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英的承担项目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高志英的承担项目,第1张

1主持“中国节日志·僳僳族刀杆节”,2009—2011,纵向,中国文化部,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项目,5万元。

2主持“中缅边界北段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2009—2010,纵向,云南大学特色项目,2万元。

3主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传播”,2009—2010,横向,云南省科协合作项目,3万元。

4主持“国外民族志丛书·缅甸僳僳族”,2009—2010,纵向,云南大学“211”工程子项目,4万元。

5 参与“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子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突出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2009—2010,纵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项目批准号:08&ZD052,4万元。

6主持“云南省宗教专史丛书·云南原始宗教史”,2007—2009,横向,云南省社科院项目,1万元。

7主持“云南散居民族发展研究”,2008—2009,横向,云南省政策研究室、省民委合作项目,1万元。

8主持“中国节日志·独龙族卡雀哇节”, 2008—2010,纵向,中国文化部,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项目,4万元。

9主持“云南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互动研究——以僳僳族、怒族基督教发展为例”,2008—2009,纵向,云南大学校级课题,1万元。

10参与“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西南地区分课题”,2008—2010,横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项目批准号:08JZD0023-3),1万元。

11参与 “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主持子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突出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2009—2010,纵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项目批准号:08&ZD052,4万元。

12参与“金沙江流域塔城库区宗教文化资源调查”,2008.7—10,纵向,中国水利部,1万元。

13主持“西南少数民族数据库调查·僳僳族社会调查”,2008—2009,纵向,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课题,35万元。

14参与“云南边境地区宗教渗透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2008,纵向,云南省统战部项目,1万元。

15主持“云南跨境民族的族群意识、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研究”, 2007—2008,纵向,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3万元。

16参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2007—2008,纵向,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 4万元。

17参与“中国西部农村贫困问题产生机制及对策研究“,2006—2008,横向,日本东京大学、青山学院大学、云南社科院、甘肃社科院,中兼和谦次(日本)、乔亨瑞、范鹏,2万元。

18参与“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社区发展”,2006—2008,横向,北美基督教协会、云南省社科院合作课题,1万元。

19主持“藏彝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2005—2009,纵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5万元。

20 主持“20世纪独龙族观念演变研究”,2002—2004,纵向,云南省教育厅,1万元。

21主持编纂“云南乡土文化丛书·怒江”,2000—2003,横向,台湾中流基金会,2万元。

专著与论文

(一)专著

1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9万字,独立完成,民族出版社,2008年。

2 《独龙族社会变迁与观念嬗变研究》,68万字,独立完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云南乡土文化系列丛书·怒江》,15万字,独立完成,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论文

1《独龙女文面的文化解释》,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2 ,1万字,独立完成。

2《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分布格局与文化变迁研究》,载《学术探索》,2009.110,9万字,独立完成。

3《云南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1,08万字,独立完成。

4A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Harmony” within the Folk Religion of Yunnan,Re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in Southwest China (Volume 1) Edited By He Ming, Lin Zhinong,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16万字,第一作者。

5《藏彝走廊西端中缅北界僳僳族历史文化变迁研究——兼论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载冢田城之、何明主编:《中国边境民族的迁徙流动与文化动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6,13万字,独立完成。

6《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以云南福贡僳僳族、怒族基督教发展为例》,载何明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6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5,12万字,独立完成。

7《福贡腊乌僳僳族生活方式变迁调查研究》,载张跃、何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农村30年变迁》,2009.1,民族出版社,27万字,独立完成。

8《元明清“藏彝走廊”西端滇、藏、缅交界地带民族关系发展研究》,载木仕华主编:《藏彝走廊滇、缅、藏交角地带民族关系研究会议综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10,14万字,独立完成。

9《元明清“藏彝走廊”西端滇、藏、缅交界地带民族关系发展研究》,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12,13万字,第一作者。

10《元以来丽江西部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研究》,载张波主编:《丽江文化研究》第二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2,12万字,独立完成。

12《20世纪独龙族人地关系变迁研究》,载《思想战线》,2008.8,09万字。第一作者。

13《独龙江交通发展与独龙族社会文化变迁》,载尹绍亭、秋道弥矢主编:《湄公河流域生态史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7,18万字,独立完成。

14.《从火塘到教堂——20世纪僳僳族、怒族、独龙族宗教文化变迁》,载(美国)北美基督教学会主编:《基督教与中国》(年刊)第五辑,The Blessing Foundation, USA,200810 18万字,独立完成。

15《云南福贡县上帕镇僳僳族、怒族基督教状况》,载(美国)北美基督教学会主编:《基督教与中国》(年刊)第五辑,The Blessing Foundation, USA,200810 24万字,第一作者。

16《多元宗教与社会和谐-—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发展研究》,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3月,2008年第11期《新华文摘》索引,1.3万字,独立完成。

17《纳西族多元文化研究》,载张波主编:《丽江文化研究》第一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6

,11万字,独立完成。

18《流动的文化与文化的流动-—唐以来僳僳族迁徙及其文化变迁研究》,载《学术探索》,2007.6,09万字,独龙族完成。

19《云南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和谐”思想研究》,载杨学政主编:《云南省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蓝皮书·云南宗教情势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5,2009-6-01《中国民族报》宗教理论版全文转载,12万字,独立完成。

20《20世纪中国边疆“直过”地区民族教育观念变迁研究――以云南独龙族为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3,19万字,独立完成。

21《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安全问题调查研究》,《新华社内参》以《云南宗教领域两大现象突出》为题转载,2006.8,23万字,第一作者。

22《云南原始宗教文化》,载《云南原始宗教文化》,载杨寿川主编:《云南特色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45万字,第二作者。

23《云南宗教文化元素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载熊胜祥、杨学政主编:《云南省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蓝皮书·云南宗教情势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4,17万字,独立完成。

24《抗英抗日中的泸水段氏白族土司》,载《学术探索》,2005.2,08万字,独立完成。

25《基督教与20世纪独龙族社会》,载杨学政、邢增福主编:《云南基督教传播及现状研究》,香港建道神学院出版社,2004.3,13万字,独立完成。

26《唐以来僳僳族、怒族族源流变研究》,载《学术探索》,20049,09万字,独立完成。

27《丙中洛地区多种宗教从冲突到并存与交融发展》,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12万字,独立完成。

28《20世纪50年代以来独龙族调查研究综述与前瞻》,《思想战线》,2004.3,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2004.3,12万字,第一作者。

29《独龙族、怒族源流考略》,载云南大学历史系编:《史学论丛》第九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3,09万字,独龙族完成。

30《1910年前独龙族社会经济略论》,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8,08万字,第一作者。

31《怒江地区各民族原始教育研究》,载云南大学历史系编:《史学论丛》第八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12,12万字,独立完成。

32《二十世纪以前怒江地区的旧制学校教育》,载云南大学历史系编:《史学论丛》第七辑,1999.12,云南大学出版社, 16万字,独立完成。

另名“古渡木棉”,它是六库的一大景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六库重点保护的稀有大树。树高20米,树径513米。六库夏天比较炽热,这里绿叶覆盖,遮天蔽日,江风习习,是六库人民夏天乘凉的好去处!也是外地游客必去之处!在抗日时期,怒江是全国的抗日大后方,当年怒江段氏土司带领怒江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军,在攀枝花树旁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攀枝花树冠被日军炮火袭击,至今仍岿然屹立,所以怒江人民亲切的称其为英雄树。

大理国段氏皇族

金庸小说中的大理段氏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且有见于史书记载。《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明、段正淳、段誉爷三都是历史上真实人物,《射雕英雄传》里的一灯大师段智兴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大理段氏基本可以算作是白族人,其实在最早的时期,也就是段氏祖先是汉人,大理段氏起源于汉代,段氏祖先是西汉时期的武威太守段贞,自段贞之后段氏一直是世居武威郡,以郡望来说大理段氏属于武威段氏。

后来历经时代变迁,段氏后人迁居云南与当地的白族人通婚,所以由汉族变成了白族,大理段氏的先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诏国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后来段思平与滇东三十七部落联合建国,推翻了大义宁国,创建了大理国。

大理国的基本制度都是承袭于当年的南诏国,而且大理段氏的姓名也非常有意思,是父子联名的方法,就比如历史上段正淳是段誉的父亲,其实历史上段誉真正的名字叫做段正严,和父亲段正淳名字非常相像,这就叫父子联名。

大理段氏自段思平建国以后,其实段氏一直都是有名无实的皇帝,因为段思平在建国时依靠了滇东三十七部落帮助,而这其中出力最大和实力最强的主要是董氏和高氏两大部落。

因此段思平建国至其弟段思良之时,段氏兄弟主要依靠董氏家族,而董氏家族最初实力深厚,所以董氏家族的人基本世代为宰相,后来董氏家族衰败,至段思良之子段思聪之后高氏家族趁势崛起取而代之。

从段思聪以后,高氏家族世代为宰相,一直操控大理国直至忽必烈灭亡大理。

《天龙八部》小说中的鄯阐侯高升泰也是历史上真实人物,小说中他是忠心耿耿的贤臣,其实历史上他就是段正明时代的权臣高氏家族首领,他为大理国宰相,后来高升泰更是废段正明为僧,自立为大中国皇帝。

高升泰临死前叮嘱儿子高泰明还位于段氏后人,于是高升泰死后,高泰明拥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皇帝,依旧国号大理国,段正淳即位后由于中间出现过高升泰篡位的插曲,所以段正淳之后的大理国史称后大理国。

段正淳之子段正严也就是小说中的段誉是大理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且寿命也是最长的国君,段正严在历史上比较有作为,他本有望趁高氏家族衰败之时收回皇权,压制高氏,但是可惜的是高氏再度崛起,晚年的段正严在高氏操控之下当皇帝当得索然无味,所以避位为僧,段正严一直活到93岁才去世。

所以说大理国的皇族段氏自段思聪之后一直是有名无实的皇帝,虽然名为皇帝,却处处要听命于高氏家族,因此大理国历代皇帝大多出家为僧,就因为当傀儡皇帝没有太大意思。

大理国可以说段氏是有国无权,高氏是有权无国,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忽必烈灭亡大理国。

忽必烈南下攻大理国,生擒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和末代宰相高泰祥,因为段兴智常年做傀儡皇帝,所以他被擒以后第一时间投降了元朝,反而末代宰相高泰祥一幅宁死不降誓与国家共存亡的态度,忽必烈于是斩杀高泰祥,收降了段兴智,其实忽必烈哪知道大理国宰相才是真正的皇帝。

忽必烈反而认为高泰祥忠肝义胆,斩杀高泰祥后,反而厚待其家族,让其家族世代为统矢逻土司。

而段兴智投降后被元朝皇帝封为世袭大理地区总管,这一下高氏家族反而要受段氏家族管制,如果不服,蒙古人就帮段氏打高氏,这回段氏家族属于是农奴翻身把歌唱了,之前段氏都是高氏傀儡,这回段氏掌握实权,从这以后大理段氏家族世袭为大理总管,再也没有人愿意出家为僧了。

由于忽必烈属于帮段氏家族翻了身,大理段氏成为世袭大理总管以后,一直是对元朝忠心耿耿,尽心竭力。

元朝被南方起义军打垮之时,段氏也是对蒙古人不离不弃,元朝被红巾军打败后,北元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败逃云南,正是依靠了大理总管段功的支持,击退了红巾军。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段氏一直还在控制着云南地区,虽然蒙古人已经被朱元璋打的退出中原,但是段氏还是妄图掌控云南地区,拒绝统一,末代大理总管段明叔还妄图向朱元璋上表请求世袭大理总管,继续让段氏执掌云南地区。

朱元璋严词拒绝了段明叔的请求,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看时机成熟,决定派兵征讨云南地区,朱元璋派大将蓝玉和沐英统兵征讨云南,最终蓝玉生擒大理总管段明叔及其两个儿子。

段明叔被抓后投降,被朱元璋封为千户,迁往内地,段明叔的两个儿子被朱元璋赐名段归仁和段归义,封归仁为雁门卫镇抚使,封归义为武昌卫镇抚使。

所以段氏家族最后随着段归仁和段归义兄弟被迁往内地,也就分归到了山西雁门一带和湖北武昌一带。还有部分段氏家族留在了大理地区。

现今大理喜洲文阁村还留有段氏后人,文阁村全村两百多户人家,有一半以上居民都姓段,其实他们都是段氏后人,还留有段氏族谱,至于段归仁和段归义兄弟的后代,那就比较分散了。

大理段氏后人现状

大理段氏还有后人。

大理段氏在明朝时期被驱逐了,主要针对皇族一家,被驱散到全国各地,一切带有文献相关的资料全部销毁,家谱和以前的任何记录一点不剩,皇族一家全部改姓,不过后来恢复姓氏了。

大理皇族段氏一族,其历史始于公元937年,在《段氏世家》、《南诏野史》载:“段氏,武威郡姑臧人也,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

段姓是不是贵族姓

段姓是贵族姓氏。这个姓氏是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朝的帝系,都是黄帝的后裔。而周朝这一个支系,就是段姓的先祖。

段姓的起源

段氏起源于姬姓,姬姓的始祖是黄帝。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十二个分封了不同的姓氏,其中就有姬姓。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黄帝的第三十一世嫡孙郑武公,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二代君主。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答应。

叔段与姜氏合谋,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这个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共叔段的后代为了纪念他,把姬姓改为段姓。

段姓是皇族还是贵族

段姓是贵族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

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叔。

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姓氏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段氏族谱48个字辈

段姓家族字辈排行

1、湖南黔阳段氏字辈:“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

2、湖南衡阳段氏字辈:“绍康仁崇才德光宗文明振兴天命益隆贤良代生福龄永佑朝国一家大学先修”。

3、云南昭通段氏字辈:“君大必定勇有德正显芳祖成联宗吉万代富荣昌福禄高寿喜平然传家邦文武登科榜杨名自惠香天长同地久金玉载满堂”。

4、重庆江北段氏字辈:“宝成卫君子万正玉新华祖如书凤采福上问春祥朝左安精美龙章席策家”。

5、段氏一支字辈:“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6、山东曲阜段氏字辈:“起有文福守永廷兆景保振玉”。

7、湖北咸宁段氏字辈:“必发生理学先世功德立志远大安邦定国”。

8、河南新乡段氏字辈:“君宠孝登从久长存心报本自荣昌”。

意义

段氏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

而族谱的内容,则又集中体现在历届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均收存在族谱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是叙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开代祖讲起。

二是借修谱的机会阐发一种同宗精神,教育后代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遵循族规,奋发图强。下面就不同时代各地的段氏族谱作一些有选择的介绍。

-段姓家谱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名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拼音:Longyang Qu。

方位: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

面积:5011平方千米

海拔: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

民族:

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9个世居少数民族。

宗教:

隆阳区现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汉传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市花:兰花

邮政编码:678000

电话区号:0875

汽车牌照:云M

(说明:九隆雕塑为保山标志之一)

一、历史沿革

隆阳区系由县级保山市的行政区域改划,因地(区)改市而更名为隆阳区。

隆阳古称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义,又名兰城,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代的边陲重镇,也是我国历史上通往印度、缅甸、伊朗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必经地。

周朝时期属哀牢国首邑,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不韦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永昌郡,在东汉时期卓立为全国第二大郡,明嘉靖二年(1523年)定名为保山县。1950年1月5日建立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析置施甸县,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6月撤市设区。

据民国考古学者李郅《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个山峰,从太保山起顺南数,第一峰宝盖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莲花山,第三峰黄龙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坞,第六峰砚池过峡,第七峰兰花坡,第八峰九岭岗,第九峰龟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们亦称之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人们称它为“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另据民国《保山县志稿》大事记,古迹、名胜载:“春满隆阳——永昌古郡数万人家,城中树木最为繁多,春时群花尽放,凭高望之,满城花花世界,如锦如云,极为佳丽。”被列为保山内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阳的设治,始自西汉武帝时期,初属益州郡。东汉以后置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原“保山县”作为政区名,是明朝中叶以后之事,明宏治五年,永昌举人文澍进京考中壬子科进士,皇上封他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边宝盖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给他。后来文澍便在松山居住,从此,松山就被人们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载:“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为保山县,”因县城设置在太保山脚,故县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县。清朝、民国时期继续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辖境则随时代不同而有差别,其治所的城址,也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据《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载:哀牢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尝捕鱼水中,触木若有感因妊,十月产子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谓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遂其抵以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说,虽事出虚玄、语涉怪诞,不足为信,但不能说并无九隆之人。《西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引《哀牢传》说:“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东汉光武时内属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算,禁高应生于汉景之世(公元前1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数。至少也应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应在东周赧王之时,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称王者。其部族社会、经济、文化发达较早。因此,保山(隆阳)可考的历史可从战国时开始。史称以永昌为枢纽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线了。

《汉书·地理志》称:益州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间,设崔唐、不韦县。裔唐、不韦在澜沧江以西,《永昌郡传》说:永昌郡东北八十里泸仑津,即澜沧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韦县境。裔唐在云龙县漕漳,不韦县在保山平原。嵩唐设置到西晋时已废,而不韦县设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建永昌郡。辖高唐、不韦、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弥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其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为全国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开始,永昌设郡为这一地区沿革之大事。

三国时,永昌郡属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将永昌郡之云南、邪龙、叶榆三县分出,合建宁郡之四县立云南郡。永昌公领五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设置少变,永昌仍称郡。至晋以后,永昌郡只“有名无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废置。这时南诏部土长趁机崛起,哀牢王自今腾龙移居永昌,后又迁至蒙化,与叶榆部族融合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诏民族渐强,南诏得唐助。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时永昌人户稀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阁罗凤强秒二十万户于永昌,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异牟寻又口剑川、野共川、异栋蛮于永昌,见樊绰《云南志》,永昌成为南诏西境重镇,设永昌节度。

樊绰《云南志》载:永昌城在点苍山西六日程,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澜沧江桥)即永昌。又言: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则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为永昌地。而永昌节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纂南诏建长和国,后又历赵氏天兴国,杨氏义宁国,凡三十五年,皆领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国(时值两宋时期),改永昌节度为永昌府。永昌设府自此开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帅镇大理。分设十九万户府,万户以下,设千户、百户以统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为路、府、州、县。永昌千户改州,后又为府,领永平县。

行省所属路、府、州、县为政治组织,另有军事组织,设宣慰、宣抚、安抚等官,初设宣慰司于大理,又设金齿两路宣抚司于建宁(今干崖、镇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将大理金齿宣慰司为都元帅府,设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齿东西两路、都元帅坐镇永昌,至元末未废,为一方重镇。

明朝废行省制,设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军、民、司法,谓“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隶布政司、金齿卫属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设金齿军民指挥司,兼理民事,领千户十二、安抚司一(潞江)、县一(永平)、长官司二(施甸、凤溪)。成化12年(公元1476年)置金腾兵备道(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领导,督察军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设永昌。《明史·地理志》说:“嘉靖元年十月,罢军民司,复设永昌军民府。”又说:保山本金齿干户所洪武中置,永乐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户所,俱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为保山县,其辖不及金腾军备道,只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二(施甸、凤溪),保山之名称自此始。

天启《滇志·沿革大事考》说:“明万历13年(公元1 585年)添设金腾参将、姚关守备。”《明合典》说:“永昌参将,万历11年添设,驻永昌、龙腾、蒙化(今巍山)等处"。按:是时卫军已积弱,不堪战阵,募民为军,设参将领之,后边隅军务,即归参将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设永昌军民府,其辖区包括明时兵摆道所属诸土司在内,且所属州县建置略有变化。即废凤溪、施甸长官司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军民’’二字,称永昌府,管辖区域为领州一、县二及周边各土司。乾隆35年(公元1770年)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庆25年(公元1820年)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镇康、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陇川、遮放)、安抚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长官司二(户撒、拉撒),共计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仍设永昌府,而省保山县。民国二年又裁府复设保山县,府一级设置从此结束。

民国时期,保山县之辖境亦有变迁,民国初,分杉阳归永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兴、鲁掌、登埂三土司归泸水设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福西、均谣、三约地及都鲁洼甲、大田坝铁厂、铜厂、思拉宽、锅厂河、竹鲁洼等处,归新设之昌宁县。保山县原有境界、人户先后划归邻县,约六分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腾、龙陷于日寇,裁原设于腾龙边区的行监督署,另设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先暂设办事处于昆明,后将保山划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设于保山。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设于腾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1950年元月5日,接管旧政权,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保山专员公署驻保山,管辖保山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双江县、镇康县、潞西七县;耿马、泸水二设治局;瑞丽、陇川、莲山、盈江、梁河五个民族行政委员会,共十四个单位,保山辖十个区。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属州府所辖。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同时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保山专区仍辖五县。1967年,成立保山县军事管治委员会,各公社均成立军事管治领导小组,属地区军管会管辖。

1968年,成立保山县革命委员会,各公社成立革委会,属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改保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山县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所辖。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保山县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随着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将二十六个公社、一镇,划为十八个区和一个城关办事处。1987年,又将十八个区与城关办事处、金鸡村等设置成二十个。

2000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2)保山市设立隆阳区,以原县级保山市的行政区域为隆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上巷街。

2001年6月,保山撤地区设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下面仍辖20个乡镇。

2005年11月28日,为进一步深化隆阳区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和健康发展需要,隆阳区委、区政府经研究决定调整区内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建置:

1、撤销永昌镇,以保岫东西路为界设立兰城、永昌两个街道办事处。汉庄镇的汉营、沙河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兰城街道办事处;河图镇的红庙、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红花7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永昌办事处。

2、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新设立的瓦房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瓦房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瓦房彝族乡政府驻地。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汶上、小河、搭板桥、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脚、秧草、安邦10个村委会建制划归瓦马彝族白族乡管辖。

3、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设立潞江镇。新设立的潞江镇管辖原潞江傣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道街乡管辖的江东、道街、澡塘、登高、石头寨、三达地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由坝湾村迁至小平田集镇。原道街乡管辖的大田、桤木林、红岩脚、核桃、秉塞5个村委会建制划归蒲缥镇管辖。

4、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新设立的瓦窑镇管辖原瓦窑白族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老营乡管辖的老营、阿石寨、六合、旧寨、磨房、大蒿、小浪坝、大浪坝、克恭、阿依寨1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瓦窑白族彝族乡政府驻地。

5、将原老营乡管辖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个村委会和金鸡乡管辖的罗寨村委会及河图镇管辖的长岭岗、柳上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板桥镇管辖。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共设1 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隆阳区的建置沿革名称,无论是哪个时期,在滇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熠熠生辉。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等,“永昌”叫响了上千年。后来因甘肃省也有个永昌县,因全国县以上地名不能雷同,两家当中必让一家,保山这边只好屈让予甘肃那边罢了。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隆阳区位列第99名。

2019年12月31日,农业农村部推介隆阳区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19年8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隆阳区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代表产业为咖啡产业。

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介隆阳区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8年2月22日,隆阳区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1,重庆万盛冉氏字辈:“崇启孟光山德合细渚万”。

2,重庆酉阳冉氏字辈:“尉祥佩梧振英梓悦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

3,广西东兰冉氏字辈:“惟龙天奇永裕广正瑞崇隆启懋光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

4,山东济宁冉氏字辈:“守文世胜维贵思万载如应兴佐廷君子世海茂万兴朝文武正大光明永裕广征瑞崇隆启孟昌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尉祥佩梧振英梓悦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注:“长”字辈用尽接续重庆酉阳冉氏字辈。

5,四川冉氏通用字辈:“中玉广祯瑞崇宏以茂光盛进银成太开元左运良祖德回召远克少代必昌”。

6,冉氏一支字辈:“玉克士学正大光昌人文秀启永吉食良”。

7,重庆垫江一支字辈:“元纯德恋天少学,廷中广玉世泽长”。

8,宋元明字辈:守文世胜为,贵思万载如应,兴、单名王旁、廷、单名雨部、臣,单名亻旁、单名亠部、维龙 天奇,永裕广正瑞 ,崇隆启懋光。

9,北方冉氏通用字辈:“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注:与孔子世家字辈一样。

10,南方冉氏通用字辈:“守文世胜惟思贵万载如应兴附山秀政文辅寅凝应天奇之后各相连永裕广祯瑞崇隆启懋光(或:文武正大瑞崇兴启锡光)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朝廷顺有志国家英勤堂祖德流芳远文武世代扬”。

11,重庆麻阳冉氏字辈:“崇启孟光景思”。

-冉姓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随后,明朝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至于原来的元朝皇帝已经逃往北方草原,这就是北元政权。经过一系列的战役,明朝已经占领了西北、中原等大片地区,只有西南地区仍处于割据状态。

当时,西南地区的割据政权有两个,一个是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政权,主要地盘是四川地区。另一个就是梁王政权,梁王割据云南地区,继续效忠于败退草原的北元政权。明朝建立的初期,主要的精力是对付北元政权。

因为北元政权一直不甘心失败,组织了一系列的反扑。所以说,明朝方面的主要经济是对付北元,而且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战役。

在定西大战、岭北大战之后,北元政权基本上丧失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最多就是袭扰明朝的北方边境。在北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明朝开始逐步平定西南地区。

公元1381年,朱元璋开始对云南地区动手。这次的统帅是新崛起的傅友德,傅友德是继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之后,新崛起的大将之一。至于沐英,则是傅友德的副手。

傅友德统帅的军队总数超过30万,因为云南地区还有10多万北元军队,梁王的态度非常坚决。明朝军队对云南地区并不熟悉,因此已经做好了大规模战役的准备。

但是明朝军队进入云南之后,进展则非常顺利。这里面原因很多,第一,明朝尽可能的拉拢那些部落土司,这是土司首领们充当向导,也积极报告北元军队的活动。

第二就是北元军队内部的矛盾,由于云南地区与北元政权距离遥远,已经成了一块飞地,云南蒙古贵族内部,有一部分人打算投降。

明朝军队进入云南之后,曲靖大战的规模是最大的。曲靖是云南的咽喉所在,梁王集结了10余万军队集结在曲靖地区,准备与明朝军队决战。傅友德一方面牵制北元军队,另一方面派遣沐英从侧后偷袭北元军队。

最终,北元军队一败涂地。2万多官兵被俘,伤亡更是不计其数。在曲靖大战之后,梁王已经无力阻止明朝军队继续推进。随后,明朝军队占领了昆明、大理等重要城市。其实,大理段氏家族进行了抵抗,但没有多大的风浪。

其实当年元朝平定大理的时候,那些大理贵族们仍然掌握很多权力,元朝也默认了这个事实。明朝平定了云南地区之后,由于这一地区环境复杂,而且北元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必须留下大将镇守。朱元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沐英留在云南。

在此之后,沐英的家族世世代代为明朝镇守西南地区。到了明朝末期,也只有沐国公还跟随南明王朝颠沛流离。在平定西南的战事结束之后,朱元璋又开始对辽东地区动手了。

高志英的承担项目

1主持“中国节日志·僳僳族刀杆节”,2009—2011,纵向,中国文化部,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项目,5万元。2主持“中缅边界北段跨界民族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