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翁氏的起源
河南翁姓来自清初福建漳州,随黄伯候打仗遣散到此,在河南南阳邓州市文渠乡,总人口约三千人,有家谱,第二句是:荣宗耀祖德。
以上当地的县史有记载,我们被当地称为闽营人,就是打仗是兵和平是民,曾随施琅打过台湾,后无战事遂流居于此,老祖先有名字在县史上,有人曾到南方寻找祖籍地,找到后很高兴
唐河县也有个闽营。多为福建漳州迁来的涂姓后代。新野一代也有不少台湾本地人后代。
http://xzc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672587
邓县文渠翁氏族来源和发展
--------------------------------------------------------------------------------
发表日期:2006年8月17日 出处:个人查阅 作者:邓县翁德远 已经有354位读者读过此文
翁与周王室同宗
翁氏的来历一目了然。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年至1002年之间的周昭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他受封于翁地,史称翁侯。
历史上的翁氏一直是神采飞扬。《史记》中的翁伯是一位以贩脂而富倾县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时的翁洮,以一首《枯木诗》谢绝朝廷征召,千百年来传为佳话。清末光绪帝老师翁同騄的文章道德,备受后人敬仰。
翁同和,字声甫,号叔平、瓶庐居士,江苏常熟人。1830(淸道光十年)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道、咸、同、光四朝,翁氏两代累任高官。同和二十七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咸丰八年二十九岁典试陕西,留学政。同治元年升赞善,典试山西,十月丁父忧。三年服阕转右中允,命在弘德殿行走,当了同治帝“师傅”。光绪元年奉毓庆宫授读之命,又当了光绪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工、户部尚书,两度入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1898年4月突被削职归里,1904年5月21日因疾卒於常熟西门外鹁鸽峰的墓庐,享年七十五。1909(宣统元年)吴中人士合词请为湔雪,得开复原官,谥“文恭”。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
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
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
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quot;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
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郡望堂号
堂号:"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
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六桂: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
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翁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翁姓来源:
翁姓相传来源于姬姓——周朝的国姓。
说法大致有三:
1、因地得姓:周昭王封庶子食邑于翁,国亡后其子孙以地为姓。
2、传说周昭王庶子出生时双手握拳,他人掰不开,独昭王能掰开,周昭王掰开后见初生儿左掌纹似篆文的“公”字,右掌纹如“羽”字,便将儿子取名‘翁”,后来翁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古书称“氏以王父字”)。
3、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分布:
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钱塘(今天的浙江杭县)。
名人:
翁万达,明代兵部尚书
翁同龢,清朝时期江苏常熟人,管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光绪帝师
翁郡,汉代学者
翁方纲,清朝时的著名书法家、金石家。
在朝廷担任内阁学士
翁春,清代诗人
堂号:
资善堂:宋朝时期的翁甫,在资善堂当教授,监守登闻鼓院。
对于皇帝的问题的回答,都会让皇帝感到称心如意。
赐鱼堂:唐代时候的翁洮,被任命为员外郎,后来隐居不愿意作官了。
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于是作了《枯鱼诗》作为回答,皇帝看了诗以后,知道他绝对不会复出了,于是赏赐给他很多曲江鱼。
堂号宋六桂堂
“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等六个姓氏。
根据历来文献的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族,虽然所顶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会共用“六桂堂”堂名。
千百年来在这个名堂之下,亲爱精诚,不分彼此。
“六桂堂”是出现于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子弟。
翁氏的来源,提起来光彩无比,因为他们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的圣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黄帝姬姓子孙。
有关翁氏的源流,每一种古籍的考证都是完全相同的。
譬如,《姓纂》一书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由此可见,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之时。
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
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
源自3000年前周文王的后代翁氏,在历史上一直是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
这一点,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具体的证据。
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记货殖传》,以贩脂而富倾县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时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诗》谢绝朝廷的征召,千百年来传为佳话。
满清末年那位颇思有所为的光绪皇帝,有一位“师傅”翁同龠禾,是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是光绪皇帝实行新政时的中心人物。
文章道德,备受后人的敬仰。
郡望:
1、临川郡:三国的时候吴国置郡,在今天的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 带。
2、钱塘:也写作钱唐,是一个古县名。
秦代的时候置郡,在今天 的浙江省杭州市。
迁徙分布:
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钱塘(今天的浙江杭县)。
翁姓多分布在福建和台湾地区。
镇雄汪氏家谱字辈信息如下:
1 汪氏族谱字辈排序:付、自、文、之、瑞、树、德、大、金、国、映、云、明、正、家、兴。
2 安徽桐城双港汪氏家谱字辈:锡、显、承、克、孝、友、良、学。
3 安徽桐城汪氏家谱字辈:显承克孝友,良学锡光先。
4 安徽某支汪氏家谱字辈:文,端,思,远,应,启,国,泰,占,朝,廷,明,德,世,忠,臣,开,继,昌,盛,善,子,文。
5 安徽肥西汪氏家谱字辈:继述启源,克绍贤能。
以上仅为部分汪氏家谱字辈排序,汪氏家族的分支不同,家谱字辈排序也有所差异。
一 姓氏源流
翁姓的来源有三:
1 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于西周昭王的后代。相传周昭王的
小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双手紧握,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去掰,却是应
手而开。只见他的小儿子的左手掌的纹路像是篆书的“公”字,右手
的掌纹像一个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就给他的小儿子起名叫做
“翁”。翁的子孙后代也以翁作为自己的姓氏。
3根据史料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
县东,也有说是广东省翁源县的)。他的子孙后来就以邑名为姓,世
代相袭,形成了翁姓。
2 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
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1 临川郡:三国的时候吴国置郡,在今天的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
带。
2 钱塘:也写作钱唐,是一个古县名。秦代的时候置郡,在今天
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号:
1 资善堂:宋朝时期的翁甫,在资善堂当教授,监守登闻鼓院。
对于皇帝的问题的回答,都会让皇帝感到称心如意。
2 赐鱼堂:唐代时候的翁洮,被任命为员外郎,后来隐居不愿意
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于是作了《枯鱼诗》作为回答,
皇帝看了诗以后,知道他绝对不会复出了,于是赏赐给他很多曲江鱼
翁 6744江西常熟海虞翁氏族谱一卷 (清)翁心存辑 翁同龢等补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南京博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6745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世谱八卷 (清)翁同春纂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辽宁图 6746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 翁氏广族名贤谱合二卷 (清)翁遵让等重辑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辑 乾隆三十年 (1765)刻本 北图(残)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6747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谱一卷 (清)陈学照初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注:散居慈溪、象山等地。 6748浙江馀姚东门翁氏家乘十卷 (清)翁学浚 翁学涵撰 清咸丰三年(1853)统宗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6749浙江馀姚邑后翁氏宗谱八卷 (清)翁忠治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枫林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6750浙江慈溪翁氏宗谱一卷 (清)翁兆荣纂 清嘉庆十九年(1814)钞本 浙江慈溪县档 6751浙江慈溪翁氏家乘一卷 (清)翁珠纂 清咸竖九年(1854)钞本 浙江慈溪县档 675z浙江慈溪慈东骆驼桥翁宁永堂支谱十卷 (民国)翁克昌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6753浙江常山丹山翁氏宗谱四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渣濑湾 6754浙江兰溪翁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6755浙江兰溪翁氏宗谱三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板桥乡 6756福建晋江翁氏家谱不分卷 (清)翁德修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钞本 一册 美国 6757湖北武昌翁氏宗谱十二卷 (清)翁允兴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四勿堂木刻本 湖北竹溪县丰坝区烂泥塘乡长生村(存四卷) 6758湖南湘潭翁氏族谱四卷 (清)翁键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2)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6759湖南湘乡翁氏谱纪不分卷 (清)翁大梁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湖南图 6760湖南湘鲫翁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翁观澜纂修 民国八年(1919)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9) 6761广东潮州翁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翁辉东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福建图 广东中山图 广东汕头图 6762广东顺德翁氏族谱十六卷 (清)翁张宪 翁兴元编 清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4-6) 注:记事至清乾隆五十三年,增补至清宣统二 年。 6763广东大埔翁氏族谱 (清)翁锺友序 清道光二十五年(1887)钞本 台湾 6764香港新界白沙涣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翁玉清修 民图 6768 翁氏族谱四卷 (清)翁叔元纂修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纂 旧钞本 一册 北图。福建福鼎桐城岩前山门口翁氏族谱,197514世。珠---寿。
翁 6744江西常熟海虞翁氏族谱一卷 (清)翁心存辑 翁同龢等补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南京博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6745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世谱八卷 (清)翁同春纂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辽宁图 6746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 翁氏广族名贤谱合二卷 (清)翁遵让等重辑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辑 乾隆三十年 (1765)刻本 北图(残)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6747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谱一卷 (清)陈学照初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注:散居慈溪、象山等地。 6748浙江馀姚东门翁氏家乘十卷 (清)翁学浚 翁学涵撰 清咸丰三年(1853)统宗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6749浙江馀姚邑后翁氏宗谱八卷 (清)翁忠治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枫林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6750浙江慈溪翁氏宗谱一卷 (清)翁兆荣纂 清嘉庆十九年(1814)钞本 浙江慈溪县档 6751浙江慈溪翁氏家乘一卷 (清)翁珠纂 清咸竖九年(1854)钞本 浙江慈溪县档 675z浙江慈溪慈东骆驼桥翁宁永堂支谱十卷 (民国)翁克昌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6753浙江常山丹山翁氏宗谱四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渣濑湾 6754浙江兰溪翁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6755浙江兰溪翁氏宗谱三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板桥乡 6756福建晋江翁氏家谱不分卷 (清)翁德修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钞本 一册 美国 6757湖北武昌翁氏宗谱十二卷 (清)翁允兴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四勿堂木刻本 湖北竹溪县丰坝区烂泥塘乡长生村(存四卷) 6758湖南湘潭翁氏族谱四卷 (清)翁键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2)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6759湖南湘乡翁氏谱纪不分卷 (清)翁大梁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湖南图 6760湖南湘鲫翁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翁观澜纂修 民国八年(1919)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9) 6761广东潮州翁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翁辉东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福建图 广东中山图 广东汕头图 6762广东顺德翁氏族谱十六卷 (清)翁张宪 翁兴元编 清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4-6) 注:记事至清乾隆五十三年,增补至清宣统二 年。 6763广东大埔翁氏族谱 (清)翁锺友序 清道光二十五年(1887)钞本 台湾 6764香港新界白沙涣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翁玉清修 民图 6768 翁氏族谱四卷 (清)翁叔元纂修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纂 旧钞本 一册 北图。福建福鼎桐城岩前山门口翁氏族谱,197514世。珠---寿。
一 姓氏源流
翁姓的来源有三:
1 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于西周昭王的后代。相传周昭王的
小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双手紧握,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去掰,却是应
手而开。只见他的小儿子的左手掌的纹路像是篆书的“公”字,右手
的掌纹像一个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就给他的小儿子起名叫做
“翁”。翁的子孙后代也以翁作为自己的姓氏。
3根据史料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
县东,也有说是广东省翁源县的)。他的子孙后来就以邑名为姓,世
代相袭,形成了翁姓。
2 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
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1 临川郡:三国的时候吴国置郡,在今天的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
带。
2 钱塘:也写作钱唐,是一个古县名。秦代的时候置郡,在今天
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号:
1 资善堂:宋朝时期的翁甫,在资善堂当教授,监守登闻鼓院。
对于皇帝的问题的回答,都会让皇帝感到称心如意。
2 赐鱼堂:唐代时候的翁洮,被任命为员外郎,后来隐居不愿意
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于是作了《枯鱼诗》作为回答,
皇帝看了诗以后,知道他绝对不会复出了,于是赏赐给他很多曲江鱼
翁 6744江西常熟海虞翁氏族谱一卷 (清)翁心存辑 翁同龢等补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南京博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6745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世谱八卷 (清)翁同春纂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辽宁图 6746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 翁氏广族名贤谱合二卷 (清)翁遵让等重辑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辑 乾隆三十年 (1765)刻本 北图(残)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6747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谱一卷 (清)陈学照初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注:散居慈溪、象山等地。 6748浙江馀姚东门翁氏家乘十卷 (清)翁学浚 翁学涵撰 清咸丰三年(1853)统宗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6749浙江馀姚邑后翁氏宗谱八卷 (清)翁忠治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枫林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6750浙江慈溪翁氏宗谱一卷 (清)翁兆荣纂 清嘉庆十九年(1814)钞本 浙江慈溪县档 6751浙江慈溪翁氏家乘一卷 (清)翁珠纂 清咸竖九年(1854)钞本 浙江慈溪县档 675z浙江慈溪慈东骆驼桥翁宁永堂支谱十卷 (民国)翁克昌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6753浙江常山丹山翁氏宗谱四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渣濑湾 6754浙江兰溪翁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6755浙江兰溪翁氏宗谱三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板桥乡 6756福建晋江翁氏家谱不分卷 (清)翁德修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钞本 一册 美国 6757湖北武昌翁氏宗谱十二卷 (清)翁允兴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四勿堂木刻本 湖北竹溪县丰坝区烂泥塘乡长生村(存四卷) 6758湖南湘潭翁氏族谱四卷 (清)翁键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2)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6759湖南湘乡翁氏谱纪不分卷 (清)翁大梁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湖南图 6760湖南湘鲫翁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翁观澜纂修 民国八年(1919)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9) 6761广东潮州翁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翁辉东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福建图 广东中山图 广东汕头图 6762广东顺德翁氏族谱十六卷 (清)翁张宪 翁兴元编 清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4-6) 注:记事至清乾隆五十三年,增补至清宣统二 年。 6763广东大埔翁氏族谱 (清)翁锺友序 清道光二十五年(1887)钞本 台湾 6764香港新界白沙涣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翁玉清修 民图 6768 翁氏族谱四卷 (清)翁叔元纂修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纂 旧钞本 一册 北图。福建福鼎桐城岩前山门口翁氏族谱,197514世。珠---寿。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福建莆田县人(今莆田市),乾宁年间(西元894-898年)进士。
唐末累官秘书郎、右拾遗。
五代后梁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授闽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晋爵晋国公。
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翁德广,宋代人。
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任溪县知县。
翁难乙,翁万达,明代兵部尚书。
翁方纲,(西元1733-1818年)字正三,清代大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内阁学士。
精金石考据之学,亦擅长词章、书法。
曾任鸿胪寺卿,预千叟宴。
翁同龢,清朝时期江苏常熟人,管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光绪帝师。
翁方纳,清朝时的著名书法家、金石家。
在朝廷担任内阁学士。
河南邓州翁氏的起源
本文2023-09-23 17:51: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9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