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的拳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3收藏

赵堡太极拳的拳谱,第1张

赵堡太极拳郑伯英拳法 大架(108式) 预备势 领落 翻掌 揽插衣 如封似闭 单鞭 领落 白鹤亮翅 搂膝斜行 开合 琵琶势 搂膝拗步 上步十字手 搂膝斜行 开合 收回琵琶势 搂膝腰步 上步十字手 搂膝高领落 束手解带 伏虎 擒拿 指因捶 迎手捶 肘底看捶 倒撵猴 白鹤亮翅 搂膝斜行 开合 海底针 闪通背 如封似闭 单鞭 云手 腰步 高探马 转身 右拍脚 再转身 左拍脚 双风贯耳 旋脚蹬根 三步捶 青龙探海 黄龙转身 霸王敬酒 二起拍脚 跳换脚 分门桩 抱膝 喜鹊登枝 鹞子翻身 裹膝 再裹膝 研手捶 迎面肘 抱头推山 如封似闭 单鞭 前招 后招 勒马式 野马分鬃 右高探马 白蛇吐信 玉女穿梭 转身揽插衣 如封似闭 单鞭 云手 跌岔 扫腿 转身 右金鸡独立 左金鸡独立 双震脚 倒撵猴 白鹤亮翅 搂膝斜行 开合 海底针 闪通背 如风似闭 单鞭 云手 腰步 高探马 十字手 单摆莲 指裆捶 领落 翻掌 揽插衣 右七星下势 擒拿 回头看画 进步指裆捶 黄龙绞水 如封似闭 单鞭 左七星下势 擒拿 进步砸七星 退步跨虎 转身 双摆莲 搬弓射虎 领落

赵堡太极拳,始于蒋发。

明朝末年,有南方道人 云游至山西,随缘而传“丹功拳技”给王林桢。1596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之后,蒋发曾去西安磨豆腐为生,在刻苦练拳的过程中,他不拘泥于拳术套路,达到随心练拳,招数连绵不绝之境,渐渐将“丹功炼形绵拳”与“原始通背缠拳”相互融合(早期的赵堡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套路含有多种拳术)。

蒋发回到赵堡,遇邢喜怀,并传授了拳功。后来,去登封谋生,1638年,随李际遇起义;在开封普济寺休养时,帮寺庙编了一套“鬼扯攒”拳术,授之以防身;1647年,李际遇遇害,蒋发逃匿入陈家沟。

约1615年,陈家沟陈王廷出生,幼学武于千载寺;1641年,任乡兵守备;1647年,与蒋发亦仆亦友。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之后,清政府颁布了禁武令,反而激化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民间习武活动或公开或隐蔽,使武术活动特别是拳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民间武术传授改在深夜里教和学。教师们自称干的是“夜藏行”。

当时的蒋发,是赵堡、陈沟、博爱等几个乡村武术社团的讲师,不同武术班的讲授侧重还不一样,有的侧重讲“软手十三势”,有的侧重“通背缠拳四、五路”,有的侧重讲授“炮锤”等,学有不同。

赵堡太极拳的部分传承线:

(1)蒋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王柏青--张宗禹--张彦--陈清平--张敬芝、和兆元、牛发虎、武禹襄、李作智、李景元、任长春等。

(2)

王林祯—→蒋发—张楚臣—→陈秋阳—→张宗禹—→霍文毅—→霍秉昌—→霍金龙

陕西彬县东西安干裁缝活 —→岳绍羲—→喻承镛。

在张宗禹(约公元1673-1753年)的时候,传出了“赵堡太极拳108式”。

喻老师所传承的赵堡太极拳为108式其中有一部分式名如“翻掌”、“铁扇一挥”、“雀地龙”、“三步捶”、“霸王敬酒”、“跌叉”、“当头炮”等,与现行赵堡太极拳的式名有所不同。而且,称为“武当真传太极正宗”。

1、起势2、领落3、金刚捣碓4、翻掌5、懒扎衣6、为封似闭开合 

7、按式8、单鞭9、铁扇一挥10、金刚捣碓11、白鹤亮翅12、雀地龙

13、搂膝斜行14、手挥琵琶15、搂膝拗步16、十字手17、雀地龙

18、搂膝斜行19、手挥琵琶20、搂膝拗步21、十字手22、雀地龙

23、贯耳捶24、束手解带25、伏虎26、擒拿;27、指裆捶28、肘底看捶

29、倒撵猴30、白鹤亮翅31、搂膝斜行32、旋靠 33、海底针

34、扇通臂35、按式36、单鞭37、云手38、要跃 步探马39、转身拍脚右 40、转身拍脚左 41、双峰贯耳42、旋脚蹬跟43、三步捶44、青龙探海

45、黄龙翻身46、霸王敬酒47、二起拍脚48、封门椿49、喜鹊蹬枝

50、鹞子翻身51、磕脚右 52、磕脚左 53、掩手肱捶54、穿心肘左 

55、穿心肘右 56、抱头推山57、为封似闭开合 58、按式59、单鞭

60、前招61、后招62、勒马式63、野马分鬃64、右探马65、白蛇吐信

66、玉女穿梭67、转身懒扎衣68、为封似闭开合 69、按式70、单鞭

71、云手72、跌叉73、扫脚74、金鸡独立朝天蹬 75、金鸡独立

76、双震足77、倒撵猴78、白鹤亮翅79、搂膝斜行80、旋靠 

81、海底针82、扇通臂83、按式84、单鞭85、云手86、跃步探马

87、十字手88、单摆莲89、指裆捶90、金刚捣碓91、翻掌92、懒扎衣

93、七星下势94、擒拿95、回头看画96、进步指裆捶97、青龙搅水

98、当头炮99、按式100、单鞭101、七星下势102、擒拿

103、进步砸七星104、退步跨虎105、转身双摆莲106、弯弓射虎

107、金刚捣碓108、收势。

附:《武当赵堡太极拳108式太极拳谱 》

001 预备势  002 领落  003 金刚捣碓翻掌  004揽插衣  005 如封似闭  006 单鞭

007 领落  008 金刚捣碓 白鹤亮翅 009  搂膝斜行  010 开合  011 琵琶势

012搂膝腰步 013上步十字手  014 搂膝斜行 015开合 

016 收回琵琶势  017搂膝腰步 018上步十字手  019 搂膝高领落

020 束手解带  021 伏虎  022 擒拿  023指因捶 

024 迎手捶  025 肘底看捶  026 倒撵猴  027 白鹤亮翅

028 搂膝斜行  029 开合 030海底针  031 闪通背 

032 如封似闭  033 单鞭  034 云手  035 腰步 

036 高探马  037 转身  038 右拍脚  039 再转身 

040 左拍脚  041 双风贯耳 042 旋脚蹬根  043 三步捶

044 青龙探海  045 黄龙转身  046 霸王敬酒  047 二起拍脚

048 跳换脚  049 分门桩  050 抱膝  051 喜鹊登枝 

052 鹞子翻身  053 裹膝  054 再裹膝  055 研手捶 

056 迎面肘  057  抱头推山 058  如封似闭  059 单鞭 

060 前招  061 后招  062 勒马式  063 野马分鬃 

064 右高探马  065 白蛇吐信  066 玉女穿梭  067 转身揽插衣

068 如封似闭  069 单鞭  070 云手  071 跌岔  072 扫腿

073 转身  074 右金鸡独立  075 左金鸡独立  076 双震脚 

077 倒撵猴  078 白鹤亮翅  079 搂膝斜行  080 开合 

081 海底针  082 闪通背  083 如风似闭  084 单鞭 

085 云手  086 腰步  087 高探马  088 十字手 

089 单摆莲  090 指裆捶  091 金刚捣碓领落  092 翻掌  093 揽插衣

094 右七星下势  095 擒拿  096 回头看画  097 进步指裆捶

098 黄龙绞水  099 如封似闭  100 单鞭  101 左七星下势

102 擒拿  103 进步砸七星  104 退步跨虎  105 转身

106 双摆莲  107 搬弓射虎  108 金刚捣碓领落   

至陈清平,幼从学张彦,约1822年去陈沟学了通背炮锤,同时,陈有本学到赵堡太极拳小架。

1825年冬,陈清平收徒和兆元,从此,进入“太极拳盛期”。

陈清平所传之中,和兆元(和式太极拳)的人气最旺,后来有郑伯英,郑悟清两位中流砥柱;李景彦创编出了“忽雷架”;武禹襄(武式太极拳)更是太极拳史中继往开来的太极拳宗师,等等诸多太极拳杰出人才。并且,杨露禅“得拳理于赵堡陈清平”。

其中,继承赵堡太极拳较为完整的,是---李作智。其传人李宗有 先生,其拳法有三套,有“基架”、“准架”、“架子功”,也就“大功架”、“小功架”、“发功架”三种。尤其第三路得发功架,共75式,这套拳 架很特别,也是现代赵堡架中没有的一种特殊套路,它是集诸多劲法的高级套路,除了这路拳架,还有两路刚柔架,一个是“太极二十四捶”,一个是“金刚三十六 捶”,还有“二十四功法”,另有“赵堡太极七十二擒拿手”,“太极六十四法”,还有一种非常罕见的套路,名曰“赵氏太极拳三百六十单元手”。珍贵练功方法还有一套是“两仪九功法”。

杜元化先生的《太极拳正宗》一书,是赵堡太极拳最早的一本著作。在他最后面的扉页中写 道:“蒋老夫子传。太极拳正宗共八册……,今将一册先付印焉,其余正在编述中”。而今只成一册,而杜元化先生已经西去,其余稿册也经过沧桑巨变,已经了无痕迹。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

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 ,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元末明初,战乱纷起,苗姓又被迫迁徙。据江苏沛县等地《苗氏族谱》载:元末明初,河南永城县东四十里苗桥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迁徙:一支迁汴京(今开封),一支迁夏邑,一支迁江苏沛县,一支迁山东,一支迁安徽,两支迁山西。明初,政府从山西向河南、河北等地大规模移民,山西长子县西张堡村苗子实迁到河南武陟县西南大封村。苗子实有4子,长子迁今武陟大司马村,后裔分迁今温县赵堡等地;次子迁今新乡市七里营,后裔分迁南庄、河头等村;三子迁今武陟乔庙,后裔分迁今荥阳市古荥等地;四子仍住大封村,后代迁修武、焦作、温县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苗子实的这一支后裔目前有11000余人,仅大封村苗姓就有3500多人。另据河南西平县苗堂村《苗氏族谱》载:始祖苗公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西平县苗堂村,后分居于苗张村。河南禹县《苗氏宗谱》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老妪率子、侄四人迁来河南,长子苗立本定居禹县神垕镇,次子苗立家定居郏县苗黄庄,三子苗立诚定居襄县苗府村,侄苗国宝定居禹县白沙村。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苗氏后裔到海外经商、求学、办企业,有些已成为当地的知名人士。与此同时,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和台湾地区也有不少苗氏族人子孙回中原和故乡寻根谒祖,投资办厂。苗氏子孙不管在国内国外,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当代苗姓的人口大约110万左右,为全国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l%,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苗姓人口的32%。

赵堡太极拳的拳谱

赵堡太极拳郑伯英拳法 大架(108式) 预备势 领落 翻掌 揽插衣 如封似闭 单鞭 领落 白鹤亮翅 搂膝斜行 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