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的族谱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2收藏

何姓的族谱在哪里?,第1张

  安徽徽州地区博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不分卷(清)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卢江堂活字本 十二册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清)何易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高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全国·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民国)何毓琪 何则林等总纂民国十年(1921年)安徽省文华印书馆铅印本 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图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安庆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安徽、江苏、江西、河南、福建、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等地

  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何毓琪等纂修 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二十六册 上图:工四27;又一部906202—2726册 ;又一部2672/A26册

  何氏统宗谱不分卷(清)何式恒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六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1111—16

  何氏宗谱不分卷(清)何其琛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2890—99

  河北青县·何氏族谱□□卷(清)何耀光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河北正定·何氏族谱不分卷(民国)何文龙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八册 河北石家庄市图

  山西灵石·何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何思忠等编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序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日本 美国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始修

  上海青浦·何氏家谱一卷(清)王芑孙辑清刻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上海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清)何廷璋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市文管 上海图何氏宗谱□□卷 (清)何高才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3162全国何氏统宗谱□□卷

清康熙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

3163全国庐江何氏家乘不分卷

(清)何彤翰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庐江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湖北通城、浙江平湖等地。

3164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

(清)何易学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高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湖南等地。

3165全国庐江郦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何毓琪 何则林等总纂

民国十年(1921)安徽省文华印书馆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

图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安庆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安徽、江苏、江西、河南、福建、湖北、

湖南、陕西、广东、广西等地。

3166河北青县何氏族谱□□卷

(清)何耀光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3167河北正定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何文龙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八册

河北石家庄市图

3168山西灵石何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思忠等编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序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日本 美国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始修。

3169上海青浦何氏家谱一卷

(清)王芑孙辑

清刻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3170上海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清)何廷璋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市文管

3i71江苏宿迁何氏族谱□□卷

民国十六年(1927)手写本

江苏宿迁县图

3172江西靖江黄桥迁靖何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姚龙光撰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苏靖江县影剧公司

注:谱首修於明初。

3173江苏江都何氏族谱四卷

(民国)张旭东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4)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郭村镇东进村五一队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间何南溪。

3174江苏秦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

(清)何檀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3175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二卷

(清)何佳琛 何佳琪等纂辑

清道光十六年(1836)无远堂刊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京江何氏支谱》。

3176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志庆等纂

清光绪十三年(1887)无达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何森始修於明万历五年。

3177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十四卷

(民国)何恩浩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无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江苏镇江市图(存十三

卷) 美国

3178江苏丹阳何氏重修家乘二十卷

(清)何宝箴编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十二册

上图

3179江苏常州晋陵何氏家乘八卷

(清)何晋升纂修

清道光五年(1825)尚仪堂钞本 六册

吉林大学

3180江苏常州何氏家乘十二卷

(清)何雍若 何寿安等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三高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3181江苏常州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何善培修

清光绪三年(1877)永富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河北大学

3182江苏常州何氏家乘十三卷

(清)何国璋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思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吉林大学

3183江西常州晋陵何墅何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何廷望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三十二册

河北大学

3184江苏常州毘陵何氏家乘八卷

(民国)何殿瑾 何留成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8)

3185江苏无锡何氏家乘四卷

(清)何保初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四册

日本

3186浙江杭州灵山河氏九修族谱一卷

(清)刘育等纂

清道光五年(1825)木刻本

江西档

3187浙江杭州巴山何氏十一修族谱一卷

(清)李其光等撰

清光绪末年木活宇本 一册

江西档

注:记事至光绪二十三年。

3188浙江富阳富春横槎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兆履修 何上宪 何兰台纂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一一7)

3189浙江富阳宁善何氏宗谱二卷

(清)应步云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庆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3190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何源重修

清乾隆十六年(1749)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3191浙江萧山河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何永介等增修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世恩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3192浙江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何鲲 何培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世恩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3193浙江萧山芹沂何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世恩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3194浙江桐庐桐江高畈义门何氏宗谱六卷

(民国)何万钟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何德正、何德明首修於明万历二十三年。此

谱为十七修。

3195浙江馀姚姚江何氏草宗谱不分卷

手写本 一册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3196浙江鄞县何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3197浙江奉化泉溪何氏宗谱六卷

民国十四年(1925)手写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198浙江嘉兴何氏支谱不分卷

(清)何廷模等辑

清嘉庆至道光间刻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又名《何氏宗谱》。

3199浙江嘉兴何氏家谱不分卷

(清)何曾禧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3200浙江安吉何氏宗谱五卷

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县文管

3201浙江绍兴续修家山何氏车门里宗谱一卷

(清)方以浩纂辑

清雍正八年(1730)福庐堂木活字本 一册

历史所

3202浙江绍兴山阴峡山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卷附世系略一卷

(清)何经文重修 何煟补

清乾隆十五年(1750)序刊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3203浙江绍兴崃山何氏三修续谱四卷首二卷

(清)何士祁 何十基纂修 何凤仪抄录

清光绪九年(1883)手写本 四册

历史所

3204浙江绍兴峡山何氏六房谱十四卷

(清)何士基纂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3205浙江绍兴会稽何家 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宽纂辑

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四年,此为据乾隆续修

本所抄。仅有世系。

3206浙江绍兴山阴何氏私乘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07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旺等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福庆堂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雍正八年,此为三修。

3208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胜茂等重编

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三册

四川图

3209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何荣烈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三(1907)缵绪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210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四卷

(民国)何顺富修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3211浙江诸暨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均等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6)仁义堂活字本

北图 吉林大学

32l2浙江诸暨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安 何学均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刻本 十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3213浙江诸暨暨阳金岭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鹤皋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清源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214浙江诸暨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成定修

清宣统三年(1911)清源堂刊本 八册

科图

3215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真海 何祯贤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麟趾堂刊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雍正九年。

3216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八卷

(民国)何长定 何章照等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麟趾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雍正九年。

3217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十卷

(民国)何锡龄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缵绪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3218浙江诸暨暨阳和 何氏宗谱□□卷

(民国)何志翰修 何梦蛟纂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2)

3219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洵 何简等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1754)钞本 三册

浙江图

3220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溪纂修 何允升主修

清道光三年(1823)庆远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3221浙江上虞崧镇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何立道 何其良修

民国十年(1921)庐远堂木刻本 十二册

北图(二部)历史所 北京大学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

3222浙江新昌何氏宗谱十卷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4一7、9、10)

3223浙江兰溪莲湖何氏宗谱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厚仁乡(共四部,一部完整、三部残)

3224浙江兰溪何氏宗谱七卷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清圹

3225浙江兰溪何氏宗谱十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

3226浙江兰溪何氏宗谱六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钱材乡(缺卷5、6)

3227浙江兰溪芦江何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官圹乡(缺三册)

3228浙江兰溪何氏宗谱三卷

(民国)何福良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范宅

3229浙江永康双泉何氏特祠宗谱□□卷

(民国)吴从周写本曲 陈松龈校正

民国十一年(1922)永邑徐正心堂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2、5)

3230浙江东阳庐江郡何氏桓松宗谱八卷

民国十五年村(1926)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古光乡(存卷1、8)

注:始修於清康熙十一年。

3231浙江东阳何氏第三十三次修谱纪念刊不分

(民国)何绍韩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影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3232浙江义乌西金何氏宗谱二卷

(民国)何道潮总理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何永照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六年。

3233浙江常山縤溪何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何士鼎 何士谦等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何家村

注:何宋文、何宋秀首修於宋德佑二年。

3234浙江临海何氏宗谱一卷

(清)何其绕修 郭性 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修 道光十七年(1837)

续修 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问有何氏后人墨字添注后生人物,纪年至清

光绪二十年。

3235浙江临海台洲栅浦郡城何氏宗谱□□卷

(清)何奏箎纂

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一册)

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及艺文等四册)

注:何宽创修於明万历间。

3236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维楷 何维栋纂辑

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散居凤阳、定远、怀远等地。

3237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注:散居凤阳、定远、怀远等地。

3238安徽无为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 编纂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四册

安徽博

3239安徽庐江何氏宗谱□□卷

(清)何秀倬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钞本 四册

科图

安徽安庆宿松何氏字辈:

“德高望重爱幼移强昭明赤习美德贤良。”

甘肃临洮何氏字辈:

“守法天可吉,如廷永其存,正大光明兴,万事成全胜”。

湖南楚南何氏字辈:

“元自周廷运亨同家国光利开盛世彦贞祖发源长典学能崇德谟嘉可致祥训常殷鲤对诰定锡龙章。”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家乘谱牒 上海:何氏家谱一卷、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宿迁何氏族谱、泰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京江何氏家乘二卷、丹阳何氏重修家乘二十卷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泉溪何氏宗谱六卷、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庐江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休宁县率口何氏族谱十二卷 广东:何氏家谱不分卷、香山小览何氏九郎族谱八卷、南海烟桥何氏家谱九卷首一卷、新会大塘派何氏家谱一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 台湾的何姓,与大陆的何姓同宗同祖,一脉相承。现多居住在台北、新竹、彰化、嘉义等县。它是台湾的第二十六个大姓。是来自一水之隔的福建。其远祖,则是康叔虞分居在光州(河南省潢川县)的后代。因此,台湾的何姓和韩姓也原是一家人。明末天启年间,就有一位郑芝龙的旧部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通事是一种专门担任翻译的职务。何斌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正是由于他的游说,当时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才会渡海而进到台湾来。在郑成功据台期间,福建的何姓也纷纷到了台湾。清朝时,到台湾来开创新天地的何姓更多,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姓的足迹。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当然以后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历史名人 何休:东汉杰出经学家。自小笃志好学,精研六经,诸儒莫及。历十七年,作《春秋公羊解诂》。 何景明:明朝文学家。与李梦阳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称"复古派"。与梦阳、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为"七子"首领。 何承天:南朝宋时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博通经史,精历算,曾考定"元嘉历",改平朔为定朔,使日月食必在朔望,对后世历法变革有很大影响。 何晏:三国时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与夏侯玄、开弼等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倡导玄学,崇尚清淡,开一时之风气。

最早的何姓家乘谱牒,就是《隋书经籍志》记载的 3卷本的《何氏家传》。其次还有原本2卷,唐代时仅存l卷的《庐江七贤传》,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2卷本的《何妥家传》。但这些家谱族牒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一见。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何姓家谱,都是隋唐以后修撰的,其中尤以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最多。目前所知,国内外尚有收存的何姓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族谱大约183种。 何姓迁徙分布 何姓迁徙史 流徙迁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标志。何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迁徙必然是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迁徙》卷记载,何姓历史上至少有2089支次一定规模的外迁活动,按省排名: 安徽第一。外迁1074支次。涉及潜山、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庐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县、铜陵、青阳等15个府、州、县。 湖南第二。外迁412支次。主要是衡阳境内的柏台、大谟、敦笃、七甲、五甲、敦德、黄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第三。外迁403支次。分散在黄岗、蕲春、罗田之县的本原堂、马鞍山等11个地方或支系。 广东第四。外迁96支次。其中大埔7支次,梅县29支次,蕉岭60支次。 福建第五。外迁60支次,皆为武平县何氏支系。 江西第六。外迁约33支系。多是会昌何姓族人。 此外,在《庐江何氏大同宗谱》中还有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何姓人迁徙流动的记载。 如果就以上数省中哪个县何氏外迁的支系多少而论,则名次如下: 安徽省怀宁县第一,外迁783支次; 湖南衡阳县第二,外迁412支次; 湖北黄岗县第三,外迁245支次;湖北蕲春县第四,外迁157支次;安徽太湖县第五,外迁109支次;安徽桐城县第六,外迁89支次;安徽霍山县第七,外迁86支次;安徽望江县第八,外迁80支次;福建武平县第九,外迁60支次;安徽宿松县第十,外迁41支次。 在何姓族人这些广阔的去处中,尤以陕西、四川、河南最为集中,仅安徽境内迁往陕西的何姓族人就有313支次,怀宁占 198支次;湖南衡阳各地迁往四川的何姓人有170支次,其有柏台的111支;安徽迁往河南的何姓人41支次;湖北迁往河南的何姓人92支次(其中 有黄岗本源堂的52支)两省共133支次。 何姓的分布东至台湾,西达陕晋川渝,南抵云贵,北及辽宁、吉林。 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无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谪徙,官方移民,自然灾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难,战火匪祸等。具体到何氏家族的迁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因素。 西汉建都长安之后,曾迁徙关中贵族后裔、官僚、豪强到长安的周围,累计人口达30万人,到西汉末期,移民达120万人,几乎占关中人口的一半。直至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黄河花园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两次大灾害,仍有成千上万的河南入流入关中八百里秦川,以至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有众多的居民操着纯正的河南乡音,常令新到这些地方的河南人倍感亲切。 严日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说,清代陕西境内的秦岭、大巴山区,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土著人口不多。正是这样的蛮荒偏僻之乡,恰恰为外省土狭地薄、衣食无着的穷苦农民,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大批的“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万群,到处络不绝。”。 四川属“天府之国”,生存环境,经济因素,也必然成为何姓人大规模人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何姓外迁的族人中,兄弟相伴,举族同迁的现象在史志谱牒中并不少见。安徽怀宁县库领何氏是迁陕规模最大的一支。该地何氏自“守”字辈开始,有极严格的辈份用字。仅“伟”字辈迁陕的就有弟兄128人,“伟”字辈之下的“恩”字辈迁陕者有弟兄85人。族谱记载的只是按辈排列的同辈弟兄,加上他们的妻室儿女,这个数字就会更加宠大。另外,一次性举族同迁者,族谱中也时有记述。像库岭何氏中伟笔、伟勃、伟照、伟正、伟意、伟煊、伟完、伟洪、伟楠、伟梗、伟桎、伟枋弟兄12人都是一次同时迁入陕西的。其后的恩传、恩禄、恩爵、来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贤、恩真、恩太、恩典、恩楼、恩发 11位弟兄也是如此。 江苏常州何墅、何贤一支就是因为他负笈从师,因与冯氏联姻,而迁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业。 湖南衡阳七甲何氏何材、何朴两房在广西融县经商发迹,遂举家由湖南迁居此地谋生。 广东三水县梓秀乡人何财美,因其始祖何荣道妣邓氏与始祖分葬于平岗乡,遂率其子何平在始祖妣邓氏墓地结庐守孝,数年不返,后在此地立家成族。平岗与梓秀乡虽相距不远,但在何氏迁徙活动中也属罕见的一例,说明了何姓人以孝传家治理族众的优秀传统。东汉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贡献而独领风骚。这些魅力引起了同时代名流大家的关注,像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师陆九渊等都曾与东阳何氏过从甚密。 参考: http://www3liancom/zl/114/09/0901/286810208html

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各省都有,想要查询本人所在地何氏辈分排列,需知道自家是何氏那个分支、堂口。

现在许多姓氏排名已经遗失,采用是本族老少自家新编族谱。建议询问原籍家族长老或者可知,或者了解家族先祖是何氏哪一分支,好认祖归宗。

郡望堂号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陈 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其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何姓的族谱在哪里?

  安徽徽州地区博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不分卷(清)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卢江堂活字本 十二册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清)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