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权氏是陕西富平县权氏的分支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6收藏

四川苍溪权氏是陕西富平县权氏的分支,第1张

四川广元苍溪权氏始迁祖原籍山西富平县。

1968年,破旧立新,废毁家谱,铭碑一并推灭。

后于政善人灵,百废俱兴,然则吾姓,瓜瓞绵延,惦念渊源之深,木本之根,人伦之始,而不可忘本,欲将收集残谱,约序新篡,以传后世。投本追远,恐史亲疏难辨,秩序不清,故以修本,永作记载不朽。

——摘自苍溪权氏90年代补修老谱记录

权氏宗谱

夫天之有星晨,山有昆仑,水有源流,木有根本,根深者枝叶茂,源深者流必长,如吾族黄帝之后,其根源固深矣,盖黄帝之后封乎,惟子孙因以权为姓,厥后散居各国,原无此姓,虽世远年湮,然代有其人,如唐时之德舆,载之以诗名士位,诰封礼薄尚书,为缙绅羽仪,宋之帮彦,历签书密院,赞其捕天扶日,遥者殊难稽矣,居屡朝文僚武职,计不乏人,有居楚之南,处秦之比,有籍蜀之西不一,但屡遭变迁,家谱遗忘,遂不知某支出於某先也,幸前人传说吾姓,本陕西富平县分支,落业於广元县石竹堡,权家沟。又分支於苍溪文昌宫权家寨,和南邑沈家沟、苍邑庙子岩, 高祖过福建、查不知信, 三曾巡回仪龙,二祖继王而知孝泉,惟曾祖与祖守业顺坝,但远近翼处,支庶甚繁,先泽难清,故考吾始祖,讳朴显为明朝洪武车骑将军,又名希禹,皆於寿官,赞号无敌将军,曾座陕北,辖民镇寇后,朴显公,文座云南、贵洲两省,提都督总朴显公之子胜舆,克绍原职,亦为提都督总仍座云贵两省,辖民镇寇,舆公长子,朝宣,又名任为,国初拔贡出宰史江县吏,次子朝纪,弟兄二人,言纪公有伯道之悲,宣祖公,长子权济,孙君,次子权湘,三子权染,四雨权美,弟兄四人,在明末清初之期,还来四川产元县,“惟溶公,落处庇子岩,沈客沟,下育六男,长于有禄,次男赐禄,三子天禄,四子重禄,五子奉禄,六子授禄,正为先公,明哲贤能,智谋远虑,不觉远转清代之中,春光限满,择穴於估子岩,孙祖妣并墓,自葬之后,子孙繁荣,为便利於于孙,朝宗故祖,共议溶公祖坟,上周於猫儿答,奉禄祖执造点穴,溶公弟兄,湘梁美,天水迁别,各有所处,苏经踌路,不明何方,自溶祖质吉穴后,有南核膀芳之壮,於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合族共慕书派序,以继承前启后谬乱,在咸丰四年。於权在哭号风亭,率众与,祖基建立一座四柱顶帽的名胜碑碣,又咸丰七年,与孙太君建竖铭碑一座,至公元一九六八年,破旧立新,废毁家谱,铭碑一井推灭,后於政善人灵百废俱兴,然则吾姓瓜爬绵延,惦念渊源之深,木本之根,人伦之始,而不可忘本欲,欲将收集残谱,约序新慕;以传后世,报本追远,恐史亲疏难辩,秩序不清,故以修本,永作记载不朽。

根据家谱上的内容,进行了罗列整理。

家谱于1968年被毁,这里没有说是一把火烧了,而是用了“废毁”二字。根据90年代补修的内容判断,补修内容比较详细,尤其是前面几页的宗源世系,记载的很清楚。说明了老家谱在废毁之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摘抄。之后,才拿到大队去统一废毁。

权朴显是明朝初期的一名军官,陕西富平县人,元朝末年,随红巾军的一支部队征战四川,后来这支红巾军归顺了朱元璋。战争结束后,朴显公落居在四川广元县石竹堡权家沟,在他年高时候,地方政府上报到朝廷,赐他为“寿官”。这是对年寿德高老人的一种国家级别的最高荣誉奖励。传到四世祖高祖光字辈和五世祖曾祖的时候,举家迁到了顺坝,又传到了第六代权宣,宣公的长子权溶迁居苍溪县文昌宫权家寨。现在的权家寨附近还有权家村、权家坪等村子。

根据老家谱上的称谓,可以判定这篇介绍渊源世系的序头是权溶的儿子所写,或许就是为权溶夫妇合葬墓迁坟点穴的第五子权奉禄所写。

谱上说:正为先公,明哲贤能,智谋远虑,不觉运转清代之中。。。意思是权溶去世后,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清代。说明权溶去世于明朝末年,清朝尚未建立起来,既然是不觉运转,则估计去世于1630年之前。权溶生有七个儿子,假设长子生于1590年,则权溶生于1570年之前。

谱上说,权溶的弟弟权湘,权梁,权美,各有所处,不知何方。。。说明权溶还有3个弟弟迁到了别的地方,在清朝初期一修家谱的时候,还没有联系上他们的去处。这里就留下了悬念,是否还有别的分支,是权溶弟弟的后裔呢?

苍溪权氏,自始祖朴显公至今,最小的是光字辈五世祖也是光字辈,已经传了20代,逾600年。

苍溪权氏家谱,是一本合谱,由朴显公世系的第七到九世先祖们共同修撰,广元权氏第五代开始分支,到第八代已产生多个分支,所以,在第八代先祖们手上,具有及时修撰,弥补世系离乱的紧迫性要求。这本家谱印制了多本,本来各个分支都有保存,或许后面又有增修,但是,苍溪权氏分支把这个谱序一直转抄、保存到了1968年,终于使得我们一解宗源,实在是权氏家族的万幸。

既然是合谱,分支较多,辈号在分支之间难免存在不同,世系上在同辈之间年龄差异存在比较大的现象,七代之间至少有两代以上的时间差异,也就是说,某个辈号,年龄大的50岁,小的可能才几岁。所以,不是直系的世系,在判断年代上可能差异很大。

仪陇权氏貌似属于广元朴显公后裔。

河南镇平地区按照权姓的分布可以先进行姓名学的分析,权姓起源于中国古代周朝时期的一个国家,名称为权国。权姓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可以通过历史和文化来更好的理解其分布原因。在河南镇平地区,权姓的分布相对较少,但也不是没有。据相关数据统计,权姓在河南镇平地区的人口比例较低,约为05%左右,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当地的一些农村地区。同时还有一些拓展内容可以进行介绍,例如:1姓氏来源:权姓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姓氏,其来源于周朝时期的一个国家,名称为权国。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权姓最早的始祖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公务员,其后代逐渐形成了这个姓氏。2姓氏特点:权姓的人口分布相对较少,但是该姓氏的人员多以农民为主,其它人员居多分布在河南省及邻近的一些省份。此外,权姓人口中以男性为主,女性比例较低。3姓氏文化:权姓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在历史上,该姓氏的人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中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权姓的人员往往有着勤劳、实在、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特点。4姓氏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姓的许多人员不断地移居到各个地方,该姓氏的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不同的地区,权姓也可能出现其他的拼音和汉字,如权、全、劝等等。此外,也可能有些权姓的人员改姓换名,以适应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

排名: 28姓: 于由来: 是来自河南沁阳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发的第二个儿子被封在于(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邗台村),称作邗叔,建立邗国。于叔的子孙以于姓为国氏,早期,于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发展、繁衍,后来因为“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居住” ,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未年开始向外地发展,其中,迁至东海陆空郯(tan)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于氏家谱资料称,于氏主要有18个支脉,现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安徽、广西等省。其中,居住在河南的于氏,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县。于姓历史名人有东汉未年的方士于吉。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还有三位宰相:于志宁、于由、于琮。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辰。明代有名臣于谦、文学家于慎行。清代有河道总督于成龙。近现代有书法家于右任,曾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等职,亦擅长诗词;还有画家于非暗,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省吾,诗人于赓虞,书法家、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以人口多少排列 ,于姓居于第28位。

问题二:于姓中国有多少人口

权姓 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中排名第403位。

权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占全国人口的009%。

姓氏渊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武帝武丁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颛顼高阳氏之后商汤建立商朝之后,第二十三帝为商武帝武丁。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邑(今湖北当阳),建立了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攻破权国,权国被迫迁至那邑(今湖北荆门),但不久又为巴国所灭。权国的贵族子孙以国名为姓,乃成权氏。

2、源于芈姓,以邑名为氏。

楚武王灭了权国后,改原权国为县,令原权国公族大夫若敖之孙斗缗为权县尹。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失败后被杀。斗缗的后人以邑名权为姓,亦称权氏。

二、得姓始祖:武丁。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权氏源出于子姓。商朝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荆门),后来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氏有荣耀的王族先祖,并可追溯到远祖黄帝。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在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所吞并,楚武王封公族大夫斗缗为权县尹,负责管理原先的权国人民,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结果告败,自己也身死于权地,但斗缗的子孙却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权氏。故权氏后人奉武丁为权氏的得姓始祖。

问题三:于姓全国人数有多少

中国人的姓氏简直五花八门,无不为姓。比如, 天体气象(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等);地形地貌(姓山、河、江、海、石、沙 等);动物、植物(姓马、牛、羊、龙、虎、熊等);朝代名称(姓商、周、秦、汉、魏、吴等) 等;军制官衔(姓军、师、帅、尉、司马、司徒等);食物用具(柴、米、火、钟、席、盘等) ,千奇百怪的姓,总都是缘于一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有了姓氏,便有了人们对姓氏文化的研究。自从宋朝有了第一本《百家姓》,类似姓氏读物就逐渐多起来,后来又有了《新编 百家姓》、《郡望百家姓》、《千家姓》等等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作者王泉根教授的统计,宋代初年的《百家姓》一书,共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计为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 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部门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所得姓氏总数为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阎福卿等 编写的《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收集单姓、复姓共计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写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又多达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袁义达 、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共集录我国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则又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 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 136个。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也是最多的统计。

但即使这个数字,恐怕也难说是很准确的,中国的姓氏数量可能比我们要统计到的多得多。就是《中华姓氏大辞典》的作者在他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在民间还有一些未见诸姓氏专著的 姓氏,有的姓,是各种字典里都找不到的字,如SX(B-5HT6”SS山丘SX) (音“亚”),在辽宁省昌图县民间就发现 不止一个家庭是这个姓。还有的姓在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姓束(音“辣”),陕西省安禄县就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 味、以、露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姓氏专著和汉语字典中都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 张简”、“相里”、“相望”等。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 过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以汉民族人口为最多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姓氏作为文化的产物,由于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风俗文化的阻隔,一方面有的 姓氏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姓氏很难在一些姓氏专著中搜集到和统计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有多少姓,或者说目前有多少姓,只有留待在以后的人口普查中去进一步落实 了。

郐(会)[郐(会),读音作guì(ㄍㄨㄟˋ),不可读作kuài(ㄎㄨㄞˋ),更不可读作huì(ㄏㄨㄟ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连山氏祝融、炎黄子孙姓氏起源族谱世系》记载,颛顼帝之孙祝融约在公元前2125年建都于郐(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村溱水东岸古城寨)。

其第二代后裔约在公元前2093年有因居邑名称而为姓氏者,分衍有祝融氏、郐氏,后再分衍有祝氏、融氏。

其第三代后裔即典(太典),亦称烈山氏,将都城迁往烈山(今河南密县南部、湖北随州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烈山),分衍有厉山氏,后迁厉山(今山东菏泽厉山),后再分衍有烈氏、列氏、厉氏、历氏。

其第四代后裔即少典,亦称公孙氏。母亲即为蟜氏女安登,又称任姒,厉山氏,姜姓,后迁往姜水(今陕西岐山横水河、宝鸡一带),在公元前2027年生长子即炎帝神农氏,后生次子少典氏。

其第五代后裔即石年,奔水氏听为妃,尊卢氏之女为妾,分衍有勖其氏。

其第六代后裔即临魁,分衍有堇氏、权氏、不浩氏、端氏、女娃氏、邛氏、柱氏、起我氏、巨駓氏。

其第七代后裔即承云,分衍有伊氏、宛氏、陈氏、仓氏、神氏、农氏、耆氏、庆甲氏、衡氏、芒昧氏。

其第八代后裔即明,分衍有监氏、夷栗氏。

其第九代后裔即宜,为越南开国之君,分衍有谷氏、伯坚氏、节氏。

其第十代后裔即来,分衍有赫胡氏

其第十一代后裔即裹,分衍有封胥氏。

其第十一代后裔即封胥,为赫胡氏之子,妣女娥氏。

其第十二代后裔即依卢,妣九方氏。

其第十三代后裔即启昆,妣有蟜氏附宝,北迁于有熊(今河南、山东间熊耳山),分衍有有熊氏。

其第十四代后裔即黄帝,亦称有熊氏、轩辕氏,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雷氏女节……

如此看来,郐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比中华姓氏群体的始祖少典氏、神农氏还早两代,比黄帝轩辕氏更早十三代。

第二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清朝朱骏声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记载,“郐氏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而据河北省政协《文史精华》主编石玉新所著《华夏姓氏考》中记载:“郐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

本书认为,史籍《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是正确的,郐氏当源于妘姓,而非姬姓。不能因郐国为周武王所赐封国,就认定郐氏源于姬姓。

周武王灭商纣后,将祝融的后代封到郐(今河南密县),后建立了郐国。到春秋时期的周平王二年(鲁孝公二十六年,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郐国被郑武公所灭。

郐国被郑国吞并后,其君的后代中有人就用原国名“郐”作为自己的姓氏,称郐氏;也有人因失国而去掉“邑”偏旁,用“会”字作为姓氏,称会氏。

东汉时期著名的炼丹理论家、经典化学的鼻祖魏伯阳(公元100~170年)在自我介绍时说:“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意思是说:我是古郐国的一位普通人物,是在幽静深山老林中所生的;但我胸怀朴素的大道,鄙视拥有权势和荣华富贵。

魏伯阳是会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为高门望族之子,他生动地述说了自己的籍贯、身份地位和志趣。“郐国”,是魏伯阳追述自己远古的籍贯,他采取了舍今用古的隐喻手法,舍去了籍贯当今的称谓,这是古今文人惯用的手法。

古郐国的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省密县东部距县城三十五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东北、溱水东岸的故城角寨子村。郐国在西周建国以后,是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诸侯国,在典籍《诗经》中记载有十五首“国风”,其中就有“郐风”四首。

注:今《现代汉语词典》中在“郐”字栏下只有一个读音“kuài”,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姓氏也都缺少正确注音,实在是有够缺失的,当及早进行修订。

二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威海市的文登县,河南省新郑、密县均有郐氏族人分布。文登县的郐氏族人是在清朝初期从云南迁来该县安村,以姓氏命名为郐家村。

三郡望:

新密县:新密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八千多年前,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出生,立宫建殿、建都定国,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缔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西汉高祖刘邦始置密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境内名胜众多,风光秀美,轩辕丘古城寨城址、黄帝宫、郑公墓、汉墓锺华夏之灵,青屏山、神仙洞、香峪寺、桃花源毓溱洧之秀。轩辕丘古城寨址的发掘,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被专家考证为黄帝古都轩辕丘所在之地。

四历史名人:

郐志刚:(公元1952~今),字佰闲;江苏武进人。

毕业于常州商业学校,现任武进供销合作社联社嘉泽某事业单位经理。

郐东成:(公元1958~今),著名中国第一网商门户的建立者。

河北省石家庄市富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理。

冈[冈,读音作gāng(ㄍ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盘古氏,出自盘古氏后裔汤氏之孙史仓氏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王圻在《续文献通考·氏族典》第十一卷中记载,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如下:

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

单姓:隗氏、嵬氏、饶氏、挠氏、刹氏、豗氏、傀氏、浑氏、沌氏、屯氏、吉氏、仓氏、史氏、侯氏、冈氏、柏氏、大氏、栗氏、陆氏。厘氏、骊氏、赫氏、葛氏、权氏、尊氏、墫氏、祝氏、融氏、昊氏、巢氏、阴氏、零氏、怀氏。

复姓:大隗氏、大嵬氏、史仓氏、鬼騩氏、夷门氏、仓颉氏、柏常氏、柏侯氏、白侯氏、中央氏、中黄氏、大庭氏、赫胥氏、尊卢氏、祝宗氏、祝和氏、祝融氏、朱襄氏、无怀氏

共有五十二个分衍姓氏。据史籍《姓纂》和《姓苑》记载,史仓氏之后被封在冈邑(今湖北黄冈),即有冈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秦、汉两朝向倭奴国迁徙的汉族人,属于夷化改姓再汉化为氏。

1秦始皇嬴姓后裔:

秦、汉之际,嬴政的后代有相当一部分逃亡到倭奴国(今日本),后逐渐融入大和民族,分衍的姓氏有:

单姓:秦氏、宗氏、寺氏、原氏。

复姓:太秦氏、惟宗氏、朝原氏、大蔵氏、河胜氏、桜田氏、高尾氏、时原氏、秦原氏、広幡氏、物集氏、三林氏、井手氏、川辺氏、中家氏、小宅氏、井手氏、长田氏、巨知氏、长冈氏、奈良氏、大滝氏、山村氏。

共有二十七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初期,有长冈氏族人有返回中国留学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长冈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2西汉帝王刘氏后裔:

刘氏最早到达日本是在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日本有使节往来,到东汉初期,日本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日本天皇“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从该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

其中就有汉高祖刘邦的苗裔伊须久牟治使主,其后分衍有日本姓氏丰冈连氏。

在唐朝中期,有丰冈连氏族人返回中国留学、经商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丰冈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连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3东汉帝王刘氏后裔: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王(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玄孙。

阿知王之后分衍姓氏有:

单姓:下氏、桧前氏、谷氏。

复姓:桑原氏、若江氏、田辺氏、豊冈氏、八戸氏、高安氏、高道氏、春井氏、河内氏。

共有十二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中期,有豊冈氏族人返回中国留学者,留居定陶(今山东定陶)一带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豊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4百济国王的后裔:

百济国(公元前18~公元660年),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百济国与伽倻国、新罗国是古代朝鲜民族的三国。为马韩人中的百济部落所建。

公元一世纪末,百济国兴起于朝鲜半岛西南部汉江下游,建都于汉江南岸慰礼。逐渐征服马韩其他部落,在公元四世纪占领带方郡,成为半岛西南部强国,与新罗国、高句丽国鼎足而立。后在与高句丽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因而都城一再南移,到公元474年移到熊津,公元538年移到泗沘。公元五、六世纪后,又受到新罗国攻击,国势更弱。公元660年,百济国被唐朝与新罗国的联军灭亡。

灭亡后,百济国王丰璋逃亡高句丽国,其后裔分散到倭奴国(今日本)、渤海国,分衍姓氏有:

单姓:和氏、船氏、津氏、冈氏、原氏、林氏。

复姓:三善氏、多々良氏、百済氏、葛井氏、菅野氏、宫原氏、石野氏、大丘氏、沙田氏、中科氏、広津氏、不破氏、春野氏、高野氏、真野氏、刑部氏、冈屋氏、広井氏、河内氏、锦部氏、冈原氏、古市氏、六人部氏。

共有二十九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时期,有冈氏、冈屋氏、冈原氏族人返回中国余杭一带留学、经商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逐渐融入汉民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冈氏,取自原朝鲜族姓氏,世居易州、望京一带地区。实际上,此支冈氏,源出原百济国冈氏,后融入女真族,成为满族先民中的一支。

二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三 名人

冈毅民:(公元1935~今),满族;北京人。著名冶金材料专家、企业家。

冈毅民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就职于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现任北京科冶钢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任全国浓硝用钢协作组和尿素用钢协调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冈毅民在我国率先提出并开展奥氏体不锈钢非敏化态晶间腐蚀的研究;针对其三种腐蚀介质研制出高硅型、高纯级和尿素级三个系列不锈钢;其中“耐浓硝酸腐蚀用C2、C4、C6L新钢种”、“尿素新材料阀门研制及应用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高温浓硝设备用C8钢等新材料六项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浓硝酸用钢专集》,主编有《中国不锈钢腐蚀手册》,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两篇收入《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等。

四川苍溪权氏是陕西富平县权氏的分支

四川广元苍溪权氏始迁祖原籍山西富平县。 1968年,破旧立新,废毁家谱,铭碑一并推灭。 后于政善人灵,百废俱兴,然则吾姓,瓜瓞绵延,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