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氏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韩姓氏的由来?,第1张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韩姓

-韩非

-韩信

-韩愈

-韩休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

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

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

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

居于颖川郡。

2、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

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

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3、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

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

韩"为姓。

4、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

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5、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

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

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

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

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

,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

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

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

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2、郡望

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家乘谱牒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不分卷、汾阳韩氏支谱四卷、洪洞韩氏家谱

  上海:松江韩氏支谱二卷、韩氏文若公支宗谱

  江苏:韩氏宗谱二卷、韩氏家乘十二卷、云东韩氏家谱五卷、晋阳韩氏世谱

  浙江:萧山义桥韩氏家谱十卷、湘南韩氏宗谱六十八卷、相韩家谱、咸安韩氏宗谱十六卷

  安徽:韩氏宗谱不分卷、南阳郡韩氏族谱

  甘肃:礼县韩氏家谱不分卷、韩氏世系源流四卷

  江西:袁郡韩祠主谱三卷、韩焕先祠主谱四卷、韩氏族谱、韩氏荣公支谱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王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朝的开国君王叫“汤”,所以后世提到商朝的时候也多称商汤。汤的六代孙有祖甲、祖乙、祖丙、祖丁……,都曾是商朝的君王。他们的后代中有人以他们的名字为姓氏,姓祖。祖乙是上述几位商王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他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商朝复兴,所以今天的祖氏人有奉祖乙为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的两位宰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时有左相仲虺,仲虺的后代中有人名叫祖己、祖尹,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祖己和祖伊的子孙中,也有取祖字为姓的,称为祖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满族、彝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以祖为姓的人。

得姓始祖:祖已。

祖氏是河北省的名门著姓,他们是殷商王室的子孙后裔,就是受千秋万世敬仰的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孙。

祖氏的来源,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谱》等书记载:“子姓,殷后,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汉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阳。”在殷商有天下的六百四十五年之中,前后二十八个君主,以祖为名的君主不在少数,有第十一代的祖乙、第十二代的祖辛、第十四代的祖丁、第二十一代的祖庚等等。后世祖氏中国人的始祖,究竟是哪一位呢?一般人认为应该算是祖已,因为在殷商武丁的时间,从古籍上已经发现了了姓祖的人,那便是当时以道训谏王的贤臣祖已。《书经》上的“高宗彤日”指出:“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训诸王,作高宗彤日之训。”根据这个记载,我国祖氏家族的得姓历史至少在三千三百年以上。由此可见,祖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最初是发祥于涿郡。

古代的涿郡,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这个地方便是祖氏的老家所在,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十分深远。五千年前,黄帝与尤战于涿鹿之野,奠定中华民族繁衍成长的地盘,就是这个地方。祖氏后人多奉祖已为祖氏的始祖。

二.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三.迁徙分布:

祖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四十九位。

祖氏出自子姓,起源于商朝。商朝的开国君王叫“汤”,所以后世提到商朝的时候也多称商汤。汤的六代孙有祖甲,祖乙,祖丁,都曾是商朝的君王。其中祖乙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当时已经衰落下去的商朝复兴起来。这三人的后代中都有以祖为姓氏的,是祖氏的一支起源。

祖氏还有另一支起源,是源于商朝的两位宰相,他们叫祖已和祖伊,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祖已和祖伊的子孙中,也取祖字为姓,称为祖氏。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范阳郡:三国时期曹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京兆郡:唐朝国都长安直辖区,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堂号:

资料有待补充。

五.家乘谱牒:

辽宁兴城祖氏家谱不分卷,(清)祖建极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手写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浦城莲湖祖氏族谱五卷,(清)祖富言等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浦城莲湖祖氏族谱八卷,(清)祖国钧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莲湖祖氏族谱,(明)祖钦等纂修,(清)祖富言续修,清乾隆三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浦城莲湖祖氏族谱,(清)祖国钧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六.字辈排行:

祖氏一支始祖:“天地美德古今流芳仁敬孝慈道义忠良诗书经史礼乐文童范阳华胄奕世荣昌惟斯后人耕……”

资料有待补充。

七.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裔;望出范阳:祖氏宗祠通用联。

忠心贯日;巧算入神:上联典指东晋名将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西晋末率亲族数百家南迁,居京口。建兴初年,要求北伐,元帝司马睿任他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得到人民响应,进驻雍丘,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当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但东晋朝中纠纷不断,他得不到支持,终于忧愤而死。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宋国科学家祖冲之,字文远,范阳人。推算出圆周率丌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了π的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密律值的精度比欧洲同等精度早一千多年。他编制的《大明历》,首先考虑到了岁差问题的计算,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当时的其他历法更准确。又曾改造指南车,做水碓磨、千里船等,都极有巧思。

煌煌义士;翩翩圣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闽人祖域,字贞夫,官至殿前司统制。平时崇尚气节,乐善好施,死后,百姓怀念他的恩惠,立庙祭祀。明朝时期,被追封为“义士祖公之神”。下联说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范阳人祖莹,字元珍,幼时好学,沉湎于书,当时号称“圣小儿”。后来,以文学著称,曾说:“文章必须自己命意构思,自成一家风骨,怎么会和别人有一样的生活呢?”官至车骑大将军,封文安县伯。

江左名士;殷室贤臣: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慷慨有节,晋元帝徵为军咨祭酒,寻为豫州刺史,北伐渡江,击楫誓言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统兵与石勒相持,破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下联典指商朝的祖已,为高宗贤臣,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

闻鸡起舞;睹雉格王: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中夜闻荒鸡而起舞。下联典指商王高宗肜,谓其臣祖己曰:“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2.六言通用联:

闻鸡声而起舞;睹雉雊以格王: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中夜闻荒鸡而起舞。下联典指商·祖己事典。

3.七言通用联:

名垂青史圆周率;楫击中流报国心: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科学家祖冲之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将祖逖,字士稚,范阳人。闻鸡起舞,立志北伐,渡江击桨,暂复中原,后虑内乱,大功不成,病死。豫州人士,如失父母。

指南车流芳万世;大明历光照千秋:全联典指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此联为唐代诗人祖咏《望蓟门》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先人尝羡,物议秀美;后世永钦,机杼风骨:上联典指北魏的散骑常侍祖孝隐,有文学,早知名。兼解音律,机警善辨,名誉甚高。“魏朝接对者多取一时之秀,孝隐少处其中,物议称美。”下联典指后魏文学家祖莹,字元珍,以文学见重。尝语人曰:“文章须自出机杼,自成一家风骨。”累迁车骑大将军,封文安侯。

松檟如新,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之千秋:明朝时期的朱由检撰辽宁省兴城市宁远古城祖氏石坊联“北楹”。古城内南大街(延辉街)矗立着两雄伟壮观的石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为表彰当时镇守辽西的大将祖大寿、祖大乐兄弟卫明抗清的功劳,默许其自行建立的旌功牌坊。这两座石雕艺术瑰宝犹如一首凝固的音乐,其优美的旋律时刻回荡在古城内外,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祖大乐古坊,处于北面,俗称“二道牌楼”。建于明崇祯二十一年(公元1638年),系用赭色岩石筑造,其结构与南坊大体相同,坊高约165米,宽13米,明间宽415米,东西尽间各宽22米。二重额坊,柱高楼小,额枋间架,空有灵致,气势雄伟。上层南面刻有“登坛骏烈”,意思是登上将坛,创立功业;北面刻有“元勋初锡”,大意是树立石坊是对立下头等功勋的人的第一次奖赏,意味着这仅仅是奖赏的开始。边款“崇祯戊寅岁次促秋吉立”;下款是“巡按辽东兵部待郎方一藻题”。第三导刻有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镇;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府祖仁;诰赠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承教;特晋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大乐。中两棵石柱上刻有两副御制对联(南北楹柱),这两副对联大意是祖大乐英勇威武而对他称赞歌颂,得到了四代祖先行善积德的培养,受宠于朝廷,经皇帝的恩准赐给隆重的铭刻金石的表奖,这种荣誉将万古流芳。

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明朝时期的朱由检撰辽宁省兴城市宁远古城祖氏石坊联[南楹]。

七.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裔;望出范阳:祖氏宗祠通用联。

忠心贯日;巧算入神:上联典指东晋名将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西晋末率亲族数百家南迁,居京口。建兴初年,要求北伐,元帝司马睿任他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得到人民响应,进驻雍丘,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当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但东晋朝中纠纷不断,他得不到支持,终于忧愤而死。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宋国科学家祖冲之,字文远,范阳人。推算出圆周率丌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了π的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密律值的精度比欧洲同等精度早一千多年。他编制的《大明历》,首先考虑到了岁差问题的计算,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当时的其他历法更准确。又曾改造指南车,做水碓磨、千里船等,都极有巧思。

煌煌义士;翩翩圣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闽人祖域,字贞夫,官至殿前司统制。平时崇尚气节,乐善好施,死后,百姓怀念他的恩惠,立庙祭祀。明朝时期,被追封为“义士祖公之神”。下联说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范阳人祖莹,字元珍,幼时好学,沉湎于书,当时号称“圣小儿”。后来,以文学著称,曾说:“文章必须自己命意构思,自成一家风骨,怎么会和别人有一样的生活呢?”官至车骑大将军,封文安县伯。

江左名士;殷室贤臣: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慷慨有节,晋元帝徵为军咨祭酒,寻为豫州刺史,北伐渡江,击楫誓言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统兵与石勒相持,破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下联典指商朝的祖已,为高宗贤臣,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

闻鸡起舞;睹雉格王: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中夜闻荒鸡而起舞。下联典指商王高宗肜,谓其臣祖己曰:“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2.六言通用联:

闻鸡声而起舞;睹雉雊以格王: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中夜闻荒鸡而起舞。下联典指商·祖己事典。

3.七言通用联:

名垂青史圆周率;楫击中流报国心: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科学家祖冲之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将祖逖,字士稚,范阳人。闻鸡起舞,立志北伐,渡江击桨,暂复中原,后虑内乱,大功不成,病死。豫州人士,如失父母。

指南车流芳万世;大明历光照千秋:全联典指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此联为唐代诗人祖咏《望蓟门》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先人尝羡,物议秀美;后世永钦,机杼风骨:上联典指北魏的散骑常侍祖孝隐,有文学,早知名。兼解音律,机警善辨,名誉甚高。“魏朝接对者多取一时之秀,孝隐少处其中,物议称美。”下联典指后魏文学家祖莹,字元珍,以文学见重。尝语人曰:“文章须自出机杼,自成一家风骨。”累迁车骑大将军,封文安侯。

松檟如新,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之千秋:明朝时期的朱由检撰辽宁省兴城市宁远古城祖氏石坊联“北楹”。古城内南大街(延辉街)矗立着两雄伟壮观的石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为表彰当时镇守辽西的大将祖大寿、祖大乐兄弟卫明抗清的功劳,默许其自行建立的旌功牌坊。这两座石雕艺术瑰宝犹如一首凝固的音乐,其优美的旋律时刻回荡在古城内外,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祖大乐古坊,处于北面,俗称“二道牌楼”。建于明崇祯二十一年(公元1638年),系用赭色岩石筑造,其结构与南坊大体相同,坊高约165米,宽13米,明间宽415米,东西尽间各宽22米。二重额坊,柱高楼小,额枋间架,空有灵致,气势雄伟。上层南面刻有“登坛骏烈”,意思是登上将坛,创立功业;北面刻有“元勋初锡”,大意是树立石坊是对立下头等功勋的人的第一次奖赏,意味着这仅仅是奖赏的开始。边款“崇祯戊寅岁次促秋吉立”;下款是“巡按辽东兵部待郎方一藻题”。第三导刻有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镇;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府祖仁;诰赠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承教;特晋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大乐。中两棵石柱上刻有两副御制对联(南北楹柱),这两副对联大意是祖大乐英勇威武而对他称赞歌颂,得到了四代祖先行善积德的培养,受宠于朝廷,经皇帝的恩准赐给隆重的铭刻金石的表奖,这种荣誉将万古流芳。

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明朝时期的朱由检撰辽宁省兴城市宁远古城祖氏石坊联[南楹]。

七.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裔;望出范阳:祖氏宗祠通用联。

忠心贯日;巧算入神:上联典指东晋名将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西晋末率亲族数百家南迁,居京口。建兴初年,要求北伐,元帝司马睿任他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得到人民响应,进驻雍丘,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当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但东晋朝中纠纷不断,他得不到支持,终于忧愤而死。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宋国科学家祖冲之,字文远,范阳人。推算出圆周率丌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了π的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密律值的精度比欧洲同等精度早一千多年。他编制的《大明历》,首先考虑到了岁差问题的计算,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当时的其他历法更准确。又曾改造指南车,做水碓磨、千里船等,都极有巧思。

煌煌义士;翩翩圣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闽人祖域,字贞夫,官至殿前司统制。平时崇尚气节,乐善好施,死后,百姓怀念他的恩惠,立庙祭祀。明朝时期,被追封为“义士祖公之神”。下联说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范阳人祖莹,字元珍,幼时好学,沉湎于书,当时号称“圣小儿”。后来,以文学著称,曾说:“文章必须自己命意构思,自成一家风骨,怎么会和别人有一样的生活呢?”官至车骑大将军,封文安县伯。

江左名士;殷室贤臣: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慷慨有节,晋元帝徵为军咨祭酒,寻为豫州刺史,北伐渡江,击楫誓言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统兵与石勒相持,破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下联典指商朝的祖已,为高宗贤臣,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

闻鸡起舞;睹雉格王: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中夜闻荒鸡而起舞。下联典指商王高宗肜,谓其臣祖己曰:“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2.六言通用联:

闻鸡声而起舞;睹雉雊以格王: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祖逖中夜闻荒鸡而起舞。下联典指商·祖己事典。

3.七言通用联:

名垂青史圆周率;楫击中流报国心: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科学家祖冲之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将祖逖,字士稚,范阳人。闻鸡起舞,立志北伐,渡江击桨,暂复中原,后虑内乱,大功不成,病死。豫州人士,如失父母。

指南车流芳万世;大明历光照千秋:全联典指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此联为唐代诗人祖咏《望蓟门》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先人尝羡,物议秀美;后世永钦,机杼风骨:上联典指北魏的散骑常侍祖孝隐,有文学,早知名。兼解音律,机警善辨,名誉甚高。“魏朝接对者多取一时之秀,孝隐少处其中,物议称美。”下联典指后魏文学家祖莹,字元珍,以文学见重。尝语人曰:“文章须自出机杼,自成一家风骨。”累迁车骑大将军,封文安侯。

松檟如新,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之千秋:明朝时期的朱由检撰辽宁省兴城市宁远古城祖氏石坊联“北楹”。古城内南大街(延辉街)矗立着两雄伟壮观的石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为表彰当时镇守辽西的大将祖大寿、祖大乐兄弟卫明抗清的功劳,默许其自行建立的旌功牌坊。这两座石雕艺术瑰宝犹如一首凝固的音乐,其优美的旋律时刻回荡在古城内外,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祖大乐古坊,处于北面,俗称“二道牌楼”。建于明崇祯二十一年(公元1638年),系用赭色岩石筑造,其结构与南坊大体相同,坊高约165米,宽13米,明间宽415米,东西尽间各宽22米。二重额坊,柱高楼小,额枋间架,空有灵致,气势雄伟。上层南面刻有“登坛骏烈”,意思是登上将坛,创立功业;北面刻有“元勋初锡”,大意是树立石坊是对立下头等功勋的人的第一次奖赏,意味着这仅仅是奖赏的开始。边款“崇祯戊寅岁次促秋吉立”;下款是“巡按辽东兵部待郎方一藻题”。第三导刻有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镇;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府祖仁;诰赠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承教;特晋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大乐。中两棵石柱上刻有两副御制对联(南北楹柱),这两副对联大意是祖大乐英勇威武而对他称赞歌颂,得到了四代祖先行善积德的培养,受宠于朝廷,经皇帝的恩准赐给隆重的铭刻金石的表奖,这种荣誉将万古流芳。

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明朝时期的朱由检撰辽宁省兴城市宁远古城祖氏石坊联[南楹]。

韩姓氏的由来?

一、源自姬姓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