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辙有什么作品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宋代苏辙有什么作品集?,第1张

宋代苏辙所著的诗文别集:

1《黄州快哉亭记》

2《怀渑池寄子瞻兄》

3《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上枢密韩太尉书》

5《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6《三国论》

7《上昭文富丞相书》

8《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9《武昌九曲亭记》

10《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

11《读史》

12《初发嘉州》

13《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梁山泊见荷》

14《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将至桃园阻》

15《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

16《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梁山泊》

17《去年冬辙以起居郎入侍迩英讲不逾时迁中书舍·迩英肃肃晓霜清》

18《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十》

19《赋园中所有十首·萱草朝始开》

20《次韵子瞻题岐山周公庙》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

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北宋宰相苏辙生平简介

  三苏游京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兄苏轼四岁,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东京(今开封),经过成都时,拜访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苏辙中第后,创作《上枢密韩太尉书》给枢密使韩琦。四月,苏辙母亲程氏去世,苏辙父子回到蜀地。

  嘉佑三年(1058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苏洵在东京游历。十二月,苏辙全家至江陵,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嘉佑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东京,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后集引》。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根据考绩迁调官职,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杨畋又举苏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苏辙与兄长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科举风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争。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宰相也要求将其黜落,仁宗说:“用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苏轼还京。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初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东游京师,于次年到达。

  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即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建议新法

  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

  被贬出京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去见陈升之说:“从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抚恤各路百姓,但他们各人都务求滋生事端,回来所奏的大多不可实行,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张方平为陈州知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苏辙同好友顿起等在洛阳妙觉寺考核举人。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文彦博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熙宁八年(1075年),苏辙被改授为齐州掌书记。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任徐州知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在徐州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商安县)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其兄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返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创作《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和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吕惠卿开始时谄媚王安石,到和王安石势均力敌时,就排挤陷害王安石,比仇敌还狠,世人尤其恨他。到这时,他自知不免受责,请求提举宫观以逃避贬官流放。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以散官安置建州。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

  起初,神宗因西夏内乱而派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

  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回去,尚未出境,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建议答应西夏所请,朝廷便允许还西夏五寨,西夏顺服。

  元祐四年(1089年),权任吏部尚书。八月,奉命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

  拜相参政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 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护军,进封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晚年生涯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官,削去职名任汝州知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袁州知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苏辙治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 八月,到真州时,作《阻风》诗。

  绍圣三年(1096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 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元符元年(1098年),移到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恢复为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产在颍川,便前往居住。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

  崇宁年间,蔡京掌握国政,又降为朝请大夫,取消宫观官,住在许州,又复授太中大夫退休。

  苏辙是怎么死的

  崇宁三年(1104年),苏辙在颍川定居,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

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十一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

  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淳熙(1174年—1189年)年间,追谥文定。

到了月十五,光照就少了,人到中年,万物就歇了。苏轼,40岁,王安石年间被赶出东京开封,成为杭州地方官新政改革。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抱怨。苏轼张开双臂治理杭州西湖洪水,创办福利院救助弱势群体,以及一系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执政三年,东京开封依旧混乱,新党旧政局水火不容,你方唱罢我登场。他请求朝廷再次流放,有一个条件:他要求被任命到离弟弟苏辙很近的地方。苏轼总结弟弟:我不我不太了解我的儿子,我的才华和谐而清晰。不仅是哥哥,还是好朋友。我我是一个丧偶的兄弟,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儿子。苏哲替哥哥惋惜:我我对公众来说是新的,我依靠我的知识。感动我的是哥哥,教导我的是老师。

苏轼是奔放的。自然率真的很神奇,难免会伤人。苏哲是冷静的,克制的,淡定的。他是上帝派来保护他弟弟的使者。苏辙其实和苏轼一样聪明。他们是同一学科的学者。他们的监考老师给他们的评价是:都是天才,长辈特别可爱,特别敏感,但少数是认真的,成功的或过分成功的。苏轼的生活是坎坷的,但苏哲的生活要简单和平静得多。苏轼一次次被贬他职,苏辙留在家中为他尽孝。兄弟们传播书籍,谈论生活和诗歌。苏辙总是建议他的兄弟在遇到麻烦时避开他的锋利的刀刃,并试图通过把唐僧的肉切成碎片来保护自己。苏辙体现在苏轼每个时期的诗歌。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还有绝命诗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后,无奈之下写给苏辙的信。

皇帝威武,圣家荣耀。苏轼被任命为密州行政长官。苏哲在济南,相隔不算太远。密州乱七八糟,年事已高,盗贼遍地,狱讼四起,公私资源匮乏,民生命危在旦夕。苏轼他的政治才能不逊于他的艺术才能。他全身心地投入,努力用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来证明贾友刑赏忠厚论年的仁政制度,在科举考试中成名。一年后,官员和民众逐渐相信小偷狱官司打得挺惨,胜诉让苏轼喜出望外。在不惑之年,白发转黑,美轮美奂,风华绝代。

苏轼有闲情逸致,也有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他和同事出去打猎了。为倾城,随太守,密州府民满,与苏轼同乐。他开始追忆往事,夜里做梦,他早逝的妻子王宣正在梳妆打扮。天人永隔,苏轼的肝和肠都被深深的打碎了。他更想念济南的苏辙。中秋节在这里,明月在银辉,天空晴朗。苏轼醉:明月几时有?我从远处拿酒杯。亲爱的兄弟,七年后分离,起起落落,漂泊流浪,是你的亲情支撑着我。喜忧参半,风雨无阻,见与不见,都要健康平安。你是我的奇迹,我可以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我们希望彼此长寿,以分享这优美的月光的美丽,即使我们相隔万里。是苏轼送给苏辙的中秋礼物。无论岁月如何刷新,这个词总是以思念为顶。

它太棒了,而且它很情绪化。在中年生活中,我们可以互相拥抱,互相把握的感情。公元1101年,苏轼客死异乡。又过了十年,苏辙跟随哥哥,与君诗诗成了兄弟,嫁给了来世。苏辙想起了乌台诗案中哥哥在狱中写给自己的诗,要后人把自己葬在哥哥身边。明月当空,兄弟俩夜夜谈酒谈诗,不离不弃。

关于苏辙是美男子吗介绍如下:是。

关于苏澈的介绍如下:

1、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3、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4、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5、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中第后,他献《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

6、嘉佑三年(1058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

7、嘉佑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又举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科举吏治类科目)。

苏辙、苏澈不是同一个人,苏轼跟其弟弟苏辙是同胞兄弟,而且一同中进士,兄弟俩和父亲苏洵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人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兄弟情深,苏轼的那首“明月几时有”就是想念弟弟的。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关系,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轼和苏辙的人物成就介绍

1、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

2、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苏辙的记叙杂文为人所称者,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其中《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以造语奇特见称。

-苏轼

  苏洵

  基本资料

  苏洵

  姓名:苏洵,字明允, 号老泉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衡论 

  生平介绍

  北宋散文家。汉族。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轼(1037~1101)宋朝(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 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旧党。豪放派词人。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号颍滨遗老,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主要作品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苏轼苏辙是兄弟,都是苏洵的儿子,史称三苏。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2、苏辙: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2]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著有《栾城集》等。

3、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

三苏文化介绍:

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来理解,“三苏文化”可这样来确定它的载体和支点:

1、实用文化:

包括雕版书籍、宣纸、苏词歌赋、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2、艺术文化:

包括苏体字画、建筑艺术等。

3、思想文化:

就是指哲学理念,它的载体是人。 

宋代苏辙有什么作品集?

宋代苏辙所著的诗文别集:1《黄州快哉亭记》2《怀渑池寄子瞻兄》3《水调歌头·徐州中秋》4《上枢密韩太尉书》5《渔家傲·和门人祝寿》6《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