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第1张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一、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史记·五帝纪》等所载,黄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为黄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缳、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出自黄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得姓始祖: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我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我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种说法:一、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黄帝的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为嫘祖所生),他的子孙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为姓。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三、历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为姓。

昌 仆:又名昌妪上古时人,颛顼之母。《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见《河图》。

昌 容:相传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济贫食蓬萦根二百馀年,颜如二十许。 能致紫草鬻与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

昌 豨:三国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见 。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谓昌霸即昌豨,良确。

昌 永:字禹功,宋状元,南宋泾县人。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累迁太常寺丞。(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流域。特产“宣纸”。)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

昌义之:(?-523) 南朝梁历阳乌江人。仕齐为冯翊戍主。从萧衍(武帝)起兵,每战必捷。梁武帝天监初,迁北徐州刺史,镇钟离。四年,梁魏大战,义之率军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钟离,拒魏军数十万。及梁授军至,大破魏军。率轻兵追至洛口而还。以功进号军师将军,迁南兖州刺史。不知书,性宽厚,为将能得人死力。官终护军将军。卒谥烈。

昌元庆:讳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长有武略,大元兵变,佥百长保障乡里,人称为安民公,屋後建百长亭,亭前起乡社书院,文文山先生为记,后遭国难,帅宗族四十余人,丛义兵,护宋驾,奔福广,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谅:明代迁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迁祖)。诰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车住口横沟转迁沔北五业潭鸡头湖南河岭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远。

昌应会: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昌文贵: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兆先者,埜先从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战死。韩成子观至都督,别有传。 越四日,辛卯,复大战,副元帅昌文贵、左元帅李信、王胜、刘义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东海郡:有二处:一处秦时置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

昌姓宗祠通用对联

〖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轩辕。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

源起汝南。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系传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昌氏来源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相传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下联典指明代莆田人昌应会,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轻徭缓赋,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高僧许子;

名将义之。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景仆德远;

义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上古时人,颛顼之母昌仆。《帝王世纪》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注: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子枢。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

僧传五经。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称商纣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传》载:“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蒿根,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 下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

汝南发秀;

帝胄增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

〖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状元扬名翰苑;

女道施惠穷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泾县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间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补为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联典指汉代女道昌容,自称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却如二十来岁的样子。能致紫草,卖给染工,得钱送给孤寡贫病的百姓。此联另有版本下联的第五字“穷”为“群”字。

-----------------------------------------------------------------

〖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经书百卷逢诏选;

勇士三千护金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清和天皇——贞纯亲王——源经基——满仲——赖信——赖义——义家——义国——新田义重——得川义季——世良田赖氏——教氏——家时——满义——政义——亲季——有亲——松平亲氏——泰亲——信光=一色宗义之女——亲忠=铃木重胜之女——长亲=松平近宗之女——信忠=大河内满成之女——清康=青木贞景之女——广忠=水野忠政之女传通院——德川家康

  初代征夷大将军安国院东照大权现德川家康

  生卒:1542-1616,1603-1605在位

  正室夫人:筑山殿源氏(今川义元之妹)1579赐死

  继室:旭姬(丰臣秀吉之妹)

  次代台德院秀忠

  血统:德川家康=户冢忠春之女宝台院西乡——秀忠

  1579-1632,1605-1623在位

  正室:崇源院阿江与藤原达子(浅井长政与织田阿市之女)

  三代大猷院家光

  血统:德川秀忠=正室阿江与——家光

  1604-1651,1623-1651在位

  正室:本理院藤原孝子(关白鹰司信房之女)

  四代严有院家纲

  血统:德川家光=青木利长之女宝树院阿乐——家纲

  1641-1680,1651-1680在位

  正室:高严院浅宫显子(伏见宫贞清亲王之女)

  五代常宪院纲吉

  血统:德川家光=本庄宗利之女桂昌院阿玉——纲吉

  1646-1709,1680-1709在位

  正室:净光院藤原信子(关白鹰司房辅之女)

  六代文昭院家宣

  血统:德川家光=冈部重家之女顺性院阿夏——甲府藩主纲重=长昌院阿保良田中氏——家宣

  1662-1712,1709-1712在位

  正室:天英院藤原熙子(关白近卫基熙之女)

  七代有章院家继

  血统:德川家宣=胜田著邑之女月光院阿喜世——家继

  1709-1716,1712-1716在位

  正室:净琳院八十宫吉子(灵元天皇之女)

  八代有德院吉宗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纪伊藩主赖宣=中川氏——光贞=净圆院阿由利巨势氏——吉宗

  1684-1751,1716-1751在位

  正室:宽德院真宫理子(伏见宫贞致亲王之女)

  九代淳信院家重

  血统:德川吉宗=大久保忠直之女深德院阿须磨——家重

  1711-1761,1745-1760在位

  正室:证明院比宫培子(伏见宫邦永亲王之女)

  十代浚明院家治

  血统:德川家重=梅溪通条之女至心院阿幸——家治

  1737-1786,1760-1786在位

  正室:心观院五十宫伦子(闲院宫直仁亲王之女)

  十一代文恭院家齐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岩本氏——家齐

  1773-1841,1786-1837在位

  正室:广大院藤原寔子(右大臣近卫经熙养女,萨摩藩岛津重豪之女)

  十二代慎德院家庆

  血统:德川家齐=押田胜敏之女香琳院阿乐

  1793-1853,1837-1853在位

  正室:乐宫乔子(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

  十三代温恭院家定

  血统:德川家庆=迹部正贤之女本寿院阿美津——家定

  1824-1858,1853-1858在位

  正室:天亲院藤原任子(关白鹰司政熙之女)

  继室:澄心院藤原秀子(关白一条忠良之女)

  再继室:天璋院源敬子(萨摩藩岛津齐彬之养女,岛津忠刚之女)

  十四代昭德院家茂

  血统:德川家齐=梶胜俊之女妙操院阿登势——纪伊德川齐顺=实成院阿美佐松平氏——家茂

  1846-1866,1858-1866在位

  正室:和宫亲子(仁孝天皇之女)

  十五代庆喜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水户德川赖房=谷氏——高松藩主松平赖重=土井氏——松平赖侯=樋口氏——赖丰=汤浅氏——水户德川宗尧=德川吉孚之女美代姬——宗翰=榊原氏——治保=一条道香之女八代姬——治纪=外山氏——齐昭=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登美宫吉子——庆喜

  1837-1913,1866-1867在位,大将军取消,改称公爵

  正室:贞肃院藤原美贺子(左大臣一条忠香之养女,今出川公久之女)

  十六代家达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丸山氏——田安德川齐匡=篠崎氏——庆赖=高井氏——家达

  1863-1940,1868-1940出任德川家宗家当主,1929-1940日本红十字会会长,1903-1933贵族院议长

  正室:藤原泰子(左大臣近卫忠房之女)

  十七代家正

  血统:德川家达=泰子夫人——家正1884-1963,1940-1963在位,悉尼总领事,加拿大公使,土耳其大使,1946-1947贵族院议长

  正室:源正子(岛津忠义公爵之女)

  嫡子十八代继承人家英,早卒

  十八代恒孝

  血统:见德川庆喜血统。水户德川治保=前田氏——高须藩主松平义和=平松氏——松平义建=古森氏——陆奥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新选组的支持者)=会津松平容敬之女——松平恒雄(驻美国英国大使,参议院议长)=锅岛直大侯爵之女信子——松平一郎(东京银行行长)=徳川家正公爵之女丰子——恒孝

  1940-今,1963-今在位,日本邮船社长

  正室:寺岛幸子(萨摩藩士寺岛宗从伯爵之女,母亲为细川护熙首相的亲姑姑)

  嫡子德川家广

谷,大地生也!五行之中乃属土,需要水相调和方能富有生机太平!

谷洲泉:洲泉,五洲之泉水,即天下之泉为之所滋润谷也,安能不富余?

谷舟泉:舟字在前,前即为上。泉字在后,后即为下。舟即船也,船即木也,得土,得水方能茁壮成长!泉即水也,船自然在水之上,乃太平之像,寓意一生风顺!(我个人推荐这个名字,五行属相占尽其三,谷为土,舟为木,泉为水也!尽是相互补短之意!)

谷周全,很形象的寓意了出生在一个好时代,谷物周全无恙,风调雨顺。

豆[豆、豊,读音作dòu(ㄉㄡˋ),古音亦读作lǐ(ㄌㄧ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穆王的御马师造父之师傅泰豆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期的造父是个名人,他是伯益的第九世孙,西周王廷的善御者。在史籍《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他:“幸于周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造父,就是后来的赵氏鼻祖。

这么一个有大功于西周王朝的名人,其“善御”之技却是跟泰豆氏学来的。

据史籍《列子》记载:

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是当年有名的驾御马车的人物。造父便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技术。

开始时,造父行礼很谦恭,但在泰豆那里三年,泰豆却没有教给他任何技术。造父毫不气馁,仍然更加恭敬小心地服侍师傅。

泰豆看到这个徒弟如此懂得礼节,于是便跟造父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三年了,你可以跟我学技术了。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什么时候你快走的姿势象我一样了,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有六匹马的马车。”

造父恭敬地答道:“我一切照办。”

于是,泰豆立起木桩作为道路,木桩上只能放一只脚掌;按照一定的步伐数目放置好木桩后,踩着木桩行走。他快步往返于木桩之上,却不会摔交和失足。

造父便开始学习走木桩,三天,就完全学会了技巧。

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一般的驾御马车的人,也不过就你现在这样的水平了。前面你的这些快步行走,用的是你的脚,体会其中的技巧在你心里。推而广之到驾御马车方面,就是在协调缰绳和辔衔的时候,是快是慢让马的嘴唇感觉和你一致,让马的行动法度掌控在你的心中,从而把握住所有的节奏。在你心里得心应手,外面操控得让马也心领神会,这样就能进退走得像用绳墨画的一样笔直转弯像圆规划的一样圆,要去的地方再远也会有气力。真正学会了驾御的技术,结果在衔,衔响应的是来自辔的信号;辔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手的信号;手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心。这样就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鞭子去赶,心境闲暇身体端正,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个马蹄跑得不会出差错;转弯、前进、后退,没有不是中规中矩的。到这样的时候车轮之外就可以不要多余的车道,马蹄之外可以不要多余的地面;就不会觉得山川谷地有什么险,平原湿地,看它们都是一样的了。我的技术全在这了,你要牢牢记住这些!”

造父恨快领会了泰豆所说的话,认真体会,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御马良师。后来,泰豆的子孙们也跟着造父沾光,受到了周穆王的赏赐。

泰豆的后裔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泰豆氏。后省文简化分为单姓泰氏、豆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祝融氏后代熊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楚有豆氏。”芈姓熊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公族后裔,国祖为鬻熊。

鬻熊是被周文王尊为老师的贤人之一,九十岁而知“道”。当时,自周自文王以下,所有的人都向鬻熊请教,后人还把他的言论收集整理成二十二篇的《鬻子》,奉为至理名言。

到周成王执政后,他将鬻熊的玄孙熊绛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熊绛建立了楚国,熊氏逐为国姓。

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俞豆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豊亭,因氏焉。其后裔有取姓氏为俞氏者,后其中有人改为喻氏;也有取姓氏为豊氏者。后裔传至汉朝时期,有大臣豊如意,后代子孙遂以其字为姓氏,称豊氏。战国末期,楚国地区的“豊”字即“豆”字,后简化为豆氏,但读音作lǐ(ㄌ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大理国,出自唐朝时期云南东爨宁部酋长豆圭,属于以先族名字为氏。

五代时期,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首领,率众十万进兵大理,讨灭原南诏权臣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设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将府、郡部封给有功大臣及当地部族首领。宁州始为步雄部,后属东爨酋,为宁部。大理国后期(南宋末年),东爨首阿几以浪广割与宁部酋豆圭。豆圭可算华宁县豆氏家族有史籍记载的远祖,过去豆氏家庙大殿正中所供奉的最大一块牌位,大概就是豆圭的。其后裔即为豆氏,曾在明朝时期改为禄氏,清朝时期又恢复为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农耕官员布小豆,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布小豆,改为豆氏。”布小豆氏,为负责长掌管农业生产的官员之一,与谷氏、粟氏等出于同源,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丁零族(高车族)鲜于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以及在后来的唐王朝时期,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

鲜卑族慕容部的豆卢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

鲜卑族拓拔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其中有部分窦氏后因户籍管理工作的失误,也成为了豆氏。

鲜卑族吐谷浑部的赤小豆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

据史籍《北史》记载,豆代田,鲜卑胡,代人,拓拔焘时拜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长广王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子豆周求。

鲜卑族豆莫娄部的豆莫娄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分支较多,因此改汉字单姓分为芦氏、莫氏、豆氏、娄氏。

其实,该世系中的豆氏、窦氏,实际上是姓出同源。

得姓始祖:鬻熊。

鬻熊是商朝末期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期,封鬻熊曾孙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春秋时期,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国人多以熊为姓氏,以念亡国。并尊鬻熊为熊氏的得姓始祖。

但豆氏、斗氏也是源出于鬻熊的,因此亦以鬻熊、斗伯比为得姓始祖。

甘肃省榆中县豆家营“豆氏复窦氏:

甘肃省榆中县豆家营村等地有两千余名姓“豆”的人,三十来年前,由于为了书写方便等原因,“窦”被误写成了“豆”,后来人们逐渐全部简化使用为“豆”。姓氏的改变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最近他们向榆中县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恢复原来的姓氏“窦”。目前,榆中县有关部门已经接受了窦氏家族人的申请,准备恢复他们本来的姓氏。

今年七十多岁的窦泽咸说,他们兄弟五个人,大哥早年参加工作在外,因为大哥文化水平较高了解家族历史,就一直以窦为姓,而家中的老父亲和其他兄弟一直用豆姓,造成一个家庭里两个姓氏,让一些人产生误解。对窦氏家族的情况比较了解的窦庆民老人说,现在外面工作的窦姓后人全部都用“窦”,而世代居住在村里的窦姓后人,却把姓氏改成了“豆”。

有一次,村中一位窦姓老人的儿子在北京工作,过节时给老人寄钱以尽孝道。因为儿子在外一直用窦姓,给家中寄钱时收款人的姓也填写的是窦,可是这边老人的身份证上却是“豆”,邮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姓氏不相同,结果就是不给取钱。最后,还是由村委会给邮局开出证明后,才取出钱来。

据窦泽咸老人介绍,榆中窦氏在本地已经六百多年了。他们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得知,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窦家营村还用的是“窦”,自1972年以后,逐渐开始使用“豆”字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村民的文化低、识字少,为了书写方便就把“窦”简写为“豆”;再者,有人误认为“豆”是“窦”的简化字。后来,农村的一些工作人员疏忽,将错就错造成窦姓的书写混乱。现在榆中县涉及窦姓的地名、门牌和身份证等均改变成了“豆”字。但他们向县民政局询问,了解到行政区划的地名等都使用的是“窦”字。

据他们了解,榆中县现有豆家营、豆家岘等窦姓人集中的几个地方,人数大约有两千人左右,人们基本都误写为“豆”姓。向 相关部门咨询后,得知窦姓人恢复原来姓氏符合国家规定,于是他们就向相关管理部门申请,变“豆”姓为“窦”姓。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窦永存说,县公安局户政科已经接受了窦氏后人的请求,目前已经开始着手恢复窦姓人原来的姓氏。

二历史名人:

豆代田:(生卒年待考),鲜卑族;代人。

拓拔焘时拜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长广王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

豆登桂:(公元1941~今),甘肃西和人。中国工商银行秦安县支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

他从1992的11月分管信贷工作以来,对全行信贷工作实行了主办信贷员第一责任追究制的管理办法。

通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亲自主抓“三项贷款“(不良贷款)下降了3198%,由全市借差行变为全市唯一存差大行,每天上存资金达四千余万元,且保付金充足,为全市系统内资金营运作出了贡献。

他还对国营、集体企业全方位支、帮、促,使食品公司二百一十万元、物资局七十七万元、糖酒公司九十八万元、百货门市部集体贷款六十万元等整体盘活,银企共同发展。

他支持非公有制的十七家战线厂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云南、西安、成都、兰州、乌鲁木齐市井出口独联体,同时,于1996年创办了“秦安通达信息中心“,1997年上国际互联网。

1998年创办了《秦安市场信息》报。为泰安小商品市场创立和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级文明市场做出了贡献。曾先后被评为先进个人、保卫先进个人、优秀 员。

豆冷伯:(公元1947~今),陕西永寿县人。著名当代作家。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自1977年起,先后在《群众艺术》、《苏州文学》、《中流》、《延河》、《长安》、《西安晚报》、陕西《百花》等几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作品获各种奖励十五次。并有诗集《情关山水》、《旅意》;中短篇小说集《人态》、长篇小说《荒隅》、《畸殇》;长篇报告文学《大路雄风》等十二部专著出版行世。《荒隅》被收入中国西部风情文库,《畸殇》获咸阳市1995年五个一工程文学奖。

豆晓峰:(公元1964~今),张家川人。著名高级兽医师。

他参加并完成的科技项目有六县畜禽疫病普查,获1992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家川县畜禽寄生虫种类分布、侵袭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获1993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TDP治疗黄牛不孕症试验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1995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百万只良种鸡推广及规模养殖技术示范、立足该地资源优势引导规模养殖,获无水市星火二等奖;动物布鲁氏菌病稳定控制达标考核,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联合验收;绵山羊蟀媒血液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受到专家的好评。

他先后在国家级专业技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七篇,在中国兽医寄生虫学会第三次学术会上交流一篇,并被收入论文集。

1998年被县委、县 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豆沁太:(公元1968~今),山西沁水人。地方政工干部。

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山西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科七班学习。

入学前在沁水县教委工作;毕业后调沁水县委农工部工作。

豆中华:(公元1971~今),河南淮阳人。著名地方中医师。

1981~1984年河南中医学院学习;1984年至今淮阳县公疗医院任副院长。

擅长自拟中医中药丸剂、 推拿、穴位注射治疗各类疑难杂病;在颈椎病方面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深受患者的欢迎。

由于其成绩突出,业绩被载入《中国名医一万家》等多部较具权威性的辞典辞书中。

他决心以自己的专长,悬壶于世,治病救人。

复fù(ㄈㄨˋ)] 姓,又称复氏,是中国姓氏之一,源于嬴姓、姜姓、子姓。姓复的名人有复中翁、复阳、复伏生等。该姓氏是多源流古老姓氏之一,但至今人口比较少。

复姓起源

渊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七代伯翳,属于以封邑名称或国名为氏。按史书记载,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能驯鸟兽,知其话言,事虞夏。初,采于嬴为,是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于费,是为大费;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启,后分衍有鸟俗氏、路俗氏,后裔有孟亏、仲衍。孟亏能述伯翳之业绩,封于萧,是为萧孟亏。夏朝衰败,萧孟亏去而凤岛随焉。仲衍臣于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轩者,娶郦山氏,生仲潏。仲潏生处父,处父善走,是为飞廉。处父生二子:曰革、季胜。革即恶来,事纣王,为周武王所杀。嬴姓后分衍有郯氏、寘氏、兹氏、蒲氏、沈氏、耿氏、谭氏、谷氏、巴氏、复氏、江氏、黄氏、鄠(妘)氏、弦氏、时氏、麋氏、白氏、葛氏、祁氏,皆为嬴姓一族。

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国中:江氏国、黄氏国、鄠(妘)氏国、弦氏国、时氏国、麋氏国、复氏国、白氏国、祁氏国皆灭于楚国,郯氏国灭于越国,寘氏国灭于徐氏国,兹氏国、蒲氏国灭于东周王朝,沈氏国、耿氏国灭于晋国,谭氏国、谷氏国灭于齐国,巴氏国复灭于夔国。商朝时期伯翳的第四代后裔季胜分封在复阳,建国为侯国,史称“用复国”,西周时期称“复阳国”,故址在汉朝时期称湖阳乐乡(今河南南阳桐柏,一说今安徽当涂湖阳),在典籍《尔雅》中记载:“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駰言复阳县,湖阳之乐乡也。汉元帝刘奭元延二年(公元前47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唐朝时期将“湖阳”迁往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春秋时期为南申国的附庸国,在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亲率大军假道邓国征伐申国,大概在公元前687~前684年之间,申国被灭,复阳国亦在同期被楚军所灭。楚文王在回师途中又顺手灭了娘舅之国邓国。

被楚国灭国后的季胜之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复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复氏、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三十九世孙、伯夷二十五世孙海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炎帝姜姓,其分衍的支国有十三:怡国、伊国、纪国、淳国、甘国、州国、舟国、骀国、戏国、向国、薄国、列国、赖国。夏禹曾封怡国君以祀烈山,是为默台氏。从第一代炎帝起,传说到第五十四代为齐太公,自炎帝至姜太公谱系如下: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夸父(夸父)→垂→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承先→荣→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尚(即吕尚、姜太公、齐太公)。

传说,姜海复在商朝太戊二十一年(公元前1627年)左右,被其父王姜恒车封于海复(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因名海复侯,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海复氏,后在西周时期分衍为单姓海氏、复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复氏史称正宗。

渊源三

源于墨台氏,出自姜姓东海族的古孤竹国,属于以历史事件称谓为氏。诞生于商朝初年(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孤竹国是今冀东至辽西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三千六百多年,后分迁辽西地区。灭亡于春秋时期的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相当密切,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史书记载:“孤竹君,讳初,字子朝,姓墨台氏,袭孤竹君国,在辽西。”据史籍《辽史·地理志》记载:“兴中府,古孤竹国(今辽宁朝阳)。”兴中府即是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区。近年(21世纪)来,考古发现提供了新的佐证:在辽宁喀喇沁左旗蒙古族自治县的北洞村,出土的铜窑上铸有“孤竹”铭文。孤竹国是古代位于东北与山东半岛之间的一个部落,据专家考证,她“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了约九百四十年(公元前1600~前660年)。大致说来,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整个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商王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三百八十六年(公元前1046~前660年)是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国,最后处于燕国控制之下,政治地位极大下降。孤竹国灭亡之后,孤竹国的旧臣民企盼复国,遂有以“复”为姓氏者,称复氏,世代相传至今。

故孤竹国人曾多次反抗燕国的统治,其后历史上多次描述的战国时期“山戎侵掠北燕”,实际上多为故孤竹国人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在战国中期到先秦时期名人辈出,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惠文王赢驷的异母之弟樗里疾(姜姓赢支,又称樗里子,也称严君,公元?~前300年)即原孤竹国人。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秦军中仍有不少将领都是孤竹国的后裔。[1]

渊源四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傅阳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熊郏敖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即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复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等,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复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复姓始祖

伯益(伯翳)、伯夷、叔齐、海复

复姓分布

复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十二位,族人多以东海、霍州、海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霍州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陕西咸阳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零星复氏族人分布。[1]

复姓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海州郡:历史上的海州郡有三处:①今江苏连云港。四、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海州地区繁衍生息。自夏、商、周、秦汉以来,海州隶属多变,几经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称海州郡,其后一直为历朝府、州、郡、县之治所及东海、赣榆、灌云、沭阳乃至更广阔境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海州人文荟萃,先民创造了具有龙山、青莲岗文化交汇特征的史前文化,孔子两次率弟子来海州讲学论道并登山望海,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读书遗迹,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留下大量诗词,李汝珍以海州的风土人情创作了著名历史传奇小说《镜花缘》。②今江苏省灌云市。③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岸港市,属黄海南道首府。其古为海州,后属东海族孤竹氏国,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复改为海州郡。1954年新设黄海南道定为首府。是历史上中朝文化交流地和贸易的重要港口,谷物、水产集散地。特产墨和砚台,留有芙蓉堂、百济清风楼等名胜古迹。

复姓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

海州堂:以望立堂。

复姓名人

复中翁

(生卒年待考),东海人。著名西汉时期汉宣帝之师。公元前92~前66年之间,是汉武帝刘彻的晚年。汉武帝晚年昏聩,因为误信宠臣江充的挑拨离间,制造成了西汉历史上著的“巫蛊案”,结果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戾太子刘据)全家,包括刘据的三男一女,以及诸皇孙、皇孙妃、皇孙女。当时他的嫡系曾孙辈刘洵(名病巳)由于还不满一周岁,因而未杀,被关押在专为王侯、郡守们所设的“郡邸狱”中。廷尉(最高法院审判长)邴吉当时参加审理此案,他心里知道这是汉武帝年老糊涂的暴戾举动,并且可怜这个皇曾孙刘询是个无辜的婴儿,因此就派了一个罪刑很轻且刚生了孩子的女犯人做刘询的奶妈,喂他奶吃。

过了五、六年,又有些专讲那“望气”一套的方士们,说长安城狱中有天子气。流言传到迷信神仙之说的汉武帝耳朵里,当即下诏:“狱系者,无轻重,一切皆杀之。”令谒者(传达官)郭穰到达关押皇族的监狱去杀人,邴吉立即紧闭狱门,拒绝接受诏命。他说:“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就这样抗拒了一整夜。天亮了,派去执法的郭穰对邴吉的抗命也无法处理,只好回宫奏报。这个时候,汉武帝的头脑清醒多了,就叹口气说:“天使之也!”不但没有再追究,而且海下诏大赦天下罪犯。邴吉就把刘洵送到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交给史良娣的母亲“贞君”抚养。后来,汉武帝又传诏,要刘洵认祖归宗,把他放到宫廷的边舍掖庭令张贺那里收养。掖庭令,是职掌后宫贵人、采女等总务的官职。张贺原来曾经派在被杀的太子刘据那里任职,太子(刘洵的祖父)对他很好。他“思顾旧恩,哀曾孙(刘洵),奉养甚谨”。张贺本来还想把孙女嫁给刘洵做妻子,因为他的弟弟张安世反对作罢。但张贺不死心,正好和他的职掌有关的一个暴室(关押宫中皇后、贵人有罪的拘留所,也是宫女们的医疗所)的主管官啬夫许广汉(同司马迁一样接受“腐刑”,变成了太监,派在那里做主管)有一个女儿许平君,美丽老实。张贺看中了她,就和许广汉商量,愿意自己拿出家财,为刘洵作聘金,娶他女儿。许广汉答应了,回家同夫人一讲,妻子大发雷霆。她说:“一般看相、卜卦、算命的,都说我生的女儿将来大富大贵,怎么可以嫁给一个没落皇孙,穷极无聊的赖小子。”但是,许广汉已经答应了张贺,就坚不变更诺言,仍然把女儿嫁给了刘洵。小两口子很恩爱,不到一年,生了个儿子叫刘奭;,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刘洵在这一段时期,依靠许广汉兄弟的照顾生活在一起,只与外婆史家往来。但刘洵非常好学,肯上进读书,许广汉旧特别请来了当时的著名学者东海人复中翁,刘洵就跟东海学者复中翁学习《诗经》。

复中翁除了教他认真读书,还教导他要“细辩民间”。因此,刘洵“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有时间就到处乱跑,所谓“上下诸陵,周遍三辅(都城长安以外附近各地区)。以是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所以,在刘洵不久做了皇帝以后,便成为一代明君,庙号汉宣帝。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在逝世之后能得“宣”字谥号者并不多,由于刘洵足以够得上称为是“中兴”汉室者,才被后来的汉元帝刘#93;用“宣”字为谥。史书皆称:“汉宣帝兴于闾阎(民间),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朝廷会议)。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考察实践绩效)。及拜刺史、守相(省级长官),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讲的和做的不同,都能知道他根本问题的原因所在)。常称曰:庶民(百姓)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二千石乎!(郡守、省级长官的实物俸禄,每月粮米二千担)。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者,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汉宣帝作了皇帝后,对老师复中翁异常尊敬。但是不久,复中翁便悄然引退,不知所终。汉宣帝做了十一年皇帝以后,因为一个老宫女告诉汉宣帝过去二十多年前,曾经在掖庭做过皇帝的保姆,讲出了当年汉宣帝在监狱中的情形。汉宣帝一路追究下去,找到当年的奶妈,才知道都是邴吉的功劳。史称:“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吉终不言,大贤之。”汉宣帝是在跟随复中翁读《诗经》出身的,因此,他就引用了《诗经》上的一句话说“无德不报”,就封邴吉为侯。对于当时保护有功的人,那个老宫女和奶妈等,都加赏赐。但在要封侯的时候,邴吉却病倒了,汉宣帝怕他死掉,很担忧。夏侯胜便说:“有阴德者,必享其禄。今吉未获报,非死疾也。”果然,不久就病好了。汉武帝临死的时候,把只有十三岁的太子弗陵托孤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金日碑(匈奴人)及上官桀。这个太子后来就是汉昭帝,很聪明,可惜短命,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就死了,还没有儿子。霍光就和大臣们会议,迎接刘氏皇室一位昌邑王即位,不到一年,发现这个皇帝“*戏无度”,霍光和朝廷大臣们决议废了他,但又找不到可为汉帝的人选。在这个时候,邴吉才出面对大将军霍光说:“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一举。而武帝曾孙名‘病巳’,在掖庭外家者,今十九矣。通经术(诗经、论语、孝经等),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决定大策。”于是,“光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刘洵得以继位,做了大汉皇帝。刘洵的出身经过艰难曲折,并非是纯粹的“职业皇帝”,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汉室皇朝的一代“明主”,所有的亲身经历,以及所受教育,可以说都是邴吉一手所造成,通过多方极力“诱导”,使得一个刘氏孤儿成为一代明君。

复阳

(生卒年待考),著名青年漫画家。作品以黑色幽默见长,作品多次在国际漫画比赛中获奖。《漫悟》丛书中有其名。

复伏生

1937年生,河南郑州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河南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濮阳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淮阳妇幼保健、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他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近40年,具有系统的、坚实的本学科技术理论和技术知识,能独立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是本学科的带头人。他对子宫颈癌、外阴癌、卵巢癌的治疗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剔除术、显微外科输卵管吻合术等有专长,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疑难杂症有丰富的经验,主刀完成妇产科、计划生育临床手术30万例,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被国家卫生部、计生委授予“万例手术无事故”证书。他4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国内省级以上会议书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专著《妇产科急重症的抢救》等。主持完成的“针麻剖腹产术”等课题获重大成果奖多项,首创“用胎儿皮代 成形术”在中华医学会全国第11次中青年学术会上宣读c以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工作作风、高超的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是享誉省内外的妇产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数十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员等称号。6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个人业绩被收入《世果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等。

现在耶律姓氏的人没有了,契丹族在明朝之前就被汉化了。耶律氏在辽、金、宋时期发展到颠峰,元朝以后开始逐渐隐息,耶律氏族人为避祸乱,纷纷转改为其他汉姓。 参考资料-1 辽国灭亡后,本支耶律氏即改为谷氏,不再姓耶律了。可能在当时,只要姓耶律,不管与辽国皇族疏近,一律会被认作辽国皇族而遭诛杀,为避杀身之祸,只好更改姓氏。本支耶律氏改为谷氏,是因本支兴起于上谷郡,故以祖籍地名为姓,以示纪念。 参考资料-2 云南勐板蒋氏家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剩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蒋家云处。注:该谱记载“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国,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在元初,随蒙古军队南征有功,授武略将军之职。明朝洪武年间,因麓川平缅叛有功,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后又经历数代,改为蒋姓。”这个家谱清晰地记载了勐板蒋氏家族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裔,及其姓氏的演变过程。

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

可以。我打开了。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