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2收藏

袁姓的起源,第1张

姓氏来源

妫姓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姚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轩辕黄帝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少数民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四川绵阳袁氏字辈:“天学正国……” 四川双流袁氏字辈:“天大文国正明德定永兴光中成先策世代必昌盛”。 四川达州袁氏字辈:“德荣光烈……”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安邦本固生先树”。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庆)安邦本固生先树…运永长”。 四川珙县袁氏字辈:“银光增正水长贤玉琨廷丹武宗泽永存体义兴仁孝有式笃”。 四川西昌袁氏字辈:“德运入朝洪承崇文庭开光明兴华耀世福隆永升”。 四川泸县袁氏字辈:“捷上玉国朝正德定思超祖泽丛忠继芳与变世高”。 四川蓬溪袁氏字辈:“天严腾胤子正朝学士家恩昭万代远德裕锡隆遐守义和永睦祯祥泰运昌存心常培厚发达自绵长”。 四川南充长乐袁氏字辈:“正世良大友一二三秀民忠孝纯祖武诗书百代兴”。 四川仁寿袁氏字辈:“仁义礼朝廷斗(分)尚文怀启登宗德荣显”。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

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

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有17子、15个女儿,并有47个孙儿女。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温馨提示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TOP、1 汝南袁氏

TOP、2 弘农杨氏

TOP、3 颍川荀氏

TOP、4 颍川陈氏

汝南袁氏为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在东汉末年湮灭,祖籍在汝南郡。

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

史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官吏集团中的首脑人物。有大批故吏、弟子、门生出于其门,不过很少有实际授业关系。东汉时期选士唯“论族姓阀阅”,所以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这点从汉末诸侯割据中就看得出来,当时手下文臣武将最多的就属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了,连郭嘉都是一开始去投奔袁绍,被晾了5天看袁绍不似雄主之后才离去投奔曹操的,可以说,发展得最顺利的,就是这两人了,其实,袁绍还是很有能力的,颜良文丑高顺张颌,四大武将,还有一个先登鞠义,这就是一个五虎将组合啊!应该说比五虎将更强!可惜了,由于太顺风顺水,导致袁绍的自大傲慢,最终失败;而袁术,不说了,败家子一个,但不可否认袁术势力真的很强,手下头号打手孙坚。

无奈,家族先被董卓屠杀了一番,仅剩袁绍袁术两人,后来这两人又被曹操弄的灭族,可惜可叹。

以后剩下的袁氏家族,都只能算是分支了。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

1、河南蔡氏族谱字辈:

河南新洪路蔡氏字辈:“真首以元单仲大仁一伯廷应明世维刚常邦家自吉祥诗书开后序礼乐迪前光式谷端蒙养传箴守义方俭勤垂令范忠孝袭余芳嘉植培兰桂成才作栋梁德言功并立才学识兼长建树宏经济贻谋重显扬象贤朝克肖嗣服卜浸昌”。

河南郑州蔡氏字辈:“天地义春长,文言武贵昌,金玉云风虎,家国殿庭堂”。

河南罗山县子路镇蔡氏字辈:“长春福为广,国家兴乃昌”。  江苏蔡氏族谱字辈。

2、 江苏旸坞蔡氏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至维明汝一元复始振其家声聿为邦瑞宽厚贤良保宗贵长”。 江苏无锡信派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光”。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庚楼蔡”,“若丕家声崇效敦同以广宗统德化培中光昭世守佑启有功永绍懿训宪章修明尊承先业勤达昌宏利国安邦”。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兵马蔡”,“鼎献曰良以兹聿长克绍祖则之子惟将作善集庆家乃其昌勖尔敬承事业用光泽衍恒康声德震广佑峰祥瑞相国裕强”。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牌坊蔡”,“云国绍士毓珽永景孝思才兆宏万志欲光大修先培德承绪延泰敬伦恒长”。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小河蔡”,“修佩才运士维守先培囗心田锡福万年雨泉汇河承尚英贤文武兴盛书香馀传”。

江苏盱眙蔡氏字辈:“连汉立传中厚”。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昌志德”。 江苏盐城蔡氏字辈:“九步文昌永”。

3、 山东蔡氏族谱字辈:

山东枣庄蔡氏字辈:“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山东省临沂市  荣长恒德明,永纪振家兴,翔文存田广,玉是秀春成。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桃源镇  清嘉庆二年修,由蔡延记作谱序,家谱记载:“蔡氏始祖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祥府县,又移仪封县(仪封县:下。金属东明县,金末于黄陵渡置仪封县,改属睢州。)

从十七世起昭穆: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4、浙江蔡氏族谱字辈:

浙江温州平阳县  昭穆:文国世邦、君如汉昌、万年修业、卓致丹青、诗书化雨、规章箴训、尧禹哲理、晋楚桓中、孟儒津智、鹏程远展、飞奂至举、俊侠式弘、星范亚祯、仕胥品重、任民咨仪、少巨向前。

恒奉汝伦、泽俞勉俭、滋润实甫、沛聿充满、泰岳崇伟、先玄佑基、彦然煌亮、连涵普造、欣观商格、适怡欢乐、居安旭宇、浩序济阳。

5、浙江黄岩锦川  浙江黄岩锦川洛阳堂:

昭穆:子朝秉维崇明良,承平交泰启永昌;康保咸熙恒大有,诗书理达可安邦。

续辈:钦学时夫若曰贤,必振家声士培宣,显国文章宜法祖,道隆孔孟绍开天。

浙江黄岩蔡氏字辈:

祖傅讳行:“均定宝国建翘  勉允圣止志原  全功孙如光嗣  智庆守宗世子”。

字行:“郎孝凤海克敬  从公景仲季淑  叔伯安世君彦  元庭贵德舜钦”。

续衍讳行:“子朝秉维崇明良  承平交泰启永昌  康保咸熙恒大有  诗书礼达可安邦”。

字行:“钦学时夫若曰贤  必振家声士陪宣  显国文章宣法祖  道隆孔孟绍开天”。

浙江龙泉蔡氏字辈:“良廷圣志士,盛世起文人,道学承先德,功纯(勋)建大(业)勋”。

6、 安徽蔡氏族谱字辈:

安徽宣城蔡氏字辈:“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安徽合肥蔡氏字辈:“邦家有庆  继善传心  学遵经训  立观其成  崇仁尚义  锐志富强  群安华泰  英杰荣光”。

安徽无为蔡氏字辈:“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安徽蚌埠蔡氏字辈:“文长仕为德”。

安徽五河蔡家湖蔡氏字辈:“洪金道之汉兴”。

安徽淮南蔡氏字辈:“秉初传瑞兆  福继西宏昌”。

安徽巢湖居巢槐林(青墩嘴)蔡氏字辈:“秉忠为国立(义)孝传家硕德渊远百世荣华”。

安徽巢湖蔡氏字辈:“克昌其业永振佳邦”。

7、辽宁蔡氏族谱字辈:

辽宁昌图蔡氏字辈:“ 宝万国继春柯成百世昌”。

8、福建蔡氏族谱字辈:

名派:“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由义行仁(记)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后)孙(昆)瓜瓞喜绵长”;

字派:“弘于善可传后世□修祖武(德)忠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天与庆同春”。

福建尤溪桂峰蔡氏字辈:

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清正自持温和可珍宣华恒衍祚”;

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秀习大书健兼尚策敦敬则延熙”。

福建石狮蔡氏辈序:“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大宇蔡氏字辈:“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福建美林蔡氏字辈:“仰思乔日迪  仁义礼智信  纲常皆克己  奕世少通卿”。

福建漳州漳浦蔡府  昭穆:六宗一而祚衍长,本行修则英华发,有确真实敦孝敬   ,幸人讲让达家邦。

福建漳州漳浦霞昙  昭穆:因国乔松居撇日,明月绿行笋参天。

福建漳州漳浦六鳌  昭穆:慈孟华则汉世立君统,孝恩达而清代发家声。

福建漳州漳浦车田  始祖蔡元泰(十八--三十五世)昭穆:元成仲继君德明奇保,长永士志勤修振家声。

福建石狮市宝盖镇塘边村  昭穆: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福州长乐市龙角  以襄公为始祖,甸、揆、甫、大、时、惕、鸣、光、文、伯、仲、叔、孟、季(1至15世未有统一学名、冠字)。16-27世学名,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  由 。  16-27世冠字,弘  于、善、可、传、厚、世、聿、修、祖、武或德、忠 。

28-37世学名,义、行、记或仁、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  。 28-37世冠字,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 。 43-52世学名,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或后、孙或昆 。

43-52世冠字,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 。53-57世学名,瓜、瓞、喜、绵、长  。 53-57世冠字,天、与、庆、同、春。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尤溪桂峰历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有750多年了。襄—旬—傅—枢—顒—諲—农—煌—长。谱中记载:襄公六世孙(諲公),宋钦宗时(1126年)因避族相京卞之祸。

自莆迁尤住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生子三,分天、地、人三房。而肇基桂峰的是諲公的四世孙—长公,谱中记曰:长公,行三十,宋理宗淳佑七年丁未(1247年)由三石井头湾肇基桂岭,为桂岭(即现称桂峰)之始祖。

清康熙壬子取-第19--26世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第19--26世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嘉庆间续取-第25--32世名派:清、正、自、持、温、和、可、珍。第25--32世字派:秀、习、大、书、健、兼、尚、策。

光绪甲申续取-第31--35世名派:宣、华、恒、衍、祚。第31--35世字派:敦、敬、则、延、熙。

福建省大宇  大宇蔡氏约于明朝万历二年(西元1574年),由安溪县溪内乡徙居大宇,距今已430年。有据可查者于光绪戊寅年(西元1878年)曾修族谱一次,但谱残缺不全,且相距三百零三年,发现不少谬误。民国乙亥年(西元1935年)重修,时间相隔58年。1995年,大宇蔡氏各房柱自续房谱,

相距刚好六十年。大宇蔡氏的昭穆各十六字,自三世起 下列为"昭"即辈序:一用士玉  君国成家  宗祖传守  子孙式光。下列为"穆"即"字"或"号":伯仲昭烈  孝友忠贞  敦仁为美  明德推馨  。

民国乙亥年新编昭穆如下,前十六字为昭(辈序)后十六字为穆,即"字"或"号" 。昭穆: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骏业鸿基建,诗书礼义兴,贤才膺盛选,龙凤绍英声。

四川蔡氏族谱字辈:

四川内江蔡氏字辈:“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四川广安蔡氏字辈:“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四川广元蔡氏字辈:“万春然自远培德恩光载”。

四川乐山蔡氏字辈:“贵洪文培德孝”。

四川巴中蔡氏字辈:“世光明远大  能以永兴长  君正登隆泽  昌中应汝扬”。

四川平昌浪楼蔡氏字辈:中、文、学、唯、思、贵、万、载、如、意、兴、轩、庭

9、广东蔡氏族谱字辈:

广东罗定蔡氏字辈:“世伯日克  七念万丈  昌能亮性  彦诚国于  卿士善奕”。

广东揭西蔡氏字辈:“始基贵鸟山朝天守蔡联正宗彝纪定振兴家美传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燕翼诒谋远缵成奕世贤”。

广东潮安蔡氏字辈:“侯都建豫上  郡望开济阳  抵德昭眷佑  博厚繁生绵  宗支源流远  衍派世泽长  北基桂馥茂  南国兰腾芳  燕羽贻谋裕  诗书启秀贤  历朝文武盛  致仕赞忠良  科学光华夏  政绩显万安  敦睦循祖训  孝廉相继传  立志创伟业  奋发竞自强  承先应溯本  奕代兆征祥”。

广东饶平蔡氏字辈:“逢元吉起  万世垂芳  瑶林叶茂  玉树森香  教家礼仪  华国文章  体全用佝  实大声扬  惟邦之庆  于祖有光  衍传至是  继序为良”。

广东梅州蔡氏字辈:“军世勤明昌仁天大红中文光齐明兴万年永兴隆”。

广东廉江蔡氏字辈:“金木水火土”。

广东湛江蔡氏字辈:“世毓其开汝如”。

广东鹤山   广东鹤山三堡始祖尚举公。广东惠州永安五斗租村(现属紫金县青溪镇青水村五斗小组),由惠州长乐(今五华)横坡小都始祖至尚举公,分十二世列祖考。碑内名字系尚举公妣黄氏所生十三世祖正祥公。先住惠州永安五斗租西元1660年间,移居新会鬼叫长沙。

再于1690年间,移入鹤山三堡洞老村。西元1723年,迁到瓦瑶排村,开基始祖。 昭穆:尚正郁文良作兆, 维时立业振家声。

广东惠东县多祝镇  福粤公第十八世馥友公在惠东县多祝镇内东片开基。昭穆:馥、辉、发、裕、锡、济、植、炳、尧、铨、洵、果、照、培、钢、泽、树、炫、坚。

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陂角村洞鸿宝岭  福粤公第十九世守为公开基。昭穆:守道文仕康,瑞廷怀干家,国春德茂,奕世向荣华,文武登豪杰,朝楚史卿纲。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官仓村  福粤公第十九世东湖公、石山公挈眷石山公、阳吾诸第的子孙由河婆迁移东莞市樟木头官仓村。绵基公脉系辈序续编:系统肇姬周,先芬孰比牟,西山崇理学,东士庆封侯,蕃衍逾千派,云仍遍五洲,人文长蔚起,万冀介洪麻。

广东省梅县南口镇车陂村  福粤公第十世伯礼公字派。昭穆:十世伯礼宝纯居、刚轩应促及台居,复润联文奕仕派、各支各取便攸分。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镇  福粤公第十五世绵基公派下字辈。昭穆:始基贵鸟山,朝天守蔡联,正宗彝纪定,振兴家美传,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燕翼诒谋远,缵成奕世贤

广东省大埔县洲瑞镇赤水村  福粤公第十五世质静公派辈序。(大埔洲瑞赤水肇贻堂)从第三世昭穆:攀永奇昭,允宜超先。望于斯时,俊秀书开。赞囊熙朝,章业鸿勋。芳微济美,显扬宗亲。 

广东省丰顺县汤坑田心  昭穆:念大伯千从玉良日元国立沐君恩诗书传家礼义贤朝迁备用在皇都安定世近帝王。

广东清远  昭穆:志成立安邦,永锡祖汝常,昌大启文明,长发裕其祥。

广东省潮安县凤塘镇湖美村 ,外世诗:状元名声,扬于中国,当年秉政,宣昭异域, 旌别得宜,朝野咸服,惟格君心,润授天禄, 积善余庆,敦厚载福,教诲尔详,似此色谷。  

内世诗:学仕政绩,广大端方,维香钦宗,泽远世昌, 仁存利志,义迪吉康,勋犹着美,和顺致祥, 财增贤哲,秀旭骏良,述事继志,更耀前光。

新 诗:侯都建豫上,郡望开济阳。袛德昭眷佑,博厚繁生绵。宗支源流远,衍派世泽长。北基桂馥茂,南国兰腾芳。燕羽贻谋裕,诗书启秀贤。历朝文武盛,致仕赞忠良。科学光华夏,政绩显万安。敦睦循祖训,孝廉相继传。立志创伟业,奋发竞自强。承先应溯本,奕代兆征祥。

广东蔡氏一支字辈:“天开景光”。

广东蔡氏一支字辈:“诗书传家礼仪贤”。

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周文王的第十四子蔡叔度生了蔡仲胡,受封于蔡国,子孙以国为氏,称为蔡氏。晋国有蔡墨,秦朝有丞相蔡泽,望族出于济阳。蔡姓与祭姓古代通用,都是以国为氏的姓氏。

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文王的儿子蔡叔度死后,他的儿子叫胡,继承父亲的封号,就是蔡仲,他的后代就以蔡为氏。而明代的《华亭蔡氏新谱序》记载得更详细,蔡姓的祖先出于周文王,他就是蔡叔度,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为武庚之乱被迁,他的儿子胡,因为贤能,被周公举为鲁卿士,又将他封之于蔡,任尚书之职。蔡氏得姓初期,主要繁衍于河南省的上蔡县一带,传到蔡平侯的时候,其地被楚国所夺,族众就随着平王东迁,被改封于现在的河南省新蔡县,到了昭侯之时,楚国又将蔡国赶到下蔡。

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凤台县的地方,他们对楚国一让再让,然而最后还是被楚国所灭。望族居于济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县西北一带,另一说是河南兰封县境内。

扩展资料:

蔡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西周时期的蔡仲为蔡姓始祖。

蔡姓在宋版《百家 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历史发展: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 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  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 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

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参考资料:

-蔡姓

袁姓的起源

姓氏来源妫姓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姚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