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袁氏完整家谱提供一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8收藏

谁有袁氏完整家谱提供一下,第1张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bǎi)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袁世凯一直被冠以“窃国大盗”、“寡廉鲜耻的卖国贼”、“嗜血成性的专制暴君”等恶名。

袁世凯有1妻9妾。元配于氏,是河南一个财主的女儿,不识字,也不大懂得旧礼节,袁世凯不喜欢她,生了长子袁克定后,就不再与她同居,只把她作为主妇看待。到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场面大了,这位元配夫人就更加不能胜任“第一夫人”这一角色了。有一次新年袁世凯接见各国公使,第一夫人自然要陪同接见。忽有某国公使走到这位夫人面前,要和她行握手礼,她当时不明所以,大为惊慌,她“嗯”地一声,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弄得那位公使十分尴尬。从此,袁世凯嫌她上不得台盘,只把她作为一个牌位看待。

大姨太太沈氏,是苏州名妓。据说在袁世凯落魄的时候,沈氏资助袁世凯去猎取功名,并备酒送行,袁矢志决不相负,二人颇有点玉堂春与王三公子的味道。袁发迹后,果然娶沈氏为姨太太。因为“第一夫人”于氏懦弱无能,上不得台盘,袁便把沈氏作为“太太”看待,在一些外交场合中,沈氏也常以太大身份出现。袁还让她管家,并让儿女们称沈氏为“亲妈”(沈未生子女),可见袁对她宠爱的程度了。

二姨太太李氏,朝鲜人。清朝末年袁世凯任驻朝商务代表时,娶朝鲜王妃的妹妹金氏为妾。金氏嫁袁时,带了两个陪嫁的姑娘,即李氏和吴氏。袁世凯娶妾是多多益善,就把这3个姑娘(即金氏、李氏、吴氏)一并收纳作为姨太太,并且按3人年龄大小,排定李氏为二姨太太,金氏为三姨太太,吴氏为四姨大太。李氏由陪嫁“厂头升为姨太太后,给袁世凯生了6个儿女,即长女伯祯(成年后嫁与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儿子)、五子克权(娶清两江总督端方的女儿为妻)、七子克齐(娶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为妻)、十子克坚(娶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为妻)、十二子克度(娶富商罗云章之女为妻)。六女籙祯(嫁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儿子)。

三姨太太金氏。她本是朝鲜王族,原以为嫁给袁世凯作“正室”,没想到过门以后,她和自己陪嫁的两个丫头都做了袁的姨太太,所以整天郁郁寡欢。她为袁世凯生了5个儿女: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祯、八女(早亡)、十女思祯。

四姨太太吴氏。朝鲜王族金氏陪嫁的两个”丫头之一吴氏,本只是跟着姑娘当丫头,没想到被袁世凯提拔为姨太太,与姑娘并列,后来袁世凯称帝时还差一点没被封为妃嫔,她真是有点受宠若惊了。她为袁世凯生了4个儿女,即四子克端、次女仲祯(嫁给了两江总督端方的侄于)、四女(早亡)、七女复祯。吴氏死得较早,袁世凯当时还任直隶总督,吴氏害“月子病”而死。

五姨太太杨氏。袁世凯在他的一妻九妾中最宠爱的是大姨太太和五姨太太。大姨太大沈氏是袁世凯落魄时的知己,沈氏“慧眼识英雄”,所以袁世凯矢志不忘。五姨太太之所以被袁世凯格外垂青,与大姨太太沈氏不同,她既不以美色见长,也不是袁的风尘知己,袁世凯赏识她的是她管家的才能。她心灵口巧,遇事有决断,袁世凯不仅让她管理生活上的一切,还让她管理袁府整个家务,各房的佣人和”丫头,袁世凯的众多儿女,以及六、八、九3个姨太太,都得服从她的约束。因此,全家上上下下都对她既敬且畏。她是袁府的王熙凤。她为袁世凯生了6个儿女:六子克桓、八子克轸、九子克久、十一子克安、五女季祯、十五女(早亡)、九子克久(娶民国黎元洪的女儿为妻),解放后在天津工作。

六姨太太叶氏。她本是南京钓鱼巷的妓女,嫁给袁世凯纯粹是“误会”。原来本世纪初袁做直隶总督时,派其次子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克文在钓鱼巷认识了妓女叶氏,两人一见倾心,互订嫁娶盟约,叶氏并将其玉照赠袁。克文回去向父亲磕头复命时,一不小心叶**的照片从口袋中滑了出来,掉在地上,袁世凯指地连声问:“是什么?那是什么?”袁克文不敢向父亲谈自己的儿女私情,情急智生,他说:“在南京给父亲物色了一个好看的姑娘,所以带回来这张照片,看父亲是否喜欢?”袁接过照片一看,果然很美,连声说:“好!好!”,于是派人去南京马上将叶氏接了回来。洞房花烛之时,她才发现她风度翩翩的意中人竟变成了一个五短身材鬓发斑白的半老头子。而袁二公于后来也只能对叶**“望洋兴叹”了!六姨太太生了5个子女:十四子克捷、十七子克友、九女福祯、十一女奇祯、十二女瑞祯。

七姨太太张氏。她是河南人,没有生过子女,按照袁家的规矩,她不能被称为姨太太,也不能享受姨太大的待遇,只能被称为“姑娘”;可是因为袁世凯喜欢她,所以也享受姨太太 的待遇,并被称为姨太太。清末她随袁世凯到河南小住,因她与花匠谈情被袁撞见,袁逼令其服毒自杀。但袁家也有人说,她是因病不治而死的。

八姨太太郭氏。她原是苏州妓女,是袁世凯做军机大臣时别人从苏州买来敬献的。她生有3个子女:十三子克相、十五子克和、十四女怙祯。怙祯嫁给了民国总统曹锟的儿子,后离婚去了美国。

九姨太太刘氏。她是袁世凯最后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姨太太,娶她时袁世凯已50多岁,而她却正当妙龄。她原是五姨太太杨氏的小丫头,成年后为袁“临幸”,因而被收为袁世凯的第九名姨太太。九姨太太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克藩排行十六,早死;女儿仪祯排行十三,续五姨太的女儿季祯嫁苏州陆状元家。

以上所述是袁世凯1妻9妾的情况,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 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逐一记述太繁琐,今特择其主要者、著名者略述之。

袁克定 首先要记述的自然是袁世凯的第一个儿子袁克定,因为他险些当了“太子”、嗣君”、继袁世凯当了“中华帝国”的皇帝,如果袁世凯不被打倒的话。当清帝退位时,他甚至向袁世凯建议:清朝作恶多端的王公一律处死,末代皇帝傅仪流放黑龙江。如果袁世凯采纳了他的建议,溥仪也不会第二次(1917年张勋复辟)、第三次(“满洲国”的皇帝)当皇帝了。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对中国历史有些影响的。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第一个妻子于氏所生,是袁的长子。他曾到德国留学,通晓德语和英语。袁世凯在朝鲜,在济南,在天津,在北京做官,他都随任在侧,所以他对旧官场的事情非常熟悉。他不抽烟、不喝酒,循规蹈矩,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派头。因为他是长子,而长子一般要继父位的,所以他极力撺掇袁世凯做皇帝,他不但替袁拉拢各路军阀封建遗老,甚至印假版的《顺天时报》,从舆论上来欺骗袁世凯,伪称全国人民都拥护袁世凯改元称帝。可是因为他骑马摔坏了腿,成了跛子,所以袁世凯曾流露出要在次子克文、五子克权2人中择一而立为“太子”的意思。袁克定听到这消息后愤愤地说:“如果父亲要立二弟,我就把二弟杀了!”当然,由于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便被国人轰了下去,袁克定的皇帝梦也就难圆了。

袁克定早年娶湖南巡抚吴大幑的女儿吴本娴为妻,袁克定属虎,吴本娴属龙,按旧时说法是相克的,可袁世凯为了攀附,也就不斤斤计较这些。可是袁世凯却并不是真的不计较,按迷信说法,只有找一个属鸡的姑娘来“牵一牵”,才能破解,化凶为吉。于是吴**过门还不到一个月,袁克定便又找了一个叫马彩云的唱戏的做姨太太,随后又娶了第二个姨太太。他不但像他父亲一样爱娶姨太太,而且好“男宠”,当时这些被玩弄的青年男子叫做“相公”,天津当时就有男性妓院,俗称“相公窑子”,用现在洋人时髦说法,即所谓“同性恋”。所以袁克定在北京、在天津都有一些公馆,这些公馆便是他的金屋藏娇处:既有女宠,也有男宠。正由于他如此花天酒地荒*无度,所以袁世凯分给他的一些遗产(光是现金就有40万大洋)不多年便让他挥霍净尽。到了晚年,新中国建立,袁克定已是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不得不靠政府的救济来打发贫困的岁月。1958年他80岁时终于潦倒而死。

袁克定有1子2女,子家融,女家锦、家弟。

家融是袁克定的独生子,袁世凯的嫡长孙,生于1904年,袁世凯死去那年,家融已经12岁了。1920年,家融赴美留学,先上中学,后又在美国上大学,学习地质勘探。1930年回国后在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以后在北大、师大等校教书。1964年退休后定居北京。

袁克文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三姨太朝鲜人金氏所生,因为大姨太未生子女,所以克文从小便被过继给大姨太收养。大姨太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他提出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袁克文自幼聪明过人,据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尽管他像呆霸王薛蟠那样不好好读书,可他作诗、填词、写文章却件件皆精,写的字也风流潇洒。因此袁世凯对他有些偏爱,甚至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大姨大的骄纵,袁世凯的偏爱,造就了袁克文的挥霍、任性、骄奢的花花公子性格,吃、喝、嫖、赌、抽(鸦片)样样都干。他还花钱加入“青帮”,当上了“大字辈”的“老头子”。除元配妻子刘梅真外,他还娶了5个姨太太,她们是:情韵楼、小桃红、唐志君、于佩文、亚仙。没有名分或“一度春风”的情妇那就更多了,据知情人讲有七八十个。

袁克文除擅长书法、作诗、填词、写文章外,还爱唱昆曲,小生,丑都扮演得很好,他的拿手好戏是《长生殿》、《游园惊梦》。袁世凯死后,他没了管束,开始“票戏”,即当票友。有一年,他在北京新民大戏院与陈德林合演《游园惊梦》,他大哥袁克定(袁世凯死后袁克定成了“家长”)知道了,认为他这种当“戏子”的行为“玷辱家风”,于是便通知北京警察总监薛松坪,要薛把他抓起来。薛不便推托,可又觉得这是他们袁家的“内部矛盾”,便去找袁克文,如此这般把“令兄的意思”一谈。袁克文笑着说:“明天还有一场,唱完了,我就不唱了!”票友借台唱戏是要自备费用的,袁克文唱这两场戏,据说他花费了三四千银元。

因为袁克文花钱如流水,所以他从他父亲那里分得的十几万银元的遗产,很快就用光了,可他又放不下架子来,因此不得不靠卖字、卖文来维持生活。据说他的字写得很好,三杯酒下肚,写起字来纵横驰骋,豪情奔放,大有苏东坡之风。山东督办“狗肉将军”张宗昌请他写了一幅中堂,价码是1000元银洋。求他写字的人之所以这样多,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的字写得的确好;但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他是袁皇帝的儿子。

1931年袁克文死在天津,才40多岁。家里为他办不起丧事,还是他“帮”里的徒子徒孙凑钱帮他办的。出殡时,“帮”里的人,以及天津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来送葬,甚至有些妓女也扎了白头绳前来哭奠。

袁克文有4子3女,孙家嘏、家彰,家骝、家骥,女家华、家宜、家藏,皆为知识分子。其中家彰、家骝留学美国,皆学有所成,且均加入美籍并定居。家骝1973年曾偕其夫人原子物理学家吴健雄访华,周总理接见了他们,并对袁家骝说:“你们袁家的人一代比一代进步了

目录

一、家族溯源

二、家训创立

三、家训讲疏

四、家训启示

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族乃是民族存在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兴盛的家族,他们靠着家训、家风的精神砥砺而代代相传,这些“心法”,如同基因一样,融化在每一个家族的血液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瑞典首富瓦伦堡家族、犹太至尊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传统中国也一样,“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构筑了中国不一样的家族文化,其中家训、家风,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周公旦《诫伯禽书》、颜之推《颜氏家训》、钱镠《钱氏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训》等家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家族溯源

  在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几千年中,吴兴沈氏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该家族延绵至今,人才辈出,仅《浙江人物简志》记载南朝五代人物46人,武康县就有19人,其中除姚察外,均为沈姓。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 “爵秩” 中记载的沈姓人物更达到117人,以至于民间曾有“满朝文武半朝康”的民谣,该家族建国后依然隆兴不衰。笔者以为此家族的繁盛与其家训、家风息息相关。

    据统宗一百零一世孙沈一新先生在《沈氏迁徙路径简述》一文,可知“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此外还有芈姓、金天氏、姒姓等不同说法,但大多称为聃季公后裔。

至于德清沈氏的起源,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祖先为沈戎(?—58),其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时在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其后代子孙繁衍至今,逐渐成为沈氏大家族,而“沈”也随之成为了“德清第一姓”。

二、创立家训

  沈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繁衍广泛,其家训有不同的流传版本,笔者目前所见至少有两个。如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下头村《沈氏家训》乃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其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而成,该家训共十三则,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此外还有创立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沈氏家训》,共二十条。相对于这个延绵三千年的家族来说,家训的创立是较晚的,但是并不代表此前没有类似的家训,只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了。以下是具体内容:

《沈氏家训》

第一条、祭祀不可不殷也

第二条、侍亲不可不孝也

第三条、天显不可不念也

第四条、身者不可不修也

第五条、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第六条、尊卑不可不辨也

第七条、择师不可不慎也

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

第十条、择配不可不谨也

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

第十三条、志行不可刻薄也

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

第十五条、输粮不可不先也

第十六条、穷难不可不周也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

第十八条、忍耐不可不讲也

第十九条、奢华游惰当惩也

第二十条、赌博不可不戒也

此二十条家训,从祭祖、重孝开始,再到修身、持家,再到教育、交友、志节、出仕,等等,可谓涵盖一个家族方方面面的事情。这些家训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行为准则,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家训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故而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向全国推广学习《沈氏家训》。

三、家训讲疏

检索沈氏家族历代名人以及家训内容,笔者将结合例子来简单梳理下沈氏家训。

在《竹墩沈氏家谱》开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记》,在中国8000余种家谱中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谱,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请有功名的人来写序,本族无人的话,就请地方官员或是异姓有功名的乡绅来捉刀。“天下沈氏出临泉”的大族,要论文治武功和官阶大小,沈氏一门,前有封侯的沈约,后有榜眼沈树本,至于将军、翰林、巡抚之类的官员不计其数,却由一个教书先生来肇端族谱,而且世代不易,可见沈氏家族对教育之重视。

  也正是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故而在乾隆年间的沈氏家训中,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赫然在列,其言:“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可入端方,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而义,方可不训哉!”

可见在“教子”方面,沈氏家族之“严”。“严”是为了出人才,“严”不仅仅是严格,“严”还是传统社会苦耕读、苦读的精神传承。

  苦读的榜样,如统宗五十二世孙、休文公沈约(441-513年),他不仅是“三朝为官”,此外还是齐、 梁文坛的领袖。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从小的苦读。《梁书·沈约传》记载有言:“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此外沈家教育力求文武兼备,故而沈家历代名人中文臣武将很多。如儒将沈世纪(621-688年)便是其中的杰出榜样。沈世纪一生可谓书剑天涯,史载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任分营将,功勋卓著。唐高宗赐名“勇”,宋理宗加封“武德侯”。其后裔遍布闽南粤东台湾东南亚,人数达数十万,其中在诏安县就有近30万裔孙,被尊为“沈氏唐开漳太始祖”,故后人又叫他“沈祖公”或“勇公”。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此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谨慎对待,对于女儿的教育,古今时代不同,要求自然不同。家谱中对这条解释道:“四德三从之道,朝夕劝喻,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消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其中“三从四德”已经是封建落后之思想,自当摒弃。新时代女性,更多的是强调自主、自由、自立,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其中所谓的“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不可全盘否定。根据沈氏家谱记载,沈家女性出过四位皇后,分别为陈后主沈婺华皇后、唐代宗睿真皇后、陈文帝沈妙容皇后、宋文帝沈皇后(追封)。如沈婺华,史载她,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有《沈后集》十卷,可惜已经散佚。此外沈氏择婿,亦体现出沈家对女性的教育。如沈濬,字道源,畸子,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任王宫大小学教授,监察御史。其女嫁秘阁修撰自宣城移居德清新市之吴柔胜,生子渊和潜。吴渊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吴潜嘉定十年(1217)状元,官至右丞相,又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今存《履斋遗稿》四卷。所择女婿,皆为一时清流之士。以上不失为传统社会的女性杰出代表。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家谱中解释道:“无论读书与否,皆以志节定人品,苟守之不定,势将纵其情欲,任意所为,机械变诈,利己损人,不堪述矣。即富贵胜人学问,足羡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行上定评,不徒狥俗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者当三复斯言。”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家谱中解释道:“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笔者以为以上两条在沈氏后人的精神风骨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整个家谱的精神脊梁。故而《沈氏家训》被中纪委网站推荐,并向全国推广宣扬。在沈家当中,从汉代沈戎,《南史》中记载的沈瓉之,到明代的沈从儒,到清代沈祖括、沈天祥,再到近现代的开国将军沈启贤,这些都是“志节”之士的杰出代表。

《全梁文》·卷四十录统宗五十世孙沈驎士《沈氏述祖德碑》颂沈戎有曰:“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昭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又言:“诰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谪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致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屣。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已,邦家之光。沈氏积善,惟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呜呼!戎祖之德,久而弥彰矣。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戎祖为何如耶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由德也。”

    沈驎士一句“皆由德也”可谓道出了沈氏家训的真髓。古人讲“厚德载物”,无德之人,自无福报,亦无法长久。

    此外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家谱中解释为“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邻里不可不和也。”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家谱中解释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训,凡兹同里,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微忿而结世仇。为父兄者,则训诫其子弟,为子弟者,劝谏其父兄。庶几,里有仁风,而乡邻多惠爱矣。”这些都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在此我们可以从大文豪苏轼的文集当中讨论的一个小故事给予说明。《苏轼文集》中有《刘凝之与沈麟士》一文,其写道:“《南史》: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即予之。此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不肯复取。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予之。邻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此虽小节,然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其中大意是说名士刘凝之所穿的鞋被人认去了,他即把鞋送给那人,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先前丢失的鞋,就来送还,刘凝之却不肯再收取那双鞋了。而名士沈麟士,他所穿的鞋也被邻人认去了,麟士当时笑着说:“这是您的鞋吗”随即送给了邻居。邻人也找到了他所丢失的鞋,来送还,麟士又说:“这不是您的鞋吗”就笑着把鞋子接过来了。其实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一个“笑”字,因为“笑”与不笑,所表现的情感大不一样,所体现的风度也不一样。从这个小故事可谓生动的展示了沈氏族人在交友、睦邻等方面的性格特点。此家训与其家风中所提倡的“和睦之风”也是极其吻合的,可谓知行一体。

四、家训启示

崔邦德在《我的寻根溯源之路》一文中说:“宇宙万物,以人为本,人之所在,以家为聚也。家族,是一个国家乃至天下的最基本结构,家族的崛起与延续不仅仅代表着一方繁荣,更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基石,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桥梁。”  由此可见一个家族的兴衰,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总结沈氏家族这二十条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内容都有着明确的规范,个别条目在新时代下,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大部分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他们的精神归旨是高度一致的。故而在今天重提“讲家训,树家风,传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应该给予鼓励。

镶黄旗 追问: 有啥根据? 回答: 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自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字诗为:'世志万风德,吉庆福常春",一位沈阳的7多岁沈姓满族同胞言之凿凿,他家老姓是那木都鲁,汉姓沈 补充: 《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记载后金女真有大量汉姓“沈”和女真名字者的记录。因为民族生存战争、土地的争夺与保卫.因为女真族、满洲族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一般女真族没有连续家谱的记录,女真到满洲的姓氏从来不连续.满洲族的家谱绝大多数的撰写始于多尔衮进关.从“沈”姓在后金女真中存在的举证,往前到辽金时代、往后到清代,“沈”姓都是以不同表现形式存在着,说明从辽金女真、后金女真、以及到辛亥革命前后满洲族都有“沈”姓氏,和这个族群一样,“沈”姓氏是变化演绎的,女真到满洲族姓氏同样是变化演绎的. 追问: 谢谢你的回答但我们家老家就在岫岩大营子并没有去汤沟东虎沟!我姥爷是继字辈,和你所说的不一样啊!

民间文艺是梅山乡的特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早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逢年过节,各村都有表演古阁、台阁、马灯、旱船、舞龙、舞远征狮、高跷、造趺、武术等传统节目的习俗。建国后至1980年,在驻乡“土改工作队”干部辅导下,全乡创建村级腰鼓、秧歌和业余演出队10支;曾有原镇海县第6**放映队在乡内各村定期巡回放映**;全乡有9个生产大队建成影剧院或大会堂,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成为当时群众文化娱乐、集会活动的主要场舍;同时涌现了能练运用越剧、甬剧、京剧或歌舞剧唱腔表演传统戏和现代戏的爱好者多达千人。1976年和1978年,原里岙村的歌舞剧《白毛女》、炮台村的越剧《十五贯》,在原镇海县文艺调演大会上分别获得“二等奖”。建区后,现有中、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乡文化站、梅中村文化中心)2座,老年人活动室16处,农民健身公园(音乐广播)5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5000多册。有书画、体育、武术、民乐、棋类球类、舞蹈等协会12个。已举办三届大型民间文艺表演大奖赛,其中原里岙村的舞狮和武术,原外岙村的造趺、原茶厂村的舞龙和乡中心小学的娃娃龙等节目,经常被特邀演出于市内外重大庆典活动,并先后亮相中央电视台和市、区电视台及各类报刊,为梅山乡赢得“浙江省民间文艺之乡”、“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和“舞狮之乡”等美誉。乡内现有区级文保单位3处,文保点5个:清修寺、沈氏祠堂“裕后堂”、张公庙后大殿、扑蛇山灯塔(1924年建)和原里岙村的古树名木“银杏树”。1993年至2006年,全乡已安装有线闭路电视4850户,数控电视正在筹划中。

谁有袁氏完整家谱提供一下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