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民俗记事(2)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5收藏

监利民俗记事(2),第1张

关于监利市容城镇,江城路七根檀巷,土生良品餐馆的民俗记录,拍摄的照片,可借此了解湖北监利的风俗人情,饮食文化。

见微知著,了解家乡民间民俗文化。

最美的乡村民俗食堂。土生良品餐馆,建筑装修风格迥异。

乡土民俗文化展示。

下图,是土生良品餐馆准备的乡土菜肴。水乡茭白、鲜榨菜、水乡红心鸭蛋、土鸡蛋、春卷、鱼糕、鲊、青鲩、泥鳅、豌豆苗、干煸螺蛳肉、土家鸡…

家乡纯酿

宜昌稻花香白酒、泸州老窖、监利荞麦酒、土家包谷酒…

自制药酒

从左至右,依次为秋葵酒、灵芝酒、藏红花酒。酒色鲜艳好看。

湖北名优特产品 “稻花香”

湖北省名优特产品"稻花香白酒",是湖北宜昌稻花香酒业集团公司的优质白酒产品,品质有口皆碑。

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坝东侧,水电之都宜昌市东大门——夷陵区龙泉镇。

词人笔下 "稻花香"

南宋大词家,辛弃疾名句:“醉扶怪石看飞泉,酿成千顷稻花香”。诗香酒更香。

"稻花香" 酒的工艺及特点

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稻花香系列白酒为主的股份制企业,是湖北省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

稻花香系列白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技术,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稻花香酒,引进中国名酒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吸取传统五粮液酿造工艺之精髓,取“龙眼”优质矿泉水,采用传统混蒸、混浇、万年糟、人工培养老窖、封窖发酵、自然生香、分层蒸馏、按质摘酒、按级并坛、地窖贮藏、科学调配、精心包装而成的浓香型白酒。

清澈透明、窖香浓郁、醇厚绵甜、协调净爽、回味悠长,具有 “多粮型、复合香、陈酒味”的显著特点。

“稻花香”佳酿的文化内涵

“稻花香”酒的文化内函,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它清澈透明,窖香浓郁,入口纯正净爽,诸味协调,回味悠长。

红楼梦里面有"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的诗句。

稻花香的名字,则源自于此。酒好名更好,记住稻花香,就记住了美丽的长江三峡,人杰地灵的湖北宜昌。只有青山绿水的三峡夷陵,才是稻花香的故乡。

“稻花香” 寓意着大丰收

稻花香,寓意着祈盼五谷丰收。丰收不仅在农田里,人生收获无处不在,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事业有成、步步高升

“稻花香” 纯酿,承载着淳朴的民俗民风,清新自然,健康活力。

“丰收”时刻,不能没有稻花香。

金荞酒毛铺,是湖北监利县荞麦酒厂出产的特色酒。用荞麦发酵酿造。

荆州佳酿“白云边”

湖北荆州市松滋县生产的名优特产品“湖北白云边酒”,因李白在荆州期间酷爱饮白云边酒,并留下李白赋诗数首,而名扬四海。

白云边,座落于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城区北端。

这里东临江汉平原,西倚巫山岭余脉,南接武陵山,北滨长江,海拔684米,多东南风。

气候温和,土沃粮优,泉甘风冽,是历史悠久的酿酒胜地。

据考古专家对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王家大湖桂花树遗址的发掘,发现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酿酒业。

大溪文化后期,松滋先民对酿酒、饮酒已习以为常。

古书记载:松滋(古称乐乡)“自晋、唐以来,开设酒肆,历有年所”。

白云边酒芳香优雅,酱香浓郁,绵厚甜爽,圆润怡长。

李白诗咏“白云边”

公元759年,李白携族弟李晔、友人贾至秋游洞庭,溯江而上,夜泊湖口(今松滋市境内),揽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之景,畅饮当地佳酿,

诗人李白秋游洞庭,籍湖光月色,举杯吟诗: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美酒绝句相得益彰,白云边酒,由此得名。

湖北宜昌出产的土家包谷酒。白瓷酒瓶上的景太蓝图案吸引了我。场景是酿酒坊制酒工艺过程。

担龙泉水进酒坊,酒坊操作间的发酵、窖藏,售酒。

餐馆员工进餐。

监利竹制品,竹杯垫。

监利竹艺灯饰

民俗文化,石刻碗莲花盆。

水乡人冬天打糍粑用的,石杵和石盆。

水乡人耕地后,用来栓系水牛的石锁、石墩。

监利县是中国内地的普通一县。它的发展与中国的整个历史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的强盛而兴旺发达,也因国家的动乱而伤痕遍体。 夏商时期,监利县属于古南蛮国。这是一个刚刚步入文明时代的小国,它的都城大约在今天余埠(监利)古井口南面约1里的地方。西周时期,监利称为州国,是周天子下面的一个小诸侯国。春秋时,楚文王将都城迁到江汉平原的西陲纪南城,楚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吞并了周围的许多小国,州国也为楚文王所灭,监利全境便成了楚国的属地。 公元前576年,河南的许国遭到郑国的侵略,请求楚国保护,得到了楚王的允许,后经过很多周折,终于在公元前586年在监利境内建立了容城国,成为楚王的附庸。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地,建立郡县制,这里为州陵县,隶属南郡(今江陵)。汉初,古容城地域出现了州陵县和华容县(湖南的华容县是在隋朝开皇18年才改称华容的,可能是袭用了这个芳名)。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 208年),曹操军败赤壁,华容归属东吴。由于此地“士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西北境内曾产盐。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以监盐渔之利。公元 222年,孙权称帝,从华容县划出一小块地方设立监利县。从此,监利作为一个县名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了。 南北朝时期,华容县属荆州,监利改属巴陵郡。梁朝在巴陵郡设立巴州,划监利为监利郡。于是监利就成为郡府所在地了,但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隋唐五代时,监利县的建制没有多大变化。后周时,曾一度将监利改为复州,宋朝时属江陵府。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 965年)以白沙垸分设玉沙县。熙宁六年(1078年),又撤销玉沙县并入监利。 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因蒙古人加紧进攻中国的南方,兵荒马乱,南宋政府自顾不暇而废置监利县。直到元朝末年,顺帝整饬南宋州郡时才又设立。明代监利属荆州府,清朝一直沿袭未变。中华民国废府设道,监利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监利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后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监利县是红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的根据地,1928年就建立有苏维埃政权,属鄂西联县政府。1930年9月,在监利成立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1931年12月,在监利县周老嘴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43年至1946年间,在监利西北地区设立监利县人民政府,县东北地区设立监沔行委会,均属襄南政务委员会领导1947年至1949年县北已成为解放区,属监沔县民主政府管辖。1949年4月全县解放,属沔阳专区,1951年改属荆州专区,现属荆州市。 革命遗址

监利的人口数字,在明朝以前无据可考。明朝始有户口记载。如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为 5957户,28185 口。以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其户口稍有增减。由于当时赋役的轻重系于人口的多寡,所以隐瞒人口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统计数据也很不精确。 明朝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争动乱,灾荒和瘟疫,使监利县的人口损失过半。现在的监利居民,如果翻阅他们的家谱,就会知道,很多是在清朝初年由江西一带迁移到监利定居的。清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相对安定和清政府“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使监利人口增长非常之快。同治两年(公元1865年),编审全县男女老少人口共为882609口,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瘟疫灾荒和反动势力的大屠杀,到1934年全县人口减少到468777人;1949年,全县有人口56万;1999年,监利人口已达到 141万。现在,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全社会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义门更新”的来历

凡天下之陈,必定知道“颍川堂”和“百犬同槽、义门更新”的典故。

话说当年(周朝后期)陈氏五弟兄,家住颍川、黄河边的九龙口。家中家规严明,治家有方,上贤下孝,礼仪兴邦,家中实行“大同制度”各尽其能,按需分配。

此时陈家,家中五世同堂,老少人口已达九千多人,年纪最长者为家长。当时家长——老祖宗(女)一百二十多岁,仍享有崇高地位。家中大事仍有决定权。其余百岁左右老人亦不下百人。其中最有能力的五兄弟分管“农桑”、“织造”、“商贾”、“保安”“粮草礼仪医药”。家中有老人院、幼儿园、大食堂。哺乳者孩子不分你我,按序按需喂养;穿衣时服装只认尺码,统一调配……孩子吃饭碗不够,均用长木横放,在其上凿出碗窝,饭菜一律供给制。当时大家庭中正好有一百条家犬,其一最老者,不知其年龄,只知其眼瞎力迈。而这一百只狗,亦通其人性,知其尊老爱幼,若吃食,都要等之一老者吃了,才肯动口。这就是“百犬同槽”。

后来,人丁之兴旺,家声之沛振,亦百犬同槽之美誉,从民间传进京城,被一奸臣嫉妒,并进谗言于皇上。认为陈家之兴旺,威胁国家,亦危及皇权,一定要消灭在萌芽。皇帝半信半疑,特别是百犬同槽之事太神奇了,决定亲自到九龙口陈家去看看。皇帝到陈家去时,特带了一百份糕点。到了陈家,见其老老小小以后,心甚羡之,十分感慨。决定亲自把糕点,分与那百犬。并先交人把那只老犬控制起来,所有的狗,看到自己面前的糕点,至于不理睬状,后来,将老犬送至同槽,老犬食之,其余犬才纷纷进食。皇帝大喜过望,感触之余,亲自为陈家赐匾为“义门更新”。

后话。皇帝被陈家的一切所感动,敕封了陈家。那奸臣自然认为自己是弄巧成拙,于是更进一步向皇上进谗,当然,皇上感动之余,也认为那奴才的话也并非不无道理。对陈家这样的享誉天下的义道人家,是不能急于动硬的,只好用皇帝的金口玉言,来破坏陈家的地气和人气。便再次敕封九龙口作“母猪口”,“陈家,可座满天下,但不能坐天下”。后来,陈家就康熙也改了姓才当上皇帝。

当然,陈家对当时皇上的第二次敕封,是很恼火的。陈家如此安分守己,利国利民。却对陈的住地给予侮辱性的敕封。就有了许多抱怨性的言论。其中以老二(织造)、老三(商贾)、老四(保安)、比较激进。老大种田、老幺后勤礼仪都只管自己的事,对敕封之事是置若罔闻,波澜不惊。至此,皇帝也终于抓到了陈家心存异志的话柄。便直接派兵捉拿陈家三弟兄。逃命之途中,三弟兄决定改名换姓。老二决定既改姓,又不是掉根本,去掉陈的耳旁,姓“东”,又觉得还是有点明显,干脆把“东”的上下再去掉,就姓“田”了。也不知是不是历史上的“陈完”。老三、老四却不能再改这个字了,老三是做生意的,在外面有认识的“谭”姓人家,把他给救了,他就姓了“谭”。老四是管武装的,那是朝廷要抓的重中之重,无人认识,也无人敢收留,被官兵一致追到了海边,正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走投无路之时,忽听海上轰的一声,波涛之中现出一黑色脊梁,他急忙非一般的从上面跑到对面海岛上去了。后来他认为是龙救了他,他就改性“龙”了。至此,也就有了“田、龙、谭、陈不开亲”之说。当然,后来的“田横八百士”就应该是老二的一家了。

(恩施市龙马中学:陈雪远,祖籍荆州)

监利民俗记事(2)

关于监利市容城镇,江城路七根檀巷,土生良品餐馆的民俗记录,拍摄的照片,可借此了解湖北监利的风俗人情,饮食文化。见微知著,了解家乡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