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 陶渊明 蒲松龄 曹雪芹 罗贯中 施耐庵等人的写作风格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左思 陶渊明 蒲松龄 曹雪芹 罗贯中 施耐庵等人的写作风格,第1张

曹雪芹在明初,由关内到了关外以后,他们属于卫所的官职。就是做沈阳中卫,他那是军籍,就是当兵的,世代是当兵的。民户有的是当地原住居民,有的是后来从关内到了关外,但是不管他从商也好,还是务农也好,他是民户,不属于军籍,就是跟曹家上世不是一样的。那么丰润说也好、铁岭说也好,恰巧在这个问题上不大符合历史制度。

清代有两个历史制度、两种历史情况要弄清楚。就是作为旗人来讲他的籍贯,他的祖籍指的是他入旗之前的籍贯。旗人好多都是汉人,汉人后金到了辽沈地区以后被俘或者投降了,那么他就入了旗了。他入了旗以后就要入旗籍,就是他是哪个旗的人。那么现在说某地人、某个籍贯,他的籍贯是哪儿,就是他入旗之前,他的户籍所在地,就是旗籍和他的户籍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旗人入旗之后,他的籍贯就是旗籍。曹家的旗籍一开始就是正白旗。

沈治钧:现在红学界大部分人比较主张辽阳说的,主要是因为他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概括的说他主要有四方面的证据:第一方面就是说它有实物证据,在辽阳那个地方,现在还有三座石碑在那存着,那上面有曹家人的名字。就说明曹家在那个时代,是活动在辽阳的。第二方面的证据就是地方志,比如说山西通志、集州通志、江宁府志、上元县志等等,这些地方志上也都记载着,曹家的祖籍是辽阳。第三方面的证据,比如曹寅,他自己说自己是千山曹寅。那么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他自己的话,千山就是辽阳。再有一方面,家谱,吴庆堂家谱上也说,他们家是辽阳人,这是关于祖籍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的家世,家世方面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一下,曹雪芹他的父亲现在是谁,现在红学界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也是有争论的。但是比较肯定的,要么就是叫曹颙,要么就是曹頫。这两个人之一是他的父亲,另外一个是他的叔叔,那么他的爷爷,刚才两位先生讲到的曹寅,他的曾祖父叫曹玺,他的高祖叫曹振彦,他的五世祖叫曹锡远。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曹雪芹的家世最远的、比较清楚的,就是到曹锡远。那么曹锡远和曹振彦,也就是曹雪芹的五世祖和他的高祖是军官、是军人,当时是驻守在现在的沈阳附近。他是明朝的军官,那么努尔哈赤攻占沈阳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就加入了满洲的满洲旗。所以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曹雪芹他们家本来是汉人,后来才变成了旗人。

研读索解《红楼梦》,当然不能不研究曹雪芹的家世生平,那么更何况曹雪芹,是把他家族的兴衰史、兴衰荣枯部分蕴于了小说之中。今天的讲座其实我们也是点到为止,就是让大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对曹雪芹的家世生平,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会更深入地帮助我们体味原著《红楼梦》。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红楼梦》,那么也会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作者曹雪芹的内心世界。

顾平旦:《红楼梦》是我们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而它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的研究,我们了解得越多,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欣赏会越深。红学界关于曹雪芹的家世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但是一个目标都在东北,有一个是在关内。所以有三个说法,一个就是辽阳,辽宁的辽阳,辽阳就是努尔哈赤进关以前建都的地方,就是东京城。那么曹雪芹的曾祖父以及以上的,都是在满洲八旗里当差的。所以这是一个地方,就是要发家的话那就是在辽阳。另外呢就是在关内,河北省丰润县,所以这也是个说法。因为有军队驻扎的地方,他有的到那儿、有的到这儿,所以呢也有可能从关内到了东北。明代军人嘛,所以曹家还有个说法在第三个地方,就是东北的铁岭。现在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祖籍问题,有三个说法。我的想法是这样,家世咱们翻他六代就差不多了吧,五代、六代就差不多,那么往上倒数六代的话,好像辽阳说比较近一点,近似与这些。都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证据,但是留下来的,从历史的文物或遗迹看,辽阳多一点。

主持人:好,那接着就请张先生,给我们介绍曹雪芹祖上,以及旗籍决定他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对曹雪芹后来写作《红楼梦》,以及《红楼梦》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张先生请。

张书才:祖籍问题有三种说法,我想补充一点就是:为什么说出现了这么三种说法,刚才顾先生说了,各有各的道理,各讲各的原因。但是从整体来说有历史记载的,当时清朝初年记载的地方志,和曹雪芹的祖父自书的天山曹寅等等,基本说他们是奉天辽阳人,辽东辽阳人或著籍襄平,襄平就是辽阳了。所以从证据、从文献这个角度来讲,它确实有这种确切的证据。其他说还缺乏确切的证据。再有一个就是跟历史制度有关,因为搞历史你不了解历史制度,往往就会出现一些不大符合实际的看法。祖籍问题也好、旗籍问题也好,都牵涉到问题。也就是在明代研究祖籍要分清,一个就是军户或者叫军籍,再一个是民户或者叫民籍。怎么说呢?就是曹雪芹在明初,由关内到了关外以后,他们属于卫所的官职。就是做沈阳中卫或其他的地方,他那是军籍,就是当兵的,世代是当兵的。民户呢,当然有的是当地原住居民,有的是后来从关内到了关外,但是不管他从商也好,还是务农也好,他是民户,不属于军籍,就是跟曹家上世不是一样的。那么丰润说也好、铁岭说也好,恰巧在这个问题上不大符合历史制度。

清代也有两个历史制度、两种历史情况要弄清楚。就是作为旗人来讲他的籍贯,他的祖籍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他入旗之前的籍贯,旗人好多都是汉人,汉人后金到了辽沈地区以后被俘了,或者投降了,那么他就入了旗了。他入了旗以后就要入旗籍,就是他是哪个旗的人。那么现在说某地人、某个籍贯,他的籍贯是哪,就是他入旗之前,他的户籍所在地,就是旗籍和他的户籍,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旗人入旗之后,他的籍贯就是旗籍。曹家的旗籍好像一开始就是正白旗,这样就是跟清代入关之前,旗有两次大的变化。当然其他小变化还多着呢。两次大的变化就是:努尔哈赤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之后,这时候旗有一个大变,什么大变呢?就是这个人不变,原来属下的人不变,但是这个旗色变了,因为清代崇尚**,皇帝他那个时候叫汗,那么后金汗用的是黄旗,就是努尔哈赤管的这两个旗都是黄旗,正黄旗、镶黄旗,他的儿子皇太极管的是正白旗,后来皇太极的儿子管了镶白旗,这样总体来说两个白旗,正白和镶白这两个旗。在努尔哈赤时代是归皇太极管的,那么他继汗位以后就变了。原来的两黄旗变成了两白旗,原来的两白旗就变成了两黄旗。这里面后来曹振彦,就是曹家发迹最早的那个,他作为多尔衮的属下、包衣,多尔衮当时是哪个旗的旗主呢?是镶白旗的旗主,而不是正白旗旗主。所以说在顺治进关之前,曹家的旗籍是镶白旗包衣,不是正白旗包衣。至于前一段在努尔哈赤时代,我个人考虑应该是属于黄旗,是努尔哈赤的属下,因为努尔哈赤晚年把他管的两个旗,分给了他的三个小儿子。多铎是一个正旗三十六路,是正白旗旗主。阿济格跟多尔衮管镶白旗,开始是阿济格旗主,后来因为他犯了过错以后,就把这个旗主挪回来交给多尔衮了。多尔衮是镶白旗旗主。再一个旗的变化就是顺治继位以后,多尔衮是摄政王,那么利用特权又跟他弟弟换了旗,等于是多铎的正白旗变成了镶白旗,多尔衮的镶白旗又变成了正白旗。所以入关以后,曹家最早的房子在贡院附近,那个地方是镶白旗的地盘,所以后来多尔衮死了以后,正白旗又还皇上执掌,则成了上三旗了。这时候又由多尔衮的王府包衣,成了清朝皇帝内务府包衣。这个包衣就是说曹家说他的旗籍,按照制度、按照清代的说法应该是叫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下人。

旗鼓佐领是怎么回事呢?旗鼓佐领就是按照《清文总汇》的解释,跟清代档案来看,就是说由包衣汉人编立的佐领叫旗鼓佐领,或者就直接叫包衣汉军佐领。所以如果这样曹雪芹的旗籍应该是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下人,或者按当时说法也可以叫正白旗包衣汉军籍,或者内务府正白旗包衣汉军籍。就是说入关之前他们原来是汉人。清代的八旗实际是按照民族来分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包括内务府这些包衣旗,实际叫法都跟民族有关。所以曹家因为先是汉人,虽然入了旗最后成了满洲人包衣,但是他这个身份,所以乾隆皇帝就说包衣汉人,就像曹雪芹他们这个家族这些人,本为汉人,他们本来是汉人,并非满洲,所以包衣人在一些待遇方面,他就很低了。他不像外八旗是平民,他们实际就是奴才了,这样呢曹家就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过去呢,我们只想曹家如何做官,百年望族,强调他和皇帝很亲近的一面、或飞黄腾达的一面,忘记了他们本身的奴才的地位。曹寅跟康熙皇帝的关系非常好,是不是就跟他包衣的身份。后来情况改变了,这应该跟包衣身份有关,因为曹家跟康熙最初的关系是:曹寅的母亲--孙氏做康熙的保姆,所以从他的父亲曹玺开始就比较受重视。现在可以这么说,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是低的,但是他有些机遇应该这么说,突然一下子成了康熙的保姆,等等,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再一个,曹家这几个人都是很有才干的,所以他又在内务府做官,所以很容易被皇帝看到他的成果,很欣赏他的才干,能够重用他。所以除了他的包衣这个捷径以外,还有作为他的思想来讲,就是他的包衣身份那影响是很大的。实际上咱们自己设身处地地想想,我就是人家那个奴才,处处小心谨慎,终日不自由,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

在曹寅的诗文集里很多,感到做官是个危途,也就是曹寅的这个思想,直接影响到曹雪芹。当然了应该说曹雪芹有些思想,又超过了他的祖父。为什么?因为毕竟曹寅他是个官,他做官就要对皇帝忠诚。可能他对皇帝也好、对清王朝忠心不二的那种感情。跟皇室呢,可能要淡一些,这样就可能促使他对社会的认识,特别是他在被抄家以后,从很好的生活一下降到更低层,那么他的奴才身份可能体会就更深一些。这可以叫反抗意识或者不满意识,各个方面可能更多一些,所以这样他就能更体现在他小说的人物或者构思各方面可能更深。

主持人:另外《红楼梦》由曹雪芹来写,也是有他这种特定的意义在的。就是说他的祖父本身就是一个诗文各方面修养比较好的,他的这方面的艺术的修养和天赋,是不是对曹雪芹从小,就有一个很好的熏陶和影响?

顾平旦:这个我想刚才张先生都谈了,曹家有两个机遇,我认为一个机遇是:他原来是明代的戍边军里的军官,投降以后变成包衣身份。但是他怎么会得到重用呢?一个是大家看《红楼梦》焦大喝醉酒,骂人那段话,看看去你们就知道。曹家起家,荣国公就是曹雪芹他们家那个祖父,和曾祖父起家是拼死拼活,在战场上立了功才得到重用的。等到进关以后,我刚才想说的问题,就是进关以后,实际到曹寅这一代,已经是非常非常有文学修养,有很高文化层次的人了。所以他有曹寅的藏书,到现在藏书的还有呢。在北图、师大都有藏书。另外他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剧作家,写传奇的。《红楼梦》里面,五十四回里面,贾母在藕香榭听清唱,十二官清唱的时候,点了一个戏叫“续琵琶”,这个“续琵琶”的剧本就是曹寅写的。现在原本没了,抄本现在在北京图书馆里。另外他还写过别的一些剧本,传下来至少有三部书。所以这是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传统文化的修养是很高的。家里有那么多藏书,曹雪芹尽管没见过到他的祖父曹寅,他出生后,曹寅已经死了,但是他家里的藏书,他家里那种大家规范的修养,肯定会影响他。所以曹雪芹所以能够写出《红楼梦》,成为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家,不是偶然的,有他的家学的问题,家学渊源的问题。所以曹雪芹把祖父写的“续琵琶”,写到《红楼梦》里去了,等等还有很多。写那么多对联、那么多诗词,要是一点没修养的话不可能写出来的。

沈治钧:刚才张先生和顾先生主要谈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我想我用比较简练的一些语言,把他概括一下。他们首先谈的一个是祖籍问题,祖籍问题刚才两位先生已经说了,一共有三种说法一个是辽阳说,一个是丰润说,还有一个是铁岭说。那么现在红学界大部分人,是比较主张辽阳说的,那么辽阳说为什么,受到了这么多人的信服,主要是因为他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概括的说他主要有四方面的证据:第一方面就是说它有实物证据,在辽阳那个地方,现在还有三座石碑在那存着,那上面有曹家人的名字。就说明曹家在那个时代,是活动在辽阳的。第二方面的证据就是地方志,比如说山西通志、集州通志、江宁府志、上元县志等等,这些地方志上也都记载着,曹家的祖籍是辽阳。第三方面的证据,比如曹寅,他自己说自己是千山曹寅。那么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他自己的话,千山就是辽阳。再有一方面,家谱,吴庆堂家谱上也说,他们家是辽阳人,这是关于祖籍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的家世,家世方面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一下,就是说曹雪芹他的父亲现在是谁,现在红学界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也是有争论的。但是比较肯定的,要么就是叫曹颙,要么就是曹頫。这两个人之一是他的父亲,另外一个是他的叔叔,那么他的爷爷就是,刚才两位先生讲到的曹寅,是他的爷爷曹雪芹的爷爷,他的曾祖父叫曹玺,他的高祖叫曹振彦,他的五世祖叫曹锡远。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曹雪芹的家世最远的、比较清楚的,就是到曹锡远,那么曹锡远和曹振彦,也就是曹雪芹的五世祖和他的高祖是军官、是军人,当时是驻守在现在的沈阳附近。他是明朝的军官,那么努尔哈赤攻占沈阳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呢,就加入了满洲的满洲旗。所以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曹雪芹他们家本来是汉人,后来才变成了旗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有些文学史,比如说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满族文学史,把曹雪芹说成是满族作家,其实不是很准确的。旗人和满人也是两个概念,这就是刚才两位专家谈的旗籍问题。

那么大家要注意的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就是曹寅,对曹雪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到了我刚才说,曹锡远和曹振彦是军官,但是他们入了关以后,从曹玺就是他的曾祖父开始,到南京做江宁织造,这个时候他们家,就已经向书香门第转化了。那么曹寅是文采非常高的,咱们现在看到的全唐诗《配文韵府》都是他刻的。他会写诗、会写戏剧,那么从他开始,曹家就有了文学的传统。我想曹雪芹肯定是受到了他的祖父的影响。下面还继续请两位专家接着谈。

主持人:曹家从曹寅开始才,进入家庭的鼎盛期,可以这么说,跟他同康熙的这种亲密的关系紧密相连。

顾平旦:对,我在补充一点吧,《红楼梦》里有一句话“赫赫扬扬以及百载 ”,一百年,这个一百年算起来,如果从曹玺做江宁织造开始,到南京去做官开始,他们是三代人六十年差不多。那么前四十年就是从关外打到关内,从军功起家,再加另一个机遇,刚才张炎谈到的,就是曹寅的曾祖母曾经是康熙的奶妈,小孩对奶妈,那是比自己的妈还要亲的,还要听话的。在《红楼梦》里也有反映的,贾宝玉的奶妈就是李嬷嬷,那是不得了的,她说什么就都得听的。所以这个奶妈是一个问题。另外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在清初明末出天花,小孩出天花是很危险的,要大批的死人。当皇帝的必须出过天花,没出过天花的人不能当皇帝的,怕死掉,出过天花之后,以后就免疫了。他要避痘,在流行的情况下,到一个地方去躲开传染,那么就是孙氏带着康熙住在现在的南长街的府佑寺里面,在那里避痘了。所以就有那么一层关系,就是了不得的关系了。另外就是说他当过清宫的侍卫,给康熙当过侍卫。这个说法倒是可以,因为他当时20多岁吧。另外大家看康熙王朝有一个故事,就是除掉鳌拜皇帝靠着的那些人,就是小侍卫把鳌拜擒住的。我想说的就是侍卫这个身份和地位,他有机会接近康熙的。再加上曹寅自己出众的才能,他自会得到重用。

曹玺病故之后,曹寅当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于都是康熙钦命的。曹玺在当江宁织造的时候,曹寅已经派到苏州织造去了。曹玺病了以后有一个记载,就是说康熙让曹寅,就是曹玺的儿子协理江宁织造。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就由苏州织造调到了江宁织造,这样曹家就在江宁织造这个任上三代。曹寅死了以后是他的亲儿子,曹颙继任了织造,曹颙没几年死了以后,就是又把曹寅弟弟的儿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的遗孀,再继任江宁织造。曹寅在江宁织造的任上,康熙四次南巡,都是由曹寅来照顾,今天的说法就是由曹寅来接待的。

主持人:那么曹家后来出现了巨额的亏空,跟康熙四次南巡,招待皇上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沈治钧: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大家要特别注意到这点,就是康熙皇帝非常器重、或者说非常照顾曹家,他很喜欢曹家的人。刚才两位专家也说了,曹家三代四个人,也就是说曹雪芹的父亲、雪芹的叔叔、曹雪芹的爷爷和他的老爷爷、曾祖父,三代四个人都做过江宁织造,也就是说曹家到了南京以后,他所有的家产基本上就在南京了。那么康熙皇帝为了不使他的家业败落,因为他一旦离任调到另外一个地方,他那些家业就没办法再保存了。所以三代四个人,一直让他在那里做织造。当然中间有短期的换人什么的,那是另外一个情况了。但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大家看《红楼梦》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就是贾府最后是被皇帝抄家了,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个抄家的情节不是曹雪芹写的,那是后四十回了。但是我们知道曹雪芹,在他原来的写作计划当中,他确确实实也要写到,贾府最后确实被抄家了。为什么说这个事情有意思呢?就是曹家、曹雪芹他自己的家,也是被皇帝抄家的,被雍正皇帝给抄家了,所以说我们如果了解了他的家世情况对理解他的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至于说曹家为什么被抄家,也是有不同的说法,有经济原因说,有政治原因说,这方面好像张书才先生比较有研究,是不是请张书才先生说一说。

张书才:这事对曹雪芹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刚才也大致谈了一下。曹家怎么败落的,曹府这么快就败落了,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因为曹寅、曹家这些人卷入了康熙朝皇子之间争夺储位,就是争夺皇帝的这种斗争。那么曹家是雍正皇帝对立面那一派的,所以雍正皇帝一继位、一登台,那就非要把他干掉。这样呢,就认为《红楼梦》里面写的处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或者叫反映了康雍乾三朝的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研究问题就比较实事求是了,开始注重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清代的档案和其他的文献记载,来分析考察曹家败落的原因。所以就出现了经济原因,大概我是提这相观点比较早的。

顾平旦:讲到曹家的时候,刚才沈先生谈到,跟他们当织造接待四次皇帝,也是《红楼梦》里的李嬷嬷说的,当时花银子像海水似的花掉了,花给谁了,拿皇帝的钱花到皇帝身上去,这就亏空了。所以康熙照顾爱护曹寅到什么程度,就比如说知道他又亏空钱了,你赶快去兼扬州的盐差去,当时盐是官卖的,就是统制的,这里面可以刮钱的,就是搜刮钱的,就百般地照顾他。另外曹寅临死的时候,康熙就听说他犯了疟疾,就说,赶快把我吃的金鸡纳霜,康熙王朝里讲这个问题了,就是康熙得疟疾了,赶快把他吃的金鸡纳霜药送给曹寅,连夜派人送去,关心到这种程度。康熙知道他死了以后,曹寅肯定是要吃亏的,就赶快去弄钱补了,还是补不上。一个数字可以说明,曹寅死了以后还欠了皇帝的钱,有三十六万两银子,那父债子要还的,招待皇上招待的赔本了、亏空了。

沈制钧:如果是老皇帝,如果说康熙一直在位上,那没问题,一直没问题,但是新皇帝,雍正皇帝上台以后不认账,说你欠了我们这么多钱你必须要还,他还不出来,所以结合起来经济问题是很重要的。

张书才:我认为,假如说康熙皇帝再多活几年 ,曹家照样要垮台。为什么呢?一个是经济亏空,经济原因从曹寅的后期就开始了。一个是接驾,再一个皇太子、皇子、太监找他要银子,当然他本人也很奢侈,养戏班子,家庭的花销很大。曹寅本身有这么个思想,就是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他想到家庭鼎盛之后,肯定会走向覆灭。所以他念佛的时候常有一句口头禅,也就是“树倒猢狲散”。我想他的家庭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一个很有钱的富商、贵族这么一个家庭,这个家庭里面肯定会出现很多的弊病,比如说奢侈 浪费等等。

主持人:曹家衰败以后,曹家北归搬到北京,那年曹雪芹十四岁,就是广安大街拆掉的那个蒜市口吧。顾先生讲一讲曹雪芹和北京的关系。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古代的学者喜欢把“数”据为己有,这样显得很优雅。归有光是一位散文造诣很高的著名学者。明代和当今许多著名的杂文都是优秀的、经典的。归有光也有自己的封号,而且不止一个,其中一个叫震川,所以后者称他为震川老师,而他的文集有的以震川老师命名,有的以震川老师命名。

归有光作品插图

经过反复尝试,归有光潜心读书,谈论道教。结果他收了很多徒弟,都叫归有光的师震川。可见归有光使用“川”飞船的频率是很高的,所以这种飞船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也是很高的。归有光葬的地方,也在墓碑上称归有光为震川老师,以示敬意。

此外,为了纪念归有光,后人还设立了震川书院,现已发展成为震川小学。可见“震川”这个名字一直是归有光的代名词,知名度很高。然而,归有光的另一个名字却不那么受欢迎。此名“季湘生”,出自《季湘轩》。季湘轩是归有光的一处民居,他从小就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他对它很有感情,所以他的名字叫盛。

其实人们对《吉翔轩》的印象来自于《吉翔轩志》这篇文章。如果这篇文章不是成名作,那么轩的知名度不会很高。即便如此,项依然是《归有光》中记载了许多珍贵时光的居所,所以“项己生”这个数字也可以传达他在过去某个时间的感受。

归有光是什么派系?

在古代,学者可以分为不同的派别。每个派别信奉的理念不同,所以文章的风格也不同。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叫唐宋派,代表人物是归有光。这位学者的散文非常优秀,他一生成就斐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归有光散文的优秀,可以用“纯文第一”这个词,这也是后人公认的褒义。

归有光作品照片

归有光的散文非常符合“文德合一”的思想,这也是归有光派的创作理念。具体来说,这个学派反对文章的文采大于内容。它不能只是用漂亮的词句堆砌文章,而应该在文章中输入情感和观点。它应该有文字和事物,而不是华丽的文字和空洞的思想。这个观点和唐宋时期散文作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归有光时代,复古派反对附属派。这个学派的其他学者热衷于写老虎式的文章。这类文章乍一看很有意思,语言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有节奏,但没有思想和灵魂,只是一个空架子。唐派对这个学派的批判很激烈,归有光等人也一直在写文章批判这个学派。

归有光的文章在唐宋时期是非常经典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归有光凭借才华赢得了“今日欧阳修”的美誉。他在明代达到了散文成就的顶峰。他能写出很多流传至今的名篇。这些名篇可以反复流传,成为后人写作借鉴的范本。

归有光作品

归有光生于1507年1月6日。他叫四福,外号振川。他被称为“镇川老师”。他是江苏昆山人,和著名的爱国者顾是一个地方的人。

归有光作品

归有光一生好学,嘉靖十九年举人。但第八次考砸了,对继续考下去失去信心,搬到嘉定安江亭。此外,我还收了很多徒弟来教。

嘉靖三十的时候,日本人侵略中国。归有光来到被侵略的城市,规划防御工事,从而写出了《日本帝国的自白》。但这部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正在进攻倭寇的军民,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保证了城市的安全。

直到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又考了一次,终于考上了进士。这时,归有光已经60岁了。这充分体现了归有光对学习的热爱和爱国之心。进士后,归有光被任命为长兴县令,后又担任顺德通粉知府、南京太浦寺知府。因此,后人也称归有光为“归泰普”。这期间,归有光修改了世宗的记录。于庆龙在南京逝世,享年66岁。

后人对归有光生前的所有著作进行了整理,最终得到了现在的《真传集》。包含了归有光的全部散文。这些文章不仅表达政治观点,也表达个人野心和悲观情绪。这是一本读者必读的书。

归有光有几个老婆?

归有光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他的古文创作成就斐然,被后人誉为“古文第一”。在归有光的古文名篇中,经常出现妻子的形象,所以后世的读者不仅对他的文章感兴趣,对他的妻子也感兴趣。事实上,归有光的妻子不止一个,而是三个。但是,他们并不是同时存在的,而是在前一个人去世后才结婚的。

归有光画像

归有光在文章中经常歌颂的妻子,就是他的原配妻子韦氏。这个老婆是归有光在父母的授意下嫁过来的,但是他们感情很好,在著名的《真传集》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事迹。所以,归有光当时很高兴。然而两人只在一起呆了四五年。在他们的女儿才四岁,儿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韦克斯勒就早早去世了,归有光非常难过。他把对妻子的怀念写成通俗散文。

归有光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出身名门。她嫁给他时才18岁,相差10多岁。在与归有光国王相处的16年里,他们快乐而痛苦地生活着。她们是同甘共苦的老太太。但贤惠的王家最后还是先离开了归有光,因为平日劳累过度。那时,归有光已近50岁。这并不是什么大的打击。

然而,归有光很快就娶了新妻子史飞。但这位妻子留下的资料很少,归有光的文章里也没有找到记载。总之,在归有光看来,他最怀念的妻子是他的原配妻子和第二任妻子。答案就在他的散文里。很多读者因为这些文章而喜欢归有光。

吴趼人(1866年-1910年),原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佛山人。笔名有偈、佛、茧叟、茧翁、野史氏、岭南将叟、中国少年、我佛山人等,尤以“我佛山人”最为著名。

吴趼人曾祖父吴容光,曾任湖南巡抚,代理两广总督归有光简介,祖父莘畲,官至工部员外郎,父允吉,曾任浙江候补巡检。吴趼人幼年丧父,十七八岁至上海谋生,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光绪二十九年始,在《新小说》杂志上先后发表《电数奇谈》、《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劫余灰》、《情变》等,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恨海》轰动一时,影响深远,1910年留下《情变》前八回未完而在上海逝世。

十九世纪末,随着清 日益腐败,一批有爱国良知的作家,用小说这一形式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谴责。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把这类小说归属为谴责小说,其中吴趼人所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吴趼人,又名沃尧,子小允,号趼人,亦作茧人,别署我佛山人、野史氏、老上海、抽筋、主人等,广东佛山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其曾祖父吴荣光官至湖广总督,祖父、父亲均为小官吏。吴跻人17岁丧父,家境窘困。1883年,18岁的吴趼人离家到来到上海,曾在茶馆做伙计,后又至江南制造局作抄写工作,月薪微薄。一次他从书坊上得到半部《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由此萌发了创作小说的冲动。

1897年,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6年,他担任《月月小说》杂志总撰述,发表了大量的嬉笑怒骂之文。此外,他还创办了沪粤人广志小学,主持开办过两广同乡会。

吴趼人最初居住在上海西门外,后迁入乍浦路多寿里,最后定居海宁路鸿安里。他在所居的门上,贴上标着茧暗二字的梅红纸幅,他所作的诗集,封面上草书《茧暗诗草》。这几个字的繁体字看起来好像兰闺诗钞,令人误认为出于女子手笔。但实际上他生性幽默,常常一言既出,四座倾倒,又狂放不羁,每于酒后论天下事,慷慨激昂,不可一世。因他性格耿介,不愿与权贵交往,曾拒绝清 经济特科的考试,绝意仕途,只能靠卖文所得度日。

吴趼人一生清贫,常常囊中羞涩,由于生活贫困,工作劳累,1910年10月在上海逝世,年仅45葳,死时身上仅有四角小洋,由朋友为其治丧。他的遗体先停放在闸北潭子湾广肇山庄,一厝20年,直至1931年9月21日才焚化,骨灰埋在大场广肇山庄内,文革时,广肇山庄被视为四旧遭到破坏,吴墓也荡然无存。

1866年5月29日,即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吴趼人出生于北京 宣武门其祖父的寓所,3个月后,身为中等京官的祖父去世,而其父只是一个巡检之类的小官吏,不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两年后,带着年幼的吴趼人 千里 南下,回到了珠三角南海 佛山镇的吴氏 大树堂。因为没有生活来源, 丁忧服满后,他就不得不告别妻儿,到浙江宁波继续做一个 从九品的小小巡检去了。

吴趼人是17岁那年因为父亲离世,生活无着而去 上海闯荡的,如此算来,他在 佛山完整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 年华。但是,高产的吴趼人一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举凡小说、散文、戏曲、诗词、 寓言、政论甚至 广告文案等,却独独很难找到有关童年及少年生活的回忆性文字,那段岁月成了一盘空白 磁带。这里面到底有什么 讳莫如深的秘密,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设想的是,父亲长期在外,一个由小康而 坠入困顿的孤儿寡母家庭,在当地免不了会承受这样那样的人际压力。吴趼人在他具有强烈 自传色彩的代表作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专门写了一回“恣疯狂家庭现怪状,避险恶母子议离乡”,就暗示了吴氏家族的败落及其 一家人受到族中强势者“凌夷”的经历。

1879年,13岁的吴趼人入读有名的佛山书院,比 康有为的两大弟子 梁启超和 陈千秋要早四五年,比后来做了 北洋 总理的 梁士诒更是早了十年。尤其是光绪年间,有一年该书院曾一举考取了15个举人,名震四方,但吴趼人对自己“母校”的光辉历史从不愿提及,也许,家族的倾轧和社会的黑暗,使他早早地对隔膜现实的八股制艺,对科举产生了本能的反感与憎恶,早早地埋下了日后运用小说加以“谴责”的种子。

但是,岭南佛山毕竟是他的祖辈 繁衍生息之地,是容纳了他的童年与少年的成长之地,早年辛酸的记忆与经历,丝毫不影响他离乡后的 故园情深。尽管他是如此吝啬有关佛山的文字,但一个“我佛山人”的笔名便足以证明一切——吴趼人拥有十数个笔名,但蜚声海内外的还是发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的署名“我佛山人”。

从江南制造局“ 破茧而出”

1884年的某一天,一个背负着简单行李来自广东佛山的青年,走进了位于上海城南,其时国内最大的洋务 军事工业基地江南制造局。他就是刚刚经历丧父之痛、意欲挣脱旧环境桎梏的吴趼人。

上海是吴趼人 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仅仅指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度过,他的三十余种小说也绝大部分是在上海创作的,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名著中所描绘的各种社会人物,也大多数取材于上海的官僚名士、洋奴买办。 清朝末年,人们称之为 冒险家乐园的 上海滩是个什么样子?看看他的小说就知道了。

不过,当初刚到上海讨生活的吴趼人,恐怕并没有预见到自己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他先在江南制造局的 翻译馆任抄写员,后来凭个人努力升任机械 绘图员。虽则月薪微薄,“月得值仅八金”,但那种与佛山古镇迥异的环境令他眼界大开,到处是机器的转动声与撞击声,还有那巨大的制造枪炮的车间归有光简介,令他仿佛置身于 另一个世界。

青年吴趼人首先展现出了他少为人知的文学之外的惊人才华,23岁那年,他自行制造了一艘标准尺寸的蒸汽船在黄埔江上成功航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 赵小云”造小 火轮的情节,这个“赵小云”就有吴趼人的影子。如果不是在江南制造局薪水太低,处处受到压制,吴趼人的人生完全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展开。

当然,更重要的是,其时社会变法 将至,他觉得自己在江南制造局就像作茧自缚,深感必须在社会大变局中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次他从书坊上得到半部《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由此激发了对文字的热爱与写作的冲动。1897年,也就是32岁那年,他终于决定“破茧而出”,离开整整服务了14年的江南制造局,受聘刚刚发行的《消闲报》笔政,开始了短暂而丰富的报人生涯,先后主持了《 字林沪报》、《 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报刊。

吴趼人最初居住在上海西门外,后迁入乍浦路多寿里。他常常在所居的门上贴上标着茧暗二字的梅红纸幅,这几个字的繁体字看起来好像兰闺诗钞,令人误认为出于女子手笔。但实际上他生性诙谐,常常一言既出,四座倾倒,又狂放不羁,每于酒后论天下事,慷慨激昂。这期间的吴趼人,也留下了大量的趣闻逸事。一日,有某小报与之笔战,误以“山人”二字和山樵、山民为同一意思,竟将“我佛”二字连缀成文,登于报上。吴趼人看后,狂笑不已,翌日,挥笔疾书:“我系佛山之人,故曰我佛山人,何得竟施腰斩之罪,将佛山两字断成二截?佛说未免罪过。”他早年患有哮喘,年过四十之后,哮喘加重,家境陷于窘难。一次写信给一位朋友告贷,捡了一只七孔八烂的 破袜子,附在信里,信笺上写了八个字:“袜犹如此, 人何以堪。”朋友收信后,了解他的窘境,立即解囊相助。

他先取字“ 茧人”,一次,不慎摔伤一足,于是易名“趼人”。他的朋友给他写信时,常常误为“妍人”或“研人”,他只有作诗自白,其中两句是:“偷向妆台揽镜照,阿侬原不是妍人。”作诗犹不过瘾,他甚至在报上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自嘲:有个读书人号“ 吉人”,一天新结识一位朋友,彼此通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写信称他为“击人”。等到两人相见,吉人笑道:“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击人,贱号是u2018大吉u2019之u2018吉u2019啊。”过了几天,朋友又写信,写成“戟人”。吉人见到朋友说:“你怎么同我开玩笑?我不是武夫,怎能挥得动戟矛?我的号是u2018 牛眠吉地u2019的u2018吉u2019”。过了几天,朋友写信称他为“棘人”(为父母守丧的孝子)。吉人见了大怒,便去跟朋友论理。朋友也发火道:“你自己说u2018棘u2019,难道荆天棘地,不是这个棘吗?”

这样的幽默诙谐,在其主持《寓言报》时得到了更为淋漓的体现。《寓言报》比由德国创办的国外最早的寓言刊物 《寓言》还要早问世56年,几由吴趼人一人独撑。他善于运用“比”的手法,来反映病态的社会和人生,试举其《指甲国籍》为例:有个笨人几乎连冷暖饥饱都分不清。死后晋见阎王,阎王恨他太没用,要罚他来世做畜牲,又转念一想,此人生前并没大错,还是罚他做人身上的东西吧。阎王便询问判官,判官说:“他愚蠢无用,罚他做眉毛、胡须吧?”阎王说:“胡须眉毛关系到人的仪表,还是罚他做指甲吧。”笨人急忙哀求道:“如果叫我来世做指甲,小人愿做中国人的指甲,碰到爱惜的人,可长到数寸,至少也可长到数分,总算有个出头之日;倘若落在外国人手里,他天天用刀剪去,我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可以说,吴趼人是中国近代寓言史上最重要的 作家,只不过,这样的成就被他的小说光芒所遮蔽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奠定历史地位

早在办报期间,吴趼人就尝试进行小说创作并与小说家 李伯元结交,受益良多。李与吴惺惺相惜,皆为 性情中人,有一事可为见证:1902年12月, 曾国藩之孙曾慕陶保举李与吴入经济特科,马上有官员弹劾李氏,李伯元笑称,乃是真知我者,遂“辞不就征”。吴趼人也夷然不屑曰:“与物无竞,将焉用是?吾生有涯,姑舍之以图自适。”坚与李伯元共同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

当然,真正令吴趼人发愤的是,1903年4月,李伯元的长篇小说《官场 现形记》开始在报上连载,“购阅者踵相接”;9月, 刘鹗的《 老残游记》又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让不甘人后,受梁启超小说救国论影响甚深的吴趼人坐不住了,没过多久,他的 章回体 历史小说《 痛史》就开始在 《新小说》上问世。 《痛史》讲述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 贾似道卖国求荣, 文天祥等忠臣义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其在自序中说:“吾于是发 大誓愿,编撰历史小说:使今日读 小说者,明日读正史,如见故人;昨日读正史而不得入者,今日读小说而如身亲其境。”显然,他认为小说与正史可互为补充,互为验证。

有意思的是,接下来吴趼人还写了一部最初标为“ 社会小说”,后又改标为“理想小说”的晚清长篇 科幻小说《 新石头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 红楼梦》续作,遗憾的是,它们大都“托言 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甚至众女共事一夫,家族兴旺,皇恩浩荡,兰桂齐芳之类。而 《新石头记》与此迥然不同,承继了 《石头记》的 迷幻时空框架,小说中, 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目睹了大量火车,轮船,电灯等 电气化的新事物,甚至乘坐 潜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周,为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并自信将来有一天中国也能制造这些东西。对于这部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小说,通常的评价是说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乌托邦式的社会和 国家制度模式的向往,但我认为它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的科幻色彩与远迈常人的想像力,如飞车,电炮,潜艇等,放到今天犹能给人遐想,而这一点,应该与吴趼人当年在江南制造局的经历有莫大关系——冥冥中命运的安排,确实有令人难以深究之处。

而将吴趼人推向文学高峰的无疑是那部被称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 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 《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当然,它最主要的还是暴露晚清官场的腐败,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堕落。比如,贯穿全书的一个苟观察,就是这种“鲜廉寡耻、不怕难为情”的官吏代表——苟观察的儿子死了,留下年轻美貌的媳妇。他先要媳妇守寡,后来打听到他的上司制台大人非常好色,就动起媳妇的念头,要把媳妇送给制台做姨太太。为了说服媳妇,甚至不惜向媳妇下跪。

这部小说在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胡适因此对吴趼人评价甚高,曾说“故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惟《 水浒》、《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四书,今人惟李伯元、吴趼人两家,其他皆 第二流以下耳。”

可能令吴趼人想不到的是,虽然社会在进步,但这种“鲜廉寡耻、不怕难为情”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未彻底断绝。曾有报道说,一些书店充斥着一种公然教人算计、告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书籍,而且销路不错;屏幕上那些 大行其道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津津乐道的也往往是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君臣间的彼此算计,匪夷所思;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官场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这多少反映出了一种病态的社会文化生态,吴趼人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加以 一声叹息。看来,如何清除种种之社会怪现状,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以培育一个人独立、自尊的具有 现代公民理念的健康品格,仍是今天人们面临的一道大命题。

吴趼人的小说愤世嫉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应该是一个达观主义者,曾作诗《无事》云:“无事一樽酒,心闻万虑清,古书随意读,佳句触机成。幽鸟寂不语,落花如有声,此中饶雅趣,何必问浮生。”超脱之态,浮于纸上。去世前一年,他还写了一篇《吴牛喘月》自嘲:“吴趼人咳喘经年,或作或辍而不瘥。”

1909年10月21日,吴趼人一家从上海多寿里迁居鸿安里,亲友齐来庆贺。晚宴方散,其妻劝其早歇,不料刚上床就喘疾发作,遽然离世。其时身上仅有四角小洋,不得不由朋友为其治丧。吴趼人的遗体先停放在闸北潭子湾广肇山庄,一厝20年,直至1931年9月21日才焚化,骨灰埋在大场广肇山庄内。“文革”时,广肇山庄被视为“四旧”遭到破坏,吴墓也荡然无存。

而在他的故土佛山,连吴氏大树堂也早已消失,更不用说与吴趼人有关的遗物了。也许,从这个角度说,吴趼人是寂寞的,作家李国文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说到佛山,有人想到的是陶瓷,而他想到的是我佛山人,只是,在佛山的大街小巷找不到与我佛山人有关的痕迹,未免惆怅。不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一学吴趼人的达观——毕竟,他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留下了堪称不朽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对一个作家的最高奖赏,要让他归于寂寞,要让历史淡忘他,难。

吴趼人创作的小说有30多种,人称“小说巨子”,是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其它著名的作品有《恨海》《趼人十三种》等,《情变》是他最后一部小说且只留下前八回。

吴趼人(1866-1909),族名宝震,字小允。初号茧人,后改趼人。南海县佛山镇观音铺田心村人。

●同治五年(1866年):5月29日出生于北京。父吴莘畲在北京做官。

●同治六年(1867年):举家迁回原籍广东。

●光绪十年(1884年):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讨生活”,开始当抄写工,后升为绘图员。

●光绪十四年(1888年):自行制造了一艘标准尺寸的蒸汽船在黄浦江上成功航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离开江南制造局。连续数年为《清闲报》、《采风报》、《奇新报》和《寓言报》撰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在上海新创立的《南方报》上连载新小说《新石头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年起至1911年,广智书局陆续出版著名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共八卷、108回、66万字。

●宣统二年(1909年):10月21日,迁至新住处,当晚气喘病发逝世。

吴趼人一生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曾芳四传奇》、《俏皮话》、《两晋演义》《恨海》等数十种小说及寓言、传记、改良戏曲等作品。因他的先世居佛山镇,故他所做的小说,常把“我佛山人”作为笔名。其中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作,原载《新小说》,仅四十五回,广智书局为出单行本,分八册。宣统年间,始出一百O八回本。此后不断翻印。这是一部带自传性的作品,通过小说主人公“九死一生”(作者本人)在20年中耳闻目见的种种怪现状,描写了官场人物、三教九流等芸芸众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丑恶腐败、堕落和不可救药,小说的内容大都是作者与朋友叙谈时所述及或从笔记中抄录下来和报纸上剪下来的,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集成了几大册。可见他平时的用心良苦。此外,吴趼人还撰写了《近十年之怪现状》,一名《最近社会龌龊史》,由《时务报》馆印行,但印数不多,仅二十回,没有完篇,阿英(钱杏邨)把它收入《晚清文学丛钞》中,以广流传。

另外,在1905年到1908年间,他著作了《新石头记》,其文大显现代作风,书写宝玉穿越时空,来到现今,向人介绍自己时被人笑作“你是看《红楼梦》看迷了不成?”,继而醒悟已不是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自己身边的人已不在存在。《新石头记》是近代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的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放在清末大量涌现的《红楼梦》续书中,或是置于十九世纪前后世界文学发展之中,它都有其十分值得重视的价值。从这部小说入手,也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吴趼人社会思想的构成。

清代末年出现了《红楼梦》的大量续书。从不同续书中可见续作者对这部伟大小说的内涵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文化艺术、道德伦理的不同价值取向。遗憾的是,续作大都“托言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新石头记》则是一部迥然不同的《红楼梦》续书,它继承了《红楼梦》批判社会、反映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这部续书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的背景从清代盛极而衰的转折时代,置换为内忧外患衰颓已极的近代社会。小说中,贾宝玉在年复生,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以他的经历为主线,揭示了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复杂、丰富、多变、动荡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描写了它落后、腐败而又不断产生新事物,萌生新观念的时代面貌。在此基础上,吴趼人表达了他“补天”的理想,他找到了“补

左思 陶渊明 蒲松龄 曹雪芹 罗贯中 施耐庵等人的写作风格

曹雪芹在明初,由关内到了关外以后,他们属于卫所的官职。就是做沈阳中卫,他那是军籍,就是当兵的,世代是当兵的。民户有的是当地原住居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