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香•赏“茶联”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品茗之后,欣赏一些“茶联”精品,对于我们增长茶之见识,陶冶情操将大碑益。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枝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 (tóng ) 七碗茶引起来。”
这是重庆嘉陵江茶楼的一副楹联。
上联借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叙述嘉陵江之美景。
下联借唐代隐士、“茶仙"卢仝喧染新茶神功。
卢全博学多才,诗多讥讽,风格奇特,故时人呼李白为“酒仙”,称卢仝为“茶仙”。
卢仝才思敏捷,自诩乃是茶瘾诱发的,来客见了,岂能不来茶楼,品品茶呢
细而嚼之,作者实际是在含蓄地作茶广告呢。
七碗茶:这里是指茶仙•卢仝所著《七碗茶歌》。
这是茶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该诗是卢仝在品尝好友,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里面第二段有这样几句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卢仝:号玉川子。
喝茶对卢仝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朋友,你品茗时,有此境界不?
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是个佛教景点,其门联云: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是郑板桥题的幅“茶联”。
郑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
为人刚正不阿,敢为民请命。
郑板桥喜欢喝茶。他在《李氏小园》诗第十八篇中写道:
“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明星犹在树,烂烂天东霞。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
可以看出,喝茶已经是郑板桥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爱的是喝茶本身,而非那些饮茶附带的繁华形式和华贵器物。
李氏兄弟是郑板桥的好友,郑板桥去他们家做客,隐射自己所追求的生活。
这也是他“味平淡,趣悠长”的生活写照。
据范祖述(清)《杭俗遗风》记载:清末民初,西湖之滨涌金门码头有“藕香居”茶室,其三面临水,夏天荷花环绕,茶客把盏眺望,远山近水,一览无余。
茶室挂着这幅东坡居士的集名茶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名似佳人。”
寓意:西湖的美景与西施的貌美,又把佳茗妙喻为佳人,景美、人美,又把芬芬的茶香拟人化后,更形象生动了。
这里的西湖:指的是杭州的西湖。
佳茗在苏轼诗中指的是北宋的团茶,现泛指好的茶。
“藕香居”茶联中指西湖龙井。
茶联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和《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两诗原句组成。
两句可谓天造地设,妙趣横生,将茶比喻为美人,东坡居士算是第一人。
最后捎带一副回文“茶联”: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倒读则为: “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可娱人,不失为“茶联”中之佳者。
亿万人中遇见君,缘份二字妙难挡。
贵手沾福轻摩娑,点赞关注加收藏。
作者:吴金水
诗名:夜宿青城山天师洞
朝代:当代
全文:
危峰卅六拥觚棱,晚步崎岖叩玉京。
苔壁嘘云书欲化,霜皮结瘿树能精。
衣沾仙气诸天近,梦入空明万籁轻。
饱睡不愁朝日起,道山深处鸟知更。
汤一介先生序
黄心川先生序
叶秀山先生序
道学篇
第一章 为道学正名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为春秋时人,为周朝的史官,和孔子并世且比孔子年长30岁左右,他所著的五千余言《道德经》上下篇是我国阐述道的学说的最早私人著述。
第二章 道学的文化渊源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道学之演变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突破”
第二节 中国的国情与诸家学派
第三节 道家学术之形成和演变
第四节 道家学术的发展线索
第五节 道学的八大支柱
第六节 道学的人格略述
第四章 道学的中心思想
第一节 道学的道论
第二节 中和之德
第三节 破除诸误解
第四节 常道举要
第五章 道学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科学、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道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节 道学和世纪的新文化
创新篇
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学文化的综合创新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
世纪科学革命的思考——再论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
道教篇
杭州抱朴道院位于杭州西湖葛岭,有葛仙殿、抱朴庐等,传为葛洪炼丹之处。
千山无量观在鞍山市千山,有老君殿、三官殿等建筑,为全真道十方丛林。
成都青羊宫始建于唐代,今有混元殿、三清殿、八卦亭等,其旁有二仙庵。
青城山天师洞传说为张陵修道处,亦名常道观。现观内有三清殿、三皇殿、黄帝祠等。
青城山祖师殿供奉吕祖、张三丰等。
第一章 何谓道教
第一节 道教的定义
第二节 道教产生的条件
第三节 道教的特征
第二章 道教的发展史
第一节 方仙道、黄老道和巫鬼道
第二节 汉末早期道教
第三节 魏晋时期过渡性的道教
第四节 南北朝道教的改革和成熟
第五节 隋唐五代道教的繁荣和国教化
第六节 宋辽金元时期道教的繁衍和创新
第七节 明清道教的衰落和世俗化
小 结
第三章 道教的科仪、斋醮和戒律
第四章 道教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道教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内地主要道观和道士们的生活
第三节 道教发展的前景
方术篇
第一章 存思、导引、气法、健身术
中国之按摩和导引,渊源于古代氏族社会巫的舞蹈动作。据说四千多年前的尧舜部落时代,中原地区天多阴雨,洪水泛滥成灾,先民因潮湿阴冷筋骨蜷缩生病,故巫教人舞蹈以舒展肢体,活动血脉而疗病。《帝王统录》引《教访记》云:“昔阴康氏,次葛天氏,元气肇分,灾未弭,民多重腿之疾,思所以通利关节,是始制舞。”《吕氏春秋·古乐》亦云:“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第一节 按摩、导引和武术
第二节 辟谷、服气与采气
第三节 存思、守一和坐忘
第四节 行炁、布炁及胎息
第二章 医药、服食和养生
食盐味咸,入肾经,为除热润下之品。食醋味酸,性收敛,可散瘀解毒,下气消食。雪梨味甘性寒,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香蕉味甘性寒,有润肺肠、通血脉、填精髓之效。萝卜能消胀顺气;芹菜可健神止嗽。赤小豆可消肿解毒、清热止泻;红薯可补虚强肾,健脾强身。《隋书·经籍志》载有《神仙服食经》、《杂仙饵方》、《服食诸杂方》、《老子禁食经》、《四时御食经》、《食馔次第法》(梁有《黄帝杂饮食忌》)及多种《食经》,说明食疗著作自古多入道书,为道教医药学所采用。隋代还有谢讽作《淮南玉食经》,其中有发明豆腐的记载。
第一节 道教医药学
第二节 服饵、美容和食疗
第三节 衣食起居和摄生
第四节 睡方与睡功
第三章 房中养生学
第一节 房中养生学的文化渊源和见存文献
第二节 房中养生学的历史发展简况
第三节 房中养生学的理论原则和房中术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外丹黄白术
第一节 外丹黄白术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炼丹家的思想脉络和理论体系
第三节 金丹术的操作程序与化学反应
第五章 中国术数学
第一节 中国术数学的由来
第二节 术数学的发展
第三节 术数学的流传
第四节 从学术观点看术数学
丹道篇
第一章 道教中的神灵和仙真
第一节 道教的神灵信仰
第二节 仙的信仰和诸仙真
第三节 道教俗神
第二章 仙人的境界
第三章 仙人之路
第四章 内丹学的源流
第一节 内丹学概说
第二节 内丹学的初传
第三节 内丹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内丹学的成熟和繁衍
第五章 钟吕丹法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各派丹法要诀
第一节 南宗丹法要领
第二节 北宗功法诀要
第三节 中派丹法特点
第四节 东派丹法概说
第五节 西派丹法简述
第六节 文始派丹法提要
第七节 三丰派丹法略讲
第八节 青城派丹法指要
第九节 三峰采战之泥水丹法
第七章 内丹基本理论揭秘
第八章 内丹修持入门
第一节 读书和求师
第二节 内丹的功效
第三节 修持丹功的年龄和条件
第四节 入室行功述要
第九章 内丹修炼的基本步骤
第十章 自身清净派丹法程序
第十一章 同类阴阳派丹法程序
第十二章 女金丹述要
小结
道藏篇
第一章 早期道书的造作和自由造经时期
第二章 三洞四辅分类法及有关道经
第一节 三洞四辅之义略述
第二节 七部经书的内容和由起
第三章 南北朝及隋代道经的编纂
第一节 陆修静总括三洞经书
第二节 梁代道经和《玉纬七部经书目》
第三节 北周时编纂道经
第四节 隋代的道经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道藏》
第一节 唐代编纂《道藏》
第二节 宋代的《道藏》
第三节 金、元的《道藏》
第五章 明清的《道藏》和藏外道书
第一节 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第二节 清代以后的《道藏》和《道藏辑要》
第三节 《道藏》以外的道书
余论
跋
增订版后叙
修订版题记
……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
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
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道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
扩展资料:
青城山人鬼大战的传说:
东汉末,有道人张道陵,修行多年,斩妖捉怪,为民除害,立下功劳。太上老君嘉许他道心坚定,遂传给他正一盟威秘录、雌雄宝剑一对、印章一枚。
并对他说:“近来蜀中(四川)有六大鬼神,残害人民,你替我去整治一番,使得人鬼有别,昼夜各分,以降福生灵。这样你功德无量,可以名登仙籍了。”
张道陵连忙口称受命,率领门人王长等人,一路往蜀中而来。却说在蜀中作怪的鬼神,为首的有八个:刘元达专门施杂病,张元伯专放瘟,赵公明传痢疾,钟子季播下疮肿。
史文业散发疟疾,范巨卿让人浑身酸痛,姚公伯洒下五毒,李公仲带来疯颠病。他们手下鬼兵亿万,到处为害百姓,遭他们暴行枉死的人不计其数。
张道陵到了蜀中,选定青城山为战场。先设置琉璃高座,列成法坛。八大鬼帅率部来攻,一时飞沙走石,空中飞箭如雨,张道陵用手一指,化一朵莲花拒敌。
鬼兵们燃起无数火炬,一哄而上,张道陵手一指,那火反而向鬼兵烧。鬼帅们遥望形势,高声叫道:“你本来住在峨眉山修仙,为什么跑来侵犯我们的地盘”
张道陵答道:“你们残害生灵,所以奉老君之命来讨伐。”刘元达等听了大怒,率领鬼兵再次攻上,将张道陵团团围住。张道陵忙用笔向空中遥画一个阵势。
鬼众被这无形阵势困住,个个倒仆不起。八大鬼帅叩头求饶,张道陵将笔倒挥,鬼兵又个个活了过来。张道陵对鬼帅们说道:“你们过来听从吩咐,从今开始赶快远离此地。
不要再在人间传播疾病。”鬼帅分辩说:“降灾给老百姓,是我们本来的职责,怎么把这权利尽数都剥夺了不如还留一半地盘给我们享用。”张道陵不答应,喝令他们快避去。
鬼帅们心中不服,第二日又纠集了六大魔王,领兵百万,再次攻将上来。王长见状大惊,说道:“鬼兵势盛,如何抵挡”张道陵说:“毋需惊慌,看我顷刻退敌。”
再次挥笔一画,鬼众们仍然死于当场,只有六大魔王不死,但也仆翻在地,爬不起来,叩头救饶。张道陵不许,用笔竖着一砍,将面前山峰劈为两半。魔王再无法飞越山头。
大声哀求说:“我们再不敢为非作歹,恳求饶命,此后一定在西方世界居住,再不来此地。”张道陵这才放他们归去,余下的鬼帅,也表示受管束。
张道陵仍怕他们心中不服,于是对他们说道:“看来你们心中不服,且再给你们一个比试的机会,如果斗得过我,便让你们自由。”刘元达等一听,正中下怀,答:“好,就这么办!”
张道陵命人烧起一堆火来,投身在火中,却脚底生青莲,踩着莲花徐徐出来,鬼帅们也拿出神通,跳入火中,谁知神通不灵,被火烧着。张道陵又在木、水、土石中进出自如。
鬼帅们却处处碰壁,一怒之下,八大鬼帅变成八只大老虎扑来。张道陵变做一只巨狮,将八虎赶走。鬼帅又变成八条飞龙径来抓人。张道陵摇身一,成为 专吃龙属的大鹏金翅鸟。
来啄龙的眼睛,八龙只好仓皇逃走。这样变化斗法多时,看看鬼神已近技穷,张道陵用手一指,化一重万余斤的巨石,用藕丝悬着,挂在鬼兵阵营上空,又变成两只老鼠窜上去啃藕丝。
那巨石眼见立即要掉下来,鬼帅们这才同声哀求:“请饶我们,一定远离此地,再不敢虐害百姓。”张道陵于是下令五方八部、六大鬼王统统会盟于青城山。
使人住阳间,鬼居幽冥,六大鬼王回到酆都,八部鬼神流放西域。那些鬼众舍不得四川的好地盘,还赖着不想走。张道陵发起怒来,画一幅符送上云霄,片刻之间。风雨雷电轰鸣。
空中飞来无数刀箭,鬼兵这才逃得无影无踪。青城山人鬼大战,端的是惊心动魄,迄今在青城山还留有遗迹:天师洞后有一座十数丈高的巨石,裂成两半,传说便是当年天师诛魔,用笔划开的。
-青城山
品茗香•赏“茶联”
本文2023-09-24 15:07: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