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郡雍穆堂顾氏族谱
我盐城始祖六三公初宅县冶南斜街,原祠堂是准将军庙。
据前辈们说我们花园一带姓顾的先祖以取鱼为生,在十九世与二十世之间的岁月,先祖取鱼遇大风,不幸鱼船失事,人获救了,家谱落水失传,财产全无,取鱼无法为生。二十世祖同元公偕兄从丁马巷流居花园一带,给地主种田数十年,糊口度日,无法参于祭祖活动,更谈不上修谱之事,时间长了就失去与本族联系。后经几代人的艰辛创业,繁衍至今已达百余户,四百多人口,生活安定。此时顾氏子孙思念远去的先祖,在老辈人的多次督促和二十四世生字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用了近一年时间,将失传的族谱重新在楼王丁马巷顾家庄老谱中,找到了我们祖宗的世数,使花园一带顾氏分支有了承上启下源由。
顾姓出自南顾与北顾,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
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今苏州吴县)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
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顾炎武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
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
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今苏州)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江苏吴县),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
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
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1949 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
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顾氏是勾践的后裔,这是远古以前的事了。到了战国东周时候,他们的后代叫安朱的,名亲,周赧王封他为东瓯王,秦统一中国以后,将安朱废为闽中郡长。对此清顾步青记诗赞东瓯王安朱称:
袭爵於周,为秦所废。秦乎秦乎,二世谁继。
公为郡长,民仍仰止。百六年华,子孙万代。
安朱的儿子是摇,字毋余,因破秦平楚,受汉高祖褒封为东海王。
宋晦翁朱熹记诗赞东海王毋余公摇称:
累世侯爵,无穷事功。破秦平楚,受命褒封。
封於东海,恩渥德隆。忠竭汉室,勋业谁同。
摇的儿子是期视,字昭襄,摇封期视为顾余侯,后,汉惠帝遂亦封之。这才有了顾姓。
对于顾氏的始祖,清嘉庆18年(1813年)顾步青等纂的《武陵(顾氏)宗谱汇编》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顾哲城的钞本《顾氏重汇宗谱》都是以摇之父安朱为“始祖”。说这是“沿用吴相醴陵侯雍辑纪姓源时追得姓祖,以期视公祖父安朱公为一世,且相传已久,不便更改,而今仍其旧。”以安朱公为一世。
有的谱以丞相雍为“一世祖”记述的。《同里谱》就是直接以雍一世开始记述。在记谱之先,还记下一段雍之前的世系。有的谱把此称作世系本源。自安朱至雍有十八世。也就是以安朱作始祖时,雍是第十八世孙。
也有的谱以顾野王为始祖的。如无锡顾宝钰、顾宝琛的《顾氏大统宗谱(无锡)》则从野王开始记述,有的还把他称为顾氏的“中兴祖”的(见《顾氏重汇宗谱》)。自雍至野王有十四世。以雍作始祖时,野王是第十四世孙。
最后一种就是以迁居当地的始祖作为一世来记谱的。大部分地区性的顾氏家谱,几乎都是以其迁居始祖作为一世祖的。但他们的谱,一般都同原来居地的顾氏宗谱可以连接上的。譬如从同川顾氏老二房迁徙昆山千墩一支,在以后又接上了同里的时茂支仁派的宗谱。
本谱循《同里谱》“以安朱为顾姓始祖,雍为记谱始祖。”
——摘自《同里西宅别业顾氏族谱》
乐安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 3 年(公元 1823 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 14 年(公元 1925 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 16 年(公元 1926 年)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靖江顾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民国 22 年(公元 1933 年)经畲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南通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 20 年(公元 1931 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舶口阜顾氏宗谱,(清)顾庄等纂修,清光绪 13 年(公元 1887 年)刻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吴江顾氏族谱,(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 7 年(公元 1918 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顾氏家乘,(清)顾德溥等纂修,清乾隆 10 年(公元 1745 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清)顾霁等纂修,清宣统 3 年(公元 1911 年)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宜兴阡塘顾氏宗谱,(民国)庄拱辰纂修,民国 31 年(公元 1942 年)永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著者待考,清同治 13 年(公元 1874 年)佑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清)顾璋清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 1875 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顾——
顾出自己姓(民间有记载为巳姓、妃姓等,但是本姓不变),为夏王朝时昆吾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姓氏。在典籍《诗·商颂》中记载:“韦顾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顾、昆吾,皆己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的记载,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顾伯即顾氏始祖),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县志》、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中,都记载有古顾国,地望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十五公里的顾城,在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记载有鲁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与齐侯、邾子在顾国会盟。
《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封地为姓氏。
——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30 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77 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 50 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 134 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 1117 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 1165 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 1376 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 1729 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
——堂号——
武陵堂,以望立堂;
三绝堂;
至善堂;
泼机堂(云南镇雄泼机顾山);
武陵郡雍穆堂顾氏族谱
本文2023-09-24 13:55: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