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老人喜欢修族谱,那么如果他么逝世了,族谱需要谁来接续?
农村的老人家都喜欢修族谱,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正因为中国是以家族为单位,所以那些流传很久的大家族都会有这样一本族谱,用来记载自己家族的历史变迁。一般情况下,修族谱的工作是由族中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来主持的,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而已。
所以说,也不用太担心修族谱的老人家死掉了以后就没有人修族谱了。一般来说,会去修族谱的家族,通常都是人丁兴旺,卓有成就的大家族。这些家族总不乏有家族荣誉感的知识分子。
当这些知识分子到了一定的时间或者年龄的时候,就会希望把族谱重新修一下,一来让后面的子子孙孙们也了解一下自己的家族渊源,二来也增加一下族谱上的后辈名字。一个家族的族谱,只有越修越大,才能证明人丁兴旺。
不过,古时候通讯不发达,要联络全族的儿女们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来说,以前修族谱都是几十年才会修一次。有三十年一小修的,也有五十年一大修的。修族谱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未必要全员参加,但是一般都会先在祠堂祭祖,告知祖先后辈们的成就和人丁。
修族谱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按照修族谱的那一年来记录名字。不是合法的原配,和已经离婚的女性一般来说就不会记录在族谱上。但如果子嗣成就卓越的话,也有可能小字备注。
最后,就是把每一房的子女名字都登记在族谱上,以证明你是该家族的一员。
在农村中,农村老人是一个经济上十分薄弱的一个群体,别说是能有20万元,即使能有3万、5万存款的老人都不多,很多都是在农村干了一辈子,供孩子上完学,再给孩子成家立业之后,手里根本不会有什么存款,能没有外债就不错了。话说回来,如果真的如题如所说的,手里能有20万元的农村老人,够不够养老呢?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下面视情况不同,简单谈一下个人看法。
从理论上讲,一个60岁老人,如果按照平均年龄活到75岁,那就是需要维持15年的老年生活,平均到每年上就是13,333元。从一个老人一年的基础消费来看,在有住房的情况下,一年衣、食、住、行,以及必要的日常其他生活消费,大约每年6000~8000元左右,再加上每年吃点儿零药、打点针等医疗费用2000元,这样还会有3、4千块钱的剩余,可以跟着老年团搞搞 旅游 ,总体看生活还是比较宽裕的。
但是,上面所说的只是一种没有病、没有其他情况的理想状态,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都这样轻松愉快。记得有句老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没病的?特别是人到了50、60岁以后,一些身体各部分机能,会逐渐衰退,一些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各种肿瘤等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如果得了其中的某一种病,医疗费用这样成为一个重要的负担,在老家有一个邻居老人,在2017年的时候患了肝癌,过一年多的化疗之后,医疗费用已经高达20余万元,除去报销的几万块钱之外,目前子女已经欠了外边十几元的外债。
我同学的父亲,今年71岁,原来是一个人单独生活,据我同学讲,老人手里存了4、5万块钱,前年得了一场病,心脏血管做了支架手术,花掉七八万块钱,现在老人被接到同学家,由同学赡养,我同学也欠了外债。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老人不得有什么病的情况下,手里有个6000、7000的就可以维持一年的生活,但是如果身体不好,得点病到医院,用老百姓的话说,钱串倒拎着,根本不是钱了,如果有个大病,10万、20万很轻松的就会花光。可以说农村老人手里没有20万,也能维持生活,要是有个大病,20万也不够用,这就是农村老人养老的基本现状。
我的父母是农民,今年都50多岁了,我也是一个农民,也在农村生活了30年,我的身边也都是农民,而且都是老年农民。农村老人手里如果有20万,感谢提问者还知道用“假如”。
农村老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估计这辈子也不会有超过百分之一的人会有20万元的存款。甚至是他们很多很多的人这辈子都没有见过20万元。他们大部分人感觉有3万存款,在突然间能够急用就满足了。
他们哪里来的存款?以前能下力干活的时候,工资一个月1000元左右,为孩子建房,结婚,还要赡养父母,他们挣的那点钱够正常开支吗?现在各行各业的工资和消费支出与20年前翻了几翻,可惜他们干不动了,就算他们原来手里存了一些钱,但是那点钱和现在的钱没有比啊。
假如,就算老人手里有20万,他们敢大病一次,够进一次医院吗?估计就算你去住院,都不够住两个星期的支出。就算你是城里人,手里有50万,你敢大病一次吗?俗话说得好:家有百万元,一病回到解放前。立马让你穷死。
所以说,请提问者以后不要老是问农村老人手里有多少万,我直接告诉你,他们不可能会有。反正我身边的农村老人是没有。
农村老人有20万元存款只能是个假设,能有20万元存款的可谓屈指可数。若真的有20万元的存款能不能养老,根据以下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
一、从2019年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而言,20万元存上一年最低存款利息为3500元,最高利息为9738元,每月平均能获取800元左右的利息。农村老人家里有田地,有粮食和各种蔬菜;还可以养少量牲畜。加上养老保、医疗保、每月800左右的利息,能养老了,甚至还可以有闲钱走亲串戚。农村老人若有20万元存款真的爽极了!
二、农村老人有了20万元存款,只要使用得当,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因为农村老人开销不怎么大,除了患绝症外,日常支出也只是吃和穿,身体 健康 的状况下还可以在邻里、亲戚之间来往。除了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外,每月800元左右的利息是可以应酬的。即使生了小病,也有医疗保险来应对。
三、当然,天有不测风云,假如老人一旦患上绝症,这20万元的存款是不够的。从现实中可以看到,患上绝症的患者,即使花了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医治仍无回天之力的有的是。不过,这里仅仅是个例,倘若谁真的患上绝症,钱的多少已经毫无意义了。
因此,农村老人一旦有20万元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养老的。人怕的是懒惰,农村老人如果有了20万元的存款,说明老人平时勤劳节俭、精明能干,在生活中会精打细算。之所以,不用担心,农村老人有了20万元的存款是可以养老的!
我已六十二了,纯粹的农村人,现在还在北京做电工工作,月薪五千元,单位管吃住,工作较轻松,现有存款十多万元,我的目标是最起码存款达到二十多万元就回家养老。到时候每年存款利息能达到八九千元(支付宝理财),占地补偿款每年能领六千(己领到了几年),养老和独生子女补助每年四千(我和妻子的,现已领到了二年),共计退休后每年能有一万八九千元的收入,我们农村人生活简单,主要花销就是吃饭,房子是自己建的,儿子已成家,衣服基本再不用花很多的钱,如果得了大病(不治之症除外)就花老本,如果得了不治之症就坚决不去治疗,宁愿把钱花在吃喝、 旅游 上,也不会把钱扔到医院里。因为我认为:如果花几万甚至更多的钱去延续一个躺在病床上的生命太不值得,活着就应该追求幸福,已经明知自己再无幸福可言时,活着还有意义吗?更何况咱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
首先很肯定的回答,这是完全够的。但是现在的现实就是好多老人并没有20万的存款。
在农村,20万的存款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如果老人有20万的存款,那么他会生活的很好。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把这20万存起来。每个月取几百块钱作为零用是完全够的。
我现在就我所了解到的给大家理一理:
一:大部分的老人都是很节俭的,他们的生活要求水平其实并不高。在他们看来,只要一日三餐能吃饱就行。他们会很少给自己买衣服。节俭持家的理念已经贯穿到她们整个的生活之中。
二: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很少购买。农村居住的老人大部分都是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哪怕他们已经年过60,他们依然不会放下手中的锄头。他们会自己种菜,甚至是种水稻。说是吃喝不愁,其实也并不为过。
三:农村的老年生活很单调,他们一般很少去进行高 娱乐 活动的消费。忙了大半辈子能有时间闲下来,其实他们已经很开心了。每天串串门儿和邻居唠唠家常。高兴的时候喝点小酒。去村委会跳上几段广场舞。这就是他们的日常。
四:农村医疗制度已经慢慢健全,吃药看病,国家会给报销。再加上农村的儿女是很孝顺的。如果家里的老人生病,都是子女平摊费用,细心照顾。
当然,凡事无绝对。这里说的够用只是对大部分人。如果老人身患重病,那么区区20万也只是杯水车薪,而那也是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
在农村用20万存款的方式养老,就不如购买 社会 养老保险更可靠了,有20万元,放在银行里,按照每年一万元的花销,每活一年就会少减一万。如果用这20万元购买 社会 养老保险,每个月至少要开1000多元的退休金,而且年年上调。存款是越花越少,保险是越来越多。
按照 社会 养老保险的规定,男60岁开始领取退休金,女55岁开始领取退休金。按照目前农民购买社保的缴费标准,每年7000元,20万元要买三十年工龄,领取退休金起步金额至少要1000多元,第二年调整工资,基础工资加工龄工资,最少也要上涨100多元,逐年调整,如果活到八十岁,要开回多少钱?而且是活得越久,得到的越多。农民购买社保,基本上在五年以上就能回本。如果存20万元,活的岁数太大也许这些钱不一定够用。
再说花养老保险和花存款是两个心情,花存款是越花越少,取一万就减少一万,心里总是发虚,掂量着怕不够用;而花社保是每当手里的钱要花光时,又该到领取工资了,每月都有,心情有盼头,活多少年没有后顾之忧,越活工资就会越多。
如果子女孝顺的,你有多少存款子女不惦记,如果子女不孝的,每天掂量你的这点存款。你就是不给他们,他们也是从心里头不愿意让你活得的太久,活太久了存钱就没有了,弄不好还得给你添钱。而自己有保险,子女不怕你活多久,反正有工资,活到一百岁也没问题,保险不限年龄。这是说的心里话,不是在唱高调,每个人可以自己想一想,这是实话。
楼主你好,假如农村的老人有20万存款,够他们在农村养老吗?当然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自己有20万的存款,我认为在农村地区养老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这20万块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用途,第1个方面用途就是作为农村老人来讲,那么参加这个新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目前来讲还是允许在60岁以前一次性补缴,完成15年的费用直接来办理退休享受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待遇。
所以说我们可以拿出其中的几万块钱来补缴这个农村养老保险,因为有了农村养老保险,至少你每个月会有几百块钱的稳定收入,对于自己的养老退休生活有一个最基本的保证,而且还应该去参加一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拥有的这个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就可以享受到50%的医保报销待遇,那么可以有效减轻我们的医保就医的经济负担。
然后剩余的10多万块钱,比方说有15万块钱,那么这15块块钱我们不要放在银行当中。我们可以把这15万块钱用作投资理财,就通过这种最低风险的定期理财产品来进行理财,因为定期理财,基本上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5%左右,我们就按照5%来计算,那么15万一年的年化收益率基本上就可以获得7500块钱左右。
然后再加上你本身养老金的几百块钱,再加上你每年7500块钱的收益,我认为实现自己养老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你现在本金还没有使用,当你发生一些比较重大的一些问题的时候,需要使用本金的时候,那么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抵御这样的重大风险。
导读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又占据大多数,占13亿左右,农村老龄化水平达225%,所以这农村老人养老,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而关于这13亿多的农村老人养老,主要靠几种养老方式来维持。 一是靠退休金或者养老金来养老,二是靠子女们来养老,三是靠自己的存款积蓄来养老。
而这三种养老方式中,虽然有很多农村老人买了农村养老保险。可是在一些突如其来的大病面前,一些农村养老保险显然是不够的,有的养老保险也仅仅能维持日常开支。 因此来说,大部分农村老人,靠子女、靠农村养老保险来养老,显然是不靠谱的,因此他们在 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需求日益迫切。
所以最好的办法,农村老人们莫过于依靠自己的存款去养老。 但是来说,农村老人能够存款多少,才能够他们在农村养老呢?是20万、30万,还是10万元呢?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农村老人有20万存款,够他们在农村养老吗?李子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农村老人能不能有20万元的存款,够不够他们在农村养老,在这里我先说一些真实的故事:
我邻居张大爷,今年66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已经在农村待了大半辈子了。按照道理来说,张大爷应该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是,现在的张大爷却受疾病的困扰,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拿药,来控制自己的疾病。
张大爷去医院拿的一些药物,国家可以报销一些,但是对于奋斗了一辈子,却没有太多积蓄的张大爷来说,每每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都是哆嗦着把钱拿出来,交给医院看病。
每每拿钱的时候,张大爷逢人就无奈的说,如果自己不生病,自己积攒的几万元,完全是可以在以后能养老的,而张大爷认为,正是由于自己生病,才拖累了整个家庭。
真是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钱啊!下面我说一下张大爷的故事:
张大爷是50后,50年代生人。但他和其它50后的老人一样,经历过太多太多的事情,是70后、80后,以及90后的娃娃们,不可能比的。
比如说,张大爷这批农村人,在70、80年代公社时期,为集体打过水坝,修过公路,开过山,又交过公粮,为 社会 主义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张大爷赚钱的路子也多了起来。虽然张大爷在那时候还是以种地为主,但是他在闲暇之余,也去县城打过工,做过小买卖。 张大爷在80年代,一天也能几块钱。虽然从现在看起来还不值几斤馒头钱,可是在那时候,能赚几块钱,对于张大爷来说也是不容易赚的。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也多了。而张大爷和大部分农村人一样,自然也是收拾好了行李,大包小包的进入省城,甚至县城,开启了打工之路。
在90年代中期到末期,农民去县城里打工,一天就可以赚十几元到二十元左右了。但是来看,虽然张大爷勤勤恳恳,一年360天不休息,可是能赚几千元就是大数字了,所以张大爷在那时候,一年能存一两千元,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自进入21世纪后,由于国家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工资已经从二十来元一天,上涨到100元一天左右。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农民工的工资已经从21世纪初期翻了几倍,再加上2003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而种地不再纳税了。
张大爷在这2000年 2010年这10年期间,已经有了小小的积蓄,但是那时候张大爷已经50多岁了,想进入工厂打工,已经不太容易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找一些建筑方面的工作,做一些短工。
张大爷在那个时候,已经50来岁了,可是张大爷的儿子已经20多岁,也到了该娶媳妇的时候了。
在农村里,娶媳妇是不太容易的,除了房车外,还有天价的彩礼。虽然在我们这边,彩礼并不是一些偏远地区说的“万紫千红一片绿”,可是还要2万 3万元的彩礼。
由于张大爷的儿子已经20多岁了,尽管买房子,买车子,彩礼钱等,至少需要花费几十万左右,但是娶媳妇还是要的。 所以,张大爷尽管把奋斗半生的积蓄拿了出来,有几万左右吧,可是还离几十万元有很大的差距。
无奈之下,50多岁的张大爷,只好借亲戚、借朋友、借老板,直到把认识的人都借过了,才凑够了这几十万买了楼车,给儿子娶上了媳妇。但是,这借来的钱必定要还的,所以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张大爷走上了打工 赚钱 还钱之路。
至于那几年有多少存款,张大爷说,那时候只有一个负数,至少有—20万元以上吧。
从2010年以后,由于国内经济的崛起,农民工赚钱比以前也更加容易了。而此时的工资已经在100元一天以上,如果干一些重体力的工作,一天甚至可以赚200元左右。
但是,在此后的这十几年,张大爷虽然勤勤恳恳,一天不拉空的去工作,可是只能赚有数的工资。 张大爷那时候说,等我把借来的钱给还清了,才能轻松,才能轻轻松松的去去养老。
但是对于50后的张大爷来说,他已经不再年轻,虽然他还能干,可是只能干一些建筑小工,或者园林一类的工作。 所以张大爷又把还钱的日期延长了好几年,直到在前年,张大爷才还够了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钱,而剩下的房贷利息,只能让儿子来还了。
自借来的钱还清后,张大爷也终于轻松了一些,可是他依然没有太过轻松,因为他已经60多岁,已经老了。
张大爷是一个农民,虽然在60岁之前,他缴纳了农村养老保险,可是他只缴纳了最低档次的,一月100多元的养老金,只能够让他够吃够喝的。至于得了病后去看病,或者其他人情往来,这就需要张大爷靠自己积攒钱,以获得更大的养老资本。
而现在,66岁的张大爷已经有了疾病,每年需要花销大量的钱,去医院看病,这对张大爷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可是他又很无奈。
至于张大爷如果有20万元能不能在农村里养老。张大爷则说,如果自己没有病的话,有这20万元完全是可以养老的,但是自己有病,一切都是未知数。而张大爷奋斗了一辈子,虽然也赚了20多元,但是赚来的钱,都给儿子花了,他依然是没有20万元的。
张大爷的故事说完了,那么我们再回答一下农村老人有20万存款,够他们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而我认为,农村老人够不够养老,需要几方面来分析,下面我分析一下:
第一,如果农村老人没有大病,在农村有20万元,完全是可以养老的。
在农村生活相对于在城市里生活,其花销自然要少一些,因为农村的物价比在城市里要低,而官方数据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 官方数据统计来看,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左右。
而根据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来看,在2020年人均寿命77岁,已经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7岁左右,到2030年平均年龄有望达到79岁左右。可是由于农村的医疗条件,以及农村人的积蓄等原因,农村老人的寿命要低一些。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算:
如果按照60岁的农村老人76岁的寿命来算,从60岁退休开始算起,每年需要花费13713元来算,那么这农村老人可以需要:13713元 (76年—60岁) 191万元左右。
而这20万元在这14元的银行利息是:按照定期5年的利率是405%来算,5年利息=本金x利率x年限=200000x405%x5=9500x5=40500元左右。因此这20万元年利率每年大约是,4万元左右。
所以来说,如果在以后物价不上涨,再加上20万元加上4万元的银行利息,这25万元完全是够农村老人在农村里养老的。
而如果农村老人生活比较节俭的话,一年的生活费有时候不到1万元,按照道理来说,如果没有其他意外情况,以及不生大病,自然是可以养老的。
第二,但是如果一些农村老人有大病的话,这20万元养老是非常困难的了。
有啥别有病,没啥也别没钱,而事实就是如此。
在农村里,很多农村老人,不舍得吃,不舍得花,不舍得喝,但是却把钱花在看病上,而他们看病也是迫不得已的,花钱也是迫不得已的。就拿我们农村镇上的一个门诊来说吧,就是小小的感冒,而医生给打个吊瓶,都要花费八十到一百元左右。
更别说有农民有大病了,而那样花费的更多。比如一些癌症,糖尿病,以及心脏病等,花费基本上都在上万元以上。
所以来看,如果按照正常的花销,而农民有20万元的存款,节俭一些,完全是可以在农村养老的。可是来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而上了年龄的农村老年人,其身体机能在逐渐下降的情况下,生病也是必然的情况。 因此鉴于上面的情况,农村老人有20万元的存款,养老也比较困难了。
现在农村老人有20万存款可以养老了,以后不清楚!物价在上涨,农村老人有20万存款很少,农村老人勤俭节约不所得吃,不所得用钱,手里有20万钱心落开花了,20万存银行还有利息,养老是没有问题了,养老算得幸福了,但是农村老人大多数人可能只有2万以不错了!不可能有20万元存款,真正有20万元钱给子女买房,买车了,每个人想想是美好的!但是做父母的都为了孩子,难以存钱,如果农村老人有20万存款安心养老,过着幸福生活,活到百岁!
假如农村的老人有20万存款够他们在农村养老的吗?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假设农村老人有了20万存款,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是不可能有20万存款的,能够具备这种条件的人也不过是1%,在农村的老人别说是有20万存款,就是能存三五万块钱也是很高兴了,
农村的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以种地为生,本身收入就很微薄,省吃俭用。多少存下点积蓄。可是要抚养老人,养 育儿 女成家立业,这点钱真的是杯水车薪。如果能够完成这些事情,不借外债就不错了。更别说还有20万存款了,
其实农村的老人他们是弱势群体,每年的养老金也就是一千多块钱。还不够日常的生活费用,万一有病有灾的,就一下回到了解放前。这也就是很多农村老人小病靠拖。大病放弃的主要原因,
像题主所说的,假如农村老人有20万存款的话。在农村应该是能够养老的,因为农村老人本身就很节俭。日常生活也消费不了很多钱。再加上每年有一千多块钱的养老金和种地的收入,基本上也够日常开支的费用了。
这二十万块钱也就是防备万一有病的话,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如果是农村老人有20万块钱存款的话,在农村是应该能够养老的。
剪纸
Paper-cuts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合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寝,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奁,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剪纸的派别
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傣族剪纸、安塞剪纸、磁性剪纸
剪纸·蔚县剪纸
河北省蔚县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经刘老布等剪纸艺人共同研究,对创作工具进行改革,部分纹用刻刀由单幅剪转变为成批刻,使蔚县剪纸工艺有了新的提高。20世纪初,在王老赏、王守业、周永明等艺人的带动下,蔚县剪纸的风格越来越突出,走出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蔚县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吉禽瑞兽等多方面的内容。蔚县剪纸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丰宁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大多留存在70岁以上的老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中阳剪纸
山西省中阳县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中阳剪纸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已在60岁以上。这些老人一旦离去,中阳剪纸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应尽早采取措施,对之进行抢救。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辽宁省锦州市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谱系仍在传承相续。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将后继乏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时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对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实施保护。
剪纸·扬州剪纸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至清代,扬州商业兴盛,剪纸艺人亦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有艺人包钧等,技艺超群,有“神剪”之誉。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
现代扬州剪纸的主要传承人为张金盛(艺名“老张三麻子”)和张永寿(艺名“小张三麻子”)父子俩。张永寿从艺七十多年,其剪纸已从实用性的花样转入富有装饰性的主题性创作,作品显现出写实、变化、概括、夸张的风格特点,总结有“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张永寿毕生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1989年,张永寿先生逝世,其第三代传承人虽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功力和灵气都无法超越前代。到目前为止,扬州剪纸技艺后继无人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扶持。
剪纸·广东剪纸
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不同,又可分纯色料、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九种。剪纸手法分为剪和刻两大类。剪,多为随意剪制,每次两三张,如礼品花、灯花、乞巧节的烛台花、香案花、饼花等即以此法制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张,粗犷的图案可刻50至100张不等,便于大量复制。佛山剪纸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随意磨制而成,宽度从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余把。操刀时以握毛笔法持之,垂直切割,线条连接而不断,成型如网状。传统佛山剪纸以社情民意决定其内容和形式,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是永恒的主题,在民间极受欢迎,长期流行不衰。与此主题相应,佛山剪纸中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在佛山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林载华等。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拯救。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
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纸艺人往往有细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风格表现。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潮州民间剪纸艺人善于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如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纯色剪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稿,艺人们仅凭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这种匠心独运的剪法极富创造性,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重复的作品。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别有特色。
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著名,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动,内容以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等为主。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潮州剪纸已逐渐失去以往的生存环境,现存知名的剪纸艺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渐高,传统的潮州剪纸后继无人,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安塞剪纸
陕西省安塞县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
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剪纸·磁性剪纸
磁性剪纸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文件柜、文具盒等铁制物体上。喷少许水或洗洁净也可贴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 磁性剪纸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剪纸的透雕特点和剪纸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纸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对剪纸的贡献体现在:一、磁性剪纸扩大了剪纸的市场;二、磁性剪纸丰富了剪纸理论;三、磁性剪纸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技法上有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磁性剪纸为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042006715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于2005年8月17日授予专利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得看是不是大姓了,要是一般的小姓,收的钱更多,因为,毕竟是整个家族的大事,费钱费力费时,而且还要做全国的统计工作,甚至有海外的同姓。花费肯定不小,就算组织者赚点外快,反正都是本家,就算了吧!总之,家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大事,家谱可以说是一个有传承的姓氏的象征,意义重大,怎么可能归类为是商业活动呢(虽然要收钱,但毕竟这项活动太费钱了不是,不可能让哪个人或者少数人来出)?
国家之所以禁止修族谱是为了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当地风俗和渊源。无论是族谱还是家谱都是记载祖宗事迹的重要资料文献,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以因为个人主观意愿而擅自修改。
怎样去识别修家族族谱的骗?
1、成立“修谱机构”及确定“修谱主持人”凡一个家族准备新修或续修家谱,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修谱机构”。“修谱机构”通常称为“×氏家族修谱理事会”(或委员会等)。其次,就需要确定“修谱主持人”,由“修谱主持人”全面负责,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修谱工作。 2、“登记入谱”的准备工作 “登记入谱”是决定修家谱之后就要开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按以下要求办理: ①分发“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统一印刷而成的,与《家谱》配套使用的专用底稿纸:“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将每一房人、每个家庭的成员全部正确的进行填表登记。 ②确定始祖 ③确定修谱的范围 3.整理、审定“家族成员入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而名称有族规、族约、家范、家训、祖训、族戒等不同称谓。其内容大都相同。将遵守国纪、团结宗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崇师长、重教兴学、和睦乡邻、见义勇为、勤劳节俭。
严戒赌*等为人处事、传统礼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条文,刊印谱中,以此来约束、教育、激励族人。这是客家人传统美德和家都文化的集中体现。
族谱特色:
族谱的特色之一是谱序,它是极有价值的纲领性内容。用极具概括的文字,论述修谱意义、修谱历史、本族源流。大都由本族名流官宦或请著名学者、政界要人撰写。经查阅宁都各姓族谱。
发现作序的文坛巨匠和历史名人有欧阳修、朱熹、苏轼、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解缙、吴澄、赵孟頫、董越、陈勉、魏禧、邱维屏等。有的家谱连续几届都请名人写序,比如《璜溪中坝清河廖氏族谱》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谱序,分别由欧阳修、朱熹、文天祥、陈勉撰写。
族谱的特色之二是字派。即制订字辈、派名、派行。是民间一种独白的传统取名方法,其功能是同族人走启蒙天下,都能区别长幼世序辈份的大小。每届修新谱时,老谱中的字派必印载谱内,若老字派使用接近末尾,则又要续增新字派,体现绵延不断,长衍吉祥。
-修谱
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您需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如果您认为没有义务给继父打钱修房子,那么可以委婉地拒绝他的好意,例如:“谢谢您的关心,但是我暂时没有现在给家里修房子的计划。”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尽量多提供一些其他的帮助,例如陪伴老娘、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等。
另外,您也可以考虑进一步了解继父的具体需求和想法。如果您发现继父的请求是合理的并且您有能力帮忙,可以考虑与继父沟通,商量后再做出决定。记得要注意语气和方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底线,不要被他人的情绪或者压力所左右,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农村的老人喜欢修族谱,那么如果他么逝世了,族谱需要谁来接续?
本文2023-09-24 09:43: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