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何 的由来?谢谢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家乘谱牒
上海:何氏家谱一卷、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宿迁何氏族谱、泰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京江何氏家乘二卷、丹阳何氏重修家乘二十卷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泉溪何氏宗谱六卷、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庐江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休宁县率口何氏族谱十二卷
广东:何氏家谱不分卷、香山小览何氏九郎族谱八卷、南海烟桥何氏家谱九卷首一卷、新会大塘派何氏家谱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
台湾的何姓,与大陆的何姓同宗同祖,一脉相承。现多居住在台北、新竹、彰化、嘉义等县。它是台湾的第二十六个大姓。是来自一水之隔的福建。其远祖,则是康叔虞分居在光州(河南省潢川县)的后代。因此,台湾的何姓和韩姓也原是一家人。明末天启年间,就有一位郑芝龙的旧部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通事是一种专门担任翻译的职务。何斌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正是由于他的游说,当时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才会渡海而进到台湾来。在郑成功据台期间,福建的何姓也纷纷到了台湾。清朝时,到台湾来开创新天地的何姓更多,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姓的足迹。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当然以后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一日游: 逍遥古津→教弩梵钟(明教寺)→包河秀色→包公祠→蜀山春晓
合肥科教一日游: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岛、合肥科技馆、合肥气象科技园、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名人馆、合肥野生动物园、徽园等。
合肥名胜古迹一日游:包公祠、清风阁、包公墓园、明教寺教弩台 、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逍遥津、瑶岗、刘铭传故居等。
合肥城市生态一日游:生态公园、南淝河上游景区、苗圃、合肥林业高科技示范园、大房郢水库、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
水乡古镇三河一日游:杨振宁旧居、孙仲德纪念馆、刘同兴隆庄、民俗馆、小南河游船、英王府、万年台、鹊渚廊桥、三县桥、古街、一人巷、庆禅寺等。
紫蓬山生态环保一日游:西庐寺、仙人洞、和尚井、野柿园、李典墓、佛园、龙颈古榆等。
岱山湖纯情山水一日游:情人谷、天鹅岛、跑马场、军体乐园、垂钓中心、观光游湖等。
景点:
包河秀色
在城东南的旧城墙外侧,因北宋清官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风景区内还建有包公祠和包公墓,更使这一名胜古迹流芳百世,万民敬仰。
明嘉靖年间,在包公幼年读书的河心香花墩上修建了包公祠,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两边厢房陈列着包公墓出土文物,包括《家训》及包氏家谱等展品。祠东六角亭有井一口,传说贪官污吏喝了井水头痛难忍,故名“廉泉”。包河东南占地3公顷的松柏丛中,是包公及其夫人、子孙的墓园。
为纪念包公千年诞辰,在包河公园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了包公文化园,除包公祠、包公墓外,还新建了青天阁、包公纪念馆、功德广场、水面喷泉等。整个风景区庄严肃穆,环境优美;湖面波光涟漪,游艇荡漾;两岸垂柳婆娑,嘉木葱茏,是人们拜谒先贤、观赏游览的好去处。
交 通 公交6、11、28、47、106、109、134路可达。
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坐落在合肥环城南路东段风景优美的包河公园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现有的祠堂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所建的,庄严古扑。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 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公墓。
交 通 6路、11路、28路、47路、110路均可到达。
门 票 25元
包公墓
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交 通 6路、11路、28路、47路、110路均可到达
门 票 20元
教弩梵钟(明教寺)
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明教寺,耸立台上,雄伟壮观,乃清光绪十一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而得。明教寺现为全国重点寺庙,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交 通 公交1、2、3、46、101、102、106、115、118、119、128、132、134、136、168路可达。
门 票 10元
逍遥古津
位于老城区东北角,古为肥水上的津渡,与教弩台仅一步之遥,以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而载入典籍。
公元215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而合肥守将张辽只有七千人。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多谋善战的张辽,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趁吴方立足未稳之际,于当天夜晚,亲率勇士八百,突入吴营,打得吴军丢盔弃甲,胆战心惊。而后回城固守,孙权屡攻不下,只得撤军。途中,又遭张辽的伏击。孙权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在部将的掩护下,纵马跃过西津桥(后称飞骑桥),夺路而逃。从此逍遥津因此战役而名声大振。
如今,这里已辟为公园。园内不仅完整地保存一座曹魏大将张辽的衣冠冢,还有一尊横刀跃马的张辽塑像;东吴孙权败阵的飞骑桥也在园内恢复重建,更丰富了逍遥津的内涵意境。
交 通 公交2、102、118、132路可达。
门 票 5元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的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的中段,这里已成为了合肥市的商业步行街。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而如今,李宅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显赫,1997年前,合肥仅存了2处李氏家宅。一处为李鸿章故居,另一处为李鸿章侄孙李国蔬(李鹤章孙)的住宅,皆为典型的江南清朝民居建筑。1999年秋,李鸿章故居修竣,共五进,占地2500平方米,有专室介绍李鸿章的生平,以较为翔实的资料、实物、、模型,客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的风云变幻的一生。
门 票 15元
真正的故居在肥东的长乐乡金安村后面的一个村子,那里有 他们家的祠堂和后人,还有族谱等。从合肥乘车的话可以从客运站坐到长乐或者湖滨的车,(可以在合肥随便问一个人到客运站怎么走)。告诉司机你到金安下车。是个村子的路口,司机会提醒你的。下车后向村子里走,如果不确定的话就问村民到临河集怎么走,步行时间越30分钟可以到达。那里是个古村落,大青石条铺就的路面上有历史的车辙留下的痕迹。一路上可以看到农田,河流,小桥,还可以带上钓具去小河垂钓。是个好地方。门票是免费的,你可以问那里的村民,他们会带你去李家祠堂。
三河镇
位于合肥市肥西县,距离合肥市区30多公里,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穿其间而得名,踞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小镇已具雏形。历史上此地曾发生过吴楚之战,1858年,太平军也在此发生过激战,由此留下众多历史遗迹,如城墙、天王府四合院等。
三河镇也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其景观情调不亚于苏南周庄。同时,荟粹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居、古茶楼和古战场。
三河镇的饮食文化发达,当地不论男女都能做几个拿手好菜。于是三河镇的土菜声名远播,在合肥市出现了很多冠以“三河”之名的饭店。然而要品尝三河的美食,还是要去三河镇。在那里随意找家稍有规模的饭店就可品尝到正宗的土菜了,且回味无穷。
岱山湖
地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冬暖夏凉,空气污染指数常年为20左右,达到优良标准。四面青山环绕,山水交融,水随山转,别有洞天,平均水深20米,最深处46米。湖底为砂质,水清见底,四面山坡缓缓铺入水中,坡度小于15度,形成几处天然的沙滩,丘顶多呈浑圆状态,一座山丘发育有多种岩石层,既有火成岩,也有水成岩,还有变质岩,大部分山丘的主体岩性多为花岗岩、片麻岩等。水面有宽有窄,湖边有湾有港,自成体系,具有开展各类水上项目的理想环境,湖边山区森林覆盖率90%以上,有400多种植物,如马尾松、洋槐、元竹等。
岱山湖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闻名遐尔,“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大而气象万千”,勾画处了岱山湖的景色特征。湖中一孤岛,名曰天鹅岛,面积约170亩,岛上植被繁茂,花草香溢四方,岛上有一天池,大旱不涸,*雨不溢,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碧水晶莹,共长天一色。
有诗人云:“平湖天上落岱山,流水稻花拂云烟。”岱山湖湖中小岛千姿百态,别有情趣。湖东北有翡翠岛,上有一塘碧水,四周郁郁葱葱。天鹅岛宛如一只展翅俯身在湖面引水的天鹅,呼之欲出,颇具神韵。出翡翠岛过狭窄水道,眼前豁然开朗,扑面一岛,仿佛一只奋力击水前行的巨大乌龟,憨态可鞠,名曰“龟行岛”。
蜀山
坐落在合肥西郊9公里处,海拔284米。这里满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和引人入胜的奇花异草。乘观光索道上到山顶的观光旋转餐厅,庐州美景尽收眼底。
在蜀山周围先后建成了2万余亩水面的蜀山湖(董铺水库),占地400亩的烈士陵园,面积70公顷植物园和度假村,八十余公顷的苗木花卉基地以及合肥野生动物园,长达370米的“安徽第一画廊”——蜀山画廊,及十二生肖园、匹特搏彩弹射击娱乐中心和以植物造景的樱花园、月季园、枫树林等。
交通:18、21、29、34路到蜀山森林公园、观光索道和野生动物园,108、114路到蜀山湖和植物园。
徽园
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安路以西,繁华大道以北,东面毗邻明珠广场、安徽国际会展中心,西傍大学城,和少儿活动中心隔街相望。徽园占地二十公顷,园区整体规划以安徽行政区划为基本框架,长江、淮河环绕其间,东部皖北园区采用皇家园林建筑风格,西部皖南园区以徽派建筑水口园林为主要思路。
徽园大门的五根花冠状圆柱,象征着建国五十周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取得丰硕成果,那五个大理石球,便是硕果累累之意。与大门相连的桥称之世纪桥,造型像电话的听筒,似乎让人们倾听着中国历史的声音,同时也预示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通信极为发达,以世纪桥为分界点,东面的水域称为淮河,西面的水域便是长江。世纪桥通往的广场便是世纪广场,广场为椭圆形,面积一万平方米,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有大型的文艺演出,白色帐篷下的阶梯是世纪广场的看台,供游客休息、观看演出。
各地在相应的区位上均建有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既相对独立成园,又与相邻园和整个园区相得益彰。既有“黄山秀色、巢湖帆影、祗园风韵、九华佛光、李白吟月”等优美的人造景观,又有展示安徽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各类现代化展馆。徽园是了解安徽的窗口,也是理想的观光、娱乐、休闲场所。
四顶山
在肥东县南。山临巢湖,四峰兀起,故名。海拔174米。又传说古仙魏伯阳铸鼎炼丹于此,故又称为四鼎山,古有“庐阳一郡胜境”之说。唐代有人建寺,后方自勉建朝霞书院于此,皆毁。四顶山有“四顶朝霞”景观。传说魏伯阳炼丹聚集的仙气不散,形同朝霞。山上有洞穴奇石、“炼丹池”。池在西峰上,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15米,深 l米多,山泉终年不竭,清澈见底。“仙人洞”长3米,宽14米,高2米,可容数人。“伯阳井”又名“蜀井”,也在西峰,深不见底,水清味甘。另有“鹦鹉观天”石、“老蚌含珠”石、“棋盘”石、“都御史座”石、“钓鱼台”、“天将守门”等自然景观。
巢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处于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中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它东西绵延一百八十里,环湖四百余里,占巢湖市,庐江,肥东,肥西和合肥四县一市境地。四面环山,波光帆影,景色妩媚。明代文人叶善守在《登牛山望焦湖》一诗中写道:“风定湖水平,风生湖水活。波浪 撼天高,趁风峭帆出。远疑天上来,还向天际没。日暮净如濯。” 流入巢湖的河汊沟渠纵横交错,其源远至英,霍二山,水面面积达一百二十万亩,水产资源丰富,尤以产银鱼、虾米、螃蟹著称。
巢湖风景优美。宋人刘某游巢湖诗云:“天与水相通,舟行去不穷。何人能缩地,有术可分风? 宿露含深墨,朝曦浴嫩红。四山千里远,晴晦已难同。”巢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群峰罗列,参差相映,座座峰峦,姿态万千。有“崎岖万山下,万山高且崖”的万家山,有“回首望诸峰,短云飞片片”的大秀山,有“仰视天开阔,俯寻路一线”的芙蓉岭。离城东北十余里 的亚父山(既旗山),是楚霸王项羽谋事范增的故乡,有亚父祠,亚父井,亚父冢等遗迹。东南的濡须山(今东关)和七宝山(既西关),形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吴楚之争,三国时魏吴之争,都在此时进行过激战。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对巢山景色叹到:“何曾蓄笔砚 ,景物自成诗。”这山水之胜,林壑之美,诗人们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餐饮介绍
到合肥,葡萄鱼、怀胎鱼、油爆虾、安庆素火腿、素烤鸭等是游人必尝的美味佳肴。
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烹饪后骨酥肉嫩,回味无穷;名菜曹操鸡,俗称“逍遥鸡”,相传是当年曹操钟爱的药膳鸡,皮黄骨酥,肉白细嫩,别有风味,比之烧鸡、扒鸡之类,胜过百倍。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得主枣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鸿章大杂烩”。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宴请美国宾客时,厨师急中生智的发明。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合肥的点心小吃也颇有名气,尤以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点著称。麻饼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黄山菜馆、长江路的淮上酒家、淮河路的刘鸿盛饺面馆及绿杨村酒家,均颇有特色,是餐饮的好去处。
特色菜
到合肥,葡萄鱼、怀胎鱼、油爆虾、安庆素火腿、素烤鸭等是游人必尝的美味佳肴。
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烹饪后骨酥肉嫩,回味无穷;名菜曹操鸡,俗称“逍遥鸡”,相传是当年曹操钟爱的药膳鸡,皮黄骨酥,肉白细嫩,别有风味,比之烧鸡、扒鸡之类,胜过百倍。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得主枣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鸿章大杂烩”。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宴请美国宾客时,厨师急中生智的发明。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合肥的点心小吃也颇有名气,尤以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点著称。麻饼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黄山菜馆、长江路的淮上酒家、淮河路的刘鸿盛饺面馆及绿杨村酒家,均颇有特色,是餐饮的好去处。
特色菜
合肥四大名点
介绍: 合肥四大名点是合肥出产的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的统称。以配料丰富、风味独特、包装雅致而名闻遐迩。麻饼形如月饼,表面金黄.圆边浅黄,表皮芝麻颗粒饱满,分布均匀,食之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曹操鸡
介绍: 曹操鸡一称“逍遥鸡”。合肥名菜。相传曹操屯兵庐州逍遥津,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卧床不起,治疗过程中,厨师按医生嘱咐在鸡内添加中药.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病情日趋好转,并常要吃这种鸡,这道菜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为“曹操鸡”。其制作须选用1000克左右仔鸡,宰后风干,上料油炸.放入20多味中药和香料制成的卤汤里卤制,然后再入原汁卤缸闷制而成。其皮黄骨酥,肉白细嫩,有别于烧鸡、扒鸡。
包公鱼
介绍: 包公鱼原名“红酥包河鲫鱼”。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名厨梁玉刚为毛主席做了红酥包河鲫鱼这道菜,深得赞赏。这道菜是冷菜,鱼经醋等调味和小火长时间烧焖,骨酥肉嫩,回味无穷。
李鸿章大杂烩
介绍: 李鸿章大杂烩是合肥名菜。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曾宴请美国宾客,因中国菜可口美味,深受欢迎。李即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外宾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美国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遂成名菜。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庐州烤鸭
介绍: 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明时流入豪门至民间。该产品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1987年分别荣获安徽省和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购物介绍 特 产
合肥主要土特产品有:羽毛扇、巢湖银鱼、大闸蟹、虎皮金桔蛋、竹黄雕刻等。此外,作为省会,安徽各地的土特产、有名工艺品尽皆云集于此,如泾县的宣纸、宣笔,歙县的徽墨、歙砚,芜湖铁画、凤阳画、界首陶瓷、符离集烧鸡、淮北口子酒、毫州古井贡酒、砀山酥梨、黄山毛峰茶、安徽祁红茶、安徽屯绿茶、安徽猴魁茶等,应有尽有,任君挑选。
合肥商业中心区在长江中路及金寨路一带。城隍庙小商品批零市场、中菜市综合商场、坝上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安徽大市场、长江批发市场、东方商城、瑶海家具世界,在省内外颇有影响;合肥百货大楼、鼓楼商厦、商之都、乐普生商厦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综合商场,已构成了合肥商业网点的骨架。
火笔画
介绍: 火笔画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灼而成,很有特色。
竹簧雕刻
介绍: 竹簧雕刻,系在竹簧上刻画花鸟、人物、山水而成。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别有风格。
发绣
介绍: 发绣,系以人发或动物长毛代线,以针代笔,绣制而成的手工艺术品。绣制品黑白分明、深浅有度,画面色泽素雅,堪称艺术佳品。
包公祠的景色很不错,适合散步。玩的话徽园,很大,强烈推荐,不过门票也不便宜。植物园,以前去的时候是免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逍遥津,杏花公园,都是不错的公园。当然逍遥津也是要门票的,只要没有什么活动一般是5元,杏花免费。李府就没什么必要了,虽然说是一景,但实在没什么意思。记得在徽园那还有欢乐谷还是叫什么的,去年新开的,好像也不错,门票好像和徽园差不多。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有的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
《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有的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还有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还有的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认真揣摩这些复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2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这可能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吧。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
比如 欧阳:
欧阳姓
中国人的姓氏多是单字的,但复姓的也不少,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姓氏,便是一个复姓。
「欧阳」姓的源头
「欧阳」姓的源头有两个:
一、夏禹的后裔。夏禹之后,传到第六个君主,便是少康。少康的儿子,改姓欧阳,是为欧阳姓的一支。
二、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春秋时,越王勾践的第七代孙无疆,把他的儿子蹄封到乌程欧余山,任欧阳亭侯的职位。后来越国被楚国灭了,蹄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姓了欧阳。这一支的后人,有些继续姓欧阳,也有一些改姓欧。
姓「欧阳」的著名人物
书法家欧阳询最初学习王羲之的字,在字体的「险」和笔力的「劲」方面,能够青出於蓝,比王羲之还要好。他的字结构严谨,所以学习书法的人都喜欢学习,其中常为人临摹的便是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刻。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
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
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
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
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
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
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
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
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
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
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
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
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
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
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
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
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
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
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
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
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
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
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
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
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
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
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
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
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
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
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
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
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
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
《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
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
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
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
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
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
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
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参考资料: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
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省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①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②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③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④韩国后期的韩碱 韩瑊(Jiǎn 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⒉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⒊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
姓氏 何 的由来?谢谢
本文2023-09-22 00:45: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