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初治粟内史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史记汉初治粟内史是谁?,第1张

罗珠

(公元前245年——公元前155年),世人尊称:罗珠公,字怀汉,号灵知。汉高祖5年,(公元前201年)罗珠出任江西九江协从灌婴侯,始筑南昌城,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罗珠奉命调进京任治粟内史主管农业。官拜相同大司农,乃西汉一代贤臣。汉高后5年(公元前182年)吕后临朝称制,纲常紊乱,罗珠谢病辞官不仕,隐居洪崖山,罗珠公逝于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丙戊九月十八日辰时,享寿九十一岁。

秦及汉初,设治粟内使管理国家财政,汉景帝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武帝又改为大司农。

认为江心坡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的主要根据,是江心坡地区的原主要土司,比如孟养、里麻等地土司(孟养土司的管辖地还要越过江心坡以西)曾受过明、清两代王朝册封。土司制实是中国控制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手段,绝大多数原册封的土司领土,后来成为中国的领土。

中缅边境地区,数百年来一直有着大小不一的争夺战。明代开设三宣六慰,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载:“缅甸(东吁王朝)统一的最后完成,是在莽应龙统治时期(1551-1581年)。莽应龙先于1555年占领阿瓦,1556至1557年建有征服了北部掸族诸小国,东部国境到达泰国境内。经过三次战役,先后占领孟养、孟拱、蛮莫、孟密、伽沙、猛别等地……”

清朝与缅甸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为了消灭逃入缅甸的南明残余力量。结果就是缅甸将南明永历帝交给清军,李定国病死,南明在缅境内的最后残余力量瓦解。清军达到目的即返回云南,随后清廷与西南清军主将吴三桂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内部权力斗争上,由于此次战争目的本身不在缅甸,所以对于边境没有多大影响。第二次是在乾隆年间,清军再次击败缅甸,缅向清廷臣服,成为中国的外藩。这导致英缅第三次战争后,缅本部全境沦为英殖民地,但正式的吞并条约是在中英之间签定的。

江心坡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东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不过网上流传的7万平方公里说,其实是指密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台版中国地图中,把它们都划入中国版图)。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而所谓“江心坡问题”,其实就是中缅边界问题,确切的说,主要是北段边界是如何勘定的。

争议

江心坡为中华民国政府法定领土的一部分,1941年被中华民国以“永久租借”的方式租借给当时的英国。1949年以后归于缅甸的地方政府自治。依据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丧失其主权,但中华民国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其与他国签订的边界条约。

香港《开放》杂志执行编辑(自称“学者”)蔡咏梅指出,江心坡即是位于云南省高黎贡山以西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长约2000里,宽约500里;北起西藏察隅县,南至缅甸尖高山,在清朝乃属于云南省腾越州的大塘、止那等由土司控制之地。当地的一支少数民族濮曼族人自承是蜀汉诸葛亮平南时所遗汉兵后裔,至今仍祀奉诸葛武侯。

通常江心坡指缅甸北部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即中华民国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中国地图相比西南部多出的地区),约7万平方公里,现在属缅甸克钦邦的大部辖境及实皆省的最北境。

清朝前期为了加强对东北军事、政治的控制,修筑了上京大道(释道)。首先因为支援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战争,发挥了它的作用。处于原叶赫部境内的各释站,尤其是叶赫释站,因而开始复苏。人们看到“山坳井臼遗墟在,站道鸡豚旧俗讹。”所以,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叶赫部的毁灭是由于战争,而“叶赫之墟”的复苏也首先由于军旅活动。因为军队的驻防,边门的设卡和边台的维护,主要的都是围绕军队和军事建设,因而使寂灭半个世纪的“叶赫之墟”,炊烟渐集,人声渐近。根据实际调查,将“复苏”后聚拢来的满族分述如下。

1佛满洲(老满族)

现在可以说出姓氏名谁的佛满洲,其祖上都是由外地调拔来此的八旗官兵。这部分人较少。伊通新家乡新家村关某(男,1935年生),先人属于正黄旗,祖传说,从长白山拨兵来伊通,按其满文家谱序说“原从瓦尔喀地方来”,口碑材料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新家乡马家屯那老太太(1917年生),祖上传说其先人是从长白山拨兵来马家屯的。从那家祭祀及祭祀用语等推断那氏原籍应在长白山东浑春(属瓦尔喀)一带或宁古塔地区。新家乡马家屯张氏,其先人属正黄旗,系由开原拨来的200骑兵之一,原姓马氏,后改姓张。这族张氏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是同族。另据传说,伊通伊巴丹地方原来有一些散居的土著满族,他们是在努尔哈赤吞灭叶赫时从叶赫逃出来的。这部分人的后裔虽然无从指出姓名,但肯定仍然存在。

2伊彻满洲(新满族)

梨树县孟家岭镇罗某(男,1932年生)系长知石住于该镇赫尔苏边门的罗家的后裔。先人属于正红旗或正黄旗,被调来守卫赫尔苏门边门的西大地柳边墙有一个流水的口子,罗氏就居住在那里,因而名为罗家口子。罗氏大祭没有索罗杆子,不跳神;丧俗,用“达子材”却不用红蟠;结婚不拜天地。按其习俗推断,罗氏当为伊彻满洲。现在,在江东―黑龙江密山有罗氏同族。公主岭市放马沟满族乡下坎屯何某(男,1915年生),先人属正红旗,系从长白山迁来。祖宗神是九个猪皮偶供于西墙上;大祭,院中立祖宗杆子,即用直径约20^25厘米的圆木,刻出二三个压葫芦形,没索罗杆子有背灯祭,但不跳神,不打鼓。丧俗用旗材,但无红蟠,亦应归入伊彻满洲。

3蒙古旗人

赫尔苏边门满族村胡某(男,1912年生),先人属于正红旗达牛录,于康熙八年从长白俪来此地。新边建成后便守卫赫尔苏边门,是该边门的:4名守兵之一。胡某明确地说:“我家是蒙古根。”与胡氏一同来此的,还有伊、于、王、罗、何、孟、阎、吴等八姓。以上九家分属正红旗和正黄旗。

4汉军旗人

梨树县孟家岭镇四台子村刘某(男,1925年生),先人属正兰旗。始祖“刘述,原系山西大同府会元州民,于康熙三年遣徙奉夭尚阳堡,七年安插奉天铁岭县为民,生子维赞、维化、维荣。于康熙二十一年借到赫尔苏边门四台子当差。到今维赞、维化、维荣俱故退。增丁刘珍、刘谈、刘珠、刘暄共四名,地二十响。故三辈祖刘珍,刘门刘氏生子刘进朝,刘门范氏(笔者按:此处或有夺文)(此人人旗挑派乌枪营当差正兰旗佐领下管)”到被采访者刘某为11辈。据上引刘氏谱书伪满时期摘抄文本可知:刘述是由山西大同府因故被“遣徙”到今辽宁省开原市东70里尚阳堡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借(解)到赫尔苏边门四台子为台丁,修筑柳边。刘述的曾孙刘进朝(或其弟兄),才入正兰旗乌枪营当兵。放马沟满族乡胜利村李某(男,1910年生),先人为汉军旗人,原属镶黄旗。祖先李山,从山西洪洞县逃荒(或说拨民)到赫尔苏。李山的后人李杰出任河南道台。李杰在任上有一幅画署“道光癸卯”,由此可推断李杰任道台当在1843年前后李杰任道以后,因有钱有势在家乡建造了高大的海青房三合院,其上房到今犹存孟家岭镇苏家村张家沟张氏,先人入旗,属镶黄旗。始祖张伍成从山东巨野迁到伊通小张家沟,后来又迁到此地。张某(男,1905年生),为第九代。据推算大约乾隆年间迁到小张家沟伊通伊丹镇毯子村罗某(男,1913年生),先人属汉军镶黄旗,原为山东登州府兰汝县人。从其家谱看,清初顺治或康熙年间,罗某的14世祖先就入旗当兵。罗某的祖父也是清兵。

友谅, 字仲专,号安宝, 天定 公子,崱公十二嗣孙。生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乡居鹅颈大丘圳上。公于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年(公元1371年)岁末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圳上迁居湖南省宝庆府邵邑西乡长烟市(现在地名: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长阳铺镇)上金船江居住,生殁不详,葬谭井湾。配陈氏,生殁不详,葬金船江,生子孟发;续配邓氏,生殁不详,葬扒船塘,生子孟旺。

其后裔现在居住在邵阳县长阳铺镇大湾罗家院子、黄家塘、红旗岭、小岭背、桃花坪、石洞底、栗山底、栗山塘等处,后裔已经繁衍到二十四代人。家谱记载,在“湖广填四川”时期,也有大批宗亲迁居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为了纪念他。武王伐纣时,罗人功勋卓著,罗部落被封为罗子国。春秋时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罗人便以国名“罗”为姓氏。

一、显赫家族

现代罗姓人数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布在南方,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罗姓就占全国罗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对比较集中。历史上罗姓在某些地方成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罗第一”。后魏外都大官罗结子罗斤官拜长安镇都大将军,孙罗敦、罗拔和曾孙罗伊利、族人罗提、罗弥,世代均为大官,家族显赫达一百二三十年。宁乡(今属湖南)望族是罗弘信家族,他的儿子罗绍威、孙子罗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公主而成为驸马,其家谱称“父子名列廊庙”。庐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罗氏人才辈出,北宋时罗政和为三舍入邑之师,儿子上行和孙子曾等七人均为进士出身。清朝太学正助教罗用俊,儿子罗钦顺、罗钦德、罗钦忠先后中进士,人称“罗氏三凤”;扬州画家罗聘,其夫人、儿女均擅长画梅,称“罗家梅派”,裔孙罗庸是当代知名教授。湖南湘乡罗泽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亲均为通奉大夫。罗战死后,父赏六品顶戴,子兆作、兆升赏举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国学大师罗振玉家族,曾祖罗敦贤任扬州盐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知县和高邮知州,父罗树勋任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罗振玉的胞弟罗振常、长子罗福成、三子罗福苌、四子罗福葆、五子罗福颐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学家。此外,历史上的罗姓名人还有西汉巨商罗裒、东汉罗衍、晋代的广益刺史罗友、隋末的幽州总督罗艺。唐有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有端明殿学士罗点、刺史罗。元有医学家罗天益、小说家罗贯中。明有学者罗汝芳、名将罗通。清有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哲学家罗钦顺。现当代有革命先烈罗亦农、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和舍己救人的罗盛教等。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 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 存: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由团转入中国***。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罗荣桓(1902-1963)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从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1926年秋在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后赴广州,旋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的连、营、纵队党代表。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5年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1947年在部队中推广第3纵队诉苦教育经验。在辽沈战役中,他曾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从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史记汉初治粟内史是谁?

罗珠(公元前245年——公元前155年),世人尊称:罗珠公,字怀汉,号灵知。汉高祖5年,(公元前201年)罗珠出任江西九江协从灌婴侯,始筑南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