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钧――《旧唐书》卷一七七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2收藏

卢钧――《旧唐书》卷一七七,第1张

  卢钧(778—864),字子和,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文宗时任左补阙、给事中、华州刺史(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岭南节度使(治所在今广东广 州);武宗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昭义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宣宗时任宣武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 西太原),入朝为尚书左仆射。受宰相令狐排挤,又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汉中),懿宗初年去世。卢钧历任数道节度使,多有政绩,尤其在任岭南 节度使期间,没有像前任节度那样贪财致富。他为政廉洁,将“市舶使”这一直接管辖外国商船的职务交由监军使担任,自己从不干预。卢钧是后期治理广州比 较清廉的一位节度使。 >卢钧,字子和,本是范阳人。祖父是卢灵,父亲是卢继。卢钧在元和四年进士及第,又应试“书判拨萃”科,调授校书 郎,历任诸侯幕府僚佐。文宗大和五年,升任左补阙。与同事申诉宋申锡的冤枉,因此出名。经尚书郎,出任常州刺史。九年,拜官给事中。开成元年,又出任华州 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 >这年冬天,代替李从易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外国船只贩运之利,珍奇货物云集。旧节 度使设法兴利以致富,凡镇守南海的,无不捆装船载财物还京。卢钧性情仁慈宽恕,为政廉洁,请监军使担任市舶使,自己一点也不干预。自从贞元年间以来,有罪 流放到岭南的大臣,因其去世、子孙贫困。瞧淬,虽然遇到大赦也不能自己还京。凡是在岭南境内的,卢钧减省俸钱为他们营办小棺材;家中有疾病死丧,则为他们 出医药办殡殓;有孤儿 ,为他们办婚嫁,共数百家。因此山越的俗民,叹服他的德义,令虽不严而众人向化。三年任满将替换,华人蛮族数千人赴衙门请为卢钧 立生祠,刻功颂德。先前土人与蛮人、僚人杂居,互通婚姻,官吏有时阻挠,就互相煽诱反乱。卢钧到任后立法度,使华人与蛮人分居、不通婚姻,蛮人不许拥有田 地宅院,于是境外清肃,而互不相犯。 >会昌初年,迁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四年诛杀刘稹,命卢钧任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 长史、昭义节度、泽潞邢氵名磁观察等使。这年冬天,诏书命卢钧派五千泽潞镇军去代北防戍。卢钧登上城门钱送戍卒,他们的家属搭帏幄旁观。泽潞军一向骄横, 因为与家人告别,乘醉倒戈返攻城门,监军使让州兵拒战,直到晚上,经安抚慰劳才将乱卒平定。诏书命卢钧入朝,拜官户部侍郎、判度支、升任户部尚书。大中初年,卢钧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宋毫汴颍观察等使,在任时又加官检校司空。四年,入朝任太子少师,进勋位上柱国、封 爵范阳郡开国公、食封邑二千户。六年,再任检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九年,颁下诏书说:“河东军节度使卢钧,年长才高、博闻练达,见识聪 敏、胸襟宏大。蕴藏着山河的灵气、怀抱有执政的才能。多才多能而从不炫耀,行为韬晦反而更显扬。从岭南直到太原,五次更换节钺,仁爱之声满路,舆论越加赞 颂。希望你任藩镇时和气不要衰退,让台阁中的清风时常存在,应该升任宰职,用作群僚表率。可授官尚书左仆射。” >卢钧历任中央、地方, 功绩众多。后辈子弟,多官至高位。到这次紧急征他入朝,以为应作宰相,虽任尚书仆射,心中特别失望。于是常常称病不办公,与亲戚旧友在城南别墅游玩,有时 几天才回来一趟。宰相令狐绚厌恶他,于是他被停罢仆射官,仍然加授检校司空,守太子太师。舆论认为卢钧是长者,都谴责令狐滥弄权力。令狐惧怕,十一年 九月,任卢钧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入朝任太子太师,去世。 >原文 >卢钧,字子和,本范阳人。祖炅,父继。钧,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书判拔萃,调补校书郎,累佐诸侯府。太和五年,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历尚书郎,出为常州刺史。九年,拜给事中。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 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椟。其家疾病死丧,则为 之医药殡殓,孤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 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初,迁襄州刺史、 山南东道节度使。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泽潞邢磁观察等使。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 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判度支,迁户部尚书。 >大中初,检校尚书右仆射、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宋亳汴颍观察等使,就加检校司空。四年,入为太子少师,进位上柱国、范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六年,复检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 >九年,诏曰:“河东军节度使卢钧,长才博达,敏识宏深。蔼山河之灵,抱瑚琏之器。多能不耀,用晦而彰。由岭表而至太原,五换节钺,仁声载路,公论弥高。垣之和气不衰,台阁之清风常在,宜升揆路,以表群僚。可尚书左仆射。” >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宰臣令狐恶之,乃罢仆射,仍加检校司空,守太子太师。物议以钧长者,罪弄权。惧。 >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

唐高祖李渊  唐朝皇帝 ( 566 ~ 635 )

唐高祖 李渊 (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北周贵族,七岁袭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 李渊 即皇帝位于 长安 ,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 长安 ,是为 唐高祖 ;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消灭 江南 辅公祏 势力,一统天下。 玄武 门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 李世民 。贞观九年(635年)农历五月,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太武皇帝,葬于献陵。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 李暠 的后裔,世代显贵。陇西成纪(今 甘肃省 秦安县 西北),一说是陇西狄道(今 甘肃省 临洮县 ),祖籍邢州尧山(今 邢台 市 隆尧县 )。

 李渊的祖父 李虎 ,在西 魏时 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 李昞 ,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 隋文帝 独孤皇后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 李昞 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李渊长大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

 隋朝刺史

 开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受 北 周静 帝禅让,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累任谯州、陇州、岐州三州刺史。

 有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告诉高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于是,李渊有了远大的目标。

 戎马生涯

 李渊在 隋炀帝 即位之初先后做了 荥阳 (今 河南 荥阳 )、楼烦(今 山西 静乐县 )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大业九年(613年)春, 隋炀帝 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 怀远 镇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 杨玄感 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 庆阳 县),兼知关右诸军事。

 在此期间,李渊广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炀帝的猜疑。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隋炀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李渊知道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络自污以自保。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 山西 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第二年(616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 王仁 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有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突厥。

 镇守 太原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 太原 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李渊奉命率兵征讨历山飞贼甄翟儿,与甄翟儿遭遇在河西郡(今山西 汾阳 )的雀鼠谷,李渊大获全胜。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之子 李世民 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太原起兵

 晋阳起兵

 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所在的 江都 (今 江苏 扬州 )被孤立了。晋阳令 刘文静 、晋阳宫监 裴寂 都是李世民的密友。李世民就和晋阳县令 刘文静 密谋起兵。

 起兵造反的计策确定后,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想实情相告,又担心李渊不听。李世民私下找到 裴寂 商议,

 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谋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说:“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开始时坚决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过一会儿李渊还是答应了起兵,对李世民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山西 朔州 市)的鹰扬府校尉 刘武 周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 王仁 恭,据马邑而自称天子。农历三月, 刘武 周攻破楼烦郡,进占 汾阳 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 江都 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世民说:“事情紧急,可以举事了。”其周围的心腹裴寂、 许世绪 、武士眜等也纷纷劝李渊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李渊借口防备 刘武周 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刘文静、 长孙 顺德 、 刘弘 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招到数千人。

 太原副留守 王威 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 刘世龙 获悉,告知了李渊。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 刘政 会告发 王威 、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农历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六月,又遣二子 李建成 、李世民率军攻杀拒命的西河郡丞高德儒。同时,李渊又设下空城计,吓退了突厥的军队。接着,李渊开始作起兵反隋的准备工作。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在发布的檄文里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

 入定关中

 誓师后,李渊与 长子 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 屈突通 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 江苏 扬州 ),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 王世充 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 子进军神速,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

 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 杨侑 为帝,改元义宁,是为 隋恭帝 。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 李建成 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 李元 吉为齐国公。

 登基为帝

 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同年农历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同年农历五月, 隋恭帝 -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 李元 吉为齐王。

 扫除群雄

 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渊经常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武德元年(618年)农历六月,李世民攻打据有今甘肃 兰州 等地的 薛举 、薛仁果父子,农历九月 薛举 战死,农历十一月俘杀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

 武德二年(619年),唐朝用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杀了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 刘武周 、 宋金刚 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太原。李元吉、裴寂等败逃。后李世民出讨河东,收复太原并消灭刘武周势力。刘武周、 宋金刚 逃往突厥,不久被杀。当时黄河流域形成夏政权 窦 建德 、郑政权 王世充 与唐朝三足鼎立之势。620年,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王世充, 窦 建德 和王世充联盟对抗李世民的军队。

 武德四年(621年),在武牢关一战中李世民俘获窦建德。促使王世充投降。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俘斩窦建德余部 刘黑闼 ,平定了 河北 地区。武德七年(624年),高开道为其部下张金树所杀,张金树降唐。唐军又消灭了 江南 的 辅公祏 势力,终于一统天下。

 禅让退位

  玄武 门之变

 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 昆明 池设伏兵杀秦王。”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 唐太宗 ,次年改元贞观。

 因病去世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农历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 大安 宫。

 在 大安 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 仁寿 宫,位于今 陕西 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

 贞观八年(634)农历十月,李世民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李渊病死,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

 贞观九年(635年)农历五月,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岁,庙号高祖。同年农历十月,安葬于献陵(今 陕西 三原 县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后祔葬。

 李渊有几个儿子

 隐太子李建成(母窦皇后)

 太宗李世民(母窦皇后)

 卫怀王 李玄霸 (母窦皇后)

 巢刺王李元吉(母窦皇后)

  楚哀王 李智云 (母 万贵妃 )

 荆王 李元景 (母莫嫔)

 汉王 李元昌 (母孙嫔)

 酆悼王 李元亨 (母尹德妃)

 周王 李元方 (母张婕妤)

 徐康王 李元礼 (母郭婕妤)

 韩王 李元嘉 (母宇文昭仪)

 彭思王 李元则 (母王才人)

  郑惠 王 李元懿 (母 张宝 林)

 霍王 李元轨 (母张美人)

 虢庄王李凤(母杨美人)

 道孝王 李元庆 (母刘婕妤)

 邓康王 李元裕 (母崔嫔)

 舒王 李元名 (母小杨嫔)

 鲁王 李灵夔 (母宇文昭仪)

 江安王 李元祥 (母杨嫔)

 密贞王 李元晓 (母鲁才人)

 滕王 李元婴 (母柳宝林)

 李渊的老婆

 窦皇后

  万贵妃

 尹德妃

 宇文昭仪

 莫嫔

 孙嫔

 崔嫔

 杨嫔, 杨素 女

 小杨嫔

 张婕妤

 薛婕妤, 薛道衡 女,后封河东郡夫人,出家为尼。 唐高宗 年间麟德元年(664年)因与 上官仪 私下书信来往被削去婕妤和河东郡夫人邑号,幽禁于唐高祖别庙静安宫。

 郭婕妤

 刘婕妤

 张美人

 杨美人

 王才人

 鲁才人

  张宝 林

 柳宝林

 张氏

 李渊的女儿

  长沙 公主(下嫁冯少师)

 襄阳公主(下嫁 窦诞 )

 平阳公主(谥号“昭”,称平阳昭公主,母窦皇后,下嫁 柴绍 )

  高密 公主(下嫁长孙孝政,又嫁 段纶 )

 长广公主(先封为 桂阳 公主,下嫁赵慈景,又嫁 杨师道 )

 万春公主(先封为万春公主,后来改封 长沙 公主,下嫁豆卢 怀让 )

 房陵公主(先封为永嘉公主,下嫁 窦奉 节,又嫁贺兰僧伽)

  九江 公主(下嫁 执失思力 )

 庐陵公主(下嫁 乔师望 )

  南昌 公主(下嫁 苏勖 )

 安平公主(下嫁杨思敬)

  淮南 公主( 李澄霞 ,下嫁封道言)

  真定公主 (下嫁 崔恭 礼)

  衡阳 公主(下嫁阿史那社尔)

  丹阳 公主(下嫁 薛万彻 )

  临海 公主(下嫁裴律师)

 馆陶公主(下嫁崔宣庆)

 安定公主(先封为千金公主,下嫁 温挺 ,又嫁 郑敬 玄)

 常乐公主(下嫁 赵瑰 )

 李渊和 杨广 的关系

  独孤信 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生有七个女儿,其中三个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其中四女儿嫁给了 唐太宗 李世民的祖父,后来被追封为元贞皇后。元贞皇后是李渊的生母。 独孤信 的七女儿 独孤伽罗 嫁给了 杨忠 的儿子 杨坚 ,也就是隋文帝,成了 杨坚 的文献皇后,也被称为独孤皇后,独孤皇后就是隋炀帝 杨广 的生母。

 所以李渊的生母和杨坚的生母是亲姐妹,所以李渊和杨坚是表兄弟。而杨坚比李渊年龄大,所以杨坚算是李渊的表哥。而杨广是杨坚的儿子,应该叫李渊表叔。

 历史评价

 《旧唐书》:“有隋季年,皇图板荡,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盗发逐鹿之机,殄暴无厌,横流靡救。高祖审-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未伸龙跃。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 李密 之书,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洎讴谣允属,揖让受终,刑名大刬于烦苛,爵位不逾于珝轴。由是攫金有耻,伏莽知非,人怀汉道之宽平,不责高皇之慢骂。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诛文静则议法不从,酬裴寂则曲恩太过。奸佞由之贝锦,嬖幸得以掇蜂。献公遂间于申生,小白宁怀于召忽。一旦兵交爱子,矢集申孙。匈奴寻犯于便桥,京邑咸忧于左衽。不有圣子,王业殆哉!”

 赞曰:“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家难圣谟。言生床笫,祸切肌肤。《鸱鸮》之咏,无损于吾。”

 《新唐书》赞曰:“自古受命之君,非有德不王。自夏后氏以来,始传以世,而有贤有不肖,故其为世,数亦或短或长。论者乃谓周自 后稷 至于文、武,积功累仁,其来也远,故其为世尤长。然考于《世本》,夏、商、周皆出于 黄帝 ,夏自鲧以前,商自契至于成汤,其间寂寥无闻,与周之兴异矣。而汉亦起于亭长叛亡之徒。及其兴也,有天下皆数百年而后已。由是言之,天命岂易知哉!然考其终始治乱,顾其功德有厚薄与其制度 纪纲 所以维持者何如,而其后世,或浸以隆昌,或遽以坏乱,或渐以陵迟,或能振而复起,或遂至于不可支持,虽各因其势,然有德则兴,无德则绝,岂非所谓天命者常不显其符,而俾有国者兢兢以自勉耶?唐在周、隋之际,世虽贵矣,然乌有所谓积功累仁之渐,而高祖之兴,亦 何异 因时而特起者欤?虽其有治有乱,或绝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几三百,可谓盛哉!岂非人厌隋乱而蒙德泽,继以太宗之治,制度 纪纲 之法,后世有以凭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欤?”

  苏辙 :“唐高祖起太原,其谋发于太宗,诸子不与也。及克长安,诛锄群盗,天下为一,其功亦出于太宗。盖 天心 之所副予,人心之所归向,其在太宗者审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长立建成,建成当之不辞。于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

 张燧:“古今杀降之甚者,莫甚于唐高,而 项羽 、 白起 弗与焉。薛仁杲降则杀之,王仁本降则杀之, 萧铣 降则又杀之,其他盖不胜数也。或谓出太宗意,然而太宗未尝杀颉利也。独当时何无一言救止 岂其力不能得之,文静之死,而无及于数子耶!”

 《剑桥中国隋唐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 李密 和-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 兴城 ,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如有不妥欢迎留言,我会酌情修改。

孛[孛,读音作bèi(ㄅㄟˋ),亦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豫章王萧综之子萧直,属于以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史料记载,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农历3月,梁王萧衍(公元464~549年,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武进)以宣德太后令,逼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三十九岁的萧衍继任皇位,是为南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公元502~549年)后出家为僧,八十六岁逝世。

萧衍称帝后,平息了东昏侯萧宝卷的残余作乱,讨平反叛;放遣后宫、乐府、西解、暴室被幽逼者,“分遣内侍、周省四方”,招集流民、发展生产,并亲耕劝农,推行屯田。与此同时,他大力兴办学校,实行以文治国,并大力提倡朝廷节俭。

不过,南梁武帝的节俭主要是对他本人和功臣们,但其皇室族人却又大方到了徇私护短的地步。后来,由于宗室成员所做的两件事,使他倍受 ,这也是他后来要出家当和尚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他的六弟临川郡王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豫章王萧综。

豫章王萧综是萧衍的次子,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虽然当时有人怀疑萧综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儿子,但南梁武帝并没有歧视萧综,仍封他为豫章王,并将古豫章郡封为豫章国,还让他做大将军。到吴淑媛失宠之后,出于对南梁武帝的怨恨,就把七个月便生萧综的事告诉了儿子。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逐渐南梁武帝疏远了。

后来,豫章王萧综投靠了北魏政权,但后来一直不得志,以致最后客死于北魏国异乡。

由于豫章王萧综背叛了南朝梁国,南梁武帝因而将其子萧直改姓为“悖”,以志其父糊涂反叛,其后裔子孙皆称悖氏。古代,“悖”也通作“孛”,因此亦称为孛氏,读音作bèi(ㄅㄟˋ)。

第二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唐朝末期靺鞨族“通用三十姓”之粟末部孛术律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术律氏,在金国时期称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为Bodori Hala,汉义“疣”,世居索伦地区(今黑龙江嫩江)。

满族、鄂温克族博都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孛氏者,读音作bó(ㄅㄛˊ)。

二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镇),下领五县,其时辖地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一带地区。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黜。兰陵郡又称济宁、氶县、枣庄。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逼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二年丁未(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以 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隋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唐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金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到了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 置峄州。明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民国时期,沿袭清代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1960年庚子,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辛丑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三历史名人:

孛定方:(公元1118~1162年),女真族,亦称孛术鲁·定方,本名阿海;内吉河人。著名金国将领。

据史籍《金史》记载:孛定方材勇绝伦,海陵王完颜亮素闻其名。

金天德初年(公元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召授孛定方为武义将军,充护卫。数月后转十人长,迁宿直将军,赐予甚厚。寻为殿前右卫将军,又三月,擢殿前右副点检,世袭猛安,改左副点检。出为河南尹,改彰德军节度使。海陵南伐,定方为神勇军都总管。

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宋军攻陷汝州,河南统军使宗尹遣孛定方将兵四千往取之。汝州东南及北面皆山林险阻,不可以骑军战。是时,宋兵由鸦路出没,孛定方至襄城,得敌虚实,遂牒谕汝州属县曰:“我率许州戍兵十二万径取汝州,尔等可备粮草二十万,使人扬言欲据要路绝宋兵往来。”既而孛定方引兵趋鸦路,宋人闻之,果弃城遁去。

孛定方进至鲁山境,知宋兵已去,遂遣轻骑二百追至布裤叉,击败之,遂复汝州。授凤翔尹。

宋人阻边,以本职行河南道军马副统,孛定方率步骑六万,将由寿州进军,次亳州。宋军将领李世辅攻陷宿州,孛定方从左副元帅志宁战于城下。时天大暑,孛定方督战,驰突敌阵中,出入数四,渴甚,因出阵下马取水,为宋军乘机毙之,终年四十四岁。

上闻而悯之,诏有司致祭,赙银五百两、重彩二十端,赠金紫光禄大夫。

孛德裕:(公元?~1217年待考),女真族,亦称孛术鲁·德裕,本名蒲剌都;隆安路猛安人(今辽宁开原)。著名金国参知政事兼签书密院事等。

孛德裕,官补枢密院尚书省令史,右三部检法、监察御史,迁少府监丞。

金明昌末年,孛德裕受命修北边壕堑,立堡塞,以劳进官三阶,授大理正。

孛德裕后丁母忧,起复广宁治中,历顺州、滨州刺史。不久孛德裕坐前在顺州市物亏直,遇赦,改刺沈州,累官北京路按察使、太子詹事、元帅左都监,迁左监军兼监潢府路兵马都总管。

坐士马物故多,及都统按带私率官兵救护家属,孛德裕蔽之,御史劾奏逮狱。遇赦,谪宁海州刺史,稍迁泗州防御使、武胜军节度使。

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改知临洮府事,兼陕西路副统军。召为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兼签枢密院事,行省大名。诏发河北兵救中都。凡真定、中山、保、涿等兵,元帅左监军永锡将之,大名、河间、清、沧、观、霸、河南等兵,孛德裕将之,并护清、沧粮运。孛德裕不时发。及李英至霸州兵败,粮尽亡失,坐弛慢兵期,责授沂州防御使,寻知益都府事。

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农历2月,孛德裕病逝。

孛鲁罕:(生卒年待考),女真族,亦称孛术鲁·阿鲁罕;隆州琶离葛山人(今山西祁县)。著名金国参知政事。

孛鲁罕在八岁时,选习契丹字,再选习女真字。及壮年,晋为黄龙府路万户令史。

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试外路胥吏三百人补随朝,孛鲁罕在第一,补宗正府令史。累擢尚书省令史。仆散完颜·忠义讨窝斡,辟置幕府,掌边关文字,甚见信任。

窝斡既平,孛鲁罕招集散亡,复业者数万人。复从完颜·忠义伐宋,屡入奏事,论列可否。上谓宰相曰:“阿鲁罕所言,可行者即行之。”宋人请和,完颜·忠义使孛鲁罕往。和议定,孛鲁罕入奏,赐银百两、重彩十端。

完颜·忠义推荐孛鲁罕有才干,可任尚书省都事,诏以为大理司直。未几,授尚书省都事,除同知顺天军节度事。

纥石烈志宁北巡,孛鲁罕摄左右司郎中。还朝,除刑部员外郎,再迁侍御史。上问纥石烈良弼曰:“阿鲁罕何如人也?”对曰:“有干材,持心忠正,出言不阿顺。”数日,迁劝农副使,兼同修国史,侍御史如故。改右司郎中。奏请徙河南戍军屯营城中者于十里外,从之。迁吏部侍郎,附山东统军都监,徙置河南八猛安。迁武胜军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改西南路招讨使。

有司督本路猛安人户所贷官粟,孛鲁罕乞俟丰年,从之。军人有以甲叶贸易诸物,天德榷场及界外岁采铜矿,或因私挟兵铁与之市易,皆一切禁绝之。上番军不许用亲戚、奴婢及佣雇者,营堑损圮以时葺治,不与所部猛安谋克会宴,故兵民皆畏爱之。

上谓太尉守道曰:“阿鲁罕及上京留守完颜乌里也皆起身胥吏,阿鲁罕为人沉厚,其贤过之。”改陕西路统军使兼京兆尹。

陕西军籍有阙,旧例用子弟补充,而材多不堪用,孛鲁罕于阿里喜旗鼓手内选补。军人以春牧马,经夏不收饲,瘠弱多死,孛鲁罕命以时收秣之,故死损者少。仍春秋督阅军士骑射,以严武备。终南采漆者,节其期限,检其出入,以防奸细。上谓宰相曰:“阿鲁罕所至称治,陕西政绩尤著,用之虽迟,亦可得数年力也。”召为参知政事,命条上天德、陕西行事,上称善。以疾乞致仕,除北京留守,卒。

史籍《金史》中称赞他:“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

孛 翀:(公元1279~1338年),女真族,亦称孛术鲁·翀,原名思温,字伯和,后字子翚,号菊潭;其先隆安人,生于邓州顺阳(今河南邓县)。

孛翀稍长即勤学,后拜江西新喻萧克翁为师,《元史》载:翀原名思温,字伯和,萧克翁因前夜梦有大鸟冲天而去,故为之易其名字为“翀”。

元大德末年(公元1307年),孛翀以荐授襄阳县儒学教谕,升汴梁路儒学正。擢翰林修撰,又改左司都事。累迁监察御史、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职务。著有《菊潭集》。

孛翀记问宏博,文章简奥典雅,深合古法。书法为时所重。在上都时“尝奉敕撰碑文”,传世墨迹可见于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后的行书题跋诗一首。

孛和伦:(生卒年待考),女真族,亦称孛术鲁·和伦;满洲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将领。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孛和伦以参将从征白莲教,累官至巴里坤总兵。

1、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2、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3、刘询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4、王莽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5、司马邺

司马邺(300年―318年2月7日),即晋愍帝(313年―317年在位),一作司马业,字彦旗,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晋惠帝司马衷和晋怀帝司马炽之侄,西晋最后一位皇帝。

6、高湛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即北齐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母武明皇后娄昭君,北齐第四任皇帝,太宁元年(561年)到河清四年(565年)在位。

7、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8、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参考资料:

-皇帝

朱友贞是后梁太祖朱温与元贞皇后张惠的嫡四子,郢王朱友珪异母弟。

唐朝文德元年(888)九月十二日生于东京洛阳。他容貌仪表俊美,性格沉稳,寡言少语,喜欢与儒士交往。唐光化三年(900)授职河南府参军。朱温称帝建梁后,他被封为均王,担任左天兴军使。天兴军是朱温的嫡系亲兵。开平四年(910),进封检校司空,仍任天兴军使,兼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等官职。

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弑父夺位,伪造太祖诏令,派供奉官丁昭浦到东京,密令朱友贞杀死博王朱友文。改元“风历”,以朱友贞为东京留守,代理开封尹、检校司徒。 因为朱友珪是凭借军事政变、弑父而登上皇位的,在义与孝上都站不住脚,所以群臣都不依附他 。凤历元年(913年),朱友贞与赵岩等密谋推翻朱友珪。二月,他们打起“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侍卫亲军袁象先兴师问罪。 后发动洛阳禁军兵变,朱友珪自杀,朱友贞在东京即帝位,改名为锽,后再改名为瑱。 当年复乾化年号,是为乾化三年。 后改年号贞明、龙德。

在五代,他是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第一人,为以后的兵变提供了效仿的先例。 乾化四年(914年)五月,杨师厚及刘守奇率领十万兵力征讨镇州,迫降张万进。七月,李存勖率领部队从黄泽岭东下,进犯邢州、洺州,杨师厚驻军漳水之东。九月,徐州节度使蒋殷反叛,福王朱友璋及天平军节度使牛存节等奉命平叛。

乾化五年(915年)三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去世,朱友贞停止上朝三天,魏博军队叛乱,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六月,后唐趁机攻陷魏州、德州、澶州。十月,康王朱友孜谋反,被诛灭。当天晚上,朱友贞正在寝宫里熟睡,忽然听到枕边的宝剑发出了声鸣,便立即起来巡视,而此时朱友孜叛乱的余党已经潜入到了宫里,朱友贞就亲自斩杀了反贼。

贞明二年(916)春二月,命许州节度使王檀、河阳节度使谢彦章、汝州防御使王彦章领兵从阴地关抵达晋阳,急攻晋阳城,不胜而回。三月,后唐攻占卫州、惠州、洺州。四月,捉生都将李霸在京城作乱,龙骧军都将杜宴球平定了叛乱。六月,后唐攻占魏州、邢州、沧州、贝州。从此,黄河以北各州进落后唐之手。

龙德元年(921年),陈州刺史、惠王朱友能反叛,七月投降。龙德二年(922)春正月,戴思远领军袭击魏州。八月,段凝、张朗攻占卫州,俘获卫州刺史李存儒。戴思远又攻下淇门、共城、新乡等三县。从此澶州以西,相州以南,都被梁朝占有,晋人失去军需储备的三分之一。

朱友贞即位后,后唐李存勖集中全力要攻灭后梁,双方便连年混战。朱友贞因信用赵岩、外戚张汉鼎、张汉杰等人,大将出兵也派他们随往监视。赵岩等人又仗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将相,赏罚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离心,前线将领自相残杀,故与后唐交战屡遭大败。

此时后梁不但国内政局动荡,与之仇雠的后唐也是屡犯边境,后梁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后唐李存勖于923年4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并改天佑二十年为同光元年。 四月,后唐军队袭击郓州。

李存勖即位后不忘父亲李克用的遗愿,将灭亡后梁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李存勖分析了全局形势,认为后梁此时由于西面的潞州刚刚归降,注意力已集中于西面,而东面准备不足,防守松懈,正可以趁机袭占郓州,动摇其军心。他派猛将李嗣源率领精兵五千从德胜出发,沿黄河北岸向东急行至杨刘,在雨夜的掩护下秘密渡过黄河,然后挥师直捣郓州城。梁军毫无戒备,在后唐精兵的强攻下大败而归。郓州拿下之后,后梁的腹心暴露无遗。从郓州到大梁已无天险屏障可守,后梁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隆德三年(923年)八月,李存勖召见了刚刚归降的后梁将领康延孝,康延孝为李存勖分析了后梁的形势:后梁的地域并不狭窄,兵力也不算少,但是朱友贞懦弱无能,致使政治腐败,贿赂成风,选才用将不以才德与战功为标准。将帅出征也要派近臣监视,主帅无法自己调兵遣将。所以后梁的败亡局势已定。最后康延孝向李存勖献出灭梁大计:梁兵聚集则势众,分兵则势薄,陛下应该养精畜锐,等其分兵之后,选择良机率精锐骑兵五千从郓州直趋大梁,活捉朱友贞,十天或者半月必然大功告成。

隆德三年(923年)十月初二(11月12日),李存勖所部精锐从杨刘渡河南进,隆德三年(923年)十月初三(11月13日)即进入郓州城,子夜时分跨过汶水后,命李嗣源为先锋攻击前进。初四早晨与梁军交火,大获全胜,并攻占后梁的中都(今山东汶上)。王彦章与监军张汉杰以及赵廷隐、刘嗣彬、李知节、康文通、王山兴等人被俘。

此时,有的将领认为,虽然传言汴州空虚,但不知情报是真是假,主张稳妥用兵,先向东进攻,再寻机而动。康延孝则极力主张迅速发兵汴州,李嗣源也主张昼夜奔袭,趁梁军未知内情时先夺下汴州。唐军士气高昂,初四傍晚时分,李嗣源便奉命率军快速出击,趁夜急进。第二天,李存勖率部紧随跟进。在龙德三年初七(11月17日)这天,唐军骑兵围攻曹州(今山东菏泽),梁军守将毫无防备,只得投降。兵不血刃占领曹州之后,唐军马不停蹄继续向西飞驰前进,直逼汴州。

朱友贞得到曹州失陷的消息后,惊慌不已,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众人无计可施。朱友贞日夜痛哭流涕,不知如何是好,召来老臣敬翔询问退敌之策,敬翔数落一番他用人过失后,说纵使张良再生也无法挽回败局了,抱定殉国的决心别他而去。 923年10月,后唐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率领大军逼近都城。朱友贞的臣子纷纷逃离,连传国玉玺也被部下盗走, 守兵不少人开了小差,众叛亲离。守军单薄,朱友贞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923年戊寅日(11月18日),他对身旁的都指挥使皇甫麟说:“姓李的是我们梁朝的世仇,我不能投降他们,与其等着让他们来杀,还不如由你先将我杀了吧。”皇甫麟忙说:“臣下只能替陛下效命,怎么能动手伤害陛下呢!”朱友贞说:“你不肯杀我,难道是准备将我出卖给姓李的吗?”皇甫麟拔出佩剑,想自杀以明心迹。朱友贞说:“我和你一起死。”说着,握住皇甫麟手中的剑柄,横剑往自己颈项一挥,血流如注,倒地死去。皇甫麟也哭着自刎而死。后梁灭亡。

龙德三年(923年)初九(11月19日)早晨,李嗣源的骑兵到达汴州城下,守军开门献城投降。同一天,李存勖也率兵赶到,从西门领兵进城,后梁灭亡。

李存勖刚入汴京,听到末帝驾崩,怃然叹息说“:对方的恩惠、对方的仇怨,都不涉及他的后代。我与梁主对阵十年,遗憾不能活着见他一面。”即诏令河南尹张全义收葬末帝,将他首级藏在太社。

朱元璋统治明朝,历史上朱也曾是皇族姓氏,价值不菲。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等级之分了,朱姓子孙遍布全国。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份完整的朱氏族谱和世代表,希望有助于你的了解。

朱姓历史起源

朱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来源于姬姓、齐姓、子姓以及少数民族的改姓。在中国历史上,朱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所以他的家族非常庞大。据记载,是德氏的祖先,现在主要分布在江浙皖一带,分布很广。

:

朱氏家谱字辈二十个字

1江苏南靖太子朱标为第一代:“云纹服从祖训,吴沁大军胜,顺便应幸,师者善用之”;

2安徽萧县朱一代:广经济述略。阎存亮,慎独德,李茂,怀一,常思”。

3陕西Xi安秦王朱商,是一代人物:“尚志公诚,惟敬友善,忠厚老实,年轻时永远忠贞不渝”;

4川闽汀州朱一代:于冰一代昌盛,慧星华宇极有修养,茂松洪大公瑶家荣。"

5、山西太原王瑾朱彝代:“吉美钟繇,知新事,敏而求之,察心而赏咸景,继前学,礼敬三奖,九域以义论叙。官仪原在汉,天下犹思周”;

6江西南昌朱一代:“穆昭兴榜太极承前二,昌明永顿小有知梁诗立中国篇”。

7山东高密朱一代:“想学习晋干坤孔会道丰年”。

8第一代朱,京亲王:“高瞻远瞩,侯在易常在,慈和易伯仲,简景帝为先”;

9河南开封府朱,是一代人:“有子于太平,勤于肃公,绍伦傅惠润,昭格永,传家宝洪,国庆凤鸣春,编年史常兴孝,钦宗永保仁”;

10湖南湘乡朱代:“孔、孟、尧、舜、永光、万年、兴国、祥瑞,朝廷集太平、郭先训诗书,后坤承纪,立元大、真干坤”。

1河南邓州朱代:“诸子公平正直,一周承诸子,先志以德开导”。

12湖北武汉楚王朱桢,是一代人:“纪萌荣,华英荣,红菜升伯颜,毛诗礼满功”;

13朱代江苏镇江:“威明荣华登爵立此发达白鹭世统万福有通”。

14第一代朱山东青州:“圣人可久誉,智可尊,修期深雅,禅定可复”;

15广东云浮朱代:“琼英、秀莲广八大魏勇七剑”。

16第一代朱谭,山东兖州王陆人:“昭太阳为健者,观长寿福乐,励望而达两端,会本宁于康庄,会傅友德于李明,动祥光于山野。

17四川成都的蜀王朱纯一,是一代人:“越右沈滨让,成至平,燕晋沈,段居吴”;

18湖北荆州王祥白澍,第一代:“九真开方悦,崇尚礼义,刚毅,循贤,自持”;

19代王朱贵义,山西大同人,是一代人:“荀氏成丛军,崇庭定义,传义连秀玉,兵震庄弘基”;

20朱,王素,甘肃兰州人,是一代人:“湛卢龚珍珍珍,知其忠,颜回幸,凯豪在恒隆”;

21朱智,廖望人,湖北荆州人,是个艮

26甘肃平凉第一代汪涵朱嵩:“樊冲徐征,荣郎余浪,于一鱼雨,使价许范伟魏”;

27、山西长治王诜朱墨——第一代:“你年轻,你光荣,你能干,你自豪,你高尚”;

28江西南昌第一代王安朱颖:“许飞滨庭尚,翔,霁矩,工笔勾勒”;

29第一代朱,河南南阳唐王:“琼枝密宇宙,玉林大师,开悟蒙古体,嘉里谢明图”;

30董,湖北安陆人,是一代人:“魏文,赵玉吉,隗英仪”;

31朱,河南洛阳,一代人物:“我以典誓,我以凤誓,应奖于域,坤得金”;

32广西桂林靖江王朱守谦是第一代人物:“我敬佩,彼此认同,我将受国家之荣。如果我走纯路线,我就会出名。”

3重庆铜梁朱词代:《天行顺官清民自安溪县生瑞草子孝而宽心》。

豆卢贵妃(661年—740年),唐睿宗妃嫔。豆卢氏在十五岁时,以良家子的身份成为李旦的孺人,后为贵妃,740年病逝,年79岁。豆卢氏早年离开宫廷独自生活,但因为对幼年的李隆基有抚育之恩,因此为建立豪华陵寝。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豆卢贵妃 出生日期 :661年 逝世日期 :740年 朝代 :唐朝 豆卢氏墓,墓志铭文, 豆卢氏墓 唐睿宗 贵妃 豆卢氏墓葬发掘报告 墓葬位于洛阳市南郊龙门镇花园村南侧,当地民众反映,这里原来有五个大土堆,50年代以来,四个已经被夷为平地,该墓的封土是仅存的。1992年5~9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墓葬进行了发掘。 一地面遗迹 地面封土残高65米,略呈方形,南北长223米,东西宽22米,南边还保存包砖的遗迹。发掘表明,该墓唐代就被盗掘。 二墓葬形制 墓葬为大型的砖结构洞室墓,坐北向南。由墓道、过洞、甬道、墓室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长174米,口宽15~159米,底宽13~14米,坡度约18。底部是一层路土,土质硬而光滑,地面上堆放一层厚约03米、用白灰包裹的泥块。墓道两壁均匀地抹有一层草拌泥墙皮,然后敷一层很厚的白灰面,上绘建筑、仕女、花草等。因墓道以夯土填实,壁画因受力而破碎,所剩无几。 过洞在墓道北端,长55、宽13、高204米,顶部大部分被唐代盗洞打破。从残存部分看过洞顶为拱形,底部为斜坡,坡度约25。推测墓道和过洞交界处原来有木门。过洞内顶部和两壁都很平整,有白灰面,亦绘有建筑等内容的壁画。 甬道位于过洞和墓室之间,总长902米、宽128米、高208米。用小砖砌成,白灰抹缝。顶部为拱形,平底,以墓门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地面以素面方砖铺砌,顶部有两个盗洞,为近代所为。甬道两壁和顶部都绘有壁画,可惜因盗扰,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前甬道门外有两件铁釜,后甬道残存有墓志及粉彩镇墓兽、天王俑、陶盆等遗物。 墓室位于甬道北端偏西,略呈方形,南北长427米、东西宽 458米、高618米。四壁略向外弧,用条砖砌成。墓顶为穹窿顶。有四处近期盗洞,顶部和四壁壁画多已脱落无法辨认。地面铺方砖。 棺床位于墓室西半部,长427米、宽22米、高026米,用9块石板平铺而成,东边用长条石包边。 三遗物 陶镇墓兽1件,陶武臣俑1件,陶男侍俑3件,陶女侍俑4件,陶塔式罐2件,鎏金铜锁1件,鎏金铜铺首1对,鎏金铜铆钉1对,鎏金铜泡钉27枚,白釉碗1件,陶碗1件,铁釜2件,开元通宝1枚,石墓志1合 四墓志 墓志盖上篆书“唐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志文首题“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并序”。 以上内容节选自《文物》1995年第8期,有删改 墓志铭文 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并序 贵妃,姓豆卢氏,稽诸本系,受氏于燕,因山为号,以冠易族。故在燕为慕容氏,在魏为豆卢氏。洎唐之崇,降生定公,定公即妃之烈曾也,皇礼部尚书,光禄大夫,赠特进,并州大都督,讳宽。敬公,大父也,皇右武卫大将军,赠太子少保,讳仁业。汾州王,考也,皇并州晋阳县令,赠汾州刺史,讳钦肃。惟定公挺忠肃之纯粹,惟敬公禀河岳之闲气,惟汾州蓄明哲之上智,累仁积庆,钟秀于贵妃焉。 妃幼而贞和,宗党称异,体仁以顺族,由孝以安亲,非礼勿言,非传不出,慈惠秀发,敏锐标举先帝,高宗之爱子也。时妃岁十五,以良家子人为孺人,暨先帝嗣位,储皇戎丕业,乃册为贵妃,增殊号也。恩荣稠迭,今古莫二,由是位超内职,器茂公宫。疾浮华以厉咸恒,敦悫素而敬苹藻。副笄罕饰,绨衣不曳,翟纹有仪,鹊巢成德。先是,母后虐国,诸吕擅衡,嗷嗷谗口,肤谮日炽。妃顺下翊上,言逊身全,倪丽烨重安刘氏,实有力也。神龙初,伯父左仆射平章事兼相王府长史,芮国元公钦望,以妃久处禁闱,特乞出内,词旨恳到,有诏见许。敕令妃养惠庄太子为己子,惠庄孺稚始孩,覃讦在抱,幼抚长训,不忝前人,施自得于均一,思无望于反哺,早代无嗣,悲夫!今上昔在幼年,太后弃代,妃在椒掖,时遇龙潜,累载左右,一心保辅。及大人,贞观日月,丽天茅土,增汤沐之邑,金帛盈服玩之用,优诏岁降,殊渥荐及,昭其德也。扈从进贺雪诗,兼对御谈论,言备规诤,词该风雅,天文宸翰,累有褒宠,昭其才也。开元廿八日(年之误)夏四月,寝疾弥留,上用忧轸,御医中使相望不绝,执烛加衣,奄忽而逝。甲申,薨于亲仁里第,岁七十有九。上闻哀,辍朝三日,吊贝冒加等,诏官给丧事灵舆,还都,敕京兆少尹田宾庭监护焉。以其年七月己酉,葬于河南龙门乡之原,礼也。 与夫幽婉自闲,淑慎合度,砥彼峻节,柔兹静心。九嫔范其女仪,六宫师其母训。岂当熊辞辇之誉可称哉。宜其光辅圣君,仪刑内则。如何不吊,丧我阃式。议行与能,备在彤管。勒铭终古,乇兹玄石。其词日:赫赫远系,来宅燕裔。勋庸代袭,贤哲相继。诞兹灵仙,淑慎配天。容乃合礼,德必称贤。后夜冥寞,女宗奚乇。特降恩诏,遵于东洛。阙塞南峙兮,伊水北流;山川今古兮,白杨新秋;于嗟贵妃兮,不泯徽猷。

  平阴县:是山东省会济南的市郊县,属沿海经济开放区。隋代大业二年(606年)设平阴县,此系以“平阴”命名之始。县域面积827平方公里,截止到2012年有人口3709万人。平阴县被誉为中国玫瑰之乡、中国阿胶之乡、和圣柳下惠故里。

  平阴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著名的历史名人有: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有时也称“柳下季”。他担任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其故居在山东平阴展洼村。展洼现尚存明代隆庆年间“和圣柳下惠故里”碑。当地人又称之为柳展雄。

  安道一(壹):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其佛教观点属禅宗北宗。始祖达摩祖师被当权者毒死后,众僧侣为护佛法开始迁移,并改变以前由书经传播的方式,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即是此时的主要书经者。

  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康有为、郭沫若都给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协会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

  张景仁 北齐文士。幼孤而家贫,潜心书法,后以草隶知名。齐后主深爱之,呼为博士,被召入朝中,官至中书监。屡有升迁,遂交结权贵,目中无人,生活奢侈,生病而死。

  王去执(—1190),字明道,号榆山先生。金翰林院官医。玫瑰镇石硖村人。少年时习拳练武,因母多病而学医。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赴京试医,取得头名,选入翰林院,次年死于京都。后家乡人为他建“三贤祠”,“文革”中被破坏,遗址尚在南石硖村东南。

  张万公(—1207),字良辅,东阿镇人。金正隆二年(1157)进士,任新郑簿、费县簿。大定四年(1164)迁长山令,补尚书省令史,升河北西路转运司都匀判官,改大理评事、司直,四迁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郎中、刑部侍郎。章宗年(1190)即位选为南京路提刑使,以治绩迁御史中丞。1191年知太兴府事,拜参知政事。六月改知河中府,移镇济南。以母忧去职。复拜平章政事、资善大夫、封寿国公。泰和元年(1201)连章请辞,不许。迁荣禄大夫。致仕。1206年南鄙用兵,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按抚使。宋人请和,复乞致仕,1207年卒。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李谦(—1231年),元文士,字受益,号野斋。东阿镇人。初入东平府学,与徐琰、孟祺、阎复齐名,号“东平四杰”。后选任东平府教授,迁东平万户府经历。经人推荐,召为应奉翰林文字,先后升翰林直学士、太子左谕德、翰林侍读学士。朝廷制诰,多经他撰写。后以病辞归。成宗年间,又两次出任翰林官。仁宗时期,奉特旨赴上都,同议军国大事。授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后辞职家居,悠游山水,晚年为云翠山南天观书写碑文犹存。以文章著名于世,为文醇厚古朴,不尚浮华,为学士所宗。死后,朝廷赐其里居曰:“尚德乡”,并建“野斋书院”,有《野斋文集》传世。

  侯执(—1232),初名师尹,字莘卿,东阿镇人。金明昌三年(1192)进士,任山东路盐使司判官。泰和八年(1208)7月授长武县令。贞礻右初(1213)大兵围都时,执请出募兵,护城有功,升为右补阙。1214年正月诏执与少府监丞李向秀分到西山招抚。宣宗南渡,转劝农副使,提控紫荆关等地,又迁行六部侍郎。宣宗三年(1215)4月同签枢密院,又为太常卿,行尚书六部事,拜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于河北。贞礻右四年(1216)正月进尚书右丞。时红袄军数万人入临沂、费县境。诏执行省事於东平,权本路兵马都总管,以招诱之。兴定元年(1217)4月,济南、太安、滕州、兖州等州义军并起。执遣棣州防御使完颜霆率兵讨之。前后斩首千余,招降义军元帅石花五、夏全以下壮士二万人,老幼五万人。是年冬升资德大夫兼三司使。执为人威严,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又喜荐士,如张文举、雷渊、麻九畴辈皆执进用。南渡后宰,执人望最重。

  忽鲁忽都(—1305),元东平郡公,少负大志,以功臣子孙事世祖皇帝,武勇冠军。元初,忽都之兄撒刺忽渡江战没,以忽都袭其职。遣攻江南未下诸城。至元十五年(1278)授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未几,

卢钧――《旧唐书》卷一七七

  卢钧(778—864),字子和,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文宗时任左补阙、给事中、华州刺史(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岭南节度使(治所在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