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记了陕西延安刘氏宗亲的家谱,只记得志成仁文四派,请问有谁知道全部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我忘记了陕西延安刘氏宗亲的家谱,只记得志成仁文四派,请问有谁知道全部家谱?,第1张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文姓是发源于北方的姓氏,后来兴盛于南方。如今的文姓人,主要集中在四川和湖南两省,几乎占了文姓人口的40%。西南地区的贵州、重庆,分别是文姓人口第三、四大省市。从先秦时期开始,文姓人就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西汉汉景帝时期的庐江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文翁出任蜀郡郡守,是文史记载中第一个入川的文姓人,文姓人从此在四川留下诸多痕迹。

文姓人出了很多在政治、文化上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四状元、五宰相、六大家”(四状元:辽国文充、南宋文天祥、元朝文允中、明朝文震孟;五宰相:北宋文彦博、南宋文天祥、明朝文震孟、南明文安之、清朝文祥;六大家:北宋文同,明朝文徵明、文彭、文伯仁、文嘉、文俶,清朝文廷式)群星闪耀,其中文允中是成都人,文同是盐亭人。另外,宋朝文姓进士有12人,元朝2人(其中四川1人),明朝31人(其中四川5人),清朝64人(其中四川5人)。

先秦时期

 一代贤相文种,帮助勾践打败吴国

春秋时,文姓人主要在今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活动。到战国时,文姓已播迁到江准地区。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手下有两个得力大臣:范蠡和文种,他们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了赫赫功绩,文种被后代誉为一代贤相。

文种

文种,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为让勾践顺利实施复仇大计,文种向勾践提出“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勾践对文种的这“七术”深以为然。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他写了一封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看后,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了躲避,称病不朝。

文种的举动让勾践好生怀疑。此时,有人对勾践说,文种恐怕是想造反作乱哦!勾践越想越觉得对,与其如此,留你干什么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文种只得自刎。

文种死后,他的家人离开越国,分散到各地繁衍生息。

秦汉时期蜀郡郡守文翁,成为四川文姓先祖

两汉时期,文姓人向西进入四川,向北进入山西,向南跨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今河南、山东、山西成为文姓族人的繁衍望地,河南的文姓人,大多分布在开封、南阳、永城、固始等地。

这一时期最引人关注的文姓人,是文翁。文翁(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01年),名党,字仲翁,庐江舒邑(今安徽舒城县枫香树乡文家冲)人,又有一种说法是庐陵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据说文翁是文种的后裔,汉景帝末年,文翁被任命为蜀郡郡守,带着一家老小到了成都。那时的四川,民风野蛮落后,一向仁爱的文翁对蜀人进行了教化。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用石头修建了一所学宫(石室),在各地招收青年学生。汉武帝时,中央 推广了文翁办官学的经验,下令全国各郡都设立学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文翁办学后,四川文风大盛,“蜀地文风比于齐鲁。”200年后,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的一支后裔取其义,把堂号命名为化蜀堂。如今,安徽舒城和四川部分地区的文姓人,就属于这个堂号。

此外,因文翁“筑石室以居”,“石室”成了文翁的代号,蜀派文氏自称“石室后人”。如今的成都石室中学,其校史就是从2000多年前文翁创办官学算起的。

文翁在任期间,不仅促进了四川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还使文姓在四川繁衍成望族,其后裔分布于四川各地,后来向外迁徙,发展为其他著名支系的文姓人。

西汉末东汉初,四川文姓人出了一个人物文齐,梓潼县人。王莽执政时,益州郡人民不堪重负而起义。王莽派军镇压被打败,又派文齐去征讨。文齐采取怀柔政策,征而不讨、围而不歼,劝说大家放下武器,归顺朝廷。因文齐平定起义有功,王莽任命他为益州太守。

在任期内,文齐组织百姓垦荒造地,修筑灌渠,又练兵养马,修筑边塞。文齐还主持修建今云南滇中地区石林、弥勒、陆良一带的滇东汉长城。

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占据蜀地称帝,隔断了益州郡与内地的联系。接着,公孙述派兵攻占益州郡大部分地区,威胁文齐投降。文齐凭借长城固守据险,坚决不投降。

文齐听说刘秀在河北即位后,派出使者前往河北,向刘秀表达了一片赤心,深得刘秀嘉许。公孙述被杀后,刘秀任命文齐为镇远将军,并封他为成义侯。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安徽文氏,两大家族最为活跃

三国曹魏时期,文姓人非常活跃,尤其在曹魏政权,出现了河南文聘和安徽文钦两大家族,一直延续到晋朝。

在三国时期蜀汉晚期,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的文立,年轻时在蜀国太学进修,师从大儒谯周,专攻《毛诗》《三礼》。益州刺史费祎看中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州从事(刺史下属的官吏,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秘书,主要掌管文书往来,还带有监察官员的职责)。

后来,文立入朝担任尚书郎。费祎当上大将军后,把文立提拔为东曹掾(高级秘书),不久迁任为尚书。晋朝统一全国后,文立出任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别驾从事(职责和州从事差不多)。泰始2年(266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文立为济阴(今山东菏泽)太守。

文立为人谦虚谨慎,很受司马炎的赏识。司马炎册立太子后,把文立调进朝廷,任太子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再后来,文立又出任散骑常侍(皇帝侍从,在宫中当顾问,外出做贴身随行官员),升任卫尉,位列九卿之一。文立去世后,司马炎特别下令,“送葬于蜀”,专门派官员给文立办理丧事,修建坟茔。

《华阳国志》中记载说,文立曾给司马炎上书,希望任用原蜀汉的“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以慰巴蜀民之心”,二是“倾东吴士人之望”,司马炎同意了文立的提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族大量南迁,文姓人也在这南迁队伍中。这次南迁,奠定了后来南方文姓比北方文姓兴旺的基础。

南朝陈武帝时,文翁后裔、住在成都朝阳门兴庆坊的文球,到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出任教谕(相当于教育局局长)。文球在那里结婚生子,安家立业,形成了著名的江右(古代特指江西)文氏大家族,这是四川文姓向外发展结成的一大成果。文球是文姓人最早迁入江西的人,文姓老家谱都称文球是文姓蜀派的一世祖。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文翁后裔文时,成为江西文氏始祖

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但发展得最好的是江西和安徽的文姓家族。到五代十国时,江西出了个人物叫文时。

文时,字春元,是文球的后裔。在“春”字辈中,以文时(文春元)的名气最大,文姓人奉他为江右始祖(江西始祖)。

文时的籍贯,现在存在争议。文姓家谱中说文时是成都人,文翁的后裔。但他的先祖文球已迁居江西,按说应该是江西人才是。究竟怎么回事,有待相关专家继续研究。

后唐唐庄宗李存勖同光3年(925年),兵部尚书郭宗韬攻打前蜀。郭宗韬暗中在成都招募内应,文时找了2000多人,帮着郭宗韬平定了前蜀。事后论功行赏,文时被任命为帐前指挥使,轻车都尉。

后来,文时奉命镇守江西永和镇。在巡视到吉州永新钱市坑东(今江西永新县莲洲乡钱溪村)时,发现那里山清水秀,很是喜欢,就暂住在在坑东袁通判家中。袁通判发现文时文武全才,人也长得英俊潇洒,性格厚道,把宝贝女儿嫁给了文时。

后晋石敬瑭灭掉后唐后,文时不愿为石敬瑭效力,辞官归隐,带着夫人回到岳父家里,把家安在永新固塘钱市坑东。从那以后,文时家族兴旺发达,繁衍昌盛,至今后裔近200万人,广泛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福建、海南、河南、江苏、浙江、山东乃至港台地区等大半个中国,形成了著名的江右文氏大家族,有“无坑东、不姓文”的说法。

 宋元时期北方文氏南迁,文天祥抗元被株连

宋朝时,全国文姓人有18万多人,排在全国姓氏人口的第79位。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有54万人。这一时期的文姓人,主要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河南、河北、广西等地,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宋末元初,文姓因文天祥的缘故受到株连,发展缓慢。

宋元时期,文姓人在史籍中留名的至少有60人,最为有名的是北宋前后任将相50年、经历了四朝的文彦博,苏轼表哥、诗书画家、四川盐亭人文同,学者、四川绵阳人文及翁,南宋末年抗元的文天祥,元朝状元文允中等。

文彦博,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的先祖本姓敬,属于敬改文姓。五代后晋时,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为文姓。后晋灭亡后,又改为敬姓。没改多久,宋朝建立,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庙讳,又改为文姓。从那以后,这支敬姓人一直姓文,融入文姓大家庭中。

宋仁宗天圣5年(1027年),22岁的文彦博考中进士,曾任益州知州。庆历7年(1047年),42岁的文彦博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于是副宰相。同年,文彦博因平息王则起义有功,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院大学士。

92岁那年,文彦博去世。他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4个皇帝手下为官,几起几落,出将入相50年,被世人称为贤相。清康熙61年(1722年),文彦博与历代功臣40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与文彦博同时期的文姓人中,还有一个善诗、楚词、草书、画,有“四绝”美誉的文同。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

两宋之交,北方文姓人受当时战乱影响,往南迁徙,进一步播迁到南方各地。到南宋末期,文姓人中出了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是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文时的后裔,追溯渊源,也是文翁的后代。

景定5年(1264年),文天祥到永新固塘祭祖,听说族叔文正道的6个儿子都考中了举人,为文正道的寝堂题写了“六义堂”的匾名。后来,六义堂成了今湖南衡山、江西部分地区文姓人的堂号。此外,文姓后人根据文天祥的封爵和他的一身正气,分别以信国堂、正气堂作为堂号。广东潮汕地区、广西部分地区的文姓,大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文天祥有文道生、文佛生、文环生3个儿子,6个女儿。文道生19岁病逝,妻子苏氏带着儿子文伯平逃难,流落到今广东丰顺县。文伯平有6个儿子,其后裔如今有3万多人,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

文佛生在崖山一战中战死,未婚无后。年幼的文环生逃到海南,隐姓埋名生活在昌化、东方等地,如今后裔有两万多人。

文天祥的弟弟文天球在南宋灭亡后,为保证文家后代的安全,入元为官,被封为议大夫、上车都尉、秘书卿,死后被追封为雁门郡邑侯,谥号“文惠”。

宋端宗赵昰景炎年间,原籍湖广的文汝舟,带着家人入川到涪州(今重庆涪陵)为官,后在涪州文家坪置办地产定居。元朝至正年间,文汝舟后裔文自隆出任顺庆府(今南充)教授,把家安在蓬溪都尉坝。这支文姓人一直传承至今。

重庆大足境内的石刻很有名气,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宋仁宗赵祯到宋光宗赵惇150多年的石刻中,有很多来自普州(今安岳)的文氏家族工匠。这些文姓工匠是出自什么家族,为什么如此集中,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元朝时,成都人文允中考中状元,后来出任四川儒学提举官(主管儒学教育事务的官员),最后死于兵乱。

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后,四川文姓人口激增

文姓人经过南宋末期以文天祥家族为首的磨难,到明朝时,文姓大约有16万人,比宋朝时还少2万人,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也跌落到了第100位。

明朝初年,山西文姓成为大槐树移民中的一部分,迁居到周围各省和安徽等地。经过明朝的休养生息和繁衍,文姓人口逐渐增加。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兴起后,大量文姓人涌入四川,使得四川文姓人口急剧增加,形成如今四川是全国文姓人口最多的局面。

明洪武4年(1371年),明玉珍的儿子明升归顺明朝后,应诏返回湖北应山、孝感等地招募乡人入川,当地文姓人由此大批入川,散居在四川(含今重庆)各地。

原本住在四川的文姓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衍后,也在四川境内迁徙移动。如成都的文岐,有3个儿子,大儿子文裁迁居到射洪,二儿子文恩住在成都,三儿子文昌迁徙到今剑阁、阆中一带。

明朝文姓最为有名的家族,非江苏文徵明家族莫属。文徵明是文时的后裔,与文天祥同宗。文徵明及其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孙子文肇社,曾孙文从简、玄孙女文叔以及长子文彭的玄孙文点,子孙五代都是画家、篆刻家,货真价实的书画世家。此外,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是著名的政治家,历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朝平定天下后,鉴于四川因长期遭受战乱,人烟稀少,田地荒芜,遂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湖广等地的人民纷纷迁往四川,其中包括大量文姓人。

遂宁一份文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文光临原本住在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文光临带着一家老小移居到泰和县住了3年。看到战乱蔓延开来,又迁往广西全州暂住。战乱平息后,搬到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看到当地夏丰村燕子塘(今水岭乡下丰村、燕桂村)山青水秀,决定定居下来。

到康熙年间,文光临后裔文永昆等迁移入川,一支住在重庆府合州大河坝(今合川太和镇),一支住在安岳县鱼箭滩,一支住在仁寿县芋头场,文永昆所在支系住在遂宁滥井沟(今遂宁船山区西宁乡兰井村、樟树堰村)。

康熙20年(1681年),住在湖北荆州府监陵县汪家桥的文之兴、文之荣、文之华和文之富4兄弟,举家迁往四川。但是,他们的迁川之路并不顺利。按照规定,他们入川目的地是潼川府(今三台)。到了巴州(今重庆),老三文之华一家和大伙走失散了。

其余3兄弟带着家人沿着嘉陵江岸边继续走,一路翻山越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潼川府,向官府报到。官府主管移民的部门对报到的移民先抽签圈地,然后才准落业。老大文之兴不知道抽到了哪里,老四文之富一家迁到别的省份去了,也不知究竟落业在什么地方。

只有老二文之荣,带着夫人徐氏和5个儿子文桂、文揆、文槐、文松、文彬,抽签中了乐至县蟠龙河王家沟,在那里圈地落业。文之荣为人精干,性格恭俭温良,5个儿子又勤奋肯干,不断购置田地、增添家产,加上繁衍昌盛,后裔分散居住在乐至境内多个地方。文之荣被尊奉为这支文姓的入蜀开山始祖。

1921年,资阳一个名叫文华椿的72岁县参议员,写了一篇“文氏始祖家传述略”碑文,

记录了其入川始祖文李氏带领全家人在迁川过程中的事迹。文李氏是文正章的夫人,文正章先辈世代居住在广西桂林,文正章后来在湖北谋生并成家。康熙37年(1698年),62岁的文正章去世。

康熙43年(1704年),57岁的文李氏带着文永诚、文永试、文永谦、文永论、文永让、文永记6个儿子,从湖北乘船进入四川。他们沿途经过了九江、汉口、武昌、夔门、巫峡等。在千里入川途中,文李氏拄着竹拐杖在前面带路,6个儿子挑着担子跟在后面,一路爬坡上坎,历尽艰辛。

最终,他们落业在潼川府乐至县李逵坝,靠租种当地一个陈姓人的田地为生。文李氏告诫6个儿子说:“万里离乡,创立门户,当整顿精神,独立意志,勤以致富,俭以聚财。”

入川3年后,文李氏去世。文家6兄弟各自立业,谨遵文李氏的教诲,最终在资阳东枕头寺下邵家沟置业两万多亩,成为富甲一乡的望族。如今,资阳邵家沟马鞍山(今资阳回龙乡江诗村)仍有文李氏的坟墓,这支文姓人繁衍发展到了数千人,大多住在回龙乡境内。

在清朝,文姓名人辈出,但以满族文姓人为主,如镶黄旗人、文渊阁大学士文孚,镶红旗人、小说家文康,正红旗人、洋务派首领之一文祥,还有江西萍乡人、词人、学者、维新派思想家文廷式等。

从乾隆55年(1790年)开始到病逝,从个人履历来看,文孚历任地方、朝廷多个职位,差不多有90个,基本上把该当的官都当了一个遍。当然,他的终极职位是文渊阁大学士、赠太保,绘像紫光阁等。他的侄子叫琦善,没错,就是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那个代表人物。

文康是乾隆、嘉庆时期的名将、武英殿大学士勒保的孙子,因勒保谥号为“文襄”,遂改为文姓。文康曾任过徽州(今安徽黄山)知府,后来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文康出身显贵,年轻时家世非常兴盛。但文康晚年家道却中落了,原因是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败家子,把家里的物品都变卖完了。

文康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写成了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一部融侠义与言情于一体的小说。

文祥,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道光25年(1845年)考中进士。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他跟随恭亲王奕欣留在北京与英法议和。第二年,他与奕欣及大学士桂良等联名奏请改变清 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

咸丰病死后,文祥与其他大臣奏请慈禧、慈安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继位后,文祥升为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勤勉正直,为官廉洁,生活仆素,光绪称赞他说:“外交内治,无不尽心筹划,实为股肱心膂之臣。”

文廷式是光绪16年(1890年)的榜眼,志在救世,遇事敢言,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同龢)门六子”,是光绪时期帝党的重要人物之一。光绪22年(1896年),由于遭到李鸿章姻亲御史杨崇伊的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

戊戌政变后,文祥受到清廷密电追捕,不得已出走日本。4年后回国,文祥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人交往密切。此后数年,文廷式因为国事而伤心憔悴,寄情文酒,从事著述。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姓氏,就是遁入了空门都要姓「释」。不过向来所谓的「百家姓」,仅指北宋时代流传下来的《百家姓》,后来者即使尊贵如康熙雍正的「爱新觉罗」或老佛爷的「叶赫那拉」,都要被摒诸门外。中国香港人一向活泼开明,不喜墨守僵化规条,所以「百家姓」对大多中国香港人来说,熟知顺口溜:「陈李张黄何,欧周胡马麦」,想必已心满意足。 今天的中国香港人,几可说都是「移民」。早在北宋年间已移民至新界的,以「五大族」:邓、文、廖、侯、彭等氏族,最为兴盛。历数个世纪,都在新界一带处于领导地位。 二十世纪以还,中国香港的重要姓氏,已不限于「五大族」。只因百家人士,都涌至这片九龙吐珠的福地。其中当然包括了「董」姓。原籍上海的特首 ,正是在1947年方随家人抵港定居。事实上 系出名门,其父为叱咤国际航运界的船王董浩云。中国人讲究门第,都冀盼得享如 般克绍箕裘的福气。更有的索性以家族姓氏作招牌。在中国香港,无人不晓的例子,包括了「邵氏兄弟影片公司」。这个由邵逸夫爵士与其兄创立的**王国,缔造了无数个星光熠熠的梦。同样,中国香港饮食界的台柱之一,有「深井陈记烧鹅」,以色香味为中国香港庞大的陈姓人士争光。 「陈」无疑是大姓。现在中国香港最举足轻重的女性——方安生女士,夫家都姓「陈」。尽管外地传媒唤她为「中国香港的良心」,中国香港人却总爱暱称她「陈太」或「陈四万」(广府话常以「笑到四万咁口」表达笑容灿烂),无意间忽略了她娘家的「方」姓。扬名中外的Jacky Chan陈港生,中国香港人也没多理会他的本姓,只管唤他「成龙」。幸而「影迷公主」陈宝珠,连名带姓的刻在中国香港人的集体记忆里。著名填词人陈蝶衣,或许对名声毫不介意,只让《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我的脸》等一阙阙风流歌韵,在华人社会口诵相传。 有道是「广东陈、天下李」,意谓广东省以「陈」姓人士居多,然而普天下却以「李」姓人士为众。中国香港「李」姓的也大不乏人,教人难忘的却一定少不了她——为中国香港摘下第一面奥运金牌的风帆选手李丽珊。当然,总有人会艳羡世界级富商李嘉诚父子的成就,也总有别人倾慕作家李碧华、摄影家李家升、大导演李翰祥的才华,还有那不灭的Bruce Lee李小龙神话。 虽说「李」姓者众,然而据说全中国华人以「张」姓最多,达一亿人。在中国香港,姓「张」的都很值得骄傲。且看演艺界,张曼玉是中国**史上获奖最多的女演员。连获中国香港杰青及世界杰青荣誉的张学友,单是《吻别》一碟的全球销量已高达三百万张。还有为新派武侠片奠下楷模的导演张彻,「中国**大王」张善琨,新进玉女张柏芝,原名张玉瑛的五、六十年代歌影巨星葛兰,华南影帝张瑛、张活游。张活游的公子,是纵横影圈数十年的导演楚原(原名张宝坚),共执导**超过120部,1973年的作品《爱奴》更曾被评为世界十大**之一。 广府话里「黄」跟「王」同音,容易混淆,所以中国香港人每爱声明是「三划王」或「大肚黄」以作识别(「黄」字里的「由」酷似一个大肚子)。也有人嫌不雅要另说成「江夏黄」,想必是源自廿四孝里的江夏黄香。「黄」与「王」俱是大姓,无分轩轾。黄金宝与黄德森两位运动员,分别在单车及风帆两项运动范畴,光耀中国香港门楣。王晶(原名王)与王家卫两位导演,更是中国香港影业的一时瑜亮,俨然中国香港大众主流**与小众主流**的代表符号。 「吴」姓的读音,也使它在中国香港的姓氏中,别具趣味。其一是与「伍」姓共享的。盖唯有中国香港人方会把这两个姓氏英译为没有元音的Ng,致使很多洋人张口结舌。其二则是它在广府话中「吴」与「唔」同音。「唔」有否定之意,于是「吴」姓人士取名时都不得不格外小心,且看1979年的中国香港**亚军,尽管明艳照人,芳名却唤作「吴美丽」。「吴」姓人士要是无意于这种美丽的幽默,或可参考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挤身荷里活大导之列的吴宇森等优秀例子。 中国香港集大江南北人才之盛,教人认识好些较为罕见的姓氏。万众瞩目的娱乐圈,在这方面就有不俗的贡献。例如新进小花丽明**姓「滕」,昔日小花黛音**姓「景」,昔日当家花旦骞人**姓「缪」、一代黄梅调歌后静婷**姓「席」。体坛也不甘示弱,有姓「齐」的羽毛球名将宝华**,有姓「湛」的攀山好手易佳先生。其他界别的代表,当然不能遗漏了红遍娱乐新闻媒体的商界人士「宝**」咏琴女士。 此外,不少旅港的外籍人士,比方说二十世纪的殖民地英籍官员,都爱入乡随俗,取个有中国人姓氏的中文名字,使不少姓氏平白多了一批「新丁」。且看位处北角的中文名校——金文泰中学,留名的正是第十七任港督Sir Cecil Clementi。不知就里的海外华人,还道是哪位「金」姓华籍商贾名人也说不定。末代港督Mr Chris Patten更全盘华化,自己取名彭定康,妻子唤林颖彤,三位漂亮千金四播的艳名,分别是姓彭名洁思、丽思、雅思。彭定康本人还始料不及地被中国香港人冠以浑号「肥彭」,亲切得有如港式茶餐厅里的富泰掌柜。 所以在中国香港别粗看名字就断定那是否中国人。就算是台湾出道中国香港起飞的中日混血艺人金城武,他承袭的姓氏也非中国单姓「金」,而是日本复姓「金城」。 唐代刘禹锡有名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慨叹往昔六朝王、谢高门的没落。今天的中国香港,幸而没有如斯森严的门第,有的是各人头上的一片自由晴空,谁都可飞上枝头。没有贵族,则每个人都可成为贵族,只看谁懂「同台食饭,各自修行」的道理。当然,那不是穿两件国际名牌服装就可以侥幸了事的。 以上系中国香港的姓氏

不要看到百家姓就不看--

参考: blogyam/roffice/archives/970521

中国香港原居民姓氏族谱 姓氏 文氏 王氏 毛氏 方氏 朱氏 李氏 杜氏 吴氏 何氏 林氏 邱氏 胡氏 侯氏 翁氏 徐氏 袁氏 唐氏 梁氏 许氏 张氏 陈氏 陶氏 程氏 曾氏 冯氏 邹氏 温氏 彭氏 黄氏 叶氏 廖氏 郑氏 赖氏 蔡氏 邓氏 刘氏 黎氏 谢氏 钟氏 关氏 萧氏 罗氏 杂类 所有下述族谱的微缩胶卷

均收藏在大学图书馆地下之特藏图书库柜台。 libcuedu/electronic/genealogy 2006-10-30 21:49:42 补充: 文风俗通:「周文王子孙以谥为姓」。 路史:「太岳后有文氏

一云

当出卫将 军文子之后」。 续通志:「文彦博

本姓敬

其先以避后晋石敬塘讳

更姓文」

望出雁门。 宝安文氏族谱 UL HK Studies CS1169W45 P3 文氏族部下卷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6 文氏族谱 [显微资料] 蜀派钱市固塘开祖泰亨始祖 UL Microform mic1219 新界新田村文氏族谱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518 2006-10-30 21:50:53 补充: 王百粤姓氏考略:「姬姓

望出太原

周太子晋之后」。吴梅村宛平王氏家谱序:「吾闻王氏

有姬姓

有妫姓

有子姓

姬姓曰太原

琅琊

京兆

河间;妫姓曰北海

陈留;子姓曰天水

东平

新蔡

山阳

中山

章武

河东

汲郡

其他

共有四十余望

而唐室宰相表

五氏十三人

定着为琅邪

太原

京兆三族」。 2006-10-30 21:51:49 补充: 宋濂王府君墓版文:「惟王氏所出不一

有姬姓者二族

有妫姓

子姓者各一族

有虏姓者析四族

余未暇论述

然姬姓二族

皆出于周

其一

始于王子晋之子司徒宗恭

其后则太原

琅琊为尤盛

其一

始于毕公高之子毕万

其后则京兆

河间

为龙蕃

二者皆以王族

故氏之于王云

太原之族

自秦汉以至于唐

最多显著

与清河之崔

陇西之李

荣阳之郑

范阳之卢

天下号为五」。 2006-10-30 21:52:39 补充: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姓纂

王姓出太原

琅邪

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北海

陈齐王田和之后

东海出姬姓毕公高之后

高平

京兆

信陵君之后

天水

东平

新蔡

山阳

中山

章东武

河东者

殷王子比干孙号王氏

唐玉宗

隋末改王氏」。 姓氏考略:「姓派别甚多

通志

京兆

河间之王

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此姬姓之王

出北海

陈留者

舜之后

此妫姓之王

出汲郡者

王子比干后

此子姓之王

出河南者

为可频氏;出冯翊者钳耳族

出营州者本高丽

出安东者本阿史布

此皆虏姓之王

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

2006-10-30 21:53:01 补充: 号曰王氏

广韵所载

有廿一望

太原

琅邪

北海

陈留

东海

高平

京兆

天水

东平

新蔡

新野

山阳

中山

章武

东莱

河东

金城

广汉

长沙

堂邑

河南

以太原

琅邪为尤著

其余

又有赐姓

冒姓者

如汉书燕 之玄孙嘉

王莽时献符令

赐姓王氏

又王世充

本西域胡支氏

冒姓王

又五代王保义

则刘去非

冒姓王」。金竹排村王斯福家族谱 UL Microform mic1215 2006-10-30 21:53:30 补充: 毛姓纂:「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

因以为氏

支孙为周卿士

毛伯过

毛伯得

并毛公之后也

赵有毛遂

汉有毛公

治诗

赵人也」; 姓源:「周文王第八子郑」

汉毛公

即毛亨

治诗

作训诂传以授从子苌

时称为大毛公

苌为小毛公

望出西河

荥阳。 姓氏考略:「又氐酋有毛氏

苻健将有毛贵

见前秦录

明有伏羌侯毛忠

为赐姓」。 历代族内总薄 (毛氏)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9 2006-10-30 21:54:58 补充: 方明方正学族谱序:「方氏出于罔之裔方雷

比他姓为最先

黄帝时有曰明者

在七圣之列

其后有回

为帝舜友」。明宋濂方氏族谱序:「方雷者

西陵氏女

轩辗之正妃

是为嫘祖

或曰

罔之子曰雷

封于方山

后人因以方为氏

未详孰是」。姓纂:「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 诗小雅:「方叔莅止」

传:「方叔

士也」。 东莞方氏族谱 UL CS1169F3F3 东莞方氏族谱 : 2006-10-30 21:55:20 补充: [第一卷] UL CS1169F3F3 1965a 东莞方氏族谱 UL CS1169F3F3 1965b方氏家乘UC Univ Archive CS1169F32 1989方氏族谱UC Univ Archive CS1169F32 1992东莞方氏族谱 [显微资料]UL Microform mic1232 2006-10-30 21:55:41 补充: 朱姓纂:「颛顼之后

周封曹挟于邾

为楚所灭

子孙去邑以朱为氏

一云

舜臣朱彪之后

齐有朱毛

汉有中邑侯朱进

隐陵侯朱濞

吴郡

汉功臣

又都昌侯朱车

车至买臣

会稽太守」;望出沛国

义阳

吴郡

河南。 魏书官氏志:「渴浊氏

可朱浑氏

并改为朱氏」。 家乘 (朱氏族谱) [显微资料] 𪉃谷树村 UL Microform mic1220 2006-10-30 21:59:37 补充: 李姓纂:「帝颛顼高阳之裔

颛顼生大业

大业生女华

女华生咎繇

为尧理官

子孙因姓理氏

裔孙理征

得罪于纣

其子利贞

逃难伊侯之墟

食木子得全

因变姓李氏」。姓氏考略:「一云

李古字通

老子因祖为理官

以为姓

望出陇西」。北史李士谦传:「赵郡李氏

为赵将武安君之后

李左车其先也」。晋书后蜀载记:「李特

蜀宝人」。 魏书官氏志:「叱李氏改为李氏」。路史:「徐氏、 邴氏、 安氏、 杜氏、 胡氏、 弘氏、 郭氏、 麻氏、 鲜于氏、 张氏、 阿布氏、 阿跌氏、 舍利氏、 朱邪氏、 董氏、 罗氏、 并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 朱彝尊李氏族谱序 2006-10-30 22:00:05 补充: :「李氏望陇西

其次赵郡

陇西之系兴唐

本支日蕃

定着房三十有九

而赵郡亦有南东西三祖之别

定着六房

族最大

出张王刘赵之上

李白诗云

我李百万叶

柯条中州

其言大而非夸者邪」。小滘村李祖茂家族谱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5 大滘村李茂桂家族谱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6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 沙螺洞UL Microform mic1225 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 乌蛟腾 2006-10-30 22:03:30 补充: ULMicroformmic1221 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涌尾UL Microform mic1221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 莲澳村三福堂[联澳村]UL Microform mic1225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新界西贡北约十四乡輋下 李奕升遗存 UL Microform mic1223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黄贝岭约禾坑村ULMicroform mic1225李如奎祖族谱 [显微资料]九担珠村UL Microform mic1222 泥塘角村李开魁祖家族谱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6涌尾李捷登家族谱

参考: libcuedu/electronic/genealogy

百家姓中姓文与姓闻一样吗? 百家姓中姓文与姓闻不一样。文姓来源:(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为西伯昌之后。据《风俗通义》所载,西周建立后,武王追赠其父西伯昌为“文王”其支庶子孙有文氏。(2)避讳改姓。据《宋史文彦博传》所载,其先本敬氏,避后晋高祖及翼祖讳改文氏。

闻姓来源: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本温人世之后,改单姓为闻氏。

闻姓的闻姓家谱 浙江杭州闻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鄞县四明石马塘闻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清)闻恭瑜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鄞西石马塘闻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张厚炜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江西建城稠溪闻氏宗谱,(清)闻克谐主修,闻金诰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湖北薪春闻氏三修宗谱二十四卷,末一卷,(清)闻月樵、闻桂芳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谷城县图书馆。闻氏支谱不分卷,(清)闻晋元纂,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余姚闻人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杭州闻氏族谱十卷,(清)闻镛纂修,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桐庐桐江阆苑闻氏宗谱,(民国)朱邦彦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承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昆山闻氏宗谱,(清)闻永成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广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昆山闻氏家乘,(清)闻永成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广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昆山闻氏宗谱,(清)闻永成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广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鄞西石马塘闻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张原炜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辽宁海城闻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海城氏博物馆。

百家姓有没有姓长和闻的? 百家姓有姓长和闻的。

长姓来源:为长卢氏、长卿氏、长桑氏、长沙氏、长勺氏、长梧氏、长鱼氏等所简化。

闻姓来源: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本温人世之后,改单姓为闻氏。

闻姓和文姓是不是共同祖先 百家姓中姓文与姓闻不一样。文姓来源:(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为西伯昌之后。据《风俗通义》所载,西周建立后,武王追赠其父西伯昌为“文王”其支庶子孙有文氏。(2)避讳改姓。据《宋史文彦博传》所载,其先本敬氏,避后晋高祖及翼祖讳改文氏。

闻姓来源: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本温人世之后,改单姓为闻氏。

中国有多少姓闻的人 闻姓是中国比较稀少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被称为“新闻的闻”。据统计,其中中国大陆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江苏省和湖北为中国闻姓的主要省。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在大陆地区甚至没有进入300位。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二十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013%左右,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历史上姓闻的名人有哪些 闻一多

闻启祥:明朝人

闻良辅:明臣

姓闻的名字 闻人杰

有姓闻的吗 有 以前就有个叫“闻一多”。

闻姓在满族属于那个旗 你提供的4条线索

1 闻

2 东北沈阳附近

3 开原

4 满族

你的问题

1 旗籍(如果族谱无记载或长辈也不清楚亦或老姓也不清楚就要根据居住地迁徙地的人源来分析)

2 老姓(根据族谱、居住地迁徙地人源分析)

想根据老姓确定旗籍还是有可能的

想根据旗籍确定老姓那简直是太难了

有很多姓氏在八旗均有注册

这也就是为何同旗不同姓 同姓不同旗

我的拙见 我只能去查下有多少满族老姓可以改姓闻

在 以及《满族八旗姓氏》中查到的结果取并集

『闻』 满族老姓包括:温都氏、加入满族的闻氏(汉族)。

我手中的资料只有这两个姓氏后人有部分改姓闻

闻氏是满洲旗分内的汉族 切属正黄旗包衣

那么就只剩下温都氏了。

温都氏在正黄 镶白 正蓝 均有注册

镶白旗一支 世居讷殷 就是现在的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南松花江上游流域

和你家谱上的“开原”不符

我也只能分析到这了

祝你好运

=============

温都氏Wend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文都,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姓氏“温都”,以部为氏,世居讷殷、绥分、瓦尔喀、乌苏里江等地,后冠汉字姓孔、温、都、文、闻。锡伯族有温都尔氏,后冠汉字姓温、文等。金朝著名人物有:温都酋长乌春,左丞相、广平郡王思忠、参知政事兀带。清朝著名人物有:

[宝金泰] 满洲正黄旗人,和硕额驸。

[钟内]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讷殷,父郎格国初来归,授佐领,钟内初袭佐领,征明,授骑都尉,孙纳尔泰袭。

[鄂海]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讷殷江,康熙三十六年从征噶尔丹,累官湖广、川陕总督。其家族知名者有,云骑尉乌林泰。

[觉和托]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讷殷,从征吴三桂,叙功授骑都尉。

[伍林泰]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讷殷,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

[萨尔太]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海盐,太宗时来归,以军功授骑都尉。子佛保住承袭。

闻氏We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族姓氏,世居沈阳。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黄英] 尼堪,满洲正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任牧长。

闻姓在百家姓里排第几位 闻姓是中国比较稀少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被称为新闻的闻。据统计,其中中国大陆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江苏省和湖北为中国闻姓的主要省。在香港或海外,闻姓的英文有时被写为Woon。而Wen为汉语拼音。闻姓姓氏出处有二,一说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一说出自文姓,文天祥之后避难改姓。据考证推测,闻姓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主要历史名人有闻良辅、闻一多等。

文(wen)姓源出主要有六处:

1、出自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

3、出自姚姓和妫姓。为舜帝后裔妫满之裔孙。

4、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

5、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文姓名人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

文天样,字履善,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他生当南宋末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抗元斗争,抗元失败后在五坡岑(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

文天祥诞生时,正是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难的凄惨景象。由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与此同时,文天祥并没有放弃学业,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参加殿试,成了一名年轻状元。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后到德祐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做官时间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隐遁和恬淡中渡过的。

文天祥抗敌决心非常之大,但终敌不过来势凶猛的元军。德祐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临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敌人耍尽威胁利诱之手段,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岿然不动,元军将他挟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范。

文天祥设法在中途逃跑,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抗敌,在陆上、海上,苦斗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时,还一度组织北征,使元军大伤其脑筋。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文天祥在五坡岑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将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继续用威胁利诱的惯技,许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始终无动于衷,元人眼看阴谋无法实现,终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对文天祥下了毒手。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

文天祥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文学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爱国诗篇,如《指南录》可谓为诗史;更有脍炙人口的《正气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胆照人的诗句,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读来凛凛有生气。

—文姓

关于宗亲会发言稿范本

  篇一:黄氏宗亲座谈会的发言

 龙邑宗亲互访省亲座谈会发言稿

 黄姓是中华大姓,轩辕氏—黄帝的直系后裔,四千多年前因功封国,以国为姓。历史悠悠,族群浩浩;文化发达,理念超前;代出贤能,繁若灿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后在1955年所封将领中,就有大将黄克诚,中将黄新廷、黄火星、黄志勇以及少将二十七人。黄氏一门“八百进士三及第,十四尚书七封侯”之说所言不虚。

 自乾隆辛丑年,门立公一脉迁徙夔府以来,255年与湖南祖先失去联络,幸得益我族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得以认祖归宗以及有今日回访省亲的故事发生。

 万里相隔,百年思念,血脉相连,手足情深。

 感谢龙邑宗亲的牵挂,是你们胸有全族人,脚下走“真诚”,才有今日之盛会;是你们把我黄氏族裔,紧密联系在一起,互关戚苦,共享荣耀;是你们这种血脉亲情,激励着我夔府公平黄氏的每一位族人,让我们感到“树高千尺问其根,水淌万里寻其源”的来之不易。为此,我赋诗一首为贺,来把亲人的寻根谒祖事迹永远记载。

 仲夏时节探夔门,满江血脉人更亲;

 一夜飞渡跨湘渝,祖地青山看祥云。

 门公大德垂千古,江夏高风铄古今,

 追思先贤情怀远,举杯畅饮慰亲人。

 回访省亲座谈会会议流程安排 时间:20XX年7月13日上午10:30-11:30

 主持人:黄自立(公平黄氏家族秘书长)

 与会人员:

 居住在公平的宗亲代表:(5人)

 龙邑黄氏宗亲代表:(5人)

 居住在县城的宗亲代表:(8-10人)

 会议地点:夔州宾馆20楼小会议室(宾馆提供果盘)

 会议议程:

 1、主持人开场 10:35--10:40

 2、族长黄建权致欢迎词 10:42--10:55

 3、公平宗亲代表致辞 10:57--11:00

 4、龙邑宗亲代表致辞 11:02--11:15

 5、公平黄氏长辈致期望辞 11:16--11:25

 6、会议结束(与会人员到5楼1号房就餐)

  篇二:在宗亲会上的讲话

 诸位宗亲: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今天,这里草木葱郁,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在入黔始祖宋节武大将军俸信公、妣田氏老府君及老太君坟前,贵州籍我任姓宗亲齐聚一堂,在此举行祭祀入黔始祖暨立碑仪式,告慰祖先英灵,缅怀祖先功绩,承接祖先恩泽,今天是宗史中的值得特别纪念的一天,今天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必将在宗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近几年来,我宗族热心人士为宗族做了很多意义深远的工作:清理并修缮了多处祖坟,加强了各地任姓之间的往来联系,增补完善了宗谱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事。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众多热衷于宗族事业的有识之士的辛勤努力,是他们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为我任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圆满完成对入黔始祖俸信公、妣田氏老府君及老太君的重建。这次祭祀的如期举行和墓碑的圆满落成,是我任氏诸位宗亲齐心协力,充分发扬孝念和奉献精神的结果,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任明瑜、任明富、任明耀、任伯龙、任心良以及任贞廉、任永刚等组委会成员,他们为此次宗族大事不辞辛劳,奔走筹建,跋山涉水,废寝忘食,为我们成功树立祖先墓碑的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此,我谨代表全体族人向你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参加此

 次盛典的诸位宗亲表示诚挚的问候!

 俗话说,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自我始祖俸信公入黔数百年来,我贵州籍任姓在战火纷乱中流离辗转,在政权更迭中惶惶度日,在祖先的庇佑下顽强地生存,不息的繁衍,终于以盛族的姿态迎来了如今的盛世,迎来我任氏宗族发展的春天。祭祀先祖,为先祖树碑立传,就是要我们不忘先辈之精神,并使之在我辈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是要我们油然而生宗族自豪感,从而生发巨大的宗族凝聚力;就是要我们永远记住宗族发展史,将我任氏宗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我任姓宗族的发展才能与时共进,才能与伟大的祖国一道奔向繁荣。

 各位宗亲,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让我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牢记祖先的功德和教诲,为子孙后世的家运昌隆和事业发达祈祷吧!我们祖先坟墓上的松柏,必将万世长青!

  篇三:在云南镇雄邓氏宗亲联谊会上的讲话

 团结起来,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在“云南镇雄邓氏宗亲联谊会”上的讲话

 乌蒙山区邓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六盘水市邓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邓广周

 20XX年10月20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大家早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乌蒙山区邓氏宗亲联谊会”和“六盘水市邓氏宗亲联谊会”以及全乌蒙山区的邓氏族人,向这次会议的“组委会”全体宗亲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族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宗亲们会记得你们的!同时向光临本次会议的各位宗亲代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对隆陆公支系的全体宗亲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热诚的祝贺!

 宗亲们:

 为了响应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关于修好全国邓氏宗谱总谱卷”的倡议,贯彻落实武汉“全国邓氏联谱工作会”和“六盘水暨周边地区邓氏宗亲联谊年会”等会议精神,帮助族人了解全世界邓氏宗亲联谊动态,增进宗亲之间友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通信息,为宗亲之间经商贸易构架桥梁,把本地族人和全世界邓氏宗亲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为族间扶孤救贫、尊老爱幼、有序祭奠宗祖、参修全国总谱和保护恢复

我忘记了陕西延安刘氏宗亲的家谱,只记得志成仁文四派,请问有谁知道全部家谱?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