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姓的起源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仝姓的起源是什么?,第1张

一、以国为姓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

二、避祸改姓

1、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

2、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 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

3、回族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三、源于赐姓

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

“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四、源于蒙古族

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扩展资料

仝姓的分布

仝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在南方也有少量分布。

河南省有44县市97乡镇村、河北省有23县市36乡镇村、山东省19县市36乡镇村、山西省23县市34乡镇村、安徽省10县市26乡镇村、江苏省8县市44乡镇村、陕西省7县市11乡镇村都有仝姓分布。

另外,天津、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内蒙古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仝 (中国姓氏)

-仝姓

仝姓大多数是满族。

身份证上不准的,我们老家有很多汉人被填写了回族呢。

中国的户籍管理填写很混乱的,不能当真。

而且证件是过些年就换的,等换证时又不知是什么族了,这个不能说明任何事。

如果用民族的要素去严格把关的话,汉族根本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民族。

所谓汉族最多只是同属于汉语系的人群,但是汉语系本身就存在多种语支,陕西人与浙江人对话如果不用翻译根本就听不懂彼此说的是什么,粤语与齐语的差别远大于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普通话在其中只是起到桥梁作用,如同英语在印度各邦之间的地位。

不要说汉族是文化共同体,三晋的社火与赣南的傩戏根本没有共同性可言。

更不要说汉族是儒家文化的共同体,否则你让日本韩国和越南情何以堪?

那么汉族究竟是什么?汉族其实只是古代王朝编户均田齐民之后,丧失了自我天然乡土共同体的产物。被王朝统治彻底打碎了固有社会,人民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组织团体,变成无依无靠的散民。

由此形成的结果是,散民们丧失了自己的历史记忆,已经完全不记得自己从哪里来,不记得自己的祖先是谁,不知道自己祖先有过什么信仰。

散民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作为君主政治剥削用的肉牛,罐头。因为散民丧失了自我共同体的庇护,无法抗拒朝廷的秦式暴政,只能素手被宰割。而朝廷就会以此富国强兵,这个循环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就是中国历代的所谓盛世了。

为了安抚被经济剥削的散民,统治者必须编造一套让散民自以为“正常”的 官方论断,作为麻痹散民的精神鸦片。于是散民们就被告知自己是所谓的汉族。

为什么中国的民族身份必须是官方规定,必须是国家教材来教育孩子自己是什么民族,必须按照官方规定的表格去填写自己是官方规定的㐅㐅民族 ??——这就是原因所在。因为你没有自己的民族,你的民族是朝廷给你编出来的!而世界上真正的民族都是自身发展形成的。

为了弥补散民们对自己来源记忆的损失,朝廷同样制造了一套官方的历史叙事,把所有的散民规定为炎黄子孙。尽管到今天也无法解释炎黄两个男人怎么可能产生孩子?如果炎黄有小舅子那么小舅子家的后代怎么不见了?两个男人的后代怎么可能互相结婚产生后代而没产生近亲交合的结果?有人解释炎黄是部落酋长不是所有人的祖先,那么谁又会把自己家乡的村长或自己单位的领导叫爹的?炎黄子孙这个根本就缺乏起码常识的谎言之所以没有被一语捅破,原因在于散民们实在没有其他解释,聊胜于无,凑活用了。

这就是为什么,汉族名义上是一个民族,但现实生活中却怎么看也不象一个民族。至少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汉族最不象一个民族。

比如:当你看到四川人与河南人打架了,另一个河南人会去帮助他的河南老乡,而绝对不会帮那个四川人。但他们都是所谓汉族。看到这种事,但凡明眼人都会质疑,与其你说他们都是汉族,到不如说那两个河南人才是一个民族,而那个四川人是另一个民族,这样才更符合实际。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汉族根本不是一个民族。

汉族虽然名誉上身为一个民族,但连自身基本的文化都没有。因为你有的周边其他民族也都有,而人家自身特色的你却没有。为了挽回面子,持汉家认同的学者解释为别人汉化了,但是这样却无法解释如果民族界限可以通过汉化来打破,那么汉族自身还有民族界限么?没有了民族界线还能称为民族么?

汉族作为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特色东西,所拥有的都是大家的共性。这本身就说明汉族不是民族。民族本来就是群体特色的产物。无特色就是无民族。

仝在姓氏中读tóng,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特有的姓氏,仝姓的来源主要有汉族,回族,女真族。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是全国最大的仝氏聚居地,该县有近10万仝姓人口,都是元末兵部尚书仝文瑞的后裔;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约有一万多仝氏族人。

山东郓城也有万余名仝氏族人、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三家庄村和房子村住有几百户三千多仝氏族人。

河南省安阳市的滑县、洛阳市的新安、孟津和宜阳、平顶山市的郏县以及全国各地也大都有仝氏族人聚居。

扩展资料:

仝,(就隶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人从工,工亦声。“工”指“土木工程”、“工地”、“工作”。“人”与“工”联合起来表示“一同在工地上做工的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也是“不含钢筋的混凝土”的简称。

本义:工友。

引申义:同事。同仁。

再引申义:相同。

1、同“同”。

2、姓氏。

〈形〉

“同”的古字。相同;一样

仝,同古文,出《道书》。——《广韵》

-仝

一、以国为姓

以国为姓。

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

二、避祸改姓

1、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

2、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

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 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

3、 中的仝氏,避祸改姓。

源自童姓。

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

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三、源于赐姓

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

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

“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

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

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四、源于蒙古族

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

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

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

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扩展资料

仝姓的分布

仝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在南方也有少量分布。

河南省有44县市97乡镇村、河北省有23县市36乡镇村、山东省19县市36乡镇村、山西省23县市34乡镇村、安徽省10县市26乡镇村、江苏省8县市44乡镇村、陕西省7县市11乡镇村都有仝姓分布。

另外,天津、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内蒙古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仝(tóng)姓,是中国的一个特有姓氏,祖训上有乱亲不乱祖、乱辈的建议,仝姓之间不结婚、不联姻。仝姓在中国姓氏中是小姓,全国有152个县市、359个乡镇村有仝姓聚居地,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的全国前五百个姓氏中的排序为第478位,人口总数约十万。仝姓的来源主要有汉族。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是全国最大的仝氏聚居地,该县有近10万仝姓人口,都是元末兵部尚书仝文瑞的后裔;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约有一万多仝氏族人;山东郓城也有万余名仝氏族人、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三家庄村和房子村住有几百户三千多仝氏族人;河南省安阳市的滑县、洛阳市的汝阳、新安、孟津和宜阳、平顶山市的郏县以及全国各地也大都有仝氏族人聚居。

仝姓的起源是什么?

一、以国为姓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