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唢呐的历史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3收藏

周家唢呐的历史沿革,第1张

第一代:周文化(清末开始学艺)

第二代:周怀邦、周怀荣(1910年前后开始学艺)

到了清末,灵璧尹集周家唢呐班(也叫菠林喇叭),开始活跃在苏、鲁、皖广大农村一带。第一代周文化出生于江苏睢宁县桃园镇魏凹村,自幼因家庭贫困,与人学艺吹奏唢呐,后逃荒灵璧落户尹集菠林村,民国时期传至第二代周怀邦、周怀荣两个儿子时以吹奏唢呐谋生,正式成立周家唢呐班,因当时灵璧及周边地区唢呐班子发展迅速,常有乡里乡亲婚丧嫁娶,请唢呐班子热闹办事的习俗,为了在众多唢呐班子中站稳脚跟,周家苦练技艺,取长补短,通过乡间比武打擂台等形式,逐渐在当地有了名气,到了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时,队伍已经壮大,在苏鲁皖等地名气也越来越大,常常出现找不到周家班子来吹奏,男不娶、女不嫁的事情。 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周正军、周小社、周正群、周四、周五,代表人物周正玉被誉为“盖三省”、“喇叭王”, (1930年前后开始学艺)

第三代传人周正玉秉承天赋和家传,八岁学艺,十二岁单独领班,他一边到外献艺谋生,一边刻苦学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提高唢呐技艺,被称为“盖三省”、“喇叭王”、“金喇叭”。解放初期,周家唢呐班常被县政府请去参加送新兵、交公粮、慰问军属或者修治淮河等水利工地演出,这一时期周家广收山东、江苏、皖北一带众多的唢呐爱好者为门徒,向他们传授演奏技艺。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正玉进灵璧泗州戏剧团工作,因远近闻名的吹奏技艺,在改革开放初期,安徽省黄梅戏学校聘请任唢呐老师传播技艺,这段时间周正玉与我国著名唢呐大师刘风鸣、刘风桐、任同祥、胡海泉、郝玉歧等多位艺术家均有交往,他们在一起切磋技艺,并集南北唢呐演奏之技巧风格为一体,改革创新,使唢呐吹奏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所授学生众多,现在省黄梅戏学校、蚌埠泗州戏剧院等许多省内剧团均有他的学生成为领导和骨干。周正玉晚年回乡继续传授技艺,直至2004年去世。他一生与喇叭相伴,常有一句名言:“乡亲们喜欢,俺就使劲吹”。 第四代:周本祥、周本灵、周本鸣、周中华、周本银、周本金、周本华(女)、周香草、周本付、周本雨、周本财、周海波、周海涛、周海燕(女)、周海琴(女)周建等,代表人物周本祥、周本灵、周中华。(1949年前后开始学艺)

周家唢呐班传之第四代有周本祥、周本灵、周本鸣、周本银、周四新、周海波、周中华、周本富号称“周家八虎”,而周海燕、周本华、周海琴、周香草号称“鼓乐四花”,这一时期,周家唢呐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拿手绝活。如周本祥吹奏的泗州戏(咔戏)、双管艺术堪称一绝,周家特别对铜唢呐、铜笛子的演奏音高而不燥,柔而不腻,音色质朴自然、美妙动听,被人们称为“金喇叭”。第四代传人周家八虎之一的(周正玉四子)周中华八岁时参加全省少年儿童乐器比赛获一等奖,后考取安徽艺术学校唢呐专业,毕业分配到马鞍山歌舞团工作,担任唢呐独奏、合奏、重奏的演出任务,多次参加省、市、全国器乐比赛均获一、二等奖。06年随中央电视台远赴奥地利参加维也纳华人新春聚会演出,07年随马鞍山市文化艺术交流团赴台湾、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08年随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府文化团赴日本进行中日传统文化交流演出。省电视台、文化周报及安徽广播电台多次采访周中华及周家唢呐班。周家先后录制了《婚礼曲》、《鼓乐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带专辑。近年来,周家唢呐班先后有十余人考取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黄梅戏学校、山东烟台艺校等,其中不少在省、市、县各专业艺术团体中担任主要独奏演员,其中周明就是灵璧县泗州戏剧团的骨干力量。 第六代:周伟、周泉等(2000年开始学艺)

周家唢呐班子自创始以来,始终传而不失,兴而不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本县及周边乃至苏、鲁、皖等地享有盛名,尤其是山东台儿庄地区许多人都知道灵璧周家唢呐班。周家唢呐班从第二代开始足迹遍及许多省、市、县,为活跃广大农村的文化娱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班底发展到现在已家族传承六代,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周家男女老幼乐手有百余人,有十多个周姓唢呐班子活跃在全县,是灵璧众多唢呐班子的典型代表。从第三代周正玉在省黄梅戏艺校传艺,到第四代传人周中华随中央电视台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华人新春聚会演出,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周家唢呐班演奏技艺既保留传统,又不断创新,技艺广泛流传,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做出了贡献。

以D调为例: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一般分为上三下四,左手上,右手下,以右手的中指为1,筒音为5,左手的大拇指为高5,二拇指为高6,右手的小拇指为低6,无名指为7,右手的二拇指为2,左手的无名指为3,中指为4,把唢呐的所有孔按住为5。

它的“本调”音高相当于键盘乐器的中央“C”即“1“。它的音阶排列为“125456712”,然后,以这个音阶的1234567七个音为“CDEFGAB”七调的调名,就得出了“1=e,1=D、i=E、1:F,1:G、1:A、1=B”各调的音位指法。

扩展资料:

演奏姿势

1、动听的音乐加之优美的演奏姿势,不仅给观众以听觉的享受也可以给观众感官的享受。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演奏姿势有利于技巧的充分发挥。良好的演奏姿势不但美观、大方,而且对身体也很有益,演奏者要加以重视。

2、唢呐的演奏姿势又坐、站两种。这两种姿势都要求演奏者做到:身体自然放松、头部端正、两眼平视、头部自然挺起、面部松弛、两手抬起使乐器与身体成75度角、两臂自然架起。

3、采用坐式演奏时,两腿略微分开,两脚平放地面,腰部挺直。采用站式演奏时,两腿伸直,两脚距离25公分左右,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总之无论是坐式还是站式演奏都给人以舒适、优美的感觉。

孙氏族谱的研究多数在文革以后,现世存族谱多数起始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迁徙时期,即明朝永乐建帝前后,至今约600多年历史,民国期间的版本较多,因此对孙姓起源要研究历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成为记史性的书还是春秋时代文圣孔子所著《春秋》只有2500年,以后才有司马迁的《史记》,春秋时代的文武两圣的武圣孙氏家族原始祖孙子名孙武,孙武生于公元前552年比孔子早一年,孙武的父亲原名田凭,孙武的祖父原名田书,田书的前辈祖是陈完后改为田完,陈完的先祖是陈胡满,陈胡满在陈国封地,属于瞬的后代,在陈国封地因家族内部权力斗争,而互相残杀,陈完为躲避家族的残杀投奔齐国改姓田,后田家成为齐国掌握兵权的名门望族,齐景公命田书带兵讨伐莒国,田书带兵到莒国外围驻扎,派人到莒国内部找到反对莒国王的民众做工作里应外合,顺利取下莒国,齐景王念田书伐莒有功,封地乐安赐姓孙,田书一家非常高兴,小时的孙武9岁随祖父,父亲一家搬去乐安,其实乐安是齐国的北面一个仅约两平方公里的小城,实际上是镇守齐国的北大门,孙武用一炷香的功夫围小城转了一圈并看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这一胜利在孙武的心灵里留下很深印象,他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带兵为国立功,从此钻研兵法13篇,齐国的都城在淄博,乐安的遗址在现在的广饶县城北12公里的花官乡草桥村,乐安的埙毁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丞相李斯为统一国家形象亲自指挥羿为平地的,孙氏家谱堂号沿用乐安堂对田书受赐孙姓封地乐安有了永久的纪念意义,现在广饶县在原有宋代大关帝庙的南面建有孙武祠堂,世界各地的军事家好多都祭拜过武圣孙武。后来孙凭感觉齐国内部集团的统治者对田家不利可能会有灭祖之灾,虽然已改姓孙但也怕受株连于是与29岁孙武商量要他带上兵书及孙武的次子经济南投奔吴国,今苏州东南郊区也建有孙子纪念馆,孙子到了吴国向吴王进贤兵法竹简十三篇,吴王赏赐宫女180名,要孙武演练兵法,孙武成了世界上最早训练女兵的指挥官,也有了三令五申这个词语的由来,吴国灭亡后孙武后代流向江苏,山东,安徽,福建,广东,太原,鄄城,等地,后来还有去台湾,美国,和世界各地,孙武的第五代孙出了孙膑,后来有孙权,近代还有伟大国父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推行了世界通用的公元记年历。

二.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 孙氏祠堂

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孙氏祠堂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专家考证孙膑生于公元前378年农历三月初三,孙膑从小和庞涓拜师于鬼谷子,后有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后在齐国看到齐国内部集团争斗要求告老还乡,回到孙老家村北30里的孙家花园开办孙膑讲堂,后孙膑墓建在孙家花园,现在鄄城县通过招商引资投资四亿元建设了孙膑旅游城,孙氏祠堂供有孙膑塑像,孙氏后裔将孙膑传影贡献给国家博物馆收藏,孙膑家谱前五十代班辈存于鄄城县文化馆,孙膑家谱自48代班辈字为;岳 讳 俞。 自51代又序20班字辈; 祖 汶 良 孚 环 循 凉 本 孝 映 景 希 哲 万 信 天 挺 志 余 作 现在孙老家68 代孙氏传人只有一人已91岁,69代后人不到30位,小的还有有72代人,文革后又续编班辈40字;学 明 维 广化 清 玉 栖 体 同 ,敬 爱 迁 先 可 永 善 自 有 庆,继 进 心 存 厚 光 宗 忠 孝 长,守 法 研 身 久 传 家 雨 兴 享 。孙膑是孙武的第五代后人因此孙膑家谱加四代就是孙武家谱,也就是说现在孙膑70代后人就是以孙武为原始祖的第74代,现在福建,台湾孙氏后人已有77代的和 78代的的,孙膑大六壬金口诀有110多页传给70代后人至现在还没印刷过,有必要在孙姓后人中相传。

三.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

明代永乐元年前后山东,河北受到天灾和战乱影响两省人口只有不到 200 万人,而山西一省就有400万人之多,永乐元年前后四十多年山西迁30多个县的50多万人至山东 河北,相传我族48代时孙姓迁往河北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与聊城的莘县相邻,后因民不聊生,沿大运河南下寻找栖息地,一支后来来到郯城,五十代后自起班辈20个,同孙膑家谱一样,在后来各支自编班辈,这时的20代应与前50代相承,第20字辈与孙武家谱相续第74字辈,孙姓家族后裔应循序此谱牒~!

鄄城县是山东省菏泽的 和临沂是同族!!!!!!!!!!!!!!!!1

唢呐前10名最好听的如下:

1、百鸟朝凤

2、全家福

3、抬花轿

4、六字开门

5、社庆

6、一枝花

7、黄土情

8、山村来了售货员

9、怀乡曲

10、豫西二八板

唢呐的由来

唢呐的发源地为波斯、阿拉伯一带 ,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唢呐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唢呐的祖先是谁,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唢呐最早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明代时期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明代宗室朱载堉是明太祖九世孙,他在郑藩第六代世子位置上,对唢呐的传入和推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被尊称为唢呐的祖师。另一种说法认为,唢呐是在公元3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唢呐被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明代时期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而具体的发明者尚未可考。

在中国乐器界,唢呐还赋予了了一个誉为——“乐界无赖”,自然,这儿的“无赖”并不是贬义词,反倒有点儿揶揄、吐槽的香味。这是为啥呢?第一,它会从我出世吹进送你离开,常言道“吹人生道路,吹人死”。

唢呐的声响穿透性很强,一个乐器就能和全部乐团对抗。与众不同的音质使你没法忽略,总会在诸多乐器发音中突围乃至反客为主。可谓唢呐一出,决胜巅峰。只需唢呐一出声,别的每一个乐器都是会讳莫如深,是每一个!由于论嗓子,谁都比不过它。听说,唢呐的声波频率是电子琴两倍,音箱是电子琴的四倍。

唢呐“加戏”不仅是因为音量大,还由于它的音质很突出,代入感和穿透性都极强,并且,唢呐的演奏方法变幻无常。一下子占领聚焦点,根本没办法做龙套,这造就了唢呐独一无二“流氓大亨”气质。因此不但在民间婚丧喜庆、宗庙典祭等典礼上占领C位,并且,正常弹奏都是击杀别的乐器。

唢呐是一种从我出世吹进你头七的一种乐器。在其中普遍流传唢呐独奏曲有“近百年朝凤”、“全家福照片”、“抬花轿”这些。它音标发音乐观豪爽,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受到广大老百姓认可和热烈欢迎民族的乐器之一,广泛用于民间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高跷会等典礼伴奏音乐。基本上唢呐声一出,其它的乐器都讳莫如深了。

唢呐也需要开拓创新,与西方乐器互相包容,融合,墨守成规,早晚便会被取代。如今,唢呐实际上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式的歌曲,也是把这类风采直播到了国外。民族便是这个世界的!说唢呐是“乐器界无赖”,是因为其音量大、调门高、独一无二,在大家的民族器乐中饰演没法缺乏角色,而这份珍贵的传统式,就值得大家传承下去。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乐器很能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并且吹出来的调调也很好听,其中也不乏一些名曲。

1《打枣》是河北民间唢呐名曲,听起来比较的活泼轻快。

2《黄土情》是由周东朝创作的,是一首唢呐独奏曲,该曲子一开场就非常的抓耳,循序渐进,很有西北部那种宽广之感。小编听过,觉得这首曲子有种深深留恋之感,很多种情绪。

3《百鸟朝凤》是我最吃惊的一首曲子,没有想到唢呐能将音调变换的这么自然巧妙,听起来真的有种百鸟在鸣叫的感觉。

周家唢呐的历史沿革

第一代:周文化(清末开始学艺)第二代:周怀邦、周怀荣(1910年前后开始学艺)到了清末,灵璧尹集周家唢呐班(也叫菠林喇叭),开始活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