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至江西南昌自驾游有多少公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至江西南昌自驾游有多少公里?,第1张

驾车路线:全程约8047公里

起点:花垣县

1花垣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四方井路行驶530米,调头进入四方井路

2) 沿四方井路行驶21公里,过双龙潭大桥约210米后,直行进入边城大道

3) 沿边城大道行驶32公里,直行上匝道

4) 沿匝道行驶980米,直行进入张花高速公路

5) 沿张花高速公路行驶67公里,过大头冲高架桥,朝吉首/长沙/杭州/茂名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3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488公里,过人民南路高架桥,朝常德/杭州/吉首/乾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4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98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5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2211公里,朝长沙/G5513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长张高速公路

7沿长张高速公路行驶1507公里,朝长潭西高速/G0401/S41/湘潭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长沙绕城高速公路

9沿长沙绕城高速公路行驶433公里,过唐家大桥,朝长沙/开福区/浏阳/S2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850米,直行进入长浏高速公路

11沿长浏高速公路行驶306公里,朝大围山/铜鼓/南昌/S2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长浏高速公路

12沿长浏高速公路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长浏高速公路

13沿长浏高速公路行驶819公里,过双溪高架桥约15公里后,直行进入昌铜高速公路

14沿昌铜高速公路行驶554公里,过铜鼓带溪高架桥,朝带溪/南昌/广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带溪枢纽

15沿带溪枢纽行驶320米,过带溪枢纽约350米后,直行进入大广高速公路

16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219公里,朝天宝/南昌/奉新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宜丰枢纽

17沿宜丰枢纽行驶970米,过宜丰枢纽约630米后,直行进入昌铜高速公路

18沿昌铜高速公路行驶1110公里,过南昌西枢纽,右前方转弯进入昌铜高速公路

19沿昌铜高速公路行驶70米,直行进入祥云大道

20南昌市内驾车方案

1) 沿祥云大道行驶36公里,朝新建县/G32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90米,直行上匝道

3) 沿匝道行驶190米,左转进入武功山大道

4) 沿武功山大道行驶110米,直行进入G320

5) 沿G320行驶28公里,稍向右转进入G320

6) 沿G320行驶20米,朝南昌/新建/九江/武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7) 沿匝道行驶220米,朝南昌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 沿匝道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枫生高速公路

9) 沿枫生高速公路行驶23公里,在南昌大桥/南昌城区出口,稍向右转进入长堎立交

10) 沿长堎立交行驶610米,直行进入南斯友好路

11) 沿南斯友好路行驶12公里,过丰和立交,右转进入丰和立交

12) 沿丰和立交行驶230米,过丰和立交,右前方转弯进入丰和南大道

13) 沿丰和南大道行驶100米,过丰和立交,直行进入丰和中大道

14) 沿丰和中大道行驶13公里,稍向右转进入怡园路

15) 沿怡园路行驶410米,左转进入红谷中大道

16) 沿红谷中大道行驶410米,右转进入世贸路

17) 沿世贸路行驶290米,左转

18) 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南昌市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茶洞社区、码头社区、贵炭村、板栗村、骑马坡村、米粮村、白岩村、火焰土村、长老坟村、茶园坪村、南太村、磨老村、大塘坪村、猫儿塘村、搞河村、踏沙村、大木树村、和平村、大寨村、通州村、隘门村。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花垣镇下辖村委会包括柑子园社区、老正街社区、西长街社区、大竹山社区、登高楼社区、兴农园社区、兴龙社区、城北社区、凉水井社区、城南社区、窝勺社区、吉峒坪社区、浮桥社区、涧水坡社区、狮子桥村、望城村、洞溪坪村、南门村、卧龙榜村、依溪村、清水塘村、蚩尤村、马其洛村、朝料村、佳民村、花桥村、麻场村、伍家坡村、三角岩村、坝塘村、卜如坪村、下寨河村、沙碧村、新寨村、夯渡村、长新村、漏拉村、桐木寨村、永丰村、老王寨村、水田村、中寨村、漾水坪村、上峨碧村、老鸦塘村、龙保村、岩坝塘村、杨家寨村、下瓦水村、马道子村、道二村、登高村、者仁村、排楼村、朱朝村、杠杠村、紫霞村、辽洞村、略坝村、老天坪村、卧坝村。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有一个因为勇

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中说:“传说中夏朝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史籍《路史》中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古吴族人的后裔,当为吴氏之源。[1]

源流二

源于姬姓,是为吴姓人口的主要来源,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

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常州、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源流三

古代姓名典籍《姓氏 ·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舜后封虞,吴、虞上古音相近,故舜后也有改姓吴。""吴"与"虞"上古音同音相转谐音,且上古汉字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部分吴氏由姚姓虞姓而来。

源流四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吴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吴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苗族地区,他们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而成为吴姓的,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

苗族吴氏,至迟在元代即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一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义首领,就是吴姓族人,名叫吴天保。明代苗族吴姓中还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吴鹤。

苗族原本无姓氏,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

湖南的苗族吴姓,广泛地分布在今湖南西部,西南部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和邵阳城步县等苗族分布区。据民国时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乾城(今吉首市)的苗族吴姓,主要集中在坪垅、犁口嘴、三岔坪、地岭波等地。凤凰县的苗族吴姓,则以阿拉营、鸭堡寨、(木暴)木营、沙坪一带最多。永绥(今湖南花垣)的苗族吴姓,自吴姓祖公禄祖率其子孙居住于吉峒乡瓦水、窝必、铅藏乡的铅藏一带,子孙再逐渐迁徙到各地。因此,永绥以吴、龙、石、麻四姓为多,而又以吴姓人数最多。在吉首的新坪乡,1200多户人家中,吴姓近1000家,方圆数十里内都是一姓,且为同一吴姓血缘家族。与新坪乡毗连的新民乡和凤凰第九乡,也以吴姓人数最多,几乎占70、80%。所以湘西大姓,以吴姓冠首。

湘西苗族的吴姓,历史上又分出一支改从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吴、伍虽不同姓但却同宗,所以两姓不能通婚。

据《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族志》(91年征求意见稿)和部分族谱记载,今靖州的苗族吴姓都是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直接或经贵州等地转迁来的。如靖州三锹乡冈冲村苗族吴氏家族,是从江西太和县魏司巷,中经贵州天柱远口,再于明朝中叶迁入靖州的,至今已传30代,繁衍成600人的一个家族,大堡子乡同乐村苗族吴氏家族,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从贵州天柱县远口迁来,至今已传23代,发展至510人;藕团乡新寨村苗族吴氏家族,也来自远口,至今已传20代,发展至400人;新厂乡燕团村苗族吴氏,明代自远口迁来,至今已传20代,有480人;平茶乡地祥村苗族吴氏,清代自贵州锦屏新化乡印寨再经江边迁来,至今已传10代,发展至371人。

湖南苗族吴氏分为禾孝(ghaob xot)与禾弄(ghao nhlongb)两系。

在贵州苗族地区,吴姓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汉字姓吴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汉字姓而形成。只如贵州台江县方召“各务收”(即务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领导苗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迫户口登记,将“务收”家族的“务”译成“吴”,其后裔于是变成了苗族吴氏。这些苗族吴氏,与汉族姬姓吴氏无任何血缘联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地方的吴,有的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间无内在的血缘关系。

苗族吴姓,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优秀子孙,为中国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我们的吴姓史自然不能忽略这特殊的一支。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等的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⑵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为Use 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吉林乌拉(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松花江两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

⑶满族乌拉氏,亦称吴拉氏、乌喇氏,隶属依彻满洲,满语为Ula Hala,汉义“江”,世居郑家堡(今吉林双辽郑家屯)、乌拉街(今吉林永吉乌拉街)、黑龙江两岸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解氏等。

⑷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⑸满族乌尔汉氏,亦称乌尔罕氏,乌拉尔汗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兀里坦部,满语为Urhan Hala,世居辽河流域、乌噜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⑹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 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吏”,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⑺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灵阿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的乌陵部,金国时期称乌林答部,满语为Ulinga Hala,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蔡氏。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那氏、石氏、赵氏。

⑼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以地为氏,满语为Usuri Hala,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东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武氏、吴氏。

⑽满族乌苏占氏,源出辽国时期女真乌萨扎部,以部(姓)为氏,满语为Usujan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什海兰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⑾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氏、倭济石氏、绥分。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阿氏、吴氏。

⑿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

⒀满族乌尔古宸氏,亦称吴尔古禅氏、吴尔古察氏,满语为Urguce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⒁满族乌尔瑚济氏,亦称吴讷虎沁氏,满语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两岸、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

⒂满族吴穆氏,满语为Umu Hala,汉义“勿、不要、不行”,世居长白山区,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⒃满族吴努齐氏:满语为Unuci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⒄满族吴济克忒氏,满语为Ugiket Hala,世居待考。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⒅满族吴扎拉氏,又称为兀喇氏、兀扎拉氏、兀札喇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取首音为汉字“吴”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地区。始祖兀喇·忒秋和儿子吴扎拉·敦得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于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后营子村岔沟、民主二队等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氏亦是由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等。[2]

源流六

源于有虞氏,出自周文王时虞仲的封地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中有人便以国名为氏,姓虞。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舜的三位妃子,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舜去世后,中原形势发生巨大变故,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朝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在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终于帮少康复兴了夏朝。商朝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

历史典籍《元和姓纂》中说:“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字写作“吴”,只是到战国时期,虞、吴开始区别。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氏族人分布。据史籍《皇朝通志》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氏。民国《奉天通志》也记载有吴那海,是高丽吴氏,归旗,居海州地方。朝鲜族吴氏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

除苗族外,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吴氏,他们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改用、借用汉姓“吴”而成,与姬姓吴氏没有血缘联系。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越(粤)族中的吴氏,就是吴国灭亡后,吴氏子孙南下逃难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为越人,汉武帝时有越人吴阳,封外石侯。

源流八

出自虞氏或有虞氏,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仲雍的后代,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

舜的三位夫人,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方国,夏朝。商代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

源流九

少数民族吴氏,元、明、清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而采用汉姓。

源流十

回族吴氏,据《信阳民族志》记载:河南信阳回 族中有一支吴氏宗族。回族吴氏应为姬姓吴氏被同化形成。又如回 族人吴钟,清初武术家,河北沧州孟村县人。

源流十一

据《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一书记载,哈尼族中有吴氏,自明初洪武年间(14世纪下半期)吴蚌颇而宗族始盛。吴蚌颇居云南临安府左能山下,因率哈尼族众开辟左能山有功,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左能寨长官司土副长官之职,世领其所垦土地,准其世袭。从此,哈尼族吴氏蚌颇一支,就世袭为左能寨土司副长官。吴蚌颇传猎豆,猎豆传龙胜,龙胜传安,安传上登,数世皆杰骜不听道府铃束,后除职。清朝初年平定云南,吴蚌颇的第11代孙吴应科率本宗族投诚,清王朝因授给他土舍之官。吴应科传顺,顺传世臣,世臣传弟世标,世标传子吴义,义传廷辅,廷辅之子吴俟,嘉庆三年袭职。至民国时,左能土司仍为哈尼族吴蚌颇家族后人吴忠臣世袭。

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姓。又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姓。朝鲜族吴姓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大兴村、田塘村、朋岩村、三塘村、排乍村、岩科村、猫儿坡村、董马村、子腊村、竹子村、龙门村、大猫村、磨子村、辽求村、排吾村、石栏村、雅桥村。

一、凤凰历史上是从属于楚国,所以楚巫文化在这里盛行,后又从属于湖南省,历史上,凤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事纷乱,军政机构及大量外来军人的入驻,苗族的迁居于此,各地商贩的大量涌入,尤其是江西商人,口音杂混,经千年的融合,衍生出不同于其他地方方言的具有非常鲜明特色的凤凰地方土话。

二、世居在这里的苗族、土家族人民,在史书中也称谓不一。

《史记》称为“西南夷”,《后汉书》称为“武陵蛮”,《宋史》称为“五溪蛮”,到明清有“土”“蛮”的称谓。“土”字后加上“蛮”或“夷”字,表示是少数民族不是汉族。“土人”就变成为土家族、苗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称。清改土归流后,取消了土司制度。汉人不断进入“土人”地区,于是作为外来人称为“客”,进而称为“客家”;与此相对应的“土人”也就成了“本地人”,进而称为“土家”和“苗家”了。也就是当今的土家族和苗族。

三、凤凰土语读音接近于西南方言,但口间实属杂乱,许多词汇没有洽当的汉字准确表达。凤凰土语没有尖音及团音,消去了普通话中的入声和上声。

四、凤凰的土语只有凤凰县城还算正宗,凤凰各个乡镇语言不尽相同,更不用说还有许多地方的哩语。凤凰土语中有五个非常常用的音,给(意:他),果(意:那),铆(意:没有、不),呷(意:吃),强(意:怎么)。

五、凤凰土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形容词体现在加重语气以示强调且多用叠词表示,如:红、黄、绿等。

六、凤凰土家族原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无文字。据专家考证属汉藏语系。因土汉杂居,语言上互相影响,土汉语互相混杂,土家族逐渐汉化,学汉语,识汉字,土家族语就慢慢消失,至今除保留一定的风俗习惯和个别词汇以及上汉混杂语外,再无别的。

七、凤凰另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苗语,苗族自称这种语言叫“朵雄”。

苗族有自己完整的民族语言,但无文字。苗语系苗瑶语族。苗语属东部方言中的西部次方言,分两个土语:

1>西部土语;

2>东部土语。

两个土语音差较大,词汇和语法的差别较小。这些语言都能较好的表达思想感情,沿袭至今。

苗语和汉语不同的是:

1、是名词和形容词都有为数较多的词头,但没有词尾。如虾儿,苗语叫打送,鱼儿,苗语叫打藐;

2、它和汉语在构词顺序有些不同;

3、和汉语在词义上也存在差异;

4、它在句法结构中,动词后边不用“得”作补语,而汉语动补结构中的动词与补语之间有“得”结构词,苗语却一概没有;

5、是苗语中有一种固有的特殊词组,俗称“四字格”

如:想念,苗语叫吉板,山岭,苗语叫比高比妒忍;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苗汉交往日益密切,原有的苗语已不能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因此在苗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俗语称“借词”,苗语借词主要是为表达苗语的所不能表达的新事物和新概念,如:飞机、电视机、社会主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根据苗族的特点,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与汉语拼音相一致的《苗文方案》进行试验学习,但还不能成为苗语交流的工具。

花垣苗族的《古老话》,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口碑文献,它流传在湘西花垣县的猫儿、龙潭、吉卫、麻栗场、排碧、董马库等乡镇及湘西其它各县的苗族地区。

花垣苗族的《古老话》是我国著名的一部长篇古歌,它产生于远古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古老话》主要包括了开天立地篇的“濮斗娘柔”;前朝篇的“奶夔玛媾”、“亲言姻语”;后换篇的“仡戎仡夔”、“仡索仡本”、“巴龙奶龙”、“接龙”、“说火把”、“事物生成共源根”、“上天门”、“仡输”等内容。

《古老话》是苗族的一部主要典籍,也是中国史前史的典籍著作,形成历史悠久,内容极为丰富,对研究苗族古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祭祀、医学、美学、法学、农学、天文、饮食、生产、生活、婚姻、民俗、军事、科技、部族战争、民族迁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基因”,是一部苗族的《百科全书》。

(一)历史价值

((古老话》是中国史前史的历史,填补了中国史前史的空白,揭开了史前史巫(巫咸)、史(历史)、卜(八卦、九卦《易经》)、宝(农学)、医(医学)五大行业分工的渊源,是人类繁衍的祖话记录,展示了稻作民族与游牧民族融合产生了半农半牧民族,再现了炎黄大战、黄帝与蚩尤大战、黄祝联盟、奠定了中国的古代版图。

(二)哲学价值

《古老话》中的事物生成同一条根(事物生成共源根),是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强调事物的总体功能,把能量、物质和物质的组合结构作为三要素,对事物的能、质、体进行了辩论分析,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主体,得乎其真。这个把事物内部、外部组合结构提高到了事物生成要素的高度来认识事物的观点,就可以避免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失误。另外,生成哲学指出了事物生成的相资、相制、相需这三大关系,不仅规定了事物的一般矛盾,而且指出了事物生成转化的全过程,也指出了事物生成转化的阶段性。因为它具备这两个特点,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独创哲学理论,它最大的优点是辩证性的实用性,它能为读者提供立体研究事物的全面视角,这个全面视角,是充满生气和生机活力的,可以帮助读者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稳步前进,为中国人民造福。

(三)文化价值

保存了巫教与鬼教融合的历史,保存了中国的最基本的三大宗教(巫、鬼、道)。揭示了中国文明的源头。记录了苗族的祭祀文化、丧葬文化、饮食文化、礼节文化、礼炮烟花文化等。

(四)文学价值

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以历史为题材的祖话,以巫咸为题材的《上天门》诗歌最具有代表性,是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有四言、五言、七言三体。

(五)民族精神价值

苗族主张和谐共处,如《说火把》中主张“冤家宜解不宜结”,崇尚和谐共处,老子所主张的和谐社会就是苗族人民所向往的社会。

(六)对外交流价值

《古老话》已传入海外,可以对外进行交流、推广人类创造文明基因——《苗族生成哲学》、《苗族医学》、《苗族装饰艺术》。

(七)旅游开发价值

可以组建苗族文化研究旅游城,展示巫咸、巫教、鬼教、原始道教,揭开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的历程。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至江西南昌自驾游有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8047公里起点:花垣县1花垣县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四方井路行驶530米,调头进入四方井路2) 沿四方井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