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方氏家谱
方氏家谱 921全国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二十卷(清)方善祖 方大成等编
清乾隆十八年(1753)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歙县、浙江淳安等地。封面作
《柳山方氏宗谱》,版心作《方氏会宗统谱》。
922天津宝坻方氏族谱一卷(清)方学诗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923上海青浦方氏宗谱不分卷(清)方德彰续修 方存绪编辑
清光绪间钞本二册
上海市文管
924江苏溧水方氏汇同宗谱不分卷民国三十年(1941)河南堂木活字本五册
江苏溧水县城郊乡沙河邨
925江勤扬州方氏联临派居河前族迁扬州支谱一卷(清)方鼎銧等修
清光绪间刻本一册
北图
926江苏常州毘陵芳茂里方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方文皐主修方有年总纂,民国十七年(1928)毗陵方氏滋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创修於清康熙三十年。
927江苏无锡方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清)方州云 方殿荣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928浙江虞嵊方氏宗谱四卷(清)方仁桢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逸河堂活字本 五册
北图(虫蛀残破)
注:该族散居上虞、嵊县等地。
929浙江临安唐昌天水方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秉哲戴鸿文主修,民国九年(1920)积庆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
930浙江萧山方氏家谱五卷(清)方国标辑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吉林大学
931浙江淳安方氏族谱前集不分卷後集不分卷明钞本 一册
北图(前後残破)
932浙江淳赛桂林方氐宗谱十二卷(清)方其 方之瑾等编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宛陵汤茂乡木刻本一册
安徽图(存卷1、2)
933浙江淳安 山路口方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方善祖修
清乾隆十一年(1746)观礼堂刻本 六册
历史所
934浙江宁波镇海桕墅方民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张寿荣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六桂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首、卷1一5)
935浙江宁波镇海桕墅方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936浙江宁波镇海桕墅方氏恭房支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张美翊纂修
民国三年(1914)六桂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4、5、18、19、22、23、卷首)
936浙江宁波镇海桕墅方氏恭房支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江五民 方义鹗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新昌石氏木活字本
历史所天一阁(存卷首、卷1一6、13一20)
937浙江鄞县鄞青阳村兰田方氏家乘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张琴 方友镇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938浙江馀姚姚南四明丁山方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方瓒 方始瑞等编
清光绪十五年(1889)伦叙堂木刻本
南开大学河北大学
939浙江慈溪慈东方堰方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童成章编
民国二十年(1931)乘裕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天一阁
注:方朝昌始修於清嘉庆间,此为二修。
940浙江奉化 阳方氏宗谱四卷(民国)庄景仲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陈锦澜始修於清同治五年。
941浙江奉化大桥方氏宗谱十卷(民国)方汝舟等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大训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注:书口题《旌门方氏宗谱》。
942浙江嘉兴歙县罗田方氏迁禾分支宗谱三卷(民国)方惟善辑 方锡壤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版心作《罗田方氏迁禾宗谱》。
943浙江德清方氐宗谱四卷(清)方允权 方孔铭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944浙江诸暨白门方氏宗谱不分卷(清)方健 郭瀚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写本 六册
浙江图
945浙江金华孝川方氏宗谱五卷(清)方表等十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方翔始修於宋绍定四年。
946浙江金华赤松方氏宗谱□□卷,民国十七年(1928)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3、10-12、19)
947浙江兰溪方氏重修族谱八卷(清)朱维义篡修 方朝裕等重修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948浙江兰溪河南方氏宗谱六卷(清)翁百高重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
949浙江兰溪河南方氏宗谱三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950浙江兰溪河南方氏宗谱七卷(清)方旭重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
951浙江兰溪河南方氏宗谱四卷,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露乡露源方村
952浙江兰溪方氏宗谱五卷,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金钟村
953浙江兰溪方氏宗谱三卷,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
954浙江兰溪云源方氏族谱六卷,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殿口村
955浙江兰溪河南方氏宗谱六卷(民国)祝钟重纂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
956浙江兰溪方氏宗谱三十一卷,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大塘乡
957浙江兰溪董塘方氏宗谱四卷(民国)方凤增 方志高等续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永昌乡董塘
958浙江兰溪平渡方氏宗谱四卷(民国)方希亮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959浙江兰溪河南方氏宗谱二十五卷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游埠乡梅屏村
960浙江衢州沧州方氏宗谱四卷(清)方绍彭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木刻本 四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又一部存一册)
961浙江衢州重修三衢西邑沧州安仁里方氏宗谱□□卷
方钧方炽昌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卷1、2)
注:版心作《沧州方氏宗谱》。卷二有清宣统元年作像赞。
962浙江衢州河南方氏宗谱四卷(民国)方明礼重修
民国三十七(1948)北隅居士郑荫槐木刻本一册
浙江衢州市文管
注:未有後人墨笔增补至一九六三年。
963浙江常山丹阳方氏宗谱六卷(民国)徐燮创修
民国七年(1918)序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渣濑湾
964浙江常山遂阳墅方氏宗谱四卷,民国十二年(1923)序刻本
浙江常山悬芳邨镇
965浙江常山方氏宗谱二卷(民国)蒋树梓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高埂邨
966浙江常山定阳玉山方氏宗谱二卷(民国)蒋树梓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大塘後邨
967浙江常山方氏宗谱一卷(民国)方志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三角甫邨
968浙江常山大桥头方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球川镇曹宅邨(存卷8)
969浙江临海台临方氏宗谱五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970浙江天台方氏宗谱二十卷(清)方 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上海图(缺卷10、11)安徽图
971安徽船溪方氏宗谱十二卷(清)方国仁 方国遐等重修
清乾隆三十年(1765)敦厚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太平、祁门、黟县、石棣、贵池等地。
972安徽方氏宗谱四卷(清)方士识 方渭川等重修
清同治八年(1869)崇本祠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祁门、石棣等地。本书扉页作《方氏家乘》。
973安徽方氏族谱□□卷(清)方兆修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4、13、29)
注:记事至清同治十二年。
974安徽河南方氐宗谱四卷(清)方燮堂 方秀卿新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庆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歙县、泾县等地。
975安徽方民族谱□□卷,民国间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31、32、35、36)
注:其中记事至民国五年。
976安徽定远鑪桥方氏家谱四卷首二卷(清)方士淦等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钞本 四册
北图
977安徽定远重具鑪桥方氏家谱四卷首二卷(清)方汝绍等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日本 美国
978安徽休宁珊溪方氏分支谱略不分卷(清)方德骥修
清光绪六年(1880)杭州思福堂刻本 二册
北图江苏苏州搏
979安徽绩溪城南方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需南方氐祠谱四卷
(民国)方树等纂修
民国八年(1919)恩诚堂活字本 九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 安徽绩溪县方安湾
注:方允镇始修於清乾隆十一年。
980安徽绩溪城内方氏宗谱二十四卷(清)方建寅主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修本
安徽绩溪县东青岭
981安徽绩溪城内方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方树主修
民国八年(1919)修本
安徽绩溪县东青岭
982安徽绩溪城北方氏宗谱二卷(清)方政纂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续修本
安徽绩溪县鱼龙山
983安徽歙县汉歙丹阳河南方氏衍庆统宗图谱一卷
(宋)方桂森纂修,明刻本 一册
北图
注:末有元至正二十三年新刻衍庆统谱跋。
984安徽歙县新安邑环山方氏重修流芳谱九卷(明)方达纂修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刻本一册
北图
985安徽歙县古歙方氏宗谱六卷(明)方伯安纂修,明隆庆间刻本
吉林大学(存卷3一6)
986安徽歙县沦川方氏族谱不分卷(明)方柱纂修
明万历四年(1576)写本一册
历史所
987安徽歙县汉歙灵山方氏宗支世谱□□卷(明)方在明纂修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家刻本
北图(存卷3、4)
988安徽歙县歙西灵山方氏世谱文选一卷(明)方在明纂修,清钞本
湖北图
989安徽歙县古歙方氏历代源流世谱十卷(明)方鹗纂修,明刻本
北京大学
990安徽歙县方氏世谱不分卷(清)方学伯纂修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 七册
人民大学
991安徽歙县方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方秋宇等纂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 十二册
北图(缺卷2、4)
992安徽歙县方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方怀德 方淇 纂修
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
安徽省博(存卷首、卷1一3、5一10)
993安徽歙县方氏族谱六卷(清)方逢义编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写本 四册
安徽博
注:卷端作《歙西联墅镇信行陈邨方氏世系图》。
994安徽歙县歙西拓源方氏宗谱九卷(清)方清耀 文肇夔等纂修
清乾隆十年(1745)敬投堂刻本
安徽博安徽徽州地区博(存六卷)
995安徽歙县方氏族谱,钞本 -册
北图
注:卷首有清嘉庆二十年方煦端自序。
996安徽歙县方氏宗谱,清钞本 一册
安徽图
997安徽歙县府前方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方为国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敦本堂木刻本 七册
河北大学
998安徽祁门方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方炽昌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敦义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999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二十册
人民大学
1000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一、姓氏源流
湛(Zhà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起源于夏代早期。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他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姓。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百家姓》注: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
2、以地名命姓。相传,春秋时居住在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湛氏。后代沿袭至今。湛,水名,源出河南宝丰县东南,东经叶县,至襄城县境,入于北汝河。
二、迁徙分布
湛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上古时期,有古国斟灌氏族,是大禹氏族的一支,建立斟灌氏古国(今山东省寿兴县东北),后来斟灌氏受到敌人攻击,国人逃亡,相约取“斟”和“灌”的各一半为自己族人的姓氏,这就是“湛”姓的由来。大禹是姒姓氏族,因此,湛姓起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这支姓氏已经流传四千多年,是渊源流长的一支姓氏。另有一说,古代有一个地方叫“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居住在那里的人以“湛”为姓。按,湛姓后来南迁,在豫章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豫章望。路史谓:河阳轵只有湛水,傍有湛城。姓氏寻源谓:以地为氏。
三、历史名人
湛 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湛 温:五代时光州人,仕闽。王延翰时为御史大夫、国子祭酒。王审知养延禀与延翰有隙,遣使来探虚实。延翰命温往饯,且鸩之。温惧争斗,道貌岸然经高安山西岭,饮鸩自毙。国人哀之,名其岭为祭酒岭。
湛 然: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常州晋陵荆溪(今属江苏省宜兴)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从陈 游,是陈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湛若水与王守仁皆以理学著名而分庭抗理。湛若水书法亦学乃师,陈白沙善用一种特殊的“茅龙笔”,笔性与一般的毛笔有异,写出效果自然不同。湛若水这件行草书纸本,纵144、横72厘米。从笔划特点看,也应是用茅龙笔所书,比如笔划间出现的飞白,与毛笔出现的略有不同。湛若水书法虽承继白沙,但能自出新意,这点较为难能可贵。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家境便跌落到酷贫的地步。在外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辖历陵、南昌、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侯国,相当今江西省地。
1、堂号(缺)
============================================================
湛姓宗祠通用联
〖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斟灌;
望出豫章。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湛姓的源流和郡望。
韶州免贡;
西樵讲经。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湛礼,字用和,永乐年间进士,任内江令,后官至韶州知府。原来,韶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藤,而当地又不出产,往往到外地去买。湛礼上疏说明情况,从此得以免贡。为官以宽厚清白著称,始终如一。下联典指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年间进士,曾任编修、南京国子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时,他筑西椎讲舍讲学相应和,另立门户,学者称甘泉先生。著作有《湛甘泉集》。
甘泉讲学;
樵郡称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号甘泉,筑西樵讲舍,学者称“甘泉先生”。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为樵州制史,施仁政,时人以“君子”称之。
南畿讲学;
樵郡称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
豫章世泽;
甘泉家声。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黄指明·湛若水事典。
浔阳却鲊;
彭伉坠驴。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陶侃以一缶鲊遗母,母湛氏奉还,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不廉,吾忧也。”下联典指唐·湛贲,在其妻激励之下,感奋力学,举进士,其连襟彭伉闻悉,惊而坠驴。
-----------------------------------------------------------------
〖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元明登进士;
仲谟授郎中。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理学家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吏部讲学,他与之相应和。嘉靖间,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及吏、礼、兵本部尚收。他讲学与王守仁异,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为遗者也。”时称“王湛之学。”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论》、《甘泉集》等。下联典指宋代屯田郎中湛俞,字仲谟,景佑进士,年五十余归隐于闽之馆前乡,三召不起,因名其地为旌隐坊。
松竹心长固;
池台兴自饶。
——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题历山司徙右长史祖宅》诗句联。湛贲,宜春人,贞元中登进士,尝任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毗陵守。《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
〖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仔细斟酌百事顺;
适时灌溉万年丰。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嵌湛姓源流联。上联嵌“斟”字,下联嵌“灌”字,为湛氏发源地古斟灌氏国的嵌字联。
卷帘晓望云平槛;
下榻宵吟月半窗。
——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别慧山书堂》诗句联。
司农筹裕国大计;
延宾具截发幽贤。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司农湛重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晋大臣陶侃母亲湛氏的事典。
-----------------------------------------------------------------
〖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廉介平实,著名西蜀;
仁慈长厚,留誉谯州。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永乐进士湛礼,字用和,钱塘人。授内江令,累迁知韶州府。在官以宽厚清白著称。下联典指隋代前在谯州(今安徽省全椒西北,又名南谯州)任职的湛姓州官湛某的德政事迹。
教子尚廉,浔阳却鲊;
激夫雪辱,彭伉坠驴。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陶侃母湛氏事典。下联典指唐·湛贲妻事典。
建议参考“中华何氏网”
http://www10000xingcn/x021/wjxhtml
各地的族谱辈份排序不同,如下,供参考
1、垫江界枫石堰口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绍虞、振虞、揖虞之后。
现行字派:如守家训,忠孝为本,仁义纲常,奉道尊经。
2、垫江汪家乡水口村仙宝寨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五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五代仲山之后,开业始祖成福为黄帝一百四十二代,落业垫江县汪家乡仙宝寨何家湾。
现行字派:正成旭其道,国应兴家光,大中立志向,太平永吉昌。
3、垫江永平乡双堡村许家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八代即黄帝一百三十八代以义之后,以义生宗谏,宗谏生启禄,启禄生可斯,可斯生文亮、文彩。
现行字派:宗启可文万,大兴其宗元,孝友家声振,文章报国恩,诗书世泽长,永为克昌明。
4、垫江箐口乡龙洞坝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珍之后。
现行字派:义文俸安,正其一玉,世德崇隆,家国荣继。
5、垫江三溪青龙村门口坝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诜虞之后,为石堰口祠堂分支。
现行字派:基启单文,士国丹金,成显朝庭,友睦笃敦。
6、垫江三溪乡何家沟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绍虞之后,开业始祖为黄帝一百四十二代举公昆弟四人。
现行字派:举文大正宗,国永天星顺,世继万代福,金玉满堂红。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7、垫江绿柏乡永平寨桂香阁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凤虞之后,凤虞生福元、坤元、佑元。
现行字派:忠孝传家,光照世泽,于以永继,克广先业。
佑元之后居玉河沟,
字派为:大有永世正,登应仕朝庭,国治文兴顺,清海燕成群。
8、垫江跳石乡农和村支系
本支系入川始祖大富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代,先世庐江,后迁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干堰。清代初年,大富公携弟大贵一同入川落业垫江跳石乡农和村,子孙分布永安、武安等地。大贵后裔无考。
现行字派:朝其文若和,志绍仕廷中,国以民为本,人书邦乃丰,居人家富贵,守正福长洪,世代敦伦纪,永远庆隆兴。
9、垫江高峰乡海星滩支系本支系
入川始祖为启贤(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启贤生忠诚,子孙除世居本地外,尚散居界尺、福安、董家、五洞、黄沙乡、巴县土竹乡、攀枝花盐边县惠明乡三元村。
现行字派:启忠应柱纬,维政天心顺,文光国世清,尚志中朝大,永开万家兴。
10、垫江沙坪乡双牌坊支系
考核本支系源于轩黄,始姓姬,帝造之后肇姓毕。入川始祖毕天爵于明洪武二年自湖北绥阳迁蜀,历数十传。祖居沙坪乡祖屋坝石滚滩。天爵公第八代孙毕孟英于明崇祯年间适何丹凤之胞妹为室,丹凤无子,遂抱外侄毕清为后,并更名何清(黄帝一百四十一代),清公生其仁、其义、其礼。
现行字派:启发永良德,诗书奂祖宗,传家能正大,万代子昌隆。
11、垫江沙坪乡何家老湾支系
查该支系先祖何开基原籍庐江世系。生继宗、继祖。继宗生元岂、元真。继祖生廷瓒、廷选。一为刑部总宰,一为礼部侍郎。廷瓒生人龙,擢解无后,司马及第。何害之、何亲之为武备大将军。遗留经、纶。经公来四川,纶公居湖广。经公之子承祥公因王莽返后经江西迁湖广永州府祁阳县山塘脚居住。
现行字派:天星一廷显,维高思成良,继开腾万福,时正太平章。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12、垫江沙坪乡火烧屋基支系
经考该支系始祖国定公先世庐江籍,后迁广东韶州府汝阳县臣忠乡龙浦者市坑村。相传第十代世亨公于大清顺治初年入川落业于此。
现行字派:国景紫金友,家铭希孔仲,世传显祖宗,安邦定太平,万代朝廷相,忠良本孝承,文武昌发远,德积福自深。
13、垫江城西乡猫鼻梁支系
该支系始祖应龙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三代。先世自庐山迁湖北麻城孝感乡,后于清代康熙末年壬寅岁即公元一七二二年由湖北黄州府移籍四川垫江猫鼻梁落业。生子其星,现有族人代表正清为黄帝一百五十代。
现行字派:应其可中大,有朝正家邦,本源于与立,荣华亿万年。
14、垫江界尺乡蛇皮街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榕中之后,榕中生甲林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
现行字派:仕大政自世,文玉光承显,星明原本业,立代昌永远。
15、垫江高峰乡木头滩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燕之后,开业始祖以唯,由涪陵沙溪迁垫江高峰木头滩世居。
现行字派:信义和平,志远其维,广文国儒,洪位元登,仁伦大治,世海长存,富贵一春。
16、垫江新民乡曹家支系
本支系入川始祖号良臣,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于清雍正元年癸卯即公元一七二三年由湖南永州府宁里县矮子渡何家村,迁四川垫江北三甲闵家山,即今杨河树何家坪。良臣次子子美于清乾隆年间迁渠县静边寺。子美第五子一先,于清乾隆年间迁万县汤家大湾,界忠县石宝寨。子美第八子一林之子朝相、朝举、朝先。朝相之子廷魁、廷才、廷玉迁万县。朝举之子廷龙、廷贵二人贸易建南。朝先公之子廷芳、廷万、廷顺、廷富。
现行字派:天子一朝廷,光裕显文章,孝友传家永,忠良继世长,延年龙德泽,万代享荣昌,富贵皆由命,科名必志扬。
17、垫江武安乡支系
本支系先世庐江分系迁至福建、江西。天公生念字,共九郎。念九郎裔孙落业湖广楚南长沙府郴州桂阳县归善乡三都永丰堡下车坳凹头新村。入川始祖于大清雍正元年癸卯岁即公元1723年由维宝(黄帝140代)妻李氏婆携次子德义、四子德智徙至四川绥定府大竹县仙门乡昭明里芭蕉滩团堡湾落业。维宝与长子德仁、三字德礼仍留居原籍。
现行字派:文正季从玉,大宪维德胜,世代必荣昌,万邦永宗意,嗣孙茂任康。
18、垫江龙凤乡团岭堡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穆之后,开业始祖孟国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由界枫石堰口迁老鹰岩再迁龙凤团岭堡,生义南。
现行字派:孟义仕国河,学文成广忠,传家多盛德,继载永兴隆。
19、涪陵中峰乡滴水村石堰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八代即黄帝一百三十八代以义之后,以义生万明,万明生正宗、正荣、正华、正表,正宗生膺通、膺连、膺选,正华生膺达。
现行字派:凤水中真正文德,永安明世光家园,守成之子长兴隆,志强克金大发达。
20、涪陵中峰乡滴水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桓之后,后人还分布在大胜、土地坡等地。
现行字派:凤惠其正朝,廷乾源本厚,济世智光先,品立名垂政,重儒学少贤。
21、涪陵中峰乡河口村何家岩支系
本支系始祖良高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下传四代孙其模、其怀、其行,为黄帝一百四十四代。
现行字派:应凤在其正,国文德盛仕,廷相金玉秀,永曾方作治。
22、涪陵中峰乡河口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始祖应通下传先圣,荣秀,其才、其惠、其敏、其让三代。其才为本支系房份祖,为黄帝一百四十五代。
现行字派:其仕文永兴,国正德家强,忠泽光明远,郭民四季昌,贤才华贵燕,福寿庆春长。
23、涪陵中峰乡河口村蒋家湾支系
本支系尊祀己始祖德明公。血统始祖良万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房份祖尚贵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
现行字派:良图忠其正,文德永长春,朝廷兴隆在,世泽万邦清。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24、涪陵中峰乡莲花村萘叶湾支系
本支系始祖仕富、仕贵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仕富生芳流,芳流生流柱、国祥、舜。后人多分布仁义乡、立石镇等地。
现行字派:贵朝子学正,瑶启德光同,本国文武兴,永世安太平。
25、涪陵杉树湾乡百兴村芹菜田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一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凤荣之后,凤荣生沛,沛生文礼、文光等兄弟八人,文礼生其义,其义生正容、正洪、正远、正学,后人还主要分布在彭水、武隆麻溪等地。
现行字派:凤单文其正,朝廷德治光,忠孝传家国,诗书欲后昆。
26、涪陵仁义乡(义和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一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成裔之后,成裔生铨、铭、镇、珍、铉、鉴、谦、昴,其中一子名子南,子南生文彬、文彩,文彬生其道、其德、其建,文彩生其宣。
现行字派:天子文其可,忠孝传家永,光明前在先,诗书济世长。
27、涪陵大胜乡新湾村何家沟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珍之后。
现行字派:其世文永学,国正天下平。
28、涪陵永义乡万安寨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仕义之后,仕义生文惠、文早、文燧,文早生俸圆,俸圆生正山、正海,后人散居在涪陵大胜、中峰、南坨及垫江三溪、界枫等地。
现行字派:义文俸安,正其应玉,世德崇隆,家国元继,忠孝成立,久定纲纪,共同根本,永守方彰。
29、涪陵百汇乡莲花村滥田坝支系
本支系始祖万禾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下传寅芳、登辉、召、世明、正宗、明亮、心喜七代后孙,递传至今已十三代人。散居丰都永兴乡龙门村、百汇乡大林村、中峰乡桂花村及珍溪等地。
现行字派:寅登景世正,乾心桂炳芳,中永玉光在,锡汝相均堂。
30、涪陵致韩乡石庙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有虞、显虞、承虞、继虞、耀虞之后。现行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金一木克,王然汝培孝,成畴国正昌,显模宗锡庆,先明炳祖烈,继绍恒丰盛。
31、涪陵南坨乡马家庙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之善公之后,后人多分布在清溪、南坨、焦石、土地坡等地。
现行字派:培镇源本,光远鉴清,休辉增锡,永乐熙尧。
32、涪陵仁义乡刘家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之善公之后,后人多分布在焦石、南坨等地。
现行字派:汉文德正仕,国金荣昌宗,福禄兴隆永,光明再长春。
33、涪陵永义乡中乐村何家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瑞所之后。
现行字派:寅登景世正,乾心桂炳芳,中永玉光在,锡汝相均堂。
34、涪陵丛林乡何家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元爵之后,元爵于大清甲申年携子应乾、应坤、应芳(字彩兰)落业中兴场新楼门,后人主要分布在小河老敞坪,涪陵丛林,长寿云集及垫江等地。
现行字派:元应瑞守朝,文武开政治,大启永明宗,继承先代泽,百事必兴荣,家发克昌久,长体祖德恩。
35、涪陵蔺市镇五马石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美公(字凤轩)之后,仕美生雨龙(字应奉)、之龙(字天长),雨龙生长春、长渊、长熙,长春生琇(字美捷)、(字美现)、琏(字美亮),琇生占元(字文榜)、荫国(字文达),之龙生奇德,奇德生旬,后人多分布在涪陵五马、惠明、兴隆、酒店、北拱、蔺市等地。德明字派:德舜兴友仲,山文以仕龙,……。
曾用字派:毓元承宗泰,世守积善云;体心宜正大,志学务精勤;习尊师重道,怀佐国敬君;传家敦孝友,继述启人文。
现行字派:立品效贤圣,敦本重纪伦,积善有余庆,造福永康宁,体心贵廉正,勤学宜精诚,济世应文武,佐治颂升平,九州光禹绩,承先启后人。(“立”为黄帝151代)
36、涪陵大胜乡平水村水漫滩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兴公房之后,分支始祖九泰公为德明公第十一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后人多居永义大星村、珍溪乡景家村及峨嵋县等地。
现行字派:九清可奉志,今朝文启德,永登大学士,家庭国洪恩。
37、涪陵金银乡灵宝村黄草山何家老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佑虞、驺虞之后。
曾用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应于联登,金有大荣庆。
38、涪陵新村乡涪南村大竹林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之后,一百三十六代岱公由蔺市迁往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一百三十七代文志公于眀万历年间由新喻县十字街迁居贵州正安三江里四甲黄桑村大岩头茶芎窝生启富、启贵、启荣、启华,启华生应友、应学,应友生思文,思文迁四川南川石溪乡盐井沟生国英,国英于康熙年间落业涪州长里上二甲地名大竹林。
现行字派:启应思国一,登贵世荣华,朝廷多学士,福寿永天长。俊杰佐明主,仁政民安祥,道德齐修进,隆志显家邦。(“启”为黄帝138代)
39、涪陵新村崇兴场中嘴支系
本支系分支始祖为黄帝一百三十七代。龙携室自江西临江府新喻县迁黔之遵义府正安州小溪里一甲地名滴水壁,生朝文、朝武、朝禄、朝德、朝亮,朝文生天恩、天泰,天恩生永盛,永盛生应龙、应凤,应龙插照南川县何家山石坝屋基,后置业涪陵崇兴场中嘴屋基。
现行字派:朝天永应,其多光德,正现先廷,克昌世泽,锡汝厚福,代钟明哲。(“朝”为黄帝138代)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40、南川石溪何家山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六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六代岱公之后,岱生文志、文璧,文志生启富、启贵、启荣、启华。启富为明万历时贡生,任贵州黄平州教谕,生在孝、在学、在礼。在学于清初由贵州遵义军民府正安州移归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福禄里四甲地名小躏溪蔡家坡落业,生应奇、应明、应祥、应祯。清康熙间弟兄四人微嫌蔡家坡山凶水恶,厌闻八仙桥一带河水之声,遂复迁丰里下六甲地名谢家岩、杜家沟、曾家坝、石坝、吴家沟、石岗屋基、麻纱磏、核桃树屋基、画眉园、竹林坝等处,讨照落业九台单何家山,即今南川区石溪乡南涪村何家山。
现行字派:启在应龙,其如德行,朝清邦固,国正天顺,富贵荣华,福禄永升,光宗显祖,世裔鸿兴。(“启”为黄帝138代)
41、长寿海棠乡土桥支系
本支系始祖何念四郎,名全,字罕明,号元美,为黄帝一百二十九代孙,后人多分布在垫江澄溪,长寿海棠等地。
现行字派:连国南其兴,家园万代春,诗书承先德,四化永崇升。
42、长寿飞龙乡五里箐玉趾溪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德明公第九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桂公之后,仕桂生让能、多能、美能。
现行字派:文凤能昭,鸿国扬世,永昌绍元,明正光忠。
43、丰都社坛保和乡何家场支系
本支系始祖琬一公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先世庐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于明洪武二年入蜀权篆忠州花木驿致仕,后世卜居虎须滩。琬一生楚荣,楚荣生仕通,仕通生原富、原贵、原聪、原纪、原儒、原庆。原贵生斌字流芳,流芳生彦淮、彦汇、彦清、彦济,彦清字胜海生志联,志联生经才、念初等五子,经才生唐政、唐虞,唐虞生其元,其元生长缙、长绪,长缙生璋、理、瑜、琼,长绪生琇、瓒、瑰。
现行字派:德长裕正文,永思其光宗,朝廷际明盛,学道守大中,家修先立本,仕国建鸿功,克培万世泽,福寿尔昌隆。
44、角邦寨、风背岩、大河嘴、李家山支系
本支系始祖有亮、有庆兄弟俩,为黄帝一百三十七代。自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入川,落业富顺县自流井红河乡,辗转黔江县正帮岩、酉阳州容坪里等地。后人主要分布在涪陵白涛角邦寨、风背岩,武隆兴顺大河嘴、李家山等地。
现行字派:天子朝大顺,有士显龙廷,先贤明德远,荣华万代兴,富贵正永久,光耀发洪文,承启本源志,乾坤镇安宁。
45、角邦寨、石夹沟、老山崖、双河乡、周家山支系
本支系入川的时候老祖何登衢已经去世,是吴氏老祖带着承道、承阳、承先老祖从贵州的思南县入川的。后人主要分布在涪陵白涛角邦寨、石夹沟,武隆羊角老山崖,武隆双河乡,武隆兴顺周家山、双坟等地。
现行字派:天开立定胜,眀伯应绍帮,世守承大裔,永凤在朝廷;洪胡宝贵重,元亨利贞宋,兴旺正国顺,世代享荣华。
46、武隆江口、文复、浩口支系
本支系为贵州八大房分支,后人主要分布在武隆江口、文复、浩口等地。
现行字派:开天立地正,明白应帮肇,文瑞腾萧碧,世守伴君王;文明汝臣应,守大瑞万德,永世开国正,芝兰桂腾芳。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47、武隆火炉、桐梓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德明公第十一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钶公之后。钶字登贵迁武隆火炉铺,钶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子孙多居武隆火炉、桐梓。
现行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金一木克,王然汝培孝,成畴国正昌,显模宗锡庆,先明炳祖烈,继绍恒丰盛。
临江古称“石龙城”。唐武德八年(625),始于临江建萧滩镇。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于萧滩镇始建清江县。宋淳化三年置临江军,辖清江、新干、新余三县。元改置临江路,明更名临江府,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府治清江(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辖清江、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新喻(在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3县。清末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今江西省峡江县)共4县。1913年废。增辖峡江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江西布政使司和江西省均先后在临江设湖西分守道署(俗称“道台衙门”)。
一渠姓族人的直系祖先
许多中国人一谈起自己的祖先,往往就向上追溯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那里。渠姓人也不例外,这个几乎是全中国人数最少的部族历来是随大流的。于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便被铭刻在了他们的始祖牌位上。
下面这一段话,就是现在最常见的关于渠姓源流的说法。“渠,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苏丰县人数居多。渠姓出自于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古代主要名人有:1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2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3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4渠澄清,徐州人,明朝宣城训导;5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
周文王是名震千古的伟大圣人,能拥有这样的祖先那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但是严格审视那些奉其为始祖的诸姓人群,客观的说并不全都是嫡系的圣裔血脉,实际上相当多的人属于攀龙附凤。我们在这里不得不略带遗憾地指出,渠姓族人的血脉长河另有来源,他们的直系祖先是一些忠厚朴实但又强悍善战的草原牧民。
考古人类学大师李济在其名著《中国民族的形成》里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有一组姓氏被中国的谱牒学者们称为怪姓——说它们怪,是因为这些姓氏像私生子一样,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祖先。这些姓氏的怪处还在于它们罕见。这些事实,再加上中国人没有充分的理由绝不改变其姓氏的事实,使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姓氏是外来的……”
李济先生随后又开列了一张统计表,上面有怪姓在各省的分布情况。其中山西省竟有94个怪姓,雄踞全国第一。书中虽然对这94个怪姓到底有哪些语焉不详,但是渠姓应该是位列榜中的。请大家高度注意“山西省”这个关键词,因为当代各省的渠姓族人大都认为渠姓源出于山西省。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各省市渠姓族人许多年以来对各自家谱和起源传说的研究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山西省与渠姓绝对是有“血肉”之缘的,因而也是解开渠姓源流之谜的两把最关键的钥匙之一。
笔者所属的这一枝,故老相传便是出自于山西省,是祁县白圭村人。在200多年前的大清乾隆年间,经商来到内蒙古并定居下来,迄今已经有15代了。近100多年来,从笔者的曾祖父到祖父到父亲都是饱读经史的好学之人,都对渠姓源流的思考具有最强烈的兴趣。前辈们深思熟虑逐步形成的看法是:近代(自然包括现代和当代)的渠姓实际上很可能是源自于古代的临松卢水胡,临松卢水胡孕育出的主体和代表——沮渠部族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之后演变成了今天的我们——渠姓族人。这个看法一直是在父子之间口耳相传,或许有些家学的味道。虽然作者前辈的这种观点以前从来没有形成过文字或对外宣扬,但我想,正在读本篇文章的诸位渠姓族人中肯定不乏早有同感者。
江苏方氏家谱
本文2023-09-23 19:38: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