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3收藏

何氏家谱,第1张

承,先,惟,绍,志。家,道,定,辉,光。濡,西,瞻,望,族,源,远,则,流,长。

何氏家谱介绍

修牒

何姓人视谱牒如生命,一向重视纂修家乘谱牒。我国最早的谱牒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谱侯大夫的姓氏、世系以及都邑的《世本》。接下来有《帝王谱》,《志氏姓》等较早的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注重门第尊卑,强调血缘关系。官必有谱状,家必有世系,出者徵簿状以查官次,处者则考世系以辨本支。官方有专门管理谱状的谱局。上行下效,广修家乘谱牒一时蔚然成风,历隋唐以至宋代,以纲常名教为内容的儒学的倡导与发展,与之俱来的是修撰家乘谱牒的昌盛和高涨,并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一直沿袭延续下来。

我国历史上的谱牒文献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由于时代表达,管理不善,自然灾害,匪祸战火的毁坏,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谱牒已经不多了。

何姓的家乘谱牒流传至今最早的也是汉代的《何氏家传》以及《庐江七贤传》,却也只是书目卷数而已。

宋代以后,宗族家庭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修谱、续谱,合谱高潮一浪推过一浪,加之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的进步,撰修族谱在寻常百姓中已不少见。尤其是明清直到民国,越来越多的族谱被保留下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何姓族谱规模最大,体例相对完备的要数20世纪20年代修撰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了。其中记载了全国11个省市,152支何氏宗系的谱牒世系及相关内容。上海图书馆藏有135种何氏族谱。国家图书馆以及四川、河南、陕西的有关部门及个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姓的谱牒文献。

家乘谱牒是一个姓族根之所系、情之所系,无数的族中先贤,在族谱文献里可以生动形象地鲜活起来,他们可以先知生者来者自己族姓的来龙去脉,过去现在和未来。像所有的姓族一样,何姓族人也无不把修撰家乘谱牒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无不把家谱文献看得比生命还都重要。

魏晋以来特别是宋明以后,何姓人特别关注族谱的修撰工作,续族谱明世系往往成为几代人薪火相传的事业。

寻根敬祖,修撰谱牒又往往成为何姓人生命纫性,人生动力之所在。早在明清时代飘泊海外的何姓先人就不惧路途的遥远艰险,回到故乡抄写族谱,捧回祖先神位,设坛奉礼,以厝置他的漂荡无依的心灵。

因此,何姓人对待族谱的心态表现是极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他们的族谱,一般情况是不向外人宣示的。

尊崇敬祖,敦亲睦族,扬善劝恶,光大门庭是撰修族谱的基本目的和一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近代西学东渐的新风吹来,何姓在修谱缘起,目的任务等方面在思想观念上也不断发生变化。撰修于20世纪30年代的浙江奉化《计然村何氏谱》,修撰者的目光与古代相比,已远不是一家一族的“门户之见”,是谱在《何氏源流考》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古时吹律定姓,凡数千年来庚续演进于世宙者,皆黄帝子孙”。他们没有把本姓的族众划定在自家的圈子之中,而是以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把何氏家族从传统的束缚局限中解脱出来,融人炎黄华夏的历史长河之中,与时俱进,与国家民族共荣辱。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认为当时,世界潮流趋于大同,政治之道在于民主立宪,而民主立宪注重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应该自“族治”开始,而族治首先要规修族谱。谱序称,何氏大同谱狭义言之是为了敬宗收族,广义论之则是为了合群进化,以期天下一统。这种修谱思想显然是受了清末君主立宪和民初世界大同思想的影响,客观与否,毕竟是历史的发展进步。

而1933年(民国十二年)何绍庄在《南海烟桥何氏家谱》序中说:谱系之重要在于社会道德不容滑坠。针对当时世风浅薄,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恐年轻族人陷溺益深,将不知一家一族为何物,不知一己一身何所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力倡修撰家族谱牒,教育青年,告知来者,以此来改造社会风气。这种思想及方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之需要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何氏族人修撰族谱的思想观念受时代的影响在发生着变化。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重大作用。”

  《清源何氏宗谱》是龙泉的一方名家宗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的何氏家族,曾涌现出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的何执中、后追封为清源郡王。在龙泉,乃至处州,自古以来,封王者仅此一人。有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称为副相的何澹。何氏一家历史上涌现两位宰相,实不多见,不愧为一方名家。

  《清源何氏宗谱》编修于元朝至治二年(1322)。宗谱开卷有中书舍人永嘉胡宗缊题写的篆体“清源何氏宗谱”;有监察御史湘江张纯书写的篆体“玉雪传芳”。还有元至治二年壬戌闰五月由奉训大夫兴化府判官林定老君则书的“清源玉雪堂谱序”:有龙凤年岁在癸卯五月朔日由明朝开国名将、王府参军处州等翼总制缙云郡伯胡深顿首拜书的“赠清源太宰序”;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龙集戊辰六月初吉顺天府通判漷县主簿吴允传书的“清源何氏族谱序。”3篇序言对何氏历代祖宗给予详尽地记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何氏宗谱提供了原始的宝贵资料。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春正月,由何氏十七世孙何汪宗兄和十七世孙将仕郎何湛族弟重修族谱,并著有“重修族谱引”和“清源何氏重修族谱允例引”为证。据测算,此《宗谱》编修至今已有六百八十多年,重修本至今也有五百四十六年了。在世族子孙中流传保存,历尽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躲过多少战争和灾难的洗劫,在民间得以完整的保存,实为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史料。

  《清源何氏宗谱》全书共有十九卷,并有序言、凡例、图像,排列记述了从一世始祖何谨公至二十五世的宗支脉络全过程。据“清源何氏修谱允例”记载:“自始迁居龙泉祖谨公以下凡十三世共三图为一卷,名之曰宗谱。因其子孙散居之繁故,分为各卷,名之曰族谱。

  《清源何氏宗谱》记载了何氏始祖,吏部尚书何敬容生有七子,其四子何谨,爱括苍龙泉山水之胜,于五季时(经考查即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间)从建州浦城毕岭中村迁居括苍之龙泉豫章之地,为龙泉一世之始祖也。至今何氏子孙已经在龙泉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一千一百多年了。

  《清源何氏宗谱》不仅是一部一方名家宗谱,而且是宋、元、明朝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据宋史《本传》、清华源《续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崇宁四年(1105),何执中创建了“架阁库”(今档案馆),设专门官管理,开档案管理之先河,既扩大了档案的存放量,又便于查阅,杜绝了利用档案“舞文取贿”的贪赃枉法现象,他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创始人,对档案管理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安徽徽州地区博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不分卷(清)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卢江堂活字本 十二册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清)何易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高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全国·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民国)何毓琪 何则林等总纂民国十年(1921年)安徽省文华印书馆铅印本 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图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安庆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安徽、江苏、江西、河南、福建、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等地

  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何毓琪等纂修 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二十六册 上图:工四27;又一部906202—2726册 ;又一部2672/A26册

  何氏统宗谱不分卷(清)何式恒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六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1111—16

  何氏宗谱不分卷(清)何其琛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2890—99

  河北青县·何氏族谱□□卷(清)何耀光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河北正定·何氏族谱不分卷(民国)何文龙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八册 河北石家庄市图

  山西灵石·何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何思忠等编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序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日本 美国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始修

  上海青浦·何氏家谱一卷(清)王芑孙辑清刻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上海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清)何廷璋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市文管 上海图何氏宗谱□□卷 (清)何高才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家乘谱牒 上海:何氏家谱一卷、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宿迁何氏族谱、泰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京江何氏家乘二卷、丹阳何氏重修家乘二十卷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泉溪何氏宗谱六卷、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庐江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休宁县率口何氏族谱十二卷 广东:何氏家谱不分卷、香山小览何氏九郎族谱八卷、南海烟桥何氏家谱九卷首一卷、新会大塘派何氏家谱一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 台湾的何姓,与大陆的何姓同宗同祖,一脉相承。现多居住在台北、新竹、彰化、嘉义等县。它是台湾的第二十六个大姓。是来自一水之隔的福建。其远祖,则是康叔虞分居在光州(河南省潢川县)的后代。因此,台湾的何姓和韩姓也原是一家人。明末天启年间,就有一位郑芝龙的旧部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通事是一种专门担任翻译的职务。何斌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正是由于他的游说,当时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才会渡海而进到台湾来。在郑成功据台期间,福建的何姓也纷纷到了台湾。清朝时,到台湾来开创新天地的何姓更多,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姓的足迹。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当然以后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历史名人 何休:东汉杰出经学家。自小笃志好学,精研六经,诸儒莫及。历十七年,作《春秋公羊解诂》。 何景明:明朝文学家。与李梦阳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称"复古派"。与梦阳、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为"七子"首领。 何承天:南朝宋时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博通经史,精历算,曾考定"元嘉历",改平朔为定朔,使日月食必在朔望,对后世历法变革有很大影响。 何晏:三国时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与夏侯玄、开弼等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倡导玄学,崇尚清淡,开一时之风气。

何氏家谱

承,先,惟,绍,志。家,道,定,辉,光。濡,西,瞻,望,族,源,远,则,流,长。何氏家谱介绍 修牒 何姓人视谱牒如生命,一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