竟经过了发酵,通过发酵作用会产生酒精,不过和普通的酒有区别,因酿酒和原理的差异,醪糟中的酒精含量是很少的,所以一般对 健康 不会有什么影响。
在传统医学上,醪糟味甘、略辛,性温,因为它的性质,经常被用于温中、散瘀和止痛,适当食用还有助提高食欲、消积。在《本草拾遗》中有记载说“醪糟能温中,消食杀腥,去草菜毒、润皮肤、调脏腑”,“温中”说起来比较宽泛,其实它可以理解为暖脾健胃(主要是改善脾胃受寒之症),改善腹中冷痛。所以如果觉得容易拉肚子、便便有些糖稀,经常觉得肚子冷痛,摸着总是冷冰冰的,那吃点醪糟是没差的。《日华子本草》中也说“醪糟罯扑瘀血、浸洗冻疮。敷蛇、蜂叮毒”,醪糟吃了不仅有助活血散瘀,还能改善冻疮,外敷能够解蛇、蜂的叮咬毒疮。《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过醪糟的行经止痛效果,所以有时候女性出现生理期痛经或觉得淤堵不畅的时候,经常会有长辈说吃点红糖醪糟蛋,其实的确可能是有助改善疼痛的做法,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十分见效,不过长期坚持,让血行顺畅了,症状也自消了。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说,产后的妇女推荐吃点醪糟,因为醪糟能行血散瘀,帮助排出子宫里的淤堵成分,排恶露,还有助温中驱寒,但一想也知道,醪糟里是有酒精含量的,喂了宝宝奶这可行?岂不是忽悠我?当然,吃了醪糟的确有少量酒精的摄入,不过短时间内就能代谢完毕,一般来说不会影响乳汁,当然,不宜多吃,否则可能就会有影响了,如果实在担心,比如早餐吃了醪糟鸡蛋,那么可以间隔3小时左右再来喂宝宝,或者把醪糟加热小会儿喝,酒精成分早就挥发殆尽了。醪糟因为有助行血,还有催乳的效果,少吃一点没有太大影响的。
那么醪糟的营养价值好吗?醪糟主要是用米、麦成分酿成,所以主要的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100g醪糟能提供约224g碳水化合物,其中含少量粗蛋白和膳食纤维。醪糟中含少量的钙、镁、磷、锌、铜和锰元素,少量维生素B族,虽然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不算高,但多少也能补充一些。醪糟味甜水湿中,不宜多吃,如果过度频繁吃醪糟的话也不好,容易燥热和生湿,一些有热症的朋友要少吃,日常适当吃一些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有手脚冰凉、麻木,觉血气不行的朋友可以经常吃一些。
大家好,我是爱 美食 的太湖珍珠。 醪糟有什么营养价值? 看到这个问题,快把我的馋虫给勾出来了。每年夏天,我都会自己亲自用糯米(江米)酿制醪糟,一口冰镇的醪糟,米酒醇香的滋味,不是酒却有酒的芬芳。吃一口甘甜清爽,顷刻,那被酷暑炙烤的燥热的心马上就宁静下来。
醪糟,为糯米(圆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 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钙、磷、维生素等,营养丰富,为传统温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对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女人适当多吃醪糟,可以让自己皮肤好,不显老。产妇喝醪糟还有下奶作用。 你说,醪糟是不是好东西?老少皆宜哦。说了那么多醪糟的营养价值,您是不是也想在家中做一做了,告诉你,方法很简单,很容易学会。而且趁着现在的高温天(35 左右),最容易做成功,冰镇一下,真是人间美味。
食材准备
主料:圆糯米500克。做醪糟用圆糯米比较合适,从理论上讲圆糯米的淀粉含量较长糯米高,转化的糖分比较高,酒酿更甜。
配料:安琪酒曲4克
调料准备:凉白开适量
开始制作
1糯米浸泡12小时,夏天一般放在冰箱冷藏室进行,不然放在常温下可能会发酵。
2浸泡后,用手指可以轻松碾碎,就说明已经浸泡好了。
3糯米洗净,控干水分,然后开始蒸。蒸架上铺一层布,糯米平铺在蒸布上,并用手指戳几个洞洞,这样就不会有生熟的现象。水开,隔水蒸大概30分钟左右。
4同时把需要用到的器具和用具全部蒸汽消毒一下。
5蒸熟的糯米倒入已消毒好的容器中,用筷子打松,倒入一小碗凉开水,把糯米拌得有点凉了,一般在30--40度之间,不烫手就行。开始分次撒入酒曲。每次撒入搅拌均匀,最后把米饭压平,中间留个洞也要撒入酒曲。密封,放在家中最温暖的地方48小时。其实在24小时时就能闻到酒香。48小时到,您会发现,洞洞里也全是酒液,糯米饭已脱离容器壁,完成。这时,您可以吃了。您可以和水果搭着吃,也可以放入细圆子,真的很好吃。
整个过程是不是很简单,按照上面的步骤,零基础也能完全胜任,还在等什么,趁着大热天,赶快动手做一做吧!
醪糟有什么营养价值,醪糟是发酵的饮品对胃肠很好,醪糟的食疗作用也不错,糯米养胃,所以经过发酵之后的醪糟还是非常不错的养胃食物。
1、醪糟对胃肠道不错
醪糟是非常不错的饮品,其味道比较独特,特别受到大众的欢迎,你喜欢它吗?作为一种甜品它是不错的,因为其中含有的发酵的糯米清爽可口非常的容易被大家喜欢。
2、适合养胃糯米有养胃的功效,对于胃肠不好的人群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食材,因为它可以帮助养胃,同时因为被发酵了之后没有那么不容易消化,所以对于胃肠不好的人群还是很适合来食用的。
3、做成美味当早餐把它作为美味的早餐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加上一些美味的汤圆熬煮,既可以满足酸甜的口感还可以把它当成美味的营养早餐,还不用担心胃肠不消化。
当然有它的营养价值了,南方人做月子都用来煮鸡蛋再放点红糖,又压腥又提味,一天吃几次,主要是糯米经过发酵而成,本来糯米就有滋养作用再加上发酵营养更提升了一层。冬季就更适合了,再加点小汤圆更完美了。
醪糟算是我家乡特产。在九十年代前以前,可以说我家乡每家每户都会做醪糟,也叫蒸醪糟。现在,我家的醪糟已成为了很有名气的地方特产。在车站、街道边、商场、超市等地方都是卖醪糟的,也成为醪糟产业。就象郫县豆瓣一样,一说豆瓣酱就会想郫县豆瓣一样。我们家乡的醪糟叫东柳醪糟,只要说醪糟就会想到东柳醪糟。包装有玻璃瓶(针对商场超市)的,也有瓦罐的(针对当地人和回家的游子及外地人自己带起走的)。当然跟郫县豆瓣相比名气还是小很多的。因为东柳醪糟的名字才二三十年时间。
我记得小时候要吃醪糟的话,只有两个时候,一是过春节时,基乎家家户户都要蒸几斤米醪糟。作为春节期间亲戚朋友来家作客打点心吃的(打点心就是指在吃饭前,先煮一小碗甜点或面条之类的让客人,吃了点心在吃正餐),煮碗醪糟汤圆或者醪糟鸡蛋,先让客人打个点心(给肚子垫个底的意思)。这个习惯在农村都还保持着这种待客之道。
二是哪家媳妇生小宝宝了,坐月子要蒸醪糟。生了小宝宝的年轻妈妈就要吃醪糟。老辈人说:吃了醪糟可以下奶,奶水才丰足,小宝宝才不缺口粮。坐月子的妈妈吃的叫“油醪糟”。就是用猪油把鸡蛋煎熟后,在把醪糟倒进去一起炒,加少量水煮下,当然红糖是千万不能少的(一般不会用白糖冰糖的)。老辈人说这样吃可以补气血和热量,因为女人生小孩消耗是很大的,要在一个月内把消耗补上,生活是不能差的。
我们家是喜欢吃醪糟的,每次回老家醪糟是必须要带的,并且数量也不少,多的时会带十多罐(瓶),少也要待三五罐的。喜吃醪糟经发酵后的那种带酒香的甜味,煮汤圆、煮荷包蛋时放点醪糟进去,吃起来特别舒复,吃后身上会微微发热,特别是冬天吃碗醪糟蛋或油醪糟,身上一天都暖乎乎的。
醪糟主要营养就是氨基酸丰富和葡萄糖。醪糟有益气生津、温胃散寒、舒筋活血、滋阴养血、润肠排毒、美容养颜的功效。特别是产妇最好滋补食物。女人常吃的话,可以让女人气色红润,皮肤光滑。
不愧是老祖宗传下的 美食 。具说,我们老家蒸醪糟的 历史 都有二千多年了。
醪糟的发源地是华南和江南地区,特别是川渝地带关它叫醪糟,我一个北方人却也爱吃,更多北方人叫醪糟为酒酿、米酒,是一种特色小吃。古人也爱吃醪糟,更有很多诗词来赞扬醪糟的美味,比如慕林子的《自向》:知君远道如相顾,一碗醪醩一碗茶。
醪糟虽然又被称为米酒,但实际上其中的酒精含量较小,由于需要用谷物类发酵制成,所以如果有酵母菌的存在,发酵过程中会携带一些酒精。醪糟可以用来去腥提味做成美味佳肴,也可以直接食用,口感香甜略带酒香。醪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能量较高,发酵过后的谷物类食物更利于消化吸收,很适合补充体力,缓解虚损疲劳。
醪糟中还含一定蛋白质,发酵后产生了更丰富的维生素B族,矿物质,能补充人体不少有益成分。醪糟能促进胃液分泌,能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对于有慢性胃部疾病的朋友来说适合适量吃点。和其他酒精一样,醪糟有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因此在传统医学上醪糟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相对来说,对于气滞血瘀的朋友来说有辅助调理效果,对体虚血虚,身体劳损的朋友也能补充丰富能量,可适量食用。不过醪糟碳水化合物较丰富,常吃多吃可能会让人摄入较高能量发胖。
醪糟可以蒸煮后在吃,蒸煮后酒精挥发更多,但氨基酸能被保留下来,所以产后的女性可以适量喝一些蒸煮后的醪糟,对乳汁不会有太大影响,而产后女性月子期间,阴液耗损较多,适当吃一些醪糟可以补充大量体力,让身体更快恢复 健康 。
甜酒酿与鸡蛋一起煮一人一小碗是以前小时候的周日早上妈妈会给我们兄弟姐妹一人一碗吃的,好像说是补力气的。妈妈会在前几天就忙着淘萝洗净米,几分煮熟凉透再用捂饭桶发酵后,当妈妈拿着勺子往嘴里送的时候我馋了也乘她忙别的事情去了连忙偷口一口甜到心里的然后脸热热的感觉。那时候的街头叫卖声:小伯头甜酒酿(音同)会穿透进高墙院里来,奶奶有时会拿个碗手里握着角币出去买来给我们吃的。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宗谱》。此为八修本。
陈姓:
7431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讃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六册
美国
7432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原杰 陈子钊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传义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7433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
清同治七年(1868)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7434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
清同治七年(1868)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435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夙仪等修
清同洽八年(1869)庆远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436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题名义门陈氏宗谱
责任者(清)陈法堂纂修
版本清光绪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桐城
堂号怀义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陈友德
摘要始迁祖友德,元代自九江德化县来居桐城县。卷首、卷一谱序、诰敕、传记、契约,卷二至卷末世系。有张英序。
陶姓:
陶渊眀三子份,小字阿雍,生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殁于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居桐城日就乡(西乡)。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9:13
潘姓:
安徽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承勋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德经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安徽图 美国
钱姓:
《流光谱》记述的是文穆王第十子俨在皖的后裔繁衍情况,其桐城支派大多分居在安庆、无为一带。
蔡姓:
11716安徽桐城蔡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蔡开泰 蔡惠甫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丁姓: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慈姓:
慈姓原是江西陈姓,在安徽枞阳做官,为官比较清廉,告老后被当地人留在枞阳。元末明初,陈姓兄弟是陈友谅一派,与徐达开战。徐达攻打枞阳城,陈姓六兄弟带枞阳人民守城被
难怪我曾经听说:慈陈一家!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0:23
黄姓:
8220安徽桐城黄氐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黄魁等重修
清嘉庆二年(1797)培根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221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兴岩等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辽宁大连中图(存卷5-卷末) 日本 美国
注:清初黄自章创修,此为五修。
8222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金耀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活字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美国
8223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黄南垣等七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8224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介孚等八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德永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日本 美国
8225安徽桐城黄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黄南垣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刻本 二十二册
吉林大学
8226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
(清)黄慕颜 黄菊佳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永堂木刻本 五十八册
河北大学
8227安徽桐城黄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睦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6、16、18、19)
余姓:
3442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余文辅 余桂清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本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6、8、14、39、42、卷
首下,卷末上)
注:余上驷等首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43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梦诗六修
一九八二年复印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10,12-17、卷首)
注:明嘉靖四十五年余腺首修。
严姓:
14451安徽桐城严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二卷
(清)严佳树 严淦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春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日本 美国
姚姓:
5799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
姚氏先德传七卷
(清)姚寿昌等七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缺卷6-11)
北图 日本 美国
5800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
氏先德传七卷
(民国)姚国桢 姚联奎纂修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安徽博 湖北图 日本 美国
注:附《姚氏先德传》,(清)姚莹著。
杨姓:
安徽桐城杨氏宗谱 民国九年木刻本
杨竹坡、杨望如等修 三十一册 2846
安徽桐城彭杨氏宗谱 民国三十七年木刻本
杨伯侯、亿世杰等修 十册 744
胡姓:
崇德堂。始迁祖胡玉一(字立起)、胡金章(字璜章),元末自江西鄱阳迁居桐城。
双峰堂。始迁祖胡广一,明初自豫章迁居桐城西乡撩风铺。
浔源堂。始迁祖胡光亨(字时升),为徽州婺源清华胡氏十世,宋时迁桐城走马津。
桂姓:
5892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心斋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盛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5893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枝润五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传盛堂木刻本 三十七册
河北大学 安徽博(存二十七卷)
注:清乾隆元年始修,此为五修。
詹姓:
11615安徽桐城詹氏支谱六卷
(清)詹怀彦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守训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1:33
高姓:
8894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高卜芳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8895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高尚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人民大学
8896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择善等撰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项姓:
9922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清)项寅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培桂堂刊本十六册
上海图
马姓:
6217安徽桐城扶凤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 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博 日本 美国
金姓:
4479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金承诏 金兆奎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26一28)
4480安徽桐城金氏宗谱十四卷
清末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於清同治年间。
4481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金莘农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安徽博
--------------------------------------------------------------------------------
作者:唐志虎
发表时间:2005-2-15 11:33:17
内容可否提供?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2:58:39
如果要看到家谱的内容,就是从民间祖传下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到收藏的地方去查阅。
我只能整理到家谱目录!内容无法知道!
--------------------------------------------------------------------------------
作者:东方红
发表时间:2005-2-15 13:41:14
目录网上可以查到的,我也查阅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04:59
陆姓:
7107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清)叶国文等续修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伍姓: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殷姓:
6733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
(清)殷士琏等修
清嘉庆十年(1805)世裕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6734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心田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世裕堂活字刊本 十册
美国
6735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立怀 殷志邦缮稿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注:清初殷朝聘创修。
6736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殷家友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注:该族居住黄荻板。
董姓: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章姓:
9023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博
注:封面题《全城世家》。
朱姓: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伯平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儒鸿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葛姓:
10282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葛履成 葛拔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26 21:48:07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55:20
周姓:
4728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广盛等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遵训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729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
(民国)周启财等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遵训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4730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
(清)周晴川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濂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4731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
(清)周月波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美国
4732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卷
清笃兴堂刊本
安徽图(存卷1)
4733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民国)周承先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肇岐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15 14:56:00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8:39:26
芮姓:
2052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芮学之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9:54:02
曹姓:
8515安徽桐城曹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曹正朝 曹情田等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
日本
--------------------------------------------------------------------------------
作者:gmsh917
发表时间:2005-2-26 12:03:42
郜姓可查到么?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13:45:02
没有查到,只知道是发源于今山东菏泽成武(古郜国),兴旺于今陕西西安一带(郡望京兆)!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22:06:3
在经历元末战乱的环境之下,由于长江的阻隔,扬州府的属县崇明岛并未受到战火侵扰,得以获得保全崇明岛位于长江出海口,其沙滩面积狭小,且水道时有变化,所以待战火停歇,人口纷纷往外迁移洪武二十五年(1392),崇明岛上民无田者2千馀户,迁往江北,这些居民越江而居,迁入地点多在扬州府的通州,海门县境之后,又有500户无田的县民,迁到苏州府昆山县境内其实从洪武初年以来,崇明岛陆续有对外移民的活动,不同的是所属政区的变化,洪武七年(1374)以前崇明岛隶属江北管辖,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则与昆山县同属一政区
在洪武初年的扬州府,除了复业的当地居民外,其馀皆为流寓人口,根据现存的地方志及族谱资料,在苏北地区一带的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明初从苏州阊门迁移而来泰兴县居民的祖先,多原为皖赣名族于元末之际迁入,而兴化县则有原籍苏州大姓,于洪武初年陆续迁入兴化其他如宝应,江都等县望族,都认为祖先是由苏州迁入,这种原籍附会苏州的情形,是苏北移民普遍都有的特殊现象
从洪武九年至二十六年(1376-1393),扬州府的移民陆续迁入,新增移民总数达14万人,其原籍来自苏南,浙北,江西等地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扬州府74万人口之中,民籍移民及其后裔约50万人,除了崇明县之外,来自苏州及苏南,浙北地区的移民占总移民人口的一半,而来自江西与徽州的移民则各占四分之一
淮安府的移民亦有从苏州迁入的说法,如泗阳县的席,唐,吴,朱四姓,即是明初由苏州的东洞庭山(太湖有东,西洞庭山),昆山,句容,吴县等地迁入,因此该县仍存在有关原籍苏州的广泛传闻然而,明初的苏州移民似乎未到达淮安府北方,因此沐阳,海州等地,则流传另一种“洪武赶散”的说法“洪武赶散”,是由“红蝇赶散”,“红君赶散”的谐音转化而来虽然“红蝇”的一种解释是,因元末战乱所引起的疾病流行,而使移民们心中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但另外一种解释却是移民祖先受到洪武帝的驱赶,所遗留下的感叹
此外,来自零星的北方移民,特别是山西洪洞县民有部份迁入淮安府山东东南地区,原为山西移民迁入的区域之一,而后再辗转南迁进入苏北地区,因此有些苏北地区移民,是为山西移民的后代这些由山西洪洞移民向外迁徙的移民运动甚为频繁,从前朝开始乃至于整个明朝,多可发现其踪迹
洪武时期江南向江北的移民,大致以当时的黄河为北界,江南移民渡河北上,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事 其实奇特的现象还不止一个。现大多数苏北人把睡觉戏称为去“苏州”,体现了当时的苏州移民迁徙的过程中念念不忘祖籍地,数百年来一直没有忘记。今天的盐城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而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相同。据《盐城县志》所载,朱元璋登基后不久 ,为了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王府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王府40万人丁驱赶到苏北,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为什么几十万人都说来自苏州阊门?苏州城内有八个门,其中蛇门与盘门都象征征服越国,使越朝吴之意。齐门面对齐国,意在制服齐国。阊门之意取自“天通阊阖风”,位于城之西,阖闾首先要西破强楚。盐城人说自己的祖先是苏州阊门的,这多少反映了洪武赶散的后裔憎恨朱元璋拥戴张士诚的“情结”。此外我们无法解释几十万人都来自苏州阊门这一历史现象为什他们么自称阊门的
1.当时迁出时,皆从阊门出去,在阊门登记,故如是说
2.当时朱元璋不满一些在苏北的人想返回原籍,想斩首,然后朱元璋边上的一个大臣想了个办法挽救那些人,他劝朱元璋说自己是苏州阊门的,希望朱元璋对苏州阊门的人法外开恩,然后马上通知在苏北的苏州移民,都说自己是阊门的,可以消灾,故如是说
3.但是这种祖籍多为苏州阊门的看法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实际上如果如此众多的祖籍是真,那么一是难以组织如此大规模的移民,二是本地文化并没有呈现因为移民地文化扩散而取而代之或严重影响的现象,三是历史上没有正面的记载移民的记录。这很可能是由于战乱导致宗族关系的不稳定,等稳定后,原先家谱等未能保存,祖籍必定是后人重新编撰的,并不完全可信,再者由于年代久远,因此祖籍地相似可能是源于后人编撰家谱基于一种从众附会的心理而产生当地人多源于同一地的一种文化现象。于此印证的是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人多祖籍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西南地区的麻城孝感乡传说,安徽的江西瓦屑坝传说,云南的南京移民传说等等。
祖籍是苏州者,主要分布在扬州、淮阴、盐城三个地区。移民到达的北部边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西部基本上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东部的南通地区基本不见 (注:这里要强调的是洪武赶散的迁入地不仅是苏北地区,凤阳府东部如现在的安徽五河、明光,盱眙西部等地也很多,所以以运河为界是不对的)。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今扬州、邗江、江都、泰州、姜堰、泰兴、高邮、宝应、淮阴、淮安、灌南、沭阳、宿迁、泗阳、涟水、盐城、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新浦、东海、灌云等地皆有分布。从方言的现状和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其中以姜堰、兴化、泰兴最为集中。响水、滨海、射阳、大丰的范公堤以东地区,明初尚未成陆,这里的苏州移民显然是在苏北地区二次或三次迁徙的。在这片地城范围内,自称是苏州移民后裔的至少在80%以上。明洪武年间,苏北地区接纳了如此之多的苏州移民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据语言的现状基本上可以推断,这次移民的人数不可能占苏北当地当时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来自苏州(我们遵照习惯,把苏、松、湖、嘉、杭五府都称为“苏州”)的移民在苏北占绝大多数——这种来自一地,又集中移往一地,远远超过当地土著的板块式移民,新到一地后必然使用原地的方言。这样,苏北大地今天的方言应该是吴语,即使从语言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考虑,至少也应该是掺有某些官话成分的吴语,而不是现在这样。仅仅是掺有吴语成分的官话。这个道理是十分浅显的,汉语方言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如南京、镇江的方言本来是吴语,演变成今天的江淮话,是永嘉年间大批移民所致。家谱、族谱和一些地方文献提供的资料证明,明初迁人苏北的移民并非都来自“苏州”。如兴化的《师俭堂李氏族谱》清楚地记载着被当地人称为“兴化阁老”的明代宰相李春芳家族明初由句容迁入兴化(有趣的是,李氏的后人也说是由苏州迁入)。民国《泰兴县志·卷二十四》载:“试征诸氏谱谍,大都皖赣各族。于元明之际迁泰。”泰兴的李、汪、尹、洪、施等氏族从安徽迁入。姜堰现陈姓人口近6万人,有3支,其中2支来源于江西,只有一支来自苏州。此外,前文所引民国《泗阳县志》提及的吴氏也是来自句容,明代的卫所制是“留军屯田”。洪武年间,驻在苏北淮扬二府的军士及家属共约l2万人,这在当时的苏北人口中也占一定的比例。我们把这些情况弄清后,就可以对明初苏北接纳苏州移民的人数进行估算了(统计人口时,在缺乏文献直接记载的情况下,运用各种相关资料进行推算称为估算。“估算”这个概念是梁仲方先生在编写《历代人口田赋表》时首先提出并运用的并得到认可)。明扬州府辖江都、仪征、高邮、泰州、泰兴、宝应、兴化、如皋、通州、海门八县二州(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扬州市和南通市),洪武二十六年有丁口736165。其中仪征、如皋、通州、海门未徙人“苏州”移民,我们按平均数计算,假定移民占徙入县人口总数的50%,扬州府则徙入苏州移民220850人;明淮安府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海州、邳州、宿迁、睢宁、赣榆(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和连云港市的一部分),洪武二十六年有丁口632541,其中赣榆、邳州没有移民徙人,宿迁、海州只有部分地区有移民徙入。我们以三个县没有移民徙入估算,仍按上述估算方法推测,淮安府接受移民 230000人。这样,明初苏北大约接收了共45万苏州移民,占当时总人口的34%左右。事实上。各县按纳的移民人数绝不可能达到与土著相等的人数,也不可能达到总人口的50%,我们的这种估算是最宽松的。
另据考证,当是明初政权为了安抚新到移民,对来自苏州阊门的移民,提供农具粮种,并实行实施了免税政策,使因为战乱迁出的原居民回流,而原居民为了享受免税赋政策,也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由于当时海水东移,苏北可耕土地逐渐扩大,也挫需要更多的的移民开垦,明政权在苏北实施的免税和轻税政策近一百年,从而使自称来自己苏州阊门的说法普片化。
方氏聚居于岳阳县高垅石墨港竹山坡一带,清朝中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场人物。该谱仕进表中,记有清朝以来的进士、举人及贡生、监生、庠生名录189人;自巡检、县丞至京官、封疆大臣各类职官383人;荫袭、封典(文职封奉政、中议大夫等,武职封武功、建威将军等)107人;晚清以来,中学、大学毕业生22人。其中四川巡抚方显、广东盐运使方功惠、浙江宁绍台海防道方桂、山西雁平兵备道方应清、广东惠潮嘉兵备道方应元、江南道监察御史方雪浦、山西布政使方大氵是、甘肃总兵方秋帆、兵部主事军机章京方稼轩、开封知府方宗钧等均有传。 编辑本段方
源出 ;
出自「姬」姓,以字为氏。周宣王有大臣方叔。见《诗经.小雅.采芑》云﹕「方叔止。」「方叔,卿士也。支孙以王父字「方」为氏。又,《风俗演义》云﹕相传为古帝榆罔之子方雷氏之后。 编辑本段复姓 方雷氏
(一)出自方雷氏,为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相传方雷氏是神农氏的九世孙。黄帝娶方雷氏之女为次妃。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司马贞索隐引晋皇甫谧曰:“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榆罔二十六年(公元前4513年),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平定四方,迫榆罔让位,正式称帝,以涿鹿为都,国号黄帝,史称黄帝轩辕氏。方雷氏因协助黄帝平定四方有功,受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方雷氏是黄帝时代的重要方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编辑本段家族名人
方叔 : 西周宣王(前八世纪)时的卿士,征伐古族玁狁有功。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宁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醪糟有什么营养价值?
本文2023-09-24 16:39: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