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分类学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7收藏

昆虫的分类学,第1张

直翅目昆虫:

蝗、蟋蟀、螽蟖、蝼蛄等。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多数单眼3个。前翅狭长且稍硬化,为覆翅,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可引起蝗灾。后足强大,适于跳跃。腹端有尾须一对,短或中等长,并有产卵器。渐变态,若虫类似成虫,但体裁较小,前、后翅位置反迭;

2、螳螂目昆虫:

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前胸长,细颈状。前足为捕捉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前翅覆翅,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10节,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 产卵于泡沫状分泌物硬化而成的卵鞘中,古称“桑螵蛸”并作中药。渐变态。捕食性。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3、缨翅目 昆虫

蓟马,体小长形,体长一般1~2毫米。口器锉吸式,左右上颚退化,不对称。翅狭长,具少数翅脉或无翅脉,翅缘扁长,有或长或短有毛,为缨翅。也有无翅及仅存遗迹的种类。缺尾须。两性生殖为主,有些种类可进行孤雌生殖。过渐变态,即从若虫发育成虫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二龄以前翅芽在体内发育,三龄以后翅芽在体外发育,兼有不完全变态和全变态的特点。一般吸取植物汁液,为害禾谷类、棉花和烟草等,有的能传播植物病毒;也有少数肉食性种类捕食蚜虫和粉虱。

4、膜翅目昆虫

蜂类和蚁类。是昆虫纲中最高等的类群。口器多为咀嚼式。蜜蜂口器为嚼吸式,下颚、下唇延长成喙,用以采食花蜜。触角形状多变化,有丝状、棒状、膝状、栉状和扇状等,雌性较短。翅膜质,前翅大于后翅,部分无翅;多数种类的翅脉较复杂。胸部包括前、中、后胸以及由第3胸节与第1腹节愈合成的并胸腹节,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很多种类是多型性社会性昆虫。全变态。产卵器极度特化形成獒针,形态多样,有的已失去产卵作用;雄性外生殖器部分隐藏于体内,一般种间变异很大,是种类鉴别的重要特征。

5、双翅目昆虫

蚊、蝇、蠓、蚋、虻等,为昆虫纲第四大目,全世界已知85000种,我国有4000余种。头部一般与体轴垂直,活动自如,下口式。复眼大,常占头的大部,单眼2~3个或缺 。触角形状不一,差异很大。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刮舐式,下唇端部膨大成1对唇瓣,某些种类口器退化。前翅膜质,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少数种类无翅。全变态。幼虫虫体分节,头有或无,口器不显著,眼常缺如,无真正分节的足,根据头部发达或退化情况,有全头型、半头型和无头型。喜潮湿环境,不少种类幼虫和蛹水生。摇蚊科有些种类耐盐性强,在海湾内陆盐湖常有大量幼虫发生,是昆虫中唯一能真正生活在海水中的种类。有些种类雌虫吸血,传播多种疾病。有些种类为农林害虫。

 

6、鳞翅目 昆虫

蝶类和蛾类。口器虹吸式。触发角球杆状、双栉齿状(羽毛状)或丝状。体及翅密被鳞片和毛。全变态。成虫活动主要是飞翔、觅食、交配和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幼虫绝大多数植食性,是农林重要害虫;成虫多以花蜜等作为补充营养,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蝶类白天活动;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常有趋光性。分类较混乱。 

(insect taxonomy)

(侯陶谦)

认识昆虫的一种方法。其内容包括:用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与归纳,并逐个加以描述和命名;对鉴定出来的物种按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纳成一个有次序的分类系统;以种群的观点研究昆虫的物种渊源、分布中心、进化过程和趋向,以及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和演替,使人们能更有效地防治有害昆虫和利用有益昆虫。

昆虫的分类单元

昆虫是动物界(Animali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昆虫纲(In-secta)。纲以下的分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采用目、科、属、种等一系列单元。其中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也是基本的分类单元。种以上的分类等级则是代表在形态、生理、生物、生态特性等方面相近的若干种的集合单位。由于昆虫种类繁多,类群复杂,常在种以上的分类等级间添加新的分类单元。即:设亚级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在目、科上添加总级,如总科;在亚科和属间添加族级等。种以下由于分布地域不同所产生的变异而形成地理亚种。以中国的马尾松毛虫为例说明昆虫分类的系统如下: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 有气管亚门Tracheata

纲 昆虫纲I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 鳞翅目Lepidoptera

亚目 缰翅亚目Frenatae

总科 蚕蛾总科Bombyciodea

科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属 松毛虫属Dendrolimus

种 马尾松毛虫punctatus

亚种 文山松毛虫wenshanensis

昆虫的名称和模式

昆虫在科学上的名称采用林奈(CLinn'e)所创立的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均为拉丁或拉丁化了的词,在种名之后附命名人的姓。如为亚种则采用三名法,亚种名排在种名之后。如一个种已从原来的属移到另一个属,应将原命名人的姓加以括号。属以上各单元的名称和命名人的姓第一个字母一律大写。一种昆虫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若没有特殊的理由,名称不能随意更改。如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而不予承认。同一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用作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则视为异物同名,也不能予以承认。后人有权对同名和异名进行订正。

描述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称模式标本。在属于新种的同一批标本中应选出一个典型的作为正模(Holotype),另选一个与正模性别不同的作配模(Allotype),其余用作参考的标本称副模(paratype)。模式标本是科学上的宝贵财富,是建立一个新种的主要依据。在鉴定种类中,如对原记载发生疑问或记载不详尽时,核对模式标本可避免误定。因此,模式标本要妥善保存,以备长期核对之用。各级分类单元都应有其模式,建立新属、新科等时均需指明所根据的模式种和模式属名。

昆虫的分类方法

世界各国的昆虫学工作者自开展昆虫分类以来,一直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进行分类。这一方法使用比较简便,且所鉴定的种类绝大多数正确无误。但近缘种,特别是种下分类单元,由于差别微小,有时难以根据形态特征进行明确区分。为此,人们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将昆虫近缘种类的主要特征编制程序,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求出相关数值绘制图表,依其相关位置而决定它们的关系亲疏;利用电镜区分近似种类精子或某部分的细微差别;利用血清反应研究昆虫的亲疏关系;通过层析测定近缘种的游离氨基酸,了解种间差异;查定染色体横纹次序的差异,区分近缘种类。这些新方法对研究昆虫亲缘关系有重要的作用,使人们能在新的水平上探索进化途径,及时解决形态特征不易区别的近缘种和种下分类单元的区分问题。但这些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每次鉴定的标本用量也大,使用不如形态分类简便,而且只能得出一些数字或生化指标。因此,它们在昆虫分类中只是形态分类的辅助办法。

在鉴定昆虫种类和类群时常使用检索表。其编制方法是,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种类或分类单元的特征中挑选出比较重要和稳定的特征作成简短的条文,然后将条文按一定格式进行编排。检索表的格式有双项式(对列式)、单项式(系列式)、分叉式、锯齿式(退格式)等,其中前二类较常用。

昆虫的分目

昆虫纲根据翅的有无、翅的类型、变态的类型、跗节的数目等进行分目。分目的数目变化较大,林奈(1758)分为7目,勃劳尔(FBrauer,1885)分为17目,波尔纳(QJBorner,1904)分为22目,布鲁斯和梅兰德(CTBrues & ALMelander,1933)分为34目;中国昆虫学者陈世骧(1958)、周尧(1964)分为33目,蔡邦华(1955)分为34目。蔡的昆虫各目如下:

无翅亚纲Apterygota

增节变态类Anametabola

1原尾目Protura

表变态类Epimetabola

2弹尾目Collembola

3双尾目Diplura

4缨尾目Thysanura

有翅亚纲Pterygota

原变态类Prometabola

5蜉蝣目Ephemerida

不全变态类Hemimetabola

6蜻蜓目Odonata

7蠊目Blattaria

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翅目Plecoptera

12竹节虫目Phasmida

13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14直翅目Orthoptera

15纺足目Embioptera

16重舌目Diploglossat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半翅目Hemiptera

20啮虫目Psocoptera

21食毛目Mallohaga

22虱目Anoplura

23缨翅目Thysanoptera

全变态类Holometabola

24鞘翅目Coleoptera

25捻翅目Strepsiptera

26广翅目Megaloptera

27脉翅目Neuroptera

28蛇蛉目Raphidiodea

29长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鳞翅目Lepidoptera

32双翅目Diptera

33蚤目Siphonaptera

34膜翅目Hymenoptera

森林昆虫分目概述

不同种类的昆虫有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繁衍环境。常见的森林昆虫主要隶属于等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脉翅目、膜翅目、双翅目。

等翅目

俗称白蚁。全世界已知2000余种,中国已记录250种。体小而柔软,暗色或灰白色。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有或无翅,有翅者前后翅大小、形状、脉相和质地均相似。跗节4或5节。尾须短,1~3节。营群体生活,每个蚁巢内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生殖蚁和非生殖蚁。生殖蚁有原始生殖蚁和补充生殖蚁两类。原始生殖蚁由若蚁变为成虫后,两对翅充分发达,称长翅型,在春末夏初的闷热天气离巢分飞,找到配偶后落地交配,翅沿基缝脱落,入土建立新群。每个蚁巢中一般仅有原始生殖蚁一对,称蚁后和蚁王。蚁后专司产卵,繁殖后代,可生活6~15年。补充生殖蚁的翅短或无翅,在蚁后夭折或生殖力减退时,可发育成为生殖个体。非生殖蚁包括工蚁和兵蚁,均为无翅个体,各有大小不同的类型。工蚁在群体内数量最多,司觅食、筑巢、抚育幼蚁、培养菌圃等劳务活动。兵蚁头部发达,上颚强大,司保卫群体的职责。白蚁生活隐蔽,怕光,除原始生殖蚁在分群时离巢婚飞外,其他时间不暴露于外。按其筑巢习性可分为木栖性、地栖性和地木两栖性三类。取食木材或含纤维的加工品,如纸张、书籍等。有些种类可取食苗木根茎及活立木。

直翅目

包括蝗虫、蟋蟀、螽蟖、蝼蛄等常见昆虫。全世界已知22500余种,中国记录约2000种。体中到大型。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前胸发达。前翅狭长,皮质;后翅膜质,臀区大,不飞行时作扇状褶叠于前翅下。有无翅或短翅种类。后足大多为跳跃足,少数前足为开掘足。雌虫除蝼蛄外,产卵器均较发达。尾须1对。渐变态。若虫一般5龄,其形态、食性和生活环境均与成虫相似。多数种类生活于地下或树上。大多善跳跃,能迁飞,如飞蝗可以成群迁飞几百至几千里。一年1~2代。多数为植食性,竹蝗、非洲蝼蛄和大蟋蟀等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螽蟖科的一些种类为肉食性,取食鳞翅目幼虫,是害虫的天敌。

半翅目

俗称蝽象。全世界已记载约28000种,中国已知约1300种。体扁平。触角丝状。口器刺吸式,由头端生出。前翅基半部皮质,端半部膜质,不飞行时平覆于体背面,两翅端部互相重叠;后翅膜质。少数种类翅退化或无翅。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后足基节附近有臭腺开口,受惊扰时可放出似臭椿的气味。渐变态。一年1代,以成虫越冬。多数陆生。成虫和若虫一般以植物汁液为食,不少种类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部分种类猎食其他昆虫,是害虫的天敌。有些种类吸食人畜血液,传播疾病。水生种类许多为捕食性,除捕食其他昆虫和蝌蚪外,还捕食鱼卵和鱼苗,对养鱼业有一定危害。

同翅目

全世界已记载约3万种,中国已知1200余种。体小至中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复眼发达。口器刺吸式,从头部后端生出。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稍加厚,不用时呈屋脊状或平置于体上。有的种类无翅。介壳虫雄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除雄介壳虫及粉虱为全变态外,其余为渐变态。植食性,吸食叶或幼嫩枝、干汁液。除直接为害外,有的能传播植物病毒,有的形成虫瘿,有的产卵于植物组织内而造成伤害。许多种类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白蜡虫、紫胶虫和五倍子蚜等是重要的资源昆虫。

鞘翅目

俗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全世界已知33万余种,中国记录6000余种。体坚硬。头部发达,有的种类头部延长成喙状。口器咀嚼式。触角一般11节,形状不一。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外露。前翅角质或皮质,无翅脉,称鞘翅,置于体背面覆盖于中后胸、后翅及腹部背面上,起保护作用。腹部一般10节;有的愈合或消失,只可见5~8节。多数全变态,少数复变态。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随虫种而异,一至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幼虫的食性和生活环境一般和成虫不同。植食性的种类许多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如金龟子、叩头虫、象甲、叶甲、天牛、吉丁虫、小蠹虫等。捕食性的种类如瓢虫、步甲、郭公虫等,是害虫的天敌。

鳞翅目

俗称蝶、蛾。是昆虫纲第二个大目,全世界已知25万种,中国记录8000余种。体小至大型。复眼发达。触角丝状、羽毛状、球杆状等。口器虹吸式或退化。翅两对,膜质。翅面、身体和附肢密被鳞片。少数种类雌虫无翅。翅不用时呈屋脊状置于体两侧或竖立于体背面上(蝶类)。跗节5节,有的种类前足退化。幼虫除3对胸足外,还有2~5对腹足,腹足的端部有趾钩。全变态。多数成虫取食花蜜或不取食,少数吸食果汁而造成危害。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一般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多数为植食性,食叶、蠹茎、蛀果或取食种子,许多种类是林业上的严重害虫。桑蚕、柞蚕、蓖麻蚕等幼虫吐丝结的茧是纺织丝绸的原料,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脉翅目

全世界已知约4000种。体小至中型。触角细长。丝状或栉齿状、念珠状等。口器咀嚼式。前胸一般短。翅2对,膜质,形状大小和脉序相似,翅脉多,脉序网状,各纵脉到翅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简单,体、翅被覆有白粉。足细而短,跗节5节。腹部细长。全变态。幼虫衣鱼型或蠕虫型,头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颚和下颚左右各合成尖锐的长管,适于吸食其他昆虫的体液。幼虫大部分陆生。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及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卵,是害虫的天敌。

膜翅目

包括蜂类和蚁类。全世界已知12万种。体微小至中型。复眼发达,单眼3个(少数无单眼)。触角丝状或膝状。口器除蜜蜂为嚼吸式外,其余为咀嚼式。翅膜质,两对,有些类群的翅脉显著退化;前翅大于后翅,后翅前缘有一列翅钩和前翅相联接。腹部第一节常合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产卵器一般较发达,锯状或刺状。全变态。幼虫食叶性的为蠋式,有腹足6~8对,无趾钩,头的每侧只有一个单眼;蛀茎的种类足常退化;其他种类的幼虫无足。蛹为离蛹,多包于丝质茧中。本目昆虫食性复杂,捕食性和寄生性种类捕食或寄生农、林业害虫,对人类有益。叶蜂、树蜂和茎蜂等植食性种类,食叶或钻蛀茎干造成危害。大多进行两性生殖,有些种类则进行孤雌生殖或多胚生殖。蜜蜂、蚁及胡蜂有群栖的习性,称社会性昆虫,同一群体内的个体在形态及生理上有所分化。后蜂(蚁)和雄蜂(蚁)专司交配繁殖。工蜂(蚁)专司筹食、营巢及抚育幼蜂(蚁)。蚁类还有兵蚁,负责保卫群体,防止敌害侵扰。

双翅目

包括蚊、蝇、虻等类。全世界已知9万余种。体小到中型。触角丝状、环毛状、具芒状等。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仅一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少数种类无翅。腹部仅可见4或5节,末端数节内缩为伪产卵器。全变态。幼虫蛆形。蛹为被蛹或围蛹。生活习性复杂,幼虫和成虫的食性、生活场所往往不同,约有半数种类的幼虫生活于水中。植食性的幼虫蛀果、潜叶、蛀干及造成虫瘿等,如瘿蚊科、实蝇科、潜蝇科等多属农林害虫;腐食性或粪食性幼虫取食腐败的动、植物残体或粪便;捕食性幼虫生活于水中、土中、树木中、作物上等,有些是害虫的天敌;寄生性幼虫寄生于害虫体内,是影响害虫发生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但有的是养蚕业的害虫和家畜的寄生虫。许多成虫取食植物汁液、花蜜作为补充营养,有些种类则吸食人、畜血液。

独角仙:有着雄壮有力的一只独角而著称,因其角的顶端分叉,在中国命名为双叉犀金龟,俗称独角仙;

蝈蝈:是螽斯科类昆虫,主要分布于河北及河南、江苏等地,蝈蝈的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角一般长于身,是三大鸣虫之首;

七星瓢虫:是欧洲最普遍的瓢虫,鞘翅呈红色,但每边均有三个黑点,另一个黑点则在两个鞘翅中央,共有七个黑点,其学名亦是以此为名;

金龟子: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全世界约有3万多种,我国约有1300种;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

蜻蜓: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

昆虫的分类 昆虫分类学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的类别及其异同和历史渊源关系,并据以建立分类系统,以总结进化历史,反映自然系谱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反映系统发育的自然系统,并为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如果不先对昆虫进行科学的分类,就无法以科学的方式研究昆虫,影响到其他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和重复性,甚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学习好昆虫分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十五章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一节分类学概述 1物种概念及其发展物种(Species)是分类学的核心,也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正如恩格斯说:"没有种的概念,整个科学就没有了,科学的一切部门都需要种的概念为基础……"。 关于物种的定义,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和不断的变化。 约翰·雷(JohnRay)(1686)最早给物种下的定义是:物种是相同亲本的后代。 林奈(CarolusLinnaeus)在约翰·雷等人的基础上,在18世纪中叶给物种定义为:"同一种生物,其形态相同,在自然情况下能够交配,生出正常的后代来,而异种间则杂交不育"。这个定义把形态相同和杂交不育作为划分物种的标准,充分肯定了物种的客观性和稳定性,但否认了个体间的差异和种间的变异。 达尔文(CharlesDarwin)(1858)提出,物种是显著的变种,是性状差异明显的个体类群。他肯定了物种的可变性,提出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但他对物种的稳定性强调不够,甚至怀疑种的客观存在。 迈尔(ErnstMayr)(1969)提出:"种是一个可以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的群体,与其它群体生殖隔离着。"这个概念强调了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突出了居群的观点,为种下分类指明了途径。随后,迈尔(1982)给物种增加了空间的观点,将物种定义修改为:"物种是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它单元生殖隔离着,在自然界占有一定地位。" 陈世骧认为,上述定义未提及进化的系谱地位,于1987年提出:"物种是进化的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这个概念强调了物种是变的,又是不变的,既阐述了什么是物种,又阐明了物种与其他分类阶元之间的关系。 最近,我国昆虫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给物种的定义是:"生物中具有统一的构造和适应幅度,占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的群体,能自相繁殖而对其他群体呈现生殖隔离,代表着生物类群发展的一定阶段。" 尽管目前不同学者给物种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是客观存在的。 2分类单元和分类阶元分类单元(Taxon)是分类工作中的客观操作单位,有特定的名称和分类特征。如一个具体的属、一个具体的科、一个具体的目等。 分类阶元(Category)是由各分类单元按等级排列的分类体系(hierarchy)。在分类学中有7个基本的分类阶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为了更详细起见,还常在这些基本阶元间加上中间阶元,如"亚(sub-)"和"总(super-)"级的阶元等。

真核域、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真节肢动物亚门、昆虫纲

2个亚纲33个目,分别如下:

一、无翅亚纲(含5个目)

  1原尾目 2弹尾目 3双尾目

  4缨尾目(由于只剩下石蛃,因此也有用“石蛃目”称之的)

  5衣鱼目(由缨尾目"衣鱼科"分出)

二、有翅亚纲(含28目)

  A外生翅类(18目)

   01蜉蝣目 02蜻蜓目 03蜚蠊目 04螳螂目 05等翅目 06缺翅目

   07襀翅目 08竹节虫 09直翅目 10蛩蠊目 11纺足目 12半翅目

   13同翅目 14革翅目 15缨翅目 16啮虫目 17食毛目 18隐翅目

  B内生翅类(10目)

   19鞘翅目 20脉翅目 21捻翅目 22广翅目 23鳞翅目

   24蛇蛉目 25长翅目 26毛翅目 27双翅目 28膜翅目

  另有“华脉目”、“巨翅目”、“舌鞘目”、“原直翅目”等若干史前古昆虫不包括在上列中。

  网络上有些资料不是重复了就漏掉了,参考时要小心。

又,根据系统发育的新分类(支序分类),设“六足总纲”,昆虫纲是其中四个纲中的一个,这类分类非常繁琐,请参考(我想这个是能满足您的需要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346720htm

  综合地看,昆虫纲最少可分28目,最多可达37目(不含史前古昆虫)。

昆虫的分类学

直翅目昆虫:蝗、蟋蟀、螽蟖、蝼蛄等。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多数单眼3个。前翅狭长且稍硬化,为覆翅,后翅膜质;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