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商朝的一些真正历史?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因最后首都固定于殷,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该时间被中国史学界采用。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代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目前在河南的偃师市、郑州市、安阳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
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中国已经发现的第一批文字符号。
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
考证
西方历史学者一般认为,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历史上夏朝的存在。按照他们所定的历史时代标准,中国的历史时代最多只能从商朝的甲骨文发明(前1556年)算起,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时代最多只有3600年,而不是中国学者所说的4000年(因“信史”(历史时代)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发明时起算),不过有学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之前,这些学者同样认为商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学者再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了,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这些文明后来消失,由于没有文字遗留等原因,其事迹大多也不被后人所详知。依据中国正史的记载,自黄帝开国以来的历史,虽至西周年份不详,但世系清晰。司马迁曾言,“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逸,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后都城西迁,仍称亳(今河南偃师)。
商汤立国后,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起来。终于在鸣条之战击败夏桀,建立商朝,建都于亳。商汤死后,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无德被伊尹放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政。后世权臣废立皇帝称“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在成汤时,曾建都于郑亳(地点尚存争议),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奴隶们不愿为荒*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遗民一分为二,成为后来的卫、宋两国。
疆域
商朝势力图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始都亳,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政治制度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也就是“天子”观念的起源),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军事制度
商朝的军事制度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旧藏甲骨卜辞》.25)、“□王自征人方”(《殷契粹编》.1185)等卜辞表明,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王室妇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也曾率军出征。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号出现,可能表明当时军队成员已有不同的职守。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虚书契后编》上.31.5)等卜辞说明,战时常根据需要进行“登人”(征兵),一次征发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过1万人的。奴隶多担任杂役。
商朝除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各宗族或各方国也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编》.1149)、“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殷虚书契续编》.5.2.2)等卜辞表明,这些宗族或方国的军队须听从商王的调遣。商朝军队有步卒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驾车,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执戈。车下随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现过“步伐”的记载,可能表明当时有独立的步兵队伍。
“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可能是师。“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虚书契前编》.3.31.2)、“王令三百射”(《殷虚文字乙编》.4615)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组织可能以100人为基层单位,300人为中级单位,并有右、中、左的区分。
武器配备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于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经济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使用多种谷类酿造酒,已经可以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由于交换的发达,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王朝商业的发达,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很多,今天商人一词,源自当时周边国家对商朝国人的称谓。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田有比较整齐的规划,农田作物种类有黎、粟、稻、麦,发明了中耕;有蚕桑经营,纺织业有所发展;商代除有六畜外,还驯养了象,畜牧业相当发达。
科技
商代开始初步掌握了冶铁技术,制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商高定理)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了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奴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
帝王年表
有关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君主列表,请参看商朝君主列表。
商 庙号 谥号 姓名 血缘关系 注
大乙1 履 示癸之甥 妣丙
大丁2,11 大乙之甥(子) 妣戊
卜丙3 胜 大丁之弟
仲壬4 庸 卜丙之弟
太宗14 太甲2 至 大丁之甥(兄子) 妣辛
沃丁4 绚 大甲之甥(子)
大庚2 辩 沃丁之弟 妣壬
小甲 高 大庚之甥(弟子)
大戊2 伷 小甲之弟12 妣壬
雍己 密 大戊之弟12
中丁9 庄 大戊之甥(兄子) 妣己癸
卜壬3 发 中丁之弟
戋甲5 整 中丁之甥13(兄子)
中宗14 且乙6 滕 戋甲之弟13 妣己庚
且辛 旦 且乙之甥(弟子)
羌甲5 逾 且辛之弟
且丁6 新 且辛之甥(兄子) 妣己庚
南庚 更 且丁之弟(或羌甲之甥)
象甲5,7 和 且丁之甥(兄子)
般庚7,8 旬 象甲之弟
小辛7 颂 般庚之弟
小乙7 敛 小辛之弟 妣庚
高宗14 武丁 昭 小辛之甥(兄子) 妣辛癸戊
且己6,11 武丁之甥(子)
且庚6 跃 且己之弟
且甲6 载 且庚之弟 妣戊
廪辛 先 且甲之甥(弟子)
康丁9 嚣 且辛之弟 妣辛
武乙 瞿 康丁之甥(弟子) 妣戊
文丁9,10 托 武乙之甥(子) 妣癸
帝乙 羡 文丁之甥(子)
帝辛 受 帝乙之甥(子)
注1:大乙,甲骨文亦作唐,司马迁的《史记》中为天乙或汤。
注2:大丁等,《史记》中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注3:卜丙、卜壬,《史记》中为外丙、外壬。
注4:仲壬、沃丁,甲骨文未见此二王名。
注5:戋甲、羌甲、象甲,《史记》中为河亶甲、沃甲、阳甲。
注6:且乙等,《史记》中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注7:武丁称之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注8:般庚,《史记》中为盘庚。
注9:中丁,《史记》中为仲丁;康丁,《史记》中为庚丁;文丁,《史记》中为太丁。
注10:文丁,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注11:大丁、且己,《史记》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则有。
注12:大戊、小甲,《史记》与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长幼顺序相反。
注13:戋甲,《史记》中河亶甲为外壬弟,亦即中丁之弟,祖乙则为河亶甲之子。
注14:《史记》以太戊为中宗,另以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
张光直的商代王制假说
商代政权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为两组,一组谥称以甲乙为主,一组谥称以丁为主,两组互相通婚,轮流继位执政。王位多传于另一组的下辈,有时也传于同组内的同辈。王位以此互传的方式,从而在两组之间祖孙隔代继承。据卜辞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称父,子甥侄皆称子。亲堂表兄弟皆称兄弟,所谓父死子继,实质为舅死甥继,王位传于另一组。至于兄终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组,似为特殊安排。
学 者相信,商王族分为分甲乙丙丁等十个祭仪群,这些祭仪群是政治单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单位,地位与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势力最大。十群彼此结 合,归属两大组,以甲乙为主的一组包括戊己,以丁为主的一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传,必须在各群之间传递(传于另一组 或同组内的另一群),而且传于同组中只能由同辈继位,传入另一组才能由晚一辈承继。君主由王族/贵族会议辅政,A组领袖为王,B组领袖则为其副手,王位传 承由会议选定,中间可能涉及权力斗争甚至流血政变,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间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却不见得 有严密的成规。
这里必须指出,张氏此论点于二十世纪中晚期曾引起热烈讨论,但囿于其古文字、文献、史学之认识不深,尤其是甲骨学知识的浅薄,导致此“二系”论点近年来在两岸学界屡遭批评,事实上,已经被许多学者证明是“异想天开”了,并不可信。
商王在位年
据先秦文献记载,可知的商王在位年有汤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太戊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
汤 “成汤方即世崩没之时,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汉书‧律历志》)
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万章上》,《史记》同。)
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万章上》,《史记》同。)
太甲 “案《纪年》,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
太戊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书‧无逸》)
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览》八十三引《纪年》)
武丁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尚书‧无逸》)
祖甲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书‧无逸》)
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商年表
本商年表据“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发布的推算结果。
商前期/1600——— 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1300——— 1251 50
武丁/1250——— 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1191——— 1148 44
武乙/1147——— 1113 35
文丁/1112——— 1102 11
帝乙/1101——— 1076 26
帝辛/1075——— 1046 30
商(前1600——前1046)
汤(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胜)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绚)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庄)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发) 15 辛丑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逾)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阳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盘庚(~每) 28 丁卯 前1300
小辛(~颂) 3 乙未 前1272
小乙(~敛) 10 癸丑 前1269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9
祖庚(~曜) 11 庚午 前1200
祖甲(~载) 33 乙亥 前1189
廪辛(~先) 4 戊申 前1156
庚丁(~嚣) 8 辛亥 前1152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4
文丁(~托) 13 己丑 前1109
帝乙(~羡) 21 庚子 前1096
帝辛 (~纣) 30 丙寅 前1075
注:盘庚至帝辛在位时间、年数,据郭伟[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作了修正
穿破历史的迷雾,解读五百年殷商,商朝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呢?
中国历史上的商朝,又称为殷商。商朝大约为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本记载的王朝。之所以有“殷商”这一称谓,是由于商朝的都城经常转移,则在后代盘庚迁殷才趋于稳定,在殷定都达273年,因而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商朝处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国家权力已经基本确立,奴隶制的公共秩序亦已稳固。
一商朝的建立商人的祖先是契,他因协助商朝的建国君主夏禹治理有功功率,因此封为于商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因此他就以“商”来自称的部族。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称帝后,表现得十分暴虐,中原老百姓已不堪忍受。这时夏王朝的执政已处在很严重的内忧外患当中。这时候的商部落的大boss为成汤,他是一位很有修养和本领的人,见到夏王朝日益腐烂、独裁已造成名誉扫地后,他便下手建立新的王朝。
当夏桀获知成汤在讨伐诸侯国并扩张商的阵营后,派大臣将成汤召至夏王都,并一声令下把它监禁在夏台(商朝牢房)中。成汤的属下伊尹和仲虺获知消息后,搜集了很多至宝、玩器和美女送给夏桀,要求释放出来商汤。因此夏桀一声令下将成汤释放出来。监禁的事在诸侯国和方天朝导致了更地面焦虑,大家纷纷投靠商,愿助商汤灭夏。
成汤再次以礼树威,秣马厉兵,使邻近部族陆续归顺。在和夏桀血战以前,成汤又消灭了这时依然遵从夏指引的某些方国部族——剪去了夏桀的翅膀。
鸣条之战:一切准备就绪后,在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商部落战士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了一场血战——鸣条之战。商汤选良车70乘,敢死队**6000人,协同多方国部队,采用发展战略大迂回,绕路至夏都往西突击夏都,夏桀仓促迎战。结果商朝部队惨败于鸣条。这场战争变成夏王朝灭亡的大转折,成汤此后变成商汤——他设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二商朝的衰落与中兴商朝一共经历了约31代君王。至第八代商王仲丁称帝时,国势慢慢衰落。那时候废旧了嫡子称帝制,拥立诸兄弟和他们的孩子称帝,因此造成角逐遗产继承之错乱状况。从仲丁到盘庚的一百多年间,商朝历史进入中衰阶段。以致于诸侯国都不到朝见,世称九世之乱。
盘庚迁殷和武丁中兴:盘庚是商朝中期的一位睿智君王。他即位后,决定把北京首都迁移到殷(今河南安阳)。迁往殷地有三条益处:第一,殷地的土地资源较为富饶。第二,定都之后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皇室和贵族将也会受到抑止。第三,新都城比较安全,外界干挠少。果真,迁殷后皇室矛盾激化减轻,社会经济发展得到快速发展。盘庚因而被称作“中兴”之主是。
之后即位的盘庚的侄儿武丁,也是一位睿智君王,他开创了武丁中兴:他继位之后勤勤恳恳、奋发图强。对外开放,他发兵讨伐夷方、巴军、蜀及虎方部分地区,拓展了商朝板图和势力。对里大力推广生产制造,推动了制造业的兴盛:黄铜业拥有突破性进展,出现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这种重器。除此之外在纺织品、医药学、交通出行、天文学等多个方面,都获得很大造就。这也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三商朝的灭亡武丁去世后,商朝又开始逐渐衰落。到商朝最后一个王帝辛(纣王)阶段。在以往社会史描述中,商纣王沉迷酒色、横征暴敛、严刑厚敛、是和夏桀相同的君王。和他有关的历史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可是,后人从此存在很大的异议。
因为甲骨文的发掘出,考古工作者和史学家拥有重大发现:实际上,纣王王帝辛青少年勇敢,多次派属下往东征伐莱夷,自身进攻南方地区九苗,将商的阵营延伸至了东海和长江河段,为中国板图向东南拓宽作出了巨大奉献。但其年年争霸巨大消耗了综合国力,进一步恶化了国内矛盾,使对其西北的控制能力下滑,拿了周部族以可趁之机。
牧野之战:周武王姬昌的同盟军与商朝部队在牧野(今河南周边)进行的血战。商朝到此已经历六百多年,至帝辛(纣王)时,已经是危机四伏。周部族定居莫谓陕西中间,到姬昌这一代时综合国力日强,附近诸侯国陆续依附于。公元前1050年西伯侯姬昌病故,王爷姬昌(周武王)称帝。这时商朝出现了内战:帝辛杀掉了堂叔赵公明,监禁了另一个堂叔箕子。周武王确定借机发兵伐商。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率兵装甲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及其步兵团数万人发兵东征。帝辛惊悉周军袭来,只能匆忙武装力量大量奴仆和俘虏,连着守护都城的军队,赶赴牧野应战。战事结果自然也是周武王决胜。帝辛见趁势己去,回到朝歌,走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在历史的长河中,商朝为中华文明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揭开了中国可考历史文化的大幕。关于商朝的故事,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对于商朝的建立到灭亡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你知道商朝的都城在哪吗?商朝,又称殷、殷商,在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朝,最早建都于亳,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先后迁往嚣(郑州西北、荥阳东北)、相(河南濮阳北、内黄南)、邢(河北邢台——、庇(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奄(山东曲阜) 、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不过,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
商朝的朝都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在亳建立的王朝称为商。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今河南安阳),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政权,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
商朝疆域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诗经·商颂》云商邦畿千里。 安阳的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而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及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商朝流行活人祭,擅长用蛮夷来做祭品。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今河南商丘北。他用贤人执掌国政,国势强盛,建立了商朝。商的前期(殷商)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此后不再迁都。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
安阳的殷墟遗址
商朝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记》记载:有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过渡。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因而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这三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辞资料中,尚未发现可解读作殷的甲骨文字。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对殷墟都邑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
商朝玄鸟图腾
帝辛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这在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又如同书昭公十二年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原因,足见商纣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朝的实力消耗很大。当周武王率师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这些军队久困战场,无心战斗,前徒倒戈,终于导致商王朝的灭亡。
谁知道中国商朝的一些真正历史?
本文2023-09-22 00:49: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