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现在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修家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博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骄奢*逸,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就有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人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为了奉先思孝,也为了承先启后,不忘根本,可修一幅家堂画,家堂画古已有之, 是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小说《红楼梦》里就有祭拜家堂画仪式的记载和描述。
家谱的用途具体如下: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家族记载的家谱,曾在宗法制度、官僚铨选、婚姻制度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这使家谱脱离了其原始意义,而成为一种影响甚广、意义甚大的身份证明。
中国家谱就其发展时间而言,从周代开始,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经三千多年;就其性质而言,有唐以前的官修家谱,有宋以后的私修家谱,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具特色的性质不同的家谱,有其不同的功能,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支撑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自我介绍
所谓的“家乘族谱”,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也是血脉的谱系,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繁衍、迁徙、发展的历史记载。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家谱是血族习俗中的重要角色,更是一个家族联系族人的重要标志,也是族人 认祖归宗 的重要凭证。
家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以传承延续的三大文化支柱:即国史、县志、家谱之一,也是研究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家谱的前身最初是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当时叫谱牒,为了记录帝王家族的血缘关系,以保持继位者的血统纯正。据专家研究,产生两个阶段:一是商代的萌芽阶段,当时有一些简单的 世系表 ,是谱牒的雏形;二是西周的形成阶段,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才逐渐形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士族制度 充分发展,当时依据门第的尊卑来选官、联姻、品人,记录家族的士与庶的文献叫谱牒,并有人专门研究认定门阀的高卑,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谱学家。当时的谱牒是由朝廷设立的专门机构—— 谱牒局 主持撰修工作, 对自认士族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 。
隋唐以后, 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开始以才选人。谱牒的政治作用逐渐减弱,但还是屡修谱牒,但主要是为了培植新士族,贬抑旧士族,巩固封建统治。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随随着世家大族士家族的瓦解,谱牒彻衰弱,直到消失
从宋代开始,一些大的家族开始了新式家谱的创修活动。 欧阳修编的《欧阳氏族谱》和苏洵编的《苏氏族谱》开创了宋代编修家谱的先河,并逐渐以欧阳氏和苏氏家谱为典范,以二谱所定谱例为准则。 他和前代所谓“家谱”的最大区别是:属于私人修编,而且是本族人自己编写(本族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钱大昕——清代著名史学家),所以,宋代民间修谱形成风气,而且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续修,并将修谱视作对祖先的一种孝道行为 。 苏洵甚至说:“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 ”
明代修谱更为盛行;
清代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
汉族民间称编修家谱为“做谱”。第一次叫“创修”,后来续修叫“增修”或“重修”,一般二十年或三十年进行一次。做谱时,在宗族内设编谱组织,总领人叫“谱东”,管财务的叫“银东”。各门或各支设分支“谱东”和“银东”,各司其职。尽责登记各户人家人口出生、婚配情况,并收集做谱的丁口银。调查完毕,再请文人编写,并请德高望重的有科举功名的人做序。最后手抄或刻板印刷。
各户领谱时,全族摆宴庆贺,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同庆。家谱由各户分别保管,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定期“验谱”的习俗。届时由族长召集族人,检查家谱保管状况,如有损坏或丢失者,要视情况给予处罚。还有如祭祖一样的“祭谱”习俗。
建桥难
黄锦建桥
历经风雨
黄锦其人
中华家谱学:谱学研编工具书。
中国家谱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专门研究家谱的理论著作却不多见,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本书对家谱诞生和流传历史的细致梳理,揭示了经济、政治、伦理等因素对家谱的影响,从而对家谱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透彻地阐释。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承传是家谱的本质,“说到底,家谱就是人谱,就是由血缘关系构成、按世系顺序排列的男人谱”。对家谱本质的揭示,可谓开宗明义,言简意赅。作者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历史定位上,阐释了家谱的价值和意义,起点高,视野广,立意远。
作者在充分肯定家谱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的价值和作用的基础上,也分析了家谱的历史局限和弊端。同时作者鲜明地提出了要以科学历史观为指导,“修实谱,编真谱”,“循实记载”和“文化与世系并重”的编修原则;提出了“编修新谱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以民为本”、“让平民入典,使百姓留名,供子孙缅怀,传厚德家风”的修谱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的,以新思维、新方式、新体例,编修新家谱。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思路,为家谱这一古老文体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指出了新路。
术、理结合:书中不仅突出了家谱学学理方面的阐述,而且重点介绍了家谱的编纂体例和方法;不仅介绍了家谱的一般纂修原则和共性要求,而且介绍了宋代苏洵、欧阳修所创的家谱体例。在传统体例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新时代的需要,实践的经验,对原有的编写体例进行了创新,更加符合新时代家谱编写的要求。
本书继承了古代家谱学的研究成果,又吸纳了当代修谱者的实践经验和谱学见解,是古代谱学理论成果与当代修谱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本书集谱学理论与纂修规则于一体,既对谱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又对纂修家谱者有借鉴指导意义,是一本难得的参考工具书。本书是家谱学的学理与学术的结合,一般原理与具体方法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提高家谱编纂技能有很大助益。
热、冷融合:民间悄然兴起的修谱热潮和家谱学理论研究的相对冷淡是作者编著本书的直接动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修家谱热,从历史上看,富裕思祖,盛世修谱--当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无战乱灾荒时,就会产生文化复兴,带来修谱热。这是一种传统宗族观念的释放,修谱者感念先恩,增强责任感,追求家族更加发展和壮大。这也是一种寻根,编修家谱能够挖掘前辈的文化资源,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教育后人,创造一个和谐家族,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民间修谱的热潮虽然不断蔓延,但理论研究却没有与之同步,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家谱存世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家谱学还是一门形成、发展中的学科,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探讨、商榷。虽然相关的研究也有很多,大都是局限于某一家族、地域的个案研究,对家谱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目前还不够系统。本书在这方面首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虽然书中提出的一些概念、观点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讨论完善。但毕竟是谱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中、外共需:盛世修谱,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更是全世界同宗共祖的华人的共同文化祈愿,是整个中华文化圈的共同需要。
中华民族通过家谱的修撰,可以继承传统宗族文化中的优秀伦理道德因素,同时建立在共同血缘基础之上的共同文化认同,共同生活习俗,共同伦理道德规范,共同目标志趣,必然更能有效地促进宗族和谐,族群和谐,乃至社会和谐。通过家谱联络宗亲族谊,取得血缘和文化认同,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正是民间修谱热潮的内在驱动力。
家谱可以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
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 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间血缘的亲疏远近。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
扩展资料: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
其实,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虽是史类文献,事实上,家谱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于要隐恶扬善,蒙蔽真相。
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上溯到一个名人或皇帝方才罢休。
—家谱
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本文2023-09-24 16:13: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