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家谱是什么?
刘邦家谱:
1、曾祖父:刘清,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于魏都大梁,之后其子刘仁迁丰邑中阳里,现丰县汉皇祖陵保存刘清之墓。
2、祖父:刘仁,迁丰邑,丰邑本属宋国,宋灭后入齐,前284年五国伐齐后,原宋国国土尽入魏国,为魏国东陲,刘仁迁丰,当在此年之后。
3、父亲:刘煓,字执嘉,即刘太公,刘邦登基后尊为太上皇,崩于公元前197年。
4、生母:温氏,一说王含始,被追谥为昭灵夫人(昭灵后)。
5、庶母:李氏,太上皇庶妻,封太上皇后,逝于公元前197年;生楚元王刘交。
6、兄弟姐妹
(1)刘伯,刘邦大哥,汉五年正月,追尊为武哀侯,高后时,追尊为武哀王。长嫂封阴安侯。
(2)刘仲,名喜,刘邦二哥,被刘邦封为代王,[244] 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后因抵抗匈奴战败被革为合阳侯,死后 追谥为代顷王。二嫂为顷王后。
(3)刘交,刘邦弟弟,排行第四,被刘邦封为楚王,[245] 死后谥元王。
(4)从父兄:荆王刘贾。
(5)从祖弟:燕王刘泽。(应该是远房兄弟,现已无稽可考)
(6)姊:宣夫人 昭哀后。
7、后妃:曹夫人、吕皇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石奋之姊)
子女。
8、共生八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
9、女儿:刘乐,即鲁元公主,下嫁张耳之子张敖,母吕后。刘邦女儿有史可查者只此一人。
10、原配吕雉,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八年,公元前180年而崩,寿62岁,葬于咸阳东陵。生一子一女:刘盈,即是汉孝惠帝;女即鲁元公主。
11、妣曹氏,生一子:刘肥(高祖六年立为齐王,[247] 卒谥齐悼惠王)。
12、妣戚氏,生一子:刘如意(汉高祖七年封代王,九年徙为赵王,十五岁被吕氏毒死,谥赵隐王)。
13、妣薄氏,公元前155年四月崩,葬于霸陵,生一子:刘恒(初封代王,后即帝位为孝文帝)。
14、妣赵氏,生一子:刘长(公元前196年封淮南王,文帝六年谋反,废徙蜀死,谥淮南厉王)。
15、诸姬所生之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后改封赵王,被吕后幽禁而死,卒谥赵幽王)、刘恢(公元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为梁王,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因此闷闷不乐,公元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死后废其嗣,文帝时追谥为“赵恭王”)、刘建(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逃放匈奴,次年被立刘建为燕王,立十五年死,谥曰灵。刘建本有子,吕后使人杀之,绝嗣后,除其国)。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
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
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扩展资料
北宋初的《百家姓》将甘姓排列在第245位。从宋代开始,甘氏分布地更广,南方的广东、东北的辽宁等省均有甘氏的聚居点。宋代有诗人甘泳,崇仁(今属江西)人;左龙武军大将军甘昭吉,开封(今属河南)人。元代有诗人甘复,余干(今属江西)人。
明代有大儒甘望鲁,麻城(今属湖北)人,幼为人牧,奋志苦攻,钻研程、朱理学,终于成名;学者甘节,保昌(今广东南雄)人。明末清初有南明郑成功部将甘辉,福建龙海人,出身农家,与林泗聚众起义,后归郑成功,任中提督,封崇明伯,以骁勇善战著名。
清代有甘文焜,其先本丰城人,后徙辽东(今辽宁辽阳),隶汉军正蓝旗,官至云贵总督;其子甘国璧任云南巡抚,曾孙甘源任广东巡抚,并且是书法家。
奉新(今属江西)人甘汝来,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为康熙时名臣。还有藏书家甘福,江宁(今属江苏)人,家有津逮楼,积书至十余万卷。
-甘姓
康熙十二年入川,也就是1673年入川,由元旺、元贵等四子携老人邑英公、甘氏祖婆骨灰入川,邑英公、甘氏祖婆骨灰葬于永川距今338年,其中元贵去了重庆安居,另一子到了泸州落户,其余两子安居永川。
1086辽宁潘阳甘氏宗谱一卷
(清)甘士鐗 甘运复续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辽宁图
注:甘士錀、甘运清首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二
修。
1087辽宁潘阳甘氏宗谱一卷
(清)甘运沧 甘运洁等续修
清嘉庐九年(1804)甘运濂刻本 一册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甘士錀、甘运清首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三
修。
1088辽宁潘阳甘氏家谱一卷
, (清)甘书芬 甘景麟续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甘恪修刻本
科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甘士錀、甘连清始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四
修。卷端作《潘阳旗汉甘氏全谱》。
1089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家谱不分卷
(清)甘土愍等三修
清康熙十五年(1676)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090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1091浙江常山甘氏宗谱七卷
(民国)郑顺来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1092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
卷
(清)甘子瑞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燕翼堂木活字本 二
十一册
美国
1093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炳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晋熙旧学堂刻本 十
六册
湖北图
1094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甘世珍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晋熙旧学堂活字本 二十
册
北图
1095江西南昌东关甘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甘时霖续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友德堂刊本 二册
科图
1096江西南昌东关甘氏支谱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甘怀和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1097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
(清)甘常俊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十八册
江西图
1098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卷
(清)甘氏合族修
清乾隆年间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艺文卷1一8,世系卷6一7)
1099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不分卷
(清)甘氏合族修
清道光间木活字本
江西图
1100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不分卷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1101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江西档(存册7)
1102山东桓台甘氏家谱不分卷
(清)甘绍裕等修
清咸丰七年(1857)写本 四册
美国
1103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
(民国)甘可富撰
民国元年(1912)撰 民国十五年(1926) 江口
华阳石印局石印本
湖北枝江县档
1104湖南甘氏草谱不分卷
(民国)甘岳臣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甘岳臣钞本 六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阴、长沙等地。
1105湖南湘潭中湘勃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
(清)甘功献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山西大学
注:甘之霖首修於清乾隆五十四年。书名页作
《甘氏族谱》。
1106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
(清)甘臣勋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敦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注:甘之雯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四年。
1107湖南湘阴甘氏续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甘鸿甲等修 甘半湘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湖南图(存卷1一14,又一部存卷1、2)
1108四川荣昌昌元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甘廷玺等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重庆启渝公司铅印本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甘氏族谱》。
1109四川台江甘氏族谱
(民国)甘泽清 牟大有等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合江甘氏石印本
四川重庆图(存三册)
1110广东甘氏祠谱不分卷
(民国)甘熙庭重编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111广东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甘远林撰
民国二十三年(1934)钞本 一册
美国
往:该族散居中山、五华等地。
1112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甘铭新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南山祖祠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美国
1113 甘氏宗谱
(清)甘国堂修
钞本 一册
北图
1114 甘氏宗谱
(民国)甘元抡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一册
北图
我叫甘文宁
甘姓家谱目录
甘
1086辽宁潘阳甘氏宗谱一卷
(清)甘士鐗 甘运复续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辽宁图
注:甘士錀、甘运清首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二
修。
1087辽宁潘阳甘氏宗谱一卷
(清)甘运沧 甘运洁等续修
清嘉庐九年(1804)甘运濂刻本 一册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甘士錀、甘运清首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三
修。
1088辽宁潘阳甘氏家谱一卷
, (清)甘书芬 甘景麟续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甘恪修刻本
科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甘士錀、甘连清始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四
修。卷端作《潘阳旗汉甘氏全谱》。
1089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家谱不分卷
(清)甘土愍等三修
清康熙十五年(1676)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090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1091浙江常山甘氏宗谱七卷
(民国)郑顺来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1092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
卷
(清)甘子瑞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燕翼堂木活字本 二
十一册
美国
1093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炳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晋熙旧学堂刻本 十
六册
湖北图
1094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甘世珍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晋熙旧学堂活字本 二十
册
北图
1095江西南昌东关甘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甘时霖续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友德堂刊本 二册
科图
1096江西南昌东关甘氏支谱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甘怀和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1097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
(清)甘常俊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十八册
江西图
1098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卷
(清)甘氏合族修
清乾隆年间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艺文卷1一8,世系卷6一7)
1099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不分卷
(清)甘氏合族修
清道光间木活字本
江西图
1100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不分卷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1101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江西档(存册7)
1102山东桓台甘氏家谱不分卷
(清)甘绍裕等修
清咸丰七年(1857)写本 四册
美国
1103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
(民国)甘可富撰
民国元年(1912)撰 民国十五年(1926) 江口
华阳石印局石印本
湖北枝江县档
1104湖南甘氏草谱不分卷
(民国)甘岳臣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甘岳臣钞本 六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阴、长沙等地。
1105湖南湘潭中湘勃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
(清)甘功献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山西大学
注:甘之霖首修於清乾隆五十四年。书名页作
《甘氏族谱》。
1106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
(清)甘臣勋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敦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注:甘之雯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四年。
1107湖南湘阴甘氏续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甘鸿甲等修 甘半湘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湖南图(存卷1一14,又一部存卷1、2)
1108四川荣昌昌元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甘廷玺等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重庆启渝公司铅印本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甘氏族谱》。
1109四川台江甘氏族谱
(民国)甘泽清 牟大有等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合江甘氏石印本
四川重庆图(存三册)
1110广东甘氏祠谱不分卷
(民国)甘熙庭重编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111广东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甘远林撰
民国二十三年(1934)钞本 一册
美国
往:该族散居中山、五华等地。
1112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甘铭新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南山祖祠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美国
1113 甘氏宗谱
(清)甘国堂修
钞本 一册
北图
1114 甘氏宗谱
(民国)甘元抡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一册
北图
叱[叱,读音作chì(ㄔ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宰相甘罗,属于以历史事件或避难改姓为氏。
据传说,在战国末年,秦国少年宰相甘罗,遭朝中奸臣吕不韦陷害,身死家抄,全族遇难,唯有甘府一族人逃脱。
一日,该甘氏族人跑到一处荒郊野外,天色过午,他腹中饥饿难当,却又不敢四处寻吃的,不久,只觉头昏眼花,便栽倒在路旁。不知啥时候,秦国追他的一伙士兵来到跟前,把他推醒,问他姓啥。这时那甘氏族人饿得连话也说不出,只是用手无力地指着口,一付想吃的样子。追兵以为他不是姓甘的,指着口,那意思是说姓“吃”,因此就放过了他。
这位甘氏族人后来流落到邠州永乐县(今陕西彬县),娶妻生子,繁衍了一大家人。想当初,多亏一个“吃”字救了命,甘氏族人不忘旧恩,便将“甘”姓与“吃”姓结合起来,让后代都姓复姓“吃甘”,后来觉得这“吃甘”二字不雅,遂改为“叱干”,世代相传至今,亦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叱氏、以及恢复为甘氏者,居所称叱家村。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叱干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叱干氏,鲜卑古姓,今陕西彬县有叱干姓。
古代鲜卑族有叱干部,以部落名为姓。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得罪了北魏政权,曾奔投于叱干部。叱干部首领他斗伏要押送赫连·勃勃于北魏。他斗伏的侄子阿利当时在大洛川驻守,听说叔叔要押送赫连·勃勃,赶紧飞马前来谏道:“鸟雀投人,尚宜济免,况勃勃国破家亡,归命于我?纵不能容,犹宜任其所奔。今执而送之,深非仁者之举。”但是,由于他斗伏害怕强大的北魏政权,因此坚持要押送赫连·勃勃给北魏。阿利便偷派手下将赫连·勃勃于半路截救,然后一起逃至后秦国当戍边卫兵,之后以原部落名称“叱干”为姓氏,改名为叱干·阿利。
叱干·阿利即鲜卑叱干氏的得姓祖先。后北魏政权一统中国北方,鲜卑叱干氏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皆简化为单姓薛氏,这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亦有仍以复姓叱干氏、或单姓叱氏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二分布
今陕西的西安市、合阳县、咸阳市、彬县、蒲城县叱家村、礼泉县叱干镇,广东省的东莞市,以及全国各地仍有少量叱干氏、叱氏族人分布。
三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鼎铛重望;竹邑名公: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良吏薛大鼎,叱干氏,字重臣,汾阴人。尝为沧州刺史,浚无棣渠通海,商贾流行,民食其利,被誉为铛脚刺史。永徽中迁行荆大都督长史卒谥恭。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孙吴国太子少傅薛综,字敬文,竹邑人。善辞令,擅诗赋杂论,凡数万言。
三凤媲美;五隽齐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汾阴人薛无敬,叱干氏,少年时与叔父薛收及族兄薛德音齐名,当时号称“河东三凤”。武德年间官天策府记室参军,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时,任他为舍人。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竹邑人薛兼,字令长,清廉朴素,器宇轩昂,少年时与纪瞻、闵鸿、顾荣、贺循齐名,号称“五隽”。入洛阳,任比阳相,后官太子少傅,明帝时,加散骑常侍。
大义首创;天爵自高:上联典指北魏朝时期的薛孝通,叱干氏,平萧宝夤,首创大义,封蓝田县子。下联典指北魏朝时期的薛聪太,为治书侍御史,文帝欲进其位,聪太固辞。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荣也。”
2五言通用联:
翔河东之凤;尊关西之师: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叱干氏,字伯褒,河东汾阴人。十二岁能写文章,与两个侄子薛德音、薛元敬并称“河东三凤”。历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记室参军,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有功,封汾阳县男。曾上书谏阻秦王攻猎。武德中卒。年三十三岁。王哭之恸。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亲,河东汾阴人。先后在北齐、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司台湾省。后被炀帝杀害。其诗词不达意藻华艳,少数边塞诗较为雄健。专精好学,素著才名,有诗文集七十卷。
三箭定天下;一笺传古今: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将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叱干氏,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一从军,屡立战功,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劂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下”的赞歌。后参与进攻高丽的战争,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女诗人薛涛,字洪度,长安人(今陕西西安)。父薛郑官蜀早亡,母孀居贫困,遂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名士韦皋、元镇、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与之唱和。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酬献名人,人称薛涛笺。今其地有薛涛井,相传乃薛涛制笺汲水处。所作情调感伤。明人辑有《薛涛诗》。
3七言通用联:
魏宫人神针妙技;蜀秘书锦笺乐诗: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薛灵芸,叱干氏。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薛涛,叱干氏。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理学名臣,敬轩重望;龙门良将,仁贵英风: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人薛宣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将薛仁贵,叱干氏,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
四名人
叱静平:(公元1964~今),号航天行;甘肃人。著名当代作家。
曾在广西大学新闻系“写作函授班”,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文学系,河北联合刊授大学文学系学习;1993年被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第九期作家进修班录取,因家经济拮据,放弃攻读。
1991年处女作问世,曾在《运河文学报》、《甘农报》、《东方文艺》、《人民文学》副刊等发表。入选《红高梁》、《总是说不出》、《如果》、《相思》、《风雨送君》等;曾入选《南方青春诗选》、《心中的花园》、《’97诗历》、《人文》、《世界华文诗歌选萃》等书。获“新人新作征文”佳作奖,“爱心杯·青春派·魅力选手”征文三等奖,《人民文学》副刊九十年代“新人作品暨社团”征文参展奖,首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优秀奖。
《中国跨世纪文学艺术家辞典》辞条入典录取提名者,1996年度优秀作者,1997年湘江文化艺术家协会特约作者。
另有诗歌《禁果》、《黄昏西湖望景》、《如果》等被收藏1999年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入编《馆藏作者辞典》。
刘邦家谱是什么?
本文2023-09-24 13:38: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