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易氏 起源
易氏(始祖)历史来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从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中国饮食业鼻祖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齐国,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隐约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222年万年公从江苏丹阳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浏阳迁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现在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
易姓 历史来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
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姓氏分布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姓氏家谱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易 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
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
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
易子需:广东省鹤山人,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湖南省龙阳人,近代诗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官至广东钦廉道,后事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诗外,也作词及骈文,作品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易汉文:湖北礼山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易秀湘: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宗族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
易姓宗祠通用对联
〖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产芝庐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
〖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
〖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
〖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延庆事典。
中国人民解放军易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易耀彩少将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34团营长、团长,晋冀察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参考资料:
1,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2,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3,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4,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5,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6,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7,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8,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9,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10,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易姓
易氏,中国姓氏之一,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源流一
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 ,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历史迁徙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图谱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西、广西、贵州、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西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陕甘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云南东南、黑吉东部,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姓人群。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易姓
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孔子谓君子疾没而不称焉。又曰:不患无位,患所立然,则大名而膺,高位必如何?而后无添于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学立身,以廉为吏,庶于名位而无添乎。余孝(?)古制,乡举里选类,以德行道艺进,唐宋沾古制而稍变通之。有由荐辟,由人才,由荫袭,由科目诸途而进者。惟科目,德人袭盛,天宝以后,诸科轻,于进士科尤重。吾易氏自汉征南将军光(?洸)公以下,由荐辟而进者,则有文助公、枢公、杰公、准公、密公、治公、焕公、绍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荫袭则有延庆公,由诸科则有宛公。而进士科则有:唐宝历乙已(825)年(之)武公登第;后二十年,至唐会昌乙丑(845)年,重公遂大魁;又数十年,圣景福癸丑(893)年标公继之;至宋雍熙乙酉(985)年,少仪公又登梁灏榜;逾廿三年,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纶公继之;又八年,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年随公继之;又越三年,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继之;后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状元相公良佐,后登沉(?沈)晦榜;至绍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盖自之武公首以儒术,显吾易氏一门殳子,兄弟公孙叔侄连登进士者九人。综其籍宜春而言,别姓者不兴焉,而郡伯赵季仁特占坊颜曰:九联坊,以宠异之。乾叨窃余实过涯分无德而身,以廉为吏。吾先君诸殳,之所以于其所教,至其子侄者。乾已获承其一、二,奂敢不勉匕焉,以求无忝于名位哉!于是起唐宝历迄宋绍定,凡由科甲及其他途进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冬裔孙乾慎序。
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则枝自茂,源远期流自长,人之祖宗,人之本源也,人苟不务此本源,别已即忘其祖宗,又安望为人之祖宗哉!故族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以收族者也,顾不重哉?
粤稽我易氏乃商家之宗室,本属子姓,遂以易为姓。卒葬太原,子孙居之,世为太原易氏,由周而来,支分派别,散处不一。迨至北宋绍圣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闻公由袁州宜春之九联坊徙居萍乡东路之荣溪,递传递衍,已历十三世。我牌楼下之始迁祖为瑞叟公,乃韶闻公之十三世孙也,于南宋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迁入,至于今,计年则数百年,历世则二十七世,绳绳继继,全赖祖宗之庇荫,有以绵世,祚于无穷。
惟我族向亦梓有谱帙,因明末兵焚遗失,荡然无存。幸嗣临公录其稿于前,曰谦公抄其稿于后,均有志未逮也。予方句读时,每检书匣,见所抄旧谱,即有志缵承先绪,奈命运乖戾,半生悠忽,良可慨已。故谱牒之修延搁至今。兹予年已六旬有四,叨蒙祖宗眷佑,耳目如常,精神尚健,族谱之修,非予任之,谁其仔肩。于是倡率族人,公同酌议,遍寻遗稿,细加考订。其韶闻公以前,略而费详,而以韶闻公为一世始祖,递传十三世至瑞叟公,皆依旧稿,另列世系。而于迁牌楼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勒以图序,派以昭穆,世系了如指掌,今而后庶,几本源之地不致数典而或忘矣。嗟乎!祖宗有功德,子孙固宜表扬予生也。聪前代既多,不知后世亦多,阙多万阙,详者乃详,惟其实不惟其虚,惟其真不惟其伪,所望后之子孙,览斯所谱,而知其本源所在,庶子孝弟之心,油然生矣。因叙其历代源流而并及修谱之缘由,于此是为记。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属清朝时从湖南省的新化县迁入资源县梅溪乡的苦竹坪(今福竹),后迁至大坨发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资源县的大坨村,三茶村,约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迁至四川县,族谱有:大国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绍家光。
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谭坊新村易姓,现已发展到4代,族谱:云 昌 显 达。
黔阳派(今湖南省洪江市) 易迁黔阳原始祖,云南大理卿正堂。易讳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还乡,经黔阳龙田时,妻黄氏故,另娶龙田贺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贤字),辈分分别如下: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图延传,思文纪叔陶(60位,家父记得),另长沙江南易氏总祠辈分100位:祖公垂晋代,宗绪居南湘,大理贤声重,。。。。,与上面字辈可套。子孙包括黔阳、怀化、娄底、邵阳、十中有八迁四川、重庆。
贵州永乐易氏字辈:
曹廷匀震天芝 苍闻周体远 文明开正显 齐家思治国 光宗向太原
广东梅州平远中行易氏字辈:
太原堂:利展敬行(炳、国)道(进、达)枚(梅)怀(子)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云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启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易氏字辈:
湖北武汉新洲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湖北襄阳易氏字辈:“之祚国家以子尚文茂学红达”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启天文伯世之宗鸶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广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辈:"永远禧西吾体以吉文"。"公候伯子聪明惠智历世圣朝科及第"
湖北武汉一支易氏字辈:“理本一善学绍家传卜世之昌定育名贤”
河南鹿邑易氏字辈:“年修绍山殿进广传应同私纪洪超登云”
河南光山马畈易氏宗祠(朝祖公祠堂)墩子堂易氏字辈:“敦敬立本,明善怀仁,慎修积德,永守章程,绍世咸起,宏绪谨遵,光宗良美,中正克珍”
家谱文献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易鸣镛、易乾等主修,易荣塑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民国)易国祚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民重修族谱九卷,(清)易维祺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易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易为芬等修,民国年间绥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易氏族谱,(清)易承纶、易洸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源易氏支谱,(清)易自卑、易荣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二卷。
湖南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族谱,(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谱,(清)易銮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清)易学清、易鸿銮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鹤山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鹤山四益辰楼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丰南鹿步易氏族谱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己丑年(公元1769年)纯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册,今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水口易氏文昌祀谱两卷,首一卷,(民国)瀚谷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联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氏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易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长沙县。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易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继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1,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2,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3,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4,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5,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6,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7,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8,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9,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10,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易姓
一易姓的来源
第一段 形成有易氏族群
在商族先世的王亥和上甲微时代,在黄河流域已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易氏族群,但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姓氏,后来它成为形成易姓的基础
第二阶段,建立中山国
古代易与狄通,有易氏即有狄氏即狄人狄人为北方一些部落的统称其中有一支为白狄,姬姓,原来主要分布于现在陕西北部及山西中北部,春秋时,白狄被晋国赶迁到后来的河北古易水流域, 于公元前506年,白狄人建立中山国
第三阶段,赐姓易氏
战国初期,晋国灭中山国,后又复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再灭中山国,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以中山国的魏恺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赐姓易氏,称为易恺,此易恺即<万姓统谱>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这就是易姓的起源易恺的后裔于战国后南迁至古扬州之域,易仁福于东汉章帝元和年间居吴郡太仓州(在今江苏省),其后裔易万年于公元222年迁湖南浏阳,三传而于公元257年生易雄,从易雄开始,易氏有世系可循,易雄墓遗迹尚在浏阳,易雄祠堂忠愍祠原址在今湖南长沙市八角亭药王街,这个易雄就是现代易氏的确实可考的始祖
二、 迁徙分布
易氏自发源于易水后,先迁于太原,再南迁至金陵,转迁湖南和江西繁衍至唐宋时期,易氏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山东等省,并进入湖北\广东宋朝全国易氏约有六万人,湖南是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明朝全国易氏约有十七万人,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中江西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三省,其易姓人口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十六从清朝开始,四川人口锐减,湖广易氏奉旨大量"填川",原四川逐渐成为全国易姓第一大省,至当代其易姓人口已占全国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现在全国易姓总人口约有二百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按全国各姓氏人口多少排序,易姓排在第九十二位现在易姓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其人口共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次分布于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海南\香港\贵州\云南,北方的河南\甘肃两省易氏也较多,山东\陕西\东北也有少量易氏分布在境外,易氏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有易氏宗亲组织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易氏从易水发源后,战国时首先聚居于太原郡;晋惠帝后,又有聚居于济阳郡者,故易氏先后有太原郡和济阳郡两个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两个堂号,即太原堂和济阳堂,其中太原郡及相应的太原堂影响较大,,当代易氏绝大部分都说属太原堂
1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济阳郡:
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晋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至山东东明南境
堂号:
易氏的堂号,除最早的太原堂和济阳堂外,后来有忠裔堂,忠思堂,重桂堂,纯孝堂,植栗堂,庆源堂,瑞芝堂,玉芝堂等,其中以忠裔堂,重桂堂,纯孝堂,庆源堂等最有名
1忠裔堂 \忠思堂
南方易氏始祖,湖南浏阳晋代湘州别驾易雄,曾被封为忠愍侯,浏阳易氏后裔的堂号为"忠裔堂"\"忠思堂"
2重桂堂
江西宜春唐代状元易重,因他在唐会昌五年,先考中榜眼,复试升为状元,易重"一春攀摘两重枝",门第重光,其后裔的堂号为"重桂堂"
3纯孝堂\植栗堂
江西上高县宋朝进士大名府兵曹参军易延庆,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生出紫芝玉芝;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其后裔的堂号为"纯孝堂",或"植栗堂"
4庆源堂
湖南宁乡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曾于南宋开禧年间纂修易氏通谱<庆源集>,其后裔的堂号为"庆源堂"
四、 家乘谱牒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瓦锡田 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1 易元吉:北宋画家,长沙人,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善画獐猴,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景物,并在长沙五后开凿池沼,种植花木竹石,养水禽,窥其动静游息之态,故其作品富有生气。治平元年招入宫中,不久死去。存世的作品有《聚猿》、《猴猫》等。
2 易佩绅:清代江苏布政使,龙阳人。
3 易翼之:明代学者,腾越人,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4 易之贞:户部郎中,蕲水人。
5 易英:浙江布政司参政,澧人。
6 易元贞:桂林人,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7 易延庆:大理事,上高人。
8 易贞言:字内美,清代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
9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湖北天门易氏 起源
本文2023-09-23 20:28: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