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起名有规矩,起名都有排辈,为何孩子起名又忌讳和长辈同字?
在给孩子起名时特别忌讳和长辈同字,认为这样对长辈不好,也特别不尊重,是传统孝道的一种表现。
给孩子起名不能和长辈同字,名字同字可是非常的忌讳的,给孩子起名的时候必须考虑家中各位长辈的名字。在中国的传承中名字是分辈分的,如果要是起一样的就和长辈平辈了,这是对长辈的一种不尊敬。这个规矩讲究,别说是在农村,城市也同样使用,这是中国历代传承下来的孝道传统。
无论是谁,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那是自己的称呼,起名是指运用一个称呼把自己和别人便于识别区分的名称,但凡是人必要取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取的名字包括姓与名,姓名便组成了人的符号,它是人们彼此相区别相互联系的一个标签,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姓名十分重视。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较长的演化过程,已经发展到了现今人们所习惯应用的姓名。
我国古代,中国人历来特别讲究取名,名字的重视程度并非无缘无故。在中国人的心里,名字它在人的一生中都起到重要的意义,名字并非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符号。作为一个代表生命符号的姓与名,虽然不能决定这个人一生的命运,但它却深刻着家人的期望与祝愿信息,铭刻着文化的理念。名字传承着家族的血统,凝聚着长辈对孩子的深深情谊和殷切希望,隐寓着不同的理念抱负。
说起来,起名字,和时代印记总是分不开的,但如今多数的名字更多地包含了父母们对孩子的美好期待。
郭胤祥(寓意: 拥有金钱与权力。)
充分利用名字蕴含的意义来教育孩子为人处世之道,这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如果给孩子所取名字富于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话,这份名字的解释就足以用来当作家训指导教育孩子成长,对孩子品性才能的培养有很大的裨益并留给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纪念文字,这也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大文学家苏洵为儿子苏轼(苏东坡)、苏辙取名时就曾专门写过一篇名为《名二子》的文章解释儿子名字的含义并用之教育苏轼、苏辙兄弟;而苏轼、苏辙兄弟也把这篇文章奉为为家训及人生座右铭,以鞭策自己并纪念父亲。这是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也是名字意蕴对于子女教育产生影响的一个典范。
一是因为太难听,会觉得名字怪怪的。
就拿我们村里来说,我爷爷辈的人,名字中间的那个字是“桂”,所以他们那一辈老人都是叫张桂双、张桂全、张桂汉等等。到了我的父辈这一辈,按照族谱来说的话,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应该是“进”,所以叔叔辈的人们都是叫做张进来、张进民、张进生等等。姑姑辈的名字更是可笑,都是叫做什么张进花、张进霞、张进田等等。
到了我们这一辈的时候,我们父辈人多多少少都受了一定的教育,所以就觉得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就要改变。我们这一辈人的名字中间如果按照族谱的话应该是“佃”字,这个字用在名字中间,不知道用意何在?所以很多家长觉得不好听,就在我们这一辈开始给很多孩子改了名字。但是,也有的孩子没有改,就比如一个女孩子的名字叫做张佃英,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呢?
除了难听以外,就是因为太难起名字了。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名字都比较看重,觉得孩子的名字里面包含着孩子的命运,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起个特殊的名字。如果按照族谱来起名字的话,会有诸多限制,当然民资也不会太好听。所以现在的很多人都抛弃了族谱的限制,想怎么起名字就怎么起名字,所以才会有了起名字公司这样的新鲜行业。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按照族谱孩子名字中间应该是个“川”字,但是一个女孩子,如果名字中间是这个字的话,实在是有些不好起名字。所以最后同事没有按照族谱来,自己给孩子另外起了一个名字。
一个动听响亮的名字,能加深别人的印象;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那就是路人即视感。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朋友来说,都知道取名有一个“辈份”之说,也就是上到族谱里的名字。这是我国传承了上千年的取名方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
中国人历来讲究家族观念,“摇蓝的爷爷,拄拐的孙”,有时年纪小的人辈分可能很大,也就是所谓的“辈分大压死人”。这样,同一个家族的人,即使后期在他乡定居不熟悉,再遇见后亦可以通过名字看辈份,立刻会生出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渐渐放弃了以辈分取名的方式。
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1、人们思想的改变
以前的农民思想保守,习惯按照传统习俗行事,像取名字这样的大事肯定就按照“字辈”来取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对以前的传统也就没那么重视了,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取名有了绝对的发言权。还有就是有人不信辈分,宁愿花钱找人取名,让孩子以后能大富大贵。这个涉及到玄学,就不多议论了。
2、以前的取名方式,不够时尚,也就是“土”
有人会纳闷,过去很少见到重名的人,怎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名?因为过去给孩子命名都会按照家谱来,这样极大的减少了同名的概率。但是现在的人决得以前的取名方式不够时尚,都想着给孩子取一个有个性的名字,虽然家中有老人给建议,但孩子最终叫什么还是得父母来定。不过也有一些家长取名很随便,所以中国人重名率高也就很正常了,就像大姓里面的张伟、王伟等。
3、为了避免尴尬
比如,有些人的辈分非常靠后,所以他们觉得按辈分取名的话非常的吃亏,就比如你明明是中年,却要管一个小孩子叫叔叔。所以为了避免尴尬,很多人也就不愿用辈分取名了。
4、家族之间的交流少了
以前,大家族里都有专门的长老负责修葺族谱的工作。而现在大家都忙着打工赚钱养老,专门从事家族工作的人少了,而家族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有的人甚至几年都不回村一次,对“字辈”也就不怎么讲究了。
我觉得,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将它好好的发扬下去,不然有点可惜。你觉得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传统流失的悲哀?
最后,你们那里还有人按辈分取名吗?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现在的农村,有很多不再按照家谱起名字,这样会不会乱了辈分?家谱不再使用的原因有很多。当四个旧时代被打破,许多家谱被烧毁。后来,由于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许多村民定居在城市。对于农村家乡的家谱来说,不可能继续命名,有些人在注册时会有一个大名和一个小名供日常使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昵称与家谱有关。有些人不喊他们的昵称,但他们被称为。说到他们身份证的名字,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
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很多人看到一些“赖”的名字,“丑”的名字,也被称为廉价的名字,很容易喂养,一些非常不愉快的名字也层出不穷,这在许多地区的农村地区很常见。作者的一个叔叔,他的昵称是勾当,称他大名或不是一个昵称,这是很容易使用,因为从小。事实上,他从小就习惯的名字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名字也是一个代码,它区别于我们,在过去,一个家族的家谱是严格按照上述顺序命名的。在过去,一些老年人和他们的姓氏会有相同的词,也被称为某一代人。我们不需要看别人,但我们可以清楚地区分这一代人和这一代人的名字。
在过去,当一个家族命名时,不仅有不同的世代,而且对名字中的一些单词也有很多禁忌。例如,一些家长使用了这个词。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无论这个词有多好,他们自己都无法使用。这也是一种对长辈的尊重,是一种不同于身份的礼仪。这种命名方法在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大家庭、家谱已经延续了多年,对名字有很多要求和讲究。这也是区分世代的最简单方法。首先,它很容易区分几代人,对整个家庭的凝聚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然农村地区的家庭仍然使用这种方法,但许多家庭不再根据谱系选择名字。
如果我们不根据家谱选择名字,很难看出是否会有混乱的世代。虽然我们不再根据家谱选择名字,但不仅仅是名字决定了一代人。这更多的是关于我们的口头传统。我们家的父母从小就开始灌输我们的代沟和与家庭的关系。这一代人很难被打乱。当然,有些人在城市定居,这很容易理解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不清楚这一代人。
周易起名的讲究和严格性,除了王莽时代的一字名外,就数按族谱辈次排行字辈了。排行字辈的周易起名习俗直接受宗法制思想的影响,其要点就是维持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长子有合法继承权)。一般家族,特别是名门大族,为了使“人不忘本”,“知统系来处”,都要撰修家谱。家族人人家谱有亲疏长幼之别,为表明区别,方便记忆,保持连续性,给孩子周易起名讲究选字,如同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这种方法,称排行或排字辈。排行字辈的周易起名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大,范围广。虽然今人因时代生活变化,不兴修家谱,但这种方法至今仍继续沿用。
用字辈的方法周易起名,最常见的是字义的不同。用于排辈份的字大都由吉祥庆颂的字眼组合成文来表达某种意思,如常用的有紫气东来、龙凤呈祥、五世其昌、光耀门庭、诗礼传家、忠厚继世等。或是顺口韵文,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排行字辈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后代封建皇室奉为圣人的孔子家族。如1774年乾隆皇帝确认的孔子后裔的三十字辈: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抵垂佑 钦绍念显扬
希字是孔子家族的第五十六代。1920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在这三十字后续了二十字,并经北洋军阀 内务部批准咨行各省县遵照执行: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根据以上排列辈次,如果我们看到孔子的后裔的姓名中间的字,就可推算出其辈份。如全国政协委员中有孔祥祯、孔令明、孔德懋,看其族谱辈次就可以知道前2人属75、76代孙,后一人是77代孙子。
辈次取名传人皇室,最严格的恐怕要数清王朝。明代朱元璋规定,朱姓子孙必须由礼部周易起名。清朝王室自康熙开始,按字辈命名,不仅规定了必用字,而且规定了第二字的偏旁,如雍正这一辈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胤祯等。雍正皇帝是第四子,正名胤真。乾隆这一辈皇子,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乾隆皇帝名弘历)。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熔绘了“岁朝图’’进呈孝圣后,乾隆就在上面题了一首诗,有“永绵奕载奉慈娱”句,以后乾隆就在弘以下,选字“永、绵、奕、载”四字,作为取名辈字,道光又在“载”之后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皇帝又在“启”字辈下选定“焘、屹、增、棋”四字。因此清朝皇室从雍正辈起,取名用字的顺序是: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增、祺。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溥”字辈,清王朝就被推翻了,以后取名是否使用这些辈字,就不得而知了。
以字辈周易起名,名字结构上像孔子家族那样同辈第一字不变的,也有取后一字的;有的一代字在前,一代字在后。如某家族万、民两代,万字辈,万明、万全、万方等;民字辈,维民、海民、兴民等。还有的一代双名,一代单名,单名以偏旁相连。循环反复,延续下去。
字辈周易起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现象,上自皇室家族,下至黎民百姓,甚至和尚道士都喜用。它所固定的取名用字,具有相当稳定的因素,可以世世代代秩序井然地延续下去,而不同于有些方法变化无常,特别是它的传承性,可帮助人们推行世系序列,对于那些侨居海外的侨胞及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寻根认祖、分清乡亲邻里、长幼辈次等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又具有因袭性、保守性,它把人的名字局限在一个框定的范围内,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人的意志与独立人格,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同时它也含有浓重的封建家族观念,不利于人际往来和团结。
目前,绝大多数的姓氏家族,都还有自己的排行字辈,例如广西合浦县公馆陈族的字辈:仕国明其德道英才克振继绪联芳科第永锡家世荣昌。
但是不像明清时代,一定要严格按字辈周易起名,而是有的按,有的不按。
农村孩子起名有规矩,起名都有排辈,为何孩子起名又忌讳和长辈同字?
本文2023-09-24 16:04: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