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是莫姓什么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4浏览:5收藏

彦是莫姓什么辈分,第1张

网路资料 如下

广西柳城县莫氏宗支字辈

正洪如世胜,玉义远怀际(延大自怀与);尔尚真辛学,诗书可永术;依祖先遗后,文武历代传;潮流似海水,支体竖成山。

湖南莫氏景松裔字辈

桃源黄婆店支派:“景文万廷必象自单如尚远可矜大之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桃源莫家桥支派:“景腾之永单廷魁之文单恃尚以易有正登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桃源芦茅湾支派:“景腾之永单廷魁之应虞恃尚以义可远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沅陵兰溪支派:“景文万廷隆单志单永微辞与士单大如本熙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辰溪支派:“景文万廷戊伏志天必忘辞让之非大祖荣可盛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飞旗河支派:“景单思廷福万国启如尚正矜大之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湖南莫氏景柏裔字辈

“景彦廷友思仲汝世宗自远可矜士若易文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湖南莫氏景竹裔字辈

麻阳支派:“景心如文仲秉启朝大士可若非我远家常祥开桑(麻)百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东阳、桑植罗峪支派:“景心如文仲秉启朝大士可(世)若云(飞)维(我)远(绍)家兆祖德胜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任家坪支派:“景如文永启文胜保聪大永启文胜家兆祖德胜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湖南莫氏景芳裔字辈:“景兴与思自太(春)天如中(我)非必世大之易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湖南莫氏景权裔字辈

慈利渡潭坪、砂厂楠木坪支派:“景彦子添单祖永大单减如自宗扬与远若矜大之章祖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慈利吐霞坪支派:“景彦子添单祖永大(伯)矜(一)大之易有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慈利康家坪支派:“景永思廷绍友汝若之世与(可)文士易修祖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慈利莫家河支派:“景……永大启廷宗扬遐文矜大之祖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澧县界溪河支派:“景彦子添单廷应之士世宗代祖以易文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常德湖海坪支派:“景永思廷胜友汝若之世如宗大易友大登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湖南莫氏景珀裔字辈:“景彦思廷囗之民太士如宗学远可大之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湖南莫氏景玉裔字辈:“景彦思廷显国如宗挟远可矜大之易文正登定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湖南常德莫氏字辈:“景友添单志廷自远如人单士大能之易洪材焕圭鉴汉树烈基钦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润采辉增锦清标光囗银治懋勋坊铸泰极燮尧钧”。

湖南资阳莫氏字辈:“仲仕添思显元大阳如应与世若方东佐辅文明运立政兆嘉祥时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纪定伦常”。

湖南安化莫氏字辈:“石斋希应礼世贵诚续志世贵昌隆百派宗思原政时逢国大一承天定忠人本是南山凤家声庆祚长允维先绪绍懋德耀衡湘”。

湖南麻阳莫氏字辈

龙房支派:“如文仲秉启朝人士可若非维正纲常祥开百世昌”。

虎房支派:“永祖廷宗国恃乐之世若非维正纲常祥开百世昌”。

湖南桃源、益阳合派字辈:“立正家崇道同源祖泽长熙和延福祚忠孝启隆昌”。

湖南常德莫氏字辈:“政以大友思志时本廷元绍及贤嗣如若可详相益善家崇道学丕成之”。

湖南益阳莫氏字辈:“石齐希应礼世贵诚续志友忠时子如可文若荫荫祚之长允惟德芳汝其自立声振衡湘人才蔚起绍美书香建功树业际会明良繁祉景福备至嘉祥”。

湖南华容莫氏字辈:“大启经文志传钟佑国英光宗其裕善绍祖自延荣”。

湖南邵阳莫氏字辈:“时万信礼义方圆全文才祖宗世士若逊志如道德予先思知奉诒谋燕翼长勋垂光禄第钦赐锦衣乡相业崇推汉科名盛纪唐簪缨承奕祀亘古庆隆昌”。

广东封川莫氏字辈:“威猛勇辅弼韬略”。

广东封川长乐里莫氏字辈:“如崇伟承业伦本有真宗家声大昭著瑞福益昌隆任仁付圣道兴学培豪雄书香常济美丰泽贻昆仲”。

重庆黔江支派字辈:宗正大万秀 显景永祖廷 明德世云昌 贤才胜国光 天开维运振 朝西绍家祥

1、万受仲必,永唯宗祖,朝元仁贤,明亮高世,昌隆景运,崇尚端芳,绍予前烈,自是允臧,蔚起人才,秀发书香,南国荣耀,令德显扬。

2、应万有志,维庆宗孔,世大可玉,汝文光重,一家景运,崇尚端方,绍予前烈,自是允臧,蔚起人才,秀发书香,南国荣耀,令德显扬。

3、石齐希应礼世贵诚续志友忠时子如可文若荫。续派:荫祚之长,允惟德芳,汝其自立,声振衡湘,人才蔚起,绍美书香,建功树业,际会明良,繁祉景福,备至嘉祥。

扩展资料:

迁徙

先期的莫姓主要分布于河北和长江流域。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向周边地带迁移。莫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也开始自莫州向中原以外地域少量迁移。

公元前214年(秦33年)以谪徙民50万戌五岭、与越杂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兵南驻,同时派了15万名无夫女子随军南移留驻、藉地定居繁衍。这就是莫姓最早到南方定居的人。 

到南北朝时河南、湖北地区的莫姓繁衍较快,但是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北方地区的莫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一部分人与中原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纷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最终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族,清初莫姓进入了台湾。

莫(Mò)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上古颛顼帝所建的鄚阳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颛顼是昌意之子,黄帝之孙,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颛顼号称高阳氏,后分衍有八个氏族,活动中心在帝丘一带(今河南濮阳),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颛顼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

据史籍《三郡记》和《姓氏考略》记载,上古帝颛顼造鄚阳城(今河北任丘、平乡一带),其支庶子孙定居于鄚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氏,世代称莫氏至今,史称莫氏正宗。莫氏族人皆奉颛顼为莫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之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其后裔在西周初期建有芈姓大国,即荆国,后改称楚国。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广韵》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莫敖之职,亦称莫嚣,是与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职,并行执掌楚国之国政。在史籍《淮南子·修务训》中则称“莫敖”为“莫嚣”,指出其原为楚国最高行政官职,军、政两事一把抓。到楚武王熊通开始称王时,莫敖之职仍然存在,后来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为重臣,与莫敖相互制约。在史籍《左传》

的记载中,以令尹与莫敖并提,当处于同等地位。楚武王以后的出国历代君主,将莫敖废置不常,后来在史籍《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记叙楚国封官之事时,列莫敖

于令尹、右尹、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之后,说明莫敖的地位逐渐降低。今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称莫敖本相当于大司马,后降至左司马之下。

其后世子孙中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氏,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屈原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由屈氏的分支改姓而形成的。

源流三

源于妫姓,出自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字即幕字的省文,望出钜鹿郡、江陵郡。

幕,乃是上古圣君虞舜之祖。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该支莫氏只是幕氏的简笔形式,后族人有为避战乱之难去“巾”取谐音字“莫”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鄚姓,属于以居邑名称简笔为氏。该支莫氏,起源于汉朝时期河北鄚州。鄚氏出周宣王姬静,将其次子姬望封赐于鄚州(今河北平乡、任县、晋县一带),其后裔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鄚氏。

姬望的后裔传至第二十一世孙鄚振扬(姬振扬),因功在汉室,于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授其为执戈郎,汉高祖还特赐改其姓为莫,此后称莫振扬,成为该支莫氏始祖。

源流五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匈奴贺兰部莫何弗,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匈奴贺兰部首领称谓中有莫何弗。“莫何弗”,乃古匈奴语“副酋”之称,这在《隋书·室韦传》中有记载“每部置莫何弗以贰之。”莫何弗有世袭的惯例。

在莫何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何弗氏,后汉化省文为单姓莫氏,逐渐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党项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唐五代之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族,其中有以单字汉姓莫为氏者,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

都洛阳之后,大力深化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原复姓邢莫氏、莫那娄氏、莫折氏等部落,均改汉姓为莫氏,其后东胡分支中的蠕蠕民族(丁零、铁勒)

中亦有改汉姓为莫氏者。

源流八

源于库莫奚族,

出自金国时期库莫奚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姓觽》中特别说明:“库莫奚族有莫氏。”库莫奚族这一名称始见于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这一称号

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公元四世纪中叶鲜卑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后,史书对库莫奚族就有了不间断的记载,直到公元十三世纪以后才不见其名,前后存

在近千年。“库莫奚”一词是鲜卑语音译,汉役“沙、沙粒、沙漠”。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公元六世纪下半叶的隋朝时期,省去库莫,

单称“奚”,此后单一的“奚”字成了族称。

在金国末期居住东北地区的,又有相当一部分族人融入了蒙古族、满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其中满族的穆齐氏即库莫奚氏族后裔,满语为MukiHala,世居鄂漠和索罗,后多冠汉姓为莫氏、穆氏等。

源流九

源于蒙古族,出自辽国时期的契丹乃蛮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奈曼氏,亦称那莫氏,满语为Naiman Hala,源于辽国时期契丹乃蛮部,以部为氏,后在元朝初期融为内扎萨克蒙古奈曼部,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所冠汉姓即为莫氏。

源流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图们氏,亦称图莫图氏,满语为Tumen Hala,汉义“万”,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以及金国旧部“驼满”,以部为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万氏、图氏、门氏、莫氏等。

⑵满族莽果氏,满语为Manggo Hala,姓氏,亦称蒙棍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莫氏、白氏。

⑶满族莫勒特氏,满语为More Hala,亦称墨哷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改汉姓为莫氏、梅氏、墨氏。

⑷满族舒穆哩氏,亦称苏某力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海兰木(今黑龙江瑗珲黑河镇对岸海兰泡)、萨尔碧图(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鄂伦春自治旗交界处诺敏河中游),后多冠汉姓为莫氏、舒氏。

源流十一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满语为Mordin Hala,世居黑龙江布特哈地方(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后多冠汉姓为莫氏、孟氏、苍氏。

⑵达斡尔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布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中,有以莫为姓氏者。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该莫氏族人所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

近代民族学家、姓氏学家多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姜姓蚩尤部族的后裔,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地区,后逐渐分播至西北、西南地区,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莫(Mò)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上古颛顼帝所建的鄚阳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颛顼是昌意之子,黄帝之孙,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颛顼号称高阳氏,后分衍有八个氏族,活动中心在帝丘一带(今河南濮阳),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颛顼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

据史籍《三郡记》和《姓氏考略》记载,上古帝颛顼造鄚阳城(今河北任丘、平乡一带),其支庶子孙定居于鄚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氏,世代称莫氏至今,史称莫氏正宗。莫氏族人皆奉颛顼为莫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之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其后裔在西周初期建有芈姓大国,即荆国,后改称楚国。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广韵》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莫敖之职,亦称莫嚣,是与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职,并行执掌楚国之国政。在史籍《淮南子·修务训》中则称“莫敖”为“莫嚣”,指出其原为楚国最高行政官职,军、政两事一把抓。到楚武王熊通开始称王时,莫敖之职仍然存在,后来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为重臣,与莫敖相互制约。在史籍《左传》

的记载中,以令尹与莫敖并提,当处于同等地位。楚武王以后的出国历代君主,将莫敖废置不常,后来在史籍《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记叙楚国封官之事时,列莫敖

于令尹、右尹、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之后,说明莫敖的地位逐渐降低。今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称莫敖本相当于大司马,后降至左司马之下。

其后世子孙中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氏,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屈原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由屈氏的分支改姓而形成的。

源流三

源于妫姓,出自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字即幕字的省文,望出钜鹿郡、江陵郡。

幕,乃是上古圣君虞舜之祖。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该支莫氏只是幕氏的简笔形式,后族人有为避战乱之难去“巾”取谐音字“莫”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鄚姓,属于以居邑名称简笔为氏。该支莫氏,起源于汉朝时期河北鄚州。鄚氏出周宣王姬静,将其次子姬望封赐于鄚州(今河北平乡、任县、晋县一带),其后裔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鄚氏。

姬望的后裔传至第二十一世孙鄚振扬(姬振扬),因功在汉室,于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授其为执戈郎,汉高祖还特赐改其姓为莫,此后称莫振扬,成为该支莫氏始祖。

源流五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匈奴贺兰部莫何弗,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匈奴贺兰部首领称谓中有莫何弗。“莫何弗”,乃古匈奴语“副酋”之称,这在《隋书·室韦传》中有记载“每部置莫何弗以贰之。”莫何弗有世袭的惯例。

在莫何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何弗氏,后汉化省文为单姓莫氏,逐渐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党项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唐五代之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族,其中有以单字汉姓莫为氏者,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

都洛阳之后,大力深化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原复姓邢莫氏、莫那娄氏、莫折氏等部落,均改汉姓为莫氏,其后东胡分支中的蠕蠕民族(丁零、铁勒)

中亦有改汉姓为莫氏者。

源流八

源于库莫奚族,

出自金国时期库莫奚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姓觽》中特别说明:“库莫奚族有莫氏。”库莫奚族这一名称始见于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这一称号

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公元四世纪中叶鲜卑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后,史书对库莫奚族就有了不间断的记载,直到公元十三世纪以后才不见其名,前后存

在近千年。“库莫奚”一词是鲜卑语音译,汉役“沙、沙粒、沙漠”。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公元六世纪下半叶的隋朝时期,省去库莫,

单称“奚”,此后单一的“奚”字成了族称。

在金国末期居住东北地区的,又有相当一部分族人融入了蒙古族、满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其中满族的穆齐氏即库莫奚氏族后裔,满语为MukiHala,世居鄂漠和索罗,后多冠汉姓为莫氏、穆氏等。

源流九

源于蒙古族,出自辽国时期的契丹乃蛮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奈曼氏,亦称那莫氏,满语为Naiman Hala,源于辽国时期契丹乃蛮部,以部为氏,后在元朝初期融为内扎萨克蒙古奈曼部,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所冠汉姓即为莫氏。

源流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图们氏,亦称图莫图氏,满语为Tumen Hala,汉义“万”,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以及金国旧部“驼满”,以部为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万氏、图氏、门氏、莫氏等。

⑵满族莽果氏,满语为Manggo Hala,姓氏,亦称蒙棍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莫氏、白氏。

⑶满族莫勒特氏,满语为More Hala,亦称墨哷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改汉姓为莫氏、梅氏、墨氏。

⑷满族舒穆哩氏,亦称苏某力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海兰木(今黑龙江瑗珲黑河镇对岸海兰泡)、萨尔碧图(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鄂伦春自治旗交界处诺敏河中游),后多冠汉姓为莫氏、舒氏。

源流十一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满语为Mordin Hala,世居黑龙江布特哈地方(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后多冠汉姓为莫氏、孟氏、苍氏。

⑵达斡尔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布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中,有以莫为姓氏者。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该莫氏族人所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

近代民族学家、姓氏学家多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姜姓蚩尤部族的后裔,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地区,后逐渐分播至西北、西南地区,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姓源流与迁徙分布

一、姓氏源流

莫(Mò)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如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汉人,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汉人。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汉人,因清代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另,莫友芝为“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得姓始祖:颛顼。昌意子,黄帝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民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莫姓主源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省任丘,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名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姓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此际始有莫姓入迁福建,而莫俦因罪被流放今广东潮州。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南下,兴盛于今浙江、江苏等地的莫姓为避兵火,大批涌入今广东、广西。明初,山西莫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清初,清政府移两湖之百姓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两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庆。清中叶之后,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如今,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莫姓约占全国汉族莫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莫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四。

郡望堂号

1、郡望

钜鹿郡:秦始皇置郡于钜鹿。在今天的河北省平乡、任县以北至晋县一带的地区。

江陵郡:汉代的时候设置了县,南齐的时候改置了江陵郡。在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河间郡:汉高帝的时候置郡,因为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2、堂号

钜鹿堂:最早的莫姓堂号。

敦本堂:钜鹿堂的分支。

德荫堂:敦本堂的分支。

威远堂:宋朝莫蒙,两次法科考试都是第一。

此外,莫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思济堂”、“河间堂”、“安定堂”等。

莫氏家谱

文章出处: 作者:

6054江苏武进大巷里莫家八修宗谱十二卷末一卷

(民国)莫金忠纂修 莫祥林主修

民国三年(1914)重修敦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扉页、版心作《莫氏宗谱》。明天启四年族

祖爱原公聘庄茂始修。

6055江苏武进莫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莫焕根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敦本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天启四年,此为九修本。

6056江苏武进莫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莫继世等重修

民国六年(1917)敦睦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注:卷前目录题《毘陵溪莫氏续修宗谱》。

6057浙江萧山莫氏宗谱十四卷

(清)莫巨鳐 莫纪芳等重修

清咸丰六年(1856)木活宇本 二十八册

日本 美国

6058浙江绍兴潘祊隖莫氏家谱不分卷

(清)莫大昴 等纂

清嘉庆间孝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

北图

注:有嘉庆十三年自序。

6059浙江绍兴绍郡莫氏族谱十卷

(清)莫元遂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6060浙江绍兴莫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莫寿恒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活字本 五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浙江图

6061湖南长沙善化莫氏续修族谱十四卷

(清)莫国铭 莫文锟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承启堂木刻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6062湖南邵阳莫氏三修族谱二十三卷首四卷

(民国) 莫显策 莫子琨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彩凤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卷又一部存卷首1-4)

6063 湖南益阳莫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莫寿森 莫德滋修 莫锦南 莫德润纂

6064广东南海沙头莫氏族谱不分卷

(清)莫燮理总纂

清同治八年(1869)修同治十二年(1873)重刻

本 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显承堂族谱》,卷端作《钜鹿显承堂

重修家谱》。

6065广东新会南门冥氏族谱八卷

(民国)莫鹏举纂

民国十年(1921)重印本

广东新会县档 广东新会县修志办 (存二

册)美国

6066四川仪陇莫氏家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纂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6067 莫氏家乘不分卷

(清)莫友芝撰

稿本

南京图

6068 沽 汇莫氏宗谱十卷

(民国)莫若俊等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绍贤堂活字本 十册

莫(Mò)姓源出有: 源流一源于高阳氏,出自上古颛顼帝所建的鄚阳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颛顼是昌意之子,黄帝之孙,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颛顼号称高阳氏,后分衍有八个氏族,活动中心在帝丘一带(今河南濮阳),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颛顼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据史籍《三郡记》和《姓氏考略》记载,上古帝颛顼造鄚阳城(今河北任丘、平乡一带),其支庶子孙定居于鄚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氏,世代称莫氏至今,史称莫氏正宗。莫氏族人皆奉颛顼为莫氏的得姓始祖。源流二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之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其后裔在西周初期建有芈姓大国,即荆国,后改称楚国。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广韵》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莫敖之职,亦称莫嚣,是与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职,并行执掌楚国之国政。在史籍《淮南子·修务训》中则称“莫敖”为“莫嚣”,指出其原为楚国最高行政官职,军、政两事一把抓。到楚武王熊通开始称王时,莫敖之职仍然存在,后来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为重臣,与莫敖相互制约。在史籍《左传》的记载中,以令尹与莫敖并提,当处于同等地位。楚武王以后的出国历代君主,将莫敖废置不常,后来在史籍《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记叙楚国封官之事时,列莫敖于令尹、右尹、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之后,说明莫敖的地位逐渐降低。今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称莫敖本相当于大司马,后降至左司马之下。其后世子孙中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氏,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屈原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由屈氏的分支改姓而形成的。源流三源于妫姓,出自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字即幕字的省文,望出钜鹿郡、江陵郡。幕,乃是上古圣君虞舜之祖。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该支莫氏只是幕氏的简笔形式,后族人有为避战乱之难去“巾”取谐音字“莫”为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四源于鄚姓,属于以居邑名称简笔为氏。该支莫氏,起源于汉朝时期河北鄚州。鄚氏出周宣王姬静,将其次子姬望封赐于鄚州(今河北平乡、任县、晋县一带),其后裔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鄚氏。姬望的后裔传至第二十一世孙鄚振扬(姬振扬),因功在汉室,于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授其为执戈郎,汉高祖还特赐改其姓为莫,此后称莫振扬,成为该支莫氏始祖。源流五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匈奴贺兰部莫何弗,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匈奴贺兰部首领称谓中有莫何弗。“莫何弗”,乃古匈奴语“副酋”之称,这在《隋书·室韦传》中有记载“每部置莫何弗以贰之。”莫何弗有世袭的惯例。在莫何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何弗氏,后汉化省文为单姓莫氏,逐渐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六源于党项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五代之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族,其中有以单字汉姓莫为氏者,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七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之后,大力深化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原复姓邢莫氏、莫那娄氏、莫折氏等部落,均改汉姓为莫氏,其后东胡分支中的蠕蠕民族(丁零、铁勒)中亦有改汉姓为莫氏者。源流八源于库莫奚族,出自金国时期库莫奚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姓觽》中特别说明:“库莫奚族有莫氏。”库莫奚族这一名称始见于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这一称号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公元四世纪中叶鲜卑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后,史书对库莫奚族就有了不间断的记载,直到公元十三世纪以后才不见其名,前后存在近千年。“库莫奚”一词是鲜卑语音译,汉役“沙、沙粒、沙漠”。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公元六世纪下半叶的隋朝时期,省去库莫,单称“奚”,此后单一的“奚”字成了族称。在金国末期居住东北地区的,又有相当一部分族人融入了蒙古族、满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其中满族的穆齐氏即库莫奚氏族后裔,满语为MukiHala,世居鄂漠和索罗,后多冠汉姓为莫氏、穆氏等。源流九源于蒙古族,出自辽国时期的契丹乃蛮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奈曼氏,亦称那莫氏,满语为Naiman Hala,源于辽国时期契丹乃蛮部,以部为氏,后在元朝初期融为内扎萨克蒙古奈曼部,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所冠汉姓即为莫氏。源流十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图们氏,亦称图莫图氏,满语为Tumen Hala,汉义“万”,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以及金国旧部“驼满”,以部为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万氏、图氏、门氏、莫氏等。⑵满族莽果氏,满语为Manggo Hala,姓氏,亦称蒙棍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莫氏、白氏。⑶满族莫勒特氏,满语为More Hala,亦称墨哷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改汉姓为莫氏、梅氏、墨氏。⑷满族舒穆哩氏,亦称苏某力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海兰木(今黑龙江瑗珲黑河镇对岸海兰泡)、萨尔碧图(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鄂伦春自治旗交界处诺敏河中游),后多冠汉姓为莫氏、舒氏。源流十一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满语为Mordin Hala,世居黑龙江布特哈地方(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后多冠汉姓为莫氏、孟氏、苍氏。⑵达斡尔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孟氏、曹氏、莫氏等。源流十二源于布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中,有以莫为姓氏者。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该莫氏族人所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近代民族学家、姓氏学家多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姜姓蚩尤部族的后裔,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地区,后逐渐分播至西北、西南地区,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雷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79姓,在2005年、2012年统计均列为第88姓,在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78姓。雷姓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雷”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雷氏是一个历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

雷姓源出有:

1、 姜姓方雷氏。

2、子姓雷氏。

3、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

4、 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5、 满洲阿克占氏,改汉姓雷。

6、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7、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8、 今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雷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雷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69姓,在《中国人名大辞典》收集雷氏60例,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79姓,在2005年、2012年统计均列为第88姓,在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78姓,共有300多万人。

胡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胡姓名次:胡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158姓,在2007年、2008年、2010年统计公布均为第15姓,2005年、2009年、2011年、2012年统计均为第13姓,2008年统计共有1400多万人。

杨 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 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汤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

最新的百家姓,你排第几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莫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莫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168姓,在2007年4元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97姓,首次进入百姓之内,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05姓,共有190多万人,2012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37姓。

许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第二十位。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于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公孙乐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妫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续

沈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4位。

沈姓,中国姓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是舜帝姚重华的姚姓姬姓的衍生姓氏,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可以说这三姓实为一家。

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1] 。其中,江浙两省沈姓人口占中国沈姓的约40%。

沈姓的源出有:

源于姚姓支姓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姬季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dān(ㄉㄢ),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是为叶邑沈氏。沈氏族人大多尊奉冉季载(姬季载、聃季载、沈季载)为得姓始祖 。

源于芈姓:

出自上古颛顼帝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春秋早期楚国的沈邑,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钟祥区一带),后来楚庄王芈旅(熊侣)将自己的儿子公子贞(熊贞)封在沈邑,时称沈令尹。在公子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沈氏,是为荆门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

出自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在沈尹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任官之地名称、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沈氏,是为香零山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shěn(ㄕㄣˇ)。

源于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台骀氏之后建立了古沈国,古沈国于夏、商时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带活动。到西周初期,古沈国之地被初建的晋国霸占,第二任晋国君主姬燮父干脆吞并了古沈国,其台骀氏遗族即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汾阳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shěn(ㄕㄣˇ)。

他族改姓:

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原居吉林伯都纳(今吉林松原、扶余),后一部分族人融松原族。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有三百余锡伯族将士携家属随清军驻守于辽宁丹东凤凰城,其后裔散居于丹东凤山一带地区。该族人在清朝晚期一致取汉字“沈”为姓氏,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凤山沈氏。锡伯族沈氏读音皆作shěn(ㄕㄣˇ)。

源于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朝鲜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沈氏、或受赐沈氏。

詹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新百家姓 还是 老百家姓是:254

全族大谱集序

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周衷奏而叹曰:“兴姬振公,初仕执戟,食采于鄚州鹿台,而始于鄚姓。”后受汉赐,去邑为莫,官至钜鹿侯。递至莫藏用公比部员外郎,家有万乘。至振公三十七传莫建川公,日精舆术,游粤至广宁县石牌尾,有真龙之穴,故建居广宁县, 又往端州至封川县金缕村,建居开族焉。然后窦氏生子让仁,媳梁氏宜人生宣卿公,于唐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及第,官至台州别驾。以上祖名、世代,难徵靡考,录莫氏始于振公。传至三十九世孙大魁公,今者乃奉宣卿公为始祖也。备详衍派,传历宗支,纪其秩序,里居来历而弥长,蛰蛰绳绳糜有艾焉。因以建川公为入粤之太始祖,全族大谱云集序。

————宋徽宗大观戊子年(1108年)春二月,八世孙王府直讲仕广书序

述谱识

予于大观丁亥(1107),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上舍存养省察,不敢少懈,得授常州路教,迁王府直讲,晓夕惕励虑坠。前绪先祖讳宣卿,开建金井村人,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是为一世祖。至六世大父建山公,以宋景佑进士,令闽之莆田,迁南雄路,始徙广州。严恃(慈)以广城繁杂,复迁番禺之苇涌定宅焉。吾虑后世忘其派之所由自出,谨按大父遗笔,谱自状元始,及广之身为八世,子汝言为九世。中四世五世有缺,传者是大父。建山公久宦于外,因迁广州城,于记不能无遗忘。且鲁、钝二叔自少迁居,予以宦游久别,谱亦未能详,休乃足耳。谨书之,使后世有所本云。

时大宋徽宗政和七年,岁在丁酉(1117年)春正月,嗣孙仕广识于官邸之冰玉轩。

莫庆隆 宋嘉定壬子科(1192年)举人,特奏进士

始祖唐诰封崇祀、孝肃公大宗谱序

余族系出周宣王次子之裔,厥后奕业皆列清班。至祖振扬仕汉,历官执戈,功在汉室,食采古钜鹿郡地,受汉赐姓莫氏。莫姓实始於此。迨傅至莫藏用,唐大历间官比部员外郎,占藉肇庆封川金缕村珠玑里。数傅至祖让仁,有隐德,生祖宣卿。卿少孤,七岁能文,唐大中五年辛未状元及第,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居金缕村。上赐其乡日:锦衣里;额其书室日:片玉亭;北有莲池,时号龙吟水。唐懿宗特加崇祀,谥孝肃,蠲去其本支租税,充为庙祀蒸偿。正配夫人陈氏,合葬於麒麟白马山。生三子。自祖振扬受姓,数傅至宣卿公,约计一百三十余世矣。世系远而难徵,今奉宣卿祖为始祖,厥后宗支绵绵,皆为莫氏谱系云。

大宋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吉日立

莫进义 东莞蕉利人,赐进士

修谱序说

古者族必有《谱》,以明世系宗法,序之以昭穆,辨之以礼义,尊尊亲亲长长之义于思乎明矣。唐宋以来,故家右族往往数百年来传系不绝者,则其所为崇本厚始之道,亦未偿不赖于《谱》。或不存,则少长亲疏不特不能纪远,且不能纪近。于是仁人孝子木本水源之思,有忘乎不得其所寄者,此《谱》所以不可待于久而修也。余族之世居于封川金缕,太祖孝肃公四传至青州别驾讳怀者,占藉南雄保昌之凌水乡;六传讳永昌,宋景佑进士,任广州学训,驻广之清风桥,生三子。季子讳钝,生我曾祖讳遗号肖叟,自南雄凌水来莞邑。公厌城市嚣尘,卜居于邑之蕉利,是为蕉利始迁一世祖也。以献策纳粟,受奉政大夫,配宜人陈氏,合葬于圣娘岗槎岭。举七子传七派,长我祖念一,居蕉利;念二公居大洲;念三公居后街;念四念五念六念七诸公或麻涌或白石或蟠溪水或英村,各择地安居迁徙不一。自肖叟公至进义,今历四传,缙绅文物彬彬郁郁,家庙维新,祀田略置。着为《族谱》,列世系以联宗支,老幼尊卑秩然有序,喜有庆凶有唁,岁时朔望,会耆硕亲贤,有燕其乖国法辱祖先者,有罚祖庙堂垣时以酒扫春秋祀典不懈,合处则先王之法宗具是矣。百世而后子孙日:崇敦厚而诗书之泽不衰,或亦由此乎?

宋淳佑己巳年(1269年)仲春既望日立

张养浩 西元台御史中丞,赠功臣后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子引历任南台御史,山东济南府人

封川金井莫氏族谱序

国家一理,齐治一机。治国以齐家为本,齐家以修身为本。圣人一,天下通,万古大道也。鹤汀子其熟於是,勤於克治,力为存省,由是而登进士,身修矣。专志谱牒,维宗淑族,家齐矣。职翰林,司教柄,治国之道如是渐推矣。是以鹤汀之谱其族也,以修诸身者,行诸家寝,而及国焉耳。浩啻以谏疏入朝,论修身齐治,旋未及餐。君携谱顾以序见属。浩以鹤汀素厚,且以是格君,岂敢有辞焉。遂焚香启牒,始末备览,再拜言曰:大哉莫氏之宗!荡荡乎其有余庆也。世系自唐迄吾大元,载傅五百,启源於金井状元莫宣卿;再傅而剌史晋;三傅学士如松,县尹如杞;四傅而别驾怀公团练使;六傅而路判永昌。由此北宋熙宁间,自雄迁广,而广州之派所由演也。八傅而王府直讲愚仕广;十三傅而路教必敬;十四傅而解元进士甲乙;十五傅而鹤汀恭与,登张起岩榜进士(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拜翰林宣教,柄居九载,行诸家,补前职。推诸国,恒张光弼,皇仁以治。昭前烈,则知岭南玮器,钜鹿俾多贤而未艾也。云乃相承,将见龙吟之复振矣!浩故日:荡荡乎其有余庆也。日升月恒,松柏之茂,莫氏似之。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合,自求多福。后昌者,世守靡艾,则浩所谓余庆,万代一日也。庶乎焉,奕乎斯谱。而亦不辱乎予之序。

大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戊辰秋九月望日,鉴察御史改翰林院侍制,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事,济南张养浩序

家谱序

莫违礼 字希周号丹泉新会人

吾莫氏先世,乃岭南封川人也。始祖讳宣卿,字仲节,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出为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许之,表其乡曰:文德居;其里曰:长乐。南人大魁自公始。至六世孙之用,宋元佑六年登进士,擢南雄路判,奠居羊城清风桥。次子鲁迁南海西樵老村,至七世孙阿九偕其弟阿十,一居恩平,一居阳春大岗。后值元季兵焚,谱系遂亡,始祖之所从来几不可考。洪武七年,诏天下人各开户。自祖父赠武略将军、锦衣卫正千户,淳 公嗣后皆有讳号开户,而上则无载焉。吾谋修谱,伏见祖图、讳号与昔所闻于父兄者不侔。乃悉心究归西樵老村,搜于古谱,得其讳号以及生终芦墓,悉具无疑。正德五年,吾父锦衣卫正千户竹山公,偕侄锦衣卫正千户、封云南道监察御史玉泉公,同迁新会源清坊深涌居焉。伯父内官监大监白石公,居官忠尽,为宪宗孝宗三朝倚重,侄辈从侍,置第京师,在玉河桥之西,金包巷之东,东江米。今居京师新会则皆淳巷公之裔也。图系既成,肃纪其始末,以诏后之子孙。

嘉靖壬子(1522年)二月望日立

莫天粉 东莞人

重修家庙增修谱序

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犹人之有祖宗所自而生也。余族自肖叟公由南雄凌水来居东莞蕉利,逮今十有六傅。旧有祠、有谱,历世久远。自宋迄元,以兵燹 乱家庙,坏毁旧谱。犹存先人遗业,供蔬果之祭,先君会族之殷实,是贮积货利,欲宏劫厥祠以为亲睦之地,后竟以卜基未定,而沮至嘉靖己未。有命粉倡宗人再营其事,出己资及以己地充为祠址,经营数载,隆庆丁卯落成。庙貌维新,先君又以谱不修辑,祭祀之时或有昭穆紊乱之失,于是翻旧谱而从新之,分列世系始末,详述传状以警劝。或有沦 纲常、乖戾国法、辱先败家者,则名下直书其失,俾有所儆惩。则祀一举昭穆明明,四百年之子孙皆相亲睦于鼻祖之下。兹幸苟完,维我后人尚嗣而传之,则木本水源、千秋勿替,是在后贤之懋修者。

大明万历丁亥年(1587年)冬十月吉日

钜鹿家谱序

叶梦熊 归善人赐进士巡抚总督三边贵州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荫二子

《谱》,古未有也。始于苏氏父子,叙其宗族、世家,自鼻祖至曾、至玄、至来、至乃、至云,列孟、仲、叔、季、伯、叔、兄、弟而伦次之,使知尊卑有分,疏戚相联。亲其亲,长其长,族则系于嫡,家则统于尊。凡冠、婚、丧、祭,以至岁时伏腊,莫不秩然有条。因而教仁、教让,礼、义、忠、信、孝、弟、廉、节,罔不敦焉。捐赀建祠,每遇日至则集众以报本,追远履端亦然。春秋匪懈,享祀不二,故武功之族,子孙绳绳蛰蛰。载在简册,阅几易姓,而替缨蝉联三苏,鼎族为千古乔门,良有以也。嘉靖四十四年乙丑,余幸南宫一第,告沐过光泮姚年家别业,因见一册,披视之,适钜鹿家乘作述。相仍后,先井列挨之三苏,所叙均属仁孝之思。质姚所自来,姚谓:“封川砚友莫绍唐袖来上谱,欲求序于年兄。”余方筮仕观政,谢未遑也。姚亦且置,乃裘葛违易。宦成复叙姚子,姚子犹记忆当日委,叙余,不敢方命复。援,绍唐偕欢伯濡毫迫余搦管。余以田野老休,耄昧野浅,不复知吮墨操觚染翰为何物,然以叙族大义,且经委岁二三纪而复不比间间十亩,弃人亦何靳腕,而不为钜鹿扬盛哉?猗欤此谱埋蛇好修,贻系千古。宜其大魁唐朝为岭南人物之首倡也。由此回忆三苏,尔时事相仿佛,因详武功宗谱,敦睦报本以为钜鹿左券。愿尔钜鹿奕世多贤

彦是莫姓什么辈分

网路资料 如下广西柳城县莫氏宗支字辈正洪如世胜,玉义远怀际(延大自怀与);尔尚真辛学,诗书可永术;依祖先遗后,文武历代传;潮流似海...
点击下载
上一篇:潘氏家谱字辈下一篇:苏姓的来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