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汉皇室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求西汉皇室家谱~~~~,第1张

汉高祖刘邦,

皇后有一个,是吕稚

妃子:有戚姬,薄姬,曹夫人,赵姬

吕稚的孩子是惠帝、鲁元公主

戚姬的孩子是赵王刘如意

薄姬的孩子是汉文帝

赵姬生淮南厉王长

故事:

在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专权,虐杀戚姬。吕后去世之后,家族被“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戚姬是个可怜人,被吕后做成人彘,就是削去四肢。

薄姬是魏王豹的女人,后来魏王豹被杀,薄姬没入战俘,后被高祖宠幸,但是并不得宠

-----------

汉惠帝刘盈

留下记载的只有皇后一人,张氏

张氏无子

这个张氏是汉惠帝姐姐鲁元公主和张敖的女儿,是汉惠帝的外甥女。两人基本算是**。

-----------

汉文帝

皇后:窦皇后

窦皇后生汉景帝,馆陶长公主刘嫖,梁孝王刘武

故事:

寻亲的故事:窦氏少时家贫,弟弟窦广国(字少君)被人卖了为仆,后来听说窦氏为后,又和自己的姐姐同乡,故而上书自认。姐弟得以团圆。感觉挺玄乎的一个事情。

信任黄老:文帝死后,窦氏为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

汉景帝

皇后:薄皇后,王皇后;

妃子:栗姬,程姬,贾夫人,唐姬,王夫人

薄皇后是汉景帝奶奶薄姬的亲戚,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废。

王皇后是汉武帝的母亲,

栗姬是废太子刘荣的母亲

故事:金屋藏娇和太子之位

一开始的时候,栗姬得宠,她的儿子刘荣被封为太子。但是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想巴解自己的弟弟,就给景帝送了不少妃子。这让栗姬非常不满。而馆陶长公主刘嫖又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栗姬不答应。两人结下怨恨。刘嫖转而向当时的王夫人后来的王皇后示好,在汉景帝的面前表扬王夫人的儿子刘彻,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嫖又和王夫人结姻,当时的小孩子刘彻说出了:“当做金屋以储阿娇。”的话。

-----------

汉武帝

皇后:陈皇后,卫皇后

妃子:钩弋夫人即赵婕妤,王夫人,李姬,李夫人

陈皇后,就是刘嫖的女儿。

卫皇后,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家人。生戾太子刘据

李夫人,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钩弋夫人,姓赵,因为居钩弋宫,称为钩弋夫人。生汉昭帝

故事

长门宫的哀怨:陈皇后仗着自己是刘彻登上皇位的重要助力,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后来因为巫蛊祠祭祝诅事发被废,居长门宫。后来化大价钱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试图感动武帝。无用,数年后,死。

卫氏的辉煌:卫子夫受宠之后,其兄卫长君、弟卫青均见用。元朔元年生男据,被立为后。卫青以外戚得宠重用,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并娶原来的女主人,平阳公主为妻。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亦以军功为冠军侯,至大司马票骑将军。

刘据的叛乱: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发兵,兵败,太子亡走。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卫氏悉灭。

“倾国倾城”和“姗姗来迟” 的李夫人:汉宫中有位李姓乐师,善诗词歌赋,尤以音律见长。一日,他在殿上赋诗奏乐给武帝听:“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帝听完为之一振:世上难道真有此倾国倾城的尤物?乐师退下后,有好事者奏明武帝:乐师所指乃其妹妹。取之,果然有倾国倾城之貌。武帝其后虽没有“从此君王不早朝”,但李夫人也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可好景不长,李夫人身染重病。武帝命太医抓紧治病,并时常探望,这李夫人也怪:每次武帝去探望时,她总以被蒙脸。开始武帝并未在意,但眼见病入膏肓,武帝强烈要求见她的面容,和以前吃“蒙面羹”一样,“帝怒,拂袖而去”。旁边的侍女问夫人这是何苦?皇帝要看你一眼都不行。李夫人说,我之所以得到武帝宠幸是因为我漂亮,现在病的快要死了,已是容貌枯槁,此时若是让皇帝见到,吓着他不说,他还会忘了我以前漂亮的容貌,以后再也不会想我了;反过来,他只会对我更加思念,也会好好对待我的家人。 不久,武帝加封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

李夫人死后,武帝下令她所住宫殿照生前一样摆设,宫女所需用度也照常。武帝经常来此吊念。有吕姓方士说他有办法招来夫人的魂魄,让武帝看到李夫人,条件是武帝只能看,不能说话。隔着一层白幔,武帝等了很长时间,才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在幔上晃动,举手投足一如李夫人生前,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扶不起来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不过,这个李广利可没有同为外戚的卫青那两下子(这时候卫青早死了),不论是打匈奴,还是征西域,他带出去的兵,10个里头能回来2个都算多的了,不过,还好,尽管人员损失很大,每一仗还是勉勉强强都算赢了。

没当上太后的钩弋夫人:太始三年(前94年),钩弋夫人生子,取名弗陵,武帝视为掌上明珠。常对人夸耀:“弗陵类我”。遂萌废立太子之意。 武帝带钩弋夫人移居甘泉官,召画工画周公负成王图,向群臣表明了要立弗陵为太子的意图,又担心因“主少母壮”重蹈吕后覆辙;便以“屡件圣意”为由,把钩弋夫人囚禁于云阳宫。后元元年(前88年) 钩弋夫人忧困而死,葬于甘泉南。

-----------

汉昭帝

皇后:上官氏

上官皇后,祖父上官桀是汉昭帝的托孤大臣,外公是另一个托孤大臣霍光。昭帝始立,年八岁。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一直到汉宣帝时期才去世,年五十二。是一个在宫里面呆了一辈子的可怜女人。

-----------

汉宣帝

皇后:许皇后,霍皇后,王皇后;

妃子:张婕妤,卫婕妤,公孙婕妤,戎婕妤

许皇后平君,元帝母也。与汉宣帝识于贫贱之时。

霍皇后成君,霍光的女儿。以父权势入宫

王皇后,依靠着谨慎才当上皇后,其父是汉宣帝的旧友。

故事:

微时故剑:许皇后的父亲许广汉是汉武帝时昌邑王郎中,有罪被阉为太监。广汉之女平君在宣帝微贱之时嫁给宣帝,夫妻二人感情极好。宣帝登基后,立许平君为婕妤。后来议立皇后的时候,众大臣推荐在汉宣帝等级过程中立下极大功勋的霍光的孙女,汉宣帝不同意下诏说:“我要找我贫贱之时的那把宝剑”,以此预示自己的选择。于是众臣上书立许婕妤为皇后。

许后之死:霍光的夫人想立自己的女儿为后,对于许后十分不满。后许后因怀孕身体不适,霍夫人就趁机排自己的亲信,女医生淳于衍趁医治的时候下毒把许皇后毒死。霍光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利用权势把事情隐瞒了下来。同时把自己的女儿成君立为皇后,这就是霍皇后。

霍氏的灭亡:在许平君死后三年,也就是霍皇后得立之后三年,霍光去世。此时得太子是许皇后的儿子,霍显想让自己的外孙为太子,就让霍皇后把太子毒死,没有成功。后毒杀许后事泄,霍氏家族谋反,失败,霍皇后也因此被废。

谨慎王皇后:王皇后的父亲王奉光,是汉宣帝没登基前的老朋友。奉光女儿在几次嫁人之前,夫家都死掉。后来宣帝继位,王氏入宫为婕妤,得宠,但是没有儿子。后来汉宣帝想给许皇后的儿子找个谨慎无子的后妈,王氏入选,得立为皇后,但是自从为后之后,汉宣帝就不宠幸于她了。。一直到汉成帝的时候,汉宣王皇后才去世,由于汉成帝的母亲也姓王,就称汉宣王皇后为邛成太后(父奉光为邛成侯)。

-----------

汉元帝

皇后:王皇后;傅昭仪,冯婕妤

王皇后:王政君,王莽的姑姑,汉成帝的母亲。

十侯五大司马:王家在汉朝外戚当中盛极一时,共有十侯,分别是王政君的同母哥哥王凤,同母弟弟王崇,五个同父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堂弟王音,侄子王莽,外甥淳于长。其中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先后任大司马,执掌朝政。在汉成帝和汉哀帝早期以及整个汉平帝时期,王氏都是代主执政的身份,最后由王莽篡权。

拦惊熊:汉元帝去观看斗兽表演,后宫美女都陪坐在他旁边。意外事件就在这时候发生了,熊突然从圈里跑出来,攀着栏干要冲上观众席,“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这里特别提到了傅昭仪,在以后这可是个关系冯昭仪性命的人物。面对突发事件,冯婕妤(当时还不是昭仪)也不知是本能反应还是有所考虑,反正她就在那几秒钟之内做出了惊人的举动,直接上前站在了熊和皇帝中间,为左右武士格杀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事后,皇帝问她:“面对这种事,人之常情是惊慌失措,你怎么敢上前挡熊呢?”冯婕妤坦然对答:“这些猛兽一般扑倒一个人就会停下,我挡在中间,熊就不会冲着陛下去了,为了陛下,我愿意做出牺牲。”元帝颇为感慨,对这位小女子加倍敬重,傅昭仪等人很惭愧。 也就和冯婕妤结下仇恨。后来傅昭仪当上了太后(当时有四位太后,哀帝的母亲、祖母,成帝的母亲,成帝的赵皇后)。“当熊”的事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傅老太太心上的阴影一直没有消除。偏巧有人诬陷中山太后(就是那位当熊的冯女士)诅咒皇帝和傅太后,傅老太太可算找到了收拾冯老太太(都已经不是当年的美女了)的机会,经过一番番审讯,整死不少人,也没弄出个所以然。后来,傅太后派人去责问冯太后:“熊上殿的时候你表现得何其勇敢啊!今天怎么害怕了?”冯老太太立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是傅昭仪报复的时候到了,于是饮药自杀。

-----------

汉成帝

皇后:许皇后,赵皇后;班婕妤,卫婕妤,赵婕妤

许皇后是汉宣许皇后的亲属。

赵皇后,就是著名的赵飞燕,无子。

班婕妤,

卫婕妤,班婕妤的侍者

许皇后在得立之后,并没有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自己的父亲很快被王凤架空。许后先后生过一男一女,但是都夭折了。后来因为许后的用度过于奢华,为汉成帝不喜。又因为有媚道祝诅后宫之事,被废。

贤惠的班婕妤:班婕妤以贤惠之名得闻于历史,曾数次劝谏汉成帝不合礼仪之举。曾经把自己得侍女进献给汉成帝,就是卫婕妤。后来赵氏姐妹得宠,班婕妤主动退位,要求侍养太后。得以善终。

无双飞燕:本长安宫人,属阳阿公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汉成帝微服出行的时候,见到了飞燕,召入宫,大幸。妹妹赵合德也被诏入宫中,都被封为婕妤。宠幸冠绝一时。凭借淳于长的努力,封赵飞燕为后。姐妹专宠十余年,无子。而且野史之中多有姐妹二人*乱之语。后姐妹二人因汉成帝暴卒被废,旋被杀。

-----------

汉哀帝

太后:傅太后,丁太后

皇后:傅氏,是傅太后堂弟的女儿,辈份上是汉哀帝的姑姑。

傅丁联合:傅太后是汉元帝的昭仪,生子定陶恭王刘欣;丁太后是刘欣的老婆。哀帝登基之后,就想立自己的奶奶和母亲为太后,但是被当时的大臣阻止。后来走王政君的路子,才尊定陶恭王为恭皇,随即尊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不久尊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又更号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此时汉宫四个太后: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太后傅氏,帝太后丁氏,成帝妻赵飞燕为皇太后。丁氏的母亲是傅氏的妹妹,所以两家联合非常紧密。初入朝之时,傅丁两家联合排挤王氏,当时的大司马王莽因此被迫辞官,退守新都。两家权势大增,总有八侯三大司马,和王氏差不多。后来王莽在哀帝驾崩之后重新得势,就将傅丁两家的所有头衔全部削去,皇后傅氏也被废。

--------------

汉平帝

太后:卫氏

皇后:王氏,王莽的女儿

最惨的外戚:汉平帝是汉宣帝的后代,血缘关系颇远。但是王莽因为想找一个小孩子做傀儡,所以选了他。他的母亲是卫尉卫子豪的女儿,号卫姬。王莽吸取了傅丁专权的教训,下令卫氏宗亲不得进京。拜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当时的平帝只有9岁,母子远隔天边,“卫后日夜啼泣,思见帝”。尽管王莽的儿子帮忙,进京之事也依然没有成功。后来王莽篡位,废卫后为庶人。

烈女王氏:王莽在立平帝之后,依然不放心自己,趁着为汉平帝立后的机会,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立为皇后。后王莽篡位,皇后年方18,王莽不欲她守寡,想将她嫁给别人,将她的称呼改为“黄皇室主”。王氏大怒,不肯。后王莽事败,王氏说:“何面目以见汉家!”自焚而死。

众所周知,蜀汉的开创者刘备又称刘皇叔,原本是汉朝的皇族。

《三国志·蜀书》上说,蜀汉皇室来源于中山刘氏,是西汉景帝刘启第八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多达120个,其中第五个儿子刘贞封陆城亭侯,由中山国(今河北省定县)来到陆城侯国(在今河北省涿县),后裔形成中山刘氏的分支--涿县刘氏。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实行削藩政策,以"酎金事件"为借口,废除大批同姓诸侯。涿县刘氏开派祖刘贞,也在这次削藩运动中被削去陆城亭侯的爵位,降为普通平民。

刘贞以后,涿县刘氏的情况,正史没有记载,刘氏族谱则大都有对这一段空白的补充。不过,族谱中所记的有关世系和史实,又有很多互相矛盾和错误牵强的地方。这里,我们不妨根据各地刘氏族谱来作一大体的勾勒和订证。

关于中山刘氏涿县分支始祖刘贞的出身,典籍记载已经非常明确清楚,无容置疑。因此,广东梅县刘氏谱说刘贞是刘胜的孙子和他迁自彭城郡,都是错误的。同样,湖南桂阳刘氏族谱、新化刘氏谱、刘氏滔公支谱和广西刘氏谱都说刘贞是刘向的儿子,刘向是刘胜的儿子,这也均与历史事实不符。

在今人刘少卿所编《刘氏新族谱》中,刘备是中山王刘胜的第17代孙,从刘胜到刘备的传递世系是:

刘胜(中山靖王)→刘贞(陆城亭侯)→刘昂→刘禄(漳侯)→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刘雄→刘弘→刘备。

这是一种最常见、最流行的中山刘氏上古世系。

全国各地中山刘氏族谱所载也大体与此相近,如湖南桂阳刘氏谱、四川荣昌刘氏谱所载就完全相同。而湖南怀化刘氏(政公房)族谱和刘氏(吉蕴公房)族谱等则将刘贞误作刘向。笔者认为,这纯粹是字形笔画之误,因为"贞""向"二字字形相近。湖南刘氏(烟溪滔公房)族谱、板桥刘氏谱、新化刘氏族谱和湖南宁乡刘氏(吉祥公房)谱的编纂者大概对此并不理解,所以他们在刘向之后,又再增加刘贞一代。殊不知刘向即刘贞之误,此举实属画蛇添足。

另外,湖南平江刘氏谱和台湾谱从刘胜到刘舒与之相同,刘舒以后的世系是这样排列的:

刘舒→刘兴发→刘盛→刘必→刘达→刘才源→刘惠。

这个世系比前一世系多了2代,即在刘舒与刘必之间多了一代,在刘必与刘不疑之间又多出刘达一代。

江西泰和刘氏宗谱的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轩(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巡(刘建)→刘辰华(刘哀华)→刘平(刘宪)→刘化(刘舒)→刘谊→刘用(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湖北汉川古柏堂《刘氏族谱》则记载从刘胜到刘备为12代,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恋禄→刘英建→刘哀→刘舒→刘必→刘不疑→刘济惠→刘雄→刘弘→刘备。

江西《中华刘氏通谱》所载从刘胜到刘备也是12代,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宪→刘宜→刘必→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尽管刘姓族谱的编纂者们为了填补从刘胜到刘备世系的空白而绞尽脑汁,然而,笔者仍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广大的刘姓族人:这些流传了很久的世系,绝大部分是虚构的、错误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笔者认为,这些族谱的编纂者们的世系与历史不符合。因为正史上虽然没有开列刘备历代祖先的名字,但却间接地指出了从刘胜到刘备的传递代数。

刘备又称刘皇叔。这"刘皇叔"的称呼,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它可不是随便乱叫的,而是严格按辈份来叫的,即刘备按辈份应为汉献帝的叔父辈。汉献帝刘协出自长沙王刘发一支,从刘发到刘协共有13代。中山王刘胜与长沙王刘发是兄弟,刘备既然是汉献帝的皇叔,则从刘胜到刘备应该是12代。

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四川、香港、台湾、南洋等地所流传的刘备祖先的世系,最少的也比实际上的传递世系多出了5代,因此都是错误的或虚构的。这些世系的编造者们都忽略了刘备又称刘皇叔这一重要信息,在正史中找不到刘胜到刘备代数的明确记载,就以为可以胡编乱造而没人知道。

在这些世系中,只有湖北汉川古柏堂《刘氏族谱》和江西《中华刘氏通谱》上记载刘胜到刘备为12代,与历史实际相符合。但这两个世系,很明显是在上述世系的基础上再加工而成的,即将香港谱中的祖先删去几代,再将一些父子二人的名字合成一人名字,因此,这两个世系也不可信,最多也只能是聊备参考而已。

为什么全国各地刘姓族谱关于中山刘氏自刘胜到刘备世系的记载,都会错成一样呢?原来,这里隐藏着一个极大的秘密——这个世系来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第20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写道:"献帝设朝,操表奏言玄德军功,引之见帝。……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景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刘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备乃刘弘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

各种中山刘氏世系比较

三国演义 江西中华刘氏通谱 湖北汉川古柏堂谱 香港刘氏新族谱 湖南平江刘氏谱

刘胜 刘胜 刘胜 刘胜 刘胜

刘贞 刘贞 刘贞 刘贞 刘贞

刘昂 刘昂 A 刘昂 刘昂

刘禄 刘禄 刘恋禄 刘禄 刘禄

刘恋 刘恋 A 刘恋 刘恋

刘英 A 刘英建 刘英 刘英

刘建 A A 刘建 刘建

刘哀 A 刘哀 刘哀华 刘哀华

刘宪 刘宪 A 刘宪 刘宪

刘舒 A 刘舒 刘舒 刘舒

刘谊 刘谊 A 刘谊 刘兴发

A A A A 刘盛

刘必 刘必 刘必 刘必 刘必

刘达 A A A 刘达

刘不疑 A 刘不疑 刘不疑 刘才源

刘惠 刘惠 刘济惠 刘惠 刘惠

刘雄 刘雄 刘雄 刘雄 刘雄

刘弘 刘弘 刘弘 刘弘 刘弘

刘备 刘备 刘备 刘备 刘备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早已在中国家入户晓,正是借着这一名著的传播,中山刘氏的世系则得已如此广泛地在全国刘姓中流传。可见,后世大多数中山刘氏世系,可能都取自《三国演义》。

不过,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有关中山刘氏的世系记载,应该不是作者罗贯中个人的凭空杜撰,而是必有所本。至于罗贯中所记载的这一世系源自哪里,则现在已不得而知。笔者分析,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宋元时期传世的历史文献资料;另一种则是罗贯中周围某个刘姓家族的族谱。而且,这后面一种可能性还要大。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今日所流传的这份虚构的中山刘氏上古世系,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在刘氏家族中流行了。因此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抄了刘姓族谱中的世系,而《三国演义》中的这份世系,又为后世很多刘姓族谱所抄。

如今,要重新填补刘备祖先世系的这一空白断层,还需要等更多的原始材料的发现。

我们只知道,刘贞之后,刘备的最早的有史可考的祖先是他的祖父的刘雄。刘雄在东汉后期被举为孝廉,后官任东郡范县(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县令,安帝时还曾任东郡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县令。

刘雄生二子:刘弘、刘子敬(有族谱作刘珖)。刘弘的儿子,就是一代英雄刘备。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

说到字辈,是修家谱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谱,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年。在修谱的时候,就要决定排出新的字辈。以蔡家的字辈为例是“世泰家声启,运隆教泽长”十个字。在1944年修谱的时候,就另外决定了新的十个字,作为后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世”信,儿子则名“泰”来,孙子名“家”珍,曾孙名“声”传,玄孙名“启”伟。由名字上一看,就辈分分明,尊卑有序。在同辈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如启字辈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启伟、启仕、启优、启侠、妹妹用启侬、启仪、启仙等等。这种表明血统的方式,后来更扩而充之,作为表明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方式。

在家谱中,可以看到祖宗的来源,我是河南人,我们傅姓怎么由平陆一带到南阳来的?然后历代祖先,有谁到那里去了,都有记录。

宗法社会的组织,就有这样严密,对于个人的名、字、号、谥法、事业、行状,等于一篇小传,在家谱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家谱族系表的线都是红的,如果中间看见一条蓝线,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因为红线是代表血统;如果是蓝线,就是表示没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过继来承宗祧的;如果没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姊妹的孩子)过继来延接香烟的,则加双姓,一般是本姓血统最近的过继(也叫承祧)。其中也有一子双祧的,如兄弟两人,哥哥无子,弟弟也只有一个孩子,那么这个独子,就同时是伯父的孩子。而且除了生父给他娶一个太太外,伯父也给他娶一个太太,称为长房媳妇。(当然,弟兄排第几,就是几房)。那么长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孙子,本房媳妇生的孩子,为生父的孙子。如果没有叔伯兄弟,就从叔伯祖的后代同辈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如果外甥过继承祧,要经过族长的同意才可以,而且过继来的第一代要加双姓。如张家由李家外甥过继而来,在家谱中的蓝线下就写张李某某。

在人类学的立场看起来,好像红线或蓝线没有多大关系,“民胞物与”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谁的儿子都是一样;可是站在宗族血统的立场,就绝不敢以开放的思想来做。还有的人声明不是外甥,是“路边妻”生的孩子。所谓“路边妻”是有的地方有租妻的风俗,租一个妇人来,生下孩子以后,将孩子交给男方,各走各的路,没有夫妻关系。可是怎样去证明呢?“路边妻”等于西藏的多夫制。在西藏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有的是兄弟同妻,也有的是一个妇人同时是张、王、刘、李几家的太太,女权很高。所以“路边妻”的孩子,碰到几家修谱时就发生问题了,因为无法证明这个孩子到底是哪一个丈夫的。但无论是红线或蓝线,有一个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对于没有后代的,一定想办法把他的宗祧继承下去,香火延续起来,这是中国民族思想的精神。

每一宗族的家谱,依照老规矩,仅有两部。正本放在祠堂里,副本放在族长的家里。如果为了法律问题或者宗族上其它什么问题,要查家谱的时候可不容易,非要全祠堂的董事、负责人到齐了,才可以打开这个藏家谱的箱子。我当年在家里修家谱,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当时回去修家谱,有所变革,不像以前那样有半张书桌宽大的正副两本,而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开本,同时印了一百多套,凡是出了钱的,或一家送一套,或三五家送一套,以资流传。所捐的钱,绝对超过预订的价格,甚至有的超过十倍以上,以表示对祖先的孝道,为宗族尽力。领家谱时,非常隆重恭敬,视为一种光荣,除了用古典鼓乐,到祠堂中恭领,如迎神一样,而且当天还要设宴,邀请诸亲友,因为这也是一件喜事,宗族、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来道贺。领回的家谱放在“谱箱”里面,供奉在祖先牌位的旁边,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如果是几家合领的家谱,就由合领的几家轮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为期,对这件事是非常严肃庄重的。

家谱不但是为个人,而是为一家一族的宗法社会观念而存在;它更高的价值,在于其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尤其在历史这方面,寻查个人的史料,像岳飞、文天祥这些人的传记,就是从他家乡中的家谱里,找出很多真实的资料与记载,这些资料在历史上很重要。换言之,家谱家乘,就是它这个宗法社会的一个小的历史。我们常说,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就是各家循家谱研究,追溯到最后,黄帝是每一家族的根源。发展下来,就表现了“兴灭国,继绝世”的民族观念。

更新于 2018-04-27

来自作品集姓氏普籍

(1)汉高祖 刘邦(前256--前195年)

前206年---前195年在位,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2)惠帝 刘盈(前211--前188)

前195---188年在位,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3)吕后 吕雉(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在位,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

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4)文帝 刘恒(前202--前157年)

前180---前157年在位,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5)景帝 刘启(前188--前141年)

前157---前141年在位,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6)武帝 刘彻(前157--前87年)

前141---前87年在位,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张骞出西域,独尊儒术,漠北之战,霍去病之死,苏武牧羊,司马迁与史记。

(7)昭帝 刘弗陵(前95--前74年)

前87---钱74年在位,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8)宣帝 刘病已(前91--前49年)

前74---前49在位,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宣帝中兴。

(9)元帝 刘奭(前75--前33年)

前49---前33年在位,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昭君出塞。

(10)成帝 刘骜(前52--前7年)

前33---前7年在位,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11)哀帝 刘欣(前26--前1)

前7---前1年在位,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断袖之癖

(12)平帝 刘衎(前9--公元5年)

公元0---公元5年在位,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13)孺子 刘婴(5--25年)

5---8年在位,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王莽代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帝王莽(前15--23年)

9---23年在位,始初元年(前8年)刘婴「禅让」于王莽,莽即皇帝位,次年改国号为。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更始帝刘玄(?-25年 )

23—25年在位3年,更始帝刘玄(卒于25年),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中国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年号更始的政权的皇帝。刘玄原本是西汉皇族,祖父为苍梧太守刘利,父刘子张,母何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

(1)光武帝 刘秀(前6--57年)

25---57年在位,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马革裹尸。

(2)明帝 刘庄(28--75年)

57---75年在位,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 班超出使西域。

(3)章帝 刘炟(58--88年)

75---88年在位,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4)和帝 刘肇(79--105年)

88---105在位,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5)殇帝 刘隆(105--106年)

105---106年在位,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6)安帝 刘祜(94--125)

106---125在位,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蔡伦造纸。

婴帝刘懿

汉安帝去世后,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少帝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但少帝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之后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汉安帝的儿子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7)顺帝 刘保(114--144年)

125---144年在位,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子,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张衡和地动仪。

(8)冲帝 刘炳(143--145年)

144---145年在位,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9)质帝 刘缵(138--146年)

145---146年在位,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10)桓帝 刘志(132--167年)

146---167年在位,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11)灵帝 刘宏(156--189年)

168---189年在位,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黄巾军起义。

少帝刘辩(189年四月-九月)

汉少帝弘农怀王刘辩(熹平五年-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即公元176年-190年3月6日[2]),中国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西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王朝第十二或第十三位、亦即倒数第二位[3]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皇后何氏[4]的独生儿子,也是灵帝在世时存

活的诸皇子中年龄最大者,即为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5]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西北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是刘邦的九代世孙。秦朝覆灭后,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得胜,次年登基称帝,建立汉朝,便以此开启了汉王朝历史四百多年的统治。汉朝又分为西汉与东汉,维持了两百多年的西汉统治被王莽谋反所灭,其创立的新朝维持了15年后被推翻,后由刘邦的九代世孙刘秀夺取政权建立东汉,国号沿用汉。

刘氏宗族统治的大汉王朝,在这几百年时间里,迎来了历史上首个昌盛世代,而刘氏宗族也成为了一个庞大繁盛的帝室,两汉四百余年,刘氏皇族便传了18代,后由于朝廷养如此大批量的王室贵族财政负担过重,于是自刘彻起,分封的官职逐代降低,自王至诸侯,不出几代便沦为平民百姓流落人间了。

后王莽造反夺取汉朝政权,起兵反新朝的队伍大都拥护刘氏宗亲,也有很多刘氏后代响应其中欲夺回政权。其中作为汉景帝的后代已经沦为平民的刘秀,起兵造反,最终推翻新朝,建立了东汉,国家政权又再次回到刘氏宗亲手中。

刘秀祖父为刘回,而刘回又是刘发之曾孙,刘发则是刘启之子、刘恒之孙,因此刘秀是刘邦的后裔。

求西汉皇室家谱~~~~

汉高祖刘邦,皇后有一个,是吕稚妃子:有戚姬,薄姬,曹夫人,赵姬吕稚的孩子是惠帝、鲁元公主戚姬的孩子是赵王刘如意薄姬的孩子是汉文帝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